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姓名: 童唯年级: 2011级班级: 10班学号: 20110512106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年12 月21 日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
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1.引言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
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
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
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
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翻译概论第三组 严复信达雅
严复“信、达、雅”(古文翻译)
翻译工作有三个困难,信、达、雅。
想要做到信(忠实原文),已经是非常困难。
只考虑到信(忠实原文)而忽略了达(通顺),即使翻译了也好像没有翻译一样,所以“达”是应该推崇的。
……译文选取的都是原文中明智且深奥的思想,所以在遣词造句上,时常会有颠倒和增译的部分,也没有斤斤计较于字词和句子的顺序,然而译文意思是没有违背原文的。
……这在于译者把全部文章的精髓理解,在心中融通领悟。
那么下笔措辞,译文自然言意完备。
至于原文文辞和道理根源深奥,不易被一般读者理解,那么译者就应该在上下文中用引用和衬托的手法,来彰显它的本义。
所有这样经营规划,都是为了做到达(通顺),做到达(通顺)就是做到了信(忠实原文)。
《周易乾》写道:“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孔子说:“言辞表述明白畅达即可。
”又说:“说话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太远。
”这三个方面,是做文章应该遵守的正确原则,也是翻译工作的典范。
因此,在信(忠实原文)、达(通顺畅达)之外,还要做到雅(文字古雅)。
这不只是期望它们传播的远,实际上是精神微妙的言辞,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来表述,要做到“达”(通顺)就很容易,而用近代的通俗的白话文,要做到“达”就很难了。
严复“信达雅”之我见-中英双语作文
在我国翻译界所有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当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清代严复的“信达稚”。
他所主张的“信”是要意义不背离原文,强调了忠实原文的重要性。
“达”是不拘泥于原文,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这就是严复翻译标准的主要思想。
在严复的心目中,“信达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
也就是说,严复趋于在神似和形似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形似,这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相背。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信达雅”在科技论文中的意义需要更进一步。
忠实于原文并非只指将原英语标题逐字翻译 ,而是忠实于文章的内容、意义、态度和思想等。
在保证翻译准确的基础上, 还必须译得通达、通顺, 让没有感到别别扭扭或晦涩难懂的情况。
更甚,要译得有文采, 使读者从译文中得到文字美和意境美的享受。
严复的“信达雅”并非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
对此,我想从概念由来,标准内涵和读者群体三个方面来阐述。
“信达雅”说,是作为《天演论》的《译例言》提出的。
首先,严复似乎并无意将“信达雅”当作翻译(文学翻译或普通翻译)的标准。
只是,严复在谈论“信达雅”时,引经据典地把自己对翻译的思考说得比较系统、透彻而已。
然而,后人把严复的“信达雅”推崇为“翻译的标准”。
其次,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字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是后人略显生硬得强行给予其含义,并为此喋喋不休地辩论。
即使某一种解释博得了大部分人的欢心,那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含义。
最后,严复当时翻译的文章,很多需要再现政论文的书面书卷语的语体特征,针对的显然是有文化人,而并不适合普通老百姓,更不用说幼儿。
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为了扩大传播面,严复的主张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可否认,严复的“信达雅”为中国的翻译事业曾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在近年来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守着祖先留下的一点遗产沾沾自喜。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辩证关系方法论一、前言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1]二、严复与“信、达、雅”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场文化巨变,同时一个翻译运动也应运而生,严复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毋庸置疑,“信、达、雅”却有其独到之处,但“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理论独步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却是在世界上绝无先例的。
[2]三、“信、达、雅”之解读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浅谈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西 部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浅 谈 复 的 翻 译 标 准 信 达 雅
郭 艳 华
(辽 宁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10136)
摘 要 :在 我 国翻译界 ,有许 多翻译 家和翻译理论 家,进行过大量 的翻译 实践 ,提 出过 众 多的翻 译标 准,对 于我 国的翻译事 业发展 进 步产生 了重要影 响。如鲁迅提 出的 “直译、硬译 ”的观点 ;傅 雷提倡的 “神似论 ”;钱钟 书提 出的 “化境说 ” 等等观点 ,为今 天翻 译发 展提供 了理论依据 。但追根溯源 ,不得不提到另一位 重要 的翻译 大家,严 复先生。他 不仅进行 了大量的翻译 实践 ,同时提 出了 “信 、达 、 雅 ”的翻译标准 ,在翻译历史长河中,熠熠 生辉 。本文就该翻译标准的提 出和 内涵进行分析 ,从 而对翻 译研 究有进一 步的认识 。
的思维 习惯 、符 合汉语 的表达 习惯 。译 文 要具 有 可 读性 ,不 能 是 估 屈 聱牙 的汉 语 。而达是 要在 信 的基 础上 进 行 讨论 ,同时 ,达 与 信 又 具 有辩 证统 一 的关 系 。如前 所述 ,信 要求 忠实 原 文 ,但 不 是 死 译 和 硬译 ,而是灵 活 的翻译 。所 以在具 体 的 翻译 实 践 中 ,首 先 要 综 合 理 解 分析原 作 ,掌握 原作 的思 想 内容 ,然后 将原 文 的句 子结 构 做 必要 的理 顺 和调整 ,最 后用地 道 ,符合 习惯 的汉 语 表 达 出来 。此 外 ,翻 译实 践 中 ,译 者会接 触 到不 同类型 的文本 ,如 果 想要 做 到 译 文通 顺 易懂 ,符 合汉 语表 达习惯 ,译 者就 需 要 对 两种 文 化 ,包 括政 治 ,经 济 ,人 文 ,风俗 ,法 律和 历史 等方 面有 一 定 的 了解 。作 为 一个 合 格 的译 者 ,不一定 精通 各 国的法 律 ,但 对 于 西方 的 罗 马法 和 大 陆法 要 有所 了解 ;不 一定是 政治 学家 ,但 对 于美 国的 三权 分 立 的政 体 、英 国 的君 主 立宪 制政体 应该 掌握 ;不 一定 是 科学 家 ,但 对 于 世界 科 学 领 域 内新 近的 动态 和事件 要熟 悉 。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一、“信达雅”三字的由来严复是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少年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早年赴国外的实地考察,为后来从事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这样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称,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信达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在自身的翻译经验中提出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信达雅”原则的分析“信达雅”原则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同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的,将这三字分开来分析,包含两点主要内容:1对原文的忠实。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家推崇的首要原则,严复的信表达的就是忠实的意思,“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倡导在翻译中达到sense of sense,严复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
2译文表达的流畅与可接受性。
严复用“达,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思想。
在其《天演论。
译立言》中写到:“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三、“信雅达”的历史局限性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严复的三字原则又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当时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这就导致了严复提出的“信”不够全面,他的信仅是意义不悖与原文,对原文语体等没加以考虑,他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变异和编译。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
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
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
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
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
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
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
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
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
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
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
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
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
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
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
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是中国古代文献翻译家,他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中强调了准确、通顺、雅致三个要素。
在文件中文翻译中,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也
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文件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和意思,不能有遗漏或误解。
严复强调翻译者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剖析,尽量保持每个词语和句子的
准确对应,使得翻译后的文件与原文一致。
通顺:文件翻译需要符合中文语言习惯,使得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翻
译后的文本。
在翻译时,严复提倡翻译者要注重句子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搭配,保持语言的连贯性。
雅致:文件翻译需要在保持准确和通顺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美感和
审美价值。
严复认为,翻译不应该仅仅追求字面上的意思,还应当重视语
言的优美和形式的美感,使得翻译后的文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精练、优雅。
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在文件中文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得翻译后的
文件更加贴切原文,也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通过准确传达信息、
通顺的语言组织和雅致的表达方式,翻译者能够更好地呈现原文的意义和
风格,使得文件翻译在传递信息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字子真,号武庙,晚号芍庐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他十分注重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美感,提出了他所谓的“信达雅”翻译理念,被誉为中国翻译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什么是严复所强调的“信达雅”呢?信,即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
严复认为一个好的翻译作品首先应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不能有太大的偏差。
他认为“信”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内涵。
因此,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无误,不改变原文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
达,即表达达到流畅自然的效果。
除了准确传递信息外,严复还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像原著一样流畅、通顺,读起来顺畅自然,不拖泥带水。
严复倡导以读者的感受为重,通过合理的用词和语序,使翻译作品更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雅,即作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
严复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具备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他强调翻译既要忠实于原著的风貌,也要具备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主张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风采,也要具备独特的美感,使人们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
严复的“信达雅”不仅仅适用于文学翻译,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工作。
无论是科技翻译、商务翻译还是法律翻译,都需要准确传递信息、流畅自然和具备美感。
翻译作为一门复杂而精确的语言艺术,需要翻译家具备严谨的学识和敏锐的语感,才能做到“信达雅”。
作为一位开明而具有远见的教育家,严复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也推崇“信达雅”的原则。
他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使他们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能够运用美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念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信达雅”在古诗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在古诗翻译中的体现摘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当今的翻译活动仍然适用。
古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两首古诗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体会“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如何在古诗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信;达;雅;古诗;翻译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古诗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表达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十大的发展,中国在不断强大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需要流传出去。
因此,出现了对古诗的翻译需求。
然而,古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表达方式都是中国特有的,如何在翻译“信达雅”的要求下,准确,通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古诗的内容及内涵,是我们需要学习解决的问题。
本文会通过对两首古诗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阐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李白送友人离开的情景,表达了友人之间不舍离别的深厚友情。
本诗寄情于景,情感表达深沉,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文学特点。
该诗的英文译本有许渊冲的翻译,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的合译。
两个译本都把握了原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但在某些处理上却不尽相同。
李白的原诗内容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许渊冲的译本为: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为:My old friend leaves yellow Crane Pavilion/ He is going to the east/ Sailing to Yangzhou in March/ 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 how far away the lone sail/ Fading into the clear blue sky/ Only the Yangtze river remains/ It is flowing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是第一位的,讲究翻译要准确,尊重原文。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确方法。
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单是译文通顺,他还不满意,必须做到文字优美才罢手。
这儿说的优美,不但是字面上的美,而且要有声调之美。
这便是严复翻译理论的要点。
对“信达雅”内涵的阐释,各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雅”字上争论不休。
一种说法是:“‘信’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是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要求做到文雅、古雅。
”有学者提出,严复是刻意求雅,以彰显他高超的古文水平和文辞造诣。
然而,严复始终不承认他是单纯追求译文的“古雅”、“高雅”。
严复认为,西学是“学理邃积之书”,只有用司马迁、韩愈这样高水平的文辞才相称,所以“僕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
另一种说法是:严复是以“信”为中心,“达”服务于“信”,而‘雅’的提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打消了“信”和“达”。
陈之展在《近代翻译文学》一文中说:“严复译书好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自然是他的缺点。
不过他在当时要灌输一班老先生一点西洋东西,便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
叫他们看得起译本,因而看得起西学。
这也是他译书的一点苦心。
"
反观西方翻译学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他也曾依据《论翻译的原则》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这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概念虽然在“雅”上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同样在强调能够忠于原文并且用译后的语言通顺的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
可见在翻译家的眼里,“信、达”是排在前位的。
“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政论文(《天演论》) 的追求。
在严复的心目中,“信达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信”是核心“, 达”和“雅”都是手段。
“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侧重于后者。
“达”是通过运用翻译技巧来表达原作的思想。
而“雅”,则是要再现政论文的书面书卷语的语体特征,但严复走得远了些。
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为了扩大传播面,严复的主张似乎也无可厚非。
注:
1 参照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2 参照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第13期 2000年11月
3 参照杨春花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重释“信达雅”《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
期
4 参照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
5 参照百度百科严复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