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

合集下载

地面移动机器人的越障机构设计及运动学建模

地面移动机器人的越障机构设计及运动学建模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1)1.1 关于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1 课题研究意义 (1)1.1.2 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1)1.2 地面移动机器人相关领域现状及前景 (2)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2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5)1.2.3 越障机构及运动学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7)1.3 本文研究内容 (8)第2 章 移动机器人总体结构介绍及运动学分析 (9)2.1 前言 (9)2.2 移动机器人总体系统构成 (9)2.2.1 移动机构方案分析设计 (9)2.2.2 电机系统的选择 (11)2.2.3 控制系统整体分析 (15)2.3 运动学建模 (16)2.4 运动学分析 (18)2.4.1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19)2.4.2 移动机器人驱动轮的约束方程 (20)2.4.3 移动机器人履带运动分析 (21)2.4.4 移动机器人位姿校正 (22)2.4.5 移动机器人结构误差的分析及补偿 (23)2.5 本章小结 (23)第3 章 地面移动机器人越障的能力分析 (24)3.1 引言 (24)3.2 关于越障地形特征问题的研究 (24)3.2.1 相关越障环境全局地貌概况描述 (24)3.2.2 室外环境的通过性地形因素 (24)3.2.2 不同环境的地貌的具体划分 (25)3.3 机器人越障的几个合理假设和关键问题 (26)3.3.1 机器人越障研究的几个合理假设 (26)3.3.2 系统结构问题 (27)3.3.3 行为协调问题 (27)3.3.4 环境感知问题 (27)3.3.5 移动性问题 (28)3.3.6 稳定性问题 (28)3.4越障机器人结构设计 (29)3.5 机器人越障过程描述 (33)3.5.1 爬越台阶 (33)3.5.2 斜坡运动 (36)3.5.3 翻越沟渠运动 (38)3.5.4 上下阶梯 (39)3.6 创新越障机构设计 (41)3.7 本章小结 (43)第4 章 地面移动机器人越障的遥操作系统 (44)4.1 引言 (44)4.2 移动机器人遥操作 (44)4.3 遥操作体系结构 (45)4.4 移动机器人遥操作总体方案 (46)4.5 移动机器人遥操作硬件设计 (48)4.6 移动机器人遥操作系统软件设计 (50)4.6.1 编译器及编程语言的选择 (51)4.6.2 软件设计 (54)4.7 本章小结 (57)第5章 地面移动机器人越障控制实验与分析 (58)5.1 实验目的 (58)5.2 基本实验步骤 (58)5.3 斜坡运动实验 (58)5.3.1实验原理 (58)5.3.2实验过程 (59)5.3.3实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59)5.4 转弯运动实验 (61)5.4.1实验目的 (61)5.4.2实验原理 (61)5.4.3实验过程 (61)5.4.4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61)5.5 台阶运动实验 (63)5.6 本章小结 (63)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4)6.1 结论总结 (64)6.2 展望 (64)参考文献 (65)致谢 (68)第1章 绪论1.1 关于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 课题研究意义做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机器人,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和应用。

第四章,轨迹规划

第四章,轨迹规划

第4章机器人轨迹规划本章在操作臂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中机器人运动的轨迹规划和轨迹生成方法。

所谓轨迹,是指操作臂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而轨迹规划是根据作业任务的要求,计算出预期的运动轨迹。

首先对机器人的任务,运动路径和轨迹进行描述,轨迹规划器可使编程手续简化,只要求用户输入有关路径和轨迹的若干约束和简单描述,而复杂的细节问题则由规划器解决。

例如,用户只需给出手部的目标位姿,让规划器确定到达该目标的路径点、持续时间、运动速度等轨迹参数。

并且,在计算机内部描述所要求的轨迹,即选择习惯规定及合理的软件数据结构。

最后,对内部描述的轨迹、实时计算机器人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生成运动轨迹。

4.1 机器人轨迹规划概述一、机器人轨迹的概念机器人轨迹泛指工业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即运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机器人在作业空间要完成给定的任务,其手部运动必须按一定的轨迹(trajectory)进行。

轨迹的生成一般是先给定轨迹上的若干个点,将其经运动学反解映射到关节空间,对关节空间中的相应点建立运动方程,然后按这些运动方程对关节进行插值,从而实现作业空间的运动要求,这一过程通常称为轨迹规划。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属于机器人低层规划,基本上不涉及人工智能的问题,本章仅讨论在关节空间或笛卡尔空间中工业机器人运动的轨迹规划和轨迹生成方法。

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描述一般是对其手部位姿的描述,此位姿值可与关节变量相互转换。

控制轨迹也就是按时间控制手部或工具中心走过的空间路径。

二、轨迹规划的一般性问题通常将操作臂的运动看作是工具坐标系{T}相对于工件坐标系{S}的一系列运动。

这种描述方法既适用于各种操作臂,也适用于同一操作臂上装夹的各种工具。

对于移动工作台(例如传送带),这种方法同样适用。

这时,工作坐标{ S }位姿随时间而变化。

例如,图4.1所示将销插入工件孔中的作业可以借助工具坐标系的一系图4.1 机器人将销插入工件孔中的作业描述列位姿P i(i=1,2,…,n)来描述。

第四章齐次变换

第四章齐次变换

o
x
x w″
u″ y
第26页,此课件共52页哦
z
v ```
7
o′ u ```
w ```
-3 oy
4 x
26
解2:用计算的方法
根据定义1,我们有:
T Trans(4 , 3, 7) R(y, 90 ) R(Z,90 )
0 0 1 4
1 0 0 3
0 1 0 7
0 0 0
1
(2-20)
25
第25页,此课件共52页哦
2.6 相对变换
举例说明:
例1:动坐标系∑0′起始位置与固定参考坐标系∑0重合,动坐标系∑0′做如 下运动:①R(Z,90º) ②R(y,90º) ③Trans(4,-3, 7),求合成矩阵
解1:用画图的方法:
z
w
o(o′ ) v y u x
z
z
w′
v′
v″
o(o′ ) u′ y
ay
Py
nz 0
oz 0
az 0
Pz 1
a z
o
P
n
y
x
9
第9页,此课件共52页哦
2.4坐标系在固定参考坐标系中的表示
nx ox a x Px
F
n
y
oy
ay
Py
nz 0
oz 0
az 0
Pz 1
x
a z
o
P
n
y
• 前三个向量是w=0的方向向量,表示该坐标系 的三个单位向量 n,o,a, 的方向,而第四个w
动坐标系在固定坐标系中的齐次变换有2种情况:
第四章齐次变换
1
第1页,此课件共52页哦

第3-4章_机器人运动学

第3-4章_机器人运动学

已知初始位姿为(x0, y0, q0),两轮转角增量为L和 R,则两轮移 动距离分别为lR = rR和lL = rL, 机器人移动距离 l=(lR+lL)/2 方位角变化 q =(lR-lL)/D。 第n步机器人位姿可以按下面公式更新: q n q n 1 q xn xn 1 cos q n 1 q / 2 y y sin q q / 2 n 1 n 1 n 若已知机器人的初始位姿,根据该递推公式可以确定任意时刻机器 人位姿,比较简单,但因积累误差大,所以长时间不可靠。
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来控制机器人在场地坐标 系下的移动和转动速度。
4
L2
L1
q1 A
y
平面机械臂运动学
B q2
两连杆平面旋转关节机械臂,其结构由连 杆长度L1,L2和关节角q1,q2确定。 平面机械臂 表示关节位置的变量q1,q2称为关节变量。 旋转关节变量用关节角q表示,而移动关节变量用移动距离d表示。 机械手末端位置与关节角之间的关系为
全向移动轮
v1 w1 R vx sin v y cos w L v2 w2 R v y w L v3 w3 R vx sin v y cos w L
(3-5)
三轮全向移动机构
3
w1R vx sin v y cos w L w2 R v y w L 三个全向轮的角速度与机器人速度之间关系: w3 R vx sin v y cos w L
x
x L1c1 L2c12 y L1s1 L2 s12
其中 c1=cosq1,c12=cos(q1+q2), s1=sinq1,s12=sin(q1+q2)。

机器人 (7)

机器人 (7)
然而机器人是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由多个连杆和多个关 节组成,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耦合关 系和严重非线性。动力学求解非常复杂。
机器人动力学的研究有
牛顿-欧拉(Newton-Euler) 法
拉格朗日(Langrange)法
高斯(Gauss)法
凯恩(Kane)法
罗伯逊-魏登堡(Roberon-Wittenburg) 法等。
角度设定法
“角度设定法”就是 采用相对参考坐标系或相对运动坐标系作三次连续转动来规
定姿态的方法,。
手部位姿可用一个6维列矢量来表示
X [ px py pz x y z ]T
φx、 φy、 φz表 示绕x、y、z轴的
转角。
4
设q为广义关节变量 q [q1 q2 ... qn ]T
x x(q1,q2,..., qn ) x(q)
τ
τ
2
M
τ n
假定关节无摩擦,并忽略各杆件的重力,利用虚功原理则可得广 义关节力矩τ与机器人手部端点力F的关系可用下式描述:
τ=JTF 式中: JT为n*6阶机器人力雅可比矩阵。 机器人力雅克比是机器人速度雅可比J的转置矩阵。是机 器人静力计算的基础。
23
• 机器人静力计算的两类问题
– (1) 已知外界环境对机器人手部的作用力F,求相应的满足 静力平衡条件的关节驱动力矩τ。
–运动学方程x=x(q)可以看成是由关节空间向操作空 间的映射;
–而运动学反解则是由其映像求其关节空间的原像。
6
二.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
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揭示了操作空间与关节空间的映射关系。 雅可比矩阵不仅表示操作空间与关节空间的速度映射关系, 也表示两者之间力的传递关系,为确定机器人的静态关节力 矩及不同坐标系间速度、加速度和静力的变换提供了便捷的 方法。

第三章_移动机器人运动学

第三章_移动机器人运动学

3.3.2可操纵度 s
对于可操纵的标准轮,通过改变操纵角,可 间接改变机器人的姿态。
• 3.3.2 活动性的程度
活动性表示机器人在环境中直接运动的能力。 限制活动性的基本约束就是加在轮子上的滑动约 束。 滑动约束如前所示为:
在数学上, C 1 ( s ) 的零空间是空间N,使得 对任何N中的向量n, C 1 ( s ) n 0 。为了满足约 束,运动向量 R ( ) I 必须属于投影矩阵 C 1 ( s ) 的零空间。若遵守运动学约束,则机器人的运 动必定总是在该空间N内。 在几何上,利用机 器人的瞬时转动中心,可以同时说明运动学的 约束。
小结:对于小脚轮、瑞典轮和球形轮,由于其内 部的自由度,并未对机器人的运动施加实质上的 约束,即机器人可在全局参考框架下自由运动。 也就是说,只有固定标准轮和可操纵标准轮会对 机器人的运动施加约束。
3.2.4 机器人运动学约束
给定一个具有M个轮子的机器人, 假定机器 人总共有N个标准轮,由Nf个固定标准轮和Ns个 可操纵标准轮组成。βs(t)表示可操纵标准轮的可 变操纵角。βf表示固定标准轮的方向。
将上式求逆,得到特定的差动驱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
1 0 l 1 0 l 0 1 0
1 J2 1 R ( ) 0
I R ( )

1
1 2 0 1 2l
1 2 0 1 2l
0 J 1 2 0 0
• 瞬时转动中心 ICR (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
在任何给定时刻,轮子必定沿着半径为R的 某个圆瞬时的运动,使得那个圆的中心处在零运 动直线上,该中心称为瞬时转动中心。它可以位 于沿零运动直线的任何地方。

机器人运动学

机器人运动学

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运动学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和姿态变化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分析机器人的构造和动力学参数,研究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运动规律和遵循的动力学约束,以实现机器人的准确控制和运动规划。

本文将从机器人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正解和逆解等方面进行介绍。

1. 机器人运动学的基本概念机器人运动学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机器人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等基本概念。

其中,运动状态包括位置、方向和速度等;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是描述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朝向。

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基本概念,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控制和规划。

2. 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模型是机器人运动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可以描述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和姿态变化。

常见的运动学模型包括平面机器人模型、空间机器人模型、连续关节机器人模型等。

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参数和运动学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

3. 运动学正解运动学正解是指根据机器人的构造和动力学参数,求解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

具体而言,根据机器人的关节角度、关节长度和连杆长度等参数,可以通过连乘法求解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姿。

运动学正解是机器人运动学中的常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器人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范围。

4. 运动学逆解运动学逆解是指根据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求解机器人的关节角度。

反过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就需要求解逆运动学问题。

运动学逆解是机器人运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解决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机器人的准确定位和控制。

总结:机器人运动学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和姿态变化的学科,通过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正解和运动学逆解等方法,可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状态、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

深入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准确控制和运动规划。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运动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第4讲机器人微分运动学PPT课件

第4讲机器人微分运动学PPT课件

0
d
0
dd
i
1
0
0
0
利用微分变换式同样有:
d
d
T x
T y
n z
t
z
d
T z
T x
bz 0
dd
i
T y
T z
0 0
即得到关节i对 末端抓手运动 的贡献。
作业2-2:设机器人的关节1轴线垂直于地面,关节2和 关节3的轴线平行,并与关节1的轴线相垂直。关节1与关 节2的轴线正交,连杆1与连杆2之间无偏距。 求该操作臂末端的位置雅可比矩阵。
斜对称矩阵(Skew Symmetric Matrix)
定义: nxn矩阵S被称为斜对称矩阵,当且仅当(iff)满足
STS0 sij sji 0, i, j1,2,3 sii 0
注:一般地,把所有3x3的斜对称矩阵表示为:so(3)
SSM的性质: S(k1a+k2b)=k1S(a)+k2S(b) S(a)p=a x p
RS(a)RT=S(Ra) R,Sso(3) XTSX=0 XRn
微分运动的坐标变换
定义六维列矢量 :
D v xv y v z x
y
T z
称为刚体的广义速度矢量,它能完整地刻画任意刚体 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若用差分代替微分,则上式可写为
D d xd yd z x
y
T z
称为微分运动矢量。
作业2-2图
Differential Kinematics (2)
本讲重要概念: 雅克比矩阵(Jacobian Matrix) (5S) 运动学奇异(Singularity)(5S) 冗余度(Redundancy) (4S) 零空间(Null Space) (4S) 自运动(Self-motion) (4S) 可操作性(Manipulability)(5S)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
转向位置的变化 对机器人当前的运动约束没有直接影响,
它对运动的影响需通过时间积分表现出来,影响车的活动性 17
小脚轮
• 可以绕着垂直轴转向,但其 旋转垂直轴并不通过地面接 触点,需附加一个参数d
滚动约束(旋转垂直轴的偏移对平行于轮平面的运动不起作用)
sin( ) cos( ) (l)cos R( )I r 0
15
固定标准轮
• 约束:
– 沿轮子平面运动 为轮子的转动
– 沿正交于轮子平 面的运动为零
滚动约束
sin( ) cos( ) (l)cos R( )I r 0
无侧滑约束
cos( ) sin( ) l sin R( )I 0
移动机器人
轮式移动机器人
轮式移动机器人
2
轮式移动机器人
• 轮子在移动机器人中最常用 • 三个轮子的移动机器人能够保证稳定平衡 • 当轮子多于三个时,需要悬挂系统保证所有轮子
与地面接触 • 轮子的个数选择依赖于应用 • 轮式机器人的重点在牵引、稳定性、机动性和控
制,平衡性不是主要问题。
3
四种基本轮子类型
无侧滑约束
轮子上的侧向力发生在A点,相对于A点的地面接触 点的偏移使得侧向移动为零的约束不再成立,要求 通过一个等量而相反的转向运动进行平衡
cos( ) sin( ) d l sin R( )I d 0
18
小脚轮
• 可以绕着垂直轴转向,但其
旋转垂直轴并通不过通设过置地面的接值,将使得任意侧向运
0 1
11
前向运动模型
• 差动驱动移动机器人
– 轮子半径为 r – 轮子到两轮中间中点P的距离为 l – 两个轮子的旋转速度分别为 1,2 – 若 r,l,,1,2 已知,则机器人在全局坐标系下的速度

机器人运动学文稿演示

机器人运动学文稿演示

转动连杆坐标系的D-H变换
• 转动连杆的D-H参数为θi、ai、αi 、di,其中关节变量是θi 。这四 个参数确定了连杆i相对于连杆i-1的位姿,即D-H坐标变换矩阵Ai。
• 坐标系{i-1}经过下面四次有序的相对变换可得到坐标系{i}:
(1)绕Zi-1轴转θi ;Rot(Zi-1,θi)
(2)沿Zi-1轴移动di ;Trans(Zi-1,di)
• 则第二连杆对基坐标的位姿为 T2 A1A2 • 手爪相对于基座的位姿
T6A 1A 2A 3A 4A 5A 6
注意前后 顺序
二、 机器人运动学方程
2、手爪位姿的表示
位置矢量P:两手指连线的中点(手爪坐标系的原点); 接近矢量a:夹持器进入物体的方向(手爪坐标系的Z轴); 方向矢量o:指尖互相指向(手爪坐标系的Y轴); 法线矢量n:垂直手掌面的方向(手爪坐标系的X轴);
noa
oo1 aa1 oa1
线的交点; (3)当关节i轴线和关节i+1轴线平行时,取关节i+1轴线与关节i+2轴线
的公垂线与关节i+1轴线的交点;
移动连杆坐标系的建立
移动连杆前的相邻连杆坐标系的规定:
• 坐标轴Zi-1:过原点Oi且平行于移动关节i的轴线; • 坐标轴Xi-1:沿移动关节i-1轴线与Zi-1轴线的公垂
线,指向Zi-1轴线; • 坐标轴Yi-1:按右手直角坐标系法则确定; • 坐标原点Oi-1:关节轴线i-1和Zi-1轴的公垂线与Zi-1
轴的交点;
移动连杆坐标系的建立
• 首连杆0:基座坐标系{0}是固定不动的;Z0 轴取关节1的轴线,O0的设置任意,通常与 O1重合;
• 末连杆n:工具坐标系{n}固定在机器人的 终端,由于连杆n的终端不再有关节,约定 坐标系{n}与{n-1}平行;

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与控制研究

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与控制研究

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与控制研究移动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下执行任务,提供了许多便利和帮助。

然而,要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并不简单。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机器人的运动学和控制方法,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适应性。

一、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1.1 正逆运动学机器人的运动学研究主要涉及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

而正逆运动学是机器人运动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正运动学研究的是已知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参数,求解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

例如,对于一个多关节机器人,可以通过正运动学模型计算出机器人手臂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

而逆运动学则是已知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求解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参数。

逆运动学问题更为复杂,因为在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多解的情况,需要通过算法进行求解,以确定机器人的运动参数。

1.2 运动约束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运动约束,以保证其稳定和安全性。

运动约束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机器人的关节运动约束。

机器人的关节有一定的范围,不能超过其可运动范围,否则会导致机器人无法正常工作或发生意外。

其次,机器人的动力学约束。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满足动力学平衡的条件,以保持稳定。

例如,在机器人行走时需要控制机器人的重心,以避免翻倒。

最后,机器人的环境约束。

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会受到环境的限制,例如狭小的空间、不平坦的地面等,这些都需要考虑在内,以确保机器人的运动安全和有效。

二、移动机器人的控制方法2.1 基于PID的控制方法PID控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之一。

PID控制通过不断调整机器人的控制参数,使得机器人的输出与期望的输出值保持一致。

PID控制包括三个部分: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

比例控制调整机器人的控制量与误差之间的比例关系,积分控制消除积累误差,微分控制消除误差的变化率。

2.2 基于模糊控制的方法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可以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机器人运动学共54页

机器人运动学共54页

Ai+
1
• d i 是从第i-1坐标系
的原点到Zi-1轴和
Xi轴的交点沿Zi-1 Ai-1
轴测量的距离
• i 绕 Zi-1轴由Xi-1
轴转向Xi轴的关节

Ai i
li
li1 d i
i
坐标系的建立原则
Ai+
• 为右手坐标系
1
• 原点Oi:设在Li与
Ai+1轴线的交点上 • Zi轴:与Ai+1关节轴
0 1 0 1
T110
0 0
0 10 -1 9
0 0 0 1
1 0 0 -10
T2 00
-1 0
0 -1
20 10
0 0 0 1
x yz
• 试求立方体中心在机座坐标系∑0中的位置
• 该手爪从上方把物体抓起,同时手爪的开合方向与物体的Y轴同向, 那么,求手爪相对于∑0的姿态是什么?
解1:
已 摄 T 物 知 T 1, 摄 T 机 T 2, 求 机 T 物
i j k c: n s a 10 0 0ij0k[0 1 0]T
0 0 1
0 1 0 因此:姿态矩 1阵0为0
0 0 -1
当手爪中心 与物体中心 重合时
0
机T物
1 0
0
1 0 11
0 0 10
0 -1 1
0
0
1
y s
O
a
z
x n
nx sx ax px
实际要求ny nz
sy sz
ay az
ppyz机T手爪
0
0
0
1
ox yz
z机 y机
O机
z物 x物 O物 y物

机器人运动学 ppt课件

机器人运动学  ppt课件


-θ角,则其旋转变换矩阵就为:

cos sin 0

R z, ij

sin
cos
0

0
0 1
cos sin 0
R z , ij

sin
cos
0
0
0 1
ppt课件
25
2019年12月18日12时47分
第2章 机器人运动学
2.2 齐次变换及运算
为移动关节为转动关节i1i1机器人运动学方程231运动学方程建立步骤相邻杆件位姿矩阵第一种坐标系建立坐标系i1i1关节i机器人运动学方程231运动学方程建立步骤相邻杆件位姿矩阵第一种坐标系机器人运动学方程231运动学方程建立步骤相邻杆件位姿矩阵第一种坐标系ii单步齐次变换矩阵机器人运动学方程231运动学方程建立步骤相邻杆件位姿矩阵第一种坐标系ii单步齐次变换矩阵机器人运动学方程231运动学方程建立步骤相邻杆件位姿矩阵第一种坐标系iii相邻杆件的位姿矩阵机器人运动学方程231运动学方程建立步骤cossinsincoscossinsincoscossinsinsincoscoscossincossinsincossincos相邻杆件位姿矩阵第一种坐标系iii相邻杆件的位姿矩阵cossinsinsincoscoscossincossinsincossincos机器人运动学方程231运动学方程建立步骤相邻杆件位姿矩阵第一种坐标系注意
R—izj ,—坐标系{j}变换到坐标系{i}的旋转变换矩阵,
也称为方向余弦矩阵。
ppt课件
20
2019年12月18日12时47分
第2章 机器人运动学
2.2 齐次变换及运算

器 人
2.2.1 直角坐标变换

机器人运动学概述

机器人运动学概述

为简化为一个矩阵,引入齐次变换阵
Px1 Px 0 Px 2 P Py1 R ( ) Py 0 y 2 P Pz 0 Pz 2 z1 1 0 0 0 1 1
z( z )
y
'
'
'
o (o )
x
'
'
o (o )
x
'
'
x( z )
'
y
x
y
y
'
z
o
z
'
'
x
'
o
y
x
第三次变换
A Trans (4, 3, 7) Rot ( y,90) Rot ( z ,90) 1 0 0 0 0 1 0 0 0 0 4 0 1 0 3 0 0 1 7 1 0 0 1 0 0 1 4 0 0 3 1 0 7 0 0 1 0 1 0 0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1
注意:旋转矩阵的相乘顺序不能改变,顺序不 同,结果改变,
A Trans(4, 3,7) Rot ( y,90) Rot ( z,90) A Trans(4, 3,7) Rot ( z,90) Rot ( y,90)
齐次变换矩阵A由四个列向量组成,它的前三个列
向量称为方向向量,由分别绕 x、y、z 轴旋转θ角确
RX ( ) RY ( ) 称为基本变换矩阵 RZ ( )
RY ( )
0 sin 1 0 P2 0 cos

《机器人运动学》PPT课件 (2)

《机器人运动学》PPT课件 (2)
线在垂直于ai平面内 的夹角
i
ai
杆件参数的意义-di和 i
确定杆件相对位置关系,由另外2个参数决定,一个是杆
件的距离:di,一个是杆件的回转角:i
Ai+1
di 是从第i-1坐标
系的原点到Zi-1轴 和Xi轴的交点沿Z
Ai-
i-1轴测量的距离
1
i 绕 Zi-1轴由Xi-1
轴转向Xi轴的关节

Ai
1.广义连杆(D-H坐标)
全为转动关节: Zi坐标轴; Xi坐标轴; Yi坐标轴;
连杆长度ai; 连杆扭角αi; 两连杆距离di; 两杆夹角θi
全为转动关节: Zi坐标轴:沿着i+1关节的运动轴; Xi坐标轴:沿着Zi和Zi-1的公法线,指向离开Zi-1轴
的方向; Yi坐标轴:按右手直角坐标系法那么制定; 连杆长度ai; Zi和Zi-1两轴心线的公法线长度; 连杆扭角αi: Zi和Zi-1两轴心线的夹角; 两连杆距离di:相邻两杆三轴心线的两条公法线间
特殊情况坐标系的建立原那么
z i zi-1
两个关节轴相交
xi
oi
yi
Oi— Ai与Ai+1关节轴线的交

Zi— Ai+1轴线
Xi— Zi和Zi-1构成的面的法
Ai+1
线
Yi— 右手定那么
Ai
两个关节轴线平行
先建立
Ai-1
∑0i-1
然后建立 ∑0i+1
最后建立 ∑0i
Ai
Ai+1
Ai+2
yi-1 zi-1
ai杆长—沿 xi 轴, zi-1 轴与 xi 轴交点到 0i 的距离
yi1

机器人运动学

机器人运动学

4A任务驱动
-
3I需求驱动
-
2R需求驱动
-
Reduce cost/manufacturing lead time
第二讲:基础知识
机器人操作手
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手臂
连杆 (Rigid bodies) -骨胳 由关节连接 关节: 旋转(revolute)或平动 (prismatic)-肩/肘/腕) 驱动器 (Drive): 电动(electric) 或液压(hydraulic)-肌腱 执行器 (End-effector): 安装在 腕关节的法兰盘上-手掌 和人对比一下
3
机器人认定的基本条件
感知能力: 获取环境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执行能力: 移动和操作物质对象的能力 适应能力: 完成不同任务的可编程能力 自主能力: 独立或人机协作运行的能力
第二讲:基础知识
第一讲回顾
4D环境驱动
-
4
Dangerous-危况/Dirty–恶劣 Dull-枯燥/Difficult-困境 Automation-自动化/Augmentation-增强 Assistance-辅助/Autonomous-自主 Increase product quality/efficiency/safety
由于 所以
22
P = pu i u + pv jv + pw k w
p x = i x P = i x i u pu + i x jv pv + i x k w pw
第二讲:基础知识
5
机器人操作手
传感器
- 内部传感器: 收集机器人内部状态 - 外部传感器: 感知外部环境的信息
6
控制器
- 接收计算机的控制数据 - 输出控制电压到驱动器 - 通过传感信息确定输出

《移动机器人原理与设计》第三章运动学

《移动机器人原理与设计》第三章运动学
假定目标在全局参考坐标系 的原点,差动驱动的机器 人的运动学模型
令 为机器人前进方向和机器人轮轴中心与目标点连线之间的角度,当前 位置在全局参考坐标系下的极坐标为:
• 控制率设置 设计控制信号v和w, 闭环控制系统可表示为:
该闭环系统有一个唯一的平衡点 器人到达目标点。
,它会使机
• 稳定性证明
3.如下图所示,假定机器人位于θ=π/2,r(轮子半径)=1, (各轮距P点的距离)l=1,各轮转速分别为8和4,要求: (1)试写出局部参考框架和全局参考框架下位姿变量的转换 关系式,并给出转换矩阵的具体形式。 (2)试计算机器人在全局参考框架中的运动,并给出解释。
如果 ,,那么,机器人在平衡点是局部稳定的。 证明:在平衡点,做如下简化: 则
该闭环系统的系统矩阵: 特征方程为
如果 ,那么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具有负实部,则该 系统在平衡点附近是稳定的。证毕。
• 习题:
1.试给出建立全局参考坐标系和局部参考坐标系的必要性。 2. 对于差动机器人底盘,固定标准轮A如下图所示,若α=90 度,β=0度,θ(即全局框架横轴和局部参考框架横轴的夹 角)=90度, l=1, r=2, ϕ为轮子旋转角度。试写出轮A 的滚动和滑动约束方程。
• 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开环策略和闭环策略 点镇定、路径跟踪、轨迹跟踪
• 点镇定举例
• 在机器人局部参考坐标系下,给定实际位姿误差向量为 x,y和θ是机器人的目标坐标。如果存在一个控制矩阵K, ,
使得v(t)和w(t)的控制,
满足
机器人在目标点是稳定的,即控制矩阵K可以使机器人到达该目标点。
•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机器人运动学约束
把机器人底盘上所有轮子引起的运动学约束以适当的形式联合起来,就 可以描述整个机器人的运动学约束。 设Nf个固定标准轮和Ns个可操纵标准轮, 底盘的滚动约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y I
• 为了根据分量的移动描述机器人的移动, 需要将全局参考架下的移动映射到局部参 考框架下的运动。该运动可由正交旋转矩 阵来完成:
举例(example)
图4.2 与全局参考框架并排的机器人
• 给定在全局参考框架下某个速度( x, y, ) ,我们 可以计算沿机器人局部参考框架轴XR和YR的运
滚动约束:
Hale Waihona Puke 滑动约束:• 上述表达式对单个轮子的滚动和滑动约束具有强 的相似性,但矩阵代替了单个值,因此把全部轮 子的约束都考虑进去了,J1 ( s ) 表示一个投影矩 阵,它将机器人局部参考框架下的运动投影到沿 着各个轮子平面上的运动。 C1 ( s ) 也表示一个投 影矩阵,它将机器人局部参考框架下的运动投影 到各个轮子的法平面内。
第四章移动机器人运动学(Mobile Robot Kinematics)
4.1引言 运动学是对机械系统如何运行的最基本研究。在移动 机器人学中,我们必须了解机器人的机械行为以正确的设计 特定任务的移动机器人。 要了解机器人的运动过程,首先要描述各轮对运动所 作的贡献,为此,在以下章节中将介绍全局参考框架和机器 人局部参考框架的概念,基于这两个参考框架来说明机器人 运动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简单的前向运动的运动 学模型,以此来描述机器人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几何特征和 单个轮子行为的函数关系。
I R( ) J J 2
1 1 1f


2 . x 3 . . 4 I y 3 . 7 3
• 4.3移动机器人的机动性 机器人可操纵的总自由度,包括通过改 变轮子的速度,机器人直接操纵的自由度 (活动性)和通过改变操纵的配置和运动, 间接操纵的自由度(可操纵度)两个方面。
• 4.2.3 轮子运动学约束 首先讨论单个轮子的约束,再将单独轮子的 约束联合起来计算整个机器人的运动。 两点假设:1 轮子的平面总是和地面保持垂直, 并且在任何时候,轮子和地面之间只有一个单独 的接触点。2 该接触点无滑动,即只存在纯滚动。 两个约束:1 滚动约束(坚持纯滚动接触的 概念,即当运动在适当方向发生时,轮子必须滚 动)。2 滑动约束(坚持无横向滑动的概念,即 在正交于轮子的平面,轮子必须无滑动)。 标准轮分为固定标准轮和可操纵标准轮。下 面首先介绍固定标准轮的运动学约束。
瑞典轮运动学约束:
瑞典轮的滚动和滑动约束方程为:
90度瑞典轮时,滚动方程简化为固定标准轮的滚动约束。但 由于滚柱,正交于轮子平面没有滑动约束。改变主动轮的转速 可以产生任何期望的运动向量以满足滚动约束方程,所以轮子 是全向的。 0度瑞典轮时,滚柱有一个平行于主轮旋转轴的转动轴。若将 该值代入滚动约束方程,则得到的却是固定标准轮的滑动约束 方程,即瑞典轮的滚动约束消失(主轮不需要旋转)。
举例(example)
• 一个差动驱动机器人(针对图3.3所示机器人) 将滚动约束和滑动约束方程联合起来可得到式:
J1 ( s ) R( ) I J 2 C ( ) 0 1 s

由于小脚轮无动力,并可在任何方向自由运动,因此可忽略第三个接触点。 其余两个轮不可操纵,因此 J1 ( s ) 和 C1 ( s ) 分别简化为
图4.4 固定标准轮和它的参数
• 固定标准轮A的位置用机器人局部参考框架 下的极坐标( l ,α)来表示。轮子平面相 对于地盘的角度用β表示,该角度为固定值。 具有半径r的轮子在轮子平面内可自由转动。
由于所有在方程中的其他参数α、β等均是依据机器人 的局部参考框架,所以必须将全局参考框架下的运动变换 到机器人局部参考框架内的运动。
• 4.2 运动学模型和约束 为整个机器人运动推导一个模型,是 一个由底向上的过程。我们必须用相对清 晰和一致的参考框架来表达各轮的力和约 束,由于移动机器人的独立和移动本质, 需要在全局和局部参考框架之间有一个清 楚的映射。
• 4.2.1 表示机器人的位置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将机器人建模成 轮子上的一个刚体,运行在水平面上。为 了确定机器人在平面中的位置,我们建立 了平面全局参考框架和机器人局部参考框 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J1 f

C1 f
首先辨识各轮α和β的值。对图3.1,右轮α=-π/2, β= π;左轮α=π/2, β= 0。由于,两个标准轮是平行的,所以,只有一个独立的滑动约束方程 总的运动约束方程如式:
1 0 l 1 0 l R( ) I J 2 0 0 1 0
对于简单的差动驱动情况,上式展示了轮子滚动和滑动约束的联合描述了运动学的 行为。另外,上式与图3.1所对应的运动学模型表示完全一致。
• 一个有3个90度瑞典轮的全向机器人对所有 轮子和。机器人的局部参考框架和全局参 考框架是一致的,即夹角为0。如果轮1,2, 3分别以速度4,1,2旋转,那么整个机器 人的最终运动会是什么样呢?
这里限定沿YI的运动分量为零,由于YR 和YI在本例中平形,所以轮子不会侧向滑动。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则会形成全局参考框架下的轨迹(速度)约束方程。
可操纵标准轮的运动学约束:
• 可操纵的标准轮的滚动和滑动约束方程: 式中β =β(t)。
小脚轮运动学约束:
小脚轮的滚动和滑动约束方程:
上式表明:任何正交于轮子平面的运动必须被一个等效的且 相反的小脚轮操纵运动量所平衡,这对小脚轮的成功是至关 重要的,因为通过设置操纵量,任意的横向运动是可以被接 受的(即使得约束被满足)。所以只带有小脚轮的机器人可 按任意的速度在可能的机器人运动空间中运动,我们称此系 统为全向的。
• 瞬时转动中心 ICR (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 在任何给定时刻,轮子必定沿着半径为 R的某个圆瞬时的运动,使得那个圆的中心 处在零运动直线上,该中心称为瞬时转动 中心。它可以位于沿零运动直线的任何地 方。

要使机器人运动存在一个单独的解,必须有 一个单独的ICR,即所有的零运动直线在一个单 独点相交。 • ICR的几何特性显示了机器人的活动性是机 器人运动上的独立约束数目的函数而不是轮子数 目的函数。 • 独立的滑动约束的数目可用 C1 (s ) 的秩来描述
举例(example)
• 假定机器人位于θ=π/2,r=1,l=1,各轮转 速分别为4和2,则,机器人在全局参考框架 中的速度为:
x 0 1 0 3 0 . . 0 3 I y 1 0 0 . 0 1 1 1 1

• 建模策略:首先计算在局部参考框架下各轮对 机器人运动的贡献,然后再将其影射到全局参 考框架下。 首先,考虑在+XR方向上各轮的转动速度对
点P的平移速度的贡献。
计算如果一轮旋转,而另一轮无贡献且不 动,则点P的平移速度为
xr1 xr 2 (1/ 2)r 1 (1/ 2)r 2
图4.1 全局参考框架和局部参考框架
• (XI,YI)为全局参考框架 • (XR,YR) 为机器人的局部参考框架,相对于机 器人底盘上的点P • 在全局参考框架下,P的位置由坐标x和y确定, 全局框架和局部框架的角度差由θ表示。 • 机器人的姿态可由这三个元素组成的向量来描述, 即在全局参考框架下该姿态的基为:
• 一般地,对于一个安装有零个或多个标准轮的机 器人:
0 rank[C1 (s )] 3
• 秩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未安装标准轮 • 秩等于3:机器人在任何方向是完全受约束的, 它将不可能在平面中运动。
• 活动性程度 m :
. . (1 / 2) r 1 (1 / 2) r 2 . 1 I R ( ) 0 . r . 1 r 2 2l 2l
(3)
• 其中:
cos sin 0 sin cos 0 1 R( ) 0 0 1
.
.
.
动分量。
• 4.2.2 前向运动学模型 给定机器人的几何特 征和它的轮子速度,机器 人如何运动?即前向运动 学模型。 该差动机器人有2个轮 图4.3在全局参考框架中差动驱动的机器人 子,半径为r,给定中心处 为两轮之间的点P,各轮 . 距P的距离为l。 x 给定r,l,θ和各轮的转速, . . . . 前向运动学模型会预测全 I y f (l , r , , 1 , 2 ) 局参考框架中机器人的总 . 速度:
固定标准轮的滚动和滑动约束方程:
(1)
(2)
举例(example)
• 假定轮A处在一个位置使得α=90,β=0,如 果θ=0,那么滑动约束方程(2)可简化为:
. . x x 1 0 0 . . 0 1 0 y 0 1 0 y 0 0 1 0 . 0 0 1 .
• 4.3.2 活动性的程度 活动性表示机器人在环境中直接运动 的能力。限制活动性的基本约束就是加在 轮子上的滑动约束。 滑动约束如前所示为:
• 在数学上, C1 (s ) 的零空间是空间N,使得对任 何N中的向量n, C1 (s )n 0 。为了满足约束, 。 运动向量 R( ) I 必须属于投影矩阵 C1 (s ) 的零 空间。若遵守运动学约束,则机器人的运动必定 总是在该空间N内。 在几何上,利用机器人的瞬 时转动中心 可以同时说明运动学的约束。
• 小结:对于小脚轮、瑞典轮和球形轮,由 于其内部的自由度,并未对机器人的运动 施加实质上的约束,即机器人可在全局参 考框架下自由运动。也就是说,只有固定 标准轮和可操纵标准轮会对机器人的运动 施加约束。
• 4.2.4 机器人运动学约束 给定一个具有M个轮子的机器人,将全 部由所有轮子引起的运动学约束适当的联 合起来,以此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学约束。 假定机器人总共有N个标准轮,由Nf个固定 标准轮和Ns个可操纵标准轮组成。βs(t)表 示可操纵标准轮的可变操纵角。βf表示固定 标准轮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