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主要包括审美观念、礼仪习俗、桌椅风格、酿酒
茶饮、粮食食品、用餐场所等方面。
一、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自先秦以来就具有明显的气质,以“对美有慕道
以及对错有良心”的处事态度为原则,以“好吃不过对美”为标准。
因此,饮食礼仪把食物的审美观念融入了饮食文化中,其方式是将食物分为六色,即白、绿、黄、红、青和黑,以此作为在吃喝的过程中品味美食、促进文
化膨胀的依据。
二、礼仪习俗
在古代中国,食品和礼仪的习俗比较繁杂,它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经
济生活的影响。
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慷慨待客以及不拘小节的礼仪习俗也
是古代中国饮食礼仪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家宴、宗族节日、百官
千官和会客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这些礼仪也不仅仅体现在饮食和
饮酒等礼仪方法,还反映在礼节及传统文化传承中。
三、桌椅风格
古代中国的桌椅风格也比较严格,一般采用复杂的封建式桌椅,桌子
主要以斗椅为主。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① 重视饮食。
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习惯)&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④ 四季有别。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习惯) ⑤ 讲究美感。
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
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
⑨ 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
(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
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中国古代人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中国饮食礼仪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
下面有整理的亚洲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欢迎阅读!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同一个民族在长期国族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行为准则作为每一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果蔬,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努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煮食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波季尔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最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科边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成功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正餐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用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还下诏肃清,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朝贺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首先,就餐仪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餐仪式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
在家庭聚餐或宴会上,人们通常会坐在规定的位置上,按照年龄、地位、权力等进行排座。
长辈和长者往往被安排在主位上,而晚辈则被安排在次位。
在坐下之前,人们通常会等待长辈或主人示意才能开始用餐。
其次,餐具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饮食礼仪。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使用筷子作为主要的餐具,使用勺子和碗则较少。
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一些规范。
比如,永远不要将筷子插在饭碗中央,因为这被视为对逝去的亲人的不敬。
另外,不要用筷子指着他人,因为这被认为是粗鲁和不礼貌的行为。
在用餐过程中,还要注意铺开筷子的方向,不能指向别人。
第三,吃饭时的礼仪也十分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嚼食被视为不文明的行为,所以人们通常在嘴中含一小口食物,然后缓慢地咽下去。
此外,吃饭时要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打扰他人。
在餐桌上开展自己的谈话也是不礼貌的,应该先让他人发言并等待你发言的机会。
最后,酒宴礼仪也是中国传统饮食礼仪的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的酒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举办者需要遵循一系列规定和座次安排。
举例来说,主人通常会在客人的酒杯中倒满酒,以示尊敬和好客。
客人则会举杯行礼,并在饮酒时注意不要完全将酒杯一饮而尽。
另外,如果你不想喝酒,可以用茶代替,并在喝茶时向主人致谢。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态度和尊重。
在就餐仪式、餐具使用、吃饭礼仪和酒宴礼仪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规范和礼节需要遵循。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中国人民的美德和品质的体现。
饮食礼仪的传承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友谊,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特点,这些礼仪规范着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对长者和客人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1.座位安排: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座位安排非常重要。
通常,最尊
贵的客人或长辈会坐在主人的右侧,而次要的客人则坐在主人的左侧。
其他家庭成员则按照年龄或地位顺序入座。
2.餐具使用:古代中国的餐具包括碗、盘、筷、匙等。
在使用这些餐
具时,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例如,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或戳食物,不能用筷子在碗里搅拌等。
3.进餐顺序:在古代中国,进餐顺序也是有一定规范的。
通常,先上
一些小吃或凉菜,然后是主菜,最后是汤和主食。
在进餐时,需要按照顺序一道道品尝,不能随意跳过。
4.饮食姿态:在进餐时,人们需要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斜倚或趴在
桌子上。
同时,咀嚼食物时要闭上嘴巴,不能发出声响。
5.敬酒礼仪:在古代中国,敬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主人需要向
客人敬酒,而客人也需要回敬主人。
在敬酒时,需要用右手拿起酒杯,左手托住杯底,然后恭敬地向对方敬酒。
6.说话礼仪:在餐桌上,人们需要避免谈论一些不吉利或敏感的话题,
如疾病、死亡等。
同时,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语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会。
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的餐桌礼仪已经逐渐被淡化或忽略,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遵循。
古人进食 礼仪
古人进食礼仪一、概念古人进食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人们在进食时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礼节。
在古代社会,进食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它反映了社会等级、家族地位、礼仪教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进食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规范,它涉及到人们在用餐时的行为和态度。
二、古人进食常见礼仪1. 就座顺序:在古代宴会中,人们通常按照辈份高低或官位高低来确定就座顺序。
主位通常是主人的位置,次位是贵宾或重要客人的位置。
低位是普通客人的位置。
2. 用筷子:古代中国人使用筷子进食,而且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不可以将筷子插入米饭中垂直地立起来,不可以用筷子指着别人,不可以把筷子从别人碗中夹取食物等。
3. 按序品尝:根据不同的饭菜,古人有品尝的顺序。
通常是先品尝汤,再品尝鱼肉、肉类和蔬菜。
这种顺序有助于保持口味清新,充分品尝每道菜的特色。
4. 注意饮食仪容: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仪容,如避免发出吵闹声、咀嚼嘴里的食物时要轻声细嚼等。
同时,古人也要保持坐姿端正,避免挑食和大声争论。
5. 主人示意:如果主人对某个菜表示赞赏,会示意客人多品尝;若主人对某个菜表示不满意,则不会鼓励客人尝试。
客人也会根据主人的示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6. 接食:当主人将菜肴盛放到客人面前时,客人应该立刻接过并示意感谢。
同时,客人也应该注意不要将手伸得太远,以免打扰到其他人。
三、总结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礼仪,将其视为一种教养和文化的体现。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也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和和谐的氛围。
以上所述仅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中国进食礼仪,实际上还有更多细节和规范。
中式餐桌礼仪大全
中式餐桌礼仪大全篇一:中式餐桌礼仪(一)就座和离席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
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餐巾的使用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点菜1、看人员组成。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
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2、看菜肴组合。
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
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3、看宴请的重要程度。
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
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4、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5、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总之点菜是门学问,我们要多学、多想、多练餐桌礼仪中点菜的小技巧。
篇二:中式餐桌礼仪餐桌礼仪习惯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应当从小培养。
下列几点,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和儿女互相沟通的事项:1、在餐桌上保持良好的坐姿。
告诉你的孩子:“你坐在餐桌上的时候,身体保持挺直,两脚齐放在地板上,仪态看起来很不错。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他在餐桌上必须像军校的学生一般,坐得像枪杆一样笔直,不过也不可能像布娃娃一样,弯腰驼背地瘫在座位上。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饮食礼仪,源远流长,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餐饮礼仪以及现代的中餐礼仪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1.年少者坐的时候必须安稳,长者没有同你谈话,不能随意插话。
2.与长者同桌进餐,年少者不能先吃饱完事,必得等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3.如果餐桌上有水果等物,则要让尊长者先吃,年少者不可抢先。
4.同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不要争食。
5.吃饭时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像没够似的。
6.吃饭咀嚼时,口中不要发出响声。
7.吃饭时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专取那一味。
8.宴饮将近结束时,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全部吃完才停止进
食。
如果客人还没吃完,主人就离席了,便是不恭。
9.吃过饭,客人要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
待主人说
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中国用餐礼仪的历史
中国用餐礼仪的历史
1. 历史起源,中国的用餐礼仪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用餐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影响,用餐礼仪逐渐发展和演变。
2. 礼仪之道,中国古代的用餐礼仪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了尊重、谦虚、和谐等价值观念。
在吃饭时,人们应该端庄、有节制、互相尊重,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3. 餐具和摆设,在古代,用餐时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盘等。
古代贵族的用餐场所通常是庄严肃穆的,摆设讲究,如桌椅的摆放、器皿的摆放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4. 礼仪细节,中国的用餐礼仪注重细节和仪态。
例如,人们应该用右手持筷,不可将筷子插在饭中立起,不可用筷子指着别人,不可用筷子敲碗等。
在用餐时,应该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
5. 宴会礼仪,在古代,举办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宴会的礼仪更加繁琐。
宴会上,主人要设宴款待客人,客人要遵循宴会礼仪,如按座次入座、用餐顺序、举杯敬酒等。
6. 地域差异,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用餐礼仪也有所不同。
例如,北方人习惯用面食,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所以在用餐礼仪
上也有一些差异。
7. 现代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中国的用餐礼仪
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人更加注重健康饮食,也更加注重环保,
因此在用餐礼仪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规范。
总之,中国的用餐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
方式之一。
通过遵守用餐礼仪,人们可以增进友谊、维护社会和谐,展现中华民族的礼仪之美。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的一些特点:
1. 坐席次序: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坐席次序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按照尊卑、年长年幼的原则来排列。
主人通常坐在主位,客人则按照身份和地位依次坐在主人的左右。
2. 用餐姿势:在古代中国,用餐时要保持端庄和礼貌,不能大声嚼食或说笑,不能伸长脖子低头吃饭,应该保持身体挺直,小口小勺地进食。
3. 用餐器具:古代中国餐桌上使用的器具有瓷器、银器、玉器等,其中以瓷器最为常见。
古代餐具通常包括碗、盘、杯、匙、筷等,有时还会使用特殊的器具,如筷托、饭筒等。
4. 餐桌礼仪:在古代中国,用餐时有许多特殊的礼仪规定。
例如,主人应该先尝一口食物,以示对食物的品质的检验;客人应该先行举杯,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吃饭时应该保持安静,不宜大声喧哗等。
5. 餐桌文化:古代中国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注重色、香、味的搭配,追求饮食的美感和协调性。
同时,餐桌上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场所,通过餐桌上的互动,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注重尊重他人、强调礼貌和谦虚,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礼仪规范在现代中国的餐桌文化中仍然有所体现,虽然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中国古代饮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礼仪制度和文学艺术一样,在千年的历史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饮食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一、饮食礼仪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远古社会,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自然界中的野生动植物,而在食用过程中就必然伴随着各种不适宜和危险,因此人类开始注重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
战国时期,饮食习惯不断改变,逐渐出现了精细的饮食礼仪。
孟子曾说:“人之饮食也,不可以不察其燕尔。
” 也就是说,在饮食中要注意言行举止,举止得体才能彰显身份、领导与居家条件的质量。
在明清时期,饮食礼仪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在宴席上,人们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品尝食物,交流感情,寄托情感。
此外,清代人们还开辟了“家宴饮食”和“官宴饮食”两个部分,家宴饮食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官宴饮食则注重礼仪、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二、饮食礼仪的分类与表现形式1. 品茶礼仪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茶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品茶礼仪主要是指在品茶时应注意的仪式、规矩、礼节和饮用方式等。
品茶礼仪要求品茶者着装整齐、卫生干净,坐姿端庄、动作稳定,口腔干净、味觉灵敏。
在品茶时,要把茶杯端到鼻子底下,嗅一嗅茶香;抿茶前要先把茶杯提高,表示对自己的敬重,然后三里清啜,不可泼着喝;在品尝甜点、糕点等小食时,要先尝一口茶,然后再品尝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洗去口腔中的异味,还能更好地品尝食物的味道。
2. 宴会礼仪宴会礼仪是指在正式的宴会场合中应遵循的一系列餐桌礼仪规矩和惯例,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和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在中国传统的宴会上,穿戴得体、谈吐得体、礼仪周全是很重要的,而吃菜的顺序、喝酒的方式、用筷子的方法等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例如,大部分情况下,要用筷子夹菜而不是用手,要用饭后水或者茶清洁筷子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那么,下面是我收集引荐的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待客之礼,欢送阅读参考。
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如何以酒食款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详细内容。
首先,支配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展,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那么。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那么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那么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留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启程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便利。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对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对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假如此时客人正好有问话,必需将脸侧向一边,幸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必须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那么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那么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子的情意,就是要由这微小之处表达出来,仆人假设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开心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需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对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假如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异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中餐传统礼仪知识6篇
中餐传统礼仪知识6篇中餐传统礼仪知识 (1)(1)主桌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横摆桌,主客面向众席而坐;一种是大圆桌,圆桌中央设花坛或围桌,主客围桌而坐。
主桌的座位应摆放席卡签名。
(2)一般说来,台下最前列的一两桌是为贵宾和第一主人准备的,赴宴者如果不是主宾,最好不要贸然入坐。
(3)中式宴会多使用圆桌,如果是多桌中餐,则每桌都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负责照应,其两侧的座位是留给本桌上宾的。
除非受到邀请,赴宴者也不宜去坐。
(4)主宾偕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因故不能出席时,可请与主人有联系且身份相当的女士作第二主人;若无适当的女士出席,可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5)如果桌数较多时,则将排列序号放在餐桌上。
隆重的中餐还为每位客人准备一份菜单。
(6)在国际交往场合和商务交际场合,中餐习惯于按职务和身份高低排列席位;如果夫人或女士出席,通常将女士排在一起,即主宾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
(7)如遇身份高于主人时,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请主宾坐在主人的位子上,而主人侧坐在主宾的位子上,第二主人坐在主宾的左侧或按常规排列。
中餐传统礼仪知识 (2) 吃中餐的礼仪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
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
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筷子用法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
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
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
古人宴饮礼仪知识有哪些_古代吃饭待客之礼
古人宴饮礼仪知识有哪些_古代吃饭待客之礼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人宴饮礼仪知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传统宴饮知识筵席古人宴飨形式称作筵席,以铺在地上的坐具而得名。
所谓“筵”,就是铺在地上的苇蒲编织物,而“席”则是置在“筵”之上、质料更为细密的萑草编织物或皮料。
隆重的筵席周长有一丈六尺。
礼书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考究的席以帛缀边。
座次秦汉,人们在读书、待客、饮宴等日常活动时,均席地而坐,其坐姿不是盘腿大坐,而是跽(jì),即双膝着地,脚底朝上,上身挺直,姿势像跪,但臀部是坐在脚跟上的,所以也称跪坐。
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个方向一个人。
设在“堂”上的筵席比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
而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带有因私性质,多以东向为尊,故主宾在西,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分别在北、南、东,东座为末座。
食前礼食前要“摄衽盥漱”。
摄衽是系好衣带,整好衣襟,衣冠整齐入席;盥漱是洗手漱口。
古之习惯,用手抓食,手宜洁净。
这既是卫生要求,也是一个人的修养所必须的。
直到今天,我们仍坚持饭前洗手,是与古礼一脉相承的。
摆食宴席上的食品摆放要遵循礼制。
官员、贵族享有特权,食品丰盛、摆放讲究,列鼎(煮食器物,三足两耳)而食,如诸侯用九鼎配八簋(guǐ,盛食器具,圆口两耳),卿和上大夫用七鼎配六簋等;还有“上大夫八豆(高座盘),下大夫六豆”等等。
古人与今人相同,惯用右手,所以就将胾(zì,肉块)、菜、羹、酒、醯(xī,醋)、酱等方便食用的东西放在右手边,而把殽(xiáo,带骨的肉)、脍、炙、葱、饭等相对麻烦一些的食品置于左手附近。
古人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与后世的合桌共餐不同,故“其设要方”,即食品摆置要方整。
古代吃饭的礼仪
古代吃饭的礼仪在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食礼仪。
因为古人把饮食看作是礼仪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所以,饮食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吃饭的礼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吃饭的礼仪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其次,古人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
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少仪》等史料中。
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
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
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
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再次,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一、进餐前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入座礼仪在古代,人们在餐桌上的座位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定的。
通常是主家或者地位高的人先落座,其他人员按照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随后落座。
在坐下时,人们要注意保持端庄的姿势和仪态,注意不要蓄意挤占对方的位置。
2. 用餐前的洗手在古代,用餐前的洗手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用餐前,人们需要净手洗脸,并用精致的毛巾擦拭,以示清洁和清爽。
3. 用餐前的香火祭拜在古代,人们在用餐前通常要先向神灵、祖先等进行一番香火祭拜,以祈求食物的安全和家人的平安。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进餐中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用餐姿势在古代,人们在用餐时要保持仪态端庄、举止文明。
吃饭时,应该坐直身体,手拿筷子的姿势也要得体。
不宜大声喧哗或者大声嚼食。
2. 交流礼仪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与旁人进行交流,但不宜在嚼食的时候大声说话或者讲笑话。
古代人们认为用餐时,言谈举止应该和气、温文有礼。
3. 赞美食物在古代,饭菜是主人和厨师的心血结晶,所以在用餐时,人们应该适当地赞美食物,表示对主人和厨师的肯定和感谢之情。
4. 食物的用餐顺序在古代,食物的用餐顺序也是有着一定的规矩的。
通常是先食用清淡的菜肴,然后再进食油腻的肉类菜肴,最后才饮用浓重的酒水。
不可胡乱搅拌或者挑食。
三、进餐后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整理桌面在用餐结束后,人们应该整理餐桌,将碗筷摆放整齐。
将未吃完的食物放回原处,不应浪费食物。
2. 整齐离座离座时,人们要保持整齐,不能慌乱匆忙。
应该在主人的首肯下离座,并且离座前要向主人表示感谢。
在座的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先起身,其他人员随后起身。
3. 感恩语言在离座时,人们应该表示感谢和道别的语言,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同时,主人也应该表示欢迎并且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感谢。
以上是古代餐桌礼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餐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了进餐前、进餐中和进餐后的各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中国饮食礼仪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
下面有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欢迎阅读!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别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
宴客时很说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款待客人最盛大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普通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咨询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来宾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别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别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特别仔细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别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判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别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医生、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别了会生出一些混乱,因此组织和治理显得特别重要。
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别太多,我们能够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能够想象古代的普通情形。
诸宴通例说:(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
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
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别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
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
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
若贴注别明,品物别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二、待客之礼怎么以酒食款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如今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别能颠倒。
这些规定基本上从用餐实际动身的,并别是虚礼,要紧依然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别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假如此时客人正巧有咨询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幸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胖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胖,因此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算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别知事理,免别了会闹出别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别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具很重要的情况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烦恼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别必这样,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假如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别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别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别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别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干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预备回复长者的咨询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假如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别可抢先。
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别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别尊重的了。
假如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别易洗涤洁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具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尊敬。
对此,别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
《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罗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
坐次之列,长者居上。
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
若筵宴,则设别席,别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别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如此的训条: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别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三、进食之礼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因此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日子中形成的别同适应。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因此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具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特别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普通事情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别慎掉降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别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尊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别可置之别理。
客若落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假如宾客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降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别虚口。
所谓三饭,指普通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别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假如主人进食未毕,客别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别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别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别饱。
同别人一起进食,别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
共饭别泽手。
当指同器食饭,别可用手,食饭本来普通用匙。
毋抟饭。
吃饭时别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如此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别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别卫生。
毋流歠。
别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别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别中意。
毋啮骨。
别要专意去啃骨头,如此容易发出别中听的声响,使人有别雅别敬的感受。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别要再放回去,应当继续吃完。
毋投与狗骨。
客人自己别要啃骨头,也别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
别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
别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
吃黍饭别要用筷子,但也别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别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别用梜。
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假如无菜筷子派别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
饮用肉羹,别可过快,别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别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
客人别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
进食时别要随意别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
别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别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别齿决。
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别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别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
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别要一口吃下去,这样塞满口腔,别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别佳。
当食别叹。
吃饭时别要唉声哀息,唯食忘忧,别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
让我们依然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依然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
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
咀嚼毋使有声,亦别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
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应,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别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很多餐桌礼仪适应,都能够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