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合集下载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把纪录片的真实细分为两个方面: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

所谓的客观真实就是指“通过视听符号创造的真实感”,“物质现实复原”的真实本性。

这一观点强调了纪录片并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模拟,而是对真人真事未经修饰的朴质纪录。

用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就是说,“摄影机就像是墙上苍蝇的眼睛,他在记录着,但是又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因为他的存在而使被观察者有异样的举动”。

人本质中对他人真实而私人生活的一种窥探欲望决定了“客观真实”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代的影视艺术中客观真实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等等方式,让我们发现数码时代眼见未必是真。

也许只用虚拟才是我们达到真实的唯一途径。

“存在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实之间被创作者主观驾御的视听语言予以中介化”,电影蒙太奇的出现,以及传播学中“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了,使人们越来越怀疑摄影机带给我们的真实到底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更多的纪录片已经放弃了对“客观真实”的追求,转向了对“主观真实”的探索。

我认为,纪录片脱离其宣传作用之外,可以定义为一种高端的影视形态,其受众也应该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社会中上阶层。

对于这个阶层的人们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样表面的,浅层的知道和了解,而更需要得到表层之下的“潜文本”,可能是一些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可能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思考,也可能是对于人性本质的探求。

从这个角度看来,客观真实也就不是那么重要,“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摆拍”“叙事策划”一切的所谓的“作假”只要他不背离曾有的真实,而且其目的是指向了“主观真实”,那么都是可以理解和运用的。

刚刚说过,纪录片需要有可以让人深入思考的“潜文本”,也就是说他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主题的确立往往决定了可以让人思考的深度。

我们可以将“深度”理解成“多元”“深入”的看问题。

“面对同样的事实,由于观察到角度不同,取舍的标准不同,结论则相反。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长久以来,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捕捉真实世界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本质属性是“真实”。

1926年2月8日,约翰·格里尔逊在看了《摩阿纳》之后即在《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

”但如何理解他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原生态的记录,它总要有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核心作为一切叙述的基础,即客观性;但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关注的是人及其生存状态,更多的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需要创意性的编辑,也就是说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拍摄纪录片,出发点就是为了去挖掘真实事件的本质原貌,用事实说话。

所以纪录片的客体勿庸置疑是绝对的真实存在的实物,所有经过荧屏展现出来的影像都是建立在一种事物真实性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纪录片的客观性。

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的《平衡》是近几年来国内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丰富的客观素材成了支撑了全片的基础,全片只使用了少量音乐,没有一句解说词,把纪录片的客观性做到了极致。

这也是彭辉所说的“纪录片工作者就是有责任把你看到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否则就不叫纪录片。

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让事实说话,让历史说话,是我创作《平衡》的基本原则。

”《舟舟的世界》编导张以庆也曾为了追求舟舟真实的生活状态而进行了数月的追拍。

另一方面,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人的参与决定了纪录片不可能脱离主观性。

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贯穿着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

从前期准备的预想,中间的采访拍摄,到素材的精挑细选、优化组合,都有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编导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主观干预意识,当然,这种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需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与运用原则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与运用原则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与运用原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真实性:纪录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它要求纪录片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不能进行虚构或编撰。

2. 客观性:纪录片要客观地记录现实,不能加入导演或制作者的主观意见和情感。

3. 艺术性:纪录片虽然以真实为基础,但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 思想性: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现实,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在运用纪录片再现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事实:纪录片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进行虚构或编撰,要尊重事实,客观地记录现实。

2. 保护隐私:在记录现实时,要尊重被拍摄者的隐私权,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 注重人文关怀:纪录片应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4. 强调思想性: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现实,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5. 提高艺术水准:纪录片需要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水准。

总之,纪录片再现是一种重要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它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和现实,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在运用纪录片再现时,需要遵循尊重事实、保护隐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思想性和提高艺术水准等原则。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

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最新文档资料纪录片创作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把握纪录片的生命是客观性,而创作是一个主观的过程,那么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主?^性和客观性该如何把握呢?本文以纪录片《沧海桑田》为例简要加以分析。

一、选题立意方面1.客观事物的多意性与主观选择的客观性。

纪录片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首先会遇到拍什么的问题,即纪录片题材的选择。

当纪录片创作者开始选择并决定拍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主观的创作。

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定的,限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制作哪种题材的纪录片,本质上是创作者主观认知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纪录片《沧海桑田》的诞生也是如此。

影片中所拍摄的地点在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市曾被誉为“煤都”,这里的煤矿开采史逾百年,煤炭曾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荣光,而随着资源枯竭,地下因采煤被掏空,地质沉陷问题凸显。

为紧急避险,政府已组织几批次人口转移安置,但还有近万人生活在沉陷区。

2015年,计划中的最后一次搬迁即将拉开帷幕。

从客观上讲,沉陷区不是抚顺独有,也不是中国独有,自人类从事开采活动后这个专有名词就有了生命,在世界各地都屡见不鲜。

而从主观的创作角度来讲,沉陷区这个题材有太多解读的可能性,影片可以探讨环境保护的问题;可以探讨沉陷区的形成、危害和治理的问题;可以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探讨发展的问题。

而无论你选定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如果你围绕既定主题去寻找相关人物,用他们的故事去印证主题,那么这种创作方式就要留心是否贴近实际,又是否太过主观。

其实主观创作中也可以有相对客观的选择,对于《沧海桑田》创作之初是打算要从环境讲人,而几经思考还是决定从人去讲环境,这是期望在主观中尽量客观的尝试和选择。

2.貌似客观的主题是一个主观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从纪录片拍摄实践来看,随着对被拍摄对象的深入了解,我们拍摄之初的主题会得到不断印证和丰富,甚至发现更具价值的主题,对于《沧海桑田》选题之初只想讲一个单纯的环保主题内容,而随着拍摄的持续、事件的发展,随着对拍摄人物的了解,对于沉陷区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初设想的环境主题在被不断丰富的同时已无法承载另外一些同样迷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无疑会使影片更发人深省、更有生命力。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论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长久以来,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捕捉真实世界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本质属性是“真实”。

1926年2月8日,约翰·格里尔逊在看了《摩阿纳》之后即在《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

”但如何理解他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原生态的记录,它总要有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核心作为一切叙述的基础,即客观性;但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关注的是人及其生存状态,更多的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需要创意性的编辑,也就是说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拍摄纪录片,出发点就是为了去挖掘真实事件的本质原貌,用事实说话。

所以纪录片的客体勿庸置疑是绝对的真实存在的实物,所有经过荧屏展现出来的影像都是建立在一种事物真实性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纪录片的客观性。

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的《平衡》是近几年来国内比较优秀的纪录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丰富的客观素材成了支撑了全片的基础,全片只使用了少量音乐,没有一句解说词,把纪录片的客观性做到了极致。

这也是彭辉所说的“纪录片工作者就是有责任把你看到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否则就不叫纪录片。

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让事实说话,让历史说话,是我创作《平衡》的基本原则。

”《舟舟的世界》编导张以庆也曾为了追求舟舟真实的生活状态而进行了数月的追拍。

另一方面,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人的参与决定了纪录片不可能脱离主观性。

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贯穿着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

从前期准备的预想,中间的采访拍摄,到素材的精挑细选、优化组合,都有编导的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编导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主观干预意识,当然,这种主观干预和主观意图的存在需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纪录片创作应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纪录片创作应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纪录片创作应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的辩证统一熊跃东(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纪录片应该坚持客观性记录还是主观性创作,这是每一个跨入纪录片拍摄专业的人终将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的立场和选择。

不同的选择将决定纪录片创作的不同走向和风格。

一旦选择了主观性取向,那么这种主观性对创作人员在作品中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取向对作品真实性的干扰就成了许多纪录片创作人员必须谨慎把控和应对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应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纪录片;主观镜头;客观镜头;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6-0119-01一、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通过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当然,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因此,拍摄纪录片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不能生搬硬套,歪曲事件的发展过程,更不能无中生有,编造虚假的情节。

二、纪录片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现实的辩证统一(一)纪录片筹备阶段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纪录片创作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题材和选择什么样的题材。

题材是决定一部纪录片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商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有了一个好的题材,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每部纪录片都有记录的对象和事件,编导对题材的主观性选择是纪录片创作的总依据和总方向。

例如,成都电视台纪录片《新二环 同心环》,该作品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主创人员一开始就紧紧把握这部题材的特点和诉求:全景式地反映成都二环路改造工程,记录成都新二环的诞生历程,生动、真实地还原城市治理样本的实践路径。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电视纪录片一直是人们获取历史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真实性、客观性的追求,电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性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并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介于新闻和艺术之间的传播形式,它以电视为载体,通过记录真实的事件、人物或事物来呈现特定主题或现象。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主观性问题经常会引起争议。

主观性是指创作者在创作中所带入的个人情感、观点和态度,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作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某种程度上,主观性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使其更加生动和感人;但过度的主观性也可能导致作品失去客观性,甚至被指责为“伪造”。

我们需要认识到,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这些因素会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作品中。

试图完全消除主观性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意味着剥夺了创作者的创作权。

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主观性,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主观性的存在,并努力在作品中取得平衡。

对于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问题,我们需要在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上进行探讨和研究。

在创作理念上,创作者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观点,并且在选择素材、拍摄视角以及叙事方式上,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公正。

创作者在使用技术手段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渲染或夸大事实,避免主观色彩过重。

这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以及对待素材和叙事的严谨态度。

还需要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创作标准和观众认知模式。

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标准,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起更加规范的创作流程和审核机制,以确保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于观众认知模式的建立,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观众正确理解和看待电视纪录片,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辨别作品中的主观因素。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尽管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提高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建立科学规范的创作标准和观众认知模式,以及学习国际经验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减弱主观性对作品的影响,保持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一、主观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主观性表现为导演、制片人、编剧等创作者对于影片内容、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的个人态度和观点。

这种主观性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选择: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对影片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选择。

这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所选择主题的个人偏好和态度。

这种选择可能会受到创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主观性。

2. 叙事方式: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是创作者主观性的体现之一。

不同的导演和制片人会采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安排,以展现自己对主题的深度理解和个人情感。

这种叙事方式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观众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3. 观点表达:在纪录片中,创作者通常会通过镜头语言、音乐氛围、解说词等手段来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观点和态度。

这种观点表达往往也受到创作者个人情感和认知偏好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在纪录片创作中,主观性可能对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降低作品可信度:由于主观性的存在,纪录片作品可能会显得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从而降低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可能会对作品中的内容和观点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3. 削弱作品艺术性:虽然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的个人情感和态度,但过度的主观性可能会导致作品的艺术性受到削弱。

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态度可能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片面和偏颇,从而影响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1. 多方意见征询: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多方向专家学者、相关从业者等征求意见,以获取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和观点。

这有助于避免创作者个人主观性的影响,使作品呈现出更加客观和真实的状态。

2. 多角度呈现:在纪录片的内容和叙事结构上,创作者可以尽量采用多角度的观察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观点和态度。

对纪录片的评价

对纪录片的评价

对纪录片的评价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电影形式,用摄影和录音手段记录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事实。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之一。

纪录片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事件的真实性,二是记录事件的客观性。

纪录片应当真实记录事件的经过,不夸大事实,不进行虚构,避免造假。

同时,纪录片应当尽可能地保持客观,不进行主观解释和评价,让观众自行判断。

其次,纪录片的叙事能力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记录事件,而应该有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风格,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关注事件的内在含义和发展趋势。

第三,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纪录片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视觉呈现、音效设计和选材等方面,提高其艺术价值,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总之,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形式,其评价应当注重真实性、叙事能力和艺术价值,才能够更好地达到记录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目的。

- 1 -。

谈谈电视纪录片

谈谈电视纪录片

谈谈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来记录真实事件、人物和事物的视听媒体形式。

与传统的电视节目相比,纪录片更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实地拍摄,采访真实的被记录对象,并通过剪辑和解说来呈现事实。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它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和认识世界。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无法亲身经历所有的事物。

而通过电视纪录片,观众可以通过镜头感受不同国家、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奇特之处,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观看纪录片,观众能够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其次,电视纪录片具有教育意义。

它可以传递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帮助观众了解并学习新的事物。

纪录片对于一些学科和领域的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

纪录片还可以为教育提供实例和案例,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概念,让观众更好地理解。

此外,电视纪录片还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纪录片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例如,一些纪录片关注社会问题或人权问题,通过记录受苦受难者的生活,呈现人道主义精神,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这种情感共鸣和感动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

然而,电视纪录片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纪录片可能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有些制片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或追求商业效益,可能会通过剪辑和解说加以夸大和虚构,让观众误解真实情况。

这就需要观众保持一定的批判意识,辨别信息的真伪。

其次,纪录片的观众群体相对较小。

与娱乐性节目相比,纪录片更具有专业性和深度,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晦涩。

因此,纪录片的受众相对较少,也给其传播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媒体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它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并通过唤起情感共鸣来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观众需要保持批判意识,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推广和传播纪录片也需要面对观众兴趣和口味的挑战。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一、真实性与客观性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通过真实的影像、声音和文字,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向观众传递现实的信息和情感。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必须以真实和客观为基础,尽可能减少主观色彩和对事实的歪曲。

为了实现真实和客观,纪录片常常采用无干预的手法,也就是不干预受访者或拍摄对象的情况和表现。

这种手法强调了受访者或拍摄对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所呈现的内容。

而在叙事策略上,纪录片还会采用讲述、解说、文字和字幕等方式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影片内容,以确保叙事的真实和客观。

二、多元叙事手法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是多元的,因为它经常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和大量的信息。

在叙事手法上,纪录片往往采用了多种手法,例如拍摄现实场景、采访受访者、运用历史影像等。

这些手法在表现方式和叙事效果上各有特点,它们之间的结合和衔接,为纪录片的叙事提供了多样化和丰富性。

在现实场景的拍摄中,纪录片会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如运动镜头、定格镜头、抖动镜头等,以呈现出多样的画面效果。

在采访受访者时,纪录片则会通过镜头镜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面来展现受访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纪录片还会运用历史影像等素材,来呈现事件的过去和当下,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

三、叙事结构的塑造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其叙事策略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决定了整部纪录片的叙事效果和观赏感受。

为了塑造一个充满张力和吸引力的叙事结构,纪录片通常会在叙事线索、叙事节奏和叙事高潮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

在叙事线索上,纪录片往往会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即同时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上呈现不同的情节和事件。

这样的手法不仅让电影更加多元和富有层次感,同时也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元的观看体验。

在叙事节奏上,纪录片通常会通过镜头运动、音乐和声音效果等手段来调控叙事的速度和张力,以使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得到进一步的保持和激发。

在叙事高潮上,纪录片则会通过叙述、镜头切换和音乐编排等手法来渲染事件的高潮和高潮,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对影片内容的认同。

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

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
脸 ” 阳光 ” 等客 观存 在 的物 质 形态 和 、“
在脑 中的信 息 加工 过程 。一 般 说来 ,节
目的开 场 白、结 束语 及 节 目主 体构 架都 是有 文 稿 的 ,当节 目进 行 中 出现与 文 稿 不符 或 文稿 没 有涉 及 的情 况 时 ,主 持 人
块 ” 以组合 、聚 合 的关 系存 在着 ,思 维 过程 就 是迅 速调 取 “ 知识 组 块” 并进 行 重 新 组 合 、聚 合 。面 对 相 同 的信 息 源 ,
闻加工 两个 阶段 。①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效果 与坊 间热议 ,却成 为被业 界广为 诟病 的失败 之作 。 第三 ,在后 期制 作过 程 中, 面对 大量 的拍摄 材料 , 又将 经 历一 次更加 细致 的 “ 关”过程 。相 同材料 的不 同组合 ,某 些 把 材 料 的删减 、凑 合 ,甚 至可 以得 出与原 来意 义截 然相反 的叙事 表 达 ,这是在 “ 暗处 ”的把 关 ,更凸显 出创 作者 的主观 意识投 射 。也 正 因如此 ,对 同一事 件 、同一题 材 ,不 同的创作者 会有 不 同 的理 解和 诠释 ,所创 作 的纪 录片 也会呈 现 出不同的样 态 。
可 以采 用 同期 声 、动 画、故 事 片资 料 、情 景 再 现等 艺术 手 法 ,
替代 那些 曾经 发生但 在现 实 中又不可 能拍 到的关 键性场 景 。通 过画 面强化 观众对 真实 性的感 受 , 同样有着 积极 和合理 的意义 。
第二 ,对 创 作者 社 会责任 感的要 求。对 纪录 片 “ 客观 性 ”
广 电 视 昕
● 刘东阳 周 洪波
纪录 片的客观性 问题
- 录 片 ,是 指 以真 实生 活为 创作 素材 ,以真 人真 事为 表 现 1 L 对象 , j 并对 其 进行 艺 术 的加工 与展 现 , 以展现 真 实为 本 质 ,并用 真 实 引 发 人 们 思考 的 电影 或 电视 艺 术 形 式 。“ 实 ” 真 或 日 “ 观” 客 ,是 纪 录 片的 本质 与 生命 。 然而 ,在 实 际 的制 作 过程 中 ,纯 真实 、客 观的 记录往 往是 难 以实现 的 。本 文 即从 传 播学 的 “ 关”理 论说起 ,探 讨 纪录片 的客观 性 问题 。 把 了市场 的商业 因素而 制作 的煽情 类产 品则会 带来 负面 的社会 影

论纪录片的客观与主观性

论纪录片的客观与主观性

论纪录片的客观与主观性董艳灵(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30)摘要:本文运用符号学的部分观点。

就纪录片符号形成中的扭曲、编码过程中的时空差异与代码尺度以及指称上存在的模糊性等方面,对纪录片视觉内涵加以解构,阐述记录片创作中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和虚构性。

关键词:纪录片内涵解构主观性虚构性作为纪录片的创作,总要有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核心”作为一切叙述(包括虚构)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纪录片的客观r陛。

同时,这也就是纪录片中构成判断事实真实的基础。

但纪录片这一电视节目形态,毕竟不同于以信息、资讯为目的的电视新闻纪实,它关注的是人及其生存状态,融八了创作者更多的主观因素,寻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富有创造性的题材和样式的探索,这就使纪录片行走于纪实和艺术之间;使它以事实为核心进行主观发挥和虚构成为可能和必然。

④众所周知,纪录片是利用摄像机所产生的形象作为一种档案记录的方式,那么,其表现内涵研究最珲想的方式是追根溯源,先从(符号)画面生成的角度切入,然后研究这些(符号)画面排列组合的方式以及这种组合方式所能达成的指称目的。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纪录片的主观性和虚构性的产生和理论依据。

一、符号形成:镜头物理属性决定了影像真实的有限性与“虚拟”存在性在纪录片的发展史上,以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纪录学派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是很深的。

巴赞认为,镜头制造出在本体上同物体相联系的物体的画面,“摄影机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

”2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也把摄影的美学特性归于它能提示真实,认为:“电影就其本质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一样,跟人们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亲近性。

”3显然,无论是巴赞还是克拉考尔都认为镜头是不会说谎的,这种观点使不少纪录片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将目光更多地盯在了”真实再现”的层面上;而且画面的产生是由镜头引起的,它以“仿生眼”著称的镜头再现世界,将那些人们不注意、看不清、分不明、不留意、理不顺的事物一一记录下来,让客观社会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尽显其貌,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客观、更加全面。

记录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记录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记录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姓名:谢新专业:传播学学号:20060502023摘要:“客观与主观”是记录创作无法绕开的一对哲学观念,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回答影响和制约着记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影响了最终的成品(记录片的最终面貌)。

因此,对其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浅议,问题的深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记录片客观性主观性不管是“形象化政论”的老套路,还是“新纪录运动”的崛起;不管是体制外创作,还是体制内创作。

或许是更多的门派和方法。

但是不管怎样,“客观与主观”是记录创作无法绕开的一对哲学观念。

对于记录片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存在,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回答影响和制约着记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影响了最终的成品(记录片的最终面貌)。

对其探讨也显得尤为重要。

记录片的客观性一说到“客观”,人们怎是带着一种很崇敬心情去看待它,也是挂在嘴边最多的词汇。

这也是“人类对真实的需要和崇拜,是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

”“没有了真实性,人生就失去了依附和参考。

人类对艺术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要。

”①显然,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客观和真实联姻。

对于视“真实”为生命的记录片,人们通常也将客观作为一种优越性与记录片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在不懈的努力。

巴赞的纪实电影理论就是建立在“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影像“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加创造”,他还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②按照巴赞的推理,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是更能做到客观。

但是这种完全把主体“悬挂”起来的客观,只要把它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就不难发现,这些主张无论其愿望多么好,它也只能是一种关于现实的乌托邦。

在创作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作为记录片,不管其是怎么的严格纪实都不能代替现实生活本身。

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说都是主观活动。

用镜头说话——浅谈纪录片的镜头语言

用镜头说话——浅谈纪录片的镜头语言

新闻视界67视界观.2021.06用镜头说话——浅谈纪录片的镜头语言米红(北京电视台,北京 100022)摘 要:在拍摄纪录片的大多数状况之下,纪录片的本体语言是镜头语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艺术性是纪录片的表现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

在此基础上,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可以对人物故事以及情感细节进行非常重要的诠释,所以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近几年,我在北京电视台《中国梦-365个故事》节目组中创作了大量的人物微型纪录片,拍摄采访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有所体会,下面就以我参与创作的《中国梦-365个故事》几个短片为例,主要围绕转场和剪辑以及在人物形象的运用等方面,对镜头语言进行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用镜头说话;浅谈纪录片;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什么,顾名思义,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去互相传达意思,各抒己见。

通常纪录片的创作,首先是由摄像师拍摄出来的一个个精彩的画面。

在传统思维当中,以镜头来体现人物意思以及人物关系看起来是荒谬的。

但是对于现在来说,镜头语言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相同的 另外,镜头语言是没有定律的,只要可以用镜头传达创作者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是可以的,这些方式都可以称作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可以作为创造纪录片过程当中的眼睛,是创作纪录片过程当中涓涓细流的流水。

镜头语言的具体作用有哪些?镜头语言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围绕情节,镜头语言可以加快情节节奏或者减慢步伐;可以为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可以对任意环境任意时空的情节进行转化;对于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营造不同的氛围体现人物心态;可以通过景物的渲染体现人物的命运更迭;而这些镜头语言都让观众获得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另外对艺术形象的表达以及镜头语言本身带来的艺术效果以及最后在于作者对于情感的抒发以及自我观点的传达上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概括来说,镜头语言是人物形象构建的体现,是作者与观众的媒介,是衍生艺术的灵魂!在了解了镜头语言的意义之后,以此为开端,镜头语言表现的形式基础是什么?是镜头语言的角度。

纪录片制作的特点与方法

纪录片制作的特点与方法

纪录片制作的特点与方法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现实主题为基础,通过记录和展示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观点的电影形式。

它与其他类型的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制作的特点与方法,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和技巧。

一、真实性与客观性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与虚构电影不同,纪录片的目的是记录现实世界中的事实,展示真实的人物、事件和场景。

制作纪录片需要保持客观的立场,尽可能避免主观干预和偏见。

这意味着纪录片制作者需要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并尊重被记录对象的真实性和隐私权。

二、主题选择与策划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的选择和策划。

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具有公众关注度和社会意义,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选择主题时,制作者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以及主题的可行性和可拍摄性。

同时,制作者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策划,确定纪录片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为后续的拍摄和剪辑工作奠定基础。

三、采访与记录采访是纪录片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采访被记录对象,制作者可以获取真实的信息和观点,并展现不同的声音和立场。

在采访过程中,制作者需要做到耐心倾听,善于引导,以获取有价值的素材。

同时,制作者还需要注意保持采访对象的舒适感和隐私权,避免侵犯他们的权益。

四、拍摄与剪辑拍摄和剪辑是纪录片制作中的核心环节。

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技巧,制作者可以将采访素材和现场记录转化为具有艺术感和张力的影像作品。

在拍摄过程中,制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摄影设备和拍摄角度,捕捉到最能表达主题的画面。

在剪辑过程中,制作者需要根据故事结构和叙事需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组织和处理,以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

五、音效与配乐音效和配乐是纪录片制作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通过合适的音效和配乐,制作者可以增强影像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

在选择音效和配乐时,制作者需要考虑其与画面的契合度和情感表达能力,避免过度渲染或与主题背道而驰。

人文纪录片指导思想是什么

人文纪录片指导思想是什么

人文纪录片指导思想是什么人文纪录片是一种融合了影像艺术与人文关怀的电影形式,通过真实的记录和深入的探讨传达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和思想。

本文将从纪录片的定义、审美特点、导演影响力以及传递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纪录片的定义与审美特点纪录片是以真实的影像记录来展现特定主题或事件的电影作品。

与传统的纪实摄影不同,纪录片结合了音效、配乐、剪辑等元素,通过艺术手法来讲述故事,从而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感动。

纪录片具有如下审美特点:1.真实性与客观性:纪录片首要追求真实性,通过记录和呈现真实世界中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使观众能够了解更多真实的信息,感受到真实存在的情感。

2.叙事性与艺术性:纪录片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它使用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来进行故事的构建,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传递观点和情感,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

3.探索性与思考性:纪录片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将观众引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对事实的了解,更是激发观众思考的力量。

二、导演的影响力导演作为纪录片创作的核心人物,承担着表达人文关怀的责任。

导演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对纪录片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1.主观视角: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关注点,通过个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对纪录片进行创作,使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导演的视角和思想决定了纪录片呈现的内容和观点,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情感。

2.艺术表达:导演运用不同的影像语言和艺术手法,以及剪辑、音效等技术手段,塑造出独特的纪录片风格。

这种独特性使导演的作品在艺术上产生影响力,并能够更好地传达人文关怀。

3.社会影响:优秀的导演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记录,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

例如,迈克尔·摩尔的《菲利普·莫里斯:全球化机器》、盖伊·马奎斯的《地球》等纪录片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影响。

三、传递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人文关怀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它关注人类的尊严、情感以及社会问题。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探析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通过摄像、声音和文字等记录和传播特定主题或事件的影视作品。

然而,纪录片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它包括了很多主观的成分。

首先,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是由编导和制片人选择的,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兴趣、价值
观和传达的意图来确定题材和内容。

例如,某些纪录片可能强调事实,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另一些可能更注重观众的情感体验,讲述生活中的故事。

其次,摄影手法也决定了纪录片的主观性。

拍摄时采用的镜头、拍摄角度、镜头焦距、光影和音效等以上的元素都是编导和摄影师自主选择的,这些选择也会影响观众的视角和
情感体验。

例如,一个头顶俯视镜头可能让观众感觉被压迫,而一个拍摄孩子笑脸的特写
镜头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感动。

第三,剪辑也是影响纪录片主观性的几大因素之一。

剪辑师可以通过插入背景音乐、
切换不同的场景或画面,或删除或扭曲某些内容来对观众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

例如,在
一部关于自然灾害的纪录片中,编导可以使用剪辑技巧来加强情感效果,如通过缓慢的镜
头快速剪辑、紧张的音乐和昏暗的色调来强调灾难的可怕和无法抗拒的力量。

最后,纪录片的音乐和声音效果也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

音乐和声音可以激发观
众的情感体验,用于产生惊恐、悲伤或欢乐等感受。

例如,通过加入语音访谈或者配音,
利用声音的变化来强调某些情感表达。

总之,电视纪录片是重要的视觉媒介,它可以用于显露人们的美好和隐藏在日常生活
中不为人知的事情。

然而,纪录片的创作中也包括了很多主观因素。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
因素有助于制片人设计出更有说服力的纪录片。

客观事纪录片给人一种说教感还是主观事纪录片给人一种说教感

客观事纪录片给人一种说教感还是主观事纪录片给人一种说教感

纪录片
在众多影视剧当中,纪录片一直都被众人当做捕捉世间万物真实性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

在好久之前的新闻文章当中就对这个词语做了明确的规定: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客观式纪录片指的是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非常真实的记录,要有一个能够验证事实核心的强大基础,这也就是纪录片的客观性。

但是,纪录片的叙述者是有着主观感受的人,会在影片当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情感,这就又体现出来纪录片的主观性,也是主观式纪录片的定义。

客观式纪录片会直接以各种各样的真实例子开始讲述,利用这些观点来验证核心观点,片段当中不会有太多创造者感情的加入,给人说教的感觉会比较强烈;主观式纪录片虽然也是利用各种各样的例子来验证核心观点,但是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也会有创造者一些富有创意性的编辑,让人们能更好地深入纪录片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录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姓名:谢新专业:传播学学号:20060502023
摘要:“客观与主观”是记录创作无法绕开的一对哲学观念,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回答影响和制约着记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影响了最终的成品(记录片的最终面貌)。

因此,对其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浅议,问题的深入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记录片客观性主观性
不管是“形象化政论”的老套路,还是“新纪录运动”的崛起;不管是体制外创作,还是体制内创作。

或许是更多的门派和方法。

但是不管怎样,“客观与主观”是记录创作无法绕开的一对哲学观念。

对于记录片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存在,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回答影响和制约着记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影响了最终的成品(记录片的最终面貌)。

对其探讨也显得尤为重要。

记录片的客观性
一说到“客观”,人们怎是带着一种很崇敬心情去看待它,也是挂在嘴边最多的词汇。

这也是“人类对真实的需要和崇拜,是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

”“没有了真实性,人生就失去了依附和参考。

人类对艺术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要。

”①显然,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客观和真实联姻。

对于视“真实”为生命的记录片,人们通常也将客观作为一种优越性与记录片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在不懈的努力。

巴赞的纪实电影理论就是建立在“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影像“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加创造”,他还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②按照巴赞的推理,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是更能做到客观。

但是这种完全把主体“悬挂”起来的客观,只要把它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就不难发现,这些主张无论其愿望多么好,它也只能是一种关于现实的乌托邦。

在创作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作为记录片,不管其是怎么的严格纪实都不能代替现实生活本身。

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说都是主观活动。

记录片的创作(无论纪实还是写意),它或多或少体现主体意识性。

即暗含着创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记录片是一种符号现实,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和思考。

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性。

有了创作主体的存在,也就有了记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选择,维尔托夫所说的“将现实的片段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

离开了主体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那只能说摄像机所记录是一段监控录像,而不是记录片。

美国学者诺埃尔.卡罗尔所说:“非虚
构电影不可避免地具有选择性……摄影机必然要构图和聚焦,剪辑者不许采纳和舍弃某些东西……电影技术是具有固有的和必然的选择的,所以它必然地会有偏向。

可以说倾向成为非虚构电影本身的一部分。

”③因此那种完全中立,形而上的纯客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记录片的创作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以体制外制片人吴文光为例,他极力的推崇纯洁现场。

他论述说“从保持现场的纯洁性角度上说,我在技术上更加推崇正规视觉的镜头、跟拍、长镜头、不配插入画面的采访,而排斥奇怪的镜头造型、频繁切换、解说和配乐。

”④但是还是离不开镜头的选择和剪辑,不可能纯洁到把现实生活完全复原。

除非不是记录片。

记录片到底需不需要客观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正是因为它的内容真实、客观。

才是成为记录片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记录片客观性的把握。

前面已经谈到如果单纯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记录片的客观性,那么这是形而上的。

那种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

因此,对记录片的客观性,我们很有必要换一个维度来把握或思考。

在这里我们更应该把它看作一种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纪实手法,也可以说是对创作主体的一个要求。

我们应该记录真实,这是既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客观真实,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真实(它只要求神似和逼真),记录片的真实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从这种意义上说,记录片的客观性风格要求创作者忠于事实,必须是实有其人,实有其物。

不能虚构、捏造。

创作者以“隐形人”的方式存在,在记录片的叙事中扮演缺席的叙事者角色,不能居高临下的宣教。

而是把观众缝合在日常生活经验当中,让他们反观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价值。

记录片的主观性
前面对记录片的客观性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主观性几乎是记录片的一个普遍特性。

记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处处渗透着主观的痕迹。

从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到叙事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都贯穿着创作主体的道德立场、价值判断、审美选择和主观倾向,这一切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但仅此论述记录片的主观性还不够。

我们应该把这种主观性上升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诚如荷兰记录片先锋伊文思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记录片不能虚构,但要想象。

”所以记录片应该承载着一种“思维品格”,给人以思考,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这也是记录片以一种精英文化的身份区别于“嘻皮笑脸”的大众文化的原因。

在影像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多数手持摄像机的人们还是拍不出记录片。

不是他们不熟悉技术要领,而是他们只是一种简单的主体参与性,没能上升到一种深邃的思想内涵,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

记录片的创作还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体现强烈主观性的思维品格。

以《阴阳》为例,作者康健宁。

“水利局帮扶干旱的村落打窑蓄水,村民却纷纷算计个人得失,作者历经两年半的拍摄,把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关系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对中国农村和农民艰苦生活的进行了描述,但是这部片子不是停留在对生活表面的叙述上,而是有意进行文化层面的探问:追究中国农村在严酷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的高压下复杂而压抑的人格和处世哲学,所以康健宁特别选择‘阴阳’先生,这个特定的具有文化代码的人物来表达,并试图借此来回答中国现实的问题。


记录片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影像纪实性,这一点要求记录片主观性并不是随意而为,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它必须遵循一个现实逻辑。

这必然牵涉到记录片主观表达的程度,或者说记录片主观表达的空间有多大,它的底线是什么。

说实在的,没哪一种艺术像记录片一样这么折磨人。

也是记录片创作者争论的焦点。

主观性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无法采用数学的方法来度量。

但是主观干预是有边
界的。

逾越了边界,也就不能成为记录片了。

边界在哪里?这还得回到记录片的本质特征——真实性,真实性是记录片核心所在,也是发挥主观性的边界。

并且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有些现实无法还原的,或者是有些东西无法通过摄像机来完成的,必须通过搬演和动画制作来协助的,必须在片中说清楚,或者至少要取得观众的同情和理解。

切忌把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强加给拍摄对象,“绑架”被拍摄者。

结论:总之,记录片客观性和主观性是记录片创作过程中一对不可回避的哲学观念。

离开了任何一方,记录片都不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是我应该怎样去认识它,深刻地把握和思考它。

这也是我上面所论述的浅见。

参考文献:
①:欧阳宏生主编,《记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2004.6
②:安德列·巴赞:《什么是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③:林少雄主编,《多元文化视域中德纪实影片》,学林出版社,2003版
④:吴文光著,《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版
⑤:李严,《记录的真实与虚无》,东北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