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观察
护理干预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并进行分析。
方法:从我院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间手术室外科手术患者102名,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几率低于对照组,伤口愈合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手术室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伤口良好愈合,明显降低伤口感染发生率,对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术室;伤口感染;护理伤口感染现象作为外科手术中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影响了手术整体效果,同时延迟了患者愈后时间,不利于患者伤口及组织愈合,增加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1]。
并且如若伤口感染处理不当,愈后不良,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极有可能发生全身重症感染症状[2]。
为预防外科手术中患者伤口感染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本文为此进行详细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间手术室外科手术患者102名,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25例男,26例女。
年龄为18~67岁,平均年龄为(45.24±5.28)岁。
妇科手术15例,泌尿科10例,普外科21例,骨科5例。
另一组为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26例男,25例女。
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4.13±4.72)岁。
妇科手术13例,泌尿科12例,普外科23例,骨科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1.2方法: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以此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相关措施。
为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2.1环境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环境消毒,保持空气、温度、湿度符合要求标准,避免手术室内无关人员进出,减少室内人员来回走动,禁止污染物品进入手术室内[3]。
普外科实习护士在伤口愈合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普外科实习护士在伤口愈合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伤口是外科手术的常见结果,也是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普外科实习护士,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众多伤口的愈合过程。
在这段实习经历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伤口管理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心得。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伤口愈合中的总结与体会。
1. 充分了解伤口生理特点作为一名实习护士,了解伤口的生理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伤口愈合的三个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和重建期。
在炎症期,伤口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和渗液等症状,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随着愈合的进行,伤口将进入增生期,此时应关注伤口的形态和大小,并且避免伤口的外力干扰。
最后是重建期,这个阶段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通过了解伤口的生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护理计划,提高伤口愈合的效果。
2. 规范伤口清洁与消毒伤口清洁与消毒是伤口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步骤。
在我的实习经历中,我学到了许多清洁伤口的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来清洁伤口,如碘酒或氯己定。
消毒过程需要注意手法轻柔,以避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其次,在清洁过程中,我们要谨慎处理伤口周围的皮肤,确保其干燥和清洁。
最后,在清洁完成后,要及时更换干净的敷料,并确保伤口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以防止感染。
3. 妥善处理伤口愈合中的并发症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潜在的出血、创面裂开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抗生素治疗、进行必要的止血处理,或采用合适的缝线技术。
此外,定期对伤口进行检查和评估也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通过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伤口的愈合进程。
4. 积极参与伤口教育和康复指导在伤口管理中,护士的教育和康复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实习中,我努力参与患者的教育工作,向他们传授正确的伤口护理知识,如如何更换敷料、如何控制感染等。
此外,我还提供康复指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包括日常活动的恢复和适度的锻炼。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问题之一。
手术后切口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预防十分重要。
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
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用具不完整等情况,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二、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慢性疾病史、手术前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等,都会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
医务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三、院内环境因素院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情况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
在手术室、病房、手术工具、麻醉器具等场所都需要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以保证手术后切口的无菌状态。
医院应当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以免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四、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术前、术中及术后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但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使用过多、过猛的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五、术后伤口管理手术后伤口的管理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当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处理。
患者自身也要做好术后伤口的保护工作,避免不当的伤口接触和破坏。
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中,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手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保证手术用具的完整和洁净。
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探析
[ 孟 卫华 , 3 】 吕蒙. 戊 乙奎醚 用于小儿全 麻 术 的临床 研究 [] 盐酸 Jl 北京 大学学 报,0 9 1 : 1 2 0 , (11 . 5 1 2 )
总 之 ,笔者 认为经 过术前全 面检查 ,确 定心功 能在正常 范围 内的
护理措 施 ,提 高医师对 切 口感染 控制的医师 与责任 ,以逐步 降低手术
后切 口感染 率 。
1普 通外 科 手术 切 口感 染的 危险 因素
根 据本 院 院2 0 年至2 1年间6 4 01 01 4 例普 通外 科手术 病例 的分析 , 得出手术切 口感染 的原 因涉及 各方面的 因素 ,总结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参 考文 献 f 高健 奎, 刚宁 试 析儿 童心脏 手术 术前药 的研 究 [ . 床麻 醉 学 1 ] 王 J临 ]
杂 志,0 9 56: 2 2 0 , () 3 . 2 1
【 孙 俪燕 , 德裕 - 病 患者麻 醉 前用 药的 临床观 察 [ . 2 ] 李 先心 J 中国现 代 ]
国眶|国—盈同
2 1 年 8月第 1 卷 第 2 02 0 2期
・
临 床 研 究 ・ 23 o
最后 ,恰当 的使用血管 活性药物 对心肌保 护和体 外循环 的顺 利撤
可 以免 除患者 的痛苦 ,因此 ,全 麻下进 行先天性 心脏病手 术非常值 】
得从 医者 的大力推广及实施 。
退 , 以及维 持术后的血 流动力学 平稳有着 也是非 常重 要的 。心脏复跳后 腔静脉开放 就要
先天性心 脏病患儿 方可在全麻 下进行 手术 ,此手 术不仅安 全有效 、成
『 毛 金平, 丽 娜 , 斌 . 天病 心 脏 手术 的研 究 治疗 [ . 前 4 ] 吴 陈彦 先 J 医药 ]
普外科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
普外科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作者:覃华伟神清泉来源:《健康导报·医药版》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以及处理措施,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病率。
方法:选取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80例,80例患者中都符合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我诊断标准,对患者的入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以及年龄和术前的并发症。
结果:从切口类型看。
对患者切口类型进行统计,其中Ⅰ类(无菌)切口12例,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道。
不同切口患者感染率比较显示,Ⅱ类切口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Ⅰ类、Ⅲ类切口(P15d感染率37例(46.25%),住院时间长感染率较高。
结论:普外科手术存在较高的风险,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及术前各种并发症密切相关,临床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切口感染并结合抗生素治疗,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普外科(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是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治疗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和乳房的肿瘤及外伤等其它疾病的临床学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
普外科即普通外科,一般综合性医院外科除普外科外还有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
有的医院甚至将普外科更细的分为颈乳科、胃肠外科、肝胆胰脾外科等,还有肛肠科、烧伤整形科、血管外科、小儿外科、移植外科、营养科等都与普外科有关系。
本文针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接收的普外科手术患者80例,患者出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3.33%。
8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6例,女24例,年龄13~67岁,平均(35.7±2.3)岁。
1.2诊断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依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均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
警惕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
警惕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发表时间:2020-12-30T07:30:14.167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11期作者:马驰[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发生意外受伤:在厨房切菜、切肉时,可能被菜刀划伤、割伤;在工厂车间工作时,可能被机器的金属碰伤;在上下楼梯时,可能摔伤;碰到铁钉、缝衣针,还可能被刺伤;等等。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医务室 637000)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发生意外受伤:在厨房切菜、切肉时,可能被菜刀划伤、割伤;在工厂车间工作时,可能被机器的金属碰伤;在上下楼梯时,可能摔伤;碰到铁钉、缝衣针,还可能被刺伤;等等。
——绝大多数读者都有过外伤的体验,大家也都知道:发生小外伤并不可怕,受伤后只要在小伤口及周围皮肤上用酒精、碘伏或双氧水消毒,几天后伤口就会痊愈,根本不用上医院排队挂号。
可是,我们要提醒各位读者:如果您受伤后伤口发生感染,出现了某种感染迹象,您就得赶快上医院了。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
一、您需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一)伤口肿胀如果您意外受伤后,伤口出现肿胀、且肿胀连续数天不见消退,并伴有发红、发热,那您的伤口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感染,您得赶紧上医院普外科挂号。
(二)伤口出现红色条纹如果您意外受伤后,发现伤口附近出现了一条或几条红色条纹,用手指轻轻一按,红色条纹会消退;但触碰红色条纹时出现痛感;——那您也得赶紧上医院了。
这很可能是急性淋巴炎的临床表现。
您发生外伤后,外界的细菌很有可能经过您破裂的皮肤黏膜、伤口进入淋巴管,造成淋巴管发炎。
若急性淋巴炎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发展成败血症。
(三)伤口化脓在人体内,流动着大量液体。
人体意外受伤后,伤口往往会流出一些淡黄色或清亮的透明液体,这些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流出淡黄色或清亮的透明液体属于受伤后的正常现象。
——可是,如果您受伤后,伤口流出的液体是伴有恶臭的脓液,则说明您的伤口已经化脓;化脓是提示伤口感染的重要迹象。
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
[】 金汉 珍 , 珉 , 希吉 , . 用新 生 儿学 [ . . 京 : 民卫 2 黄德 宫 等实 M] 版 北 人 3
[] 杨 惠娣 , 彬 . 溴索 的 作用 机制 及 临床 应 用 【 . 医药 药 学 3 徐 氨 J 中国 1
杂志 , 0 , () 4 2 22 1 4 . 0 2 :
作 简 单 ,使 用方 便 ,且配备 一次性 雾化 吸入 装置 ,专人 专用 ,杜绝 交 叉感 染 。观察 组在 常规综 合治疗 的基 础上 予盐酸 氨溴 索经压 缩雾
化吸 人 ,同时施 以相 应的 护理措 施 ,临床效 果显 著 ,具有显 著性 差
[1 李德 丽 , 晶, 4 张 王燕 , . 种雾 化 吸入方 法 治疗 婴 幼儿 肺炎 的观 等两 察 [ . 医学, 0, ( ) 7 9 J 吉林 ] 2 9 02 : 5 . 0 3 22
入 盐酸 氨溴索 治疗新 生 儿肺炎 ,经济 、安全 、有 效 ,值 得在 临 床上
推广 使用 。 参考 文献
短病 程口。而压 缩雾化 吸入 器是 一种 以压缩 空气作 为驱 动压, 液 ] 将药
雾化 为可 吸入微 粒的 雾化吸 入装置 , 直径在 5 m以下 ,无须 用力 微粒
【】 胡 亚美 , 载芳 . 棠实 用儿 科学 【 .版. : 民卫生 出版 1 江 诸福 M] 北京 人 6
社 ,9 74 8 19 :9 .
吸气 ,正常平静 呼吸 ,药物微粒 即可达到小气道 及肺泡 ,以达到痰 】 液稀 释 、消 除局部 炎症 ,解 除支气 管痉 挛 、通 畅气 道的治 疗 目的 。 氨 溴索压 缩 雾化 吸人气道 后 在局部 聚集 较高浓 度 ,直接作 用于 气道
表 面 的感受器 和 靶受 体 ,而迅速 发挥药 理作 用 。压 缩雾 化吸人 器操
普外科伤口感染案例分析论文
普外科伤口感染案例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预防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举措。
方法对近段时间由我院收治的172例普外科患者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的情况展开调查和研究。
结果在收治的172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了伤口感染,感染率为8.14%。
经过研究发现,伤口由于手术器械、手术操作等因素造成的污染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严格规范医师的手术操作,强化医师对感染的预防意识等措施可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伤口感染;案例;因素;普外科伤口感染是手术中最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在国内各个医院中,由于卫生条件、医师操作水平等因素使得普外科患者在术后极易感染。
伤口感染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状况,而且加重了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所以,避免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对于普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收治的172例患者进行治疗和调查,找到了导致伤口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有效的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过调查研究的172例患者都是我院近段时间所收治的,其中,男78例,女94例,年龄4-82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5h-14年。
1.2 方法对172例患者进行周期性身体素质的检查,并对所得到数据进行记录。
患者进行周期性全身检查主要包括对体温、药物的服用、伤口分泌物等项目。
1.3 诊断方法根据相关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诊断。
患者术后伤口出现以下情况的任意一种则可判断为伤口感染:一、伤口发炎。
二、伤口难以愈合且出现脓液。
三、在进行插管、穿刺等手术后,导出液为脓液[1]1.4 数据处理采用最新ssp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调查研究,14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感染的发生,现进行如下总结:由上表可知,因伤口处理不当和术后监护不到位而发生感染的患者人数居多,占到感染总人数的78.57%,所以说,注意手术中过程中的操作问题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降低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切口感染 疑难病例讨论
切口感染疑难病例讨论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在医院外科感染发生率可超过40%,在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也可达到14.02%。
其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伤口愈合延迟,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为研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我院选取20XX年X月-20XX年XX月在行普外科手术病例4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46%,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很可能是由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机体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免疫抵抗能力与组织愈合能力均下降;肥胖患者由于其切口部位很容易生脂肪液化、坏死以及液体聚集,因此容易引发感染;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会下降,且糖尿病会使纤维母细胞减少,并抑制肉芽形成,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很容易引发水肿,促进细菌生长,造成切口裂开并引发感染;手术时间≥3h引发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主要是由于进行手术时降落在手术区的细菌数每小时可达3.5×104-6×104个,而手术时间越长,暴露切口的时间越长,空气以及切口附近汗腺排出的细菌污染切口引发切口感染的概率越大;非清洁手术以及切口未冲洗均会大大增加细菌进入切口的机会,因此十分容易引发切口感染;Ⅱ-Ⅲ型切口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Ⅰ型切口,Ⅰ型切口为清洁切口,其感染多为外源性的,主要来自于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呼吸道以及未严格灭菌的器械等,Ⅱ-Ⅲ型切口为清洁-污染切口,切口感染多为内源性的,主要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腹腔以及盆腔的感染性渗液等,其切口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切口感染率会显著升高;而引流管数量过多,会增加引流液对各层组织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且切口的引流物会影响切口的愈合,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概率。
预防处理措施:为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牵拉以及游离脂肪层;缝合脂肪层前要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以减少脱落脂肪组以及游离细菌停留在切口附近,缝合切口可使用吸收缝线,可在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进行引流,视患者的切口情况以及引流量的多少,通常术后2天即可拔除皮片。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探析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切感染 。医院感染 的发生不仅延长 患者住 院 日, 降低病床 周转
率, 使患者 、 家庭 、 社会 加 大经济支 出 , 且严 重影 响患者 的预 而 后与安危 , 甚至关系到 医院的声誉 与社会安定【 外科 是医院感 1 】 。 染 的高发领 域 , 科手术患者 经历 了麻 醉及手术创 伤后 自身抵 外 抗力较 弱 , 并有 较多 的侵袭性 诊疗 措施 , 另外 由于术 后大量 使 用抗菌 药物 引起耐 药菌株 增多 、 群失 调 , 菌 致使 医 院感 染 时有 发生 , 直接 影 响了 医疗 效果 , 故研究 外科 手术患 者 医院感染 的 分布规律及危 险 因素 , 对整个 医院的 院感监 测和控制 工作有 着 重要意义囟 。普 外科手术切 口感染是外科 手术后最 常见 的感染 之一 , 中阑尾及结肠穿孔手术切 口感染率可达 到 2 %以上 , 其 0 曾 有 医 院感 染调 查数 据显示外 科伤 口感染 高居 医 院感染 中第 三
生切 口感染者 2 7例 , 感染率为 82 . %。与其他两个 时间段相 比差 异有显著性 ( 1 5 P .1。 x = . ,<O ) 由此可见 住院时间越长 , 2 O 发生切 口感染 的几率越大 。
2 患 者年 龄 与切 口感 染 . 4
对 20 4 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 分析调查 , 通过翻 阅
分 析 , 道如下 。 报
பைடு நூலகம்手术类型
阑尾 手 术
手术例数
感染例数
感染率( %) O
3
疝补手术
1 资料 与方 法
1 一 般 资 料 . 1
胆囊及胆道手术 乳腺癌切除术 甲状腺切除术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 剖腹探查术 其它
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
1 一 般 资 料 . 1
随 机抽 取 2 0 - 2 1 期 间 普 外 科 患者 3 2例 , 龄 段 在 0 9 0 0年 1 年
3 ~ 3岁之 间 , 均 年 龄 为 (9 23 岁 , 中男 性 患 者 为 10例 , l8 平 5 + .) 其 4
占 4 .3 , 性 患 者 有 1 2例 , 5 . % 。 4 % 女 8 7 占 51 7
目前 , 于 对 患 者 进 行 了大 量 的 抗 生 素 经 验 性 治 疗 以 及 在 由 对 患 者 进 行 诊 断 和 治 疗 过 程 中 , 繁 地 进 行 侵 入 性 的 医疗 操 作 频 等 , 致 耐 药 细 菌 在 患 者 以及 医务 人 员 之 间 传 播 , 而 使 患 者 的 导 从
2 讨 论
女性患者有 6例 , 3 . %。年龄段在 3 ~ 9岁之间 , 均年 龄 占 18 5 27 平
为 (6 23 岁 。其 中急 症 手 术 患 者 有 9例 , 4 .7 5+ _) 占 73 %。其 中 患 有 各 种 恶 性 肿 瘤 的 患 者 有 l 例 , 5 . % , 有 各 种 慢 性 疾 病 的 1 占 78 9 伴
开 或 由外 科 医 师 打开 的切 口 , 脓 性 分 泌 物 或 有 发 热 ≥3 有 8℃ , 局
随 着对 患 者 疾 病 进 行 相 应 治 疗 时 , 生 素 使 用 不 当 等 相 关 抗
原 因 . 使 部 分 普 外 科 患 者 出现 伤 口感 染 现 象 。而伤 口感 染 一 定 致
免 疫 力 功 能 低 下 。 得 患 者 的感 染 发 生频 率 呈 上 升趋 势 。 者 出 使 患 现 外 伤 感 染 不 仅 使 患 者 住 院 的 时 间延 长 。 使 得 患 者 的疾 病 治 还 疗 受 到 阻 碍 , 患 者 有 一 定 的 不 良影 响 。 对
320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320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320例患者实施的普外科手术进行汇总性分析。
结果: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3.4%。
切口感染与患者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切口的保护清理、缝合技术等因素有关。
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术中创面的保护和清理、缝合技术等有密切关系。
及时有效地调整营养状态、合理使用电刀、关腹前清理切口、减低切口缝合张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感染;措施【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22-01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后果是切口延迟愈合,可能发生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
因此必须提高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
现以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320例患者实施的普外科手术进行汇总性分析,探讨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实施各种普外科手术320例,男192例,女128例,年龄7到65 岁;其中腹部手术221例,乳腺手术42例,其他手术57例。
切口感染11例,其中糖尿病4例,肥胖5例,营养差、低蛋白血症3例;3 类切口化脓穿孔性阑尾炎5 例;有感染中毒症状短期使用地塞米松2例;感染患者中有11例使用电刀。
伴有黄疽1例。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患者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
2结果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实施各种普外科手术320例,感染11例,切口感染率3.4%。
切口感染与患者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切口的保护清理、缝合技术等因素有关。
普外科实习护士工作总结创面处理与伤口护理技巧总结
普外科实习护士工作总结创面处理与伤口护理技巧总结普外科实习护士工作总结——创面处理与伤口护理技巧总结在普外科实习期间,我作为一名护士,参与了许多创面处理和伤口护理的工作。
通过这些实践与学习,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下面是我对创面处理与伤口护理技巧的总结,以供参考。
1. 创面处理:1.1 观察创面:在处理创面前,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创面的情况。
包括创面的大小、深度、是否存在感染等。
这些观察有助于我们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
1.2 清洁创面:创面处理的第一步是清洁创面。
在清洁创面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消毒液,比如氯己定,来清洗创面。
同时,要注意使用无菌的棉球或纱布,轻柔地擦拭创面,并确保将创面四周的污物清除干净。
1.3 创面缝合:对于需要缝合的创面,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缝合线,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缝合。
在缝合创面时,要确保每针的张力均匀,缝合线要紧密而不过紧,避免伤口拉伸或造成组织缺血。
1.4 使用敷料:创面处理后,需要使用敷料来包扎创面。
选择合适的敷料种类与尺寸是很关键的。
对于浅表性或较小的创面,我们可以选择无菌敷料贴剂;而对于深度较大的创面,我们可以使用透明敷料或吸水性敷料等。
使用敷料时要注意贴合创面,防止敷料松脱或粘连。
2. 伤口护理技巧:2.1 伤口引流:对于存在大量渗液或分泌物的伤口,我们需要进行引流处理。
可以选择使用引流管或引流袋,有助于排出伤口内的积液,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使用引流器具时,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堵塞。
2.2 伤口抗菌:在伤口处理过程中,抗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可以使用消毒液或抗菌药膏来抑制伤口内病原菌的繁殖,减少感染的发生。
在使用抗菌药膏时,要注意使用适量,避免过量使用或较长时间使用,以免引起药物耐药性。
2.3 建立合理的伤口护理计划:每个伤口的复杂程度不同,对护理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伤口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伤口护理计划。
这可以包括定期更换敷料、拆线或进一步检查等内容,以确保伤口恢复良好。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普外科手术是指对身体外部可见的疾病进行切除、修补或者改变外形的手术,通常包括腹部、胃肠、泌尿、甲状腺、乳腺和软组织等部位的手术。
而术后切口感染则是指术后在切口处发生细菌感染,导致切口处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症状。
切口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1. 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的年龄、体质、免疫功能、基础疾病等都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抵抗能力差,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而患有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容易导致切口感染。
患者在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不充分、体重过重或过轻、疾病合并症等都可能成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2. 手术相关因素手术的类型、切口的大小和位置、手术时间长短等都是影响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大型手术切口、复杂手术、手术时间过长,都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手术操作技术、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手术部位的准备等,也会直接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
3. 医疗环境因素医院的环境清洁度、空气流通情况、手术室的卫生条件等都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如果手术室环境不洁净,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较高,就容易造成切口感染。
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和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也会直接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
4. 术后护理因素患者术后的切口护理对于切口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
如果患者在术后切口护理不当、伤口清洁不彻底、伤口排污不畅、伤口敷料不合理等,都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
患者术后用药、营养支持、体位转换等也会对切口感染的发生产生影响。
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1. 加强患者术前评估和准备对于高龄、基础疾病、肠道准备不充分等高危人群,应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普外科4例伤口感染调查与分析
时, 或大于 4 8小时 。③严 格控 制血糖 , 手 术刺 激 可使机体 应 激反应产生应激性高血糖 , 高血糖可刺激细胞炎性 因子释 放 ,
抑制免疫 系统增加机体对 细菌感 染的易感性 。因此要严 格控
B L s ) 。感染 病例数 4例 , 4例均为 Ⅲ类手术 。
2 .结 果
制血糖水平 在 < 1 0 m m o l / L , > 4 m m o l / L 。④ 择 期 手术 患 者要
1 8天 , 平均 t 1 . 6天 。 感 染 菌 种 全 部 为 大 肠 埃 希 氏 菌 ( E S —
腹部 手术 虽然是高危感 染手术 , 但 普外科 将感 染率 严格
控制在 7 . 1 4 %, 表 明普 外科 对 医院感染 意识 和关 注度 深刻 , 对医院感 染控制执行力 的强化 。
【 关键词 】 手术方式
手术类型
切口 感染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4 8 6 0 . 2 0 1 4 . 0 1 . 0 2 2
腹部外科手术发生 医院感 染的风 险较大 , 我 院外科 手术 方式的一项调查 , 凸现因手 术方式 的不 同而医院感 染率 有很
1 . 1 监测对象
普外科 全部手术患者进 行 了全 方位 临床即 时跟踪感 染调 查 , 调查依 据《 医 院感 染控 制专 业委员 会》 制 定手 术部位 感染 监
测表格 逐一调查填写 。诊断标 准 : 参 照《 医院感染学 》 各部位
医院感 染的诊断标准 ¨ J 。 1 . 2 监测方法 调查普外科 一月 切 口感 染状况 , 通过 现 场 查看伤 口愈合 状况 : 病 程 记 录、 麻醉 记 录 、 护理 记 录 、 体 温 单、 医嘱单 、 病原学监测 、 各种辅助检查等为准 。 检 该科全部手术患 者 5 6例 , 男性 3 7例 , 女性 1 9例 , 年 龄1 2~8 5岁之间 。手术分类 : 阑尾切除术 1 7例 , 胆囊切 除术 6例 , 乙状结肠术 7例 , 前列腺 电切术 5例 , 输 尿管钬激 光碎石 术 5例 , 腹 股沟疝 网片修补 术 3例 , 乳 腺手 术 2例 , 吻合器 痔 上黏膜环切术 3例 , 其他 手 术 8例 。手术 性 质 : 急诊 手术 2 4 例, 择期手术 3 2例 。手 术类 型 : I类手 术 5例 , Ⅱ类 手术 3 1 例, Ⅲ类手术 2 0例 。手术时 间 : ≥1 2 0分钟 的 1 9例 、 <1 2 0分 钟的3 7例 。麻 醉 类型 : 气管 插管 全麻 2 9例 , 硬 膜外 麻醉 2 7 例 。抗 生素使用情 况 : 手术前 用药 2 6例 , 手术 中用药 4 0例 , 手术后用药 5 0例 ; 三联连用 5例 , 二联连 用 1 2例。9 0 % 患者 抗生素使用 在 4天以内 , 使用抗生素类 型主要 以 甲硝唑类 、 头 孢类为 主。抗生 素使 用途径 : 静 脉用 药为 主。住 院时 间最 长
对37例普外科伤口感染病情的分析
S ptmb r 01 Vo . e e e 2 0 1 2 No 1 .8
中 国中医药咨讯
J un l f iaTrdt n l ieeMe iieIfr t n o ra n a io a n s dcn nomai o Ch i Ch o ・1 ・ 9
一
创伤严重患者 的监护 , 防止 由于大手术 、 失血 、 创伤 、 免疫功
能低下及住 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 抗生素对治疗 。 及 预防细菌感染 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 中已得到充分 肯定 , 但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 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 , 多
重耐药 问题的 1益加重 , 3 使临床疗效 降低甚至无效[ 7 1 。但细
谨慎合理用药 ; 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 素的使用 , 于感染病 对
例应常规进行标本 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 验 ,定期公布外科
不等 。 使用抗 生素最多为头孢类 、 喹诺酮类 。 多为经验性 且
用药 。
1 临床 资 料
切 口感染率成倍增 加 。外科引流术是一 种创伤性操作 , 引 流物又是异物刺激 , 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 口而致感染 , 而有 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具有产黏液作用 , 使抗生 素 对其亲和力下降 , 并容易粘附在 物体表面 , 使感染 的概率上
升[ 5 1 。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 , 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 激小的引流材料及 引流方式。术后外科 弓流 的患者 因年龄 I
切 口) 、 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 用、 循环 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 菌株感染 与伤 口感染有 明确关系。 耐药
【 关键词 】 伤 口感染 ; 危险因素 ; 普外科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12例
例, 2 女 8例 ; 年龄 6~6 5岁 , 6一l 4岁 2 2 例 ,4~2 1 4岁 2 1例 ,4~4 2 5岁 2 5例 ,5 4 6 5岁 6例 ; 性 阑尾炎 6 急 6例 ( 纯性 单 3 1例 , 化脓性 2 , 6例 坏疽 性 1 9例) 慢性 , 阑尾炎 3例 , 因出 国劳务输出行 预防性 阑 尾切除术 1 5例。急性 阑尾 炎发病距 手术 时 间 5~ 2小 时 , 均 3 . 时 。 7 平 0 5小
26. 001
20 0 5年 3月 ~2 0 09年 2月 , 我们 行
小切 口(<3 m) e 阑尾切 除 术 8 4例 , 用 采 无皮下保 留缝线方法缝合切 口, 即拆线 后 发 口内无保 留缝合 线 , 取得 良好效 果 , 现
肌 , 内斜肌 不用缝 合 , 外斜肌腱 膜 用 腹 腹 4号线连 续缝 合 , 头不 打结 , 两 分别 穿 出 皮处 , 自在 皮 肤外 与腹 膜 缝线 两 头 打 各 结。皮肤 切 口 1号线 间断缝 合 ; 拆线 ③ 时, 皮肤缝线 常规拆 除 , 膜及腹外 斜 肌 腹
~
讨
论
适应证 : ①术前症状 、 征典 型 , 体 诊断 明确且炎症较局限的急慢性 阑尾炎 ; ②术 前症状不典型 , 且考 虑急性 阑尾炎 , 排 且 除其他疾病并在术 中明确诊 断者 ; 要求 ③ 行预防性 阑尾 切除者 。如 下列情 况不适 宜该术式 : 人过度 肥胖 ; 病 阑尾穿 孔并 发
染调查而定 的数据显示 , 外科伤 口感染高 居 医院感 染 中第 三位 … , 大量 数据 显 有 示外科伤 口感 染不 仅延长 患者 的住 院时 间, 导致额外 的医疗经 费支 出 , 同时增加 患者 的痛苦 。按照 20 0 1年卫生 部颁发 的 手术 部 位 医 院感 染 诊 断 标 准 , 我 院 对 20 2 0 0 7~ 09年普外科 20例住 院手 术及 0 1 2例伤 口感染 患者 进行 回顾 性统 计 , 现 分析如下 。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尿 沉渣组 中的尿 液样本 均采用传统 的显微镜尿 沉渣检查 方法进行 尿 液检验 。检验 者从混 匀的新 鲜尿液 样本 中提取 1 0 m l 尿液 , 滴 在准备好 的 洁净载玻 片上 , 盖上盖玻 片后将 其放 置于低倍显微 镜下 , 观察 记录后转 换 到高倍 显微镜 下 , 做好 记录 ; 此后 , 将 混匀后 的新鲜 尿液置 于离 心机 内离 心3 0 0 s , 速度控制在 1 4 0 0 r / m i n一1 6 0 0 r / m i n间_ 2 J , 离心结束后仅取 尿液沉 淀物进行涂 片镜检 , 再次 置于低倍显微 镜与高倍显 微镜下观察 记录 , 以获 得精准 的管 型、 红细胞 、 白细胞数 据资料 。 1 . 3观 察 指 标 将 两组 检验获取的数据资料 中尿蛋 白、 白细胞 、 红细胞 的阴性率进 行 比对分析 , 采用加 热醋酸法进行尿蛋 白检验 _ 3 ] 。若 比对 结果不相符 , 则 应 该及 时通知检测员重新检验 一次 , 确保 结果 的准确 性 , 结束后 做好数据 统 计与记 录。 1 . 4统 计 学 方 法 采 取统计 学软件 S P S S 1 8 . 0对上述两组尿液样本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理, 组 间率对 比采取 X 检 验 , 以 P< 0 . 0 5为有显著性 差异 和统计 学意采用的两种 尿液检 验方 法检测特 点不 同 , 因此检测 结 果 出现部分细微差异是正常现象。若检验完成后 发现尿沉渣 的检查结 果 呈现阴性 , 而尿常规的检查结果却呈现 阳性 , 有 可能是尿液样本 不够新 鲜 或在运送 、 检验途中受到某种污染所致[ ] ; 若结果相反则 有可能是样本 中 尿蛋 白水平增高导致 L 5 j 。 时代的发展与科 技的进步 大大 提升 了医学检测 效率 , 尿常规 分析仪 可 以在短短 0 . 5 ai r n内完成 尿常规 检测 _ 6 J , 节省 了检测 时间、 提 升了 医护 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 具有省时省力 、 方便快捷 的优势。但使用尿 常规分 析 仪时往往需要往里加入辅助检测药物 , 有可能改 变尿液样本 的颜色 、 性 状 等特征 , 使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大打则扣 , 不利于 医生以此为诊断 依据展 开 后续治疗工作 。 显微镜尿沉渣检验方法相对准确性较高 , 但用 时较长 , 需要 耗费 医护 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检测工作 。这无形 间加大 了检测人 员的工作 量, 不利于医院实现人力 资源的优化 配置 。 本次研究 发现 , 尿常规 与尿 沉渣两 种尿 液检验 方法都 存在优 点与缺 陷, 均具有 临床意义。尿常规分 析仪并 不能 完全取 代传统 的显微镜 尿沉 渣检验方法 , 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医护人 员在进行尿液 检验 时, 一 定要使用达到 国家相关检测规定的优质 、 洁净试 纸 , 避免 出现 因人为原 因 导致的检测结 果偏差 。检测人 员对尿 常规检 测结果 有疑虑 时 , 应及 时采 用显微镜尿沉渣检测法再次检测 , 以降低误诊率 、 提升尿液检验 结果 的准 确性、 科学性 , 获 得 更 真 实有 效 的检 测 结果 。 参考文献 [ 1 ] 吴 昌龙. 用尿 沉 渣分析仪 与人 工镜检 查检尿 沉渣 结果 的对 比分 析 [ J ] . 求 医问药( 下半月) , 2 0 1 2 ( 1 1 ) : 1 1 1—1 1 2 . [ 2 ] 刁殿琰 , 王玉洁 , 盖蔚 丽. 尿常规干化学法 与尿沉 渣镜检 的相关 性分 析[ J 1 . 吉林 医 学 , 2 0 1 3 ( 1 8 ) : 3 6 5 3 . [ 3 ] 杨 化芹. 显微镜 与尿分析仪在尿 常规检查 中的结果分析[ J ] . 中国民 康 医学, 2 0 1 3 ( 1 4) : 1 1 5一l 1 6 . [ 4 ] 于艳 芳. 两种方 法检测尿液 白细胞 的比较探讨 [ J ] . 中国保 健 营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12T15:19:03.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陈伟 (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黑龙江鸡西158
[导读] 了解本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55-02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本院2007年度普外科592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37例,感染率为6.25%。
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循环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关键词】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7.3 d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
现就本院2007年度37例伤口感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普外科共592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检出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6.25%。
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
年龄分布为32岁~99岁,其中65岁24例,占65%。
急症手术15例,占41%。
手术时间2 h共23例,占62%。
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共16例,占43%。
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21例,占57%。
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21例,占57%,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老慢支及呼衰5例、脑梗塞及中风3例。
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
2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
术前营养支持仅5例,占14%。
细菌培养共20例,占54%。
培养阳性率为80%,共16例。
其中G+菌8株,G-菌16株。
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具体见表2。
术中置引流管28例,占76%。
二类切口手术28例,占76%。
三类切口手术9例,占24%。
3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 d~10 d 不等。
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喹诺酮类。
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3 讨论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多,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2]。
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3]。
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放疗,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预防性引流要慎重,能不用则不用。
文献证明,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4]。
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5]。
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
术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龄不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如年老体弱、大手术、恶性肿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
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6]。
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药问题的日益加重,使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7]。
但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在停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
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8]。
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
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
有报道认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包括年龄、种族、原发病严重程度和免疫功能等;二是医源性因素如住院天数、科别、医疗操作和治疗等[9]。
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菌群失调、抵抗力低下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一定关系[10]。
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二、三类切口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张喜平,李宗芳,程琪辉,等.癌症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22(2):182183. [3]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15. [4]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J].临床外科杂志,2000,3(6):327.
[5]童尔昌,顾美仪,王宇,等.外科护理[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25.
[6]陈洪祥,倪国珍.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2005,9(2):1011.
[7]史安海.重视抗生素在外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腹部外科.2000,13:131.
[8]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生素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 [9]FreemanJ,McGowan JE.Differential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J].Am J Med,1981,70(4):915918. [10]王洪艳,洪涛.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J].北华大学学报.2005,6(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