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版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版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版

XXXXXXXX有限公司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管理程序文件

依据GB/T24001-2016 idt ISO14001:2015编制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

发放号:

2016年12月20日发布 2017年1月1日实施XXXXXXXX有限公司发布

文件更改记录页

目录

风险和机会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 (3)

环境方针、目标和方案 (10)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管理程序 (13)

合规义务管理程序 (17)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19)

环境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22)

文件控制管理程序 (25)

废水、废气污染控制程序 (28)

噪声污染控制程序 (30)

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 (31)

节约资源能源管理程序 (35)

化学品和油品管理程序 (37)

消防安全管理程序 (39)

设备设施检修污染控制程序 (42)

相关方管理程序 (43)

新、改、扩建设项目环保控制程序 (45)

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程序 (47)

环境监视、测量和分析管理程序 (51)

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 (53)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管理程序 (55)

记录管理程序 (57)

内部审核管理程序 (58)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61)

1、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

a) 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工艺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b) 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c) 制造与检验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d) 厂房设施、设备和工装、模具、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e) 不符合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f) 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3 术语和定义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

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

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等。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 风险发生频度。

4、职责

最高管理者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

质量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5、工作内容与要求

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

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a)环境因素可能产生与有害环境影响、有益环境影响和其他对公司的影响有关的风险

和机遇。危险源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可将确定与环境因素、危险源有关的风险和机遇作为重要性评价的一部分,也可单独确定。

b)合规义务可能产生风险和机遇,例如:未履行合规义务可损害公司的声誉或导致诉讼;或更多地履行合规义务,能够提升公司的声誉。

c)公司也可能存在与其他问题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包括环境状况,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都可能影响组织实现其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例如:

——由于员工文化或语言的障碍,未能理解当地的工作程序而导致的环境泄漏;

——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可影响组织的建筑物或场地洪涝的增强;

——由于经济约束导致缺乏可获得的资源来保持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通过政府财政资助引进新技术,可能改善空气质量;

——旱季缺水可能影响组织排放控制设备的运行能力。

——紧急情况是非预期的或突发的事件,需要紧急采取特殊应对能力、资源或过程加以预防或减轻其实际或潜在的后果。紧急情况可能导致有害环境影响或对组织造成其他影响。组织在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例如:火灾、化学品溢出、恶劣天气)时,应当考虑以下内容:

——现场危险物品(例如:易燃液体、压缩气体、化学药品等)的性质;

——紧急情况最有可能的类型和规模;

——附近设施(例如:工厂、道路)的潜在紧急情况。

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队

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最高管理者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b) 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c) 编制风险管理计划;

d) 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最高管理者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a) 策划并实施风险和机遇的管理,并编制《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

b)组织跟进、实施检查《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并汇报。

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

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够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a) 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 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5. 3风险管理计划

评估小组组长应组织策划风险管理计划并编制《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编制《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时,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计划的范围,判定和描述适用于计划的医疗器械和寿命周期阶段;

b)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c) 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d)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危害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准则;

e) 验证活动;

f) 有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和评审的活动。

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

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 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 风险发生时导致的人身伤害;

c) 财产损失的多少;

d) 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e) 对企业形象的损害程度。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度分为以下五类:

a) 非常严重; b) 严重; c) 较严重; d) 一般; e) 轻微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中。

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a) 极少发生;b) 很少发生;c) 偶尔发生;d) 有时发生;e)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

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中。

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是否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下表要求: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

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进行规避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下表为识别风险系数后,对风险等级的判定应急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对照表:

风险应对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

a) 风险接受;

b) 风险降低;

c) 风险规避。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风险接受

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a)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b) 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c) 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d)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5的低风险。

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a)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b) 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c)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5至15之间的一般性风险。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a) 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b) 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

c) 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的落实。

风险和机遇的评审

质量部与人力资源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c) 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

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a) 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b) 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c) 发生重大环境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d) 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e) 其他情况需要时。

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实施前的准备

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质量部与人力资源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质量部与人力资源部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a) 风险评估报告;

b) 持续改进的机会;

c) 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

6 、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7、记录

《风险和机会的评价、应对措施表》

1.目的

建立、实施与改进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环境方针,确保环境目标及环境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2.范围

适用于公司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管理措施的制定、更改与实施。

3.职责

最高管理者批准环境方针、目标和管理措施。

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确认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措施。

质量部负责制定本程序,提出并负责修订环境目标和管理措施,掌握各部门完成其目标和环境管理措施的信息,每月对各部门目标及环境管理措施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各部门依据环境目标和管理措施负责本部门所承担任务的落实,保存相关记录。

4.程序

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的制定

总经理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制定环境方针并形成文件,传达到全体员工。

环境方针应确保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

g) 可为公众所获取。

环境方针的更改

每次管理评审,需对环境方针以重新评价。环境方针需要更改时,须经总经理批准,形成文件后重新传达。

环境方针的宣贯

a.通过环境手册、员工手册的分发,方针标牌张贴等方式对公司各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方针的宣贯;

b.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方针的培训,以确保对方针的充分理解。

环境方针的公示

总经理应考虑相关方或公众的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公示环境方针。

环境目标

环境目标的制定

人力资源部组织各相关部门根据环境方针、本年度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变更,制定新的环境目标,由环境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生效。

体系建立之初的环境目标,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初始环境评审结果组织制定,经环境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予以传达和实施。

环境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方针的内容;

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

来自相关方的信息与要求;

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以及污染预防的承诺;

可选择的最佳环境技术,以及经济上、技术上的可行性;

体现方针的逐层分解,量化后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

实施进度,以及可调整性的要求。

人力资源部每季度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按照《环境监测、测量和分析管理程序》执行。

环境目标的变更:

a.在环境方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重要环境因素、环境管理措施的进度状况以及相关外界因素等发生变更时,环境目标应重新评审与修订。

b.环境目标由质量部进行更改,经环境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后生效。

环境目标的宣贯:

a.通过分发专文、内部会议、宣传栏等方式对公司各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目标的宣贯;

b. 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对所属员工进行环境目标的培训,确保全体员工清楚公司及本部门的环境目标,并付诸实施。

环境管理措施

环境管理措施的编制:

a.环境管理措施由各部门依具环境目标进行制订,质量部汇总,经环境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后生效;

b.环境管理措施应涉及与实现环境目标有关的全部可能的活动、资源及具体措施。

环境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依据的环境目标;

b.方法措施、技术手段;

c.执行部门与负责人;

d.预算经费;

e.启动日期与完成日期等。

环境管理措施的更改

当因措施(或手段)发生变更、目标变化或涉及到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服务等情况需更改方案时,更改程序按《文件控制管理程序》规定执行。管理措施的更改不得影响目标的实现。

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与监督验证

环境管理措施以受控文件的形式发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对方案实施的进度与效果等进行监督验证。

5.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与测量管理程序》

6.记录

环境目标和管理措施汇总表

环境目标和管理措施实施情况检查表

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1.目的

识别、评价公司能够控制的、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管理。

2.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生产及相关活动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职责

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领导工作及重要环境因素的批准。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更新、初始评价,并将结果报质量部。

质量部负责环境因素的汇总、登记、核定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组织工作。

4.程序

初始环境评审

由质量部组织进行,以了解公司的环境及环境管理现状。评审的内容有:

明确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评价环境现状与上述要求的符合程度,包括污染物排放,化学品贮、运、使用,资源能源消耗情况等;

环境因素识别和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与程序的审查;

对以往不符合要求事件调查所取得反馈意见的评价,包括土地使用历史沿革,污染物排放管网位置分布,功能区划分等;

相关方提供的报告、记录等背景资料,初始环境评审的过程与结果,由人力资源部整理为书面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时机:

以公司的全体部门为对象,在设定目标前进行;

公司的环境评审时;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追加、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活动调整以及相关方提出要求等情况下,可适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因素识别的步骤

各部门应识别本部门(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相关活动,其中活动的选择可涉及采购、销售、储存、运输、售后服务、能源消耗等多方面。并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在识别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由于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所排出的水、气、声、固废等以及资源能源的消耗给公司、周围居民、地区等造成的影响;

b.公司所必需的原材料、外协件等的供方、合同方、废弃物处理者以及产品运输者等

相关方的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上述相关方的评价及施加影响详见《相关方管理程序》);

c.正常运行条件、异常运行条件(如启动、关闭与检修等情况)以及可合理预见的情况或紧急状态(如火灾、爆炸等事故)所伴随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

d.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以及产品出厂、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e.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确定公司环境因素时,公司可能考虑下列事项:

a)向大气的排放

b)向水体的排放;

c)向土地的排放;

d)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e)能源使用;

f)能量释放,例如:热能、辐射、振动(噪音)和光能;

g)废物和(或)副产品的产生;

h)空间的使用。

除公司能够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外,公司还应确定是否存在其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与公司使用的由其他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关,也可能与公司向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关,包括外包过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公司向其他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可能仅对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与寿命结束后处理具有有限的影响。但任何情况下均由公司确定其能够实施控制的程度,其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及其选择施加这种影响的程度。

应当考虑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例如:

——其设施、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原材料的获取,包括开采;

——运行或制造过程,包括仓储;

——设施、组织资产和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外部供方的环境绩效和实践;

——产品运输和服务交付,包括包装;

——产品存储、使用和寿命结束后处理;

——废物管理,包括再利用、翻新、再循环和处置

环境因素的评价:

根据环境因素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价;

对于涉及跨部门的环境因素,应进行综合协调并进行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客观与准确性;

评分方法

a.各部门按照/6方法对所在部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b.评价方法:评分法、直接判断法等方法

先采用是非判断的方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对是非判断的方法不能评价的环境因素采用多因子法进行评价。

是非判断法:

出现以下现象即为重要环境因素

D.资源能源消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需加强控制的。

E.有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的集中排放点;

F.相关方有合理要求或抱怨的;

G.过去发生过或潜在的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

H.产品中的环境因素。

I.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多因子评价法

评价主要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程度、发生频率以及公众和媒介的关注程度(敏感性)三方面加以考虑,设定参数环境影响发生频率为A,环境影响范围为B,敏感性为C,

当X≥50时,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由人力资源部填入《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由管理者代表批

准。适当时,公司应在其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更新

环境因素更新的职责与程序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相同。

环境因素更新的原则

一般情况每年更新一次;

当法律、法规发生重大变更或修改时,应进行环境因素更新。

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进行更新。

新、扩、改项目或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工艺、设备发生改变时进行环境因素更新。

发生其他变化需要进行环境因素更新时,要进行环境因素更新。

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

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应制定环境目标以及环境管理措施,或通过制订相应的环境管理程序来加以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与有害环境影响(威胁)或有益环境影响(机会)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机遇应按照《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的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记录的保管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由人力资源部及各部门各保存一份,有效期为三年。

5.相关文件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管理程序》

《相关方管理程序》

《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的控制程序》

6.记录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登记表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XXXXXXXX有限公司编号MYDX/EP-04-2017

程序文件合规义务管理程序

版本

B/0

页码1/2

1.目的

用来确定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合规义务,并建立获取这些合规义务的渠道,并且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公司的环境因素。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环境相关合规义务的管理。

3.职责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环境相关合规义务进行收集、识别、登记和保存,并将其传达到相关部门。

人力资源部确认相关外来环境文件的适用性,制定《适用环境合规义务清单》。

各部门分别负责将有关的合规义务传达到本部门的相关人员,并以此在作业指导书、管理规定书及有关作业程序中作出相应规定,或对已有作业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

4.程序

收集范围

国际公约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

四川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标准

绵阳市环境规章、标准

执法(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

获取途径和方法

获取途径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获取方法

可以通过网站、电话、信函、传真、新闻媒体等渠道联系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合规义务的新动向,也可以定期走访上级有关部门或订阅中国环境报了解新情况,获取相关信息,公司购买、订阅有关书籍与报刊杂志,或参加政府组织的有关环保消防安全会议时,获取相关信息。

环境相关合规义务的识别

人力资源部应对收集到的环境相关合规义务加以识别,筛选出适合本公司生产活动的相关环境合规义务相关条款。并在体系建立时,加以考虑,确定适用的合规义务运用到重要环境因素中。

识别方法

由人力资源部将收集到的环境合规义务,根据公司实际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并作出分析,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由人力资源部发放到公司相关部门。

XXXXXXXX有限公司编号MYDX/EP-04-2017

如果对有关环境合规义务的含义不甚清楚时,将由人力资源部邀请专业咨询机构或环保部门对相关问题作出书面解释,并作好记录。

.合规义务的登记与保存

登记

人力资源部对获取及识别后的环境合规义务进行登记,并编制《适用环境合规义务清单》。《适用环境合规义务清单》应根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化及识别结果而重新修订。

保存

所获取及识别后的环境相关合规义务的文件,按照《文件控制管理程序》规定的要求进行存档管理。

环境相关合规义务信息的传达

人力资源部负责合规义务及其变化所涉及的信息来更新《适用环境合规义务清单》,并通报给有关部门。

人力资源部负责为各部门提供合规义务的查询途径。

各部门分别负责将有关的合规义务传达到本部门相关人员,并根据相应的内容,确定其有关文件内容的适用性。

当法律法规的变化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时,应由人力资源部及时将其变化及后果上报给环境管理者代表,并负责传递到相关部门。

凡涉及合规义务的各种信息的交流,各部门均可按《环境信息交流管理程序》所规定的

程序执行并及时与人力资源部联系。

合规义务的执行

必要时,各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合规义务的规定,制定出相应的作业指导书、管理规定书加以实施,确保有关人员掌握作业指导书和管理规定书的内容。

合规义务可能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和机遇,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机遇应按照《风险和机会识别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5.相关文件

《环境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文件控制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和测量管理程序》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管理程序》

《风险和机会识别控制程序》

6.记录

适用环境合规义务清单

合规义务变更通知

1.目的

对承担环境管理体系职责的人员规定相应岗位的能力、意识要求,并进行培训以满足规定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承担环境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所有人员包括临时雇用的人员,必要时还包括相关方的人员。

3.职责

人力资源部

a.负责企业“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及监督实施;

b.负责上岗基础环境教育;

c.负责组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员工的岗位技能和环境能力、意识培训。

管理者代表

批准企业年度培训计划。

4.程序

人员安排

承担环境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应是有能力的,对能力的判断应从教学、培训、技能、经历方面考虑;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对各级人员进行系统或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保证所培训的人员能胜任本岗位工作。

能力、意识和培训

应识别从事影响环境的活动的人员的能力需求,分别对新员工、在岗员工、转岗员工、各类专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内审员、代表公司从事环境影响的人员等,根据他们的岗位责任制定并实施培训需求。

公司内培训的内容

a.对全体人员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使其理解公司的环境方针,提高其保护环境和持续改进的自觉性;

b.考核执行环境方针和程序文件的能力和效果;

c人力资源部对重点环境岗位可能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明确自已的职责及个人工作效果时环境的影响,并熟悉本岗位应急的响应;

d..对新进公司人员和转岗人员进行培训,教育考评合格正式上岗;

e.对具有潜在环境影响及非正常紧急操作的人员的教育培训。

特殊工作人员培训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标题目录章节号 环境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 保定心慧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2012年 3月 8 日批准2012年 3 月 9 日实施

标题目录章节号 目录 编号编写者韩超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2、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3、法律与其他要求获取更新程序 4、教育培训管理程序 5、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6、文件管理程序 7、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8、检测、监控管理程序 9、不符合、纠正预防与处理程序 10、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11、内部审核程序 12、相关方影响管理程序 13、能源控制管理程序 14、化学物品使用管理程序 15、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16、噪声控制程序 17、废水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标题目录章节号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识别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环境因素。 3职责 3.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的组织工作。 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识别。 3.3总经办负责对各部门排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各部门按照下列要求,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一)各部门在实施环境因素识别工作时,采用输入输出法等排查方法,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的环 境问题尽可能的全面识别出,没有遗漏。 (二)识别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三)对每个被确定的环境因素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四)对环境的影响可包括以下类型,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型:(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环境的影响 (4)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对土壤的污染 (6)各种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7)生产经营活动对社区的影响 (8)其他地区性环境问题 4.1.2各部门将识别的环境因素填在环境因素排查表,交总经办,由总经办统一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引言 0.1.背景 达到一个平衡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被认为是基本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问责的期望已经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展了越来越严格的立法,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使得环境管理组织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框架,来保护环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平衡的需要。它指定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集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来建立长期的成功和创建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 ——保护环境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减轻潜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对组织的影响; ——协助组织实现合规义务; ——提高环境绩效; ——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分布式、消费和处理,通过使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防止环境影响生命周期内无意中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的同时,还实现环保的替代品,加强组织的市场地位; ——环境信息交流有关利害关系方。 本国际标准,就像其他国际标准,并不打算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要求。 0.3.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承诺所有级别和功能的组织,由最高管理层组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提高有益的环境影响,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的影响。高层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其风险和机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使他们与其他业务优先级,将环境管理融入其整体管理系统。示范的成功实现本国际标准可以用来向利害

ISO14001-2015全套环境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

全套ISO9001:2015及ISO14001:2015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目录 0.1章颁布令 (3) 0.2 章管理方针、目标 (4) 0.3章公司组织机构 (5) 0.4章管理职责描述 (5) 1章范围 (9) 2章引用标准 (9) 3章术语和定义 (9) 4章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背景环境 (10) 4.1 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10) 4.2 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0) 4.3 管理体系范围 (11) 4.4 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11) 5章领导作用 (13) 5.1 领导作用与承诺 (13) 5.2 管理方针 (14) 5.3 岗位职责与权限 (14) 6章策划 (15)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15) 6.2 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17) 6.3 变更的策划 (18) 7章支持 (19) 7.1 资源 (19) 7.3 意识 (22) 7.4 顾客沟通/信息交流 (22) 7.5 文件化信息 (22) 8章运行 (23)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23)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24) 8.3 设计与开发 (25) 8.4 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28) 8.5 销售和服务提供 (29)

8.6 产品放行 (32) 8.7 不合格品控制/应急准备及响应 (32) 9章绩效评价 (33)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33) 9.2 内部审核 (35) 9.3 管理评审 (35) 10章改进 (37) 10.1 总则 (37) 10.2 不合格与纠正措施 (37) 10.3 持续改进 (38) 附录A: 质量管理职能分配表 (39) 附录B: 环境管理职能分配表 (1)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733-77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指组织内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是组织的自我检查与评判。内审的过程应有程序控制,定期开展。内审应判断对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预定安排,是否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并将审核结果向管理者汇报。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对象是环境管理体系,一次完整的内审应全面完整地覆盖组织的所有现场及活动,覆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有要素,并包括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受控情况,目标批标的实现程度等内容。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保证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按审核程序执行。内审的程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规定:

A、审核的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 B、审核的频次,应根据组织自身的管理状况和外部机构要求确定; C、审核的方法,一般可包括检查文件及记录,观察现场及*作,与相关人员面谈等; D、审核组的要求和职责,如审核组长及组员的能力与职责等; E、审核报告及结果的要求和报送办法等。在开展每次审核前应制定审核计划(方案),包括人员与时间的安排。审核的内容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简称EMS,我国新版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是:GB/T 24001:2004 等同于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文件汇编(2020年8月整理).pdf

文件编号: CC/EMS 版次/修改:A/0 XXX有限公司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汇编 (共13份程序文件) 发布日期:二0一六年六月一日实施日期:二0一六年六月一日

XXX有限公司 程序文件目录 序号程序文件名称文件编号页次 1 《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XR/EMS001 1 2 《环境因素识别及影响评价控制程序》XR/EMS002 6 3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XR/EMS003 9 4 《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XR/EMS004 11 5 《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XR/EMS005 14 6 《文件控制程序》XR/EMS006 16 7 《记录控制程序》XR/EMS007 20 8 《环境运行控制程序》XR/EMS008 22 9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XR/EMS009 25 10 《合规性评价程序》XR/EMS010 27 11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XR/EMS011 28 12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XR/EMS012 32 13 《不符合、纠正措施控制程序》XR/EMS013 34 14 附录一环境管理三层文件目录清单36 15 附录二记录汇总表37 16 附录三程序文件编制、审核、批准39 17 附录四程序文件更改记录40

1.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公司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环境风险控制程序。为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迅速、有效的处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确保园区环境安全,特制定本程序。 2.工作原则 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司员工防范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库站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2全面覆盖。对库站内大气、水体、固废、噪声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2.3突出重点。库站重点部位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适用范围 4.1公司所属库站内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程序的规定。 4.2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风险事故。 4.3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风险事故。 4.4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4.5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4.6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5.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5.1应急队伍 由公司安全生产办负责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设办公室,XXX担任办公室主任,组员由师钊、高强、曾伟、陈洪嘉组成;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5.2应急物资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环境治理体系程序文件

某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2012年 3月 8 日批准2012年 3 月 9 日实施

目录 编号编写者韩超 1、环境因素识不程序 2、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3、法律与其他要求猎取更新程序 4、教育培训治理程序 5、信息交流治理程序 6、文件治理程序 7、应急预备与响应程序 8、检测、监控治理程序 9、不符合、纠正预防与处理程序 10、环境记录治理程序 11、内部审核程序

12、相关方阻碍治理程序 13、能源操纵治理程序 14、化学物品使用治理程序 15、大气污染防治治理程序 16、噪声操纵程序 17、废水污染防治治理程序

1.环境因素识不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操纵和可能施加阻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不,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识不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环境因素。 3职责 3.1环境治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不的组织工作。 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识不。 3.3总经办负责对各部门排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不 4.1.1各部门按照下列要求,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不。

(一)各部门在实施环境因素识不工作时,采纳输入输出法等排查方法,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的环境问题尽可能的全面识不出,没有遗漏。(二)识不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今后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三)对每个被确定的环境因素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其对环境的阻碍,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阻碍。(四)对环境的阻碍可包括以下类型,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型:(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环境的阻碍 (4)噪声对周围环境的阻碍 (5)对土壤的污染 (6)各种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阻碍

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某技术委员会工作感兴趣的成员团体有权参加该技术委员会﹒国际上的其它组织﹐无论是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通过与ISO的联络参加其工作﹒ 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须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能正式通过. 国际标准ISO 14001是由ISO/TC 207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分技术委员会(SC 1)制定的﹒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它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或“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并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是支持环境保护的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见其它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XXX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手册

XXX公司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 (ISO14001-2004) 发行号:01 修订号:A 生效日期:2005-6-6 拟定:总经办 审核:(环境管理者代表) 批准日期:(总经理) 地址:江苏省昆山市 电话:

封面 目录 (1) 修订页 (2) 颁布页 (3) 前言 (4) 手册控制 (5) 总则..................................................................................6-8 环境方针. (9) 环境组织结构图 (10) 职能分配表 (11) 4.1环境管理体系总要求 (12) 4.2环境方针 (13) 4.3环境因素 (14) 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5)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16)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17-18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19) 4.4.3信息交流 (20) 4.4.4文件..................................................................21-22 4.4.5文件控制 (23) 4.4.6运行控制..............................................................................24-25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26) 4.5.1监测和测量 (27) 4.5.2合规性评价 (28) 4.5.3不符合、纠正及预防措施 (29) 4.5.4记录控制 (30) 4.5.5内部审核 (31) 4.6管理评审 (32) 程序目录书 (33)

最新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全套资料(手册+程序文件)

1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全套资料 (手册+程序文件)

XXXXXXX有限公司 环境手册 IS O14001-2015 文件编号:E M-01 A/10 编写: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1日实施日期:2019年11月01日

修订记录

目录第1 章概述 1.1 颁布令 1.2 公司简介 1.3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1.4 环境手册的管理 第2章管理体系范围 第3章手册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3.1 引用标准文件 3.2 术语和定义 第4章组织的背景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第5章领导作用 5.1 领导和承诺 5.2 环境方针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第6章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 总则 6.1.2 环境因素 6.1.3 合规义务 6.1.4 措施的策划 6.2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策划

6.2.1 环境目标 6.2.2 实现环境目标措施的策划第7章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信息交流 7.4.1 总则 7.4.2 内部信息交流 7.4.3 外部信息交流 7.5 文件信息 7.5.1 总则 7.5.2 创建和更新 7.5.3 文件信息控制 第8章运作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8.2 应急准备和响应 第9章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1.1 总则 9.1.2 合规性评价 9.2 内部审核 9.2.1 总则 9.2.2 内部审核方案 9.3 管理评审 第10章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准则

精心整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 4.2环境方针 a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d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规划 4.3.1环境因素 1) 2 4.3.2 ,用来 a)确定适用于企业环境因素的法律要求;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企业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它应遵守的法律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企业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书面文件。 可行时,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法律要求及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的承诺。

企业在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环境要求,它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可选技术要求、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企业的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企业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应明确规 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b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这些要求。应保存相关记录。 b) 境效益。 c)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4.4.3 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 4.4.4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企业应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4.4.5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的要求进行控制。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规定: a.文件在发放前由授权人签字批准,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政府机关,无论是它们的结合体或部份(以下统称为组织),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和所有制性质,无论它们处于何种环境表现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都可按ISO14001标准的规要施适用于组织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为EMS)。EMS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简称PDCA循环),通常可分解为如下六个阶段和过程。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EMS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对于组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MS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因此,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其负责建立和维护体系,并向其汇报体系情况。组织应组建一支精干的EMS工作组,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在通过国际标准、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等培训后,即可着手建立体系。 二、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EMS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管理者代表和工作组应精心策划和实施评审,充分调动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编制评审报告。初始环境评审的容主要包括: (1)明确组织应遵守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 (2)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改进和控制的对象; (3)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职责、程序、惯例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与I SO14001标准要求对照,确认有益合理成份,以作为EMS的基础。(4)对以前的环境条件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评审,以避免环境风险,争取竞争优势。 三、体系策划与设计:依据评审结论,结合组织战略和实力,组织应进行如下策划活动: (1)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和签署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明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承诺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应指明总体环境目标指标的架构; (2)制定尽可能量化和分层次的环境目标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的承诺,考虑重要环境因素、法律法规要求、技术和财务自行性及相关方的要求; (3)制定确保目标指标实现的环境管理方案,明确职责、时限和方法措施; (4)建立和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 四、EMS文件编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相似,EMS遵循如下思路,"写出组织要做的,做组织所写的,记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含环境管理手册)共121页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全套文件【管理手册+全部程序】共121页 文件清单 序号文件名称 1环境管理手册 2环境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程序 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程序 4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5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 6信息与交流运作管理程序 7相关方管理作业程序 8文件与资料管制程序 9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10运行策划控制程序 11废弃物管理程序 12能源资源管制程序 13噪音、废水、废气管制程序 14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15消防演习控制程序 16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7合规性评价程序 18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9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20不符合控制程序 21纠正措施管理程序 22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XXXXXX有限公司 环境管理手册依据【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制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2019-7-1 批准审核编制

目录 章节号名称页码0.1 环境管理手册目录 0.2 手册修改记录 0.3 环境管理手册发布令 0.4 任命书 0.5 XXX有限公司简介 1.0 目的和适用范围 2.0 引用标准 3.0 术语和定义 4.0 公司所处的环境 5.0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环境方针 5.3 岗位、职责和权限 6.0 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 总则 6.1.2 环境因素 6.1.3 合规义务 6.1.4 措施的策划

章节号名称页码 6.2 环境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7.0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和意识 7.3 信息交流 7.4 文件化信息 8.0 运行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8.2 应急准备和响应 9.0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0 改进 / 附件一:XXX有限公司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与权责一览表 / 附件二: XXX有限公司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 附件三: XXX有限公司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 附件四: XXX有限公司厂区图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供参考)

目录编号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2、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3、法律与其他要求获取更新程序 4、教育培训管理程序 5、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6、文件管理程序 7、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8、检测、监控管理程序 9、不符合、纠正预防与处理程序 10、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11、内部审核程序 12、相关方影响管理程序 13、能源控制管理程序 14、化学物品使用管理程序 15、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16、噪声控制程序 17、废水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识别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环境因素。 3职责 3.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的组织工作。 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识别。 3.3总经办负责对各部门排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各部门按照下列要求,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一)各部门在实施环境因素识别工作时,采用输入输出法等排查方法,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的环境问题尽可能的全面 识别出,没有遗漏。 (二)识别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三)对每个被确定的环境因素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四)对环境的影响可包括以下类型,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型: (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环境的影响 (4)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对土壤的污染

(6)各种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7)生产经营活动对社区的影响 (8)其他地区性环境问题 4.1.2各部门将识别的环境因素填在环境因素排查表,交总经办,由总经办统一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 4.2新增项目的环境因素识别 4.2.1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或试运行时,由总经办负责组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分类、汇总。 各部门按程序规定在二周内将新变化的项目的环境因素识别结果报总经办。4.2.2 4.3当原来排查的环境因素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时,相关部门在二周内按程序要求进行环境因素的更新,并将结果报总经办及时更新环境 因素台帐。 4.4总经办在对全公司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后,向各部门分发一份环境因素台帐。 5相关文件 5.1环境因素台帐 环境因素台帐(污染类物)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公司版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公司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环境手册 (依据ISO14001:2004标准编制) 受控状态:受控 受控号: 手册编号: 现行版本: 修订: 审核: 批准: 2013年 03月 11日修订 2013年 03月 15日发布 发布令 本公司依据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制了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及过程控制文 件,此文件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要求及本公司实际情况,可以证实本公司在产品的 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服务等各方面具有持续满足客户要求和环境保护的能力,是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公司实施环境管理控制、落实环境目 标和管理方案的依据,现予以批准颁布实施。公司所属部门和全体员工务必认真学 习、充分理解并在各项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中严格遵照执行。 本手册自2013年03月15日起实施。 总经理:李方喜 2013 年03月11日 任命书 为了贯彻执行GB/T 24001—2004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确保本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特任命谢荣先生为公司管理者代表,其职责如下: 1、确保本公司按照GB/T 24001—2004 ISO14001:2004标准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管理体 系,确保产品实现过程的环境保护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2、负责组织编制及修订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并获得批准发布; 3、向最高管理者—总经理报告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业绩,包括对改进的需求; 4、提高并加强全公司员工对满足顾客和相关方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5、组织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策划、频次、范围、方法。本程序适用于RRRRRR 有限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2.职责 2.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审核计划并将审核结果汇报总经理。 2.2RRRR部在环境管理者代表领导下,负责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计划、组织、实施与验证。 2.3各被审核部门负责提供必要的条件与配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并采取整改措施。 3.控制要求 3.1内审标准和审核内容 3.1.1内审标准GB/T24001-1996idtlSOIS014001:1996标准、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它 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等。 3.1.2审核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审核标准要求;体系是否得到正确的实施和保 持。 3.2年度审核计划 3.2.1RRRR部经理编制年度审核计划,经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 3.2.2计划应覆盖体系17个要素和公司所有部门,计划审核每年不少于一次,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或活动视情况可增加审核频次。 3. 2. 3特殊情况可追加审核频次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或相关方严重抱怨;环境方针、 目标指标、重要环境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生产工艺、生产场所、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化时;第二方审核、第三方认证或监督审核前一个月。 3.3审核准备 3.3.1RRRR部每年应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纳入年度计划,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涉及所有要素部门的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对涉及重大环境因素的部门或活动可增加审核频次。 3.3.2每次内审,环境管理者代表指定具有丰富审核经验和具有内审员资格的人员担任审核组组长,审核组长组织审核员组成审核组。审核员必须经过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并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 3.3.3审核组长负责编写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审核计划包括审核目的与范围、审核准则、审核组成员、各受审核部门的预定审核时间及审核员分工,分工时考虑审核员应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根据需要安排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时间。 334审核实施计划在审核前五天内发放至各受审核部门,各被审核部门接到计划后,要确定本部门的联络员,做好接待准备。 3.3.5审核员按分工事先编写审核检查表(见附表1)。 3.4现场审核 3.4.1审核员通过交谈、查阅文件/记录、观察有关活动和现场,记录审核发现的证据。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手册参考模版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手册 参考模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环境管理手册 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有限公司 2000年月日批准2000年月日实施

目录 编号章名编写者 1、环境方针 2、环境管理手册的发布令 3、环境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4、公司简介 5、目的、适用范围、引用法规及标准、定义 6、环境管理手册管理 6.1总要求 6.2环境方针 6.3环境因素 6.4法律与其他要求 6.5目标和指标 6.6环境管理方案 6.7组织机构与职责 6.8培训、意识与能力 6.9信息沟通 6.10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6.11文件控制 6.12运行控制 6.13应急准备与响应 6.14监控与测量 6.15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6.16记录 6.17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6.18管理评审 7、附录 7.1厂区平面图 7.2厂区所在位置示意图 7.3生产工艺简介及流程图 7.4环保法律、法规标准要求清单 7.5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7.6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发布令 各部门、各科室、车间: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司的环境保护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公司决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组织编写了符合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1996-GB/T24001:1996)及其它要求的《环境管理手册》。 《环境管理手册》是描述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对环境实施有效控制、健全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和见证。《环境管理程序文件》及第三层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具有同等效应。 《环境管理手册》及《环境管理程序文件》于2000年月日发布,公司各部门、各科室、车间必须积极组织本部门职工学习贯彻。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后,作为我公司环境管理的法规,公司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执行,保证公司的各项活动按照手册的规定进行。 总经理: 为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任命王莉副总经理为环境管理者代表,并授权其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中全面负责,指挥、指导、直辖市各部门的环境管理活动,当环境因素出现严重异常时,在通知最高管理者后,有权宣布停产。 总经理: 环境方针 中国XXXXXXXX有限公司坚持“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善待自然”的理念。公司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优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完善自身的环境行为。营造CJS独特的绿色文化,实现我们对社会的承诺。 中国XXXXXXXX有限公司承诺: 1.遵守适用的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 2.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实现持续改进。 3.坚持达标排放,不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全过程开展清洁生产活动,加强污染物排放的过程控制。 5.鼓励相关方开发和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产品。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文件号:ZZQA/M -2017A/0版 环境管理手册 [依据GB/T24001-2016idtIS014001:2015标准编写] 受控状态: 分发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7年1月1日发布 2017年1月10日实施

程序文件清单

1.目的 对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在文件的各使用现场得到有关文件的适用版本,防止使用作废文件。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与环境-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的管理和控制。 3 职责 3.1 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发放、统一管理,负责有关法律法规的识别。 3.2总经理负责批准发布环境手册、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 3.3总经理负责审核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并组织对现有体系文件的定期评审。 3.4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环境相关的技术性文件。 3.5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的编制。 4 工作程序 4.1 本公司控制的文件范围 a. 环境手册; b. 程序文件; c. 支持性文件,包括环境管理规范、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等; d. 环境支持性文件,包括环境管理规范、产品安全数据清单,以及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等; e. 记录; g.外来文件,如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顾客提供的技术要求等。 4.2 文件的编号 4.2.1本公司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之前发布的文件,继续沿用原编号,待下次修改时再按以下编号方法。 4.2.2环境环境管理手册的编号 ZZQA / M –口口 顺序号 环境环境管理手册代码 公司简称(拼音缩写) 4.2.3程序文件的编号 ZZQA / P –口口 顺序号 程序文件代码 公司简称(拼音缩写)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GB/T 24001-96 批准日期1996-12-01 实施日期1996-12-01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符合,并向外界进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指南见其他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图1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EMS)模式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XXXX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通过CQC审核

XXXX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通过CQC审核 6月25日,我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两体系”)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第三方审核,标志着我司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管理水平。公司在导入两体系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管理体系八大原则,环境管理体系五大原则。在体系策划、标准培训、文件颁布等关键阶段,总经理、副总经理全程参与;在文件试运行过程中,管理层给予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公司全员的共同努力,我司两体系运行现状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主要成效如下: 1.梳理、优化了公司一级、二级业务流程,明确了各项业务流程的主管部门、相关输入与输出,避免了内部分工模糊,职权不清的现状。 2.编制了岗位作业指导书,实行标准化作业;健全了三级管理文件,为公司成功导入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3.识别了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并对重要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实施了监控管理,以确保生产安全进行。 4.制定了节能降耗管理文件、制作了节能标识,提高了员工节能意识,推动了节能降耗活动的开展。 5.规范了垃圾处置程序,垃圾实行分类放置,回收处理。 6.增强了对相关方的管理意识,对供应商实施监控管理,在施工方、垃圾回收方合同中补充了环境、风险方面的条款,以排除公司在环境法律法规上的责任,降低公司对意外事故上的风险承担。。 7.针对能力、培训、意识;规范了特殊岗位的资质管理,对工序关键岗位人员的技能进行了评定,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以提高员工岗位技能,

增加法律法规、消防安全等意识。 通过两体系的导入、标准的培训,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公司全员对两体系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前期工作的不足之处: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前对顾客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市场部,相关部门没有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理念,通过标准培训后,各部门认识到满足顾客需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市场调研、设计开发、原辅料管控、生产作业、品质监控、人员培训等环节均可能对顾客需求的造成偏差。 2.前期对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普遍认为记录是一项不创造价值的繁缛工作,通过咨询老师的讲解,认识到记录是对岗位工作内容的记录,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更是证明给相关方的书面依据。 3.环境管理体系不仅对公司环境因素、相关法律法规合规性实行监控管理,还起着节能降耗的监控作用。 4.相关方除了原辅料供应商,还包括建筑施工方、垃圾回收厂家、提供服务的厂家等,公司应对所有相关方营业资质、过程服务实施监控管理。 5.持续改进是一项全员参与的长期工作,除了定期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在日常工作中,应将任何一项服务和工作视为过程来进行管理,遵循PDCA原则,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点,优化业务流程。 导入两体系是公司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在后续工作中,公司将以两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健全公司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