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
中国两栖类珍稀动物
![中国两栖类珍稀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f4dc7179f46527d3240ce038.png)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一、无足目(Apoda,蚓螈目Caeciliformes) 分类:5科、160多种。我国仅产1种
二有尾目(Caudata,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分类:9科,约358种。我国产3科,约37种 1、隐鳃鲵科:大鲵 2、小鲵科:极北小鲵
虎纹蛙的地理分布
•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野外分布于 我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 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 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陕西南部, 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孟加拉、斯里 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
腹面斑纹
虎纹蛙的形态习性
• 水栖蛙类,但比黑斑蛙耐旱,常生活于丘陵地 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 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旱地草丛中.白 天多藏匿于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 泥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 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则隐入洞中.雄性还占 有一定的领域,即使在密度较大的地方彼此 间也有10米以上的距离.当它们发现其他同 类在领域中活动时,便很快跳过去将入侵者 赶走.
尽管这样,但鱼石螈的一些进步的特征 已说明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演化发展的 新阶段,成为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
似鱼的特征?似两栖类的特征?
• 图17-32 鱼头(石)螈(Ichthyostega)骨骼和外形复员图
两栖类特点:
1、成体具五趾型附肢 2、脊椎有颈、躯、荐、尾椎的分化 3、头骨具2个枕骨髁 4、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5、成体心脏3腔,不完全双循环 6、具肌肉质舌和口腔腺 7、眼具眼睑,耳除内耳外还有中耳 8、个体发生需经过变态,幼体水生 9、新陈代谢水平低,调节能力弱,属变温动物
11-15两栖类
![11-15两栖类](https://img.taocdn.com/s3/m/0ef3b057af1ffc4fff47ac0d.png)
2.体内受精:少数种类如无足目和少部分有尾声类体 内受精,雄性泄殖腔突出作为交接器可将精子送 入雌体内;一些有尾类的雄性以精包的形式排出 精子,雌性的泄殖腔再将精包纳入体内完成受精。
• 变态发育:无尾类幼体称蝌蚪,无四肢、鳃呼吸、 单循环,成体有四肢、肺呼吸、不完全双循环。
• 进化地位: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 群,由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进化而来。
道,故口咽腔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蛙在喉头气管室 中具有声带,这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之一;雄蛙还有 一对声囊,可发出洪亮的叫音。 2. 皮肤呼吸:皮肤呼吸是成体的辅助呼吸;然而在冬眠时, 却几乎成了唯一的呼吸方式。 • 幼体的呼吸:用鳃呼吸,有一些成体也用鳃呼吸。在幼体 发育过程中,早期有外鳃,后被皮肤褶形成的鳃盖所遮掩 并逐渐消失;蛙蟾类另以新产生的4对内鳃作为呼吸器官。 变态登陆后,内鳃消失,再由咽部腹侧长出一对肺。有些 种类的幼体内鳃和外鳃同在。
• 陆生时:由于皮肤裸露,体内大量水分易于从体 表散失;同时又由于肾小管中相当于亨氏袢的一 段较短,重吸收水分的功能不强;泄殖腔膀胱虽 有一定的重吸收的功能,但还是保水能力不够, 因此两栖类虽然上陆但不能长时间离开水源。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 神经系统仍处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脑的5个部分分化 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位于大脑内部的灰质开始外移, 出现了原脑皮,但大脑的主要作用仍是嗅觉的作用。中脑 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也是视觉中枢。已具备发育较 为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但仍以交感神经为主。
动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分类
• 第一节 概 述 原口动物
•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 • 第三节 海绵动物门 • 第四节 腔肠动物门 • 第五节 扁形动物门 • 第六节 原体腔动物 • 第七节 环节动物门 • 第八节 软体动物门 • 第九节 节肢动物门 • 第十节 触手冠动物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4c1764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f.png)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两栖类动物是指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它们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活动,以满足其生存需求。
两栖类动物包括鳄鱼、非洲短吻鳄、美洲短吻鳄、鳖、鳝鱼、蟾蜍、蝾螈、青蛙、蟒蛇、乌龟、蜥蜴等。
鳄鱼是两栖类动物中最大的,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非洲短吻鳄和美洲短吻鳄也是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鳖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鳝鱼也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蟾蜍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蝾螈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青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蟒蛇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乌龟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蜥蜴也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环境多样,它们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存,
以满足其生存需求。
它们的生存能力强,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使它们在自然界中占据重要地位。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5879f92d67ec102de2bd893b.png)
小鲵科——极北小鲵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
•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 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 长不超过25厘米。 • 陆栖的包括:极北小鲵、爪鲵等, 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 殖栖回到溪流中; • 水栖的包括山溪鲵、北鲵等,多 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 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 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 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 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 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 (显鳃亚目)
• 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 于蝾螈亚目,均为体内 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 胎生或卵胎生,有部分 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 • 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 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如大鳗螈Siren lacertina
蝾螈科Salamandridae
• 蝾螈科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 有14属60余种。 • 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 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 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 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 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 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 • 在我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 不少种类为我国所特有。该科 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 我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 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有一些种类的疣螈 则为我国特有。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 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 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 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 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 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 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 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beec5dcfe4733687f21aa81.png)
两栖纲分类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oda)无足目(Aoda)/>鱼螈捕食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多具长肋骨但无胸骨。
长肋骨但无胸骨。
体表富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眼多埋于皮下。
眼多埋于皮下。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为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与它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2、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
于粘液腺。
3、盲目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盲目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有助于钻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本目只有一科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
即蚓螈科。
鱼螈为本目代表。
体长约40 40厘目代表。
体长约40厘米穴居生活米穴居生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一种无足类。
有的一种无足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燥。
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肋骨和胸骨。
具有肋骨和胸骨。
水栖游泳生活。
泳生活。
不具有眼睑或具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目共有8 230种共有8科约230种几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
05-两栖类(JLB)
![05-两栖类(JLB)](https://img.taocdn.com/s3/m/a256ab197cd184254b35355c.png)
姬蛙科
:
体型小,头尖细,多穴居或水栖,以蚂蚁、 甲虫为主要食物。如:北方狭口蛙、饰纹姬蛙。
姬蛙科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大树蛙 (Rhacophorus dennysi)
日本雨蛙 (Hyla japonica)
第三节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自己归纳)
本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水生
主要特点
外形 骨骼 消化 呼吸 神经
皮肤 肌肉 循环 排泄 生殖
初步适应!?
不完善!?
两栖纲
无足目—鱼螈
陆生
主要类群
有尾目—大鲵 无尾目—黑斑蛙
代表动物
经济意义
小 结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肺呼吸
2)不完全双循环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五趾型附肢
5)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小结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不完善的特征
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完全防止水分蒸发。
2)不能在陆上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 3)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 能力不强。 4)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5)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有休眠 现象。
普通生物学
General Biology
两栖纲
概述
幼体水栖,成体水陆兼栖。是首次登陆的脊 椎动物,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 水生向陆生的转变,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 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从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面临严峻的陆生环境
支撑体重、陆上运动
在空气中呼吸
(鱼类为单循环)
两栖类动物的定义
![两栖类动物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97d47fb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c.png)
两栖类动物的定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两栖类动物。
你说啥是两栖类动物呀?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既能在水里游,又能在陆地上蹦跶的小家伙们!这就好比一个人既能在游泳池里畅游,又能在操场上撒欢儿跑,厉害吧!你想想看,青蛙就是典型的两栖类动物呀。
它们在水里的时候,那小身子一扭一扭的,游得可欢啦!到了陆地上呢,两条后腿一蹬,“嗖”地就跳走了。
这不就跟咱人似的,既能在海里游泳,又能上岸走路嘛。
两栖类动物还有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它们的皮肤可有意思啦!它们的皮肤不像咱人的皮肤那么光滑,而是有点粗糙,还能呼吸呢!就好像它们身上自带了一个小氧气泵,多神奇呀!还有啊,两栖类动物的生活方式也挺特别的。
它们小时候大多是在水里生活,就像小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样。
等它们长大了,就可以跑到陆地上闯荡啦!这不就跟咱人一样嘛,小时候在爸妈身边,长大了就自己出去闯荡江湖咯。
你说它们咋就能这么厉害呢?既能适应水里的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存。
这要是换了咱,在水里憋一会儿气就受不了啦,更别说在水里生活啦!两栖类动物可真是大自然的小能手呀!它们的种类也不少呢,除了青蛙,还有蟾蜍、蝾螈等等。
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习性。
就拿蟾蜍来说吧,虽然长得没有青蛙那么可爱,但是人家也有自己的本事呀!你说这两栖类动物是不是很有趣呀?它们在大自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呢。
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既能吃别的小动物,也会被别的大动物吃掉。
这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戏份,谁也少不了谁。
哎呀,想想这些两栖类动物,真的是让咱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呀!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惊喜和欢乐。
我们可得好好保护它们,别让它们受到伤害呀!不然以后我们上哪儿去看这些可爱又神奇的小家伙们呢?所以呀,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这些两栖类动物吧!。
两栖类动物
![两栖类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414d03264b35eefdc8d3339a.png)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
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
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
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两栖动物是一类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至今已生存了几百万年,现存约2500种。
除了南极和格陵兰岛以外的任何地区都有两栖动物,但大多分布在较潮湿的热带或亚热带。
为变温动物,借助外界来维持及调节温度。
两栖动物属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幼体,幼体用鳃呼吸,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后,在陆地上生活,用皮肤及肺呼吸。
两栖类皮肤光滑无鳞,富于粘液腺,经常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
眼球角膜呈凸形,适于陆生,耳朵结构略呈复杂机制,已有中耳,可感受声波,并可通过耳咽管平衡鼓膜内外压力,嗅觉尚不完善,但已具味觉感受器。
两栖类通过身体的保护色来防御敌人,或通过分泌毒液。
两栖纲
![两栖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935f7a02768e9951e738a2.png)
两栖纲
什么是两栖动物?
繁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陆地生活, 用肺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14.3
两栖纲
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有丰富的皮 肤腺和血管,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两栖类的成体有典型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
3.成体出现内鼻孔和囊状肺,可以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4.由于肺呼吸的出现,成体的心脏由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为不完全的双 循环。幼体仍为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5.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现了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了原脑
蟾蜍的肩带(弧胸型)
(2)胸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但无肋骨,未 形成胸廓。 (3)腰带 直接与脊柱相关节。成份包括髂骨、坐 骨和耻骨。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使后肢成 为身体重量的主要支撑。 (4)四肢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五趾型附肢,由总鳍 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 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
两栖类的神经系统
(二)感官 1. 鼻:鼻腔借外鼻孔通外界,内鼻孔通口咽腔。 2. 眼:具眼睑及瞬膜,但仅下眼睑可活动。内眼角具哈氏 腺,眼睑、瞬膜及哈氏腺分泌物使眼球湿润,避免伤害和干燥, 以适应陆生生活。晶体较鱼类扁平,焦距较长,但晶体的形状 (凸度)仍不可改变。 3. 耳 耳首次出现了听觉功能。 (1)中耳:为脊椎动物中首次出现。中耳腔一端接鼓膜; 另一端借耳咽管通口腔,空气可进入中耳腔,以保证鼓膜内外的 气压平衡,防止鼓膜破裂。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耳柱骨(由舌 颌骨演化而来)传至内耳,产生听觉。 (2)内耳:与鱼类基本相似。但球状囊分出雏形的瓶状囊, 有感受声波的作用。
典型五趾型附肢各部分及其骨骼名称如下:
两栖类(hong)
![两栖类(hong)](https://img.taocdn.com/s3/m/77a0d5c08bd63186bcebbc6e.png)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虽然已经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 繁殖和幼体发育仍必须在水中进行。 受精和幼体发育须在水中进行,幼体用鳃 呼吸,似鱼,具侧线、依靠尾进行运动, 发育中需要变态,成体用肺呼吸,皮肤 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主要特征
1.具五指型附肢 2.成体为肺呼吸 3.皮肤初步角质化
不完善性
支持力弱,位体侧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四、肌肉系统
躯干肌肉在水生种类特化不显著. 具四肢肌肉 鳃肌退化,咬肌发达 分节现象消失。
五、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 口腔:有唾液腺(无消化作用),上颌缘有颌齿,用 于防止食物滑脱,无咀嚼功能。内有内鼻孔、耳 咽管孔、喉门和食道的开口。 舌开始出现舌内肌(鱼类舌仅由舌骨和粘膜构成, 无舌内肌)。 食道 胃: 贲门部和幽门部 小肠: 前为十二指肠,后为回肠 大肠: 无单独的肛门,以泄殖孔通体外。
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 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休眠:环境恶化是,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 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不良环 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降低 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则 进入夏眠状态。
淋巴系统
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等结构。 但不具淋巴结。 淋巴管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辅助系统。在 某些部位,淋巴管膨大成为淋巴窦。 还具肌质且能搏动的淋巴心。 脾脏属于淋巴系统的器官。
两栖类的淋巴
蛙的皮下淋巴窦
八、泌尿生殖
1. 排泄系统 肾(中肾)——输尿管——膀胱——泄殖腔 泌尿,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透压 2. 生殖系统 (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 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fa2886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工业污染和农业化肥的使用对两栖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人类应采取的态度与行动
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绿色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两 栖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加强监管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非法捕捉和贸易两 栖类的行为。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两栖类保护的意 识和重视程度。
THANKS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number {01}
目 录
• 两栖类的起源 • 两栖类的演化 • 两栖类的生态与行为 • 两栖类的现状与保护 • 两栖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01
两栖类的起源
早期的两栖动物
01
最早的两栖动物出现在大约3.6亿 年前,它们是水生生物逐渐适应 陆地生活的过渡产物。
02
早期的两栖动物体型小,结构简 单,生活环境多为沼泽、湖泊等 水域附近,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 动物为食。
两栖类的祖先
两栖动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生代的 泥盆纪,它们是由鱼类逐渐进化而来 的。
鱼类进化为两栖动物的过程中,逐渐 适应了陆地生活,形成了具有四肢和 肺部的两栖动物。
适应陆地生活
两栖动物在适应陆地生活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出了四肢、肺、皮肤等适应 陆地呼吸和运动的器官和结构。
适应机制的形成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两栖类形成了 多种适应机制,如皮肤腺体的变化、 繁殖方式的调整等,以更好地适应环 境变化。
03
两栖类的生态与行为
生存环境
01
02
03
淡水环境
两栖类动物在淡水环境中 生存,如池塘、沼泽和溪 流等。
陆地环境
两栖类动物也生活在陆地 上,如森林、草地和沙漠 等。
两栖纲
![两栖纲](https://img.taocdn.com/s3/m/9643980790c69ec3d4bb7505.png)
游离而有深浅不同的分叉,朝向咽喉部,能迅速翻 出口外,粘捕飞行或爬动的昆虫为食。 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胃 胃壁粘膜层含有许多管状胃腺,分泌胃液。 小肠 具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大肠 又叫直肠,吸收水分,聚集、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腺 主要有肝脏和胰脏
肝脏 是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场所 胰脏 胰脏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而且还是
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
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潜水运动中的应用
2.
皮
肤
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 重要位臵)
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 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 迹。 角质层 表皮
开始取食,成为植食性。
发育
▲鳃由2对变成3对,尾巴伸长,出现尾鳍。 ▲鳃裂内表面的粘膜经褶叠后形成内鳃,外鳃开始退化。 ▲当蝌蚪长到15mm时,前、后肢芽突起,后肢先穿出皮肤,
前肢被鳃盖遮住,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见后肢,不见前肢。
▲当蝌蚪长到36mm时,前肢从皮下穿出,开始蜕皮。植食性
蝌蚪变为动物性蝌蚪,肠子开始缩短,尾巴也逐渐缩短。
生殖方式
卵生,不具钙质的卵壳。
蛙蟾类在产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
抱对
上为雄性下为雌性
抱对生物学意义:刺激两性同步排精产卵和提高受精率
2.发育
▲成熟卵在经过输卵管时,被管壁腺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所包
裹,形成胶质的卵膜。这些卵在子宫内积聚到一定数量,当雄蛙 和雌蛙抱对时才泄殖腔经孔排出体外。此时雄蛙也同时排精,卵 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吸水后卵膜膨胀,彼此相连形成卵 块漂浮水面。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12109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8.png)
肌肉开始分化:轴下肌分化,附肢肌变强大而复杂。
16
5、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消化管:口、口咽腔(牙齿、舌、內鼻孔、耳咽管孔、喉 门)、食道、胃(贲门、幽门)、小肠(十二指肠和回肠)、 大肠、直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17
18
6、神经系统特点:
脑分五部分,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无脑弯曲;大脑半 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
口 外鼻孔头 眼睛 鼓膜
与鱼类相比,神经感 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瞬膜
20
21
8、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
22
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在水中进行,均有幼体 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23
9、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 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2
4、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
脊柱的分化: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 不能转动; 椎体为后凹或前凹,出现了胸骨。 头骨脱离肩带的束缚,头骨减轻。
13
14
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 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 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 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 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 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 则进入夏眠状态。
24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两栖类和爬行类》课件
![《两栖类和爬行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27573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9.png)
爬行类动物的分类
01
龟鳖目
如乌龟、鳖等。
02
喙头目
如喙头蜥等。
03
有鳞目
如蜥蜴、蛇等。
04
鳄形目
如鳄鱼等。
03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 比较
生活环境比较
总结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生活 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两栖类动物通常在水边或靠近水源的 地方繁殖,而爬行类动物则可以在陆 地上繁殖。
两栖类动物通常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 ,如沼泽、湿地、雨林等,而爬行类 动物则更适应干燥的环境,如沙漠、 草原、森林等。
爬行类动物的特点
适应陆地生活
爬行类动物是真正的陆 生脊椎动物,具有适应 陆地生活的各种特点。
卵生和卵胎生
爬行类动物都是卵生或 卵胎生,受精作用在体 内完成,因此繁殖方式
较原始。
体温不恒定
爬行类动物体温随外界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
于变温动物。
适应环境
爬行类动物具有适应陆 地生活的各种器官和结 构,如四肢、爪、角质
生态旅游资源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是生态旅游 的重要资源,能够吸引游客前来
观赏和学习。
科学研究的价值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科学研究 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生物 学、生态学等领域提供研究行类动物的 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提 供安全的栖息地,防止人 类的破坏和开发。
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捕 杀、贩卖、饲养等行为进 行严格限制,确保动物种 群的稳定。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途 径,提高公众对两栖类和 爬行类动物保护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利用价值
生态旅游
两栖类
![两栖类](https://img.taocdn.com/s3/m/cab4dcf8910ef12d2af9e738.png)
两栖纲特征●进化地位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
是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化而来。
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活。
包括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3大类。
●生物学特征变温,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具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心脏中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器。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生活的巨大的飞跃,也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四足类的动物类群。
由于水、陆环境的巨大反差,两栖类的几乎每一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得到了深刻的演变,以初步适应陆地生活,具有了一些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但同时与水生脊椎动物在结构和功能上仍保留了许多基本的相似,处于由水上陆的中间过渡状态。
水、陆环境的差异●水环境和干燥复杂多样的陆地●携带氧气的介质的改变●浮力的改变●温差变化的不同水、陆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上陆动物的支持结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以及其他系统得到深刻的改造。
总鳍鱼上陆面临严峻的陆生环境:●支撑体重、陆上运动●在空气中呼吸●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在陆地上繁殖●维持一定的体内温度●与之适应的感官、神经系统两栖类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很特殊,为咽式呼吸。
当吸气时,上、下颌紧闭,鼻孔外的瓣膜开放,口腔底部下降,空气由鼻孔进入口腔,然后瓣膜紧闭,口腔底部上升,将口腔内的空气压入肺内。
呼气时,瓣膜重新开放,借助于肺壁的弹性收缩,肺内空气被压出体外。
2、皮肤的改造●轻微角质化(仅表皮1 ~ 2层细胞轻微角化,不能远离潮湿环境)。
●真皮厚而致密。
●皮肤衍生物多细胞腺:粘胞腺、毒腺。
色素细胞。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df773e5a5e9856a5712608f.png)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的内容,具体内容: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那么你对两栖动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两栖动物的介绍两栖动物(学名:Amphi...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那么你对两栖动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两栖动物的介绍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一些蚓螈除外),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
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
它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
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
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详见"特征"。
一般来说,两栖类动物都是卵生。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2.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5.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有羊膜;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9. 有脊椎。
眼和耳大多数蛙类、蟾蜍和蝾螈都有良好的视力。
两栖类动物保护知识问答
![两栖类动物保护知识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de929f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d.png)
两栖类动物保护知识问答一、什么是两栖类动物?两栖类动物是指一类同时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环境的动物。
它们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通常包括卵、幼虫、亚成体和成体阶段。
两栖动物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尾两栖类和无尾两栖类。
有尾两栖类具有尾巴,而无尾两栖类则没有。
二、两栖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两栖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两栖类如蛙类还可作为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
此外,两栖类动物在控制害虫数量、促进植物种子传播以及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两栖类动物的现状及其濒危原因是什么?全球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状况正在遭受严重威胁。
许多物种的数量正在减少,甚至有些物种已经灭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位丧失以及非法捕捉和猎杀等。
四、如何保护两栖类动物?保护两栖类动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应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杀、破坏和干扰行为,同时加强监管和巡护。
2. 开展公众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两栖类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 恢复生态环境:采取措施恢复两栖类动物栖息地,如植树造林、治理环境污染等。
4. 加强法规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严厉打击非法捕捉、猎杀和贩卖两栖类动物的行为。
5. 科学研究与监测:开展针对两栖类动物的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繁殖特点等,同时建立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种群动态变化。
6. 实施救护计划:对于数量急剧下降的物种,实施救护计划以恢复种群数量,例如人工繁殖、再引入等。
7.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两栖类动物保护工作。
8. 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两栖类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如减少土地开发、倡导绿色出行等。
9. 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两栖类动物保护工作中来,如参与巡护、志愿服务等。
10. 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境的两栖类动物保护问题。
两栖纲
![两栖纲](https://img.taocdn.com/s3/m/130041407e21af45b307a875.png)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 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 类群。
11
•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 的特征 • 1、皮肤裸露,表皮 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2、具陆生脊椎动物 的典型骨骼:出现了 五趾型附肢、并通过 带骨与脊椎紧密联系, 有枕骨髁,脊椎四分 区等。适应承重与运 动的需要。
21
两栖类皮肤特点:
表皮和真皮中的色素细胞 (chromatophores) 决定 动物的体色,并可使体色随环境改变。
色素细胞含有色素颗粒,并有许多指状突起。当色素颗粒收缩 聚集时体色变浅,色素颗粒扩展分散到细胞突起中时体色变深。 有3种色素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它 们相互配合,产生出两栖类的各种体色。体色的改变受到光线 和温度及自身内分泌的影响和调节。
肌肉系统的特点 躯干背部的轴上肌由于水平隔的位置上移到椎骨横 突外侧,因而体积已大为减缩,仅占躯干肌的一小 部分。
39
五、消化系统
消化管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腺
口咽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泄殖腔 肝脏 胰脏
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共同开口于泄殖腔。 具颌间腺,湿润食物,辅助吞咽,不能消化食物。
40
41
14
穴居,外观象蚯蚓,眼和四肢退化。如吻螈。
吻螈
15
适于游泳,四肢短小,尾发达,如蝾螈、鲵类。
大蝾螈
16
适于陆栖、跳跃、体型短宽、四肢强健、无尾。 如青蛙、蟾蜍。
17
口 外鼻孔
眼睛
鼓膜
蛙 头 部 特 征 图 眼睑
瞬膜
18
雄蛙声囊
19
二、皮肤
结构 表皮:角质层(轻微角质化)、生发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胸骨
(4)附肢骨骼
分为前后肢,包括带骨和肢骨。前肢包括肩带和前 肢骨。肩带为连接、支持前肢骨的骨骼。后肢包括 腰带和后肢骨,腰带为连接支持后肢骨的骨骼。 肩带是两栖纲分类的重要特征。蟾蜍科动物左右侧 的上乌喙骨在腹部相互重叠,称为弧胸型肩带。蛙 科动物左右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相互平行愈合在 一起称为固胸型肩带。
3.无尾目。主要特征是:体短宽;有四肢,较长; 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 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外形
现存两栖类的体型依生活方式丌同而分为3类:穴居的种类呈蠕虫状, 水生的种类为鱼形,陆生的为蛙形。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蛙类 成体无尾,幼体具尾,穴居者四肢退化。以蛙类为例,身体分头、躯 干和四肢几部分。头部呈三角形,背腹扁平,口宽大,由上下颌组成, 有一堆突出的眼,具眼睑但只有下眼睑能活动。
(10)神经系统
蛙脑分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5部,大脑具左右 两半球,腹面有纹状体。顶部和侧部出现了零星神经细胞 。称原脑皮。左右两半球内各具1个脑室;间脑内腔(第 三脑室)侧壁较厚,即为视丘、腹面为视交叉;中间腹面 增厚为大脑脚,蛙的小脑不发达。脑神经10对,但蛙类在 脊柱两旁各具一条交感神经干。
2、有尾目
有尾目身体呈圆柱形,终生具长尾,一般有2对细弱的附 肢,皮肤裸露无鳞,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形,具肋骨和 胸骨,水栖游泳生活,无鼓膜和鼓室,无眼睑或具不活动 的眼睑。本目有8科约396种。如极北小鲵、大鲵(娃娃 鱼)、蝾螈、泥螈、洞螈和鳗螈等。
3、无尾目
无尾目为两栖类高级类群,成体无尾,而 具发达四肢,皮肤裸露,富有腺体,具鼓 膜和眼睑、瞬膜,头骨骨化不全,椎体前 凹或后凹型,具尾杆骨,肋骨短或缺,胸 骨发达,成体陆栖或水陆两栖。共18科, 共3680种。常见的有:(1)负子蟾科、 (2)蟾蜍科、(3)雨蛙科、(4)蛙科
(2)静脉
由头部和躯干前段回心的静脉有:外颈静 脉,汇集舌、下颚等处静脉血;内颈静脉 与肩胛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汇集脑、颚、 肩胛等处静脉血;锁骨下静脉汇集前肢静 脉;肌皮静脉汇集皮肤、肌肉的静脉血。 以上静脉又汇合成前大静脉左右前大静脉 如静脉窦。两肺回心的多氧血沿两条肺静 脉进入左心房。
(3)淋巴系统
(12)内分泌
主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胸腺、肾上腺 、脑垂体、副甲状腺、胰岛腺、性腺等。 蛙的甲状腺在舌骨后侧突后方、胸腺在鼓 膜后方、下颌降肌的后面。
1、无足目
无足目身体呈蠕虫状,四肢及带骨均退化,尾极短,椎骨 双凹型,具肋骨,无胸骨,皮下具源于真皮的鳞片,眼多 埋于皮下。营穴居生活。如鱼螈。雌体将产出的卵以身体 缠绕保护,直到孵出,幼体进入水中发育,主要分布于亚 洲热带地区。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广东产有版纳鱼 螈,体长35~42cm,体侧具有一条乳黄色纵带。无足目约 168种,为两栖纲原始而特化的类群。
蛙的排泄系统主要是肾,大量的尿液由肾产生。 肾属于中肾,位于体腔稍后方的脊柱两侧,为一 对暗红色椭圆形器官。两肾都伸出一条排泄管( 即输尿管)通入泄殖腔,泄殖腔腹面有一个两瓣 状的膀胱,尿液经泄殖腔进入膀胱蓄积。
(9)生殖系统
雄性具一对精巢,为淡黄色长卵圆形,位于肾脏 腹侧。精巢内产生的精液经过输精小管进入肾, 在经输尿管泄殖腔排出体外。雄性的输尿管也是 输精管。雌性具卵巢1对,以卵巢系膜悬于肾腹侧 体腔中。成熟的卵子由卵巢落入体腔,藉体腔液 流动、腹肌收缩、输卵管中纤毛摆动等,被吸入 输卵管内。在输卵管内移动时,沿途被管壁分泌 的胶状物包裹。输卵管末端开口于泄殖腔,成熟 卵经泄殖腔排出体外,与精子结合。因此,雌蛙 有专门的输卵管和输尿管。
6.呼吸系统
蛙在幼体和成体期具有不同的呼吸器官, 幼体时以鳃呼吸,成体时以肺呼吸,肺位 于肝脏背面,心脏两侧是一对中空、薄壁、 富有弹性的囊状结构。囊腔中有许多网状 隔膜,讲内腔隔为若干室称为肺泡,以增 加肺的呼吸面积。 两栖类没有出现胸廓,呼吸是通过口腔底 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过 程。
由 于 向 陆 生 生 活
(1)头骨
有颅骨和咽骨组成, 脑颅骨包括脑匣和围 绕感觉器官的软骨囊, 咽骨包括上下颌、鼻 骨、舌骨等骨骼,舌 骨大部分分为软骨, 舌骨位于口底中央
(2)脊柱
蛙的脊柱有9块椎骨和1块尾杆骨组成。脊椎由前 往后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在鱼纲 是没有的,蛙开始出现,且只有1块。躯椎7块, 椎体圆盘状,前凹后图型,但最后1块椎体为双凹 型(蟾蜍躯体味前凹形)。椎体背面两侧均有椎 弓,也叫神经弧,椎弓背面两侧的前方各有一对 关节突。
4.肌肉系统
青蛙的肌肉分为横纹肌、 平滑肌和心肌。幼体时肌 是分节的,成体时除了背 腹部的一些肌肉残留分节 痕迹外绝大部分已不分节。 与鱼类不同蛙的附肢肌肉 发达。蛙的骨骼肌数量多, 依身体不同位置科分为: 躯干部肌肉、头部肌肉和 四肢肌肉。平滑肌分布在 消化道等内脏器官。
5.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泄殖腔。消化腺主要是肝脏和胰脏。肝脏 位于体腔前半部分,颜色随季节而异,通 常为暗棕色,分3叶左右叶大,中间叶小。 胆囊位于肝脏的背面左右叶之间,呈绿色, 以输胆管、胆总管通入十二指肠。胰脏位 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呈淡红色。
7.循环系统
从两栖类开始,脊椎动物血液循 环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即双循 环。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 巴系统。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 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在蝌蚪时心脏仅一心室一心房, 成体时为二心房一心室,外被围 心囊。
蛙的心脏
A.背观面
B.腹观面
C.纵切面观
(1)动脉
在头部两侧的总颈动脉弓分叉为内颈 动脉和外颈动脉,分别伸向眼、脑、 颈和下颚、口腔等处;两支体动脉弓 先分出锁骨下动脉后再联合成背大动 脉。锁骨下动脉伸至前肢、食道等处; 背大动脉亦分出不同的动脉分布到身 体各部分及内脏器官。肺皮动脉弓再 分出肺动脉和皮动脉分别进入肺部及 皮肤,进行气体交换。
两栖类
全世界的两栖动物共有4000余种。根据它们的形 态分为三大目。 1. 蚓螈目(无足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没有 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 2.有尾目。主要特征是:体圆筒形;有四肢,较短; 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 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生 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
(11)感觉器官
鼻是嗅觉器官,具内鼻孔,鼻粘膜上有嗅神经分 布,眼为视觉器官有适应陆生的特征。眼球课深 陷眼眶内,有上下眼睑和活动的瞬膜、泪腺、角 膜较突出,晶状体较扁圆,具睫状肌。耳为听觉 器官,除内耳外还具中耳。中耳的外膜即鼓膜。 鼓膜内侧为鼓室,即中耳腔,有耳咽管(欧氏管 )和咽腔相通,藉耳柱骨(听骨)使鼓膜和内耳 卵圆窗联系。
负子蟾科
幼体具肋骨。椎体后凹型,无舌,如负子蟾产南 美,雌蟾生殖期背皮呈海绵状,凹陷内藏有受精 卵,幼体孵出后入水。
蟾蜍科
体较粗短,不具自由的骨质肋骨,椎体前 凹型,具耳后腺,不具齿。如大蟾蜍,陆 栖性较强,体暗褐色。
雨蛙科
体细瘦,退较长,不具自由的骨质肋骨,椎体前 凹型。指端膨大为指垫。我国常见的有无斑雨蛙 ,背部嫩绿色,腹部白色,常栖于草茎或矮树上 ,雄蛙的口底具单个内声囊,鸣声尖脆。
淋巴将组织代谢废物和血管内渗出的白细 胞等送回静脉。所以淋巴系统其实是血管 系统的辅助结构,蛙的淋巴系统发达,有 淋巴腔和淋巴心,前者分布在全身各处, 尤其以皮下最为丰富;后者在肩胛骨下、 第三椎骨横突地后方有一对前淋巴心,尾 杆骨末端有一对后淋巴心。淋巴心能搏动 ,将淋巴推回心脏。
(8)排泄系统
蛙科
不具自由骨质肋骨,第1至7椎体前凹型,第八枚 双凹型。常见的有黑斑蛙,金线蛙,中国林蛙, 均为著名食虫动物。中国林蛙即哈士蛙,秋季东 北捕获的雌蛙的输卵管,即“哈士蟆油”为著名 滋补中药。
结束
爱,不止于形式,而在于行动,孩子们,
让我们行动起来~~~
2.皮肤
皮肤裸露,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角质层丌发达,水栖种类仅有薄 的角质膜,陆栖的蟾蜍角质化程度稍高。角质层之下为生发层,能丌 断产生新表皮细胞,并向外推移以代替衰老的角质层细胞。真皮层较 厚,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外层为疏松层内层为致密层。真皮之下为 皮下结缔组织。
3.骨骼系统
由于向陆生生活过度,两栖 类的骨骼与鱼类相比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脊柱进一步分 化出现颈椎和荐椎,肩带不 与头部相连,腰带通过荐椎 与脊柱相连,出现五趾型附 趾。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和 附肢骨。中轴骨又分为头骨、 脊柱和胸骨,部分两栖类还 有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