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园艺、种子)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PPT课件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PPT课件
18
按试验年限、地点分类 一年试验和多年试验 一点试验和多点试验
19



试验条件的代表性


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试 验

试验结果的重演性




20
试验条件的代表性
试验条件
除试验处理以外的其他一切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条件, 包括试验对象、试验的自然环境条件、生产措施及经济 状况等。
试验条件的代表性
7
水平组合※
在同一试验中各因素不同水平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 技术措施(或条件)就叫水平组合。
一个试验中所有可能的不同水平组合数是各因素水 平数之积。
举例
因素 品种 修剪方式
表 2-1 品种×修剪试验因素水平
水平 甲、乙、丙 重剪、轻剪
水平数 3 2
8
表 2-2 品种×施肥量×修剪试验因素水平
因素 品种 施肥量(kg/667m2) 修剪方式
16
按因素多少分类
单因素试验
在同一试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水平的效应,而 其他非试验因素则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
复因素试验
在同一个试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效应。
综合试验
各个因素的各水平不构成平衡的水平组合。
17
按试验小区面积大小分类
小区试验
小区面积小于100m2的试验。
大区试验
小区面积大于或等于100m2的试验。
设置方式
在试验地四周设置;在区组四周设置;在小区四周 设置。
58
第四节 常用试验设计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 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59




对比法设计

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实习报告

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实习报告

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种植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意义】通过研究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的产量,来找出最佳生长条件,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实验设计】在农作一站进行了田间试验, 以常规栽培为对照, 比较了补灌、覆草和垄沟等栽培模式及0、120、240kg/ hm2 施氮水平,研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结果】从实验结果看出,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的保水保肥效果不同,总的来说是垄沟的最好,覆草的次之。

氮时在施氮量为N120时,补灌的硝态氮累积量较好,所以耕作模式的好坏,与土壤含水量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栽培模式冬小麦施氮量小麦产量前言:在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我国小麦的产量就攸关重要。

所以如何更好地提高小麦产量已成为我们问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采取综合开发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有限水的利用效率,以及适当的施氮量,对提高某小麦产量和粮食的自给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区概况田间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进行。

该地位于渭河三级阶地, 年平均气温13。

C,年平均降水量约630mm , 其中79 月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60% ~ 65%, 属半湿润易旱地区。

供试土壤为塿土, 系统分类为钙积土垫旱耕人为土。

0~20 cm 表层土壤容重 1. 32 g/ cm3 , pH 8. 25。

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5. 22 g/ kg, 全氮0. 67 g / kg, 硝态氮13. 5 mg / kg, 铵态氮1. 9 mg/ kg, 速效磷17. 2mg/ kg , 速效钾169. 4 mg/ kg。

【1】2、田间实验设计本实验有两个研究因子,栽培模式和施氮量。

栽培模式有五个水平,即常规(无垄沟,不覆膜覆草)、麦草覆盖(300kg/667 m2)、垄上覆膜(垄上覆膜,沟内播种,垄宽:沟宽=40cm:50cm ,沟内种3行,共播种21行,每副区6个垄)、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垄宽:沟宽=40cm:50cm ,沟内种3行,共播种21行,每副区6个垄)、冬季补灌(冬季灌水40mm)。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大纲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大纲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纲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学)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教学⽬的使学⽣掌握现代试验统计知识,学会运⽤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这⼀现代科学试验研究必不可少的⼯具。

能应⽤⽣物统计学的原理设计试验,并对试验所得的结果进⾏正确的统计和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

学会利⽤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较复杂的统计运算及提⾼运算速率。

⼆、教学内容、教学⽬标及学时分配第⼀章绪论(3学时)本章概述农业科学试验、⽣物统计学发展概况、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法。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科学试验的特点、任务和要求;了解统计学的功⽤;认识本课程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法。

1. 农业科学试验的任务和要求:农业科学试验和⽥间试验;农业科学试验的任务和来源;农业科学试验的基本要求。

2. 试验误差及其控制:试验误差的概念;试验误差的来源;试验误差的控制。

3. ⽣物统计学与农业科学试验:部分⽣物统计学基本概念;⽣物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物统计学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作⽤和注意问题。

第⼆章试验设计和实施(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试验设计的原则及常⽤的试验设计⽅法。

重点是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法;了解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法;了解试验的实施⽅法。

1. 试验⽅案:试验⽅案的概念和类别;处理效应。

2. 试验设计原则:试验⽅案的设计要点;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

3. ⼩区技术:⼩区;区组和⼩区的排列。

4. 常⽤的试验设计:对⽐法设计;间⽐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设计;裂区设计。

5. 试验的实施:试验的计划;试验的准备;播种;试验管理;试验调查记载。

第三章描述性统计(3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试验资料初步整理的⽅法;了解制作各种不同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和绘制次数分布图的⽅法;了解常⽤的统计图;掌握平均数、变异数的意义、种类及计算⽅法。

1.统计学的若⼲术语:个体、总体与样本;观察值与变量。

实验六园艺植物品种比较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件

实验六园艺植物品种比较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件

• 品种比较试验的数据处理主要是:性状差异显著 性和稳定性测验及性状相关分析,以判断新品种 或新品系的优良程度,重要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 程度等。
三、材料及用具
• (一)材料
• 1.试验设计材料 • (1) 任选一种园艺植物,列出几个新品种或
新品系及一个对照品种;
• (2)供试验用的试验地一块若干m2。 • 2.试验数据处理: 收集和利用现有园艺植物
品种比较试验的原始数据,或假设一组试验数 据,包括对照品种,供统计分析。
三、材料及用具
• (二) 用具
• 设计用的绘图纸、绘图笔、橡皮、各种 尺子等;计算用的计算器等。
四、实验内容
• (1) 园艺植物品种比较试验设计 • (2) 试验数据处理
五、方法与步骤
(一)品种比较试验设计 • 1.试验地观察与测量 到田间对试验地进行实地
含量、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维生素A及各种矿物质含量等。
(一)品种比较试验设计
• ②调查时期:应根据不同植物设计,一般应安排 在主要植物学性状、主要经济学性状已充分表现 出来,能够展现其抗性的最佳时期。
• 产量测量的最佳时期:应在其表现出最佳商品品 质的时期采收。
• ③调查方法:性状调查标准的掌握、取样方法、 取样大小、性状测量方法等。
区组


80
84
81
79
69
70
60
57.6
37
34
26.5
28
32
36
52.3
49.7
总和 平均值 (Tt) (Xt)
T X
• 2.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 • (1)自由度的分解
k
(2)平方和的分解
• 3.方差分析和F检验 将上述计算结果列 入表2,并由各SS除以相应的DF得MS(均 方)值。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指导(含种质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指导(含种质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指导书(园艺专业用)王凤华陈双臣编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二○○七年六月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实验守则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有关基础理论,并接受实验指导人员的检查。

否则,不得参加实验。

2.学生必须按时到实验室上实验课。

进入实验室后应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不准吸烟、随地吐痰和将赃物带入室内。

3.做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服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

4.爱护仪器设备、节约使用材料,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和其它设施,不准将室内物品带出室外。

5.实验中要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各种数据,不得马虎从事,不得抄袭他人数据,不得擅自离开操作岗位。

6.实验时必须注意安全,防止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若发生事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切断电源等,并注意保护现场,及时向指导人员报告。

7.实验完毕后,要将使用的仪器设备、工具等整理整齐,清扫实验场地,交检实验记录,经实验指导人员同意后方可离开。

8.凡损坏仪器设备和工具者应主动说明原因,并接受检查,填写报废单或损坏情况报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凡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擅自动用其它仪器设备造成损坏者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摘自:河科大教〔2007〕19号河南科技大学实验设备借用与赔偿制度一、借用制度1.常规仪器设备校内互借,经所属实验室主任同意,借用方填写借用登记薄,双方严格交接手续。

校外原则上不借,特殊情况经院(系)、实验室及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三方同意并填写借用登记薄,担保人签字担保,并收押金方可借出。

2.大精设备不外借。

校内借用时,设备技术人员应随机操作或指导。

3.计量仪器不准借用。

4.私人不准借用校内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二、赔偿制度人为造成实验设备丢失、损坏者,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另按下列规定进行经济赔偿。

1.教职工损坏、丢失实验仪器设备,修复后不影响使用者,赔偿全部修理费。

如影响使用精度者,最低可按原价的5%赔偿。

2.外借仪器设备损坏或丢失,除按原价赔偿外,再增加20%的管理费。

园艺各论实验报告

园艺各论实验报告

园艺各论实验报告引言园艺是一门研究适应性和植物生长的科学,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次实验旨在探讨不同的园艺技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找到最佳的园艺实践方法。

实验设计与方法材料准备1. 五盆同龄,但品种不同的花卉植株2. 适宜的花盆和土壤3. 园艺工具(如铲子、喷壶、剪刀等)4. 不同的园艺技术选项(如施肥方法、浇水频率等)实验步骤1. 将花卉植株分别栽种到五个花盆中,每个盆中只种植一种花卉品种。

2. 分别采用不同的园艺技术进行实验处理。

对照组为常规的土壤管理方法,其他组则分别采用施肥方式的不同组合、浇水频率的不同组合等。

3. 实施施肥和浇水等管理措施,定期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经过数周的观察与记录,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和数据:1. 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使用有机肥料:植株生长较为缓慢,但根系发达,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

- 使用化学肥料:植株生长迅速,但根系较为脆弱,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弱。

- 不施肥:植株生长停滞,叶色变黄,植株整体健康状况较差。

2. 浇水频率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每天浇水:植株生长较为健壮,但根系较浅,在干旱情况下生存能力较差。

- 每周浇水:植株生长稳定,根系较为发达,适应性较强。

- 隔日浇水:植株生长较为迅速,但根系较短小,对连续干旱情况的适应能力较弱。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比不同园艺技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有机肥料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而化学肥料则可促进植物快速生长。

2. 浇水频率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发展和生长速度,适宜的浇水频率有助于植物生长稳定和提高干旱抗性。

3. 综合考虑施肥和浇水等因素,合理的园艺技术选择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实验只涉及少量花卉植株和园艺技术的组合,仅供参考。

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具体的生长环境可能对园艺技术有所差异。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目录实验一果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实验二园艺植物开花习性的观察实验三自花授粉植物有性杂交技术实验四异花授粉植物有性杂交技术实验五园艺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实验六园艺植物基因组DNA及总RNA提取技术实验七化学诱变染色体加倍及其鉴定实验八果树杂交后代的鉴选实验九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园艺植物同功酶实验十植物抗寒性鉴定实验十一大白菜的产量构成性状的品种间和品种内变异实验十二无性繁殖园艺植物选择育种计划的制定实验十三无性繁殖园艺植物的有性杂交育种计划制定实验十四有性繁殖园艺植物的常规品种育种计划制定实验十五有性繁殖园艺植物的杂种一代育种计划制定实验一果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一、**实验目的** *通过参观果树种质资源圃,学习园艺植物——果树种质资源调查的方法,从现有的资源中发掘优良的地方品种和类型,以及本地特色的野生果树资源,为生产提供有直接经济栽培价值的材料,或为育种及利用做砧木或商品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材料。

加深认识种质资源调查对栽培、育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实验说明** *果树种质资源是果树品种选育工作中所采用的原始材料,包括野生类型、半野生类型、栽培类型以及人工创造的育种材料。

育种的成就取得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收集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研究是否深入,优良性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用途。

正确地选择和适当地利用当地种质资源对创造新品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提高育种的水平和效能,必须首先进行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这是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果树资源的调查,主要包括地方品种和野生果树。

地方品种是在一定地区的栽培品种,它们是在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改进,但它们对当地条件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适合当地的生产和消费习惯,同时它们有多样的变异类型,是果树选种的重要原始材料。

但是,随着品种生产规模化栽培,使得有些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果树资源濒临灭绝,因此通过资源调查,挽救保存地方品种是防止种质散失的重要任务。

园艺的实验报告

园艺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园艺植物生长发育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园艺实验室实验目的:1. 观察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了解园艺植物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

3. 探究不同施肥方法对园艺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1. 种子:番茄、黄瓜、茄子等。

2. 育苗盘:塑料盘,直径10cm,高5cm。

3. 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

4. 营养液:配制适宜浓度的营养液。

5. 测量工具:温度计、湿度计、土壤水分计等。

实验方法:1. 种子处理:将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以促进种子吸水膨胀。

2. 育苗: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撒在育苗盘上,覆盖一层细土,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3. 环境调控:将育苗盘放置在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的环境中,保持土壤温度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

4. 施肥:根据植物生长阶段,定期施用不同类型的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

5.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度、叶片颜色、植株高度等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速度:实验期间,番茄、黄瓜、茄子等园艺植物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度。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植株高度逐渐增加。

2. 叶片颜色:在施肥过程中,植物叶片颜色逐渐变绿,表明肥料得到了有效吸收。

在氮肥充足的情况下,叶片颜色更加鲜绿。

3. 植株高度:在施肥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株高度逐渐增加。

其中,番茄植株高度增长最快,其次是黄瓜和茄子。

4. 施肥效果: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发现不同施肥方法对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

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磷肥有助于植物根系发育;钾肥则有助于植物抵抗病虫害。

实验结论:1.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2. 合理施肥是提高园艺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

根据植物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能够有效促进植物生长。

第四章 常用试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园艺研究法 教学课件

第四章 常用试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园艺研究法 教学课件

方差分析步骤:
(1)自由度分析
(2)平方和的计算
(3)方差分析和F测验
St2 = SSt / dft F = St2 / Se2 (4)处理间比较
Se2 = SSe/ dfe
t测验(LSD法)
新复极差法(LSR法)
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步骤
步骤:1. 根据 dfe 查出 tα 。 2. 计算平均数差数标准误 3. 计算显著尺度LSDα值: LSDα = tα × 平均数差数标准误 4. 将处理平均数由大到小排序,并依次求出各处理之
间的差值,将各差值均与LSDα相比较,作出差异显著性判断。 LSD0.01 > 平均数差值 ≥ LSD0.05, 则两处理平均数间差异为显著; 平均数差值 ≥ LSD0.01, 则两处理平均数间差异为极显著; LSD0.05 > 平均数差值 , 则两处理平均数间差异为不显著。
新复极差法(LSR法)
• 标准对照为前后两个对照区的平均数。
组合
重复次数



CK1 33.4 27.0 24.2
1
32.4 30.4 26.0
2
32
33.6 30.0
3
35.5 29.2 30.8
4
33.2 30.0 30.0
CK2
33.8
31.0
29.8
5
34.8 36.4 30.0
6
35.6 34.4 27.6
7
精确度。
2.1 单因子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 意义: • 当试验的处理数目K≥3时,不能直接应用t测验及u测验的
两两测验方法进行平均数假设测验的原因有三: • 1. 当有K个处理平均数时,将有[k(k-1)]/2 个差数,要

【2024版】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

【2024版】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案
6.王文中主编. EXCEL在统计分析中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所需的试验设计设计、实施和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类、植物保护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上,介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实施和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既涉及一些严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又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
从而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真实和可靠。
第二节资料的整理(1学时)
一、试验资料的分类(连续性资料,离散性资料)
(一)数量性状的资料:(1)用计数方法获得的不连续或间断性变数;
(2)用量测方法获得的连续性变数。
(二)质量性状的资料:(1)用计数方法所得的资料;
(2)给予每类性状以相当等级方法所得资料。


试验误差的概念,试验误差的来源分为:(一)试验材料固有的差异;(二)农事操作和管理技术不一致;(三)土壤差异以及肥力不均、病虫害侵袭等。控制误差的途径
本章思考题
1.举例说明田间试验的特点和对田间试验的要求;
2.分析试验地土壤差异的特点,如何通过小区技术和试验设计控制土壤差异?
3.一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棉花品种试验,供试品种10个,采用四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0平方米,试画出田间种植图。
作为农学类、植物保护类等专业专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备的基础,为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提供统计分析工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

最新园艺植物育种学2实验指导-20142

最新园艺植物育种学2实验指导-20142

园艺植物育种学2实验指导2013-20142《园艺植物育种学2》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园艺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4月实验一园艺植物花器构造及开花习性调查一、实验目的1.花是有性杂交的主要材料,了解不同园艺植物开花习性的特点,是准确选择杂交用的花朵和决定采集花粉,去雄、授粉时间的主要依据。

2.掌握园艺植物花开花习性的主要观察项目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不同园艺植物因自身的发育特点不同其花器构造及开花习性也不相同。

此项调查可作为识别品种,制定杂交计划的主要依据,如准确选择杂交用的花朵和决定采集花粉,去雄、授粉时间。

主要包括花期、花型、花性、花梗、花托、萼片、花朵、雄蕊以及雌蕊等调查项目,如花梗的长短、花托的形状、萼筒的颜色和形状、花瓣的颜色、大小、形状、雄蕊的数量和形状以及雌蕊的数量和形状等,同时还可以根据花器特征来确定其传媒类型。

三、材料每人选取3种不同园艺植物(连翘、榆叶梅、黄刺玫、丁香、绣线菊、番茄、李、苹果等),每种园艺植物选取木本植物2株,草本植物要选取5株作为观察材料。

四、用具放大镜、镊子、卷尺、记录本等。

五、方法步骤观察项目主要包括:1.园艺植物种类、科属及观测地点2.花芽的类型纯花芽、混合花芽纯花芽内只有花器官,芽萌发后,只开花结果,不抽生枝条,多数花卉属于此类;混合花芽在芽内除有花器官外,还存在枝叶或叶的原始体,开花的同时可抽生枝条,如悬铃木等。

统计花芽的类型。

3.花型或花序类型包括单瓣、重瓣,大花、小花等。

花型的表现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结实会产生影响。

统计花型,指出是单花还是花序。

4.花性(性型):包括雌雄异株、雌雄同株异花和雌雄同花(两性花)。

有些植物在一个植株上既有两性花又有单性花;还有些植物尽管具有两性花,但表现为雄蕊或雌蕊退化。

统计花性(性型)。

5.花瓣:花瓣的颜色、形态等表现往往与植物的传粉方式和授粉习性有较大的关系。

如开花时花瓣紧闭者(金鱼草等)一般采用自花授粉。

统计花瓣的颜色、形态、花瓣数目、花冠直径、花蕾颜色。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1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前言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

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1)以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

建立一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实验要求(1)实验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简单到综合,由基本到提高到开放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强调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简明扼要,重点讲授实验原理,操作要点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及意义,演示关键操作方法。

(3)切实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观察,启发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指导学生如实进行原始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强调科学求实精神;重视随堂考查,讲评学生实验和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方法及实验成绩评定方法31.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⑴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总结记录书写情况;⑵平时作业(实验过程)的认真程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情况;遵守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情况等。

生物统计实验资料(园艺)

生物统计实验资料(园艺)

园艺《生物统计》实验作业及资料一、统计描述作业:1、求平均数x、平方和SS、均方S2、标准差S2、制作次数分布表(列出各组组限、组中值、次数)资料:50株柑桔幼苗高度(cm)R=20 组数=7 组距i≈3 第一组组中值=86二、t 检验1、单个样本平均数的t 检验作业:写出:①样本平均数x;②t 值;③双尾概率P(T<=t);④用*号表示统计推断结果。

资料:金冠苹果在泰安地区多年测得其平均单果重180g。

今将该品种引种在浙江杭州,根据8个样点测定,得单果重为:158.1、143.8、160.0、149.2、146.5、156.3、151.4、142.5g。

问该品种单果重在杭州与在泰安相比有无变化?2、成组资料的t 检验作业:写出:①两个样本平均数1x、2x;②合并方差;③自由度df;④t 值;⑤双尾概率P(T<=t);⑥用*号表示统计推断结果。

资料:分别在富士和红富士两品种中随机抽取11个果实来测定果肉硬度,结果如下。

试比较两品种的果肉硬度有无显著差异。

3、成对资料的t 检验作业:写出:①两个样本平均数1x、2x;②自由度df;③t 值;④双尾概率P(T<=t);⑤用*号表示统计推断结果。

资料:下表为12枝枇杷枝条上春、秋梢的叶片面积(㎝2),试测验两种新梢的平均叶面积有无显著差异。

三、方差分析1、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资料作业:写出:①各处理总和及其平均数;②方差分析表;③用*号表示F测验统计推断结果。

资料:2、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资料作业:写出:①各处理总和及其平均数;②各区组总和;③方差分析表;④用*号表示F 测验统计推断结果。

资料:用活性炭作红星苹果贮藏保鲜试验,5个处理:A、B、C、D、E。

按随机区组法安排试验,以贮藏室为区组,观测指标为果肉硬度(单位:磅),结果如下。

试作各处理果肉硬度的比较。

四、回归与相关分析作业:写出:①相关系数r;②决定系数r;③回归截距a;④回归系数b;⑤回归关系显著性检验的方差分析表;⑥用*号表示F测验统计推断结果。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试验与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所需的试验设计、实施和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介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试验的基本要求、设计实施和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是在一定数学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后的一门专业提高课,主要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文献、判断和合理引用文献以及进行科学试验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遗传学、栽培学、育种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收集、整理试验数据的方法;掌握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如数据资料特征值的计算,显著性测验的方法;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设计的要求和特点,并能根据所给试验条件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正确选用试验设计方法。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以及《土壤学》、《农业气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试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试验误差的控制、各种设计的特点及不同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难点:小区技术、裂区设计、局部控制、田间试验的实施、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理论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引导、案例分析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与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1.教学内容(1) 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2) 生物统计学的主要内容(3) 本课程的发展概况(4)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和要求(5) 相关网站及参考书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试验设计和田间试验的概念以及田间试验的特点(2)难点是试验设计的应用。

试验设计与分析(园艺)第二章 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

试验设计与分析(园艺)第二章 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
0.7 0.6 0.5 0.4 0.3 0.2 0.1 0 有色非糯 有色糯性 无色非糯 无色糯性
四、数量资料的特征数
集中性
平均数
120个黄瓜叶片中 叶绿素a含量的 次数分布图
离散性 变异数
(一)平均数
1.

平均数的意义
数据资料的代表值,表示全部观察值的中心位置,代表该组 数据与其他数据进行比较
(一)平均数
3.

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离均差之和为零,即各观察值与其平均数之差的总和 等于零
( x 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 x x ) x x x nx
x xn n xx 0
(一)平均数
3.

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离均差平方和最小,即各观察值与其平均数的差数的平方的 总和,小于各观察值与任何一个数值的差数的平方的总和
整理前,把资料按各种质量性状进行分类,分类数等于组数, 根据各个观察值在质量属性上的具体表现,归入相应的组内, 即可得到属性分布的规律性认识。 第14页 例1-2-3,水稻杂种F2代植株米粒性状的分离情况
属性分组 有色非糯 有色糯性 无色非糯 无色糯性 合计 次数 491 76 90 86 743 频率 0.6608 0.1023 0.1211 0.1158 1
(2)连续性变量:指用称量、度量或测量方法得到 的数据,如千粒重等,其各个观察值并不限于整数, 小数位数的多少,因称量的精度而异
二、试验数据资料的性质
2 质量性状资料(qualitative trait) 指只能观察叙述而不能测量的性状,即属性性状
如果实的色泽、叶色、叶片上毛茸的有无等
要获得这些性状的数量资料,可采用下列 3 种方法

试验设计与分析园艺第三章统计推断优秀课件

试验设计与分析园艺第三章统计推断优秀课件
我们可以根据抽样误差出现的概率而利用抽样分布来计算。 只要设定一定的概率标准,如5%或1%,如果表面效应属于
误差的概率不超过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认为表面效应不完 全是由试验误差造成的。
(3)相关概念 统计推断:把试验的表面效应与误差大小相比较并由
表面效应可能属于误差的概率而作出推论的方法。 统计假设测验:计算表面效应由误差造成的概率首先
由附表3查得置信度为95%时,u0.05=1.96,并且
x1x2
1 22 25.323.725 00.3 6 5g 0 n 1 n 2 332 282
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
[(15-12)-1.96×0.36]≤μ1-μ2≤[(15-12)+ 1.96×0.36],即2.29≤μ1-μ2 ≤3.71。因此,第一个 品种比第二个品种的单株平均产量多2.29× 50g~
(2)区间估计相关概念 区间估计: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给出总体参数的可
能范围 置信区间:所给出的可能范围 置信限:置信区间的上、下限,用L1和L2表示 置信距:置信区间的长度 置信度:所给出的概率保证,也称置信概率,用
P=(1-α)表示
(3)区间估计的原理 置信度1-α反映了区间估计的可信度,常取0.90、
应用举例
某春小麦良种在8个小区的平均千粒重 x35.2g , sx 0.58g 。试估计在置信度为95%时该品种的千 粒重范围。
由附表4,t 0.05(7)=2.365,95%置信区间为(35.2- 2.365×0.58)≤μ≤(35.2+2.365×0.58),即 33.8≤μ≤36.6
推断:该品种的千粒重范围在33.8~36.6g之间, 此估计值的可靠度有95%。也可以写作 35.2±2.356×0.58=35.2±1.4g,即33.8~36.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东学院自编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王春莲编(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用)农学院2016年6月目录实验一试验设计 (1)实验二方差分析 (3)实验三直线回归与相关 (6)实验四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8)实验五多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11)实验六DPS 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 (14)实验七Excel常用生物统计功能简介及应用 (26)实验一试验设计1. 实验目的及要求:1.1 实验目的:通过试验设计作业,掌握常用田间试验设计基本方法。

1.2 实验要求:根据给定课题及试验条件,按照实验方法与步骤独立完成作业。

1.3 实验规定学时:2学时1.4 实验性质:设计2. 实验原理:2.1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亦称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根据“局部控制”的原则,将试验地按肥力程度划分为等于重复次数的区组,一区组亦即一重复,区组内各处理都独立地随机排列。

这是随机排列设计中最常用而最基本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有以下优点:(1)设计简单,容易掌握;(2)富于伸缩性,单因素、多因素以及综合性的试验都可应用;(3)能提供无偏的误差估计,并有效地减少单向的肥力差异,降低误差;(4)对试验地的地形要求不严,必要时,不同区组亦可分散设置在不同地段上。

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设计不允许处理数太多,一般不超过20个。

因为处理多,区组必然增大,局部控制的效率降低,而且只能控制一个方向的土壤差异。

多因素试验设计时,将各试验因素水平的组合编成试验处理序号,在区组内随机排列。

2.2裂区设计裂区设计是多因素试验的一种设计形式。

在多因素试验中,如处理组合数不太多,而各个因素的效应同等重要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如处理组合数较多而又有一些特殊要求时,往往采用裂区设计。

裂区设计与多因素试验的随机区组设计在小区排列上有明显的差别。

在随机区组中,二个或更多因素的各个处理组合的小区皆均等地随机排列在一区组内。

而在裂区设计时则先按第一个因素设置各个处理(主处理)的小区;然后在这主处理的小区内引进第二个因素的各个处理(副处理)的小区;按主处理所划分的小区称为主区(main plot),亦称整区,主区内按各副处理所划分的小区称为副区,亦称裂区(split-plot)。

从第二个因素来讲,一个主区就是一个区组,但是从整个试验所有处理组合讲,一个主区仅是一个不完全区组。

由于这种设计将主区分裂为副区,故称为裂区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主处理分设在主区,副处理则分设于一主区内的副区,副区之间比主区之间更为接近,因而副处理间的比较比主处理间的比较更为精确。

通常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应用裂区设计。

①在一个因素的各种处理比另一因素的处理可能需要更大的面积时,为了实施和管理上的方便而应用裂区设计。

例如耕地、肥料、灌溉等试验,耕、肥、灌等处理宜作为主区;而另一因素如品种等,则可设置于副区。

②试验中某一因素的主效比另一因素的主效更为重要,而要求更精确的比较,或二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比其主效是更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时,亦宜采用裂区设计,将要求更高精确度的因素作为副处理,另一因素作为主处理。

③根据以往研究,得知某些因素的效应比另一些因素的效应更大时,亦适于采用裂区设计,将可能表现较大差异的因素作为主处理。

3. 实验仪器、装置、工具及主要材料直尺、铅笔、绘图纸、计算器、统计用表、参考资料。

4. 实验方法与步骤4.1试验课题:大豆品种引种试验大豆是人们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

为引种蛋白质含量更高,品质更好的食用大豆优良品种,并确定适宜本地的播种期,特进行本研究的试验设计。

4.2试验条件:现有试验用。

4.3作业:根据上述试验课题及试验条件,完成大豆品种与播期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和裂区试验设计,绘制田间种植图。

5. 注意事项绘制田间种植图时注意标注小区规格,试验处理代号,重复次数,方向。

6. 预习要求明确试验设计基本原则与意义,了解其常用试验设计方法: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和裂区试验设计。

7.问题讨论比较说明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和裂区试验设计对完成本课题时,那一个设计更好一些,理由是什么?实验二 方差分析1. 实验目的及要求:1.1 实验目的:掌握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的基本方法。

掌握试验结果的数据转换及分析。

1.2 实验要求:根据实验原理,按照实验方法与步骤独立完成作业。

1.3 实验规定学时:2学时 1.4 实验性质:验证2. 实验原理:2.1 单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①计算各项平方和与自由度2T SS x C =∑- 2t t T SS C n∑=- t T e SS SS SS -=其中2x C nk ∑=称为矫正数1t df k =- e T t df df df =-②列出方差分析表,进行F 检验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F 0.05 F 0.01 处理间 SS t df t MS t MS t / MS e处理内 SS e df e MS e 总变异 SS Tdf T③处理平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最小显著差数(LSD )法:..)(j i e x x df a a S t LSD -=n MS S e x x j i /2..=-最小显著极差法(LSR )法:a a LSR SSR SE =SE =2.2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1T df kn =-①平方根转换:此法适用于各组均方与其平均数之间有某种比例关系的资料,尤其适用于总体呈泊松分布的资料。

转换的方法是求出原数据的平方根x 。

若原观测值中有为0的数或多数观测值小于10,则把原数据变换成1+x 对于稳定均方,使方差符合同质性的作用更加明显。

变换也有利于满足效应加性和正态性的要求。

②对数转换:如果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或全距与其平均数大体成比例,或者效应为相乘性或非相加性,则将原数据变换为对数(lgx 或lnx )后,可以使方差变成比较一致而且使效应由相乘性变成相加性。

如果原数据包括有0,可以采用l g (x +1)变换的方法。

一般而言,对数转换对于削弱大变数的作用要比平方根转换更强。

例如变数1、10、100作平方根转换是1、3.16、10,作对数转换则是0、1、2。

③反正弦转换:反正弦转换也称角度转换。

此法适用于如发病率、感染率、病死率、受胎率等服从二项分布的资料。

转换的方法是求出每个原数据(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的反正弦p 1sin -,转换后的数值是以度为单位的角度。

二项分布的特点是其方差与平均数有着函数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当平均数接近极端值(即接近于0和100%)时,方差趋向于较小;而平均数处于中间数值附近(50%左右)时,方差趋向于较大。

把数据变成角度以后,接近于0和100%的数值变异程度变大,因此使方差较为增大,这样有利于满足方差同质性的要求。

一般,若资料中的百分数介于30%—70%之间时,因资料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数据变换与否对分析的影响不大。

应当注意的是,在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时,若经检验差异显著,则进行平均数的多重比较应用转换后的数据进行计算。

但在解释分析最终结果时,应还原为原来的数值。

3. 实验仪器、装置、工具及主要材料 直尺、铅笔、计算器、统计用表、参考资料。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实验方法①对下列试验试验资料分解平方和与自由度,进行F 测验,将分析结果用方差分析表表示;②列表对该资料进行反正弦转换(p 1sin-),然后进行F 测验,将分析结果用方差分析表表示;并比较其F 测验结果与未进行资料转换的F 测验有何区别,为什么?③ 对进行反正弦转换资料进一步进行LSR 测验,分别采用列梯形表法和标记字母法表示显著性,并将处理平均数反正弦转换数据进行反转换。

4.2作业对A 、B 、C 、D4个小麦品种各抽取5个样本,统计其黑穗病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进行F 测验、反正弦转换(p 1sin )后的F 测验,并对进行反正弦转换资料进一步进行LSR 测验。

4个小麦品种的黑穗病率5. 注意事项将试验资料的分析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 预习要求预习方差分析,数据转换方法。

7.问题讨论试比较试验资料数据转换后分析结果与不进行数据转换直接进行分析所获结果的差异。

实验三 直线回归与相关1. 实验目的及要求:1.1 实验目的:建立直线回归,计算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测验。

1.2 实验要求:根据实验原理,按照实验方法与步骤独立完成作业。

1.3 实验规定学时:2学时 1.4 实验性质:验证2. 实验原理: 2.1进行回归分析①建立直线回归方程:bx a y+=ˆ 22()()/()/xy x y n b x x n-==-∑∑∑∑∑x SP SSx b y a -=②计算直线回归的估计标准误:2)(22/--=-=n SS sp SS n QS xy x y③进行直线回归关系的假设测验: F 测验:)2()()2/(1/2-=-=n Q SS SP n Q U F x ④作图 ⑤预测2.2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⑴计算相关系数:x y xy r ∑∑∑-==⑵进行相关系数显著性测验:|r |≥(2)n r α-,P ≤α 相关系数r 显著或极显著。

3. 实验仪器、装置、工具及主要材料直尺、铅笔、计算器、统计用表、参考资料。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实验方法①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计算直线回归的估计标准误,作图,进行回归关系显著性测验。

②计算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测验。

4.2试验资料与作业某地4月份日平均气温(℃)(x )与玉米螟虫蛾峰日(以5月31日为0)(y)资料如下,试进行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

某地4月份日平均气温(℃)x玉米螟虫蛾峰日(以5月31日为0)y7.6 85.8 248.7 48.2 66.6 187.4 96.9 127 115. 注意事项将试验资料的分析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 预习要求预习直线回归与直线相关分析方法。

7.问题讨论相关系数r显著时直线回归关系一定显著吗?实验四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1. 实验目的及要求:1.1 实验目的:熟悉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步骤,掌握单因素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和试验处理的合并比较方法。

1.2 实验要求:独立完成拉丁方试验结果分析和试验处理的合并比较作业。

1.3 实验规定学时:2学时 1.4 实验性质:验证2. 实验原理:2.1拉丁方试验结果分析2.1.1整理资料:列制试验结果r ×c 表、Tt 表 2.1.2分解平方和与自由度 矫正数 22T C k=总平方和 2T SS y C =∑- 行间平方和 2r R T SS k∑= - C列间平方和 2C C T SS k∑= -C 处理平方和 2t t T SS k∑= -C误差平方和 e T R C t SS SS SS SS SS =---总自由度 df T = r 2-1 行间自由度 df R = r-1 列间自由度 df C = r-1 处理自由度 df t = r-1误差自由度 df e =df T -df A -df B -df C 2.1.3列出方差分析表,进行F 检验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SSdfMSFF 0.05F 0.01横行间 直列间 处理间 误 差总变异2.1.4处理平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最小显著极差法(LSR )法: ①计算LSRa :,(,)e a k a df k LSR SSR SE =SE =②列处理平均数比较表,推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