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3
![魏晋南北朝文论3](https://img.taocdn.com/s3/m/1648253ec5da50e2524d7f3b.png)
•
这不仅有认识问题,而且包含了创作实 践的体会问题。陆机为了解决“意称物” 与“文逮意”的问题,“故作《文赋》, 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也 “。这就是陆机写作《文赋》的目的。
• 三、《文赋》的主要文论思想
•
• (一)“诗缘情而绮靡”说
关于诗歌的艺术本质,陆机《文赋》指出: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诗是抒发感情的,文辞要绮丽华美。赋是铺 陈事物的,要明白流畅。 •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 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两汉的 “情志”统一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 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
陆机的诗与潘岳并称,有“陆海潘江” 之称。钟嵘《诗品序》称其为“太康之 英”。《晋书 陆机传》称之为“一代之 杰”。
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在中国 文论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地位。 • 《文赋》是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 专论。陆机以赋的形式论文学创作,这是 一大创举,开创了以赋论文学创作的先河。 •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 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撰写了《文赋 》,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 •
•
• 二、陆机写作《文赋》的目的
•
陆机撰写《文赋》,是想通过讨论文学创作 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 所由”。他认为作文之患在于“意不称物,文不 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 这是说文章的思想或作者之命意,不能很好地 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很好地反映文章思想内 容。创作的实际过程瞬息万变,很难用固定的几 个法则作理论固定。
•
•
陆机倡言的“诗缘情”说,乃是文学自觉的产 物。他抓住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和 诗歌的本质属性,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既是“诗言志” 说发展演进的历史之必然,又是人们的诗歌观念 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趋势,充分说明了魏晋时代 人们对诗歌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 飞跃。 • • 从此,“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学说相 互交通,成为中国诗歌批评的两大支柱。陆机的 《文赋》的首倡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0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7
![0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7](https://img.taocdn.com/s3/m/16455d2cb4daa58da0114a6c.png)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一)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的原因(一般)。
1政治上的动荡引起文人新的追求,汉末农民战争打破贵族豪强的统治。
2学术思想的更新引起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重新思想。
3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给这些文人精心著文提供了物质基础。
4追求不朽的魏晋文学繁荣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二)曹丕《典论.论文》(重点)识记:曹丕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理解:《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这是十分中肯的。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曹丕论文学批评的态度。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这是十分中肯的。
应用:翻译并简评"文以气为主"说。
"文以气为主"说.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他的气质才情,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
曹丕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并且是天然生成,不可改变的。
这里忽略了作家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所起的重大作用,显然是片面的,但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旨,是在论证文章成就不同,风格各异的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的陋习,又有一定的合理性。
应用:《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第二编 6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曹丕和陆机
![第二编 6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曹丕和陆机](https://img.taocdn.com/s3/m/6eef600890c69ec3d5bb7565.png)
3 第二段主要讲创作灵感和艺术想象问题 前人论述此段文义的见《文赋集释》第4 1页。 论述了想象的两个阶段:a 由“收视反听” 到“心游万仞”,即先保持虚静状态,然后 启动想象。从陆机描述的这个阶段看,他受 到道家影响,即以无生有,当其无,有之用, 这是想象的初始阶段,由收视反听到心游万 仞。b 当灵感来临之际,想象与外物产生密 切的联系。在灵感阶段,想象具有以下的特 征:1不受时空限制;2意与物结合在一起, 相互作用,产生作品的“情”。 c 新颖的 文辞产生于灵感勃发之后,“于是沈辞怫悦, 若游鱼之衔钩。”四句。
4 、崇文章的价值与作用为“经国之大 业,不朽之盛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 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声名自传于后。”
第二节 陆机和《文赋》
一 生平与思想
生于东吴名将之后,祖父陆逊为丞相,父抗 为大司马.20岁前,长于国破兵乱之际;后 拜张华,结识名流权贵,后附赵王伦、成都 王颖,后被宦人诬有反意,被杀,云亦被杀。 机时年43岁。政治上以儒为主,兼具道家 思想。文学上赋及文成就高于诗,诗以拟古 为多,赋以抒情小赋为主。 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陆机 二十作《文赋》”,后又有41岁作,入洛后 作等三种说法。从《文赋》所表现出的对文 章的成熟看法,作《文赋》时应不止于20 岁
三 分段析论
1 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 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其中意乃构 思中的“意”,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 题。 其研究的模式为: 物 ── 意 ── 文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 难也。
2 第一小段讲创作前的准备,论述学 习古人和酝酿感情。学习古人是为了陶 冶性情,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 的问题;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解决感情 的问题,感情是由感物而来,所以“遵 四时”四句讲四时之感物。 陆机的感物说的多是自然物,其后钟嵘 《诗品》才将社会物列入物感行列,刘 勰《时序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 乎时序。”也重视世情。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226e33eefdc8d376ee3208.png)
第三节 南北朝的文论
文论领域大体形成革新、复古和折中三派。革
新派代表主要有沈约、萧纲、萧绎、萧子显等, 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表,折中派代表人物有刘 勰、钟嵘、萧统、颜之推等。 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文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使诗学理论独立 出来,并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代替以政教 为中心的诗学思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诗学体 系。 北朝的文学不甚发达,文论状况也大致如此。
一、钟嵘及其《诗品》
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 卷。三卷前各有序,合称《诗品 序》,阐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 钟嵘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为本质 论、自然论、滋味论、流别论。
《诗品》品评汉至齐梁五言诗人,
(一)
本质论
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性情,而性情的来
源是“物之感人”,即物感说。
所谓“物”,指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人生两
“六观”:从整体到局部考察作
品
“观位体”: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是否相谐。 “观置辞”:文辞是否充分满足内容表达需要。 “观通变”:作品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有创新。 “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看是否做 到 内容纯正,形式华美。 “观事义”:作品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 想
(一)创作论
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 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 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辞人赋颂, 为文造情。”
“情”包括理、事、义,“采” 指辞藻、声律等,二者在作品中相辅 相成,不可或缺。
(二)批评鉴赏论
1、文学鉴赏与批评是艰难的,因为: 1) 鉴赏和批评者的方法及态度有问题。 2) 作品复杂,难以理解。 从鉴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说,常犯三方 面的错误:一是“贱同而思古”,即贵古贱 今;二是“崇己抑人”,即文人相轻;三是 “信伪迷真”,即知识素养差,不能正确理 解 认作品。加上作品的复杂,使得文学批评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55722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e.png)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魏晋南北朝文论.ppt
![魏晋南北朝文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cde452e880eb6294dc886c34.png)
(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 文质彬彬。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 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进入创作活动之后,首先要进入"虚静"的状态,然 后才能灵感活跃,文思奔涌,创作出清新独创的佳 作。
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家 的美丽的文章辞藻,因之论述作文成败的缘 由。
以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 妙;
至于借鉴古代作家的作文经验,就像拿着斧 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虽然学习取鉴他们 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千 变万化,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 达。
我所能够说出来的,就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 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 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
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这对刘勰“率直委和”说很有影响。
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 风格特征,其中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说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 “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构思活动的情状:
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 无限丰富的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 的必然结 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 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Fra bibliotek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 艺 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 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并且,这语言文字 还要具有独创性。
在创作前,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观察社 会、自然的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94dcf3d7fd5360cbb1adb3c.png)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前期,是中古文学第一段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和演化,表现于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典论·论文》是“文学自觉时代”启动的标志;《文赋》显示“文学自觉时代”趋于成熟。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心雕龙》的贡献: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汉以来文学是学术,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并立。
2.区分各种文学体裁。
《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文赋》则分为十类,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
3.对文学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汉代人物品评(政治、道德)——魏晋人物品评(人物审美)——文艺审美新的文学思潮的特点: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文学成为个人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汉代大赋——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汉乐府影响了五言古诗,个人抒情之作越来越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完善语言技巧和格律,新体诗得以形成,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准备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一、乱世与乱世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在战乱和朝代更替中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祸福的无常,命运的难卜,形成文学悲剧性的格调,以及作为悲剧性格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在悲剧性格调和文人处于政治斗争的环境下,文学创作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游仙、隐逸主题。
这些主题与“药”和“酒”分不开:“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4c5e622ca5e9856a56126069.png)
第二节 曹植的文学批评思想
• 一 文学创作的动机——有感而发 • 他在《前录自序》中总结自己的创作是 “触类而作”。在《赠徐干》中曹植赞徐 干“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二 文学的作用——垂世留名,“文 以驰志”
•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 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 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 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 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 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 之衷,成一家之言。
三 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文义相扶”
• 《答明帝诏表》
• 奉诏[并见章殊兴,句句感 切;[哀动神明,痛贯天地。楚王
臣彪等闻臣为读,莫不挥涕。]
• 曹植在《前录自序》有较为完整表述:
• “故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 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 (铺张辞藻)也如春葩。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曹丕《典论· 论文》的文学批评价值 • 一 文气说 •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谈到作家的创作个 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时提出“文气说”,他 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 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四 文学价值论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 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寄身于 翰墨, 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 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 论 文》)
•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曹丕所以讲求提倡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f96abda98271fe900ef9cc.png)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儒家重“政教” ,道家重“审美” 。
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三、孟子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
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
主要内容有:“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
“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
“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基本精神:尚用、尚质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
(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天道自然观”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89031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e.png)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59f2673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02.png)
(四)《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於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一)十体分类法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比较“四科八体”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诗缘情而绮靡”
1、思想来源
《毛诗序》:“吟咏情性。”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曹丕:“诗赋欲丽。”
1、艺术想象的展开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集中精力,心境澄明,即要有虚静的心态。 艺术想象的特点: 一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2、艺术形象的成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在想象活动中不断交融,艺术形象逐渐构成。 语言传达 广泛搜求语言,“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具有独特的个性。
(五)《文心雕龙》的研究状况
二、《神思》篇的艺术想象论
“神思”一词出现于汉代,本意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方式。 魏晋南北朝,文人普遍用“神思”表示艺术想象。 《神思》描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因素、构思想象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作者平时的积累与文思开塞的关系等方面问题。
(一)艺术想象是自由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3a61e7ec4693daef5ef73def.png)
串讲原文:
傅毅:当时名大,“文雅显于朝廷”,到大将军窦宪府做记室官。班固:弟班超妹班昭,兰台:东汉宫名,收藏王家图书典籍。下笔不能自休:文章拉杂、冗长。
从作家的才气体现的不同风格来说,作家才气、才性不同,贯注于文章中,则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3、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指才气、才性,作家精神上的气质、气度,不同才气、才性灌注于作品,则是文气,文气“清浊有体”,“巧拙有素”,体现为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王粲悲而不壮,曹植说他“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徐干擅辞赋,但有齐气,不明快;应瑒和而不壮,和顺而无气势等等,七子才气、才性不同,灌注作品即是文气各异,风格各异。丕以为文气是无法传授的,作为先天意义上的文气,自然无法传授。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其时,作家们讲究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作品的评品,文理的探求,显示出对文学艺术特性的自觉意识和追求;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二节第一篇文论——《典论·论文》
一、曹丕及其《典论·论文》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操次子(长子昂),为太子,后任魏王,220年33岁做皇帝,称魏文帝。生于乱、长于军,娴习弓马、骑、射、剑术。丕出身于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家庭,从小爱读书,文化修养很高,即位后,要手下编重要著作定名《皇览》。他即位后,一反操的好权术,主张以智力定天下,较宽厚,以德化民,效法汉文帝,省刑罚、薄赋税、抑宦官,郭沫若称他是旧式明君的一个典型。丕实行九品官人法,把士族品到上品,阻碍了下层文人的晋升之路,发展到六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丕在政治上远不及在文学批评史上那么有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论1
![魏晋南北朝文论1](https://img.taocdn.com/s3/m/c558620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1.png)
▪ (二)时至魏晋,中国文学理论取得了 突破性的重大发展。鲁迅在他的著名论 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中,谈到曹丕的《典论·论文》时提出:
▪ 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 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眼光 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 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 艺术的一派。
▪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 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 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 色,甚至构建起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 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 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 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 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 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 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 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 “体性”、“风骨”、“通变”“定势”、 “隐秀”、“物色”、“知音”、“直寻”、 “滋味”、“声律”等等。
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们讲过的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
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 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曹丕像
▪ 二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 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 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 (“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 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 意义和影响。
▪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 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 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 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 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 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 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中对 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 潮的反映。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7d510d581b6bd97f19ea99.png)
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目四科(八种四类)
八 目 ( 八 种 )
无 韵 之 笔 有 韵 之 文
奏 议 书 论 铭 诔 诗 赋
雅
理 实
言偏 形于 式语
丽
想偏 内于 容思
四 类 ( 四 科 )
• “文本同而末异”的理论意义: • 1、曹丕综合提出各种文章体裁与风格的关系
问题,这在批评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因风格异
• 3、佛教的盛行
•
•
魏晋时期是宗教崇拜的时代。
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 “无”正好与佛教的“一切皆空”相似。 刘勰:“动极神源,其般 若之绝境乎!”,即谈玄学的 “贵无”。 “无”与“空”的相通是 玄学与佛学之融合的重要表现。
•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佛 •
•
教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佛教传入之初即与中国的神仙方术思想结 合,佛法与道术相混。因为佛教宣扬无为无欲, 精灵起灭,中国人常常视佛为仙,视佛法如道 术。 汉代佛教被称为“佛学 方术化”时期,与此相衔接 的则是魏晋佛教的“佛学玄 学化”时期。
• “备善”和“相轻”:
•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仲伯之间耳,而固 小之。‛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 •
•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曹丕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较为准确地标示出了文章与文学在语言风格上的区别指出了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形式美表明了那个时代文论家对文学独立和文学自觉的体认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8e91cf5f01dc281e53af0d0.png)
第3章魏晋南北朝3.1复习笔记一、《典论·论文》[魏]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涉及了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文体问题,文学的批评态度问题。
曹丕批评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对后代影响很大。
1.曹丕对文学价值的论述关于文学的价值,作者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强调了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不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
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2.曹丕的“文气”说关于文气,作者认为“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清浊有体”。
清浊,意近于刚柔。
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
(1)《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它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2)“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3.《典论·论文》对文学体裁的区分(1)本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本,大致是指基本的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末,是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
奏议、书论,晋以后人所谓无韵之笔;铭谏、诗赋,晋以后人所谓有韵之文。
因文章具体的功能有不同,体载和表现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2)本末结合起来的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是曹丕首先提出的,它推进了后来的文体研究。
从桓范的《世要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著作里的文体论述,正是《典论·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章魏晋文论
![第三章魏晋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1c2960011ca300a6c39033.png)
2、构思过程(艺术构思——“胸中之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 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tóng lóng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 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 zhuó 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 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 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 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 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人文的起源与发展:人文之元肇自 太极。从伏羲画八卦,孔子作十翼,到 《河图》《洛书》之文以启圣人,亦神理 而已。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 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 《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 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 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 之?亦神理而已。
(一)“神思说”
1、 “神与物游”,艺术想象活动情状。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
(què)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 (qiǎo)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 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 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 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 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主要文论观点
(一)艺术构思说。 1、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 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lǐn 以怀霜。志眇眇 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 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曹丕《典论· 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论 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099af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9.png)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一、文学的自觉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文笔论?a?a“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4.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二、玄学的影响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 诗赋欲丽” 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一)气与文气1.自然之气(1 )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
”(2 )元气。
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之气(1)生理之气。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2 )精神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地域时代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一、文学的自觉⏹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文笔论¡ª¡ª“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4.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二、玄学的影响⏹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 诗赋欲丽” 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一)气与文气⏹1.自然之气⏹(1 )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
”⏹(2 )元气。
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之气⏹(1)生理之气。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2 )精神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地域时代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3.文气或辞气。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二)“文气”说的理论内涵⏹1.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感情力量,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
⏹(1)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
⏹(2)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2.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髙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曹丕倡“文以气为主”之说,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韩愈论¡°气盛言宜¡±⏹¡°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
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气与道德、学识、条理、声调。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刘大櫆《论文偶记》)⏹“气盛言宜”的例子——⏹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马说》)⏹世有河蟹同时有草泥马。
河蟹常有,而草泥马亦常有;盖虽有此马,竟驱策于夹钳之下,折腾于泥涂之间,是以草泥称也。
⏹马之草泥者,求食不能尽温饱。
河蟹者,每掠草滩而夺其食也;是马也,虽有亿万之众,食不饱,力不足,皮包而骨见,且欲与犬彘等不可得,安求其能效力也!⏹夺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果其腹,鸣之而强力箝其口,舞钳而大言曰:“马皆我养。
”呜呼!其真河蟹邪?真草泥马也!(章立凡《新马说》)三、文章的作用和意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 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
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
⏹ 2. 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
四、“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批评:1.“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 2.“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第二节陆机《文赋》⏹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
⏹一、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意”:(1)感物而生的意;(2)构思中所形成的意;(3)文章已表达出来的意。
⏹意称物是前提和原因,文逮意是目的和结果,后者是《文赋》讨论的重点。
整篇《文赋》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并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过程。
⏹二、文思之源⏹1.“伫中区以玄览”(感于物)⏹2.“頤情志于典坟”(本于学)⏹突出自然环境对作者情感的触动⏹●比较:“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陆机的贡献,是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把心由物动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把它看作创作构思开始的一部分。
自此,文学理论上的“物感”说便沿着这条线发展下来。
三、艺术构思的特点⏹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层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1.心理状态:内视与神思的飞驰。
⏹“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2.想象的驰骋。
⏹(1)揭示了艺术想象的超时空性,概括了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的特点。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构思过程中,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
⏹“物昭晰而互进”的“物”,是指心中的物象,是心象。
⏹想象伴随感情活动,离不开语言。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感情与想象交错展开的同时,便是选择词语以表现此渐趋明朗的情思与渐趋昭晰的物象,离开语言,构思是完全不可能的。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语言不仅面临如何表达的问题,还面临务去陈言的问题。
⏹(3)虚构性:“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 3. 提出艺术灵感的问题:⏹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影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纷葳蕤以杂遝,唯毫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
四、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而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烨而谲诳。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1.列举十类文体,一一概括其文体特征。
⏹2.主张内容形式并重、“情”“理”协调。
⏹“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和意义⏹1.“缘情”,明确宣告诗歌出自人的情感体验,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情”的传统。
⏹“缘情”与“言志”之别:⏹“前者以’情’为主,后者以’理’为主,前者重个人感受,后者重群体规范;前者推崇情之’真’,后者显扬情之’正’;前者要动人情,后者要正人心,一句话,前者立足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以求宣发,而后者更强调以社会功利和道德为导向来制引人的情意活动。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2.¡°绮靡¡±:绮,文采;靡,声音。
指诗歌文辞精美动人的审美特征。
概括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3.¡°缘情¡±是诗的内质,¡°绮靡¡±是诗的外形,诗因情性的焕发而达成美好动人的文辞。
⏹¡°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性情。
¡±(《文心雕龙¡¤情采》)⏹¡°绮靡者,情之所自溢也;不绮靡不可以言情。
¡±(明¡¤顾起元《铁砚斋次草序》)⏹●文采出于自然,消解了文质的二元对立。
⏹●文学性¡ª¡ª情采⏹于右任手书宋教仁墓碑铭文——⏹先生之死,天下惜之。
先生之行,天下知之。
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
於乎!九泉之泪,天下之血。
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
铭诸心肝,质诸天地。
⏹“诗缘情而绮靡”提出的背景:⏹1.文学传统⏹(1)从《魏风·园有桃》:“心之忧兮,我歌且谣”到《古诗十九首》“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的创作自诉。
⏹(2)楚骚传统的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在魏晋时代压倒诗“经”精神)⏹2.时代背景⏹(1)魏晋玄学的任情思想⏹“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