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浅谈
摘要: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教研中,教师都应明确所关注的内容,用六个字可以概括:“学生”、“发展”、“过程”。

一、心里要有“学生”;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发展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从产生至今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焦点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和实践者的视野之中。

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和长远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预设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全体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细致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

因此,备好学生,在课堂中唤醒学生生命活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中
的第一环节即备课环节的重心。

本文试从备学生应遵循的原则和备学生实施的行动策略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备学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兴趣共同成长。

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让”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跳一跳”强调学生的努力,“摘”强调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

3.差异性原则
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是有差异的。

正如日本心理学家铃木健二所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命运之神都赋予了他一种他人所没有的优秀才能,这种才能有人靠学习来发挥,有人靠聪明来发挥,有人靠英勇来发挥,有人靠温柔来发挥,毫无才能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教师要做到的是尊重差异,承认差异,切忌“一锅煮”的做法,指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实现个性化,并为每个学生创设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嘴,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全国著名教师斯霞老师说:“我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备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

”从斯老师朴素无华的言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踏踏实实认真备课的态度。

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永远是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备好学生呢?
二、备学生的行动策略
1.备问题
教师开展研究性备课,预设“学生意外问题”和”教师问题”。

由于学生好奇心和形象思维的活跃,往往会提出一些意外问题。

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邓世昌为表为国捐躯之志,众人救他,不从;他的爱犬也试图救他,结果他将自己的爱犬摁入水中,
最后捐躯。

这时学生没有被感动反而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军队里可以养狗吗?不可否认,学生提出“意外问题”,往往是提到了“点”上。

这所谓的“点”,也许对教师来说是“盲点”,而且不是教学的“重点”;然而,确实是学生学习时的“疑点”,是他们思维活跃的“燃点”,也是他们认识拓展的“连接点”。

教师应因势利导:北洋舰队失败谱写一曲慷慨悲歌,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军备松弛军纪涣散造成的。

“教师问题”提问要艺术化。

由教师引导,建构问题支架,扶学生“上架”,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本质。

在复习中国近代化这个专题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基本内容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实质是什么?”。

这样设问,历史表象、内涵、实质,就如层层剥笋般展现出来,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由“赶鸭子上架”到“扶鸭子上架”,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

2.备基础知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扉页上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犹如两个人聊天,如果对方对自己谈话内容一无所知,难以产生共鸣,最终会不欢而散,导致谈话失败。

对学生而言,知识起点很重要,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
识的重要因素。

温习关联性知识,评价预习作业,能够有效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全面了解学生原有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罗马帝国的扩张时,先让学生温习罗马的发展线索:前8世纪建城——前509年建共和国——前3世纪-前2世纪布匿战争——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前49年凯撒夺权——前27年屋大维建帝国。

之后,布置预习作业,这样授课时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备学法
备学法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掌握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准备,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与设计过程。

新课程学科目标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充分说明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目的是要让学生从“爱学”、“会学”到“乐学”,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学法指导应体现层次多元化,形式灵活化,手段现代化,态度亲情化。

在讲世界历史“东西方文明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一题时,我采用的是渗透指导和点悟指导法,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迷茫或疑惑,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

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性学习,得出正确结论:亚非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以海洋为中心。

4.备情绪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历史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燃点”,力求做到营造气氛,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有效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有效教学要用精彩的细节来打动学生的心。

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

历史老师应该是个会讲历史故事的人,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能把历史讲“活”的优秀讲述者,这就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细节会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对本课程的高昂的激情。

这种积极情绪,是正向思维的风向标,课堂教学效率不言而喻。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教研中,教师都应明确所关注的内容,用六个字可以概括:“学生”、“发展”、“过程”。

一、心里要有“学生”;
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有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较大的空间,才能真正体现有效教学的高效。

所以,在备课重心上,“备学生永远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3. 杨久俊《新课程备课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