心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习:是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潜伏学习:没有奖励强化,学习效果没有表现出来。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学科的基本结构:指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则)方法(调查、实验、推测)和基本态度,相互之间的关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出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类化说: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则。
关系理论:个体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广,迁移也就越普遍,而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发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后的领悟基础上。
习得性无助:最初是由塞里格曼等人提出,指人和动物接连不断的遭受失败后,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既不追求成功,甚至也不避免失败,坐以待毙的心理状态。学习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负:消极)
共同要素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事物的属性,关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概念的形成: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来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典型的发现学习)概念的同化: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理解新的概念并掌握新的概念。(典型的接受学习)算法式策略:对一个问题解决的所有可能途径都加以尝试的一种策略。
启发式策略;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头脑风暴:奥斯本1957年提出,基本做法是:鼓励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提出为止。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
自我强化:就是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这种内驱力大多来自好奇倾向。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自我效能感: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确认自己是否具备成功完成某一工作或事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个体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且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
定势:心理的准备状态?
过度学习:超过掌握一定标准后继续学习。
程序性知识:个体具有有意识的提供线索,只能从个体的行为表现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个体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
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感到疑难的情景。
创造力: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与别人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的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诱因:是能够激发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问题情境: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情境。
强化: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学习。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
元认知:关于个体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知识:1知人方面知识,指对自己和他人认知能力与特征的认识。
2知事方面知识,关于不同认知材料和任务目标不同特点的认识。
3知法方面知识,关于认知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元认知控制;认知活动中自己调节自己。
简答范围:1学习理论2问题与创造性的培养3学习策略4德育材料题:学习动机
Q1如何理解学习
1学习总是表现为个体身上的某种变化。2这种变化维持相对持久。3学习是由个体经验获得所引起的变化,由疲劳、疾病、感觉适应、药物反应、成熟、先天倾向引起的变化不叫学习。4学习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
Q2影响学习的因素或条件
(一)认知因素(智力、认知风格)和非认知因素(动机、情感、意志、人格)
(二)内部外部条件:内部—智力,学习动机,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
外部---材料难度,编排方式,教师特征,集体风气,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方式
Q3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Q4学习与成熟的关系
学习以成熟为一定前提基础,学习促进成熟的发展。
Q5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2对于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间接的。
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主要是激活、维持、指向。
5学习动机可促进学习,反之学习也可增强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中等强度激发效果最佳
Q6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尤其是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2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说明和体验学习的意义,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实性任务,明确而适度的要求,可以理解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己确定目标。
3利用学习的反馈
4利用表扬与批评,奖赏与惩罚
5合理开展竞赛活动A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B竞赛有可能助长差生的自卑感C竞赛可能引起学生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D学校应有秩序地竞赛不要过多6指导成败归因与培养良好的自我概念。
7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
8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的新异性。
Q7习得性失助感的形成、表现及如何防治
形成1获得体验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表现:1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2出现认知障碍,形成外部世界不可控的心理定势,在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也学不会3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