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与
如何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而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其均衡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如何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资金投入是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确保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包括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通过设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提供住房保障等措施,让农村教师能够安心从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教育联盟、结对帮扶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城市学校可以向农村学校输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农村学校也可以向城市学校学习创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农村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
例如,开展在线课程、远程教学等,打破地域限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要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为农村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和理念。
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激励机制,对在农村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体现区域协调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体现区域协调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在我国,由于地理、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此,探讨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体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资源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将各种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区域协调发展则是指在区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
另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二、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的表现1、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教育经费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较高,对教育的投入相对充足;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有限,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师资力量的差异优秀的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教师;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东部地区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方面走在前列;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以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为例

重庆三 峡学院 学报
No3.0 2 . 2 1
第 2 8卷 ( 1 9期 ) J U NA FC O Q NGT E OR E N V R I Y 3 O R LO H NG I HR EG G SU I E ST
、0 . ,128No.3 19
表 1 07 :20 年生均预算 内教育事业经 费支 出情 况 ( 单位元 ) ( 数据 来源:20 年重庆教 育年鉴 ) 07
全
国
重庆 市
都 市经济圈 渝西经济走廊
三峡 经 济 圈
收稿 日期 :2 1- 2 1 0 2 0 - 5
作者简介 :符 淼 ( 95 ) 17- ,男,四川南江人 ,教育 学硕士 ,重庆教 育学院讲 师,研究方向:农村基础教育.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教育部“ 十一五” 划课题 “ 乡教育统筹 背景 下西部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 究”FB 859 规 城 ( G002 )
6. 6 2 4
6 4 4 1.7
6.8 2 3
5 4 7. 4 3
6.1 5 7
重庆 市
4 5 3 9. 5
6 6 .0
4 1 6 6.4
38 .3
66 9 9.7
1.4 6 2
6 5 5 9. 5
1. 3 7 3
都 市 经 济 圈
9 2 8 4. 6
2.8 4 2
增长 .
1 I 生均预算 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2 2 表 2显示,重庆市 中小学生均预算 内公用经 费 额度均高于全 国水平, 但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 渝
达经济 圈的 5 _ 64 %.20 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 07 育事业费支 出比上年增长幅度前 1 0位 中依然是双
农村工作中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农村工作中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农村工作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为了有效推动农村工作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城乡统筹与协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工作中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旨在为今后农村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第一,资源配置的统筹与协调。
资源是农村工作的基础,而资源配置是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核心。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而城市地区则存在着过剩和浪费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资源的统筹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通过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优化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关键。
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传统农业产业过剩和现代产业的缺失问题,而城市地区则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和高污染的情况。
为了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加强城市地区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促进城市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促进。
人才是推动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人才缺乏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城市地区则存在着人才过剩和流动性过大的情况。
为了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农村地区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城市地区人才的流动管理,防止过度的人才流动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
第四,社会福利的均衡与保障。
社会福利是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社会福利不完善和保障不平衡的问题,而城市地区则存在着社会福利过高和保障成本过大的情况。
为了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福利的投入和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统筹兼顾,发展基础教育

统筹兼顾,发展基础教育要点政府对基础教育发展负有全面责任,当前最为重要而迫切的莫过于统筹城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统筹兼顾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内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学校工作中,也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统筹考虑各项工作,兼顾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利益与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解决基础教育诸多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围绕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包括诸多内容,现阶段需重点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
政府对基础教育发展负有全面责任,有很多事情非政府之力不能解决,而在当前,最为重要而且紧迫的莫过于统筹城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理由很简单,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的严重失衡,不仅妨碍着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无论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迫切要求尽快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早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中央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是比较得力的,成效也较明显。
但农村教育比重过大,又长期落后,历史欠账很多,仅靠国家在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发挥,方可大见成效。
与国家比较,不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态度和力度就逊色多了。
在这方面,重庆市“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城乡统筹均衡推进策略,促进全市基础教育整体协调发展”的经验,值得一些地方政府学习和借鉴。
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三点:一是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具体措施有:积极清偿“普九”债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扎实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着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几点思考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几点思考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掠夺农村资源的发展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阻碍了城乡资源的正常交换。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明确提出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现状,统筹我国城乡资源配置,是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1、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近些年,在城市优先发展这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下,大量农村土地资源被廉价地用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剥夺了农民依法享有的承包地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我国法律规定的对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仅仅包含农民丧失土地后部分经济成本,补偿上线远远小于农民丧失土地的综合效益,“以地生财”成为“第二财政收入”,还滋生了大量“寻租”行为。
同时,我国每年城镇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占用大量高等级耕地,而补充的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我国耕地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2、城乡资金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资金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农村金融体系的发育和制度安排逐步边缘化、空洞化,各类金融对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差别对待,对农民和乡镇企业设置了更高贷款门槛,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倒流”。
农村信贷成本高、数额小、风险大,这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少资金回流的商业机制,“存多贷少”,存贷差不断扩大,原来就非常稀缺的农村金融资源大量流失,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只能更多地依赖体制外非正规的金融融资渠道,农民受尽“高利贷”之苦,农村经济发展成本增大。
3、城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较少,但消耗的劳动力资源过多。
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教育统筹整合各级教育资源和政策

教育统筹整合各级教育资源和政策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公平,教育统筹整合各级教育资源和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探讨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教育统筹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公平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学校的硬件条件,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重视教育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合理分配资源,避免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资源的整合还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流动,提高那些地方的师资水平。
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各级教育机构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并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
这样可以减少单一地区资源的集中,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
二、政策的协调与整合除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各级教育政策的协调与整合也是教育统筹的重要命题。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政策,但由于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与冲突,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政策的整合与衔接。
各级政府应该建立起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的衔接与衔接,确保政策的有序执行。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减少政策的层级和数量,简化教育管理流程,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其次,加大政策的公开与宣传力度。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向社会公众宣传和解释教育政策,让广大群众能够及时了解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措施,提高政策执行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释放体制活力 盘活教育资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

平方米。校安工程实施三年来 , 共投资 3 . 3 亿元 , 完 政 、 督学 、 监测于一体 的教育督导无疑是一只有力
筑面积 2 1 . 1 5 万平方米 , 其 中农村学校 占 7 5 %。
三是信息技术资源配置 。近年来 , 株洲教育信 息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 到2 0 1 2 年底 , 全市教育系
株洲人 民政府关 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展 的关键 。
是建设合格学校 。 自 2 0 0 8 年启 动合格学校
株洲通过全面规划 、 县市 区统筹 , 有效督 的决定》 和《 株洲人 民政府办公 室关 于开展义务教 建设 以来 ,
释放体制活力 盘活教育资源 统筹城 乡义务教育发展
◇ 钟 燕
近年来 ,湖南省株 洲市 以创建教育强市为抓 手, 以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 , 立足市情 , 通 过政策引导 , 释放体制活力 , 盘活教育资源 , 在统筹 城 乡教育发展 中进行 了勇敢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 。
一
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等, 推动中小学 、 幼儿 园与城
1 % 。 0 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 , 让农村教师甘愿扎根农
村教育。
洲投入 8 1 6 6 万元 , 改造薄弱学校项 目 7 6 个, 其中 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项 目 3 9 个 ,改造 面积 7 . 8 6 万
成了4 2 0 所学校 6 5 9 栋校舍 的重建改造工程 , 总建
三、 落实教育督评 , 推动发展
作 者 简介 : 钟燕, 湖 南省 株 洲 市教 育局 局 长 ( 湖 南株 洲 , 4 1 2 0 0 7 ) 基础教育参考 ・ 2 0 1 4 / 4 1 7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深化教育综合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平等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旨在消除城乡差距,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学校质量明显提升,城乡学生群体差距缩小,城镇化进程与农村教育发展相互促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主要任务1.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经费比例。
2.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3.完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4.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坚持按需分配、依法调剂、合作共建的原则,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服务互通。
5.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
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督导和评估机制,对各地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6.推进教育公平。
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普及化。
四、政策措施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推动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3.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农村学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4.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加强对城乡学校的资源调配,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5.强化教育督导与评估。
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督导和评估机制,确保进程的监督和评估。
6.加强教育公平政策。
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7.02•【文号】国发〔2016〕40号•【施行日期】2016.07.0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
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如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公平分配教学资源在基础教育中,公平分配教学资源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
公平分配教学资源,既要充分考虑学校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要兼顾学校之间的差异性。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以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
二、整合优化教育设施教育设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设施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例如,可以建立教育设施共享平台,让各校之间合理共享设施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同时,还可以引入先进的智能化教育设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学的质量。
三、推动信息化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推动信息化教学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建立统一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和监测,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关键。
应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机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吸引人才留在教育事业中。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五、加强管理和监督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利,加强对教学资源配置的监督和评估。
《城乡统筹》课件

城乡文化交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农村文化保护: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文化创新:推动城市文化创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支持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保 障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施压力较大
教育医疗问题:农村教育医 疗资源不足,城市教育医疗
资源紧张
城乡差距:城乡 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大
资源分配不均: 城市资源丰富, 农村资源匮乏
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市产业过度 集中,农村产业 单一
教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不足:农村 教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水平较低, 与城市差距较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产业附加值 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境问题
汇报人:
建设管理:加强城乡建设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保护,减 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城乡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和 满意度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支持城乡建设
技术支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 城乡建设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 城乡建设资金充足
加强环境执法,打击环境 违法行为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生态环 境保护机构, 明确职责和
权限
制定生态环 境保护法律 法规,明确
违法责任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亟待解决。
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因此,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为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首先,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当前,由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学校规模等因素,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比例,确保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同城市地区相比不会明显落后。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其次,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需要优化学校布局。
在城市中心地区,应着力推进城市学校的内涵发展,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学校;而在农村地区,则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建设一批宜居宜读的乡村学校,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就业,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教育技术,打破地理限制,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再次,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教育监管体系,确保农村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估,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还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强化社会参与。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投入农村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教材、器材等支持。
同时,要加强与农民群众的沟通和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治共建的良好局面。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一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要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需要从投入力度、学校布局、管理机制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入手,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师资队伍建设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师资队伍建设
一、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城乡教育发展中,资源配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教育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却相对不足。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需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设
施、设备水平,增加本地教育资源。
2.加强跨区资源共享。
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共
享,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3.推动教育公平。
建立公平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每个学生
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
力。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注重教师的职业道
德和教育教学风范。
3.激励教师潜能。
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提高教师的工
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推动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
希望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能够加大力度,共同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南充市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20 09年第 4期 ( 总第 5 期 ) 4
西南教 育论 丛( 季刊)
南充市城 乡基础 教育均衡发展 与资源配置 问题分析
夏茂林
3 0 2
摘
要: 南充市城乡基础教育 资源配置在人、 物等方面都呈现 出巨大差距, 财、 严重影响了教育 公平 。其主要原因在
、
南充市城 乡基础教 育差距的主要 表现
iv sme t “ t e tr' re td r s u c l c t n p l is a d t e e i ig m a a e n s se o n e t n n et n Ci C n e ’o n e e o r e al ai o i e n h x s n n g me t y t m f iv sme t y -i o o c t
h g a n Na c o g t.T e man rao s h t “ rd d c o l n ub nrrl u l y tm fe u ain u e g p i n h n Ci y h i e sn i a t ga e sh o ”i r a -ua d a s s e o d ct o
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13.12.31•【文号】教基一[2013]10号•【施行日期】2013.12.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教基一[2013]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家逐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但是,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成本较高,教学条件较差,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辍学率相对较高,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与城乡统筹发展

的 , 能 吸 引和 支 配 资 源 的数 量 和 质 量不 同。可 以 所 说, 城乡差距扩 大 的核 心 问题 在于 城 乡发 展 速度 , 城
乡发 展速度 的核 心 问题 在于 城 乡 资 源投 入 。多年 来
对城 市发 展 的 资 源投 入 , 其规 模 和数 量 明显 多 于 农 村 , 高于农 村 , 质量 这是个 不争 的事 实 。笔者认 为 , 城
关键 词 : 资源 配 置 ; 乡 统 筹 ;政府 城
分类号 : 2. 文献标 识码 : F1 0 4 A 文 章 编 号 :6 3 19 2 0 ) 3 0 2 4 1 7 — 3 5( 0 8 0 —0 6 —0
一
、
资 源 配 置 与 城 乡统 筹 相 关 分 析
配 置和 整合 文章 。] 年来 , 乡差 距非 但 没有缩 小 [近 2 城
体力型和传 统经验 型农 民, 是许 多实证 研究 早 已得 这 出 的结论 。
3 城 乡资 源 分 配 不 平 衡 .
1城 乡资 源 流 动 不 顺 畅 .
面又 取决于组织 、 吸引 、 聚集资 源 的能力 , 如通过 各种
手段 和办法 , 引 、 集 各方 的人 才 、 吸 聚 资金 、 术 等具 技 有 动态 性的资源 为 已所有 、 已所 用 , 而扩 大 资源 为 从 的拥有 量 。 自身 发展奠定基础 , 是城 乡政府 、 乡 为 这 城 经 济主体在推动 和实现 自身发 展 中的一 项重大任 务 。 推 动城 乡统筹发展 , 就是要作 好城 乡 资源 的合理
J..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1 1 1 08 3
资 源 配置 与城 乡统 筹发 展
王 伶 黄 珊
北 京师范大学 文学 院, 京 107) 北 0 8 5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差异日益明显,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改善这种局面,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着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一实施方案。
一、建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实施方案要求建立统一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以保证城乡学校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保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公平调配,使城乡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平衡; 二是如何完善城乡教育设施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城乡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某些鼓励措施加以解决。
比如,可以在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补助。
同时,可以对一些愿意到乡村学校任职的城市教师进行政策上的鼓励,以这种方式尽可能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城乡学校间的互相合作来突破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城市学校都可以与农村学校联合,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在城市孩子向农村学校转移的情况下,这种农村学校联合也会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校生活。
总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轻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2024年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三篇)

2024年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和教育质量差异逐渐凸显。
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决定在2024年制定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到2024年,基本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全面提升城乡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实现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主要内容和措施(一)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1. 增加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城乡义务教育的基本经费保障,保障农村学校的基本设施、教材和教具等方面的需求。
2. 构建“统筹城乡、整合资源”的机制。
通过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3. 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
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1. 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
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修订和制定适合农村学生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加强教学管理和评估。
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学业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
3. 发展特色教育项目。
鼓励农村学校开展特色教育项目,如农村创客教育、农村教育创新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
(三)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1.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2.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体育健康等方面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加大农村学生资助力度,确保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优化教育发展的基础

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优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系统中能够支持教育活动进行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经济资源等等。
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教育资源是优化教育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优化展开。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性教育资源的配置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使其最大化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首先,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满足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需求,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差距。
其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提高教育发展的效益。
将教育资源投放到需求量大、回报率高的领域,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再者,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还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合理配置资源能够保障师资力量充足,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教育资源管理是指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组织和调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教育发展。
首先,教育资源管理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收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将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其次,教育资源管理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统筹规划,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再者,教育资源管理还可以加强对资源的监控和评估。
及时了解资源使用情况和效果,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教育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途径为了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优化,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途径与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
通过制定完善的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和方向,实现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
其次,要加强资源共享与整合。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课题负责人:靳玉乐课题承担单位:西南大学一、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学术价值与意义1.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课题,最初来自经济学对教育领域经济现象的关注,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
但仅仅从经济学的视角还不能解释和解决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的许多问题,而应该由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
尤其是教育学,必须在这个领域贡献自己的思想,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与合作。
本研究正是围绕着教育资源配臵中的各种理论问题,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方法论的创新,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2.本研究从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出发,对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论阐释,以多学科视角从理论上探讨新时代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深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3.探讨教育资源配臵的特殊性,分析比较各种资源配臵方式的优劣,评价国外教育市场化实践,回应理论界关于教育市场化“应不应该”、“可不可能”的问题的论争,阐明学校、政府与市场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澄清教育市场化的理论误区,丰富和发展教育宏观管理理论。
同时,在分析教育资源配臵的基础上,厘清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标准以及模式,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应用价值与意义1.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臵(包括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城市和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民素质不提高,和谐社会难以形成。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有利于农村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在实践中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关键之处,研究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对解决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3.本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直面教育资源配臵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难题与困惑,总结国内外教育资源配臵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与浪费的矛盾,建立优化资源配臵,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完善教育体制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4.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战略,导致农村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
而优化教育资源配臵,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必将大大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本课题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关于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关于资源配臵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述方面:1.教育资源来源的研究。
这一层面研究的目标是如何分配社会资源,使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
从更具体的层面考察,即研究不同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对教育的投资和形成的分担结构。
大多数研究者(如厉以宁,1980、王善迈,1989,等)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结构单一是造成教育资源短缺的根源,主张根据“利益获得原则”、“能力原则”,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2.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配臵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配臵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分配、在不同学校之间分配。
大多数研究者(如李星云,2006、李善华,2006等)都注意到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配臵存在着极端的不平等,认为应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还有不少研究者指出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倾斜性资源配臵,不利于教育公平。
更多的研究就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校内使用效率问题。
3.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研究。
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选择是目前国内争议最大的问题,研究者都承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臵方式——政府配臵与市场配臵。
在教育领域,能否采取市场配臵?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展开了较为激烈的争论。
王善迈(1997)、杜育红(1998)、吴怡兴(1999)、王红(1999)、卢育林(2001)、李明(2002)、吴忠才(2007)、王聿泼(2008)、张云(2009)、蒋玉珉(2009)等学者分别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目前,国内对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选择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三种基本观点:①义务教育为公共品,只能由政府垄断提供,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品可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调节,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②教育可以采取市场配臵方式,但就中国目前的具体国情而言,由于教育体制的相对滞后,教育市场主体没有形成,市场配臵的条件尚未成熟。
③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应不以营利为目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采取市场资源配臵方式。
4.教育资源配臵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配臵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教育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也是理论上比较棘手的问题。
总括起来看,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如王玲玲,2001,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如杨茂东,2005,等);第三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是完全一致的(如李慧,2000,等);第四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非简单对应关系,二者辨证统一(如袁振国,1999,曹健、郭彩琴等,2003,等);第五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发展目标(如杨东平,2004,等)。
其二,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扫视,可以发现:关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文章较多,但几乎都是对个体或局部地区学校具体调整政策、调整规划或成果的介绍,或是对某一区域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经验总结;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文章远多于关于城市的。
(二)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关于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关于教育资源配臵研究。
国外关于教育资源配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公平、效率和质量进行的。
国外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种族、女童等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上。
非常典型的一项研究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尔曼(James S.Coleman)《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1966)。
科尔曼报告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会经济平等的背景上。
教育的平等受制于社会经济平等,反过来也影响社会经济平等,从而把教育平等问题提高到改造社会的整体目标上。
正是科尔曼报告的这一结论,为后来美国普遍实行的“肯定性行动”或称“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铺平了道路。
公共教育事业大幅度地向弱势人群倾斜,实行所谓“为了平等的反向歧视”。
在中小学强制性黑白合校的同时,大学招生,政府机关雇佣和提升等方面,普遍实行倾斜性政策,照顾黑人和其他弱势人群。
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的公立学校由于种种原因相继走上教育市场化改革之路,以“质量”、“竞争”、“效率”为核心理念的“重建公立学校”运动,逐渐把公立学校推向市场,出现了诸如“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择校”(school choice)、“教育券”(educational vouchers)制度等实践模式。
从教育资源配臵的角度看,实质上是公共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改革,打破政府垄断,实行教育资源市场配臵。
对公平、效率、质量的共同追求,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资源配臵上,不仅关注教育投入,同时也更关注教育产出,为此,一系列的教育资源配臵模式改革也由此展开。
如“资源共享”模式、“财政充足”模式、“学校效能”模式等。
其二,关于学校布局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撤并学校的后果及对策研究上。
认为关闭学校至少带来几下几方面的影响:1.影响到原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关闭学校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承担者。
2.在城市中心区关闭学校,会使一些地位较高者和较富裕者更倾向于搬离该地,而搬迁到有优质学校的地区,从而产生一种“滤出过程”,使得城市中心的教育问题更为集中。
3.任何学校对临近地区的服务远不止教育功能,作为学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学校是临近地区“适于居住性”的象征,居民常对关闭当地学校产生消极的反应。
4.关闭学校是对整合该地成为社会单位的一种破坏,并会使当地居民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认为是该地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或一段时期的结束。
5.关闭学校的地方往往是一些不同种族居住临近和低地位人群集中的地方,因此,关闭学校对社会地位低的人影响更大。
6.在关闭学校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将受到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很有启示,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毫无疑问,国内外的已有研究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也可以看出:其一,国内的关于教育资源配臵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较为宏观的理论研究层面,即使有微观层面的研究,也较为零散、不系统,缺少对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以及中职学校的系统研究,缺少对教育资源优化配臵的模式研究。
其二,国外的研究者,在教育资源配臵的配臵方面,更倾向于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对于这种主张,尚须持慎重态度。
其三,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方面,整个研究也较为零散,多局限于经验介绍,对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模型等研究不够,同时也缺少对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以及中职学校的系统研究。
其四,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对于把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都关注得还不够。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和突破之处(一)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1、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焦点小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田野研究等方法,悬臵研究者的观点和看法,避免先入为主,从学校实际出发,了解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对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看法。
2、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实地参观考察(到统筹城乡教育做得较好的有关地区如成都)等方法,了解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经验做法,进而为重庆市的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和突破1、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综合融通的趋势。
本项目虽然研究的是教育问题,但并局限于教育学的视野,而是力图尽力吸取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使本项目的研究视野更为宽阔,研究结果更为科学。
2、本研究突破以往教育学局限于对微观教育过程中的要素分析,以功能形态的“教育资源”替代实物形态的“教育要素”,突破了“教育要素”的实物形态的局限性,使分散的关于各“教育要素”的微观研究能够在宏观层次上进行整合,同时从资源配臵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视角打通教育与社会经济领域之间长期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扩大了教育学的视阈,提高了教育学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