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为例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环,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行为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跨文化影响参与者语言表达的道歉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读研究生。
一天,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把同事的咖啡杯打翻了,弄湿了同事的电脑。
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向同事道歉。
中国文化中的道歉方式:根据中国文化的传统,道歉时通常会使用比较谦虚和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歉意。
小明可能会说:“非常抱歉,我不小心把你的咖啡杯打翻了,导致你的电脑被弄湿了。
这是我的失误,我太粗心了。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会负责修理或者赔偿你的电脑。
”加拿大文化中的道歉方式:与中国文化不同,加拿大文化中的道歉更加直接和简洁。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的道歉可能会说:“抱歉,我弄湿了你的电脑。
非常抱歉给你带来麻烦,请告诉我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你。
”这个案例中,小明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道歉呢?小明要意识到他需要适应加拿大的文化,并尊重当地文化的方式。
他可以选择以更直接和简洁的方式道歉,以与加拿大文化相符。
小明可以说:“抱歉,我不小心弄湿了你的电脑。
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了麻烦,请告诉我需要做些什么来修理或赔偿你的电脑。
”虽然小明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道歉方式直接,但在加拿大文化中,这是一种更为常见和接受的方式。
这种适应并尊重文化差异的举止将有助于小明与他的同事建立更好的关系。
此案例表明,在跨文化交流中,参与者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适应对方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
适应当地文化的方式能够帮助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合适的道歉可以缓解紧张的局势,增加交流双方的理解和互信。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探讨跨文化影响下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及道歉行为。
案例一:李明是一名中国留学生,他在国外参加一次聚会时不小心打翻了朋友的饮料,湿了对方的衣服。
李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他用英语对对方说:“I'm sorry for spilling your drink on your clothes.”(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饮料洒在了你的衣服上。
)分析:李明的道歉表达在语法和用词上准确无误,说明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并且以一个礼貌的方式向对方道歉。
由于英语不是他的母语,他可能没有使用更多的感叹词或修饰词来表达他的歉意。
案例二:玛丽亚是一位西班牙人,她在中国工作。
有一天,她因为忙于工作而没有按时参加一次会议。
玛丽亚在会议结束后找到了会议组织者李雷,向他道歉:“I'm sorry I was late for the meeting. I had so much work to do and I couldn't finish it in time.”(对不起我迟到了,我有很多工作要做,没能按时完成。
)分析:玛丽亚的道歉表达非常直接,她清楚地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了原因。
这个表达方式在西方文化中很常见,人们习惯于解释自己的行为,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自己的错误解释过多可能会被认为是找借口,需要特别留意。
案例三:张宇是一位中国商人, he在美国出差期间和客户交流时,他误解了对方的问题并给出了错误的回答。
张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用英语向对方道歉:“I’m really sorry for my mistake just now. I misunderstood your question and gave a wrong answer.I apologize for the confusion i t caused.”(我非常抱歉刚才犯的错误。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环境中,一个人的道歉可能因为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对参与者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案例一:美国人在中国道歉在一个商务会议上,美国人Tom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面前犯了一个错误,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并希望道歉。
于是,他站起来,用英语表达了道歉之意:“对不起,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会努力改正。
”中国的合作伙伴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回应,他们的表情依然很严肃,似乎并不满意Tom的道歉。
分析:在西方文化中,道歉通常是通过直接表达来实现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行为来表达道歉。
Tom的道歉方式并没有获得中国人的认可。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更有效的道歉方式可能是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弥补错误,比如主动承担一些责任,或者送上一份礼物表示诚意。
案例二:中国人在美国道歉在一次团队合作中,中国同事王明意外地迟到了一个重要会议,导致整个团队的工作计划被耽搁。
王明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他立即向美国同事道歉:“对不起,我迟到了,给大家带来麻烦了。
”然后,他主动提出加班加点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分析:与在中国道歉的情况相反,在美国,直接表达道歉是被认可和欣赏的。
王明的道歉行为得到了美国同事的理解和认可,并且他的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得到了团队的肯定。
在美国文化中,直接的道歉方式以及主动承担责任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有效方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环境中,语言表达方式对于道歉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道歉是一种被认可和鼓励的方式,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行为上的真诚和诚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来选择适当的道歉方式。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并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1. 引言1.1 研究背景道歉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维系人际关系,化解矛盾,是跨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方式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尤其是道歉言语行为,变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在道歉时常常会因为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出现误解。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道歉可能被认为是过于坦率或者表现得过于软弱,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于含蓄的道歉则可能被看作不够真诚。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道歉言语行为差异,有助于避免交流中的不必要矛盾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更为有效的沟通策略和文化适应方法。
通过对道歉言语在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行为,并为提升跨文化沟通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中不同文化背景对参与者语言表达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间的道歉习惯和方式,分析各种文化下的道歉言语特点,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对参与者在道歉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表达方式和沟通效果的影响。
研究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对跨文化道歉言语的影响机制,提升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对不同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成功率。
通过探究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案例,为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道歉言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跨文化的道歉言语行为则更显得复杂而微妙。
本研究旨在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并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之处。
研究对于增进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1. 引言1.1 研究背景道歉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的社会交际行为,无论在哪个文化背景下,道歉都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道歉行为规范和语言表达方式,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对跨文化道歉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往往需要频繁地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情境,因此了解各种文化中关于道歉的规范和习惯,掌握适当的道歉表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道歉言语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这为研究跨文化道歉言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促使学者们深入探讨跨文化道歉中语言表达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跨文化道歉言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中不同文化背景对参与者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揭示文化差异对道歉言语的塑造与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通过实证案例分析,探究不同文化中道歉言语的具体表达方式,并分析文化因素对道歉言语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语言表达方式对道歉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启示,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通过对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的认识,提高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1.3 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探讨跨文化道歉言语的影响。
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我们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文化差异对道歉言语的影响。
我们运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来获取数据,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跨文化道歉言语的特点和规律。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道歉的方式和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的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探讨跨文化影响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我们选择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学生和社会人士,以确保研究结果的跨文化代表性。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也考虑了他们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获取参与者在道歉言语行为中的真实表达和情境。
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获取大量样本数据,深度访谈则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参与者的观点和体验,而案例分析则是为了具体分析不同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
三、案例研究分析1. 中国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在中国文化中,道歉是一种对他人行为表示歉意和承担责任的行为。
常见的道歉言语表达包括“对不起”、“我错了”等。
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中国人可能会使用更委婉的方式,比如“可能是我的不对”、“可能有误会”等。
而在公共场合或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中国人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歉意。
在中国文化中,道歉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比如“请原谅”、“不好意思”等。
2. 美国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在美国文化中,道歉是一种对他人行为表示歉意和尊重的交际行为。
美国人倾向于直接表达歉意,使用类似“I’m sorry”、“I apologize”等表达。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在道歉时表达更直接的歉意,而不太考虑细节上的“委婉”和“客气”。
4. 印度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印度文化中的道歉是一种对他人行为表示歉意和谦卑的行为。
印度人在道歉时会使用非常客气的表达,比如“मममममममम”(Maaf karna),“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Kshama karna)等。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本文将以一起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为例,探讨如何根据文化差异和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进行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
案例在一次跨文化交流中,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参观某个博物馆时发生了误解和冲突。
当中国人看到一幅油画时,他觉得这个作品很丑,并用中文向美国人发表了负面评论。
但美国人听不懂中文,只看到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他误以为中国人赞同这幅画,因此表示自己很喜欢。
这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和愤怒,他在英语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而美国人则对中国人的反应感到困惑和不满。
这种误解和冲突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互信和友谊。
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1.认可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对美国人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人可以说:“我理解我使用中文让你很困惑,这是我不尊重你的文化背景的表现。
我很抱歉。
”2.诚恳地道歉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歉意,而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语言。
他可以诚恳地道歉:“我非常抱歉我的行为引起了误解和冲突。
我没有意识到我的评论可能会引起你的不满。
”3.承认自己的过错4.表达自己的承诺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承诺,即避免类似的误解和冲突发生。
他可以说:“我会更加关注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努力避免支持任何观点或言语,导致误解和冲突。
”综上所述,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需要认可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诚恳地道歉、承认自己的过错和表达自己的承诺。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道歉方式和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可以帮助修复关系、建立信任和友谊。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表达及其在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习惯对道歉言语的影响,揭示了跨文化沟通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案例分析部分结合实际情境,探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道歉言语行为,从而突显跨文化言语表达的复杂性。
提出了跨文化沟通的建议,包括尊重他人文化差异、注重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表达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为实际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可行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沟通障碍,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道歉言语、语言表达、文化差异、案例分析、沟通挑战、跨文化沟通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文章背景跨文化道歉言语的研究,一直是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沟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在跨文化交流中,道歉是一种普遍的社交行为,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全球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跨文化沟通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语言习惯对道歉言语的影响,对于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道歉言语的表达方式,并分析语言习惯对道歉言语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挖掘跨文化沟通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最终,通过对跨文化言语表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我们希望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在道歉言语表达中的差异,探讨语言习惯对道歉言语的影响,以及分析跨文化沟通中可能出现的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希望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在道歉言语上的差异,并认识到跨文化言语表达的重要性。
汉语道歉语“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使用情况研究
汉语道歉语“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使用情况研究摘要:“对不起”和“不好意思”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道歉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好意思”的语义在不断增多,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文章调查“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使用情况,研究两者在不同年龄层的使用频次,以及影响其使用的因素。
关键词:道歉语对不起不好意思年龄影响因素一、引言道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
布朗和莱文森从面子保全论的角度研究道歉,认为道歉是一种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brown & levinson,1987:187)霍尔姆斯从功能上把道歉定义为a为了弥补自己的冒犯行为,向b致歉,以挽回b的面子,从而恢复a与b之间的平衡关系。
(holmes,1990:159)学者们认为社会权利关系,双方的社会距离,以及引起道歉言语或行为对被道歉者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决定道歉策略的选择。
(王显志,姚春林,2008:147)关于汉语道歉用语“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现有研究认为,“不好意思”在当今青年人中尤为流行,其活力远大于“对不起”,易敏甚至在其文章中预测“对不起”将被“不好意思”取而代之。
(易敏,2005:95)关于“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
本文将对“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使用频次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有三:一是验证“对不起”是否面临被“不好意思”取代的趋势;二是验证不同年龄段在两者的选择上是否真的存在差异,三是分析影响选择这两种道歉语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调查抽取的60个样本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充分保证了样本背景的多样性。
接受调查者被分为三个年龄段:15—30岁,40—55岁,60岁以上,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年龄段分别抽取20个有效样本,男性和女性各10名。
本次采用会话完形法(dct),基于社会权利关系、社会距离和伤害程度设置了八个场景,简单记为p+(对上级道歉),p-(对下级道歉),d+(对陌生人道歉),d-(对熟人道歉),s+(程度较重),s-(程度较轻)。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看一个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案例。
假设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工作,在某个场合中,中国人因为一时疏忽而造成了一些问题,美国人感到非常生气。
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决定向美国人道歉。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背景差异,他们在道歉言语行为中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国文化中的道歉强调谦虚和自责,通常会使用类似于“不好意思,我真的非常抱歉”之类的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个人的错误和愧疚感,同时希望对方能够原谅自己。
而在美国文化中,道歉会更加直接和简洁,他们通常使用类似于“对不起”或者“我很抱歉”之类的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简洁明了,注重表达歉意和诚意。
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能会使用稍微复杂一些的表达方式,试图向美国人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内疚。
这种表达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可能过于庄重,给人一种夸大错误的感觉。
所以,反而可能让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够真诚。
另外一个案例是在日本文化中的道歉表达。
在日本文化中,道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仪,他们有一套完整的道歉方式和规则。
在日本文化中,道歉是非常庄重和认真的,他们通常会使用诸如“非常抱歉让您不便”、“我深感内疚”之类的表达。
他们非常注重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内疚感,并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参与者是来自日本的人,他们可能会使用非常正式和庄重的表达方式,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内疚感。
对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显得过于严肃和繁琐,给人一种过度表达的感觉。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参与者在道歉言语行为中的语言表达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矛盾。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文化的道歉方式十分重要,避免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我们也应该学会倾听和包容,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建立和谐的跨文化交流关系。
关于歉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歉字的研究报告摘要作为汉语常用词汇之一的“歉”字,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本文通过对“歉”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深度探究,从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方面探讨了该字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引言“歉”字是汉字中一种常用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歉”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并掌握该字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研究中,我们首先探讨了“歉”字的语义特征,包括其基本含义、引申义和建立义等多种解释。
接下来,我们探究了“歉”字的语用特征,包括其词汇用法、句法用法等方面。
最后,我们从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方面展开了对“歉”字的研究,并提出了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歉”字的语义特征1. 基本含义“歉”字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别人的过失、失信,或者对别人受到的伤害、损失等表示歉意。
通常用于道歉和赔礼道歉。
例如:对不起,我错了;感谢他的关注,很抱歉给您带来不便。
2. 引申义“歉”字在汉语语言系统中还有多种引申义。
比如:(1)表示拘束、尴尬,常常在面对错事或无可奈何的情况时使用。
例如:他看到她的时候神情很歉。
(2)表示贫穷、困难。
例如:在那个年代,大家一直很歉。
(3)表示谦虚自卑。
例如:他从不以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别人,总是很歉自己不够尽力。
3. 建立义“歉”字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表示“对某人表示感激和谢意”。
例如:真的很抱歉,非常感谢你的帮助。
二、“歉”字的语用特征1. 词汇用法“歉”字通常用作动词或形容词,以此来表达“表示歉意或感激”的含义。
例如:我很抱歉;他歉歉地说了声谢谢。
此外,“歉”字在一些词语中也有运用,比如“歉意”、“歉疚”等。
2. 句法用法“歉”字在句子中的主语通常是表示歉意或感激的人,而宾语则是他人或事物。
例如:我很抱歉,让你陪我等了这么久;他歉歉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将礼物收下。
三、“歉”字的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方面的研究报告1. 文化和历史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中,“歉”字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一、引言道歉作为人类社交互动中常见的言语行为,其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表达道歉时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行为习惯。
本文将着重对中日两国道歉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在道歉用语、方式及表达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日道歉言语行为概述1. 日本的道歉言语行为在日本文化中,道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言语行为,被视为一种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表现。
日本人在道歉时,通常会使用谦逊的语气和措辞,如“すみません”(对不起)或“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非常抱歉)。
此外,日本人还会通过鞠躬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歉意。
2. 中国的道歉言语行为在中国文化中,道歉也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
与日本不同,中国人在道歉时更注重直接性和明确性。
常见的道歉用语包括“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等。
此外,中国人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道歉方式,如口头道歉、书面道歉等。
三、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1. 用语差异日本人在道歉时更倾向于使用谦逊、委婉的措辞,如“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等。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直接性和明确性,常用“对不起”、“抱歉”等直接表达歉意的用语。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2. 表达方式除了用语差异外,中日两国的道歉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日本人通常通过鞠躬等肢体语言来配合口头道歉,以表达真诚的歉意。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口头道歉,通过语言来表达歉意。
此外,中国人在书面道歉时也会更加详细地说明原因和解决方案。
3. 语境适应在语境适应方面,中日两国也有所不同。
日本人在道歉时通常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情境,以谦逊的语气和措辞来避免引起对方的不快。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道歉方式和措辞,以表达真诚的歉意并修复关系。
四、结论通过对中日两国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在用语、表达方式和语境适应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语言表达和社交互动方面的不同特点。
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使用调查研究
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使用调查研究作者:刘梦婷张林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1期内容摘要:学习致歉语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可以很好地为双方的沟通交往添加一些色彩,也可以让泰国的学习者根据汉语致歉語和自身母语的差别,进一步理解汉语致歉语,熟悉对方国家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本文着重研究对比汉语致歉语使用情况,并从性别差异这方面总结这些异同的产生。
关键词:致歉语对比泰国学生致歉策略性别差异一.选题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对学生的汉语习得与汉语交际运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汉语的教授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使用致歉言语行为的操练,对教师自身以及汉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只有学习者了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掌握更地道的汉语。
本人希望能够经过此次分析调查,发现泰国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致歉语的问题、研究其中的原因,并探求合理的解决方式,更顺利地让泰国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致歉语的表达,让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与时俱进,更精准使用汉语中的致歉语。
二.致歉语及致歉策略致歉语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给别人造成了困扰,从而进行道歉所说的话语,向对方表达自身的歉意或请求对方的谅解的一种言语行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不同的致歉语,例如:“对不起”、“抱歉”、“都怪我”、“打扰了”等致歉语。
(一)致歉语的分类1.口头致歉与行为致歉口头致歉就是用言语表示出自己的歉意,亲自当面用话语致歉。
例如:孩子如果没有按照与母亲预定的时间回家,进门就会对其母亲说“抱歉,今天我回来晚了”之类的话语,这就是用口头语言进行致歉的一种方式。
行为致歉是语言类活动之外的一切致歉活动,也就是不利用言语来致歉,是非言语交际的范围。
比方:中国人双手抱拳,向对方表示歉意。
还有,在中国,如果一名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他总是很害羞和无奈地挠挠头,表示歉意。
当然这里的挠头就藏着“不好意思”、“抱歉”之类的致歉含义。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种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道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效果。
本文将通过对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进行案例研究,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道歉言语行为的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案例一:中西方文化下的道歉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道歉时会使用“对不起”、“抱歉”等词语,以表达歉意。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I’m sorry”这样的表达方式。
小明可能是因为没有用美国人习惯的道歉方式,导致了同学们的误解。
这就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的差异,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交流效果。
张女士是一名中国人,她在工作中曾经因为疏忽给客户带来了一些困扰,于是她决定给客户写封道歉信。
在道歉信中,她用了很多委婉的措辞,以表示她的歉意,比如“可能是由于我疏忽了…”、“如果给您带来了不便,我深感歉意”,但她的客户并没有对此表示满意,反而觉得她的道歉不够诚恳。
这让张女士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道歉信为什么会产生误解。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的效果产生影响。
那么,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由于道歉言语行为的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了解对方文化的道歉习惯。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文化的道歉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询问当地人或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来了解对方文化中的道歉行为的习惯和习俗。
灵活运用不同的道歉表达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道歉表达方式,尽量避免因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当我们和外国人交流时,可以适当地采用他们习惯的道歉方式,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尊重对方文化的道歉习俗。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文化的道歉习俗,不要因为道歉方式的不同而产生歧视或误解。
通过尊重对方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是日常交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我们的素质和道德标准,更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道歉行为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问题。
该案例涉及两个主要参与者:中国人和美国人。
中国人在与美国人交往时,由于对英语表达不够熟练,往往会使用一些不太准确或不雅的语言表达形式。
而美国人则会对这些非标准的表达方式感到困惑或不满意,并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和不专业的表现。
例如,在一次商务会议中,中国人说:“我很抱歉我迟到了。
” 然而,这种道歉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可能不够真诚,因为当美国人道歉时,他们往往会使用更严谨、更具体的表述方式,例如:“我很抱歉我比预定时间晚了十分钟。
”另一个例子是,当中国人犯了错误时,他们可能会表达这样一种道歉:“我错了,对不起。
” 但这种简单的道歉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可能太过草率和不真诚。
因为在美国文化中,道歉应该是一种认真对待的行为,需要表现出真诚和诚实的态度。
因此在正式的场合,美国人更可能会使用一些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我深刻地道歉,我没有意识到我的错误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除了表达方式的问题外,文化背景和国家特色也会影响到道歉的行为。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什么时候应该道歉并不像在美国那样常见。
在中国,人们倾向于掩饰他们的错误,认为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名誉和自尊。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为了维护面子,人们可能会使用委婉语言表达道歉,以避免直接承认错误。
例如,一个中国人可能会说:“事情有点失控,请多多包涵。
” 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已经包含了对错误的认罪和忏悔,但并没有直接承认错误。
为了克服跨文化语言表达问题,我们应该尝试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尊重和体谅其他人的观点和习惯。
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汉语道歉语“不好意思”的话语功能初探
汉语道歉语“不好意思”的话语功能初探摘要:汉语中有一些重要的谢罪语,如不好意思,它在不同的交际场合有不同的言语功能。
要准确理解不好意思的语用特征,必须依靠具体的语言外部因素。
如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
因而,这样不单一的意义和用法容易引起汉语学习者的迷惑。
本文将研究不好意思在不同场合的语用功能,以此说明如何恰当理解和使用含有不好意思的道歉语,有利于教师在二语课堂上对谢罪语的讲解,对汉语学习者在交际中处理人际关系等具有非常实际且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对不起不好意思道歉语用功能一、对不起与不好意思在现代社会,礼仪仍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它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貌语言便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 是古今中外不同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
许多学者对道歉策略(apology strategy) 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本文引用贾玉新将道歉策略分为7 种(并将“拒绝道歉”作为策略0):策略0: 冒犯者拒绝道歉(strategy of rejecting);策略1: 轻化自己的冒犯程度(strategy of minimizing);策略2: 承认自己的责任(strategy of acknowledging);策略3: 说明理由(strategy of e____plaining);策略4: 直接道歉(strategy of apologizing);策略5: 采用弥补手段(strategy of offering repair);略6: 下保证(strategy of promising forbearance);策略7: 对被冒犯者表示关心(strategy of showing concern)。
”①从贾玉新将道歉策略来看,对不起和不好意思通常认为是说话人采取的道歉策略不同造成。
举例来说,从承认自己的责任这一道歉策略来看,对不起本身就承担了这样的语用意思。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不好意思”替代“对不起”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不好意思”替代“对不起”作者:刘洋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2期刘洋(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言语交际”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讲究礼貌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谦敬用语在汉语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好意思”与“对不起”原本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但近年来在表达致歉的时候却有合流的趋势,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谈谈二者合流的原因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不好意思;对不起;言语交际;礼貌模式;会话分析[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23-02[作者简介]刘洋,中南民族大学。
一、“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起源及其意义(一)对不起中国古人喜欢以对对联来显示自己的学问,但常常有人被其他人出的上联难住,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学识不如人,被难住的人就会说“对不起”,就是对不下去的意思。
后来,“对不起”就慢慢流传开来,如果得罪了人,无论自己有没有学问都谦虚地说“对不起”,用来显示自己知书达理。
现在,“对不起”表示对自己言行过失的后悔、遗憾,并向被损害利益的一方道歉。
如(本文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1)他充满歉意:“我最对不起的,是队里的老队员,我的失误,让他们四年的辛苦白费了。
”(二)不好意思1.“不好意思”的最初义项有两个:一是、表示碍于情面不便怎样。
如:(2)他们只得厚着脸皮在村中“蹭”朋友的饭吃,吃饱了就赖在这儿不走,晚上就住到了朋友这儿,然后逢人就说留他吃饭住宿的这位朋友够哥们儿,让人家不好意思再赶他走。
二是、害羞;难为情。
如:(3)她被我盯得不好意思,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我觉得挺好玩,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2.“不好意思”的新意义:可用来表达致歉的意义。
如:(4)我笑着对她说,“不好意思,打扰了,只耽误一分钟想和你说几句话。
”由此可以看出,“不好意思”的新意义几乎都出现在对话当中,有时直接替代“对不起”表达歉意,有时和“抱歉”连用,有时和“对不起”连用。
“对不起”与“不好意思”的语用分析
“对不起”与“不好意思”的语用分析李晓华;杜佳【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3【摘要】Courtesy is the most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exists in every occasion in our daily life. The using rate of this kind of words is very high. The meaning of some polite language is becoming fade in recent years. People often use them in various communication occasions because of their expanded using. The paper selects words "dui bu qi" and "bu hao yi si" to analysis and predict their using tendency in the future. Using these words properly is not only necessary in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but also has a great effect on Chinese teaching.%礼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存在于各个场合中,礼貌语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
一些礼貌语,其字面意义正逐渐淡化,且由于自身的使用范围扩大使得人们经常在各种交际场合中混用。
文章选取"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分析,并预测二者在今后的使用情况。
"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的恰当使用不仅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45-47,57)【作者】李晓华;杜佳【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相关文献】1.当前相对不起诉制度之困境及应对策略——以C市Y县检察院相对不起诉制度适用情况为例 [J], 陈怀群2.对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语用分析 [J], 郝晓梅3.社会控制的语用分析——以语境为中心的语用分析 [J], 兰艳;徐梦醒4."打包"没啥不好意思 [J], 高国春5.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 “不好意思” “抱歉”为例[J], 石楠楠;李柏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为例————————————————————————————————作者:————————————————————————————————日期: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为例-汉语言文学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为例石楠楠李柏令摘要:本文选取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3个道歉词语为代表,通过测试的方式,调查了这3个道歉词语的使用情况。
结果表明,这3个道歉词语处于不同的情境分布之中。
其中“对不起”和“不好意思”使用得最为频繁,而且总体使用率相当,而“抱歉”则在其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表明人们在道歉时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道歉词语。
关键词:道歉词语“对不起” “不好意思” “抱歉”一、引言道歉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言语行为。
当某人的某一言行事实上或潜在地对他人构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并有可能损害双方的和谐关系时,就需要运用道歉来予以弥补。
Holmes(1989)从功能角度为道歉定义:“道歉是针对V的面子需要的一种言语行为,旨在补救A承担责任的一种冒犯行为,从而恢复A和V之间的和谐(A是道歉者,V是被冒犯者)”。
道歉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Olshtain Cohen(1983)曾将道歉策略归纳为5种,其第一种为“示意语力指明手段”(IllocutionaryForce Indicating Device,IFID),即使用“sorry”“excuse me”等习惯性的、比较固定的道歉词语明确地表示道歉。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道歉词语也有很多,比如“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请原谅”,等等。
近些年来,国内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集中于道歉的行为模式和策略,如:程永洙(2001),郝晓梅(2005),宋先红、梁丹阳(2011),李晓华、杜佳(2012),关英明、刘晶晶(2014)等,但对道歉词语的研究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专门针对道歉词语的研究也不多。
尤其是,道歉词语在人们道歉言语行为中的具体分布情况到底如何?不同的道歉词语与不同情境的关系又是如何?目前对此还没有专门的研究。
因此,本文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对不起”“不好意思”和“抱歉”等3个道歉词语,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详细描写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在不同人际关系和不同冒犯程度中的表现。
作为普遍使用的3个道歉词语,“对不起”“不好意思”和“抱歉”三者之间在功能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宋先红、梁丹阳(2011)曾辨析认为,“对不起”是承认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不便,同时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歉意的一种方式,而“不好意思”则是立足于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难为情、害羞等,没有明显表达出对对方的歉意,是一种间接表达歉意的方式。
我们认为,“抱歉”也是立足于自己主观感受的一种间接表达歉意的方式,与“不好意思”比较相似,但较之于“不好意思”,具有浓厚的书面色彩。
在三者中,“对不起”这种直接的方式表达的歉意最为强烈,其他两个则比较弱。
二、研究设计与调查结果分析(一)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了DCT测试方法,向年龄在21~26岁之间的年轻群体进行了调查。
被试的教育背景包含高中、大学、研究生等3个层次,共发出测试卷50份,收回40份,其中有效卷37份。
测试卷是在程永洙(2001)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设想修改而成。
测试卷的内容包括约会迟到、身体伤害、财物损失、拒绝请求等4种事件,平等和不平等两种社会关系,以及严重和不严重两种冒犯程度,据此确定了16个情境。
每个情境都提供3个道歉词语选项,要求被试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作出选择。
其中的两种社会关系,具体是指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上对下和下对上)和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
贾玉新(1997)、黄永红(2001)都曾提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社会权势高的一方冒犯社会权势低的一方时,通常会拒绝道歉。
因此在本研究的测试卷中,仅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冒犯老师(下对上),排除了老师冒犯学生(上对下)这一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下面本文将从道歉词语的总体使用情况以及社会关系、冒犯行为的严重性、冒犯严重程度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道歉词语总体使用情况据统计,“对不起”“不好意思”和“抱歉”的使用率分别为40%、44%、16%。
首先,从总体上看,“对不起”(40%)和“不好意思”(44%)使用得最为频繁,两者相加达到84%,而“抱歉”的使用率则仅为16%。
其次,“对不起”与“不好意思”的使用率大体相当,但“不好意思”略高于“对不起”。
易敏(2005)曾根据语感提出,在当代年轻人的口语中,“不好意思”和“对不起”这两个轻重本有差异的道歉用语有合流的趋向,且显示出以轻代重的趋势,即“对不起”已经被“不好意思”替代。
本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猜想。
不过,我们认为,此二者在不同情境中的分布情况如何,仍需作进一步考察。
2.不同社会关系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在不平等(下对上)和平等两种社会关系中,3个道歉词语的使用率见表1。
表1显示,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对不起”的使用最为频繁(5 0 %),其次是“不好意思”(36%),而“抱歉”仅有14%。
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不好意思”上升为最高(52%),其余则依次为“对不起”(30%)和“抱歉”(18%)。
通过对比可知,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对不起”(50% vs 30%)和“不好意思”(36% vs 52%)的使用大体相反。
3.严重性不同的冒犯行为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严重性不同的冒犯行为也制约着人们对道歉词语的选择。
通常,“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是严重性较高的一类冒犯行为,而“迟到”和“拒绝请求”则相对较轻。
本研究的调查显示,在“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情境中,3个道歉词语的使用分布几乎相同(见表2)。
换言之,在严重性较高的“冒犯行为”中,“对不起”的使用率高达60%以上,而“不好意思”则不到30%。
另一方面,在大部分被试看来,“迟到”和“拒绝请求”在严重性上并不如“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那么高,使用“不好意思”就已足够,因而其使用率分别达到65%和54%。
图1显示,随着不同“冒犯行为”的严重性降低,“对不起”的使用率在严重性较低的冒犯行为中呈急剧下降趋势,而“不好意思”和“抱歉”则有所上升,其中“不好意思”上升得更为明显,并在“拒绝请求”中反超“对不起”在“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中的表现。
由此可知,被试会自觉地根据不同冒犯行为的严重性来选择合适的道歉词语。
4.同一类冒犯行为的不同冒犯程度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同一类的冒犯行为本身也存在冒犯程度的不同,并会在不同社会关系的制约下影响道歉词语的选择。
下面将分别讨论在平等与不平等(下对上)两种社会关系中,严重和不严重两种冒犯程度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
(1)平等社会关系的制约平等社会关系对3个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情况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当冒犯程度较为严重时,“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行为仍以“对不起”为首选(46%和78%),而“迟到”和“拒绝请求”则以“不好意思”为首选(57%和59%)。
同时,在冒犯程度较为不严重时,在“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情境中,“对不起”(43%和43%)和“不好意思”(41%和43%)的使用大体相当;在“迟到”和“拒绝请求”中,“不好意思”的使用率则遥遥领先(81%和86%),成为本调查中使用率最高的两个情境,而“对不起”的使用(5%和3%)则可以忽略不计。
一般来说,“身体伤害”比“财产损失”的严重性更高,因此,前者应该比后者更多使用歉意较为强烈的“对不起”。
但调查结果却与之相反,“对不起”在造成身体伤害时(46%)的使用率远低于造成财产损失时(78%)的使用率。
另外,与“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相比,“抱歉”的使用情况也显得比较特殊(如图2),值得进一步分析。
图2显示,在严重性较高的“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冒犯行为中,无论其本身冒犯程度如何,“抱歉”的使用率完全相同;而在严重性较低的“迟到”和“拒绝请求”中,“抱歉”的使用在冒犯程度的制约下分别呈现或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当冒犯程度较为不严重时,“抱歉”的使用在4类冒犯行为中差异不大,但会随着不同行为的严重性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而在冒犯程度较为严重时,从“迟到”开始到“拒绝请求”,“抱歉”的使用率开始急剧上升。
其中的“严重拒绝请求”是本调查中“抱歉”的使用率最高的情境(41%),也是“对不起”的使用率最低的情境(0%)(见表3),表明“抱歉”已经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替代“对不起”的作用。
其实,这种替代作用在严重迟到中已有体现,即“抱歉”的使用率(24%)已经开始超过“对不起”(19%)(见表3)。
(2)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制约不平等社会关系对3 个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情况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在冒犯程度较为严重时,“身体伤害、财产损失”和“迟到”这3类冒犯行为均以“对不起”为首选,但随着不同冒犯行为严重性的下降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76%、65%、59%),而“不好意思”的使用则相应地缓慢上升(19%、22%、24%)。
其中,在“拒绝请求”中,“对不起”急剧下降为27%,“不好意思”则进一步上升为首选(49%)。
同时,在冒犯程度较为不严重时,仅身体伤害一类行为以“对不起”为首选(76%),而且使用率与冒犯程度严重时一致,表明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无论具体的冒犯程度如何,“身体伤害”都被视为同等的最严重的冒犯。
至于其他3类行为,则以“不好意思”为首选,呈现先缓后急的上升趋势(49%、51%、65%)。
尤其是在“拒绝请求”中,“对不起”急剧下降为8%,“不好意思”则急剧上升到65%。
在严重性较低的“迟到”和“拒绝请求”两类行为中,在行为本身不严重时,“不好意思”使用率最高(51%和65%)。
不过,在严重迟到时,仍然以“对不起”为首选(59%)。
上文提到,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财产损失的严重性比身体伤害更高(见表3),故而更多选用了“对不起”。
而在不平等社会关系中的情况,则完全符合人们对不同冒犯行为严重性的一般认知,即“对不起”在身体伤害中的使用率(76%)高于财产损失(65%)。
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抱歉”的使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如图3所示)。
图3表明,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随着不同冒犯行为严重性的变化,“抱歉”在总体上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显示为曲折上升。
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在财产损失这一类情境中,“抱歉”的使用出现了畸高畸低的现象。
即,在冒犯程度较为严重的情境中,“抱歉”的使用率仅为3%,为4类行为中最低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也是本调查中使用率最低的情境(见表2、表3);而在不严重的情境中,使用率却高达24%,不仅大大高于身体伤害(5%),而且高于迟到(19%),并直逼拒绝请求(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