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
共轭高分子构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共轭高分子构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保、节能的追求,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作为新一代发光材料备受关注。
其中,共轭高分子材料因其独特的电致发光特性而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共轭高分子在构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
共轭高分子是由具有π电子的共轭系统连接而成的高分子。
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质,可以通过调整共轭系统的结构和改变共轭系统的长度来实现不同颜色的发光。
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共轭高分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共轭高分子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共轭系统中的π电子能够在分子内自由传递,因此共轭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
同时,与传统的发光材料相比,共轭高分子的载流子迁移率更高,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
其次,共轭高分子能够通过固态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来提高发光效率。
传统的有机发光材料在溶液状态下通常会发生聚集引起的荧光猝灭现象,导致发光效率低下。
而共轭高分子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可以在固态聚集状态下发射荧光,极大地提高了发光效率。
此外,共轭高分子具有良好的机械可加工性。
由于其分子链结构的可调性,共轭高分子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成薄膜、纳米颗粒等形式,并且能够通过改变共轭结构来调控材料的光学性质。
这使得共轭高分子在多种载体中的应用非常灵活。
在实际应用中,共轭高分子构建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生物医学等领域。
首先,在照明领域,共轭高分子材料可以制备出高亮度、高效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OLED作为新一代照明技术,具有色彩饱和度高、能耗低、可柔性等优势,已经成为发展方向。
而共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使OLED的发光效果更加均匀且可调,能够满足更多场景下的照明需求。
其次,在显示领域,共轭高分子材料可以用于构建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OFET)。
OFET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透明度高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触控面板、柔性显示等领域。
高分子材料的光学亮度与发光机制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光学亮度与发光机制研究摘要:高分子材料的光学亮度与发光机制是当前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光学亮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性能指标,对于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光学亮度和发光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发光材料的分类、光学亮度的定义与评价以及不同发光机制的研究。
一、引言随着人们对材料性质的需求不断提升,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其在光电、显示、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光学亮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高分子材料的光学亮度与发光机制,为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高分子材料的光学亮度分类1. 荧光材料荧光材料是一类能够将电能或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发光特性和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荧光材料的发光机制主要有激发态传能和自激励辐射两种方式。
以聚苯乙烯为代表的高分子荧光材料在有机光电器件和生物荧光成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磷光材料磷光材料是一类通过磷光激发产生发光的材料,其发光机制主要由磷光矢量耦合效应和电荷传输机制共同作用。
磷光材料的发光特性使其成为照明和显示领域的重要候选材料。
3. 共振发光材料共振发光材料是一类通过共振增强效应产生高强度发光的材料,其发光机制主要依赖于光学共振和多光子吸收。
共振发光材料可以在光学器件中实现高亮度和高效率的发光,因此在LED和激光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光学亮度的定义与评价方法光学亮度是表征材料发光强度的物理量,通常用亮度单位流明/平方米(lm/m²)来表示。
光学亮度的评价可以从发光强度、光谱特征及色彩特性等方面进行。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光谱辐射功率、亮度温度、色坐标等。
四、高分子材料的发光机制研究进展1. 激子共振激子共振是高分子材料中常见的一种发光机制,它由高分子材料中的载流子与激子相互作用而产生。
激子共振的发光机制主要包括激子重组和激子晶格耦合。
研究激子共振有助于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光学亮度和发光效率。
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
西北工业大学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LED
ELM简介
ELD简介
PLED材料
PLED最新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西北工业大学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LED
ELM简介
ELD简介
PLED材料
西北工业大学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LED
ELM简介
ELD简介
PLED材料
PLED最新进展
PLED材料的性能参数
发光光谱
发射光谱通常有两种,即光致发光光谱(PL)和电致 发光光谱(EL)。PL光谱是由光能激发的,而EL光谱 则需要电能的激发。通过比较器件的光谱和不同载 流子传输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光谱,可以得出复合区 的位置以及实际发光物质等信息。一般说来,光谱 分散范围愈窄,其单色性愈好
PLED最新进展
西北工业大学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048 –1052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LED
ELM简介
ELD简介
PLED材料
PLED最新进展
西北工业大学
J. AM. CHEM. SOC. 9 VOL. 131, NO. 40, 2009
小分子类:
蒽化合物、芴类小 分子 、芳胺类材 料 、喹吖啶酮类 、 有机类硼类蓝光材 料
聚合物类:
聚对苯乙烯撑,聚 噻吩,聚苯胺、和
聚咔唑
西北工业大学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功能高分子化学-13(电活性高分子-1)
高分子驻极体的压电、热电性质
高分子驻极体带有显性电荷 物质的压电性质:物体受到一个应力时,材料发生 变性,在材料上诱导产生电荷。
d : 压电应变常数
1 Q d A T
T : 应力 Q : 电量 A : 测试材料面积
材料的压电性质是一个可逆过程。 物质的热电性质:材料自身温度发生变化时,在材料 表面的电荷会发生变化。 换能材料
O
n CH 3
MEH-PPV的合成 Gilch法
OH O
K 2CO 3; DMF; Reflux
Br O O
HCl; HCHO; ZnCl2 Reflux CH 3
CH 3
O
O
THF; tert-C 4 H 9OK
ClH 2 C O CH 2 Cl
25 OC
O
n
CH 3
CH 3
电致发光器件: ITO/MEH-PPV/Ca, 测得内电子效率为1.0%
高绝缘性非极性聚合物 制备高分子驻极体的材料 高极性聚合物
外力 测定
材料
材料形变
带电状况变化
电压值变化
驻极体压电和热电现象示意图
材料名称 聚偏氟乙 烯 聚氟乙烯 陶瓷 石英
压电常数 d31 (C/N) 20 1 171 2
热电常数 Pn[C/(cm2.K)] 4 1 50
介电常数 Ε(10Hz) 15 8.5
该法使用少。
2. 浸涂或旋涂成膜法
溶剂 涂层材料 一定浓度溶液 ITO电极 .. . ..
.
单层膜
溶剂挥发
一定浓度溶液
可制多层器件的膜
需要电致发光材料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限制了应用。 3、原位聚合法
在电极表面直接进行聚合反应而成膜。可利用 电化学反应、光化学方法引发聚合。 适用于溶解性很差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可制得非常 薄的膜。
第四章--电活性高分子材料
极。
目前使用的成膜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真空蒸镀成膜法 将涂层材料放在较高温度处,在真空下升华到, 处在较低温度处的ITO电极上而形成薄膜。 2、浸涂或旋涂成膜法
现将成膜材料溶解在一定溶剂中制成合适浓度
的溶液,然后将电极浸入溶液中,取出后挥发溶剂
使之成膜。
苯乙烯磺酸钠等。
②、空穴传输材料
相比于电子传输材料还未普遍使用。包括有机
空穴传输材料和高分子空穴传输材料。(图4-11) a、有机空穴传输材料 主要有芳香二胺类TPD和NPB及其衍生物。
b、高分子空穴传输材料
主要有聚乙烯咔唑(PVK)和聚甲基苯基硅烷PMPS)。
2、载流子注入材料 包括电子注入材料和空穴注入材料。 ①、电子注入材料
驻极体耳机、血压计、水下声纳、超声波探头
等均如此。
2、制作驻极体位移控制和热敏器件
利用压电效应,驻极体薄膜会发生弯曲,因此
可以制作电控位移元件。如,光学纤维开关、磁头
对准器、显示器件等。
利用热电效应,可以制作测温器件。如,红外 传感器、火灾报警器、非接触式高精度温度计和热 光导摄像管等。
3、高分子驻极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子传输层)和载流子注入材料(载流子注入电极)。 1、载流子传输材料 包括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
①、电子传输材料 包括有机电子传输材料和高分子电子传输材料。
(图4-10)
a、有机电子传输材料
主要是金属有机络合物。如,8-羟基喹啉衍生
物的铝、锌、铍等的络合物,恶二唑衍生物PBD等。
b、高分子电子传输材料 聚吡啶类的PPY、奈内酰胺聚合物4-AcNI、聚
B、聚烷基噻吩(PAT)及其衍生物类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经典材料
口恶二唑衍生物(PBD) 三唑衍生物(TAZ) 8-羟基喹啉铝 PPOPH PPOOPH
器件结构
单层结构器件 多层结构器件 量子肼结构器件 微腔结构器件
有机空穴传输材料
较高的空穴迁移率 良好的成膜性 较小的电子亲和能,利于空穴注入 较低的电离能,对电子有阻挡作用 较高的激发能量,防止激子的能量传递 良好的热稳定性
经典材料
三芳胺类有机分子(TPD、α-NPB、mMTADATA、TPTE) 聚乙烯基咔唑(PVK) 聚硅烷(PMPS)
有机电子传输材料
器件性能
发光颜色 发光效率 稳定性和寿命
–
>10000h
展望
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几年中,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 将会取得重大的进展和实质性的突破,使有机全 色平面显示成为实用化的现代平板显示技术。
单层LED器件能级图 器件能级图 单层
有机分子的能级跃迁过程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 较好的载流子传输特性 容易真空升华成膜 良好的光和热稳定性
经典材料
8-羟基喹啉铝(绿光532nm) LiB(mq)4(蓝光470nm) 聚苯乙烯撑(黄绿) 聚噻吩(红光) 聚对苯撑和聚烷基芴(蓝光)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张家鑫 May. 14
历史背景
1963 1987 1988 1990 Pope 蒽单晶 Tang 8-羟基喹啉铝 Saito&Tsutsui Burroughes PPV 单层 双层 三层 高分子
有机电致发光原理
《电致发光》PPT课件
上市。 近年来,OEL的突破性进展,并引起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已有
90多家公司在开发OEL,而且每个月都有新公司加入。 国内公司有: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维信诺公司(南风化工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清华创业投资公司、咸阳彩虹集团等在北 京注册成立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与彩虹集团合作已在建立1条小 试实验线、廊坊市锡丰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大学、吉林大学与有关公司合作 开发的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之中等。 这一切都表明,OLED技术正在逐步实用化,显示技术又将面临新的革命。
(4)电子在穿过发光层后,被另一侧的界面俘获。
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一般采用交流驱动,在交流驱动情况下,
当外加电压反转时,上述4个过程重复进行,实现连续发光。
基板
透明
第 一
电极 绝
缘
层
分散型 交流电 致发光
分散型 直流电 致发光
玻璃 或柔 性塑 料板 玻璃 基板
ITO膜 ITO膜
发光层
第 二
绝
缘
层
ZnS:Cu,Cl ( 蓝 — 绿) ZnS:Cu.Al(绿) ZnS:Cu,Cl,Mn (黄 色)
膜
致发光
薄 膜 型 玻 璃 ITO膜
直流电 致发光
基板
ZnS:Mn 薄 膜
有机 电致 发光
玻璃 或柔 性塑 料板
ITO膜
空 穴 输 运 层
有机薄膜
电 子
(Alq3)
输 运
层
Al 商品化 精 细
阶段
矩阵
显示
Al 研 究 阶段
Mg Ag
功能高分子化学课件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
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介绍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知识、性质和广泛应 用。通过这个课件,您将会了解到电致发光技术的原理和未来发展趋势。
电致发光基础知识
发光机理
电致发光是通过电流激发发光分子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激发电子跃迁至激 发态,然后通过光致发光机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
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应用
广泛应用于
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和照明等 领域。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的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将实现更高的亮度、更低的功率消耗,并进一步 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结语
• 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 未来,我们有望见证更多创新的发光材料和器件应用的出现。
电致发光材料的性质
1 发光性能
衡量发光材料亮度、色彩饱和度和发光效率等方面的性能。
2 稳定性
评估材料在长时间使用中的稳定性,如寿命、耐热性和抗氧化性。
3 加工性能等
材料在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时的可加工性、薄膜制备条件等方面的性能。
电致发光器件
器件种类
电致发光器件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无机电致发光器件。
发光颜色发生机制
发光颜色的发生取决于发光材料的能带结构和有机染料(用于有机电致发光 材料)的分子结构。
常见的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含有有机分子的材料,可实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高亮度。
无机电致发光材料
使用无机物质制备的材料,具有稳定性和长寿命的特点。
杂化电致发光材料
结合有机和无机组分的材料,优化了发光性能和稳定性。
器件构成
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提取层等是组成电致发光器件的关键组成部分。
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研制
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 主要使用西安科技 大学进 行 分 子 设 计 、 合 成 制 备 的 红、 绿、 蓝 三 色 P L E D材料 , 如 图 1— 3所示 。
机等各种动态图像的显示 ; 由于采用全固体器件 , 可 在低温 、 高温和震动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 在军事、 航 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具有 特殊优 势 . 1 。 。 。自1 9 9 0年
第2 9卷
第1 9期
甘 肃科 技
Ga n s u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e h n o l
, D Z . 2 9
^ r 0 . 1 9
2 0 1 3年 l 0月
0 蠡 c . 2 0 1 3
有 机 高分 子 电致 发 光 显 示器 件 的研 制
于其他光电显示技术 而言, 高分子有机 电致发光显 示具有主动发光 、 可视 角度宽 , 色彩更加丰 富和鲜 艳, 大大提高了视觉效果 ; 工作 电压较低 , 采用电压 驱动, 实现低功耗 , 特别适合手机、 M P 4等移动显示 终端产品应用 ; 轻 薄, 便于携带 , 厚度约是液 晶显示 器的 1 / 3 , 是当今世界上最轻便的显示器板; 由于无
剑桥大学首次制成 P L E D显示器件之后 , 尤其是 在
2 0 1 0年 以后 , 全球 又 一 次 掀 起 了 O L E D / P L E D研 究
和开发 的热潮 , 有超 过 1 4 0多家企业及研究机构涉 足O L E D / P L E D 相关 研发 和生产 , 并且囊括 了几 乎
指标均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 : 高分子 电致发光 显示 ; 旋涂 ; 发光效率 ; 亮度
有机高分子材料在光电中的应用
1977年, 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商用, 速率 为45Mb/s。
--低损耗光纤的问世导致了光波技术领域的革命, 开创了光纤通信 的时代。
而这个领域也是光电功能有机高分子 材料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以液晶材料和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为基础的LCD 和OLED 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主导者。
液晶材料
什么叫液晶?
液晶(liquid crystal) 是一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 不同于固态、液态的特殊物质形态, 是一种介于 固
体与液体之间, 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
液晶的历史。
1888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兹尔发现。 1889德国物理学家Lehmann观察到了液晶现象,并
正式命名。 1922法国人菲利德尔将液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也就
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向列型,近晶型及胆笫村 1963威廉姆斯发现向列液晶中的畴结构 1968美国的RCA公司发现了向列型液晶通电后动态
及探求具有更高非线性而且低吸收系数材料的努力。
未来的展望
NLO聚合物适合干什么?
通讯
二次谐波
光信号处理
调节器 多路驱动器 中继器
神经网络 空间光调制器件
未来的展望
NLO聚合物适合干什么?
三次谐波
数字式 (光计算)
全光过程
光双稳态 光开关
信号处理
并行
➢ 柯达公司采用的有机小分 ➢ 剑桥所采用的有机大分子
子结构材料。
结构。
➢ 采用的工艺流程是蒸镀的 ➢ 采用的工艺流程是甩胶的
方式。
方式。
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
有机发光材料因分子间范德华力作用较弱,
对于处在激发态的有机分子,其电子与空
穴基本属于一个分子。因此大多数的有机 分子所形成的激子属于Frankel激子类型。 设激子的能级Eex。位于价带底能级Ec与价 带顶能级Ev之间,则它的激发能为Eg`= Eex—Ev ,小于Eg=Ec--Ev。显然激子的 束缚能为Ec—Eex;激子最终发生复合,即 在此过程中电子落人空穴之中,或者产生
余辉在10 -8 秒以下的称荧光.如受外来光 线激发发光的荧光灯发光;受阴极射线激发 发光的电视屏发光;都为荧光.荧光是冷光, 其余辉时间与发光体温度无关.荧光灯管和 电视屏上都涂有发光物质,荧光灯上涂的发 光物质常为卤磷酸钙.
磷光邮票与荧光邮票的区别:磷光邮票和荧 光邮票都是发光邮票,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 蓝绿色余辉,主要区别是撤除紫外线照射, 荧光邮票亮光立即消失,而磷光邮票亮光消 失较慢。
概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无机半导体 电致发光器件,因为它们在通讯、光信息处理、 视频器件、测控仪器等光电子领域有着广泛而重 要的应用价值。
无机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粉末、半导体薄膜等 电致发光器件尽管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 其复杂的制备工艺、高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 不能大面积平板显示、能耗较高以及难以解决短 波长(如荧光)等问题.使得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的 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改变取代基 增加给电子基团发生红移 增加吸电子基团发生蓝移 改变共轭链的长短 部分共轭可以获得更大的量子效率,抑制了非光耗散 掺杂剂 改变了能量传递的效率和浓度,改变器件的发光光谱
制备
真空蒸镀 浸涂和旋涂 原位聚合法 利用单体的光聚合或者电化学聚合制备聚
聚合物电致发光的一些基本概念
载流子 激子 单线态与三线态 磷光和荧光 电致发光的量子效率 载流子注入效率
电功能高分子材料简介
导电高分子材料
美国科学家A F Heeger,A G 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H Shirakawa因为发现聚乙炔 (Polyacetylene)的导电性而 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的导电性能通常以电导率来 衡量,通常的聚合物都是绝缘材 料,即使导电聚合物在纯态也只 相当于半导体,进行复合、修饰、 掺杂以后则显著改变导电性能, 例如,经过碘掺杂的聚乙炔的导 电能力已可达到σ=105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导电机理:
主要有两类理论:一是宏观的渗流理论,即导电通道(作为分散相的导电粒子在连续相 中形成导电网络——粒子间距离小于1nm)学说;另一种是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场致 发射效应(粒子间距离在电场发射有效距离之内——小于5nm)学说
性质与应用: 1、导电性能。导电胶黏剂,导电橡胶,电极材料等 2、热敏性能。利用温度升高电阻率增大的正温度系数效应 (Positive/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制备 自控温材料和器件、热敏电阻、限流器件等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导电填充材料:
目前主要有碳系材料(炭黑、石墨、碳纤维)、金属(金、 银、铜、镍、不锈钢)、金属氧化物(氧化锌、氧化锡)、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四大类。选 择依据只要是导电率、相容性、成本、稳定性、加工性能等 制备成型工艺:
将导电材料、聚合物基体和其他添加剂经过成型加工工艺组 合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材料和器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目 前主要有反应法(均匀性好)、混合法(容易加工)和压片 法三种。
b. 离子导电聚合物;
c.氧化还原型导电聚合物 。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概念: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指以高分子材料为基体(连续 相),与各种导电性物质,通过分散复合、层积复合、表 面复合或梯度复合等方法构成的具有导电能力的材料。
发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
发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发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在早期阶段,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只能在非常低的亮度下发光,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随着研究的深入,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不断提高,亮度不断增强,开始逐渐应用于柔性显示屏等领域。
进入现代阶段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亮度和效率远远超过了早期阶段,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照明、汽车、电子产品等,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发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中,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聚合物是天然高分子,如橡胶和丝绸。
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逐渐兴起。
在20世纪30年代,聚合物材料开始商业化生产,如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发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还受益于光电共轭高分子的发现。
光电共轭高分子不仅具有金属或半导体的电子特性,同时还具有高分子优异的加工特性以及力学性能。
因此,可以使用低温溶液加工的方式制备大面积柔性光电子器件。
我国的光电高分子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与国际同步。
我国学者的研究早期集中于导电聚合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转向共轭高分子发光、光伏、场效应晶体管等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
总的来说,发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光高分子材料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1。
功能高分子材料-电活性高分子材料..
4.2 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
• 聚合物型电致发光材料优点: • 相对于无机电致发光材料而言,机械加工 性能好,成膜简单,很容易实现大面积显 示,发光器件体积小,驱动电压低,制作 简单,造价低,响应速度快 • 相对于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Tg高, 不易结晶,挠曲性和机械强度好
4.2 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
4.1 概述
• ⑤高分子介电材料:指在电场作用下,材 料具有较大极化能力,以极化方式储存电 荷的高分子材料 • ⑥电极修饰材料:指用于对各种电极表面 进行修饰,改变电极性质,从而达到扩大 使用范围、提高使用效果的高分子材料
4.1 概述
• 4.1.2 电物理变化和电化学变化 • 由于电参量易控制且易测定,电活性材料 发展迅速,涉及各种领域 • 电物理变化:高分子介电材料,高分子驻 极体,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 电化学变化: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 • 而聚合物修饰电极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 此外,电活性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往往由器 件的结构和组成决定,即预定性能的好坏 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
激发态电子能量耗散
4.2 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
• 荧光与磷光的区别:当入射光关闭后,荧 光立即消失,而磷光仍可观察 • 电致发光的光谱性质依赖于发光材料的价 带和导带间的能隙宽度 • 通过改变分子结构,调整能隙宽度,可制 备出发出各种波长光的电致发光材料 • 第四代全彩色电致发光显示器:超薄、超 轻、低耗、宽视角、主动发光 • 前三代:阴极射线管,液晶和等离子体
第七章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
第七章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是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和器件,其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发光分子,利用电场激发和控制发光,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较长的寿命。
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在显示、照明、生物医学和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基本原理是电发光机理,即通过施加电场刺激分子激发态,使其经过电子跃迁释放光子,实现发光。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能够实现宽光谱范围的发光,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分子结构和化学修饰来调控发光波长和颜色;其次,该材料发光效率高、亮度高,并且具有很快的响应速度;此外,材料制备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可以应用于各种显示器件,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柔性显示器。
OLED是一种利用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制造的显示器件,具有自发光、高对比度、宽视角等优点。
相比传统液晶显示器,OLED显示器的亮度更高,更薄,更省电。
此外,由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柔性特点,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器,将显示器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曲面屏幕等。
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还可以用于照明领域。
传统的照明设备如白炽灯和荧光灯存在能源消耗大、汞污染等问题,而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可以使用更低的电压获得较高的亮度,具有更好的能源效率。
同时,由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柔性特点,可以制造出柔性照明设备,使得照明方式更加多样化。
此外,由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对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
例如,可以将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制备成荧光探针,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和成像。
这些探针可以灵敏地检测到病原体、癌细胞和分子信号,为生物学研究和疾病诊断提供有效的工具。
在传感器领域,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可以制备成传感器材料,用于检测环境污染物、气体成分和生物分子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实时监测,为环境监测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
电致发光分类
电致发光分类
1. 有机电致发光呀,就好像田野里百花齐放一样绚丽多彩呢!比如那些有机小分子的发光,像 OLED 电视,画面多美啊!
2. 还有无机电致发光呢,这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低调但也闪闪发光呀!像一些无机材料做成的发光器件。
3. 高分子电致发光也不能落下,这不就像一群小伙伴手牵手一起努力发出光芒嘛!想想那些高分子材料的发光产品。
4. 薄膜电致发光啊,如同给物体披上了一件神奇的发光外衣,多酷呀!就像某些特殊的发光薄膜。
5. 粉末电致发光,是不是像一堆小精灵聚集在一起发光呢!比如那种粉末状材料的发光应用。
6. 量子点电致发光,哇,这简直就像是微观世界里的魔法呀!不就像那些基于量子点技术的发光产品吗?
7. 电致变色发光也很有趣呀,就好像一个会变戏法的高手,一会儿一个样呢!比如某些可以变色发光的装置。
总之,电致发光的分类可真是丰富多彩啊,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用途呢!。
聚合物EL材料
2.2.9.电流密度-电压关系
• 在聚合物 EL 器件中,电流随电压而变化曲线反映了器件 的电学性质,它与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的关系类似,具有 整流效应,即只有在正向偏压下有电流通过,在低电压低 于器件导通电压时,电流密度随着电压的增加而缓慢增加, 当电压超过导通电压时,电流密度会急剧上升。
• 此曲线能确证聚合物 EL器件是否具有半导体电学性质。
DL-A
DL-B
2.3.3.三层器件结构
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 空穴传输层
•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Friend等人在首次报道了以共轭聚合 物聚对苯撑乙烯(PPV)为发光层材料制成单层薄膜夹心式聚 合物发光器件,其器件的驱动电压为 14V ,发黄绿光,外 量子效率仅为 0.05% ,但是这一研究成果开辟了发光器件 的 一 个 新 领 域 —— 聚 合 物 电 致 发 光 器 件 (PLED) 。 Nature,1990,347,539
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
• 电致发光是指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流 和电场的激发而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将电能直 接转化为光能的一种发光过程。 • 电致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图象 显示信息处理和通讯等领域。在 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 乎所有的电致发光器件都是在 pn 结无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基 础上制造的,如磷化镓( GaP ) 发光二极管、磷砷化镓( GaAsP ) 发光二极管、砷铝镓( GaAIAs ) 发光二极管 。
• 1987 年 美 国 Eastman Kodak 公 司 的 邓 青 云 和 VanSlyke 对有机 EL 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引起了 世界工业界和科技界的广泛重视。他们的创新在 于使用了如下图所示的双层薄膜夹心式的结构制 成了电致发光器件,在 10V 驱动电压下,8-羟基 喹啉铝( AlQ )发射出绿光,最高亮度达 1000 cd/m2,量子效率为 1%,使人们看到了有机 EL实 用化和商业化的美好前景。Appl Phys Lett, 1987,51,913
恶二唑基聚芴型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光电性能分析
通 过 Gi ad反应 和脱水 缩合 等方法 可 以合 成 r nr g 主链 中含有 芴单元 的聚 合物 , 以制 备 聚芴 类 电致 发 光 材料 。实验 过程 主要 由以下 两部分组 成 ( ) Ginr 应 制 备 羧 酸 烷基 芴 , 反 应 1 以 r ad反 g 该 要 求在无 水无 氧条件 下进行 。反 应原料 、 引发 剂 、 溶 剂 等 因素都对 反应 的进程 和收 率有 明显影 响u ; 卜 () 2 在多 聚 磷 酸体 系下 , 热 通过 关 环 反 应 来 加 合 成芴 一恶 二 唑 共 聚 物 H J 。反应 对 温 度 控 制 的 要 求较 高 , 约稳定 在 8  ̄ 宜 。合成 反应 方 程式 大 0C为
技有 限责任公 司 ; 干冰 : 京第 五十五 研究所 气体公 司 ; 南 盐酸肼 、 五氧 化二磷 、 片 : 碘 分析 纯 , 海化学试 上
剂有 限公 司 ;
2 光 电性能 分析
对 于有 机 电致 发光材 料 , 能级和能 带 隙 E 是最 为重要 的光 电性 能参数 之一 。 材 料 的能级包 括最 高 占有 分子轨 道 ( MO) HO 和 最低 未 占有 分 子 轨道 ( U L MO) 级 , 能 它们 对 于 平衡 载流 子 的注入 和传输非 常重要 。通 过设计 合适能 级
6 8
工程塑料应 用
21 年 第 3 01 9卷 , 9期 第
,
恶二唑基聚芴型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光电性能分析 水
赵 玮 赵春 宝 孙
可 孙凤 梅
2 09 ) 10 4
(. 14 ; 2 南 京 理 工大 学 化 工 学 院 , 京 10 6 . 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分子蓝光材料5,Tg=207 oC,可以溶于常见的 有机溶剂中,能隙为2.91eV
EL器件7.7V时,亮度为300cd/m2,效率为1.22lm/W,最 大发光波长为424nm,基本上为纯蓝光发射。
1980年在金属催化剂催化下,通过2,5-二 溴噻吩的缩聚,获得了不带取代基的聚噻 吩。 1985年首次将烷基引入聚噻吩的3位,制成 烷基聚噻吩,PATs或P3ATs。 此后,不断合成出各种取代聚噻吩。 3位引入碳原子数目大于4的烷基时,聚噻 吩可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取代基对聚噻吩的光电性质的影响
在主链上插入硅原子,打断共轭长度,使材料发光效率有所 提高,缺点是共轭主链载流子迁移率下降。
(5)使载流子从电极注入器件后,获得载流子传输 平衡的材料对器件性能的提高至关重要。
将齐聚噻吩与电子传输能力好的噁二唑单元共聚后,既获 得了电子和空穴传输平衡的聚合物,使器件性能提高;
同时,共聚物的发光波长随噻吩的数目增多而红移(蓝至 绿至橙光)。
当芴臂超过一定长度就可以得到饱和红光。 芴臂的引入使得卟啉具有相当好的溶解性,芴环 的位阻效应也使材料在固态溥膜中不发生聚集.
量子效率是卟啉化合物2倍多。
苯为核心的芴的超支化合物14溶于常见有机溶剂 最大吸收和发射波长分别在310 nm和330 nm (THF), 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蓝光材料
6.3.5芴的纳米晶或者纳米乳夜类电 致发光材料
高分子发光材料的特点:
1、 可以避免晶体析出 2、来源广泛、可以根据特定性能进行分子设计 (通过分子设计还可设计分子、超分子水平上具有 特定功能的发光器件,实现能 带调控,得到全色 发光的优点 )
3、可以通过掺杂或改变化学结构而调控其光电性 能、物理性能及化学性能
4、成型加工操作简便,容易实现功能集成 5、器件响应速度快
电子效应: (1)在3位的给电子及吸电子基团,使能隙减小; (2)给电子基团使HOMO能级和LUMO能级减小,吸 电子基团使 HOMO能级和LUMO能级增大; (3)给电子或吸电子基团会减小价带宽和导带宽; (4)给电子基团的取代有利于p型掺杂,而吸电子基 团的取代有利于n型掺杂。
位阻效应导致主链上共轭单元的共平面性变差, 从而使有效共轭长度减小。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一般大于位阻效应
6.4.2 聚恶唑类电致发光材料
大部分作为发光材料的有机分子主要传输载空穴。 为了达到正负载流子平衡,1,3,4-氧恶唑(OXD)及其 衍生物作为具有电子传输功能的发光材料,引起了人 们的极大兴趣。 含OXD环系的化合物主要发蓝或紫光,弥补了蓝紫光 材料较缺乏的现状。
这类聚合物分为两种类型: 1.主链含OXD环系的高分子化合物: 2.侧链含OXD环系的高分子化合物。
(6)聚噻吩与其他共轭聚合物进行共混,也可以提 高器件的性能。
Ca/P3HT:MEH-PPV(1 wt %)/ITO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达1.7%, 比纯PPV制成的单层器件高2~3倍,比纯P3HT的单层器件高出 三个数量级。
共混物中可能存在MEH-PPV向P3HT的能量/电荷转移。
将不同颜色的聚噻吩进行共混后,还可以制备出白光 电致发光器件。
荧光强度也随质子化而增强。这样可通过调节pH值使 所的器件发射不同波长的光。
聚合物5加酸质子化后,相应的PL和EL光谱红移。这是因为 质子化后的吡啶会与相邻的烷氧基发生作用而产生分子间力, 使得相邻苯环构成一个近似的平面,增加了共轭长度。
对苯乙炔与对吡啶乙炔共聚物的光致发光波长也可根据相同 方法进行调制。
聚苯撑乙烯类[poly(p-phenylenevinylene),PPVs] 聚乙炔类[poly(acetylene),PAs ] 聚对苯类[poly-(p-phenylene),PPPs] 聚噻吩类[polythiophenes,PTs] 聚芴类[ polyfluorene , PFs] 其他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6.3.3芴的共聚物类的电致发光材料
含噁二唑结构的芴共聚物12
6.3.4.超支化芴电致放光材料
这些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已经在主-客体化学,超分子 自组装以及生命科学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 超支化芴有如下特点: • 1、热稳定性提高 • 2、有利于空穴的传输(原因在于芴的电离能降低) • 3、降低了阳极和有机层之间的能垒 • 4、器件应用效果较好。
制备第一层材料以后,在上面涂覆纳米微乳,可 以防止在同一溶剂中可溶的两种高分子材料在器件 层之间的穿插渗透,真正做到多层结构,
提高了材料对载流子的传输性能,改善材料的综 合发光性能。
6.4其他种类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6.4.1聚吡啶类电致发光材料 因为具有较强电子亲和能力,各种含氮单体可以作为 一个链段与其他单体聚合为共轭共聚物。 研究最多的是聚吡啶, 最具代表性的含吡啶共轭高分子如图所示。
第六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
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都是含有共轭结构的高 聚物材料。
最常见的是主链π共轭结构。
离域π电子为聚合物具备导电性提供了前提。
共轭高分子体系因需要解决溶解性等问题. 通常所报道的是分子量较低的齐聚物。 这类齐聚物能够表现出高分子的某些特性, 所以都将其统称为高分子。
常用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交替共聚物7的二烷氧基苯与吡啶分别是电子给体 与受体,吡啶的加入有效的降低了LUMO能级。
此聚合物形成的单层器件发强蓝光。
联吡啶与芴共聚的聚合物9-11可以作为化学传感器, 用于检测金属离子。
其原理是利用联吡啶分子上的两个氮原子能与金属 离子配位,从而影响到聚合物主链的光学性质。
只测定紫外光谱就能很灵敏的检测到是否存在某一 金属离子。
由于HH导致共轭主链的共平面性下降,猝灭几率减 少,固态聚噻吩量子效率提高。
(4)通过共聚在共轭主链上引入其他基团如硅等杂 原子提高聚噻吩的发光效率
在HH连接的聚噻吩单元间插入取代的苯基,使发光效率 提高29%,
改变取代基的种类,材料从蓝光变到绿光。
不带取代基的噻吩单元与带取代基的噻吩单元共聚,可以调 节主链的扭转程度,从而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
PPVs是第一个被报道用作发光层制备电致发光器件的高 分子,也是20年来研究得最多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之 一,具有良好的化学物理特性。 刚性更高PPEs的具有线形骨架,其溶液或固体膜都具有 更高的发光效率。 主链僵硬、加工性能欠佳的PPPs是第一个蓝光共扼高分 子材料,具有带宽可调、热稳定性能好等优点。 广泛研究的一类共轭高分子PTs容易合成、结构明确, 同时稳定性高,非常适合通过引入侧基等手段调节其电 化学特性及溶解性等。 高带隙的PFs是重要的蓝光材料,9位活泼H很容易被取 代,可方便地对其溶解性及发光特性进行调控 。 聚吡啶类、聚噁唑类、聚呋喃类等其他的高分子电致发 光材料,也具有诸多形形色色独特的特点而日益受到人 们的关注 。
由于高分子链相对孤立,PPPs类结构的电致发光材料 应该发特征的蓝光, 但由于链间的相互做用而发黄光。这是聚集发射现象 导致的发光普带红移引起的。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的PPPs类齐聚物,特别适合通过调 整结构而 实现全色显示。 PPPs类材料电致发光效率可以达到0.4%。
6.2聚噻吩类电致发光材料
和其他含有苯基的共轭聚合物相比,聚吡啶突出的 特点是: 具有较强的电子亲和力; 较强的抗氧化性; 较强的电子传输能力。
与聚对苯乙炔相比, 聚吡啶在有机溶剂中的容解性较好; 能够溶解在甲酸中(为器件制备提供了方便); 聚吡啶的亲电性和季胺化使其能够容易控制结构和发光 波长。
质子化后的扭力改变了环间的角度,增加酸性,聚2,5吡啶和3,5-吡啶的UV与PL光谱位置蓝移(溶液与薄膜)。
聚芴1:具有刚性平面联苯结构的化合 物,通过苯环上的反应点,特别是9位 得到一系列衍生物。可以在很苛刻的条 件下工作。 PFs特点: 较高的光和热稳定性,在固态时芴的荧 光效率高达60%-80%.带隙能 > 2.90 eV, 因而成为一种常见的蓝光材料。
6.3.1芴的寡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芴与炔交替发光材料2具有强蓝光,EL波长在40nm 处,效率为64%,最大波长与共轭长度有关。
PTs及其衍生物 具有掺杂前良好的稳定性, 容易进行结构修饰, 电化学性质可控, 在光学,电学,光电转换,电光转换等方面已有广 泛的研究和应用。 1991年,首次发现其电致发光性质 现 在,聚噻吩在品种日益增多的共轭电活性聚合物 中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PPV的高分子材料。
6.2.1 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
➢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的AA/BB型单体进行偶联聚 合,可以得到各种具有明确结构、在溶液中具 有较高量子产率的PPP类聚合物。
➢在取代PPP中,有效共扼长度约为11个苯环长度。 对于线性的PPP,随着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器件的性能 也不同。
➢苯环重复单元数分别为5, 6, 8, 10, 27和63的PPP薄 膜,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光谱如图所示
6.1聚对苯类电致发光材料
PPPs材料由于其带宽较高,是一 类发蓝光的材料,其良好的热稳 定性和较高的发光效率。 但是,由于其不熔不溶的特性难 以制备成薄膜。
催化剂作用下,利用1,4-二溴苯和1,3-二溴苯的 格氏试剂合成系列共聚物1,对位苯基含量不超过 60%时,产物溶于有机溶剂。
➢由对苯基与乙烯基、亚乙烯基或其他芳香单元 所组成的共聚物2
(2)在侧基上引入杂原子可以提高器件发光效率, 如侧链含酯基聚噻吩。14与相应的烷基聚噻吩相比, 荧光效率更高。
(3)聚噻吩的规整度对器件的发光效率也有较大的 影响。
重复单元为非对称结构的取代聚噻吩,存在头-尾 (HT)、头-头(HH)、尾-尾(TT)3种连接方式。
在聚噻吩的溶液中,HH含量减少,HT含量增加,导 致有效共轭长度增加,材料的荧光量子效率不断提高;
纳米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热门学科之一,制 备具有纳米尺寸粒子的有机共轭电致发光材料已经 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借助纳米尺寸粒子一 些特殊的性质,有望改善、甚至拓展有机电致发光 材料发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