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控制: 检查各班的相似性 30位老师,每位老师仅采用一种方案。 可能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 每10个教师的构成实验组间是否相同呢 各个教师间可能存在差异 从全体教师考虑,10个教师一组的小组间则可能 很相似,其中要检查的一个要素就是每个教师教学 经历的长短。 • 如果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集中到一个组里,那么 在各组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系统性差异。
2、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包含与实验处 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 组。使用现成的试验组进行,仅在实验处 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如果没有控制组 (实验处理至少有两次),则为非对等多 组仅施后测设计。(见附件2:立体几何) • 最简单的形式: • G1 X O1 G2 — O2
• 实验结果解释: • 虽然有30个班级,但仅有3次事前测验和3 次事后测验。 • 分析实验结果: • 核对各组的结果,但对于像此例这样的大 规模研究,通过进行如下所述的更为细致 的比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通常是有益而又必要的。
• 1、事前测试分数相似。比较这一方案内10个班级事后测 验的分数 • 如果它们彼此相近,那么表明这个方案具有一致的效果; 如果它们差别极大,那么固有的差异超过了方案的任何效 果,或者说方案的效果对于各个班级是不一致的。 • 2、前测的分数变化不一,根据前测分数,将这一方案内 的班级分成两个或3个类型(高、中、低)。检查每一类 型的后测分数,来确定这一方案内各类型间和同一种类型 各个方案间增益分数是否一致。 • 假设对于前测中得分高的班级,接受新方案1实验处理的 增益远大于新方案2和传统方案的增益。这是一种同一类 别内的跨方案比较,同时它表明第一种方案对于那些起初 就有较强基础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 • 3、前测分数相似,比较同一方案内各班级后测分数。 • 假如它们大略也相同,那么诸如教师和学校等外部因素具 有统一的影响;假如分数不相同,那么这些因素产生了不 同的效果。
• 在有些教育研究实验中使用的百度文库原始组。 这些组不是随机选取,这些成员也不是被 随机分组。
(二)准实验设计的类型
• 1、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2、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1、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除了对被试进行前测外,其他与非对等控制 组仅施后测设计一样。如果没有控制组,则 为前测—后测非对等多组设计。这种设计有 助于核对试验组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分数 可用于统计控制或产生增益分数。(见附件1: 算术平均数) • 最简单的形式: • G1 O 1 X O2 G2 O 3 — O4
准实验研究
• • • • •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三、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四、准实验研究的效度 五、单一个案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 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 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 本来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近年来已被国外教育界引入到教育研究中, 为了能在教育技术领域运用这种方法,这 里特对准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方法进行阐述。
• 案例1: • 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 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 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 的教学的影响。 • 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 学方法。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内容 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 • 研究问题的陈述: • 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 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假设出现了以下结果:O1=O3=O5,但O2≠O4,而且O2、O4≠O6, 但O2大于O4,O4又大于O6。 • 解释:根据前测结果,一开始小组间看起来十分相近,产生方案效果: 两种新方案都比传统方案有效,而且第一种新方案最有效。 • 在许多非对等组的实验中,实验设计尽量把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包含 其中(上述的社会经济水平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包括在内,那它将是一 个控制变量的例子)。 •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设计可以扩展为一种因素设计。如果随机性的某 个方面得以考虑,这种实验设计的效度会大大地提高。在上述例子中, 如果30个班级随机安排是不大方便的,但是将10人一组的教师分组建 立在随机分配的基础上均等地进行,则是完全能办到的。这样的安排 就可以使实验处理和控制处理中教师间的差异,得以折衷综合,趋于 相等。当我们运用准实验设计的时候,一般都尽力让实验得到尽可能 充分的控制。此外,要利用可搜集的信息来检查各组被试的相同性, 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用,也应该根据这一信息的背景和实验 条件来进行。
• 案例1:在4年级进行一项采用两种新的阅读方案 的教学实验,研究各方案对学生阅读成绩可能产 生的影响 • 实验处理:新的阅读方案,传统的方案作为控制 处理。 • 同一学区的30个小学4年级班级参加实验,不进 行随机挑选和组合。 • 每种方案都有10名教师报名参加,即两种新方案 和一种传统方案各由10名教师来施行。每名教师 只能施行一种方案。 • 先用阅读成绩测验A卷对学生进行前测;然后用 这3种教学方案教学18周;随后对学生采用阅读 成绩测验B卷进行后测。
• 准实验设计图解: 原始教学班 前测 G1 第1班 O1 … 第10班 G2 第11班 … 第20班 O3
实验变量 新方案(X1)
后测(因变量) O2
新方案(X2)
O4
G3
第21班 … 第30班
O5
传统方法(—)
O6
教学时间:18周 一项新阅读方案对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 • • • • •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 (一)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 (二)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 (三)效度
三、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 (一)准实验设计的性质 • (二)准实验设计的类型
(一)准实验设计的性质
• “准实验”是在保持一般实验研究的 基本特质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的 特殊性所做的变通与调整。
• 30个班级所在的学校分布地区 • 把一种方案限定在一种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实验将不会得到满意 效果,因为这样会造成学校影响和阅读方 案影响相混淆。 • 理想的安排方法: • 每3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各执行一 种方案。 • 某些学校将可能执行两个或3个方案,会因 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导致实验数 据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