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小儿血液系统疾病
儿科学循环系统疾病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注意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的发生。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最新研究成果介绍
先天性心脏病基因诊断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基因被发现,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依据。
心肌病分子机制
心肌病是儿童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近年来对其分子 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 了新的思路。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04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
01
心力衰竭
通过药物治疗、机械通气等手段维持心脏功能,同时积极 寻找并治疗病因。
02
心律失常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采 用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
03
感染性心内膜炎
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心律 失常等并发症。
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建立
血管炎免疫治疗 血管炎是一类以血管壁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免疫治疗 在血管炎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为儿童血管炎的治 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
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 的发展,未来儿科学循环系统疾 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个体化治
疗方案将成为主流。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 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未来有望应 用于儿童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 为受损心肌和血管的修复提供新
遗传因素在循环系统疾病中作用
家族遗传倾向
01
某些循环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具有家族聚集性,
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变异
02
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儿童易患某些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肌肥
儿科学: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小儿贫血诊疗课件
课件
目录
• 引言 • 小儿贫血的病因 • 小儿贫血的症状和诊断 • 小儿贫血的治疗 • 小儿贫血的预防和护理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小儿贫血的诊疗方法和注意 事项,提高医生对小儿贫血的认 识和处理能力。
背景
小儿贫血是儿童血液系统疾病中 的常见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 现各异,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状态。
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贫血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等。
02
小儿贫血的病因
缺铁性贫血
总结词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小儿贫血类型,由于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导 致。
详细描述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中铁含量不足、慢性腹泻、消化道畸 形等,这些因素导致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05
小儿贫血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
定期健康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宝宝进行健 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贫 血等潜在疾病。
补充营养素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生长发 育需求,适当补充铁、叶 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 ,预防贫血的发生。
避免感染
加强宝宝的免疫力,避免 感染病毒或细菌,以免引 起贫血或其他疾病。
家庭护理
病例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疗
总结词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
详细描述
患儿出现贫血、神经精神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伴有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治疗以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为主,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 疗。
小儿血液系统PPT课件
Liver+ RE cells 60 mg (15.9%)
Faeces 7.4 mg / d
Bile,Hb 0.05 mg/d
贮存
Red blood Cell (Hb) 280 mg
(75%)
functional iron
目录
铁的来源
◆ 食物(外源性铁) 占摄入量的1/3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1.7% ~ 7.9%
Eastern Western Pacific Mediterranean
目录
铁的代谢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目录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 约32%; 肌红蛋白约3.2% ;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
目录
Diet 8mg/d
Intestine
Urine,sweat, Skin etc
0.9mg/d
自由铁池 Plasma 0.5mg (0.1%)
Muscles &enzymes
15 mg (4%)
Bone Marrow 20 mg
(5%)
Sloughed mucosal cell + GI bleeding
发生率
分类
<15%
低
15 % ~40%
中
>40%
高
《儿科学造血系统》课件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联合治疗
将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降低复发率。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5
儿童造血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疫苗,预防传 染病的发生。
响。
治疗方法
针对儿童和成人造血系统的不同 特点,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也有 所不同。例如,儿童白血病的治 疗通常需要更加积极和全面的治
疗方案。
03
造血系统疾病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贫血
01
02
03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元素缺乏,导致血 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贫 血。
观察儿童面色和皮肤是否有苍白、黄疸、 出血点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关注儿童精神状态
定期体检
注意儿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是否有头晕 、乏力、心慌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
定期进行儿童体检,了解儿童血液指标是 否正常,及早发现潜在的血液疾病。
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庭护理,注意保持儿童生活 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儿童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具有活跃 的造血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骨髓腔 内脂肪细胞增多,红骨髓逐渐被黄骨 髓取代。
出生后,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 红骨髓能够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
儿童造血的特点
旺盛的造血能力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血液成分,因此具有旺盛的 造血能力。
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强
巨幼细胞贫血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概述】本章内容重点是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鉴别;一、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1.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或胎儿期造血):①中胚叶造血期;②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开始,第4~5个月达到高峰,第6个月逐渐减退;(“6肝8脾”)③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第4个月开始造血,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2)生后造血:①骨髓造血:为生后的主要造血方式;1°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备能力;2°儿童期(<5~7y):红髓多,黄髓少,造血储备能力低;3°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储血能力强;②骨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1°原因:小儿生后头几年,由于机体需要↑造血时(如:感染、溶血、贫血);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3°特点: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RBC/幼稚N,病因除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4°意义: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2.血象特点(1)RBC数和Hb量及其变化规律:高→低→正常①出生时:RBC 5.0~7.0×1012/L,Hb150~220g/L;②生理性贫血★:1°原因:RBC生成减少(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RBC破坏增加(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血液稀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2°时间:生后1周开始减少,至2~3个月(8~12周)达最低,此时红细胞数3.0×1012/L 左右,Hb量降至100g/L左右,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Hb量又缓慢↑,6个月时恢复正常水平;3°程度:轻度,自限性;(2)WBC计数与分类:①WBC计数:由高→低→8岁达成人水平;②WBC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者比例相等的时期→生后4~6天,4~6岁;(3)血小板数:出生时,PLT数与成人相似,150×109~250×109/L;(4)Hb种类;(5)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地较成人多,更易脱水;二、小儿贫血概述1.贫血的概念(1)贫血(anemia):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量/RBC数低于相同年龄正常标准;(2)诊断标准:①<6个月者:新生儿期Hb<145g/L;②2~6个月:Hb<100g/L;③6个月~6岁:Hb<110g/L;④6岁~14岁:Hb<120g/L△注:海拔每↑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Hb↑4%2.贫血的分类(1)贫血程度分类:①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②中度:~60 g/L;③重度:~30g/L;④极重度:<30g/L;(2)病因分类:①RBC生成不足性贫血: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癌症性贫血;②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1°RBC内在异常:1°RBC膜结构缺陷;2°RBC酶缺乏;3°Hb合成或结构异常;2°RBC外在因素:1°免疫因素;2°理化因素;3°感染;③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3)形态分类3.小儿贫血的基本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毛发、体力、发育;(2)造血器官反应:髓外造血表现;(3)非造血系统表现:循环系统(Hb<70g/L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4.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1)诊断思路:(1)确定有无贫血及其程度(2)确定RBC形态(3)确定贫血的具体病因(4)确定贫血的并发症;(2)病史询问:年龄、现病史、出生史、喂养史、疾病史与用药史、家族史;(3)体格检查: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皮肤黏膜表现、指甲和毛发表现、肝脾淋巴结表现;(4)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②RBC形态检查;③网织RBC计数;④骨髓检查;⑤特殊检查:溶血、Hb分析、酶学检查等;⑥其他检查:基因检查等;5.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或诱因;(2)针对贫血的发病机理进行治疗:①补充特异性造血物质:铁剂、VitB12、叶酸;②补充造血刺激因子:Epo、雄性激素;③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脐血、外周血;⑤基因疗法:如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3)输血治疗:①输血指征:重度贫血(Hb<60g/L),并心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或急需手术者,极重度贫血者;②输血种类:多为浓缩RBC(节省,↓病毒感染,↓并发症);③输血量与速度:贫血越重,一次输血量越小,速度越慢;(4)并发症治疗;(5)一般治疗;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Hb合成↓,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2、血清铁(serum iron,SI):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称为血清铁;3、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4、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为血清总铁结合力;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孕母缺铁使胎儿储铁↓;2、铁摄入量不足: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不及时添加含铁量较多的食物易致缺铁性贫血;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致缺铁;4、铁的吸收障碍:①食物搭配不合理②慢性腹泻;5、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钩虫病、梅克尔憩室等;(二)发病机制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RBC合成Hb的铁尚未↓;(2)RBC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erythropo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RBC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Hb的量尚未减少;(3)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可轻度肿大;3、非造血系统表现:(1)食欲减退,异食癖;(2)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减退;(3)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免疫功能降低;(4)可有反甲;(四)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1)Hb降低比RBC数减少明显,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2)外周血涂片可见RBC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最多,中央淡染区扩大;(3)网织RBC正常或轻度减少;(4)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RBC增生为主;3、铁代谢:(1)血清铁蛋白(SF):较敏感(早期)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正常值:<3个月婴儿为194~238ug/L,>3个月为18~91ug/L;低于12ug/L提示缺铁;(2)RBC游离原卟啉(FEP):当FEP>0.9umol/L时提示细胞内缺铁;(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的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SI和TS降低,TIBC升高(SI<9.0~10.7umol/L,TS<15%,TIBC>62.7umol/L);(4)骨髓可染铁:RBC内铁粒细胞数<15%提示储存铁↓(确诊的较好办法,限骨髓小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病史(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必要时做骨髓检查;(2)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2.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异常Hb病、Vit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RBC性贫血等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六)治疗:主要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1、一般治疗;;2、去除病因:①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②对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应及时治疗;3、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铁的吸收;(2)注射铁剂:易发生不良反应;(3)使用时限:①补给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②网织RBC于服药2~3天后开始↑,5~7天达高峰,2~3周开始下降到正常;③治疗1~2周后Hb逐渐↑,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④Hb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铁储存;4、输RBC:Hb>60g/L以上者,不必输RBC;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Vit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2、临床表现:(1)6个月~2岁多见;(2)毛发稀疏、黄色;(3)贫血:皮肤蜡黄色,口唇、指甲处苍白,可有肝脾大;(4)神经系统:少哭不笑,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震颤;(5)消化系统:舌炎;3、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MCV↑,MCH↑,MCHC正常;(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以RBC系增生为主,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以原始红/早幼红为主);(3)VitB12叶酸测定;4、治疗:(1)注意营养;(2)去除病因;(3)VitB12、叶酸治疗:①有精神神经症状必须补充VitB12(>1个月);②单用叶酸有加重症状的可能;③叶酸需口服3~4周;。
《儿科学》医学课件-PPT课件13份
肺炎
讨论儿童肺炎的症状、预防和 治疗方法。
鼻炎
探讨儿童鼻炎的原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Hale Waihona Puke 1便秘2探讨儿童便秘的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
3
腹泻
介绍儿童腹泻的常见原因、症状和治疗 方法。
胃炎
讨论儿童胃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
1 尿路感染
介绍儿童尿路感染的症状、 治疗和预防方法。
常见饮食问题
讨论儿童可能遇到的饮食问 题和解决方案。
婴幼儿常见疾病
1
病毒感染
介绍婴幼儿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感冒
皮肤问题
2
和腹泻。
讨论婴幼儿可能遇到的皮肤问题,如湿
疹和尿布疹。
3
呼吸道问题
介绍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问题,如哮喘 和肺炎。
儿童心理健康
游戏与互动
探讨游戏和互动对儿童心理健康 的积极影响。
情绪管理
《儿科学》医学课件
这份医学课件共有13份幻灯片,涵盖了儿科学的各个方面。从儿科学概述到 不同系统的疾病,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
儿科学概述
1 儿科学定义
2 儿科医生的角色
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 疾病和健康的医学科学。
儿科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儿 童相关疾病,提供儿童健康 咨询。
3 重要性
儿科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确保他们获得良好的医疗照 顾。
压力管理
提供儿童情绪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探索儿童压力管理的方法,帮助 他们应对挑战。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
1 脑损伤
讨论儿童可能面临的头部损 伤和脑损伤,如脑震荡。
2 癫痫
介绍儿童癫痫的症状、诊断 和治疗。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第1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与范围1.研究对象: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服务对象:初生至满14周岁。
第2节儿童年龄分期1.年龄分期:①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出生为胎儿期,正常胎儿期的为40周。
②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死亡率最高。
)③婴儿期:从出生后满一周岁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的第1个高峰期)④幼儿期:从满1周岁到三3岁为幼儿期。
(最容易发生意外的阶段)⑤学龄前期:从3周岁至6~7岁入小学之前为学龄前期。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始增多)⑥学龄期:从小学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智能发育更趋成熟。
)⑦青春期:第2个生长高峰(女性比男性早两年)第3节儿科护理的特点1.免疫特点: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抗体IgG;不能通过胎盘获取lgM。
SlgA从母乳获得。
婴幼儿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第1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生长发育的规律:①连续性,阶段性。
②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③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④个体差异性。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第2节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1.体重最能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指标。
①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公斤;三个月为2倍(6kg);一岁为3倍(9kg);两岁为4倍(12kg)。
②生理性体重:一般下降幅度不超过10%,常于生后第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③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两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①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生长为50厘米;一岁约为75厘米。
;两岁到86~87厘米。
儿科学:小儿造血和血象的特点
小儿造血和血象的特点 营养性贫血
教学目的
第6版
➢ 了解儿童时期造血特点和血象特点
➢ 理解贫血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 掌握小儿贫血定义、分类、区别
➢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铁的代谢、诊 断要点、治疗
Part One
第6版
造血系统总论
正常造血及血象特点
Hematopoiesis and Hemogram
(NIDA)
第6版
• 定义
由于体内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一 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特点是血清铁蛋白减少、 铁剂治疗有效
铁代谢
第6版
1. 铁含量及分布
新生儿 高于 成人
Hb 储存铁 肌红蛋白 酶
64% 32%
2. 来源
3.2%
<1%
外源性铁:食物 量少(1~1.5mg/d) 内源性铁:衰老RBC释放 大部分
Part Two 第6版 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第6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胚胎期 胎儿期 出生时 1y 2y 成人
Gower1 Gower2 Portland
HbF
HbA
HbA2
贫
血
第6版
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红细 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 常。
诊断标准 第6版
新生儿 1m~4m 4m~6m 6m~6y 6y~14y
< 145g/L < 90g/L < 100g/L < 110g/L < 120g/L
造血系统疾病-小儿造血功能及血液特点、小儿贫血概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5.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 重的10%,平均300mL;儿童血容量占体重的 8%~10%;成人血血的功能及生成的认识
1.中医学对血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血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濡养滋润全 身脏腑组织,《难经二十二难》将血的这一作用 概括为“血主濡之”。全身各部分(内脏、五官、 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发 挥其生理功能的。
●随着肺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合 成明显减少,骨髓暂时性造血功能降低,另外胎儿红 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加之婴儿 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 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达最低水平, 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 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数在初生3天内为4%~6%;于生后4~7天迅 速下降至0.5%~1.5%;3个月后上升,婴儿期以后降至 与成人相同1%~1.5%°
2.白细胞数与分类
●初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X109/L~20X1O9/L,生后数 小时增加,至24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周 时平均为12X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 1OX1O9/L左右;学龄期后接近成人水平。
第一节小儿造血功能及血液特点
目录
●一、小儿造血特点 ●二、小儿血常规特点 ●三、中医学对血的功能及生成的认识
一、小儿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1.胚胎期造血
●造血首先在卵黄囊的血岛出现,然后是肝、脾、胸 腺、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最后转移至骨髓,因 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2)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以后骨髓外造血停止(除淋 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外)。当婴幼儿遇到各种感染、溶血、 贫血、骨髓受异常细胞侵犯及骨髓纤维化等情况时, 因骨髓造血储备力小,其肝、脾、淋巴结可以随时适 应需要,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此时肝、脾和 淋巴结肿大,周围血常规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 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 “骨髓外造血”。当病因去除后,又可恢复正常的骨 髓造血。
医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医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医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皮肤科学、传染病学等。
一、内科学内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的内脏器官和内环境的病理生理过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内科疾病多种多样,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等。
1.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或损害心脏、血管、淋巴及其巴循环系统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器官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部等。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肺栓塞等。
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主要功能是吸收、消化和排出人体内的营养和废物。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肝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
4. 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调控体机能的系统之一,主要由内分泌腺和它们分泌的激素组成。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甲亢、甲减、垂体功能亢进、垂体功能减退等。
5.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保护机制和供给机制之一,主要功能是供给细胞氧气及养分,排出体内毒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血友病等。
二、外科学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的外表面和外环境的病理生理过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外科疾病多种多样,包括骨科疾病、肿瘤外科疾病、创伤外科疾病、胸外科疾病、脑外科疾病、泌尿外科疾病、肝胆胰外科疾病等。
1. 骨科疾病骨科疾病是指影响或损害骨骼、关节及韧带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肿瘤等。
2. 肿瘤外科疾病肿瘤外科疾病是指影响或损害身体各部位的肿瘤病变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肿瘤外科疾病包括乳腺癌、子宫癌、肝癌、食道癌、胃癌、肾癌等。
儿科学-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知识点整理 (1)
儿科学最后一个大板块内容——血液系统疾病, 主要是贫血。
一、概述小儿造血可分为两个阶段。
1.胚胎期造血血细胞的生成始于胚外中胚层组织卵黄囊的血岛, 然后迁往胚内的肝、脾等髓外造血器官, 最后至骨髓。
①胚胎第3周出现卵黄囊壁造血;②6~8周后肝出现造血组织;③胚胎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④出生2~5周后骨髓为唯一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生后前几年所有骨髓均为红髓, 全部参与造血;5~7岁, 长骨干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黄髓), 无造血功能。
至18岁时, 红髓仅存在于椎骨、肋骨、胸骨、颅骨等扁平骨以及股骨、肱骨的近端。
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 肝、脾及淋巴结可适应需要, 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 称为“骨髓外造血”。
3.小儿血象及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时红细胞数为(5.0~7.0)×10^12/L, 血红蛋白为150~220g/L;生后2~3个月可分别降至3.0×10^12/L和100g/L左右, 称为生理性贫血;后逐渐上升, 12岁时达成人水平。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不同。
出生时HbF(胎儿血红蛋白)占70%, HbA(成人血红蛋白)占30%;1岁时HbF不超过5%, 2岁时不超过2%。
如果出生后HbF依然多, 则可能是地中海贫血。
白细胞初生时为(15~20)×10^9/L, 之后渐降, 1周时平均12×10^9/L, 婴儿期维持在10×10^9/L左右, 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分类主要有一个“双五交叉”, 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相对变化。
初生时中性粒细胞占比0.65, 淋巴细胞占比0.30;生后4~6天, 两者比例相等, 婴儿期淋巴细胞始终占多数;4~6岁时, 两者再次相等。
为方便起见, 可记为“双五”。
年龄越小, 血容量占体重的比例越高, 出生时可占10%(300ml), 儿童约8%~10%, 成人约6%~8%。
10儿科学试题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阿一斯综合征2.艾森曼格综合征3.差异性发绀4.蹲踞现象二、填空题1•心室前负荷过重引起的小儿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
2.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是、、。
3.原始心脏于胚胎第周开始形成,约于第周起有循环作用,至第周房室中隔完全长成,即成为四腔心。
4.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根据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分为、和三大类。
5.法洛四联症由、、、四种畸形组成。
6•法洛四联症突然昏厥、抽搐的原因是。
7.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提示,肺动脉第二音减低提示。
8.法洛四联症常见并发症为、、。
9.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共同特点是、、、。
10.室间隔缺损杂音部位,杂音性质;动脉导管未闭杂音部位,杂音性质。
三、选择题A1型题1.小儿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下列哪一项不正确:新生儿平均120〜140次/min1岁内为110〜130次/min2〜3岁为100〜120次/min4〜7岁为80〜100次/min8〜14岁为60〜70次/min2.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胚胎第2〜4周胚胎第4〜8周胚胎第3〜8周胚胎第2〜8周胚胎第6〜8 周3.肺动脉瓣区第 2 音亢进和固定分裂多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4.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的共同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潜伏青紫胸骨左缘有粗糙收缩期杂音影响生长发育易患肺炎肺循环量少5.肺动脉瓣区第 2 音亢进提示: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主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6.可能出现水冲脉及枪击音的先心病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7.X 线检查肺动脉段凹陷的先心病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8.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常见原因是:继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脑血栓脑水肿心室流出道漏斗部肌肉痉挛9.动脉导管未闭的特征性体征是:心房左心室增大水冲脉股动脉枪击声肺动脉瓣区第 2 音亢进、分裂胸骨左缘第2 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10.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支气管肺炎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喉返神经麻痹脑栓塞11.法洛四联症的青紫出现的早晚轻重主要取决于:室间隔缺损的大小有无右心室明显增大主动脉骑跨的程度肺动脉狭窄的程度以上都不是12.对于法洛四联症的论述,哪种是错误的?蹲踞体位可使:下肢血管屈曲左心室压力增加体循环阻力增加缺氧症状缓解右向左分流增加13.正常胎儿血循环中下列哪一部位血氧含量最高:右心房右心室脐动脉脐静脉主动脉14.室间隔缺损的典型杂音是:胸骨左缘第2 肋间收缩期杂音 2 级胸骨左缘第2 肋间收缩期杂音3 级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杂音3级以上胸骨左缘第3〜4肋间缩张期杂音3级以上胸骨左缘第3〜4 肋间全收缩期杂音 2 级以上15.胸部透视有肺门舞蹈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大动脉错位主动脉狭窄16.房间隔缺损杂音产生原理是,血流通过缺损口肺动脉相对狭窄主动脉瓣相对狭窄三尖瓣相对狭窄二尖瓣相对狭窄17.法洛四联症可出现以下现象,但有一项除外:体格发育正常蹲踞昏厥青紫咯血18.室间隔缺损患儿,杂音逐渐减弱,P2 亢进,可能是:分流量大合并房间隔缺损Roger 病肺动脉高压以上都不是19.哪一项不是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肺炎心力衰竭缺氧发作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水肿20.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的处理,不用:吗啡碳酸氢钠普萘洛尔地高辛膝胸卧位A2型题21.男孩,5个月。
儿科血液病学
儿科血液病学
儿科血液病学是儿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血友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儿科血液病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儿科血液病学的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儿童血液系统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为患儿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儿科血液病学是儿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对于保障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儿科学》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疾瘠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小儿出生后主要造血是:A.肝脏造血B.骨髓造血C.脾脏造血D.淋巴结造血E.以上都不是答案:B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最有特征性的改变是:A.幼红细胞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B.幼红细胞巨幼变C.网状细胞增生D.粒细胞形态不受影响E.细胞浆嗜碱性增强答案:B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需用至:A.症状消失B.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2个月C.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再用半个月D.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数均恢复答案:B4.诊断缺铁性贫血第一阶段,正确的是:A.血清铁蛋白减低B.血清铁降低C.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D.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E.骨髓铁粒幼红细胞数减少答案:A5.胚胎造血最旺盛的时期是:A.胚胎第6~8周B.胚胎第8〜12周C.胚胎第4〜5个月D.胚胎第6〜7个月E.胚胎第8〜9个月答案:C6.胚胎2个月时主要造血器官是:A.肝脏B.脾脏C.淋巴结D.胸腺E.骨髓答案:A7.新生儿诊断为中度贫血,血色素(Hb)应是A.<30g/LB.30 〜60 g/LC.60 〜90 g/LD.90 〜120 g/LE.120〜145 g/L答案:D8.小儿时期白细胞分类有一重要特点,即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的〃两次交叉〃,时间分别是:A.4〜6周和4〜6个月B.4〜6天和4〜6个月C.4〜6天和4〜6岁D.4〜6周和4〜6岁E.4〜6月和4〜6岁答案:C9.婴儿生理性贫血常发生的年龄是:A.新生儿期B.生后2〜3个月C.生后5〜6个月D.生后8〜9个月E.1岁左右答案:B10.目前临床主要根据病程区分儿童急性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别是:A.<2个月为急性,,2个月为慢性B.<3个月为急性,,3个月为慢性C.<6个月为急性,,6个月为慢性D.<9个月为急性,,9个月为慢性E.412个月为急性,>12个月为慢性答案:C11.引起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A.储铁不足B.铁摄入不足C.生长发育快D.铁吸收障碍E.铁丢失过多答案:B12.下列哪一项不是典型血友病甲、乙和丙三者实验室检查的共同特点A.凝血时间延长B.出血时间延长C.凝血酶原消耗不良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E.凝血活酶生成试验阳性答案:B13.下列哪一项替代疗法不能用于血友病甲的治疗A.高纯度的因子叩B.基因重组人因子川C)令沉淀物D.凝血酶原复合物E.血小板答案:E14.1岁半患儿,外周血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下列疾病均有可能,但除外: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地中海贫血D.感染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答案:E15.下列哪一项最有帮助诊断早期缺铁A.血清铁B.红细胞游离原卟琳C.骨髓可染铁D.血清铁蛋白E.转铁蛋白饱和度答案:D16.4〜6月小儿诊断为贫血,血红蛋白(Hb)应是:A.<100g/LB.<110 g/LC.<120 g/LD.<140 g/LE.<1450 g/L答案:A17.0地中海贫血可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其原因是:A.铁的利用障碍B.大量红细胞破坏,体内铁质过多C.反复多次输血D.食物中铁不断吸收E.肝功能障碍答案:E18.下列哪一位孩子不是“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好发儿童A.男婴,6月,单纯母乳喂养,乳母长期素食B.男童,5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年余,长期以甲氨蝶呤及6-巯基瞟呤维持治疗C.女婴,5月,来自牧区,长期羊乳喂养D.男童,3岁,来自农村,无偏食、挑食习惯,确诊存在钩虫感染E.先天性叶酸代谢障碍患儿答案:D19.急性白血病患儿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A.肾脏白血病侵润B.剧烈呕吐和腹泻所致的严重失水C.高尿酸血症和尿酸性肾病D.急性肾盂肾炎E.大量使用肾毒性化疗药物或抗生素答案:C20.2岁患儿,逐渐苍白3个月,单纯母乳喂养,肝肋下2.5cm,脾肋下0.5cm , Hb80g / L , RBC3x1012/L, RBC 中心浅染区扩大,网织RBC、PLT、WBC 都正常,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营养性缺铁性贫血B.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营养性混合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雅克什贫血答案:A21.生后24h新生儿白细胞20X109/L,N65%,L35%,,提示该新生儿为:A .正常B.体内有感染灶C.有白血病D.类白血病E.骨髓外造血答案:A22.男孩,9岁,居住青海,海拔1478m,学校常规体检:发育营养中等,血液学检查Hb120g/L, MCH27pg/L,MCV79fl,MCHC30%,血清铁蛋白11ug/L, 红细胞游离原卟琳0.8umol/L。
《儿科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儿科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儿童年龄分期中,婴儿期指的是()A. 出生至1个月B. 出生至6个月C. 出生至1岁D. 1岁至3岁答案:C2. 以下哪个疾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A. 营养不良B. 肥胖症C. 缺铁性贫血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答案:A3. 以下哪个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措施()A. 保暖、吸氧B. 镇静、止惊C. 抗感染、补液D.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答案:B4. 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学龄前期D. 学龄期答案:A5. 以下哪个疾病属于遗传代谢病()A.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B. 苯丙酮尿症C. 先天性心脏病D. 肾病综合征答案:B6. 以下哪个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A. 感冒B. 支气管炎C. 肺炎D. 哮喘答案:C7. 以下哪个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A. 胃炎B. 肠炎C. 肝炎D. 胰腺炎答案:B8.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最常见原因是()A. 营养不良B. 慢性疾病C. 遗传因素D. 环境因素答案:A9. 以下哪个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A. 癫痫B. 脑瘫C. 神经衰弱D. 偏头痛答案:B10. 以下哪个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A. 缺铁性贫血B. 再生障碍性贫血C. 白血病D.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年龄分期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其中婴儿期为出生至____岁。
答案:12. 儿童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是____,其主要原因是喂养不当和疾病影响。
答案:营养不良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原则是纠正缺氧、改善脑细胞代谢、控制惊厥和降低颅内压,其中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4. 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婴儿期,此时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分别为____和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铁性贫血
患病率
患病率高,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受 到WHO重视 Iron deficiency is the most common and widespread nutritional disorder in the world
缺铁性贫血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 )
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 ID)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小儿血象特点
血红蛋白
生理性贫血:生后2~3个 月时血红蛋白降低,RBC < 3×1012/L,Hb < 110g/L。
小儿血象特点
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
年龄 出生--9天 10天--3月 4月--6月
Hb(g/L) <145 <100 <110
6月--5岁 <110(WHO)
6岁--14岁 <120(WHO)
患病率高
缺铁的原因
先天贮存不足: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 胎儿失血,母亲患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铁摄取不足:母乳、牛乳铁含量低,添加辅食 不及时,偏食,不良饮食习惯。
男性
50mg/kg
新生儿
75mg/kg
mg
体内铁含量
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失血,母亲患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为什么患病率高?
铁的代谢
内源铁 外源铁
小儿
70%
30%
成人
90%
10%
0%
20% 40% 60% 80% 100%
体内铁来源
为什么患病率高?
铁的代谢
患病率高--铁的代谢
影响铁吸收量的因素
erythropoiesis, IDE) 缺铁性贫血期(IDA)
铁缺乏症: ID+IDE+IDA 不伴贫血的铁缺乏症:ID+IDE
缺铁性贫血
患病率高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婴儿组 幼儿组 学龄前组 合计 2000~2001年在全国15个省, 26个市县 为调查点, 随机抽取9118名7个月~7岁儿 童。
小儿造血特点
骨髓外造血
小儿造血器官的特殊反应 起因:感染,失血,溶血,贫血等 部位:肝、脾、淋巴结 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 粒细胞
小儿血象特点
小儿时期血红蛋白的变化
225
g/L 200
175
高限
150
125
低限
100
75
动态变化 脐血
2周 2-3月 6月-6岁 7-12岁
Estimate
95% CI
121
113 to 129
121
113 to 126
121
114 to 126
122
113 to 127
122
113 to 127
122
114 to 126
124
122 to 125
106
101 to 112
111
102 to 121
100
92 to 108
Percentage of children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
小儿血液系统特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小儿血液系统特点
小儿造血特点 小儿血象特点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中胚层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小儿造血特点
生后造血
生后的头5年内,骨髓 均为红骨髓,全部参 与造血。
造血缺少代偿能力, 需要时出现骨髓外造 血。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dia
Afghanistan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Mean blood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g/L)
海拔升高1000米,Hb约上升4%。 中华儿科学会1988
2007 卫生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National estimates of anaemia for the year 2011 --Country estimates for children aged 6–59 months
-- 2015 WHO
食物中的铁含量 不同食物铁的吸收率不同(血红
素铁与非血红素铁) 肠道黏膜细胞对铁吸收的调控
患病率高--铁的代谢
食物的铁含量和吸收率
食物 铁(mg/100g) 吸收率(%)
母乳
0.1
50
牛乳
0.1
10
米粉
0.9
1
小麦
2.3
5
菠菜
2.9
1
鱼
1.0
10
瘦肉
3.0
>10
肝
12.1
>10
鸡蛋黄
6.5
10
小儿血象特点
白细胞计数
NELSON
birth 24hr 1mo 1-3yr 4-7yr 8-13yr adult
WBC 109/L 9.0-30.0 9.4-34.0 5.0-19.5 6.0-17.5 5.5-15.5 4.5-13.5 4.5-11.0
WBC 教材 109/L
婴儿期 12
学龄期 8 成人 7
with blood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110 g/L
Estimate
95% CI
19
6 to 38
15
5 to 39
15
5 to 33
14
5 to 3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
5 to 36
13
5 to 33
6
5 to 12
59
40 to 72
44
20 to 69
72
52 to 84
不伴贫血的铁缺乏症 缺铁性贫血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
小缺铁性贫血
患病率高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5%
0%
2%
美国1-2岁组
美国1999~2000年
35.9%
不伴贫血的铁缺乏症 缺铁性贫血
7.8% 我国幼儿组 我国2000~2001年
为什么患病率高?
铁的代谢
女性 35mg/kg
National estimates of anaemia for the year 2011 --Country estimates for children aged 6–59 months
-- 2015 WHO
Country
China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the) France Germany
小儿血象特点
白细胞分类
%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出生 4-6天 婴幼儿 4-6岁 >6岁 小儿时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
定义:由于体内铁缺乏 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 色素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