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文笔论¡ª¡ª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4.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二、玄学的影响
⏹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 诗赋欲丽” 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
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
⏹(一)气与文气
⏹1.自然之气
⏹(1 )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
⏹(2 )元气。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之气
⏹(1)生理之气。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2 )精神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才有庸隽,气有刚柔”
⏹●地域时代之气。《文心雕龙·时序》:“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3.文气或辞气。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二)“文气”说的理论内涵
⏹1.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感情力量,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
⏹(1)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
⏹(2)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2.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髙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曹丕倡“文以气为主”之说,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韩愈论¡°气盛言宜¡±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气与道德、学识、条理、声调。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刘大櫆《论文偶记》)
⏹“气盛言宜”的例子——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马说》)
⏹世有河蟹同时有草泥马。河蟹常有,而草泥马亦常有;盖虽有此马,竟驱策于夹钳之下,折腾于泥涂之间,是以草泥称也。
⏹马之草泥者,求食不能尽温饱。河蟹者,每掠草滩而夺其食也;是马也,虽有亿万之众,食不饱,力不足,皮包而骨见,且欲与犬彘等不可得,安求其能效力也!
⏹夺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果其腹,鸣之而强力箝其口,舞钳而大言曰:“马皆我养。”呜呼!其真河蟹邪?真草泥马也!(章立凡《新马说》)
三、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 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
⏹ 2. 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
四、“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批评:1.“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
⏹ 2.“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第二节陆机《文赋》
⏹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
⏹一、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
⏹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意”:(1)感物而生的意;(2)构思中所形成的意;(3)文章已表达出来的意。
⏹意称物是前提和原因,文逮意是目的和结果,后者是《文赋》讨论的重点。整篇《文赋》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并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过程。
⏹二、文思之源
⏹1.“伫中区以玄览”(感于物)
⏹2.“頤情志于典坟”(本于学)
⏹突出自然环境对作者情感的触动
⏹●比较:“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陆机的贡献,是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把心由物动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把它看作创作构思开始的一部分。自此,文学理论上的“物感”说便沿着这条线发展下来。
三、艺术构思的特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层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1.心理状态:内视与神思的飞驰。
⏹“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2.想象的驰骋。
⏹(1)揭示了艺术想象的超时空性,概括了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的特点。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构思过程中,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
⏹“物昭晰而互进”的“物”,是指心中的物象,是心象。
⏹想象伴随感情活动,离不开语言。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感情与想象交错展开的同时,便是选择词语以表现此渐趋明朗的情思与渐趋昭晰的物象,离开语言,构思是完全不可能的。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语言不仅面临如何表达的问题,还面临务去陈言的问题。
⏹(3)虚构性:“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 3. 提出艺术灵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