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作品精选(原文与译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合集下载

列子的思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列子的思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列子的思想“贵虚”虚者,有无(空)皆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

《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

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

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

”“贵”这个词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战国其时的学者概括列子其说的总结。

列子认为虚无贵可言,一言贵就已经是有而不是无了。

真正的无,需要有无(空)皆忘,差别消融,而这正是虚的意义。

虚一旦彻底,也就无所谓贵贱有无(空)等等的概念。

以道为本列子“贵虚”,其根本义旨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境界问题,属于养生治身的学问。

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

它既是本体,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

《冲虚经》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何以能成为万物生化的本体?照《冲虚经》之说,这需要从双方的物性看,处于永恒流转变化的过程,属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据。

道的物性是“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实际上,道无所谓“往复”。

具体事物往复变化,道贯于万物中而生化之,关涉于万物“往复”,故也说道体“往复”。

道体生化万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的限制而成为万物生化的根据。

其次,凡具体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

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载”,圣人能“教化”。

但一有具体功用,就有局限,“随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载”,地不能“教化”,圣人不能“违所宜”。

因此,一切具体事物只能成为被统摄的对象。

与具体事物不同,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不具有具体的功用。

正因为它不具有具体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为“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成为万物的本体,运化万物而有无穷的妙用。

第22课《杞人忧天》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2课《杞人忧天》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体知识:寓言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 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 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 ,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 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 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 《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学习诵读,感知内容。
1、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理 解课文大意。
学会诵读
亡(wú) 宿(xiù) 中(zhòng)伤 充塞(sè) 躇(chú)步 跐(cǐ)蹈 舍(shì)然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感知文意
学会诵读 节奏规律:1、虚词后停顿;2、主语后停顿;3、意义单位后停顿。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之,的。忧,忧愁,担心。
4.晓:开导。
5.若:你。
6.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7.行止,行动和停止。
8.果:果然,当真。
9.邪,同"耶",吗。
10.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积块:堆积的土块。
13.四虚:四方。
14.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把握寓言特点,理解故事寓意。
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结合故 事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文体知识: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
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 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 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 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 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凿,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 待,等到。 溉。汲,从井里取水。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 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 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 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 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 价值。
背景链接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 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 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
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
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 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课件

积气:聚积的气体

又有一个人为他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 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空气。
重点词及翻译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若:你
行止:行动
奈何:为什么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行动,为什么还担忧 天会塌下来呢?”
重点词及翻译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重点词及翻译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忧:担心,担忧
崩坠:倒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无,没有 寄:依托 倒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 觉,吃不下饭。
重点词及翻译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因:于是,就
晓:开导
重点词及翻译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消除

那个杞国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 非常高兴。
重点词及翻译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2.一词多义


其人曰(代词,那,那个)
奈何忧其坏(代词,它,指地)

日月星宿(太阳)
深刻寓意 1、“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 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2、这则寓言告知了我们倒一个什么道理?
寓意:讽刺了那种畏惧不可能的灾祸,徒然自扰的 庸人,告知人们不要毫无根据的担忧和担心。
22.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 《列子·诫天子书 瑞》
作者与背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共38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共38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1这篇寓言主要写谁? 2杞人忧什么事情呢? 3杞人的忧虑有根据吗, 从何看出?
请同学们尽量用原文回答
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晓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心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杞 人忧天的事情呢?
从现在的角度看,杞人 忧天有没有道理呢?
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越是内心极丰梁之材的梦。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 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 迹。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向你的美好 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 观胜景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 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有一种女人像贝壳一样,外面很硬,内在其实很软。心里有一颗美丽的珍珠,却从来不轻易让人看见。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 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 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 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生活不是让你用来 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那么可以让你喘息的空间也就是越少。胸怀临云志,莫负少年时唯有行动才能解除所有的不安。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记昨天的痛! 如果你不努力争取你想要的,那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它。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其实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都充满坎坷。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 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我已经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自信!开朗!豁达!努力的目的在于让妈妈给自己买东西时像给我买东西一样干脆。被人羞辱的 时候,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坚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课件(2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课件(21张ppt)
古今异义: 1.因往晓之(古义:开导。今义:天 刚亮;知道) 2.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好 像;如果)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 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3.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 人的解释?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 是什么意思?
寓意:
告诉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问题 而忧虑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为那些没有 根据、不切实际的问题担忧。然而,随 着社会的发展,当环保问题成为人类关 注的焦点时,面对头顶上不断被污染的 天空,“忧天”似乎不再是什么无稽之 谈的事了。
请你展开想象,假如 杞人穿越到
现代社会,看到图片上的这一切,他 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请以《<杞 人忧天>后传》为题,写50字左右的 小故事。
列子小档案
姓名:列御寇 尊称:列子 出生地:郑国 生活年代:战国时期 信仰:道教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宿( xiù)
中:
宿:
中间 (zhōng)
宿舍( sù)
杞人 ( qǐ )
充塞( sè)
躇( chú)步跐( cǐ )蹈
分角色朗读课文
杞人的语态应该是_忧_愁_满_腹_。 晓之者语态应该是_耐_心_细_致_。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 再也不能对“杞人忧天”进行耻 笑讥讽。相反,那些不忧天地、 忘乎所以、肆意妄为者,才真是 可忧可叹的!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结合注释 小组同学 合作讨论 疏通文意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崩坠:崩塌坠落 身:自身、自己
亡:无。没有 •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课件

疏通词句
【原文】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①耳,充塞②四虚 ③,亡
处亡块。若④躇步⑤跐蹈⑥,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 其坏?”
其人舍然⑦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①积块:聚集的土块 ②充塞:塞满、填满 ③四虚:四方 ④若:你 ⑤躇步:步行。 ⑥跐蹈:践踏。 ⑦舍然:释然,抛弃一切忧虑。 舍,通“释”,解除、消除。 然,……的样子。 【译文】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 是没有土块的,你跳跃舞蹈,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 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成语意思: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 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何看待那位好心人的解释?
好心人的解释虽不太科学,但关心他人,去教导 的做法值得学习。 5.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 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 发? 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
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 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无益家国事莫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己身边事做起;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注生态环境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树立忧患意识
杞人忧天没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原文】又有忧彼①之所忧者,因②往③晓之④, 曰:“天,积气耳⑤,亡处亡气。若⑥屈伸⑦呼吸, 终日⑧在天中行止⑨,奈何⑩忧崩坠乎?” 【注释】 ①彼:那 ②因:于是 ③往: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原文阅读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

水井重度污染, 难以饮用
刺鼻的污水从这里排出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杞人忧天无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派遣 这件事 向
回答
这里指
的 劳动力
“节省”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无闻也。 这里指 在
“发现”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 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早知 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古义: 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 平安
(2)词性活用
我将东徙。 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3)一词多义
闻之于宋君 。 代词 ,这件事
之 子将安之? 动词,到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 。 听到 闻之于宋君 使听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 因为
闻之于宋君 。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 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 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 /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 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 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善讲故事的列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善讲故事的列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善讲故事的列子我们知道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疑人偷斧、朝三暮四等。

但并不完全知道,原来这些生动的故事都出自两千五百年前一位睿智、贤达的老人之手。

这位老人就是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前375年)名列御寇,是春秋末郑国圃(今郑州圃田村)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善讲故事,在生动的讲述中蕴以深刻哲理,教人处世之道。

他讲的故事明白如话,妇孺皆知,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思想活跃、高标独树的“故事大王”。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他一生都很低调,不事张扬,将自己融入闾里,甘于寂寞,四处采风,潜心学道,只管撰写有“醒世”作用的故事。

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百多篇十多万字的巨著《列子》,这是部好看耐看,内容多为寓言、神话、掌故类的故事集。

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不像诸子那样,大讲“修齐治平”的高深道理,而以机智、幽默的口吻,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人们作“浅入浅出”的布“道”交流,因而也更值得尊敬和爱戴。

先看几则他讲的故事。

《列子》中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孔子周游中见俩小孩争辩太阳离人的远近。

一个说早上近,“有车盖那样大,中午却只有盘子大,这就是远小近大”。

一个说中午近,“热腾腾,而早上凉丝丝,这就是近热远凉”。

请孔子判断,他说也分辨不出。

小孩笑他,“还都说你知识渊博呢”。

何其鲜活生动!小孩的真率可爱、善于观察、持论有据,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跃然纸上。

这故事现已编入小学六年级语文。

“齐人攫金”讲的是齐国有个人,一大早穿戴整齐来到市场金店,抓块金子就跑。

官吏捉住他责问:“这么多人都在,为啥还敢偷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时,没有看见人啊,只看见金子。

”这故事至今仍有警示意义,那些利令智昏、财迷心窍的贪腐分子,铤而走险时正是这种心态,何尝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下场。

“妻不识夫”虽离奇可笑,却寓有深意。

扁鹊为鲁人公扈、赵人齐婴治好了外部侵入的病,但胎里的病他说要互换心脏才行。

第22课《杞人忧天》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杞人忧天》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即使 也
伤害 那
奈……何:拿……怎么办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聚积的土块 充满 四方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你 踩、踏
行动停留 为什么 它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即使坠落,也不会有所伤害。那人说:地坏了拿他怎 么办?开导的人说:地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 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行走跳跃,整天在地上活动, 为什么担忧它坏呢?
了解作品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列子》今本八篇,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 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列子》把“道” 融入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主旨为万物生于无形, 变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
文体介绍
寓言是以劝诫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 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喻近、借 古喻今、借小喻大,简单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 理,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 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因:就 晓:开导
罢了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聚积的气体
地方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崩塌地坠落,自己没有 所依托(的地方),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 担心他的所担忧的人,就前往 开导他,说: “天,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 气体。
你 弯曲伸展
整天 行动停留 为什么

若 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 忧崩坠乎?
“晓之者”向杞人讲明天不会塌下来的道理 ,开导他不要忧虑。“奈何忧崩坠乎”的反问,表 明“晓之者”的不理解,暗示杞人之忧是多余的。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个。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溉汲——音盖及,就是汲水灌溉土地。

穿——穿凿,就是开挖的意思。

一人——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后面的“一人”是指一个真的人。

之——文言代词,这里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使——使用,这里是“功用”的意思。

这个故事是提倡调查研究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当记住:听到任何传闻的时候,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它是否合乎道理,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实际,切不可盲目信从,更不要去当“小广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1)
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 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 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 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 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 的文字浑厚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当堂小测答案
当堂小测
译文: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当堂小测答案
整体把握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 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 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 (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 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整体把握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 寄, 废寝食者。
倒塌坠落 同“无”, 依托、 睡不着觉,
没有
依附 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于是,就 告知,开导
“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
聚积的气体 罢了
同“无”,没有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倒塌下去, 自己没有地方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发掘、开凿 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顺接连词 溉,浇灌。

汲水,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 代词,他
告知
等到
得到、获得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到 外面去打水浇田,(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 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家了挖一口井之后,告知别人说:“我家 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
12.新 诗坚持 反传统 立场, 这在很 大程度 上,决 定了新 诗是一 种缺乏 经典意 识,甚 至抵制 经典化 的特殊 文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8.关心科 技新产 品、新 事物, 意识到 科学技 术会给 人类与 社会发 展带来 好处。 9人体的观 察活动 中,将 想象与 实际的 观察区 分开, 保证观 察活动 的真实 性。
10对探究 自己的 身体感 兴趣, 感受人 体构造 的精巧 与和谐 之美。 11.诗歌常 常肩负 社会责 任,而 新诗过 多承载 社会功 能会伤 及审美 意蕴, 也在一 定程度 上弱化 了新诗 的经典 意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1.通过画 上学路 线图和 玩交通 安全棋 ,培养 学生的 自我保 护意识 和珍爱 生命的 情感。 2.在上学 路上要 遵守交 通规则 ,不要 在路上 玩耍, 不要吃 地摊上 不洁的 食物, 养成良 好的饮 食习惯 和上学 不迟到 的好习 惯。
那么日月星星 不都要掉下来 了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日月和星星,也 是气体积聚而成 的,只不过它 们会发光罢了, 即时掉下来也 不会打伤人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杞国人觉得 那人说的有 理,但他还 担心地会塌
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那么要是地陷了 该怎么办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 则》之 《杞人 忧天》

《列子》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列子》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列子》简介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

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

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

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22课《寓言四杞人忧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22课《寓言四杞人忧天》

满。
④四虚:四方。
⑤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
踏的意思。
⑥终日:整天。
⑦行止:行动,活动。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 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 坏?”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 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地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喜。
①舍:同“释”,解除、消除。 ②大:非常。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1.字字落实


2.连词成句
结 3.文通句顺
问题探究
1.我们如何看待杞人的忧?
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杞人 当然是可笑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呢?
主要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他把天空看作一块大石板一样的 物质,因而担心它碎裂崩塌;他又忽视了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为了 一件未发生的事而操心。而经过他人的开导之后,才“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 自扰的庸人。
问题探究
2.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忧?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新唐书·陆象先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是理解为“忧患 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 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 独醒”的寓意。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 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 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①其:那。
②果:果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作品节选
子列子穷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

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

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

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

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

”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疑邻盗斧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钅夫,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列子·说符》)
译文: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对人不要随便怀疑。

如果疑心太重,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

杨布打狗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列子·说符》)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

天下雨了,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

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

杨布非常恼火,拿了根棍子就要去打狗。

杨朱看见了,说:“你快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

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那你能够不奇怪吗?”
寓意: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外地,换位思考。

薛谭学歌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末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译文:
有个叫薛谭的小伙子,跟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真正学到手,就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

秦青也没有阻拦他,把他送到城外的大道旁,为他饯行,并轻轻地打着节拍,唱了一首十分动听的歌子。

那高亢的歌声振动了林间的树木,美妙的音响响彻了云霄。

薛谭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没有敢说回家的话。

寓意:学习需要谦虚谨慎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自满和骄傲。

歧路亡羊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译文: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他不仅率领自己的亲朋,而且又来请杨朱家的童仆一块去追。

杨朱说:“丢一只羊,怎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人说:“因为岔道太多了。


等他们回来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说:“没有。

羊丢失了。


杨朱又问:“这么多人去追,羊怎么会丢失呢?”
邻居回答说:“岔道中间又有许多分岔,我们不知羊跑到哪条路去了,所以只好返回来了。


寓意:丢失了羊,由于岔路太多,很难找到。

治学、做事也有许多岔路,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难有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