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5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地理环境?它有哪些特征?”2.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如地域性、差异性、动态性等。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联系、要素相互作用等;分析其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分析其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如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环境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地理环境演变、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等。

2. 结合现代科技,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如对学校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识到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3.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5. 案例分析: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相关图像和案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地理环境的定义,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3.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解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 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具体表现,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地理环境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地理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展示具体地理环境实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要素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采用模型演示法,直观地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模型演示:使用模型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域分异的类型、规律及成因。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5.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域分异的类型4. 地域分异的规律5. 地域分异的成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域分异的类型、规律及成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域分异的类型和规律。

3. 运用图表法,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特点。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地域分异的类型: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案例,使学生了解地域分异的类型。

4. 地域分异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地域分异的规律,概括其特点。

5. 地域分异的成因:分析地域分异的成因,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内在机制。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地域分异案例,如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地域分异的特征。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

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所以,我倡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案例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教材分析】必修1主要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内容,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初步认识到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本节内容进一步从圈层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机理和分异规律,是对前面自然地理知识的继承、总结和归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

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其中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第二课时介绍。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的动词是“分析”,要求采用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包括景观图),掌握的知识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动词“分析”说明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去感悟和探究,“运用地图”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本节需要运用的地图(包括景观图)主要有:“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景观图”,以及“垂直自然带图”,同时对地图的阅读也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教案教案章节:一、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人类环境、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复合环境。

(2)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地理环境。

(2)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地理环境。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三、地域分异规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概念,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2. 教学内容:(1)地域分异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分异的现象。

(2)讲解地域分异的概念和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原因。

四、地理环境差异与地域联系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掌握地域联系的方式。

2. 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2)地域联系的方式:自然联系、人文联系、空间联系。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5(中图版必修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5(中图版必修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增强,对知识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尤其是对自然探秘的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欲望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并希望地理能真正源于生活并能解释自然现象。

学生对全球气候分布以及成因了解不少,有一定的了解,而植被是气候的产物,自然带与气候关系密切,这对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分布打下一定的基础。

但对地理知识点归纳和总结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

三、课程类型讲授新课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六、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七、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八、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九、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模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模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模版)第一篇: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模版)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具准备:自制电脑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幻灯片展示景观图片】我国炎热的南方、温凉的北方、多雨的东南沿海、干旱的西北内陆,感知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感性认识【教师介绍】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幻灯片展示归纳】五带分布图、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思考】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其原因。

3. 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及其表现。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整体性表现、差异性原因。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3. 运用图表讲解法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表、案例资料。

2. 安排学生预习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有何联系?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并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阐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性、动态性、连续性等。

4.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讲解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5. 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通过图表和案例资料,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寒带、温带、热带等。

6. 总结课程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知识点,强调重点概念。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上的主要自然带及其特征,分析自然带形成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天津市县级优课)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天津市县级优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近几年天津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势多以环境变化命题切入,分析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特
征以及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典型案例题分析为主线,并配以学生思考、探究、总结、归纳、练习等方
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主干知识。

帮助学生感知大尺度空间地理事物,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完成预设目标。

整体性性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全面正确认识这个特征,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
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三是进行解题方法归纳
解和解题训练。

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讲、专心地练,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复习任务。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培养读图分析的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和整体性,学会用科学的、联系的、因地制宜的思路分析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课前预设任务和要求,让学生预习更有目的性。

先熟悉掌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运用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教学设计
-案例的基本情况介绍;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地域分异规律在本案例中的体现。
2.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并尝试解释该地区某一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要求不少于600字,内容包括:
-选取地区的概况;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
-地理现象的描述及其产生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地域发展,培养学生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仍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深入,容易将各要素孤立看待;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时,缺乏系统性的思考,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环境的特点。
-设想: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分析技能。
(二)教学设想
1.引入互动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想: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知识内化。
2.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设想: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性在其中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2.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5课时教法分析(教师用书独具)一、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课标解读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方案设计(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中描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导入新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四、教学地位分析本节是在前面学习了各个地理要素的属性及其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着重讲述地域分异规律,侧重观点教育。

在高考中命题率较高,既可以单独命题,也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一起命题,突出考查人类活动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影响。

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

五、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68-6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9-7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比较”,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70图3-2-5的解读,讲解“探究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中图版高中地理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一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明白得地域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缘故;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1、列表比较法:地域分异规律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经历。

地域分异规律能够分成三个方面:①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要紧表现为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引导式教学法:假如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假如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3、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现,补偿学生直截了当体会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样、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关心学生建立新知。

4、联系法:地理环境由气候、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六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

因此,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第一要抓住气候要素的专门性,再结合具体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如此更有助于明白得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复习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要联系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经历对应的自然带和植被名称及相应的动物与土壤。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理环境研究的心得与经验。

3. 开展地理环境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摄影、实地考察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了解概念及地理环境产生地域分异的基本原因的基础上,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图和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说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规律。

2.以某山地垂直自然带为例说出垂直地带性规律。

3.举例说明某地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由:此规律是各自然要素的总结和人文地理学习的基础)
难点:
1.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由: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比较陌生)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由:学生利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困难)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流程
教师
导入:展示不同自然带和同一自然带的多种景观图片,提出问题
显示全球卫星图片
归纳出概念
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图和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
1.非洲从赤道向两侧自然带变化及原因?
2.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带变化及原因?
归纳总结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卫星像片及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提出问题:
1.非洲东部赤道地区为什么是热带草原自然带?
2.读图说明南半球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归纳总结
学生
看图片回答问题,发现差异
分组讨论差异原因并汇报
一、二、三组讨论问题1
四、五、六组讨论问题2
小组代表发言
讨论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
一、二、三组讨论问题1
四、五、六组讨论问题2
小组代表发言
五、板书设计。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优秀教学案例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课优秀教学案例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地理素养。
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域分异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地图等工具,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提升能力。
4.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强化实践与应用: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作业环节,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域分异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微课结束后,我及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通过这次微课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究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课时教法分析(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案设计(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中描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导入新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地位分析本节是在前面学习了各个地理要素的属性及其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着重讲述地域分异规律,侧重观点教育。

在高考中命题率较高,既可以单独命题,也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一起命题,突出考查人类活动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影响。

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68-6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9-7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比较”,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70图3-2-5的解读,讲解“探究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9: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前自主导学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表现(1)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思考交流1.东非高原的赤道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提示】东非高原的赤道地区由于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加上气流难以把大量的海洋水气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是地域分异规律。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3.自然带⎦⎥⎥⎤纬度位置→热量海陆位置→水分――→决定气候类型――→影响⎣⎢⎢⎡⎦⎥⎥⎤植被土壤――→形成自然带――→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长条状分布4.具体表现“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如图中序号l→3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表现明显,如图中序号4→82.为什么高、低纬度地区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显著?【提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课堂互动探究【问题导思】1.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举例说明什么是纬度地带性,并说明产生的原因。

【提示】如亚欧大陆东部由南向北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自然带,各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南北)更替,这就是纬度地带性。

其产生的原因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沿纬度变化的方向热量发生变化。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举例说明什么是经度地带性,并说明产生的原因。

【提示】如我国沿40°N纬线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自然带,各自然带沿经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更替,这就是经度地带性。

其产生的原因是由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逐渐变化。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体现了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比较如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典例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非洲沿20°E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水分海陆分布沿经线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方法技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简单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性,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经度地带性,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例1 读下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自然景观从③→⑤→⑥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________(低、中、高)纬度地区。

(3)自然带③分布的地区有________气候区和________气候区。

【思路点拨】明确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南北更替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东西更替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

【解析】第(1)题,①、②、③、④四个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从低纬到高纬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不同,因而这种变化规律的产生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的。

第(2)题,自然景观从③→⑤→⑥的更替是由沿海向内陆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第(3)题,自然带③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大陆西部分布地区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1)热量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2)经度地带性水分中(3)温带海洋性温带季风【问题导思】1.何谓基带,若一座山位于暖温带,则其基带可能是什么?【提示】山地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称为基带。

若一座山位于暖温带,则其基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

2.山地的垂直带谱与水平自然带有何相似性?若一座山位于暖温带,高度高于5000米,则其垂直带谱可能有哪些?【提示】某山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有类似的规律。

位于暖温带的山脉,可能有以下自然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高山寒荒漠带)、冰川。

3.观察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说明冰川积雪带下线(雪线)的分布规律。

【提示】雪线在迎风坡较低,在背风坡较高。

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2.基带与山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

通过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秦岭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秦岭的南坡位于亚热带。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1)如果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包括雪线的海拔高度)向阳坡高于背阴坡。

如图,可判定该图所示山脉位于北半球。

(2)如果以水分(降水量)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包括雪线的海拔高度),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如图,可判定该山东坡为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的因素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往往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相对高度及山体海拔有关。

具体如下图所示:5.影响雪线的因素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影响其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坡向、降水量等。

具体分析如下:易误警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地,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例2 下图为安第斯山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安第斯山脉的植被垂直带(1)与图示安第斯山地段距离最近的地形可能是 ( )A.巴西高原B.亚马孙平原C.墨西哥平原D.拉普拉塔平原(2)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下部第一个自然带)、树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

请分别说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树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

(3)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

(4)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思路点拨】第(1)题,山地的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第(2)题,根据题干所给信息读图寻找答案。

第(3)题,雪线的高低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

第(4)题,气候(热量和降水)因素是影响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题,从山麓地带为热带雨林可知,它与亚马孙平原距离最近。

第(2)题,从图中不难读出安第斯山的基带、顶带的名称,树林和雪线的高度。

根据4800 m为0℃和每下降100米温度升高0.6℃可计算出山麓地带的气温为28.8℃。

第(3)题,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第(4)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是由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形成的。

【答案】(1)B(2)基带为热带雨林带,顶带为永久积雪的冰川带。

树线的高度为3100米,雪线的高度为4800米。

山麓地带的气温为28.8℃(据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计算得出)。

(3)东坡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优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

(4)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物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图表活动解读图表解读[图表展示]教材第70页图3-2-5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解图精要]由图名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可知,本图展现的是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读图把握以下要点:(1)沿大陆东岸或西岸,由赤道到两极地区,由于纬度不同,造成热量差异显著,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