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汽车出口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东盟商用车产能低品种少 中国出口大有可为

东盟商用车产能低品种少 中国出口大有可为
凰两厕漫长的谈判, 0 中国与东盟的 自由贸易之 门终于在今年 1月 1日打开。 此, 自 拥有 1 亿人 口的 3 中国和拥 有 6亿 人 口的东 盟 1 0国建 立起 更 紧 密的贸 易关 系。 今 年 一季度 , 中国 一东 盟 自由贸 易 区开 始 显示威 力 。来 自国家商 务部 的数据 显 示 , ~3月 , 1 中国 一东盟 进 出口贸易额达 6 9 2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6 % 高于我国外贸总额 4 % 1, 4 的同比增 幅, 盟成为我国第三大出 口 东
市场和 第 四大 贸易伙 伴。 乘 着 中国 ~东盟 自由贸 易 区启 动 的春 风 , 国对 东 盟汽 车 出 口也 焕发 勃 勃 生机 。据 海关 统计 , 我 一季度 ,
我国共向东盟 l 0国出口汽车 1 86 , 6 辆 同比增长 1 0 , 2 % 大大高于汽车出口同比增长 5% 2 2 的水平, 在全 国汽 车总 出 口量 中所 占比重达 到 1 % 。 2 多年来 , 了保护本 国汽车产业, 为 东盟多个 国家不仅对汽车进 口征收高额关税, 还设置 了许 多非关税贸 易壁垒 。 05年 以前 , 20 马来 西亚 曾对 30升 以上排 量 汽车征 收 高达 30 的进 口关税 (目前 已降至 5%) 并 实 . 0% 0 , 行进 口许 可证 制度 。 市场 潜 力最 大 的 印度尼 西 亚 曾对 15升 以下 排量 汽车 征 收 6% . 5 的进 口关税 , 15 .‘ 对 .~3O 升 汽车征 收 7 % 0 的进 口关 税 。 根据 我 国 与东 盟 l 0国达 成 的 协议 , 从今 年 1月 1 日起 , 国与东 盟 6个老 成 员国 ( 我 文莱 、 印度 尼 西亚 、 马来 西亚 、 菲律 宾 、 加坡 、 国 ) 0 的 商品实 现零 关 税 ;0 , 国和 东盟 4个 新成 员 国 ( 南 、 新 泰 9% 21 5年 我 越 老挝 、 柬 埔 寨和缅 甸 ) 也将 实现 9% 品 的零 关 税。 0商 逐渐打开的关税 闸门, 让伴随着国内市场成长壮大的我国汽车企业看到 了新的商机 。然而, 有专家提醒 说, 汽车被多数东盟国家列为敏感类产品,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等拥有汽车工业 的国家对汽 车进 口 以高关税。这些壁垒, 苛 不会 因为 自由贸易区的启动而迅速消失。 在东盟 国家 内部 , 中国 一东盟 自由贸易协定的忧虑一直存在。一些东南亚生产商担心, 对 廉价的中国商 品大举 涌入 会威 胁到 他们 的 生存 。 印度 尼西 亚和 菲律 宾 的工 业组织 曾强烈敦促 政府 , 对脆 弱行 业加 以保 护。 印尼 国会议员哈尔塔托说 , 一些 “ 弱行业还没有准备好与进 口的 中国产 品竞争。如果政府现在 实施零关 脆 税 , 些行 业肯定 会 消亡 。”在他 列举 的 1 行 业 中, 括 汽车零 部件 。 这 2个 包 “ 这些反对 的呼声无疑会延缓东盟对 中国汽车进 口关税的削减。 从事汽车分销 5 多年、 ” 0 销售网络遍及 东盟 1 0国的 陈唱 国际集 团总裁 王 阳乐对 记者 说 。 既然如此, 为什么今年一季度我 国对东盟的汽车出口量会 出现高增长?王 阳乐分析说, 根据 目前掌握 的 情况 , 东南亚经济正在复苏, 汽车市场整体 向好 , 国、 泰 印度尼西亚 、 马来西亚等国家今年 一季度 的汽车销量 增 幅很 大 , 最先 受益 的是泰 国等东盟 内部 的汽 车 生产大 国。 东盟相关机构 的预测 印证 了王阳乐的这一判断。泰 国盘谷银行华人事务部近 日发布 的研 究报告称 , 21 0 0年 , 国汽 车 总产 量 有望 比去年 增长 2% 达 到 1 0万辆 。其 中, 国国 内汽 车销 量有 望 比 20 年 增 长 泰 0, 2 泰 09 约 9, % 达到 6 0万辆 ; 车 出 口量 有望增 长 8 汽 %~1 % 达 到 5. N 95万 辆。 印尼 汽 车工 业协会 ( aid ) 2, 75万 5. Gkn o 预 测 , 年 印尼 汽车 产量 将 突破 7 今 0万辆 , 比增 长 5.% 其 中 出 口 1 同 06 , 0万辆 。上 述预 测 的 一个 重要 背景 是 , 按 协议规 定 , 东盟老 成 员 国 已从今 年 1月 1 日起 , 汽 车及 零 部件 的进 口关税 降为零 。 于 此 , 国汽 车 6个 将 基 跨 公司纷纷扩大在东盟的生产规模或兴建合资企业。 王 阳乐认 为 , 大 多数 日、 、 跨 国汽 车公 司都在 东 南亚设 有 生产基 地 , 绝 欧 美 中国 向东 盟 国家 出 口轿 车 短期 内没有什么优势。 但是 , 中国商用车在东盟具有很大潜力。 除泰国外, 其他东盟 国家的商用车生产能力可以忽 略不计, 国生产 的商用车品种又非常有限, 泰 为中国商用车企业提供 了广 阔的市场空间。 统 计 数据显 示 , 近年 来 , 国 向东 盟 出 口的汽 车绝大 部分 是 商用 车。 我 今年 一季度 , 国共 向东盟 出 口商用 我 车 1 7 3辆 , 08 占对东 盟汽 车 出 口总量 的 8 % 去年 , 4。 东盟 1 0国汽 车 总销量 约 1 0万辆 , 中商用 车 占 13 9 其 /。

文献综述 浅析中国国产汽车对东南亚出口的发展策略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浅析中国国产汽车对东南亚出口的发展策略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2020 届浅析中国国产汽车对东南亚出口的发展策略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汽车销量已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汽车制造和销售的主要国家。

但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情况远非中国制造商和汽车经销商的情况。

中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为汽车的主要国家。

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发展中的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该领域的现代工业、经济、资本和技术实力雄厚。

并逐渐走近民族工业。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显着扩大。

汽车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汽车工业扩大。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汽车出口东南亚贸易的现状,特点问题和原因,为中国汽车出口东南亚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国汽车;东南亚;出口;理论一、我国汽车行业研究Wang&Kimble(2013)通过研究吉利、比亚迪等国内新进入世界汽车行业的车企,提出作为竞争力较弱的国内车企作为新进入者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在竞争市场中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实现对现有行业领先者的替代;Kim(2011)以中国车企的产业发展特征为主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中国长春市的汽车制造企业群的竞争力状况分析为例提出我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

张文广(2010)分析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车企进入海外市场的战略选择,着重分析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时的内部及外部环境。

其分析上汽以并购与合资经营的模式步入全球市场的战略选择,总结了企业发展并提出建议;陈晓梅(2006)从国家汽车产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考虑,概述了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和海外并购的导向,分析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现状与阻碍,提出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战略。

蒋学伟等(2015)将中国汽车企业分类为国有-合资合作企业、国有-独立自主企业和民营-独立自主企业,详细介绍了各个车企的国际化进程和进入海外市场的战略。

郑卫军(2009)以波特五力模型、SWOT模型为工具,分析了吉利集团目前的市场环境,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竞争环境,对该企业未来的战略制定提出建议,包括多品牌战略、海外市场兼并收购战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挑战及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挑战及机遇

封面专题COVER STORY2014年6月02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李德军 孙波/文封面专题COVER STORY0242014年6月 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CAFTA 建设的正式启动。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建设期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得以实施,2004年和2007年分别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

2013年,中方就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并倡议2014年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

在CAFTA 建设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积极合作,共同度过重重难关。

目前,CAFTA 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和东盟又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首先简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

然后,通过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额、双边贸易制度及双边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来介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

最后,探讨了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新挑战及新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一)双边贸易不断提升2002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为547.67亿美元。

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1058.8亿美元,提前1年实现1000亿美元贸易额目标;2007年贸易额为2025.5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2009年,中国东盟贸易额2130.1亿美元,同比下降7.8%,下降主要原因为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经济衰退。

2013年,双边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是2002年的8.1倍,年均增长21.8%。

2014年第一季度双边贸易额为1052.2亿美元,同比增长4.9%。

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

(二)双边制度不断改善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制度得到改善。

中国和东盟逐渐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推进贸易合作的自由化和便捷化。

中国积极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契机,建立大循公河次区域、东盟循公河盆地开发合作项目。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国际竞争力分析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国际竞争力分析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加入WTO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从我国消费汽车的速度看,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年销汽车世界第一的国家,并且研发出许多自主品牌,国产汽车产销高速增长,进口汽车占国内汽车销量比例不增反降,这些都显示着中国轿车行业的发展速度。

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要开放本国市场,竞争显得尤其激烈。

由于我国汽车行业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汽车在面对进口汽车的销售竞争时依然显得很微弱。

因此本文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轿车行业的状况和其面临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出了增强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战策战略,中国汽车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冲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大国。

但中国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力依然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研发的汽车相比,因此分析研究在当前世界贸易环境自由化环境下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贸易;自由化;自主;竞争力一、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背景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世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推动全球经济化将世界大部分的国家和民族都被卷入它的潮流。

全球化的经济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时刻存在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而贸易自由化使得我国各行业都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一些企业倒闭,新的企业又诞生,竞争非常大。

中国加入WTO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真正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份子,必不可少。

权利和义务是同时存在的,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中国在享受其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其承诺和义务。

在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汽车市场全面开放,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巨大的国际挑战。

2008年由最开始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蔓延到全世界,世界经济受到强烈的打击。

那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量迅速下降。

在这样状况下,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汽车行业要与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的汽车行业进行竞争,由此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当2010年国际经济开始复苏,中国汽车行业也跟着升温了。

东盟:中国汽车是否商机无限

东盟:中国汽车是否商机无限

东 盟 地 区 的汽 车 主 要 生 产 国 为 泰 国



印度尼 西
东盟 市场简析
东盟 国家经济发展 迅 速 殊


马来西亚

菲 律宾 以 及 越 南

其 中 3 个 最 大 市场
万辆

但各国水平相差悬

2008
7 %

年 的 销 售 清况 为 : 泰 国 6

1 -5

同 比下 降 4 来 西亚
'
p o r t s E v e r y c o u n tr y h a s r e a lly n o t w it h a c
fA
s e a n e
ha
s
its
o w n
n a
tio
l
om
i t i p t
ve a
dva
n ta
g
e a s s o m e
中 国 东 盟 自由受 易 区 正 式寤 动 双 方 9 0 % 的 贸 易 产 品 实 现 零 关 我 为 中 国 汽 蹙供 T 次 契 枧 但 东 盟 各 国 国 情迥 异 此 铃 经 营 壁 垒 经 营障碍 频 繁 因 此 中 国 汽 车 在 上 述 国 家 中 蛰并 非 如 些 专 家 而 言 的 郡 样 具 有 巨 大 潜 力


因此 区 内

个 成 员 的 国 内产

n

n
- 1
额的58

3 %

摩托车 占3 3


9 %


主 要 出 口 目的 国 为 缅

汽车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汽车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汽车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汽车出口贸易是指以汽车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汽车出口贸易也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汽车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汽车出口贸易的现状。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的统计数据,全球汽车销量从2010年的6600万辆增长到2019年的9200万辆,年均增长率为4.9%。

同时,全球汽车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汽车出口贸易的重要增长点。

在汽车出口贸易中,亚洲地区是最重要的出口地区。

中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家。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中国在2019年汽车出口总额达到2742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

而在亚洲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另外一个重要的出口地区是欧洲。

欧洲汽车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在全球汽车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汽车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家也拥有较强的汽车制造能力和出口实力。

在汽车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方面,可以看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新能源汽车出口将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额为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8%。

这一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出口潜力巨大,将成为未来汽车出口贸易的重要增长点。

其次,智能汽车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正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热点。

智能汽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好的驾驶体验和更低的能耗,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根据国际数据集团IDC 的预测,到2025年智能汽车的全球出货量将超过600万辆。

东盟的汽车产业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心

东盟的汽车产业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心
3 2 . 97 1 2 7 5. 57 6 36 94 0 .
20 0 0年 l l ~ 0月
5 9 . l 7 5 0 l6 1 1 5. 5 5lO 3 . 5
石 油 制 品
煤 气
l71 0.
522 8. 44 62 5.
l8O 3.
6 93 2. 4l23 6 .
经 开始 好转 。从贸易方面来看 ,2 0 0 0年 1 1 — 0月 印尼 的 出口总额 比前一年 同期增长 了 3%。 0 其 原 因是主要 出口产 品原 油价格 的上涨 ,但 这一 增长 大大促 进 了 电气 、电子产品及汽 车零件 等 非石油制 品出 口额的 改善 。
表1
印尼 的 出 口额 (9 9年 、2 0 19 00年 1 1 ) — 0月
7 33 4.
3 0. 3 3 0 3 6. 2O 55
l 2. 2 3 4
5l8 9 . 6 3 4 . 99 5 5
非石 油和 煤气
资料 来 源 :《 加达 邮报 》 雅 。
这 是因为 20 年初开始 的 印尼 盾贬 值 、 以及 以往 需求量 聚减 的市场 因出口市场— — 东 00
口极为顺利 ,生产 这些 零件 的厂家 已进入 完全 运 转状 0亿盾 )
l9 9 5年 l9 年 96 l9 9 7年 l9 9 8年 l9 9 9年 2o 0 0年
初 始 零件 生 产 额 修 配 零件 生 产 额 资料 来 源 :《 交 》 外 。
( 单位 :百万 美 元 ) 20 0 0年 l 0月
5 8, 2 4 4 l2. 01 3 5 28 5.
20 0 0年 9月
总 出口额 石 油和 煤 气 天 然 原 油 57 2 9 . 2 l 3. 60 3 6 07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对策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一)合作概况描述1.贸易额稳定增长,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虽然2022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总体来看其贸易额是稳步增长的。

而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在双方经济贸易中所占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依存度由1995年的2.8%逐步提高到2022年的5%,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则由1995年的2%提高到2022年的16.6%。

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继续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反映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成功实施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同时,双方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出口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相比东盟而言,在稍高层次的制造品方面具有优势,而东盟在初级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2.相互投资稳步增长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投资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投资额逐年增长,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量稳步上升,在数十年间发展迅速,连续数年投资总量仅次于来自东盟内部成员和欧盟的直接投资。

而东盟对华投资虽然近年来放缓,但是也在2022年攻破七十亿美元的大关,总投资量达到空前水平。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互投资稳步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效应在区内降税之前,中国和东盟出于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双方的关税水平较高,如印度尼西、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纺织品(20%)、电子产品(21%)、塑料产品(18%)。

尤其是东盟新加入的成员国,关税水平均在15%以上。

中国对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一些产品上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比较高,比如对泰国的大米、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的高水平进口关税及配额。

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汽车出口现状研究

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汽车出口现状研究
t r a d i i f o n M f a c t o r s a n d p u t s f o r wa r d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n d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t o s o l v e t h e s e p r o b l e ms . Ke y wo r k: AS E AN F r e e Tr a d e Ar e a ; a u t o mo b l i e ; s t a t u s o f e x p o r t s
1 引言
2 0 1 0年 1月,泰国 、新加坡 、文莱 、印度尼西 亚、菲律 宾和马来 西亚与 中国建立 了 自由贸易区 ,老挝 、缅甸 、柬埔 寨和越南也将于 2 0 1 5年加入 ,这将为 中国汽车进 军东盟市场 提供 了 良好 的机遇 。要 怎么样 更快更好的开拓东盟汽车市场 , 针对这个 问题进行 了以下分析:
总第 1 6卷 1 7 4期 2 0 1 4年 2月
大 众 科 技
Po p u l a r S c i e n c e & Te c h n o l o g y
VOl - 1 6 No. 2
F eb r u a ̄
2 0 1 出 口现状研 究
2 . 1 环境 因素
从地理 环境上看 ,越南不仅 与中 国接壤 ,经济活力在 东 盟各 国中也属于 比较 强的 ,把越 南作为迈 出国 门的第一个 落 脚点 ,从而走 向东南亚市场,在现阶段是很可行 的办法 。
2 . 4 传统 因素
东盟 各国在地理位 置上跟 中国接壤 ,但在 文化习俗里还 是有各 自鲜明 的特 征。要在 东盟 汽车市场上 占有 一席之地 ,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我国重卡出口的影响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我国重卡出口的影响
: 。第 二 , 中 国一 盟 自 由贸 易 区 的 建 成 , 升 东 中 国 与东 盟 经 济 的 巨 大 互 补 性 得 到 进 一 步 放 ,这 是 双 边 贸易 增 长 的重 要 动 力 。 中 国 ; 东 盟 的 机 电产 品 、电子 元 器 件 、棕 榈 油 、 要
1 东盟 重卡 市场 会 和风 险预 测
③东盟各 国 ( 除新加 坡外)均 属发展 中国 家 ,其 消费群体大多不具 备购买 高端 卡车 的能 力 ,对重 卡舒 适度等方 面的要求不 高 ,但对 中
低 端 重 卡 有 着 较 大 需 求 ,有 时 还 因价 格 因 素 倾
策 ,即前 者 国家加息 ,而与东盟 降息 ,则 又导 致热钱流 出东盟各 国 ,有可能 引发金融 动荡甚
企业 在东盟市场将会 大有作 为。 ”中国一 东
中心 秘 书 长 马 明强 指 出 。
据 中国商务部 数据 ,2 1 年 ,中国与东 01 i 易额 再创 历史 新 高 ,达 3 2 .亿 美 元 , 贸 63 3
日 增 长 了 2 %。 中 国 与 东 盟 贸 易 增 长 的 动 比 4

” “ 只要找好定 位 ,发挥 自己的优势 ,中
优势为经贸往来提供 了便利。
中国一 盟 自由 贸易 区的建 立意 味着 在 东 东亚 出现一 个1亿人 口的统 一市场 ,这 是全 9
球 最 大 的 自 由贸 易 区 ,它 极 大 地 拓 展 了 我 国 经 济 活 动 的 空 间 , 为 我 国企 业 “ 出 去 ” 提 走
② 日本 和韩 国在 东南亚有稳 定 的市场 ,但 中国在地 理位 置一 k占优 势 ,我 国云 南 、广西 、
海 南 、广 东 与 东 盟 陆 路 和 海 陆 相 接 ,便 利 的 公 路 、铁 路 、海 运 、航 空 和 边 境 口岸 ,使 中 国 成 为 东 盟 地 区 海 陆 空 交 通 运 输 距 离 最 短 、时 问 最 省 的必 经 国 家 。 运输 快捷 ,物 流成 本 低 。

中国汽车出口东盟市场面对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中国汽车出口东盟市场面对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FRONTIER DISCUSSION | 前沿探讨中国汽车出口东盟市场面对的挑战及对策分析张峰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市 545500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贸易出口也在逐步的增加,中国汽车的国际市场实力不容小觑。

为了使中国的汽车走出国门,积极地参与竞争,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展市场宽度。

关键词:中国汽车 东盟市场 挑战对策1 引言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出口产业和全国的经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中国在东盟市场的汽车出口量也在逐渐的增长,为了充分发展东盟市场,促进中国汽车出口,增加自身竞争力,中国汽车行业要掌握东盟市场出口的方式,并适当的进行改善。

本文主要以中国汽车出口东盟市场面对的挑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2 目前中国汽车出口东盟市场的现状2.1 贸易总量我国汽车贸易出口的数量在2015年到2019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出口的数量出现下滑。

但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回升,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又恢复了以往的增长水平。

但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并不是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2015年负增长的状态再次出现,但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东盟的总额,除了在2019年略有下降之外,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出口贸易不是太稳定,一方面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另一面也受限于自身销售的策略及方法。

所以对相对于较为稳定出口的东盟市场,中国汽车应该抓住这一市场,以便实现中国汽车长期稳定的发展。

2.2 东盟经济环境东盟国家与中国经济市场共同构成了东盟自贸区,实现各个国家之间经济的流通,逐渐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

这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的分布以及政策都不太一样。

文莱和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人均GDP也比其他国家要高。

而其他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缅甸、老挝、柬埔寨的人均GDP甚至低于2000美元,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东盟国家人口总计超过了6亿,但是汽车的使用量却较低,所以中国汽车出口东盟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立于2010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打造的一个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旨在促进双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提供参考。

一、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现状1. 贸易额持续增长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贸易额从2010年的373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587.8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额从2010年的1623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2794亿美元;而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也从2010年的2107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3084亿美元。

可以看出,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2. 投资合作不断深化除了贸易合作之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规模逐年增长,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制造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而东盟国家企业也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开拓市场。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贸区建设持续推进在自贸区建设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双方已经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建立了自贸区,并逐步实现了部分关税的零关税。

双方还在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谈判,在电子商务等领域加强合作,为自贸区建设夯实了基础。

1. 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市场需求各异,因此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双方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双方合作有望通过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推动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

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

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

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贸易区(FTA)是比关税同盟更为现实的一体化形式。

英国学者Robson将关税同盟理论运用于自由贸易区,得出了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福利理论。

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实行内部自由贸易的同时,成员国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使进口国避免因单边降低壁垒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的损失;自由贸易区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

东盟汽车市场分析(二)2024

东盟汽车市场分析(二)2024

东盟汽车市场分析(二)引言概述东盟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汽车市场之一,对世界汽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力。

本文旨在继续对东盟汽车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关键因素。

正文内容1. 市场规模1.1 东盟汽车市场整体规模1.1.1 新车销售量统计1.1.2 汽车产能与生产量分析1.1.3 汽车进口与出口数据解析1.2 各国市场规模比较1.2.1 东盟核心国家市场特点1.2.2 次要市场的发展潜力评估1.2.3 市场规模占比分析2. 竞争格局2.1 东盟汽车品牌竞争格局2.1.1 当地品牌市场份额变化2.1.2 国际品牌竞争形势2.1.3 品牌特色与竞争优势对比2.2 主要国家市场份额分析2.2.1 市场份额占比对比2.2.2 汽车品牌偏好分布2.2.3 名优品牌市场地位评估3. 发展趋势3.1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3.1.1 政策驱动下的发展势头3.1.2 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与市场占比预测3.1.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3.2 智能化技术融入汽车市场3.2.1 智能驾驶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3.2.2 互联网车联网发展趋势分析3.2.3 智能汽车市场规模预测与竞争态势3.3 消费升级与豪华车市场增长3.3.1 中产阶级扩大带动的豪华车需求增长分析3.3.2 中国品牌豪华车市场份额评估3.3.3 新兴豪华车品牌竞争与发展潜力評估4. 持续改革与合作4.1 政策环境变化对市场的影响4.1.1 对各国乘用车行业的政策研究4.1.2 政策调整与汽车市场反应4.1.3 未来政策预测与对策建议4.2 跨国汽车企业合作与区域一体化4.2.1 合资合作与互利共赢4.2.2 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关系4.2.3 区域一体化对汽车行业的利弊分析5. 市场总结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东盟汽车市场呈现出逐渐扩大的潜力,主要受到市场规模增长、竞争格局调整、新能源、智能化以及豪华车市场不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8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周智华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摘要: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以来,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也对亚洲及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第一线,也因而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机缘。

本文剖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的出口贸易情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出口贸易的影响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为双方经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出口贸易;影响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1)02-0086-0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数开启的大好开端,致使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总额为13%,它是一个包含11个国家、有着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

在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也是如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今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第11年,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之间持续推进友好互助关系,不断推进双方经济水平提高,不断促进亚洲及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

在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便利化的时代新潮下,分析广西与东盟出口贸易情况、影响与挑战对提升广西外贸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广西与东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共赢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出口贸易情况2010年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始迈进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东盟的六个老成员国对我国90%以上大约7000种商品实施零关税,与此同时,伴随着双方实现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更广泛、更深入的开放,广西与东盟的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

(一)东盟是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如表1所示,2010年,单单广西对东盟出口商品总值达303.85亿元,占广西出口商品总值的47.41%,相较于2009年增长了27.1%。

2023年广西汽车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广西汽车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广西汽车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广西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和销售基地之一,汽车行业在广西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面是对广西汽车行业市场现状的分析。

一、广西汽车市场总体概况广西汽车市场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销售量逐年攀升。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广西共销售汽车约30万辆,同比增长15%。

其中乘用车销量占据主导地位,占总销量的70%以上。

同时,广西汽车消费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也保持在10%以上,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二、广西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广西汽车市场竞争格局较为激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竞争。

一方面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竞争。

自主品牌在广西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大,但合资品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是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广西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未来,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三、广西汽车市场消费者特点广西汽车市场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导,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增长较快。

年轻人对汽车品牌的选择更趋多元化,更加注重汽车的外观设计和配置,对新技术和智能化的需求较高。

而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高,更加注重性价比。

四、广西汽车行业发展机遇广西汽车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机遇。

首先,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节点,进出口贸易便利,有利于汽车进出口。

其次,广西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为汽车销售提供了便利。

再次,广西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居民购买力逐渐提升,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最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为广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机遇。

五、广西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广西汽车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各个厂商均争夺市场份额,导致价格战、促销力度加大,厂家利润空间压缩。

其次,广西汽车市场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和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企业需要加大研发和服务投入。

东盟汽车市场分析(一)2024

东盟汽车市场分析(一)2024

东盟汽车市场分析(一)引言概述:东盟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增长趋势、竞争格局、消费者需求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对东盟汽车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汽车行业参与者提供全面的市场了解和决策依据。

正文内容:一、市场规模1. 东盟汽车市场的整体规模和增速2. 各国市场规模的差异性和原因3. 汽车销售占据东盟国家的GDP比重4. 主要汽车品牌在东盟市场的份额情况5. 东盟汽车市场的区域分布情况二、增长趋势1. 短期和长期的汽车销售增长趋势2. 消费者购车倾向的变化和影响因素3. 新能源汽车在东盟市场的发展趋势4. 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前景5. 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三、竞争格局1. 主要汽车品牌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分析2. 东盟市场的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竞争情况3. 各品牌的产品定位和市场份额4. 各品牌之间的市场份额变化趋势5. 汽车厂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四、消费者需求1. 东盟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特点和趋势2. 不同消费群体对汽车品牌和功能的偏好3. 东盟国家的购车方式和渠道选择4. 客户服务和售后市场的竞争现状5. 汽车金融服务在东盟市场的发展情况五、政策环境1. 各国对汽车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调控措施2. 关税和贸易壁垒对汽车市场的影响3. 环境规定对汽车厂商的要求和挑战4. 能源政策对汽车市场结构的影响5. 潜在政策变化对东盟汽车市场的风险和机遇总结:通过对东盟汽车市场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该市场具有庞大的规模和稳定增长的趋势。

然而,竞争格局的复杂性和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也给汽车行业参与者带来了挑战。

同时,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市场带来风险和机遇。

因此,合理把握市场趋势、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与政府合作是在东盟汽车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1. 引言1.1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背景介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双方建立了全面的对话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双方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2002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定》(简称《框架协定》),标志着双方建立自贸区的合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自此之后,中国与东盟在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双方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旨在促进双方之间的经济合作,扩大贸易往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通过建立自贸区,双方能够进一步打破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1.2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性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该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双方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双方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较强,这意味着双方通过开展自由贸易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互相补充,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也有助于增进地区间的政治互信,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通过经济合作,各国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避免出现冲突和矛盾,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更在于推动地区间的和平与稳定,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这一自贸区覆盖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涵盖了全球人口的接近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约为10万亿美元,占据了全球贸易总量的约40%。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双边贸易额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贸易额达到了总额的近6000亿美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及发展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6年2月11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及发展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张玲摘 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极具潜力的经济贸易关系,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带来长久红利。

但由于历史原因、地缘政治纷争以及双方实际利益的差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通过结合自贸区的发展历史,分析现状,提出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 经济贸易关系 世界经济 亚太地区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2(a)-117-0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 ,是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组建的国际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成为对话伙伴源于1991年,达成组建贸易区的合作意愿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

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的贸易百分比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

中东自贸区包含11个国家、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是一个相当宏大的经济实体。

中国与东盟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既有先天性的自然和历史元素,也有各自产业结构的相互结合互补。

首先,中国—东盟自贸区得益于双方的自然条件。

两个地区山水相连,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因此,造就了地理位置上的息息相关。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先天优势使得双方在各自的气候条件下拥有优秀的自然资源。

其次,双方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友谊,在处理国际事务和交流合作中,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利益,立场基本一致,可以达成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共同愿望。

最后,双方得益于产业结构的合作与互补。

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使得相互之间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

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提议是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2000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得到了东盟各国的认可和赞同。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自2002年成立以来,中国-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自贸区一直是国际上最大的自贸区之一。

这一自贸区涵盖了中国和东盟十国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深化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现状和前景两个方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自2002年自贸区成立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4.3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2.6倍。

相比之下,东盟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也在同期增长了3.6倍,达到635.6亿美元。

双方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为双方的经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投资合作不断深化除了贸易合作,中国和东盟在投资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一直是东盟国家的重要投资来源国之一,而东盟国家也是中国在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对东盟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了84.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1%。

与此东盟对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增加,达到了105.6亿美元。

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金融、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合作不断深化,为双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3. 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在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和东盟在经济合作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双方在农业、旅游、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双方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中国和东盟还就能源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展开合作,为双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前景分析1. 深化经贸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不断深化,双方将在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

未来,中国和东盟将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扩大贸易规模,加强产能合作,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加强金融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汽车出口现状研究
江涛涛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7)
【摘 要】文章从环境、市场、政策、传统等因素对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汽车出口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汽车;出口现状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4)02-0138-02 Study on the status of automobile exports to ASEAN Free Trade Are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of automobile exports to ASEAN Free Trade Area from the environment, market, policy, traditional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ASEAN Free Trade Area; automobile; status of exports
1 引言
2010年1月,泰国、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与中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越南也将于2015年加入,这将为中国汽车进军东盟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要怎么样更快更好的开拓东盟汽车市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2汽车出口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面对东盟这样庞大的一个市场,汽车出口仍然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只有清楚的认识到东盟的具体情况,才能更好更快的进入市场,避免少走弯路。

2.1环境因素
从地理环境上看,越南不仅与中国接壤,经济活力在东盟各国中也属于比较强的,把越南作为迈出国门的第一个落脚点,从而走向东南亚市场,在现阶段是很可行的办法。

2.2市场因素
从市场环境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迅速,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东盟除了新加坡和文莱,大多数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今正在大力实施改革,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加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今后几年甚至数十年对汽车的需要将会进入到急剧上升和更新换代的阶段,这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了巨大商机,无论是汽车消费能力较强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还是汽车工业欠发达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汽车市场潜力巨大,进口量不断扩大。

2.3政策因素
东盟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东盟国家执行不同产业政策的结果。

东盟各国中泰国所选取的开放式产业政策,事实证明是最正确的,泰国政府紧跟技术发展潮流,降低关税,放宽行业限制,积极引入外商投资,促使本国制造商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出口量和增长幅度都名列东盟前茅。

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实施的是进口替代的汽车产业政策,其中马来西亚实施的最为彻底,为了保护本国汽车工业,选择的是自主开放型汽车工业发展模式,其最大特点是民族汽车工业成为汽车市场的主体,国家控股的两大汽车公司——国家汽车公司(奔腾)和PERODUA公司控制了90%的汽车市场。

2.4传统因素
东盟各国在地理位置上跟中国接壤,但在文化习俗里还是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要在东盟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东盟市场的人文地理,风俗文化分析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东盟国家中有一半是左舵车市场,其中包括缅甸、柬埔寨、菲律宾、老挝、越南,另外一半是右舵车市场,有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其中柬埔寨又比较特殊,右舵汽车合法,交通规则却是靠右行驶。

另外,东南亚国家地处亚热带、热带气候,温度较高,对制冷效果要求比较高,
总第16卷174期 大 众 科 技 Vol.16 No.2 2014年2月 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February 2014【收稿日期】2014-01-15
【作者简介】江涛涛(1980-),男,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经济师,从事国际贸易工作。

- 138 -
而暖风功能基本不需要,对车辆的隔热性、紫外线防护功能要求也比较高。

再有东南亚国家道路狭窄,对于车体宽度和底盘性能也要符合当地使用环境。

3 东盟贸易区各国汽车工业现状
新加坡是注重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的国家,通过各种制度严格控制汽车的增长数量,对节能汽车是采取积极倡导的态度。

文莱主要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私家车数量庞大,商用汽车需求量少,客车市场较为萧条。

老挝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改装的二手车,没有港口、铁路,陆路交通也不健全。

缅甸人均汽车拥有量很低,日本二手车主导其汽车市场,近几年中国商用汽车通过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东盟博览会开始进入包括缅甸在内的东盟国家。

柬埔寨没有汽车工业,所用各类汽车都是从国外进口,摩托车是主要交通工具。

泰国已经成为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汽车出口国,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和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泰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印尼人口众多,汽车拥有量低,市场潜力巨大,为东盟各国中仅次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汽车市场。

越南的汽车市场基础薄弱,但发展迅猛,成长速度惊人,越南国内汽车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比起外企企业较差,但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由于越南国内经济情况,投资建厂的风险和环境并不乐观。

菲律宾在1986年开始汽车产业发展计划,用于扶植本国以组装为主的汽车工业,但经济危机后汽车工业始终恢复缓慢,消费水平不高的菲律宾人更喜欢购买进口二手车。

马来西亚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汽车整车进口、散件组装、民族汽车工业起步三个发展阶段,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后,被迫开放汽车市场,国产车市场占有率开始降低。

4 小结
与国外汽车成熟产品相比,中国汽车的明显特征是技术水平偏低但是价格也偏低,这就导致整车出口成为中国汽车的主要出口方式,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汽车的主要出口地。

而影响整车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际原材料价格、出口国进口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国内出口政策等。

而如果在东南亚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使用当地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而且能够避过关税直接和目的国企业竞争,比起整车出口,这样更具有优势。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再次迸发进军海外市场的机遇,将有更多的国内汽车企业一试身手,但是也必须清楚的意识到除去部分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但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基础功底还不够扎实,开拓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过程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汽车企业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规划,避免盲目扩张,稳扎稳打,否则将影响东盟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志安,杜超国.中国商用汽车出口东盟现状综述[J].商用
汽车,2011,(9).
[2] 李侃.浅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应对
策略[J].中国证券期货,2013,(4).
(上接第135页)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现有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对青年师资力量进行工程培训,提高师资质量,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出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二是积极引进本专业相关博士,提高该专业的人才素质,近几年来已经引进博士3名,计划再引进2~3人。

5 展望
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将对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1 世纪将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自主创新、在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目前该学科在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均有设置,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活跃着众多与地下水相关的国际组织, 每年有关地下水学科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不断[5]。

总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是当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也是各国科学家十分关注的前沿性科学研究课题,它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陈余道,蒋亚萍.地方高等院校“水-工-环”学科办学的
调整、适应与未来——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4(11):1-2.
[2] 欧阳建平,徐绍红,侯志军.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09(4):20-23.
[3] 王世杰,何选明,韩军,等.宽口径重特色培养模式下的生产
实习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09,(2):48-50.
[4] 李虎杰.地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
育.2004,(2):33-35.
[5] 林学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前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2): 209-215.
- 13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