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害发生机理
矿井发生水灾的原因

矿井发生水灾的原因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井发生水灾是很常见的事情。
矿山水灾会对人员、设备和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矿井发生水灾呢?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可能的原因。
1. 天然地质条件首先,天然地质条件是引起矿山水灾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无处不在,它们通过裂隙和孔隙流到洞穴和矿石中。
由于地下水在地质条件下具有与气体和液体相似的物理性质,因此会对矿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可能会引起矿井的塌陷和水灾。
此外,当矿井经过长时间的开采后,会破坏地质环境。
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加剧了矿井水灾的风险。
2. 矿山设计和运营不当矿山设计和运营不当也是矿山水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矿山开采中,如果设计的不合理或运营不当,就会导致大量的地下水进入矿井,从而造成水灾。
例如,矿山在设计时未考虑设备的保护措施,使得机械设备和管道泄漏、破裂等情况频发,导致水进入矿井。
或者,矿山管理人员未及时维护和修理设备,也会导致矿井水灾的发生。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矿井水灾的因素之一。
例如,地震、泥石流、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都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地下水涌入矿井。
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情况都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从而增加了矿井水灾的风险。
4. 人为因素最后,人为因素也是导致矿井水灾的原因之一。
矿工在开采过程中的疏忽或不当操作可能会导致地下水进入矿井。
例如,矿工在施工时没能及时密封漏水口和抽水设备的设防不到位等,都是可能引起水灾的因素。
此外,一些不良的管理行为也可能导致矿井水灾的发生,例如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无视危险、不考虑环境因素等。
结论总之,矿井中水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水在矿井内的聚积。
而水灾的形成和发展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开采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范,以减少矿井水灾的发生概率,同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矿工和设备的安全性。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指的是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地下水、地表水、雨水和采矿过程中的用水渗入矿井内部,引起地质环境恶劣,导致矿井生产陷入危机的现象。
矿井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文地质问题,这些问题是矿井水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1.大气水循环作用下的地下水变化:雨水、融雪水渗入地下,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会被地质构造、岩石层、地下裂缝等吸收和障碍。
2.采矿活动所导致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化:由于采矿活动和场地的变化,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在利用矿井的过程中,需要设置泵站、水闸等设施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
3.矿井周边建筑活动所引起的涌水:由于周边建筑活动,地下水的渗透能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决定矿井涌水的大小和规律。
4.矿井采矿活动带来的工程施工难度:采矿活动带来的隧道、空洞、井孔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钻孔跑水、溶洞地下河、成岩硬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更是矿井水害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1.矿井水害的防治技术:在矿井水害的防治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勘查、地下水减排、岩土工程、井壁注浆等技术手段。
2.矿井水害的防备工作:矿井水害的防备工作是一个早期防范重要的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预警、控制水位、封堵水灾等预防措施。
3.矿井废水的排放:尽量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实现组成与水质标准符合,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4.矿井涌水问题的迅速处理:当矿井发生涌水问题时,要迅速处理,并在救援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保障人员的安全。
同时加强矿井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
总之,矿井水害是一种严重威胁矿业生产的问题,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是防止矿井水害的重要手段。
只有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矿井水害的发生概率,确保矿业生产安全。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是矿井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严重影响着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行。
矿井水害的成因很复杂,往往是由于矿井地质构造、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和矿井开采、排水施工、支护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为了有效防治矿井水害,保障矿井安全和生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一、矿井水害的成因1. 矿井地质构造矿井水害的首要成因是地质构造问题,矿井所处的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断裂、倾斜、褶皱等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运移路径和渗流能力有较大影响,会导致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引发水害事故。
2. 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矿井水害的重要来源,降雨、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水位变化和地下水涌入都会对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产生影响。
尤其是在降雨较多的季节或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很容易导致地下水浸润矿井,形成水害。
3. 矿井开采矿井开采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对矿井水害造成了重大影响。
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方向改变,增大了矿井涌水的可能性。
开采还会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矿井支护破坏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矿井水害的风险。
4. 矿井排水施工矿井排水施工不当也是造成矿井水害的重要原因。
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管道损坏、排水设备失效等情况都会导致矿井水不畅,增加了矿井水害的发生概率。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方法1. 完善地质构造研究针对矿井所处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地质预测,准确掌握矿井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防止地质构造对矿井水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2. 加强水文地质监测建立完善的水文地质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掌握矿井地下水位、水压、水质等信息,预防和控制地下水涌入的风险。
3. 合理规划矿井开采开采前应充分评估矿井水害的风险,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采取科学有效的地压控制、支护加固等措施,减少地下水涌入和矿井涌水的可能性。
4. 完善排水设施加强对矿井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及时修复和更新排水管道、排水设备,保证矿井排水畅通,减少矿井涌水风险。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矿井地下水涌入矿井导致生产经济效益受到损害的情况。
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是矿井水害的主要成因之一,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决定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例如在地下水层中岩层的隆起、露头、倾斜和裂隙等地质结构存在时,会增大地下水的动态压力,导致水流速度增大、水位上升或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从而引发矿井水害。
2.开采矿区附近的自然条件:矿井水害的成因还包括开采矿区附近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水文等自然因素。
若地面地形较低或地面多为沉积物,会导致地下水位过高,增大矿井水害的风险;而气候降雨量大时,矿井附近地面容易出现积水,同样增加矿井水害的发生概率。
3.采煤技术的不合理性:开采技术在矿井水害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未采取有效的采煤技术措施,如不采取液压支架、没有采取水平矿井开采幅度的对称性等,会导致矿井顶板的坍塌,从而影响矿井水的流动。
为了避免矿井水害的发生并确保煤矿生产的稳定性,采煤企业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地质勘探和设计:通过对矿井的地质勘探和设计,较早地发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形成的原因,明确水害的位置和范围,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和加剧。
2.采取重力突破方法:采取重力突破方法,即通过井下从水源处向低处开凿一个突破面,使高压水源逐渐流到突破面上并排出,从而把高压水源引导到突破面,这可使地下水位得到有效的降低。
3.采取支护技术:采取液压支架、煤柱保护和煤柱成型技术,使矿井顶板相对稳定,有效地避免了矿井水害的发生和扩散。
4.灌浆补漏技术:通过电缆灌浆和空隙灌浆技术,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裂缝进行灌浆补漏,达到有效封堵溶洞和水源的效果,从而避免地下水的涌入。
5.割煤方向优化:采取对称开发,采用相对稳定的割煤方向,掌握煤柱的大小,控制采动速度和钻孔坡度,可有效减少顶板坍落,防止地下水源的涌入。
总之,针对矿井水害的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矿井的地质环境、采掘工艺和支护技术等因素来制定。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是指地下工程中水的渗出或涌出而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非
计划性地涌入的地下水对矿井生产和运行造成的威胁。
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构造和岩性因素:地下构造变化和岩性条件较复杂,会产生大量的岩溶水和地下水,导致矿井水害。
2. 人类活动因素:如采掘开采过程中破坏地质构造,使地下水的流动路径改变,造
成矿井水害。
3. 天然气渗透和矿山回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导致地下水的排泄不畅,形成积水,形
成矿井水害。
4. 降雨、地下水水位升高、附近河流或湖泊水位上升等自然因素。
为了防治矿井水害,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水文地质探测:通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水文地质监测,及时发现
地下水水位变化,掌握矿井周围地下水环境变化信息。
2. 加强地质监测:包括矿井地质构造监测、矿压监测、地下水水位监测等,及时掌
握矿井周围地质变化信息。
3. 合理开采:合理布置开采和排水方式,改变采区切削剖面,降低岩体破坏带的厚度,降低地下水涌入矿井风险。
4. 设计灵活:合理调整水力压力平衡,配合合适的支护方式,调整裂隙水化学性质,控制涌水地点。
5. 加强管理:如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和管理,及时处理涌水事故,保障生产安全,实
行自救、互救、科救等救援措施。
总之,矿井水害的成因较为复杂,防治方法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科学管理和
技术应对,坚决保障生产安全。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突然涌入或渗漏至矿井中,造成生产中断、设备损坏、矿工伤亡等严重后果的现象。
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地质构造因素:地下水的涌入与矿井周围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
如果矿井周围存在断层、裂隙或岩溶地貌等地质构造,容易使地下水通过这些通道进入矿井。
二、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水平和垂直变化是导致矿井水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下水位上升,超过矿井的排水能力,就会引起水从周围渗入矿井;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附近岩石松动、溶解或塌陷,从而造成矿井的水害。
三、开采活动:矿井开采活动是引发水害最直接的原因。
采动的矿岩容易产生裂缝和空隙,从而使周围的地下水流入矿井。
开采活动还可能引起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影响周围地层的渗透性,进一步增加矿井水害的风险。
针对矿井水害的防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一、地质勘察预测:在矿井设计和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预测,全面了解矿区的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以便在设计和施工中做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二、有效的排水系统:建立完善的矿井排水系统,包括排水井、插入井、抽水设备等,以保证矿井内的水位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加强岩层支护:在矿井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岩层支护措施,避免因开采造成矿岩的塌陷和破裂,从而减少地下水的涌入。
四、注浆技术:可以利用注浆技术加固矿井周围地层,填补裂隙和孔洞,提高地层的渗透性,减少地下水涌入。
五、监测与预警:建立矿井水害的监测系统,通过对地下水位、土壤湿度、应力和变形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矿井的水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措施。
矿井水害的成因复杂多样,预防和治理矿井水害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创新,矿井水害的防治工作将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是地下煤炭、金属矿床等矿产资源的重要开采地点,然而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矿井水害的问题,给矿井的生产经营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矿井水害的成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地下水涌入、工程失误、人为破坏等多种情况。
为了有效防止矿井水害的发生,必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安全。
一、矿井水害的成因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下水涌入、工程失误、人为破坏等情况。
1. 地下水涌入地下水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资源,常常会在矿井开采过程中涌入进矿井,导致矿井的水位上升。
地下水来源于地下水层,当矿井开采到一定深度时,地下水层的水位就会上升,导致地下水涌入矿井。
2. 工程失误在矿井的开采过程中,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存在失误,如隧道的封闭不严、矿井的支护措施不到位、煤柱的破坏等,都可能导致地下水涌入矿井,引发矿井水害。
3. 人为破坏在一些地方,由于矿工的违规行为,如私挖、乱采乱放等行为,都会导致矿井的水害。
这些违规行为不仅破坏了矿井的正常结构,还可能导致地下水涌入,引发水害。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方法为了防止矿井水害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安全。
1. 加强地质勘探在矿井开采之前,要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充分了解地下水情况,确定矿井的位置和深度,避免在地下水位上方进行开采,从而减少地下水涌入的可能性。
2. 做好矿井支护工程在矿井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支护工程,确保矿井的结构稳固,防止地下水涌入矿井。
3. 严格执行规定对于矿工的违规行为,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矿工在开采过程中遵守规定,不得私挖、乱采乱放等行为。
4. 强化管理加强对矿井开采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及时排查矿井内的安全隐患,保证矿井的正常运行。
5. 做好矿井排水工作为了防止地下水涌入矿井,需要进行矿井排水工作,降低矿井的水位,保持矿井的正常生产。
6. 定期检查维护定期对矿井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矿井内的安全隐患,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是指矿井中由于地下水涌入导致的灾害,会给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矿
井的正常开采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矿井水害的成因和防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在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因为地壳运动导致矿井周围地层破裂,地下
水透土层造成导流通道进入矿井。
2. 地下水位变化:由于环境变化、大气降水量增加等原因,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
透土层降低,导致地下水进入矿井。
3. 矿井周边开采活动:矿井周边的其他矿井开采活动,如水矿井附近库水压力变化、井下含水层损害等,会引起矿井水害。
1. 提前探测:通过地质勘探、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提前了解矿井周边地质构造和
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 地下水封堵:通过在矿井周边进行地下水封堵工程,使用混凝土灌浆、水泥浆注
浆等方式,阻断地下水入侵矿井。
3. 井下抽水:通过设置井下水泵,将矿井内的水抽出,降低矿井水位,保持矿井内
的干燥环境。
4. 沉降控制:通过改变矿井周边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透土层的变动,避免地下水
涌入矿井中。
5. 确保矿井安全:加强矿井巡查、提高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矿井的检修
和维护工作,确保矿井的安全运营。
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和矿井周边开采活动等因素,针对
矿井水害的防治,需要提前探测、地下水封堵、井下抽水、沉降控制和确保矿井安全等多
种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加强水害防治工作,才能保障矿井的正常开采和工作人员的生命
安全。
矿井水害发生机理

2021/4/9
3
顶板水害发生机理
➢ 冒落带:指采矿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直接 垮落破坏。该带不仅透水而且透砂。
➢ 裂隙带:指冒落带之上,大量出现的切层、 离层和断裂隙或裂隙发育带。该带不会透 砂但能透水。
➢ 弯曲带:指裂隙带以上至地表的整个范围 内岩体发生弯曲下沉的整体变形和沉降移 动区。访带一般不具备导水能力。
2021/4/9
28
断层导水机理
➢ 断层导致隔水层与含水层对接 ➢ 断层导致隔水层厚度减少而导水 ➢ 断层本身导水 ➢ 断层裂隙带导水 ➢ 断层活化导水
2021/4/9
29
断层活化机制
含水层
x3
xg
z
高峰应力线
A a
θ
α
2021/4/9
30
作用于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别为:
1sin3cos n 1cos3sin
上覆岩层岩性及组合是覆岩破坏的物质基础:
2021/4/9
10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 岩体结构特征是覆岩破坏的控制因素
层状完整结构体 层状断续结构体 层状板裂结构体 层状碎裂结构体 散体结构岩体
2021/4/9
11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地层倾角
• 水平和缓倾斜煤层:(0~35°):整个工作面冒落 带高度基本为同一层位,并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 形
➢ 断层面的抗剪强度为:0n Cntg
➢
➢ 剩余剪应力: n
0 ➢ 断层产生滑移变形的条件为:
2021/4/9
31
断层伴生小断层(或节理)的活化机制
对于断层伴生的张节理,设作用于节理面的等效张
应力为T则有: T13
1
由断裂力学理论,得节理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为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

矿井发生水灾原因对策及事故处理矿井水灾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条件不稳定:煤矿等矿井常常位于地下,地下水的渗漏和涌入是水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地质构造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导致水灾的发生。
2.采矿工艺操作不当:矿井的采矿工艺操作是水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恰当的开采方法和不合理的矿井设计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涌入和积聚。
3.设备故障:设备的故障和损坏可能导致矿井的水灾。
例如,抽水设备故障可能导致地下水涌入矿井,增加矿井的水位。
4.管理不善:矿井管理不善也是水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矿井的防水设施不合格或者未及时维修,可能导致水灾的发生。
为了防范矿井水灾的发生,矿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2.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法:根据矿区的地质条件和煤层构造,选择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法,以减少地下水涌入的可能性。
3.加强矿井的防水设施建设:矿井的防水设施包括地下防渗墙、防水隔断帷幕、防水砂浆等。
加强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降低水灾的风险。
4.完善应急预案:矿井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的措施和步骤,并进行应急演练,以确保在发生水灾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
当矿井发生水灾时,需要采取以下事故处理措施:1.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在发生水灾的矿井,需要及时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2.切断电源和气源:水灾可能导致电气和气体设备的故障,为了降低事故的风险,需要及时切断相关设备的电源和气源。
3.启动抢险救援措施:矿井应当迅速启动抢险救援措施,包括启动抽水设备和水泵,以控制矿井水位的上升。
4.开展救援工作:对于被困人员,需要迅速组织救援工作,行动迅速,采取合适的救援措施,及时营救被困人员。
矿井水灾事故处理需要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和设备的支持,此外,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指导。
为了减少矿井水灾事故的发生,需要加强矿井的管理和监控,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事故应急响应能力。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是指在采矿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体的涌入或者渗漏,导致矿井内部水位上升,严重影响矿井的生产和安全。
矿井水害是矿井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其成因复杂,防治方法也多种多样。
本文将介绍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矿井生产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矿井水害的成因1. 地下水涌入地下水涌入是矿井水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下水在矿井采矿过程中,由于煤层、岩层破裂或断裂导致了地下水体的涌入,使矿井水位上升,甚至淹没采煤工作面,严重影响了矿井的正常生产。
2. 矿井井区水文地质条件不利矿井井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利也是导致矿井水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矿井井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渗流能力较强,地下水含水层水位不稳定等,都会导致矿井水害的发生。
3. 矿井通风不畅矿井通风不畅会导致矿井内部湿度增大,从而加大了地下水体的渗透速度,导致地下水位的上升,形成矿井水害。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方法1. 加强地下水勘探工作矿井地下水勘探工作是预防和治理矿井水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勘探矿井井区的地下水情况,了解地下水体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矿井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矿井水害的发生。
2. 合理设置和维护抽水设备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设置和维护抽水设备,及时排除矿井内积水,降低地下水位,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安全。
3. 加强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加强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了解矿山区域地下水位、地下水渗流规律等情况,为矿山的水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的畅通,降低矿井内部的湿度,减少地下水的渗透速度,有效预防和治理矿井水害。
5. 合理安排矿井采煤路线在矿井采煤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采煤路线,根据地下水位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煤路线,减少地下水体的涌入,降低矿井水害的发生。
矿井水害是矿井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其成因复杂,防治方法也多种多样。
只有加强地下水勘探工作、合理设置和维护抽水设备、加强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合理安排矿井采煤路线等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矿井水害,保障矿井的安全和生产。
矿井水害事故原因及雨季安全措施

矿井水害事故原因及雨季安全措施矿井透水前的主要征兆:1、挂红。
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浸入到采掘工作面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
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2、挂汗。
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结成很多水珠。
3、水叫。
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岩裂隙挤压时,与两壁摩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
4、空气变冷。
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入工作面就有凉快、阴冷的感觉。
5、消失雾气。
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
6、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7、水色发混,有臭味。
8、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积水区向外散发瓦斯、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9、裂隙消失渗水等。
假如出水清静,则离积水区较远;若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
简单引发煤矿水害事故的几个缘由:1、采空区、老窑地质资料不全,易发水灾事故京西煤炭开采时间较长,尤其是乡镇煤矿,受技术人员短缺、承包人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采空区、老窑基础资料欠缺,矿井图纸不能真实反映煤矿的实际开采状况,在雨季降水作用下,部分采空区可能积水,简单导致发生事故。
2、雨季降水引发水害、水煤泥事故京西煤田煤层埋藏较浅,而且多为急倾斜煤层,部分煤层甚至露出地表,雨季大气降水达到肯定程度时,雨水沿煤层或岩层节理裂隙渗入井下。
开采这样的煤层时,极易引发事故。
有时部分具有良好吸水性的碎裂煤在吸水软化、泥化后,煤岩强度降低,形成的水煤泥在应力及自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涌出也会引发事故。
矿井发生水灾的原因

Success is not about making everyone around you admire and praise you, but about making everyone around you need you and cannot do without you.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矿井发生水灾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是安全思想不牢,思想麻痹,从而情况不明,预防措施不当所致。
其主要原因有:
1、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地表水(多为雨季降水)大量灌人井下,造成水灾。
2、水文地质情况不清,井巷接近老空积水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层以及打开隔离煤柱,未执行探放水制度,盲目施工,或者虽然进行了探水,但措施不当。
3、井巷位置设计不当。
如将井巷置于不良地质条件中或过分接近强含水层等水源,导致施工后,因地压和水压共同作用而发生顶、底板透水。
如此案例国内曾有发生,但为数不多。
4、井巷施工质量伪劣,致使矿井井巷严重塌落、冒顶、跑砂导致透水,或工程钻孔在固井止水前误穿巷道,导致顶板含水透水。
5、测量错误,导致巷道穿透积水区。
6、井下无防水闸门或虽有而管理、组织不当,造成透水时无作用而淹井。
7、出现透水预兆未觉察或未被重视或处理不当造成透水。
8、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或设备不完好。
9、排水设备平时维护不当。
如水仓不按时清挖,储水能力不足而淹井。
10、其它原因。
矿井水害事故原因及雨季安全措施

矿井水害事故原因及雨季安全措施矿井水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事故,它是指突然或逐渐发生的地下水涌入或渗漏,使矿井内部积水或漏水,从而引起井下作业空间内的水浸、淹没或泥石流等事故。
矿井水害是煤矿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不仅会对生产造成直接的损失,还会危及矿工的生命安全。
以下将从矿井水害事故原因及雨季安全措施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矿井水害事故原因1.天然水源:矿井周围地层含水层、地下河、地下水源等,当开采煤矿过程中突破这些天然水源,就会导致水涌入矿井。
2.雨水入渗:煤矿附近地表水及雨水,经由地表采制伤口或覆盖层破坏等原因渗入矿井,造成内部水位升高。
3.煤矿开采:煤矿开采中,会破坏原有的煤层结构,改变地下水流动方向,使地下水往开采煤层的方向汇集,形成大量水源,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和设备损坏。
4.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一些煤矿位于汇水盆地和山地谷地,地下水汇集处和地下水出露口比较集中,煤层裂隙和断层发达,水流量较大,易引起矿井内的水害。
5.管理不当:对水在煤矿开采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管理不善,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部分:雨季安全措施1. 更加精细化的排水系统:雨季来临前,必须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维护,检修所有设备,尤其是检查矿井排水泵站。
排水系统需要进行检查,以确保其稳定性,相应设备的功能正常。
2.加大矿井巡视力度:开采过程中的流水、水位、水流量等问题需要矿井巡视员进行日常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矿井出现的问题。
3.制定科学的水害防治预案:应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水害防治预案,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包括制定适合的提高水位策略和保护措施等方案。
4.增加矿井安全培训:对矿工进行安全教育,增强矿工防范水害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并加入矿井安全管理的大局。
总之,矿井水害是地下工作面作业的重要问题,针对矿井水害的原因及雨季安全措施需要全面发展,对矿井的安全运营也有重要意义。
矿山水害及其防治技术(三篇)

矿山水害及其防治技术矿山水害是指由于地下水的逆渗透或渗漏进入矿井及其附近地层导致的矿井涌水、矿山涌水和地面塌陷等现象。
矿山水害对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技术来应对。
矿山水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矿井开采过程中目标矿层围岩变化引起的地下水涌出。
2. 降雨和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关系,降雨水通过地下水系统渗流进入矿井。
3. 矿井深部开采引起的岩层变形和破裂,导致地下水逆渗透进入矿井。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矿山水害防治技术:一、封闭加固措施1. 矿井围岩的加固措施:采用压力注浆、固化树脂、锚索等技术,加固矿井围岩以防止地下水的渗透。
2. 井筒封堵:通过注浆、封堵材料等方法,对矿井井筒进行封堵,阻止地下水进入矿井。
二、降低地下水位措施1. 提高矿井排水设施的效果:采用更先进、更高效的矿井排水设备和技术,确保矿井的排水效果。
2. 构建高效的地下水排放系统:通过建设排水井、沟渠等系统,将地下水排放到远离矿区的地方,降低矿井周围地下水位。
三、降低地下水压力措施1. 高压水射孔技术:通过射孔开洞注入高压水,形成与地下水压力相抵的高压水体,从而降低地下水压力。
2. 压裂充填技术:通过注入压裂剂和填充材料,把压力传递给围岩,达到减小地下水压力的效果。
四、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矿山水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压力监测、地质应力监测等,及时掌握矿山水害的发生情况,预警可能出现的水害风险。
总之,矿山水害防治技术涉及到矿井围岩加固、井筒封堵、地下水排放、地下水压力降低以及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等多个方面。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完善技术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治矿山水害,保障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
矿山水害及其防治技术(二)矿山水害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与采矿活动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各种水相关问题,例如水灾、涌水、渗水等。
矿山水害既严重威胁矿山生产安全,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是指矿井工作中发生的水灾、涌水或渗水等现象,在矿井中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不仅会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还会对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矿井水害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地质构造、矿井周围水文地质条件、煤层压力、煤层裂隙水、矿井采掘方式等。
为了有效降低矿井水害发生的概率,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矿井水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煤矿区域地层中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带、褶皱带、倾斜带等。
这些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渗流和堵塞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矿井工作面遇到了这些地质构造,就容易引发水害。
2. 矿井周围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周围水文地质条件也是矿井水害的重要成因之一。
很多煤矿区域都处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高低不平,水文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
这些地质条件可能导致矿井渗水严重,易引发水害。
3. 煤层压力:煤层的开采会造成煤层压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的流动。
当煤层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引发地下水突然渗出,导致矿井水害。
4. 煤层裂隙水:煤层中存在着大量的裂隙水,如果矿井采掘不当,或者采掘速度过快过大,就会使煤层裂隙发生变化,从而引发裂隙水的涌出,导致水害。
5. 矿井采掘方式:采掘方式也是影响矿井水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采掘方式往往会导致煤层裂隙水的涌出,从而引发水害。
而现代化矿井采掘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煤层裂隙水的涌出,降低水害的发生概率。
1. 加强地质勘探:在矿井开采前,需要对矿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探和分析。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充分了解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水害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合理采挖煤层:在矿井的采矿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采煤的方式和采掘速度,避免过快过大的采煤造成煤层裂隙水的涌出,防止水害的发生。
3. 做好矿井排水工作:在矿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排除地下水。
采用合理的排水方式,保持矿井中地下水的平衡,有效防止水害的发生。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矿井水害指的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与矿石接触所导致的水灾。
矿井水害严重影响了煤矿开采的安全和效率,对煤矿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下水源、地质构造、矿井开采等多方面的因素。
防治矿井水害的方法包括预测、控制、抽排和治理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矿井水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一、矿井水害的成因1. 地下水源地下水源是矿井水害的主要成因之一,地下水源主要来源于雨水、河水、湖水以及层间水。
这些地下水源通过破裂、断层、岩溶等地质结构通道进入矿井,引发水害。
2. 地质构造地下断层、褶皱、岩溶等地质构造是矿井水害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矿井开采穿越到这些地质构造时,地下水源就会通过这些地质结构扩散到矿井中,导致水害。
3. 矿井开采矿井开采工程中的开采活动是引发矿井水害的直接原因。
开采遇水带、深部大断层、厚润土层时,容易导致矿井水害。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方法1. 预测预测是防治矿井水害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下水源的分布和规律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出矿井水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和形式。
2. 控制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采煤进度、改变顶板支护方式、合理布置煤柱等措施,减少对矿井地下水的扰动,从而减少矿井水害的发生。
3. 抽排对于已经发生的矿井水害,可以通过抽水排放的方式将地下水源迅速排除,恢复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抽排地下水也要结合矿井排水系统进行,确保排放的地下水不会对矿井环境造成新的影响。
4. 治理在矿井水害的治理中,除了对地下水源进行抽排外,还可以通过注浆、封堵、固化等方式对矿井地下水进行治理,减少或阻断地下水源的进入。
矿井水害的成因复杂,防治方法多样。
在实际施工中,矿山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矿井水害对煤矿生产的严重影响,加强对矿井水害的预测、控制、抽排和治理。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减少矿井水害对煤矿生产带来的影响,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矿井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矿井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矿井是形成地下煤矿生产系统的井巷、硐室、装备、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
每一个矿井的井田范围大小、矿井生产力量和服务年限的确定,是矿井自体设计中必需解决好的关键问题之一。
今日小编就帮大家分析一下矿井水灾发生的主要缘由是什么,盼望大家能仔细对待。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力量时,就造成矿井水灾。
矿井水灾(通常称为透水),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难之一。
一旦发生透水,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沉没矿井和采区,危害非常严峻。
所以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平安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能导致矿井水灾的主要缘由:⑴矿井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不清,图纸资料错误,积水区和水量、水位不精确等,采掘活动触动或者波及到富含水层、含水断层、隐伏导水构造、积水区等,可能消失较大涌水。
⑵雨季期间连降大雨,地表水从地表塌陷区、沿裂缝、没有封闭或者封闭不良的钻孔溃入井下,使矿井涌水量突然增加,超过矿井排水力量造成淹井。
⑶未按规定留设防水煤柱或者防水煤柱遭到破坏;当生产掘进揭露导通积水区或越界开采防隔水煤柱,都会造成突水事故。
⑷对含水层的富水性、断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老空古空积水分析不足,推断不准,没有实行必要的措施。
⑸没有封闭或者封闭不良的钻孔将含水层或地表水导入井下。
⑹没有仔细分析水灾威逼、贯彻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不执行探放水平安技术措施;带压开采时平安措施不完善等。
⑺现场工作人员不熟识突水征兆,不能准时识别危急,实行应急措施。
⑻没有建立对已构筑的全部挡水墙进行正常观测的制度,不把握老空积水压力,挡水墙强度的变化,一旦挡水墙患病破坏便导致突水淹井。
⑼中央泵房和中央变电所的设置,以及防水门、配水闸阀等不严密、不敏捷;受水威逼严峻的区域没有防水闸门或防水门设计不合理。
矿井水害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矿井水害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1-08-13T11:22:23.44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1期作者:祝汉京[导读] 综采工作面瓦斯、水害以及顶板支护效果等决定着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其中,水害事故的发生不祝汉京河南能源永煤公司顺和煤矿河南永城 416600摘要:综采工作面瓦斯、水害以及顶板支护效果等决定着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其中,水害事故的发生不仅对工作面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而且矿井水害事故还会导致多种环境负效应,制约工作面煤炭的高效开采。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合理的水害防治措施。
本文着重研究了矿井水害的发生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关键词:顶板突水;底板突水;突水机理;注浆改造;煤矿引言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是开展水害防治,确保开采人员安全的关键举措,理应受到重视。
近几年已有多起事故是由于对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而造成的矿井安全事故。
导致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煤矿开采企业及工作人员对防治水害的了解与掌握不足,重视程度较低,未能积极吸取事故教训。
同时也有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对将要开采的地质情况认知不足。
所以,在目前形势下,逐步加强煤矿地质测量工作,并在次基础上开展水害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1煤矿开采中综合防治水应用的重要性煤矿水害事故自身极强的突发特性,使开采过程中若出现水害,会对矿井造成较大的损害,对相关生产项目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威胁。
针对煤矿水害事故的处理,相关企业必须制定全面、科学的治理措施,并做好预防工作,健全煤矿地质的相关条件勘查数据,以增强水害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开采煤矿过程中,水灾事故较为常见,其会影响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会危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利于煤矿开采工作的持续发展。
煤矿开采时会出现其他危害,水灾事故与瓦斯粉尘、顶板、火灾并称为煤矿5大自然灾害,其中尤以水灾事故和瓦斯事故发生率较高,且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
近年来,煤矿开采的工作难度相对复杂,水害事故不断增加,煤矿企业的建设人员应在煤矿开采的治水管理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水害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一些学者基于研究矿山压力的需要,对工作面顶板 的“两带”主要是冒落带进行了研究。中国矿业 大学的钱鸣高院士和山东科技 大学的宋振琪院士 分别发展了“砌体梁”理论、和“铰接岩梁”理 论。这些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冒落带的高度,为 煤层顶板突水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冒落带公式: h H L
“岩水应力关系”说
煤科院西安分院提出。该学说认为底板突水是岩 (底板砂页岩)、水(底板承压水)、应力(采 动应力和地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采动矿压使 底板隔水层出现一定深度的导水裂隙,降低了岩 体强度,削弱了隔水性能,造成了底板渗流场重 新分布,当承压水沿导水破裂进一步浸入时,岩 体则因受水软化而导致裂缝继续扩展,直至两者 相互作用的结果增强到底板岩体的最小主应力小 于承压水水压时,便产生压裂扩容,发生突水。 其表达式为:I=Pw/ z (I为突水临界指数, Pw为 底板隔水岩体承受的水压;z为底板岩体的最小主 应力),当I<1时不会发生突水,反之则发生突水。 该学说综合考虑了岩石、水压及地应力的影响, 揭示了突水发生的动态机理。
顶板水害发生机理
顶板水害发生主要是由于开采煤层顶板运
动产生。上覆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成了 充水通道,使上部水体中的水渗入或溃入 井下,形成灾害。 上三带理论: 开采煤层之上存在三带:冒落带、导水裂 缝带、弯曲带。 冒落带和导水裂缝带统称冒裂带。
顶板水害发生机理
冒落带:指采矿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直接
K I (KH 2 ) a
K I K IC
节理起裂扩展条件为
(KH 2 ) a K IC 即: 上式即为断层派生节理起裂扩展的条件。当采场支承压力 增大到满足上式时,断层派生节理就会发生扩展。
裂隙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计算
图4.3-1 裂隙模型示意图 .3-1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地层倾角
• 水平和缓倾斜煤层:(0~35°):整个工作面冒落 带高度基本为同一层位,并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 形 • 中等倾斜的煤层(36~54 °):冒裂带下山部位低, 上山部位高。 • 急倾斜煤层(55~90 °):上山部位极易发生抽冒 现象。
地质构造
• 断层尤其是张断层附近:易形成抽冒现象,冒裂带 发育较高 • 节理密集带、褶曲轴部冒裂带发育较高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讲课人的个人观点:超限应力、有限空间问题
离层带概念提出及应用,离层带水害问题
(淮北海孜矿水害)。
底板水害发生机理
研究历史及现状
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人注意到底板隔
水层的作用 40年代至50年代,匈牙利韦格弗伦斯第一 次提出底板相对隔水层的概念。 60年代至70年代,匈牙利国家矿业技术鉴 定委员会将相对隔水层厚度的概念列入 《矿业安全规程》,我国引入该概念.
裂隙的应力强度因子
模型单元划分图
裂隙的应力强度因子
X方向的应变量分布
裂隙的应力强度因子
Y方向的应力分布
老空、老窑水害及其他水害发生机理
老空、老窑水害:长期或短期积水,水压增
大到一定程度,突破或人为破坏阻挡物 (煤柱或煤岩块体),积水快速溃下,造 成灾害。 导水构造沟通含水层与开采煤层破坏区; 防水设施,强度不足,施工质量差,达不 到要求;围岩长期渗流,变形破坏; 煤柱尺寸不足,强度不足以抵抗水压等引 起水害
断层导致隔水层厚度减少而导水
断层本身导水
断层裂隙带导水
断层活化导水
断层活化机制
x3 z
应力
xg
A θ
含水层
线
高峰
a
α
作用于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别为:
1 sin 3 cos n 1 cos 3 sin
断层面的抗剪强度为:n C n tg 0
关键层理论
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
院士,梨良杰博士提
出
认为,煤层底板在采动破坏带之下,含水层之上 存在一层承载能力最高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在采动条件下,将关键层作为四边固支的矩形薄 板,然后按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分别求得底板关 键层在水压等作用下的极限破断跨距。分析了关 键层破断后岩块的平衡条件,建立了无断层条件 下采场底板的突水准则和断层突水的突水准则。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地应力
• 地应力高的区域冒裂带较高
地下水 开采条件是覆岩破坏的根本原因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三下规程》集中反映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矿区的冒裂带
的观测成果:
冒裂带发育的影响因素:
• 采高 • 覆岩的岩性 • 冒裂带的公式
其它研究者的成果:
安徽理工大学的桂和荣教授运用塑性屈服准则, 得出了覆岩拉破坏准则:当σ1≥σt时,拉破坏的 条件为f=σi-σt=0;当σ1≥σ,σ2≥σt时,拉破坏条 件为f1=σ1-σt=0;f2=σ2-σt=0,
矿井水害 发生机理
矿井水害从发生机理上讲,可分为四大类:
1.煤层顶板水害类:包括地表水,第四系、 侏罗系、第三系、煤层顶板砂岩等水害; 煤层开采统称为水体下采煤。 2.煤层底板水害类:承压含水层水害(包括 厚层灰岩、薄层灰岩、砂岩等)。煤层开 采称为承压水上采煤。 3.老空、老窑水害类 4.其他水害类:包括导水构造,防水设施, 煤柱等引起的水害。
新进展
阻水能力评价 保护层带划分:矿压扰动带,正常带;
底板“四带”,新增损伤带,正常带
经验公式:
h1 9.7639 ln
理论公式:
h 59.88ln
H 0.183 L 0.1665 0.837 A 5.7349 20.56
K maxH
C
断层导水机理
断层导致隔水层与含水层对接
垮落破坏。该带不仅透水而且透砂。 裂隙带:指冒落带之上,大量出现的切层、 离层和断裂隙或裂隙发育带。该带不会透 砂但能透水。 弯曲带:指裂隙带以上至地表的整个范围 内岩体发生弯曲下沉的整体变形和沉降移 动区。访带一般不具备导水能力。
顶板水害发生机理
水经覆岩涌入矿井机理
1.开采煤层距离含水层(水体)较远,冒
老顶 直接顶 煤 层
关 键 层
含 水层
“强渗通道”说
由中科院地质所提出。该理论认为底板是否发生 突水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突水通道。这分为两种情 况:其一,底板水文地质结构存在与水源勾通的 固有突水通道,当其被采掘工程揭穿时,即可产 生突破性的大量涌水,构成突水事故;其二,底 板中不存在这种固有的突水通道,但在工程应力、 地壳应力以及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沿袭底板岩体 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中原有的薄弱环节发生形变、 蜕变与破坏,形成新的贯穿性强渗通道而诱发突 水。前者属于原生通道突水,后者属于再生或次 生通道突水。该理论重视了地质构造(包括断层 和节理)这一薄弱面对突水的影响,但对采动和 水压对其产生的影响,尤其采动矿压的作用缺乏 应有的研究。
裂带触及不到含水层(水体),且含水层 水压不足以破坏冒裂带之上的隔水层,弯 曲带内的岩层虽然也可能存在伸张裂隙或 离层,但这些裂隙互不连通。不会发生溃 水。 2. 开采煤层距离含水体近,冒裂带直接进 入含水层,则含水层水会溃入井下。
Hsh
Hb
3.如果是裂隙带达到含水层,含水层
中水会溃入工作面,发生突水事故; 若冒落带达到含水层,不仅会发生突 水事件,还会发生溃沙事件。
剩余剪应力:
n
断层产生滑移变形的条件为:
0
断层伴生小断层(或节理)的活化机制
对于断层伴生的张节理,设作用于节理面的等效张 应力为T则有: T 1 3
1
由断裂力学理论,得节理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为
K I 1 3 a a为节理长度之半。 设 1 KH (采场的支承压力),(无水平构造应力作 用),则有:
板模型理论
煤科总院北京开采所刘天泉院士,张金才等提出 认为底板岩层由采动导水裂隙带和底板隔水带组 成。 运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理论和相似材料模拟实 验来研究底板突水机制,采用半无限体一定长度 上受均布竖向载荷的弹性解、结合库仑—莫尔强 度理论和Griffith强度理论分别求得了底板受采动 影响的最大破坏深度。 将底板隔水层带看作四周固支受均布载荷作用下 的弹性薄板,然后采用弹塑性理论分别得到了以 底板岩层抗剪及抗拉强度为基准的预测底板所能 承受的极限水压力的计算公式。
我国在底板突水规律研究方面起始于60年代, 70年代中期,国家派科技人员去匈牙利考察, 70年代后期,修改了原有的突水系数概念,并应 用于实践。 80年代开始,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山 东矿业学院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特采所为代表, 不仅各自独特的理论,而且具有一个完整的研究 梯队。 目前,我国防治水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式中,H为采高,L为弯曲带下降距离,λ为碎胀系 数,h为冒落带高度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的隋旺华教授以岩体工程力
学为理论依据,对覆岩的破坏机理和判据 进行了研究:
上覆岩层岩性及组合是覆岩破坏的物质基础: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
岩体结构特征是覆岩破坏的控制因素
层状完整结构体 层状断续结构体 层状板裂结构体 层状碎裂结构体 散体结构岩体
关于突水理论
“下三带”理论
“下三带”的理论观点最早是由山东 矿业学院、井陉矿务局、峰峰矿务局 等一批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提出的,并 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和发展,最后由山 东矿业学院的一批科研人员提出。 Ⅰ底板破坏带;Ⅱ完整岩层带;Ⅲ承 压水导高带。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