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合集下载

以暴力拯救世界——浅谈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善恶观与暴力救赎主题

以暴力拯救世界——浅谈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善恶观与暴力救赎主题
在二战后, 战火和乱离摧毁了人们的信仰, 也是一个 “把荒诞视作正常的时代”(苏欲晓,2002)。 在信仰缺失的情 况下,人们迷失了自我。 奥康纳以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这些 失去信仰,以扭曲和暴力填补自己荒诞空虚的生活的人们。 因此,她的作品以怪诞离奇、风格诡异,兼容浓重的天主教 风格和南方哥特风格著称。
二、奥康纳作品中的善恶观 从二者的形象的探讨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奥康纳的罪恶 观并不理解,一心向善的老祖母虽然是个受害者,在奥康纳 的笔下却显得如此令人讨厌;相反,作为杀人犯的不合时宜 者却是如此的令人同情。 在奥康纳本人看来,以老祖母为代 表的这一类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罪恶的代表,他们麻木不仁, 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觉得路边衣衫褴褛的黑 人小孩仅仅是“一副美丽的画”而对其艰辛的生活不抱有任 何的同情,口中却一直在强调这个世界“好人难寻”。 而不合 时宜者虽然双手沾满鲜血,却像奥康纳一样一直在质疑,向 上帝祷告的人内心是否真的相信上帝? 能够帮助人们度过 难关? 质疑这个世界是否还存在真正的“好人”。 他的存在打 破了现存的“正常”世界的秩序,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抱有疑 问。 从自称“不合时宜者”到习惯杀人如麻,都体现了他对这 个荒诞世界的憎恨和绝望。 故事里的老祖母看起来很善良, 一直希望以自己对上 帝的虔诚祈祷能感化杀人者。 但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的宗 教信仰,她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奥康纳眼里 她并不是真正的好人。 而不合时宜者与老祖母相反,却是个 敢于直视自己丑恶内心世界的杀人犯。 初读这部作品时,我 们便感觉这样一种怪异的组合十分扭曲, 不知道该同情因 为伪善丢了性命的老祖母还是同情社会扭曲造就的不合时 宜者。 许多评论家也对奥康纳作品中所体现的善恶观感到 迷惑,更有甚者称她为“邪恶的奥康纳”。 但她并非善恶不 辨,是非颠倒,只是把劝人向善的深意隐含在故事中,需要 读者反复揣摩才能体味。 她的小说中总是充满了黑暗、悲伤 以及善与恶的纠葛,小说中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性格都扭

陈莲洁 从语用学视角解读谍战剧《黎明之前》中的会话不合作现象

陈莲洁 从语用学视角解读谍战剧《黎明之前》中的会话不合作现象

从语用学视角解读谍战剧《黎明之前》中的会话不合作现象电影文学,2012(15)陈莲洁(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孝陵卫200号,210014)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会话不合作现象的研究概况,借用陈新仁的不合作分析框架对谍战剧《黎明之前》的会话不合作现象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谍战剧的故事情节在既定的敌我群体内发生,很多话语交流必将是非真实的。

大量的会话是对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的不同程度的违背,会产生额外的会话含义,或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幽默或反讽)。

探讨谍战剧会话不合作现象产生的语用机制,能更好地揭示合作原则以及相关语用学理论的实质。

关键词: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会话不合作;黎明之前;语用机制A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to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the Espionage S toryBefore the Dawn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basic concepts in 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relevant pragmatic theories, followed by a brief review to general findings in the research of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t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to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the espionage story Before the Dawn within CHEN Xinren’s analysis f ramework. As espionage story plots develop in the stereotyped structure of “Enemy-Comrade” communities, many conversations are bound to be non-cooperative. They are flouts of various degrees to 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Relevance Principles, resulting in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special communicative effects (humor or irony). It is meant to better reveal the essence in Cooperative Principles and other pragmatic theories,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to the pragmatic mechanism of 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espionage stories.Key words:Cooperative Principles ;Relevance Theory;Non-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Before the Dawn;Pragmatic mechanism一、引言:会话不合作现象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是研究话语交际的重要理论。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
《好人难寻》的讽刺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现代人道德信仰的嘲讽:小说通过展现一系列荒诞和扭曲的人物行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道德观念的淡漠和信仰的缺失。

祖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私欲,不惜欺骗和伤害家人,这种行为与传统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形成强烈的讽刺。

2. 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小说中的人物都存在着各种弱点和缺陷,如祖母的虚伪、自私和冷漠,小男孩对黑人孩子的歧视等。

这些弱点暴露了人性的丑陋一面,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3. 对宗教观念的质疑:祖母表面上信奉宗教,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背离了信仰。

她表面上关心家人,但实际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种虚伪的信仰和行为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宗教观念的表面化和功利化,是对宗教观念的一种讽刺和质疑。

4.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小说中通过描绘祖母一家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的荒诞和不合理。

比如,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对异己的排斥和歧视等。

这些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

总之,《好人难寻》通过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尖锐的讽刺语言,展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人们对道德、信仰、人性和
社会现象的反思。

《好人难寻》与《熟路》中祖母形象之比较

《好人难寻》与《熟路》中祖母形象之比较

《好人难寻》与《熟路》中祖母形象之比较摘要美国作家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和韦尔蒂的《熟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个老奶奶的形象。

通过分析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两位“老奶奶”及她们不同的性格、命运和所处环境等因素,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深刻含义,并得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人物的不同命运这一结论。

关键词:人物性格对比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南方派作家之一,其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

尤多拉·韦尔蒂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南方派作家之一,同样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奥康纳和韦尔蒂作为同一时期的美国文学南方派代表,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好人难寻》和《熟路》这两部作品,都倾向于强调家庭、社区、宗教信仰、时间和地点等观念,并对历史、人性的局限性等加以揭示。

一《好人难寻》中的祖母形象《好人难寻》里的祖母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这个老妇人渴望家庭的爱。

然而,她从未丢弃自己的自私,其虚荣心在她的生活中时时作祟。

对于她来说,要达到一个她能容易找到的好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她想依靠宗教保护,但又缺乏对宗教的虔诚。

1 自私小说以祖母的描述开场,“奶奶不想去佛罗里达州,她想去拜访她在田纳西州东部的泛泛之交。

她不断并坚定地抓紧一切机会来改变贝利的想法”,老妇人自私的一面在一开始就清晰地展现出来。

旅行一开始,“奶奶就第一个坐进车里,准备出发”。

从中能清楚地看出祖母认为自己是很重要的。

虽然祖母在旅途中没有操纵方向盘,但她企图控制她的家人。

在途中,当他们停车在塔边吃烤肉三明治,瑞德、萨姆与祖母讨论好时光的时候,她认为欧洲应对现在这种社会情形负全部的责任。

在路上,当孙子和孙女谈论说他们不喜欢他们的故乡时,祖母批评他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她是热爱她的祖国和家乡美国南方的;然而,她又将现有的社会问题推给其他欧洲国家。

在故事的结尾,祖母的家人都被叫misfit的罪犯杀死了。

从语用学视角下解析《孙子从美国来》中的人物心理

从语用学视角下解析《孙子从美国来》中的人物心理

从语用学视角下解析《孙子从美国来》中的人物心理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深刻反映了中美两种文化触碰下的人物冲突,影片以杨叔和布鲁克斯的相处为基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别样的爷孙情。

细细揣摩影片,人物在交际活动中,所说出的交际话语都带有某种特殊会话含义,不管是合作原则的违反还是指示语的使用,剧中人物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都能展现出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某种心理。

关键词:合作原则;人称指示语;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是由导演曲江涛指导的一部反映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爷爷和美国孙子在一起相处的日常,影片充满了欢笑但却不乏温情。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叔”的儿子杨栋梁带着交往中的美国女友以及美国女友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布鲁克斯”一起回家看望杨叔,但由于工作需要,杨栋梁和女友需要立刻奔赴工作地,于是“先斩后奏”将“布鲁克斯”留给老杨帮忙照看,老杨一开始极度排斥甚至讨厌这个外国孙子,但在之后的慢慢接触中,老杨逐渐喜欢上了这个美国孙子,最后也完全接纳了布鲁克斯。

影片可以说是欢笑中带着眼泪,在对老杨和布鲁克斯的相处日常发笑的同时,也对最后爷孙俩的分开感到伤感。

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除了故事情节的令人动容,剧中人物的话语也极其值得我们研究,剧中出现的人物不多,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杨叔”“布鲁克斯”“王站长”“杨栋梁”以及“刘叔”等人,从影片中他们的一些对话言语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本文主要借助于合作原则、人称指示语等语用学理论来解析剧中人物在交际活动言语下所隐藏的心理活动。

一、合作原则的违反合作原则是由语言学家格莱斯所提出来的,涵盖于语用学之下的极其重要的语用学理论之一。

主要包括了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以及关系准则等四项基本准则。

在他看来,为了能够使自己与他人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应当尽量遵循着这些基本准则。

然而,在我们交际中,合作原则并非一个硬性制约,并不是非遵守不可。

有时,人们为了表达某种言外之意或者真实内心想法,则会有意不遵循以上四条基本准则,从而使自己“话中有话”,格莱斯将这种因为对合作原则的故意违反而产生的会话含义,称作”特殊会话含义”。

暴力救赎的悲喜剧——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

暴力救赎的悲喜剧——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

暴力救赎的悲喜剧——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发表时间:2010-08-11T16:53:06.42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梅玫[导读] 《好人难寻》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弗兰娜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的一部短篇小说梅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摘要:《好人难寻》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弗兰娜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的一部短篇小说。

与她的其他作品一样,该小说也是关于暴力、死亡和宗教的。

本文从喜剧与悲剧,暴力与死亡,死亡与宗教救赎三个相关的层面去解读这篇名作。

并以辩证的眼光对其深层含义加以论析。

关键词: 奥康纳《好人难寻》喜剧悲剧暴力救赎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的“南方文学先知”。

奥康纳出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洲萨瓦那镇一个天主教家庭,萨瓦那镇是南方腹地“圣经地带”的重要部分。

奥康纳年轻时便患上了红斑狼疮,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

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孤独隔绝的生活里,宗教对于她不仅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支柱。

而她生活的时代也颇为动荡,先后历经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以及民权运动。

作为一个南方人和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作家,奥康纳笔下的人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她的作品鲜有赞美与歌颂,大多数都充斥的是死亡和暴力,宗教或天主教情结是她作品叙事风格中的核心特色。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

小说中描写了南方普通平凡的一家,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缺点。

而奥康纳却设计了一个意外,把人物突然推到了生死的边缘。

暴力是奥康纳作品中表达其主题的一个手段。

其故事中的人物往往行为怪异、精神麻木了冷漠,通常要经过一场暴力的洗礼后方能醒悟,精神方能得到救赎。

她认为,人一旦背离宗教就会表现出反常的行为和变态心理,只有靠暴力或死亡与原先的世俗道德价值观痛苦决裂之后,才能获得赎罪和得救的机会。

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

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

2542020年11期总第503期ENGLISH ON CAMPUS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文/李云龙眼,以此体现出贝雷对老奶奶的冷漠以及对整个旅行感到厌烦的态度。

例二原著:In case of an accident, anyone seeing her dead on the highway would know at once that she was a lady.译文: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谁都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夫人。

在原著中,这是在对老奶奶的衣着进行描写后补充的说明,其中“lady”本身就隐含着有得体的、高贵的这一潜层信息。

如果仅直译为“夫人”,则译文就失去了这一潜层信息。

这一潜层信息对理解老奶奶的人物特点十分重要,老奶奶自认是一位来自“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她从未意识到生活的荒谬,她总是沾沾自喜,并相信自己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刘娜,2017:26)。

因此,若不显化隐含信息,就难以帮助读者理解老奶奶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无法为突出小说主题做好铺垫。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还原人物刻画时,巧妙运用增译来显化人物性格,突出冷漠主题。

在原著中,存在三个主题,分别是偏见、冷漠和救赎。

而冷漠主题本身就是为救赎主题服务的,为小说结尾的救赎主题做铺垫。

因此,译者在译文中着手于人物刻画这一角度,采用显化手段来凸显原文中暗含着的信息,降低了信息度,显著提高了译文的读者可接受性,让中文读者能更方便地去领悟救赎主题。

因而,这一手法是十分合理的。

三、文化意向之所失该小说中隐含的文化意向主要体现在地理名称设定上,通过地理名称与文化意向形成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而翻译需要对源语文本进行全方位解读,无疑,互文性理论可以起到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曹山柯,2012(4):91-95.)。

因而后文将从互文性维度来看待译文中的文化意向之所失。

在原著中随处可见作者奥康纳的道德伦理观,这也成为《好人难寻》这部小说的翻译难点。

好人难寻(Agoodmanisdifficulttofind翻译)

好人难寻(Agoodmanisdifficulttofind翻译)

好人难寻[美]弗兰纳里·奥康纳屠珍译老奶奶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州,而想到东田‎纳西州去探‎望一下亲友‎,因此想方设‎法叫贝雷改‎变主意。

贝雷是她的‎独养儿子,老奶奶如今‎跟着他过日‎子。

这当儿,贝雷正坐在‎紧贴桌子旁‎边的那把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看报纸上橙‎色版面的体‎育消息。

“贝雷,你瞧,”她说,“看看这条消‎息吧!”她站在那里‎,一只手叉在‎瘦小的胯骨‎上,另一只手冲‎着贝雷的秃‎脑瓜子擦拉‎擦拉地摇晃‎手里的报纸‎。

“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窜逃呐‎。

瞧这里说他‎对人们都干‎了些什么鬼‎名堂。

有这样一个‎逃犯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

要是那样做‎,良心上说不‎过去哟!”‎贝雷依旧津‎津有味地看‎报,头连抬都没‎抬一下。

于是,老奶奶转身‎冲着孩子妈‎;孩子妈穿一‎条长裤子,脸膛宽得象‎棵圆白菜,露出一副天‎真无邪的表‎情,头上裹着一‎块绿头巾,两角扎得就‎跟兔子的一‎对耳朵一样‎。

她抱着婴儿‎坐在沙发上‎,从罐里一勺‎一勺地舀杏‎儿喂他。

老奶奶说:“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州,该换个新鲜‎地方带他们‎去玩玩,让她们四处‎见识见识,开阔开阔眼‎界嘛、他们可从来‎没去过东田‎纳西州。

”‎孩子妈好象‎没听见她的‎话,戴眼镜的八‎岁胖儿子约‎翰·韦斯利却插‎嘴说:“您要是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干吗不呆在‎家里呢?”他跟妹妹琼‎·斯塔正坐在‎地上看滑稽‎画报。

“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她也不愿意‎呆,”琼·斯塔说。

长着金发的‎脑袋抬也没‎抬。

“是啊,要是那个不‎合时宜的人‎把你们俩都‎逮住,该怎么办?”‎“我掴他嘴巴‎子,”约翰·韦斯利说。

“就是给她一‎百万块钱,她也不愿意‎呆在家里,”琼·斯塔又说,“她呀,总怕错过点‎什么没看见‎。

反正咱们上‎哪儿,她必得跟着‎上哪儿。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

The One Who abandoned God and the One God AbandonedFlannery O‟Connor‟s short story,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reveals the nasty society through the displaced people. Why is “a good man hard to find?” It is because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a cradle to train a good man in. It is impossible for a good man to exist in this modern society. The story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suggests the thesis: because some people are lacking in affection or warm feeling, it results in a gap between people‟s souls. Thus, people feel that life is intolerable. They will only accept God‟s moralizing after experiencing some unusual violence or in the last moment before death. This story finally leads to an ending that the one who abandoned God is killed by the one God abandoned, under a situation that the whole thing in the world is a misfit.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is story is a grandmother who is very talkative and wayward.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vividly shows the grandmother who is quick-witted and talkative through her seizing every chance to persuade her son Bailey to go to East Tennessee instead of going to Florida. Her son is a quiet person; he gives no heed to her suggestion. Bailey and his wife‟s cold attitude toward the grandmother and her grandchildren‟s speaking style to her, indicate the grandmother does not get her due respect at home. The grandmother is also a person who likes to join in the fun. We can see this from what her grandchildren say to her. “She wouldn‟t stay at home for a million bucks. Afraid she‟d miss something”(O‟Connor 199). We can see this also from her action. “The next morning the grandmother was the first one in the car, ready to go.” Also, from how the old lady exaggerated, dressing herself up when she goes on a journey-“the grandmother had on a navy blue straw sailor hat with a bunch of white violets on the brim and a navy blue with a small white dot in the print. Her collars and cuffs were white organdy trimmed with lace and at her neckline she had pinned a purple spray of c loth violets containing a sachet,” and also “wearing white cotton gloves” while “the children‟s mother still had on slacks and still had her head tied up in a green kerchief”(199). We can see that she still believes herself to be a nobler lady. She is still wallowing in the old days, the better times, even though she is old now and the better times are far away from her. The grandmother is clever and quick-witted in how, on the way to Florida, she tempts her son and grandchildren to go about a mile back to the plantation in Tennessee where she had a romantic and warm memory. But, she could not anticipate this “dirt road” with “a swirl of pink dust” (202) would lead them-home by six to a dead end of the road.This plot twist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is story that turns a comedy to a tragedy-they have a car accident on the dirt road when the grandmother‟s cat, which should not be carried according to Bailey, “sprang onto Bailey‟s shoulder” (203) when Bailey is driving. But what makes the tragedy happen certainly is that the grandmother recognizes the one whom she “waved both arms dramatically to attract” (203) as the Misfit who is “aloose from the Federal Pen and headed toward Florida” (198). The Misfit says, “But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for all of you, lady, if you hadn‟t of reckernized me” (204). The grandmother is selfish and liking to play her petty trick. This vividly and wonderfully is reflected in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 Misfit when she is facing the crisis. The grandmother says to the Misfit twice, “I know you wouldn‟t shoot a lady”(207). Even though her whole family is killed, she still cares about whether she will be killed or not and does not show the usual sense-anger and hopelessness which a person should have after her family is killed. Because she only wants to keep herself safe, we can see that she is an extremely selfish lady. Actually, people like to play petty tricks;sometimes it is not that bad. But we have to say here, the grandmother likes to play petty tricks, she is talkative, and lacks judgment, cause death of herself and her family. This can be proved by the Misfit‟s words in the end of the story, “She would have been a good woman, if it had been somebody there to shoot her every minute of her life” (208).At the beginning, when the grandmother feels that she is in a dangerous situation, she is trying to appease the Misfit several times, so that she thinks she can keep herself safe. “I know you are a good man. You don‟t look a bit like you have common blood. I know you must come from nice people” (204)! “You shouldn‟t call yourself The Misfit because I know you‟re a good man at heart. I can just look at you and tell” (205). But from the Misfit‟s reaction, the grandmother‟s slipperiness and appeasement does not make him happy; he does not like it. This directly causes her son and her grandson to be murdered. Furthermore, when the grandmother finds appeasing the Misfit does not help, she is still lacks judgment and starts to talk about religion, trying to moralize this dangerous guy by the power of religion. She repeats suggesting to him that he should pray. I cannot tell that if the grandmother believes in religion herself or not. But from the context we can tell that she believes that the one restricted by the religion is so-called “A Good Man.” She simply thinks that if she can persuade the Misfit to believe in God and to pray, she may keep herself safe and won‟t be killed like her son and grandson. But her second plan- moralization- causes herdaughter-in-law and her other two grandchi ldren to be murdered. And later, “finally she found herself saying, …Jesus, Jesus,” meaning, Jesus will help you, but the way she was saying it, it sounded as if she might be cursing” (207). She truly believes that Jesus should help everyone including her, even though she maybe doesn‟t believe in Jesus; the power of Jesus can moralize everyone including a bad man. But after using Jesus, she finds that nothing is getting better. So she curses Jesus, and abandons Jesus. The worst is, this nobler-lady-like gra ndmother, her “head cleared for an instant,” murmurs, “Why you are one of my babies. You are one of my own children” (208)! Just like God pities the one who has been guilty of a crime. She thinks she is clever about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Jesus. But her cleverness makes her lose her life. If she was not that clever, maybe there would be another ending. But, after all, the one who abandons God who tries to pretend to be God to the one abandoned by God; this is the story‟s ending.The Misfit‟s personal exper ience and personality are very complex. He feels that he is the one who is abandoned by God. This can be conjectured from his words in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 grandmother, “nobody had nothing I wanted. It was a head-doctor at the penitentiary said what I had done was kill my daddy but I know that for a lie. My daddy died in nineteen of the epidemic flu and I never had a thing to do with it” (206). The Misfit is from a “finest people in the world” (204). What he wants to get is not the physical objects. Fr om the accusation from the head-doctor at the penitentiary and the misfit‟s refutatory reason, he has some mental illness indeed. He also says that, “I found out the crime don‟t matter. You can do one thing or you can do another, kill a man or take a tire off his car, because sooner or later you‟re going to forget what it was you done and just be punished for it” (206). It suggests that it‟s him who killed his father indeed. But to him, heinous crime like “kill a man” is only a piece of cake like “take a tire off his car,” and can be forgotten easily. After he let his confederates kill the grandmother‟s five members in the family, he says, “Jesus was the only One that ever raised the dead, and He shouldn‟t have don‟t it. He thrown everything offbalance.” And he also says, “I wasn‟t there so I can‟t say He didn‟t. I wisht I had of been there. It ain‟t right I wasn‟t there because if I had of been there I would of known” (207). He is so agonized, he wishes he could be present to see how Jesus raised people from the dead, but he absent. Actually, the Misfit is such a religious fanatic extremist who believes in Godfull-heartedly. He wants to confirm if Jesus will raise dead people or not, so he kills his daddy whose “heart was pure gold” (204). This lets him in for a lot of questioning: why does not Jesus raise his daddy from the dead, especially he thinks his daddy is so perfect. If Jesus won‟t raise his dad who is so perfect, whom else will He raise? He is so eager to know the answer. But he cannot find out the answer at last. So, the Misfit thinks himself abandoned by Jesus. Using his daddy‟s words, “it‟s some that can live their whole life out without asking about it and it‟s others has to know why it is, and this boy is one of the latters. He‟s going to be in to everything” (205)! This one abandoned by Jesus tries all his best to figure out why Jesus abandons him, but he fails. This leads him to the extreme. He starts to murder. To him, he thinks that whatever he does-either good or bad; “killed a man or take a tire off his car”(207), does not make the ending of his life any different, since he has been abandoned by Jesus. He thinks, “it‟s no pleasure in life” (208). His anxiety appears in the story several times when he is having conversation with the grandmother: he looks up in the sky twice; he “pointed the toe of his shoe into the ground and made a little hole and then covered it up again” (204); he “drew a little circle in the ground with the butt of his gun” (205). These details vividly suggest his confusio n. So, when the grandmother “reached out and touched him on the shoulder,” and murmurs, “why you are one of my babies. You are one of my own children!”“The Misfit sprang back as if a snake had bitten him and shot her three times through the chest” (208).The grandmother‟s words and speaking tone are so similar to Jesus‟. Actually the Misfit is so eager to hear these words from Jesus, but he does not. The Misfit thinks this old lady whom he does not like blasphemes Jesus. In addition, he thinks he is a bad man and can‟t be a child of Jesus. So, he kills her. Therefore, we know that the Misfit is a religious fanatic extremist; his confusion about Jesus makes him do some crazy thing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more the Misfit is crazily chasing God, the further he goes away from God, and finally he feels that he becomes the one abandoned by God.Actually, each character in this story is a misfit. The Misfit is born in a good family. Although he truly believes in religion, he feels himself abandoned by Jesus because he is chasing God so crazily, Just like the old saying, “The nearer the church, the farther from God.” Finally, he cannot be a good man. He cannot believe himself to be a good man. He abandons himself after he feels Jesus abandoned him. So his extremism makes him become a misfit. Not only this murder is a misfit but also the normal old lady is a misfit. She always does something she should not do, always says something she should not say. She is totally a misfit. Her misfit makes the whole story end in tragedy. We also can say this whole story is a misfit. The family makes a misfit decision to go back to the plantation; and on the way they have a car accident because the cat, which should not be carried, jumps onto Bailey‟s shoulder when he is driving. Even though the grandmother‟s son, Bailey is also a misfit. If he was not quiet and would yell at his mom and tell her to shut up when she was talkative, maybe the grandmother would be much more clever and, therefore, she would learn the lesson from her son instead of learning the lesson from the Misfit at her last moment before death.This whole story is foretelling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ll misfits will lead to a crazy ending. So, why does the author think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The good man is not a misfit, “A Good Man” is supposedly a fit person, but neither the ones who believe religion nor the ones who do not believe religion are fit ones. So,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a good man is so hard to find indeed.“南方哥特式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怪诞”:出场的人物往往外形古怪、性格反常、行为乖张;故事的发生地往往破落、封闭、充满不祥之兆;故事情节往往荒诞、离奇,甚至充满暴力。

不合时宜的人的悲剧_对_好人难寻_的一种解构主义解读

不合时宜的人的悲剧_对_好人难寻_的一种解构主义解读

[作者简介]周淑娟,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不合时宜的人的悲剧———对《好人难寻》的一种解构主义解读○周淑娟(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摘 要] 从解构主义角度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作品《好人难寻》,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是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以及美国人精神的困惑和无意义的迷惘状态。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去中心; 信仰; 《好人难寻》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9-0026-02一、引 言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0)是著名的美国女作家。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的精神处于一种崩溃状态,所以奥康纳的作品中充满了死亡,痛苦和暴力,用奇异的暴力来揭露现实社会中人的精神的不安与迷惘。

本文主要从解构主义角度来分析其代表作《好人难寻》中所体现的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精神信仰的迷失。

解构主义打破了西方传统中的“天”和“人”的结构,反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坚持“人类精神世界的去中心化”。

美国是建立在一个宗教上的国家,上帝是美国人的中心和向导,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美国人传统的信仰,上帝与宗教不再控制着人的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上帝的权威,对生活充满了困惑。

《好人难寻》的主要人物充分体现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混乱“无中心”精神状态下人的悲剧。

二、《好人难寻》中的人物1.贝雷夫妇。

小说中,贝雷夫妇代表了美国社会的中年人,他们只是消极的活着,对亲人冷淡对他人疏远,找不到生活的中心和意义,他们不再信仰上帝和宗教,对仍旧信仰上帝的老奶奶十分冷漠,当老奶奶建议他们不要去佛罗里达州时他们没有理会,车子发生意外时他们也毫不关心老奶奶是否受伤,当意识到他们遇到了“不合时宜的人”并会被杀害时,他们毫无反抗,但在被杀害之前,贝雷转向老奶奶喊道:“我一会儿就回来,妈,等我。

”[1]此时的贝雷没有了先前的冷漠,但是作为一个对于生活毫无目标和信心的人,他不可能摆脱无中心无意义的生活带给他的冷漠和痛苦,他内心一点点的温暖都不适合没有中心的现实,所以注定要被“不合时宜的人”杀害!2.孩子。

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老奶奶不想去弗罗里达。

她想去东田纳西拜访几个跟她还有联系的人,所以,她把握一切机会,要改变贝利的想法。

贝利是她的独生子,如今他们住在一起。

贝利搭着椅子的边坐在桌旁,低头聚精会神地看《日报》橙色运动版。

老奶奶说:“贝利,快看,看这儿,读读这段。

”她站在桌子旁边,一只手放在突出的胯骨上,一只手举着报纸,在贝利的秃头上晃来晃去。

“有个人自称‘不合时宜’,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逃往弗罗里达,你自己读读这段,看他都干了些什么害人事。

你自己读读。

有这么个罪犯在那边流窜,要是我,肯定不会带孩子往那个方向去,否则我良心上过不去啊。

”贝利继续低头看报,老奶奶於是转身望向儿媳,年轻的儿媳穿着宽松的长裤,脸盘宽得像颗大白菜,面无表情,头上裹了条绿头巾,头顶打的两个结好像一对兔耳朵。

她正坐在沙发上从罐子里拿杏喂怀里的婴儿吃。

老奶奶说:“孩子们之前去过弗罗里达了。

你们应该带他们去别的地方转转,这样他们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长长见识。

他们可从没去过东田纳西呢。

”孩子的妈妈好像什么也没听见,不过她八岁的儿子约翰·韦斯利说:“你要是不想去弗罗里达,为什么不干脆待在家?”约翰·韦斯利是个戴眼镜的小胖墩,她和妹妹琼·斯塔正趴在地上看连环画。

一头金发的琼·斯塔头也不抬地说:“就算让她当女王,她也不肯自己在家待一天。

”老奶奶问:“要是这个叫不合时宜的家伙把你抓了,你怎么办?”约翰·韦斯利说:“我呼他一巴掌。

”琼·斯塔说:“就算给她一百万,她也不愿待在家。

我们去哪她就得去哪,万一错过什么她得后悔死。

”老奶奶说:“好吧小姐,看你下回让谁给你卷头发!”琼·斯塔说自己的头发是自然卷。

第二天早上,老奶奶第一个上车,整装待发。

她把黑色大旅行袋在角落里放好,那袋子活像河马的脑袋,里面藏了个篮子,装着小猫皮蒂星。

从《好人难寻》中祖孙两代看当代美国南方人的过去和未来

从《好人难寻》中祖孙两代看当代美国南方人的过去和未来

从《好人难寻》中祖孙两代看当代美国南方人的过去和未来作者:周方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9期美国南方著名短篇女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娜擅长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和怪诞的手法,通过宗教的角度,透过暴力的表象,来描写当时美国南部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荒芜,讽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堕落。

《好人难寻》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故事当中,孙子孙女是新一代美国南方人的代表,老奶奶(thegrandmother)是过去的代表。

奥康娜对老中少三代的描写各有特色,批判各不相同。

本文就新一代南方人(孙子孙女)和老一代南方人(老奶奶)做一分析,探寻当代美国南方人的过去和未来。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均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学思潮也是多种多样、极具特色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话学,以及各种哲学思想和概念,如,心理分析主义、存在主义和怪诞主义等等都蓬勃发展,盛极一时。

思想家们和作家们尝试研究和运用这些学说和方法来描述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在这个变迁的社会当中越来越感到孤单的人们。

政治危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精神空虚,信仰无处寄托,人们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

内心的孤独感是异常行为和疯狂的原因,也是社会压抑的结果。

病态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们肆意自我放逐。

及时行乐、纸醉金迷是一种,冷酷无情、诉诸暴力是另外一种,正如奥康纳笔下的人物。

在奥康娜的小说世界里,人性被现代宗教信仰所扭曲,进而堕落;人们的行为变得怪异、甚至变态,只有在死亡的刹那,依靠神圣的力量才能将其救赎。

《好人难寻》(“AGoodManIsHardtoFind”)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一个普通六口之家在去弗罗里达州度假途中,被三名逃犯全部杀害的故事。

故事当中的暴力、冷漠、和残忍杀戮给人强烈的震撼,使人感到深深地悲哀、压抑和绝望。

其中,孙子孙女代表了下一代南方人;儿子儿媳,三名逃犯,以及加油站老板夫妇代表了当代南方人;老奶奶(thegrandmother)则代表了过去。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好人难寻》看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好人难寻》看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好人难寻》看奧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张树娟摘要: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攫取和掠夺,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也正逐渐侵入人类的精神领域。

人类精神世界中出现的价值取向拜物化、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精神的真空化和人与人的疏离、信仰的丧失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

人类在拯救地球的同时,尤其需要拯救自己的灵魂。

本文试从精神生态学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探究好人难寻的深层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她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类的灵魂而付出的努力。

关键词:奥康纳;《好人难寻》;精神困境;精神生态引言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攫取和掠夺,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了,生态危机也愈加严重了。

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教授认为:“人类在向大自然进军的节节胜利中,突然面临全军崩溃的失败《人类在对大自然包括对自身的物质性存在攫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利时,人类反倒在一片庆功声中面临灭顶之灾。

”①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指出: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正逐渐侵入人类的精神领域。

不难看出,由拜物主义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精神的真空化和人与人的疏离、信仰的丧失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

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毕生致力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勇敢探索,创作了一系列情节生动、脍炙人口的佳作,刻画了一个个在精神生态系统中苦苦挣扎着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从精神生态学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1955)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之困境,探究好人难寻的深层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她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类的灵魂而付出的努力”俺11'文学研究―、“文明病的受害者”现代文明的发展为拜物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病态发展,人首当其冲成为文明病的受害者。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2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3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4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5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6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7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8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9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10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2 回归之路--《所罗门之歌》13 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14 从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中塞丝的觉醒15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17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18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9 Tragedy of a Marginalized Man——An Analysis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20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21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22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23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24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25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26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27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28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29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30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31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32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33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34 重复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35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36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37 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38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39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40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41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42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43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44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45 广告翻译46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47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48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9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50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51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52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53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54 从文化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无辜55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56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57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58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59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60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61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62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63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64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65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66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67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68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69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70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71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72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73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74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75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76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77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78 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79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80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81 A Study 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82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83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84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85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86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87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88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89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90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91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92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93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94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95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96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97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98 The Analysis of Dick’s Deterioration in Tender Is the Night99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100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10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102 浅析莫里森名作《最蓝的眼睛》中查理的性格特点103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04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105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06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107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08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109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10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11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112 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113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114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115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16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17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118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119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20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12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22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123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124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25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 126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27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12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129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13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31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132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133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134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135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136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137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138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13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140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14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42 谐音现象促成因素及其启示的研究143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144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145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46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147 丘吉尔《就希特勒入侵苏联发表的讲话》的修辞赏析148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 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49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150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51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152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153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154 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155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56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157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158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159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160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61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162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64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165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166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167 东西方生命观的交融--《春江花月夜》与《再回湖畔》的比较研究168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169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70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171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72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173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74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175 On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176 双关语的修辞功能及日常应用177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78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17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80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181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182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183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18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185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86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87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188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189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90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191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192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193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94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195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196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7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98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199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200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difficult to find 翻译)

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difficult to find 翻译)

好人难寻[美]弗兰纳里·奥康纳屠珍译老奶奶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州,而想到东田纳西州去探望一下亲友,因此想方设法叫贝雷改变主意。

贝雷是她的独养儿子,老奶奶如今跟着他过日子。

这当儿,贝雷正坐在紧贴桌子旁边的那把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看报纸上橙色版面的体育消息。

“贝雷,你瞧,”她说,“看看这条消息吧!”她站在那里,一只手叉在瘦小的胯骨上,另一只手冲着贝雷的秃脑瓜子擦拉擦拉地摇晃手里的报纸。

“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窜逃呐。

瞧这里说他对人们都干了些什么鬼名堂。

有这样一个逃犯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

要是那样做,良心上说不过去哟!”贝雷依旧津津有味地看报,头连抬都没抬一下。

于是,老奶奶转身冲着孩子妈;孩子妈穿一条长裤子,脸膛宽得象棵圆白菜,露出一副天真无邪的表情,头上裹着一块绿头巾,两角扎得就跟兔子的一对耳朵一样。

她抱着婴儿坐在沙发上,从罐里一勺一勺地舀杏儿喂他。

老奶奶说:“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州,该换个新鲜地方带他们去玩玩,让她们四处见识见识,开阔开阔眼界嘛、他们可从来没去过东田纳西州。

”孩子妈好象没听见她的话,戴眼镜的八岁胖儿子约翰·韦斯利却插嘴说:“您要是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干吗不呆在家里呢?”他跟妹妹琼·斯塔正坐在地上看滑稽画报。

“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她也不愿意呆,”琼·斯塔说。

长着金发的脑袋抬也没抬。

“是啊,要是那个不合时宜的人把你们俩都逮住,该怎么办?”“我掴他嘴巴子,”约翰·韦斯利说。

“就是给她一百万块钱,她也不愿意呆在家里,”琼·斯塔又说,“她呀,总怕错过点什么没看见。

反正咱们上哪儿,她必得跟着上哪儿。

”“好咧,小姐,”老奶奶说,“等下回你再叫我给你卷头发,咱们瞧着办吧!”琼•斯塔说自己的头发天然就是鬈曲的。

第二天清晨,老奶奶头一个上了汽车,准备出发。

她带上自己那个硕大的黑旅行袋,把它放在角落里,它看起来活象一头河马的脑袋;下面还藏着一只篮子,里面放着她的老猫咪,她可舍不得把猫孤零零地留在家里呆三天,它会十分想念她的,况且她担心小宝贝会碰开煤气炉的开关,发生意外,窒息而死。

凸显与消解——《好人难寻》中“母性声音”的意义解读

凸显与消解——《好人难寻》中“母性声音”的意义解读

凸显与消解——《好人难寻》中“母性声音”的意义解读董家丽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1Z
【摘要】惯于在作品中刻画母亲形象是弗兰纳里·奥康纳宗教救赎主题小说的一大特征,其著名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的两代母亲形象便是一例。

本文运用巴赫金交往理论中的声音概念,分析了主人公老祖母的多语之声和年轻母亲的寡言之声,揭示了奥康纳小说中的"母性"声音的命运意象特征,从而深化对奥康纳小说中的"母性"声音的内涵理解和认识。

【总页数】2页(P35-36)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凸显与消解;母性声音
【作者】董家丽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好人难寻》中的隐喻解读 [J], 陈秋伶
2.《好人难寻》中“不和谐分子”的精神分析解读 [J], 狄敬敬;
3.《好人难寻》中“不和谐分子”的精神分析解读(英文) [J], 狄敬敬;
4.通过解读《好人难寻》中的暴力主题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J], 赵菊菊
5.《好人难寻》中的隐喻解读 [J], 陈秋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语言的使用也应该需要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根据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好人难寻》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关于这部作品的语言分析较少,因此对小说的主题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到位。

对此,可以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好人难寻》简介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美国南方一个普通的一家五口的平凡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一家五口人在自大而且唠叨的老奶奶的带领下出门度假,但是在路上却碰到了逃犯,由于老奶奶多嘴,所以使得一家人最后都丧命。

奥康纳设计了一个意外,把人物突
然推到了生死的边缘。

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暴力一直都是一个表达主题的手段,她的小说中很多人都是行为比较怪异的人,而且精神麻木冷淡,一般都要经过一场暴力的事件之后,才能醒悟过来,精神上可以得到救赎,她对宗教的信仰使得她认为一个人只要背叛了宗教就一定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以及变态的心理,而这样的人只有依靠暴力或者经过了与原来的世俗道德观念痛苦地决裂之后才可以获得救赎。

这篇短篇小说正好表达的是这样一个主题。

小说结尾的地方比较有趣,这个逃犯与老奶奶讨论了关于《圣经》的问题,然后就对着老奶奶狠狠开了三枪。

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美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被外界誉为是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先知”。

奥康纳的人生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材料和源泉,年轻时患上了红斑狼疮,此后她便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在她与病魔进行斗争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了她唯一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宗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她生活的时代也十分动荡,她经历过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民权运动等,作为一个美国南部的天主教家庭的成员,她的思想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记号,奥康纳的笔下,所有的人物几
乎都有时代的印记,正是这时代的印记,使得作品中充满了死亡以及暴力的色彩,很少有赞美和歌颂。

二、语用学视角下对《好人难寻》的解读
(一)语用学视角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们说话的内容必须要与交谈的主旨有关,必须要以体现人们的交流目的为基础进行语言交流,这也是语言功能的一种有效体现。

在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语言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开始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

关于语用学的研究,应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语言学基础上产生了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有语言学者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的语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其中,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后来又有学者关于言外行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得出言外行为由言外示力与命题内容两部分构成,为了让言语行为能够得以实现,在交谈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合作原则,以实现语言的交际工作。

语用学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实际使用的各种语言,这些语言是比较真实的句子,是经过精心编辑
之后的素材,使用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些语言内容。

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加强对各种语言的搜集和整理,尤其是对于生活中的那些素材,都应该要加强利用,可以被当做交际语言使用,这些语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帮助人们实现良好的交流,将自己的行动意图表现出来,在彼此之间传递信息以及思想情感。

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会违反语言学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更加真实的描写。

在《好人难寻》这篇小说中,语用学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人物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是从简单的小说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对主题进行分析,从而产生更为重要的语言传递效果,让读者从人物语言的分析过程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二)《好人难寻》中的语用学原则
1.会话与数量准则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数量准则是一个基本的内容,数量准则要求人物之间的对话数量要恰到好处,不能超出所需要的信息,也不能少于需要的信息,在这篇小说中,会话的数量准则有很多体现。

比如“看看这条消息吧,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逃窜呐。

有这样一个逃犯
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这句话出现在这篇小说的开头部分,是老奶奶说的一句话,老奶奶想去田纳西州,但是她的家人却想去佛罗里达州,于是就有了这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可以得到的最关键信息就是有一个逃犯逃出了监狱,而且朝着佛罗里达州的方向逃窜,为下文出车祸及全家被杀做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铺垫。

2.会话与质量准则
质的准则中强调了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的保证,但是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违反质的原则,说一些自知是没有根据的假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有可能会违反质的准则,在这篇小说中,有同样的情况。

比如约翰·韦斯利却插嘴说:“您要是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干吗不呆在家里呢?”“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她也不愿意呆。

”琼·斯塔说。

在这段对话中,琼和自己的哥哥所说的话中,出现了一个词“女皇”,他们的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自认为比较优雅,但是不可能是女皇,也不可能在某天成为女皇,所以从中可以看出,琼的话其实是没有证据的,虽然是假设,也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所以违反了质量原则。

作者设计这样的对话,主要是为了烘托出老奶奶的形象以及她在家中的地位,并且将老奶奶对于自
己独自待在家中这种情况表示的不满表达出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3.会话与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指的是交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谈话应该是与交流的内容和主题相关的,但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不相关的现象。

在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违反了关联准则的地方,比如:琼·斯塔又说,“她呀,总怕错过点什么没看见。

反正咱们上哪儿,她必得跟着上哪儿。

”老奶奶说,“等下回你再叫我给你卷头发,咱们瞧着办吧。

”在这段对话中,老奶奶说到了要给孙女卷头发,但是孙女在开始说的话中提到的只是奶奶会跟着他们一路走,不会一个人待在家中,老奶奶的回答其实是毫无根据的,与孙女的对话并没有衔接上,因此产生了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就是很明显地违反了关联准则的一个例子。

作者设计这样的对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奶奶对孙女所说的话表示的不满。

4.会话与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说明了在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地简洁,避免出现啰嗦和歧义,但是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啰嗦以及歧义的状况。

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很难做到完全地简洁,因为人物的对话场景一般都是比较随意和轻松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在进行对
话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所说的话也是比较自然的,不会有太多的限制和忌讳,因此很容易就违背了方式准则。

在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违反方式准则的地方,比如“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愿意下毒手的。

”“听我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

你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匪徒之辈。

我知道你准是好人家出身!”当老奶奶得知这个逃犯很有可能会杀掉自己的时候,她显得有点慌乱,有点害怕,这时候她的语言也表现出一种语无伦次的感觉,开始变得不再精简,加上她自己平时说话也有一个比较啰嗦的习惯,因此在这样的时候,说话变得更加啰嗦,她以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这个逃犯心生善念,最终能够放过自己,而且老奶奶也自诩自己是一个好人,相信会有上帝来帮助和救赎,所以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能够认清自己的路,她希望感化这个逃犯,将这个人拉回到上帝的身边,于是他们就《圣经》开始讨论,但是讨论之后,她依旧没能幸免,依旧死于他的枪下。

结语
综上所述,《好人难寻》是美国南部著名小说家奥康纳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奥康纳依旧沿用了她的其他作品中关于暴力和死亡的主题,将小说中的人物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这篇简短的小说中,
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地方,人物之间的对话违反了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很多原则,但这些违反原则的对话,却将整部小说串联起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