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电子教案三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电子教案

建筑结构电子教案

建筑结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建筑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结构的定义和概念。

2.掌握建筑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建筑结构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建筑结构的定义和概念。

2.建筑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建筑结构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相关建筑结构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建筑结构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建筑结构的定义和概念:建筑结构是指为了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保证其安全、经济、美观等要求,对材料的组合、形态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而形成的一种整体。

2.建筑结构的分类和特点:-按材料的性质,建筑结构可分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

-按结构形式,建筑结构可分为框架结构、悬挑结构、拱结构、柱楼结构等。

-按结构体系,建筑结构可分为平面结构和立面结构。

-建筑结构应具备强度、稳定性、刚度、耐久性、美观性等特点。

Step 3: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建筑的结构设计,比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建筑结构的应用和重要性。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建筑项目,然后分析该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和特点,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Step 5: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成员的介绍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建筑结构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强调建筑结构的应用和重要性。

Step 6:拓展延伸(15分钟)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可以出示一些有关建筑结构的外文文章或论文摘要,鼓励学生去翻译和理解,进一步了解建筑结构的国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建筑结构的定义和概念有了一定的掌握。

2.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建筑结构并了解其特点。

3.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理解建筑结构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建筑结构-定义和概念-分类和特点-应用和重要性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建筑结构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应用。

第4章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电子教案

第4章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电子教案

【注意】
switch后跟的"表达式"允许为任何类型的表达式,其 后跟的"表达式"允许为任何类型的表达式, 后跟的 数据类型和case后面的常量表达式的数据类型一致. 后面的常量表达式的数据类型一致. 数据类型和 后面的常量表达式的数据类型一致 每一个case后的各常量表达式的值不允许重复,否则 后的各常量表达式的值不允许重复, 每一个 后的各常量表达式的值不允许重复 会报错. 会报错. 每一个case后允许有多条语句 可以不用花括号" 后允许有多条语句, 每一个case后允许有多条语句,可以不用花括号"{}" 括起来. 括起来. case和default子句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变动,不会影 子句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变动, 和 子句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变动 响程序的执行结果. 子句也可以省略不用. 响程序的执行结果.default子句也可以省略不用. 子句也可以省略不用 多个case可以共用一组执行语句.例如: 可以共用一组执行语句. 多个 可以共用一组执行语句 例如: … case 'A': case 'B': case 'C':printf("Pass\n");break;
3<5 || ++b
【例4-2】测试短路现象 】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b; a=b=0; a || ++b; printf("%d,%d\n",a,b); a=b=1; a || ++b; printf("%d,%d\n",a,b); a=b=0; a && ++b; printf("%d,%d\n",a,b); a=b=1; a && ++b; printf("%d,%d\n",a,b); }

混凝土结构设计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混凝土结构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1.2 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1.3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和要求1.4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二章:混凝土的基本性能2.1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2.2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2.3 混凝土的耐久性能2.4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三章: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3.1 结构力学的相关知识3.2 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3.3 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原理3.4 混凝土结构的可靠度设计方法第四章:混凝土梁的设计4.1 梁的分类和受力特点4.2 梁的抗弯设计4.3 梁的抗剪设计4.4 梁的挠度和裂缝控制第五章:混凝土柱和墙的设计5.1 柱和墙的分类和受力特点5.2 柱和墙的抗压设计5.3 柱和墙的抗剪设计5.4 柱和墙的延性和抗震设计第六章: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6.1 框架结构的特点和受力分析6.2 框架结构的梁柱设计6.3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6.4 框架结构设计的例题分析第七章: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7.1 剪力墙结构的特点和受力分析7.2 剪力墙结构的墙体设计7.3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7.4 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例题分析第八章: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8.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和受力分析8.2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梁柱设计8.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体设计8.4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例题分析第九章:混凝土筒体结构设计9.1 筒体结构的特点和受力分析9.2 筒体结构的筒体设计9.3 筒体结构的抗震设计9.4 筒体结构设计的例题分析第十章:混凝土结构设计实例分析10.1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10.2 混凝土框架结构实例分析10.3 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实例分析10.4 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实例分析10.5 混凝土筒体结构实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目的和要求解析: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是理解整个结构设计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1.1 混凝土结构的定义1.2 混凝土结构的分类1.3 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1.4 混凝土结构的材料特性第二章:混凝土的设计强度2.1 混凝土抗压强度2.2 混凝土抗拉强度2.3 混凝土抗剪强度2.4 混凝土的耐久性第三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3.1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3.2 安全系数设计方法3.3 荷载组合与内力计算3.4 结构可靠度与极限状态方程第四章:梁和板的设计4.1 梁的设计4.2 板的Design4.3 受弯构件的设计4.4 受剪构件的设计第五章:柱和墙的设计5.1 柱的设计5.2 墙的设计5.3 轴心受压构件的设计5.4 偏心受压构件的设计第六章: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6.1 连接的基本要求6.2 钢筋的锚固与焊接6.3 钢筋的连接方式6.4 混凝土构件的拼接设计第七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7.1 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7.2 地震作用及其效应7.3 抗震设防要求与抗震等级7.4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方法第八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经济设计8.1 结构经济性的概念8.2 结构设计中的成本分析8.3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8.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经济设计案例分析第九章: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图绘制9.1 施工图的基本知识9.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步骤9.3 常用施工图的符号与表示方法9.4 施工图的审核与修改第十章: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案例分析10.1 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10.2 框架结构设计案例10.3 剪力墙结构设计案例10.4 筒体结构设计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定义、分类、受力分析以及材料特性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

特别是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它是理解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的关键。

二、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掌握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以及耐久性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前提。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强度参数的测定方法和应用条件。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1.1 混凝土结构的定义1.2 混凝土结构的特点1.3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1.4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1.5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流程第二章:混凝土的基本性质2.1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2.2 混凝土的力学性质2.3 混凝土的耐久性2.4 混凝土的变形特性2.5 混凝土的强度理论第三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3.1 结构力学的相关知识3.2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3.3 安全系数设计方法3.4 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3.5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步骤第四章:梁和板的设计4.1 梁的设计要点4.2 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4.3 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4.4 板的设计要点4.5 板的抗弯承载力计算第五章:柱和墙的设计5.1 柱的设计要点5.2 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5.3 柱的抗弯承载力计算5.4 墙的设计要点5.5 墙的抗压承载力计算第六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范6.1 国内外主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简介6.2 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和规定6.3 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构件尺寸限制6.4 荷载及其组合6.5 结构耐久性和防火要求第七章: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7.1 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流程7.2 抗弯承载力设计7.3 抗剪承载力设计7.4 挠度验算7.5 裂缝宽度验算第八章: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8.1 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流程8.2 单向板设计8.3 双向板设计8.4 板的翘曲验算8.5 板的构造要求第九章:钢筋混凝土柱和墙的设计9.1 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流程9.2 轴压承载力设计9.3 抗弯承载力设计9.4 抗剪承载力设计9.5 柱和墙的稳定性验算第十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解读10.1 施工图的基本构成10.2 结构平面图的解读10.3 结构立面图和剖面图的解读10.4 钢筋图的解读10.5 施工图的变更和修改第十一章: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11.1 地震工程基本概念11.2 结构抗震设计原则11.3 地震作用计算11.4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承载力设计11.5 抗震构造要求第十二章: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与修复12.1 结构加固的必要性12.2 常见的加固方法12.3 加固设计的计算方法12.4 加固材料的选用12.5 加固施工注意事项第十三章:混凝土结构的经济性分析13.1 结构经济性的重要性13.2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13.3 结构方案的经济比较13.4 材料选择的经济性考虑13.5 施工方案的经济性分析第十四章:计算机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14.1 结构分析软件的介绍14.2 结构分析的基本步骤14.3 参数设置和模型建立14.4 结构分析与设计结果输出14.5 计算机设计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五章: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案例分析15.1 案例一:小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15.2 案例二:高层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15.3 案例三:混凝土连续梁的设计与施工15.4 案例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15.5 案例五:混凝土结构的经济性优化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电子教案 项目三 设计顺序结构程序

《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电子教案 项目三 设计顺序结构程序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 了解程序算法
二、了解算法的特征
通常,一个算法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在它所涉及的每一种情形下,都能在执行有
限次的操作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其顺序和内容都必须严格定义,而不能有
任何的歧义; 3.有零个或多个输入。输入是算法实施前需要从外界取得的信息,有
goto, return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掌握格式化输出/输入
2. 函数调用语句 函数调用语句由一次函数调用加一个分号(语句结束标志)构
成。例如: printf(“This is a C Program.”); 3.表达式语句
表达式语句由表达式后加一个分号构成。 表达式能构成语句,是C语言的一大特色,最典型的表达式语 句是在赋值表达式后加一个分号构成的赋值语句。例如, “num=5”是一个赋值表达式,而“num=5;”却是一个赋值语句。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掌握格式化输出/输入
(一)printf()函数的一般格式 printf("格式字符串", [输出项表]); 其中: “格式化字符串”由控制输出格式的字符组成的字符
串。输出表达式表是用逗号分隔的若干个表达式。C语言系统将按 照自右向左的顺序,依次计算“输出表达式表”中诸表达式的值, 然后按照“格式化字符串”中规定的格式输出到显示器上显示。 函数返回值为返回输出数据的个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掌握格式化输出/输入
(二)printf()函数格式字符 格式指示符的一般形式为:%[修饰符]格式字符
其中,修饰符与格式字符的具体用法如下: 1.格式字符
printf函数中常用的格式字符如表3-1所示。 2.长度修饰符

钢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钢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本文由jidabiao1987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三章钢结构的连接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钢结构的连接方法焊接方法和焊缝连接形式角焊缝的构造与计算对接焊缝的构造与计算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螺栓连接的构造普通螺栓连接的工作性能和计算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工作性能和计算混合连接第一节钢结构的连接方法在传力过程中,连接部位应有足够的强度, 在传力过程中,连接部位应有足够的强度,被连接件间应保持正确的位置,以满足传力和使用要求。

应保持正确的位置,以满足传力和使用要求。

钢结构的连接方法:钢结构的连接方法:通常有焊缝连接铆钉连接和螺栓连接三种方式焊缝连接、三种方式。

通常有焊缝连接、铆钉连接和螺栓连接三种方式。

(a)(b)(c)连接方法 (a)焊缝连接 (b) 铆钉连接(c)螺栓连接第一节钢结构的连接方法1、焊缝连接的特点优点:优点: ? 对几何形体适应性强,构造简单,连接方便,省工省时;对几何形体适应性强,构造简单,连接方便,省工省时; ? 不需打孔,用料经济,不削弱截面,省材省工;不需打孔,用料经济,不削弱截面,省材省工; ? 加工方便,可实现自动化操作,加工方便,可实现自动化操作,工效高; ? 密闭性好,结构刚度大,整体性较好。

密闭性好,结构刚度大,整体性较好。

缺点:缺点: ? 焊接附近有热影响区,材质变脆;焊接附近有热影响区,材质变脆; ? 焊接的残余应力使结构易发生脆性破坏,对裂纹比较敏感;焊接的残余应力使结构易发生脆性破坏,对裂纹比较敏感;残余变形使结构形状、尺寸发生变化;残余变形使结构形状、尺寸发生变化; ? 焊接裂缝一经发生,便容易扩展,低温冷脆问题突出;焊接裂缝一经发生,便容易扩展,低温冷脆问题突出;对动力荷载比较敏感。

动力荷载比较敏感。

? 对材质要求高,焊接程序严格,对材质要求高,焊接程序严格,质量检验工作量大。

教案结构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doc

教案结构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doc

结构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1 配置在混凝土截面受拉区钢筋的作用是什么?混凝土梁的受拉能力很弱,当荷载超过c f 时,混凝土受拉区退出工作,受拉区钢筋承担全部荷载,直到达到钢筋的屈服强度。

因此,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比素混凝土梁提高很多。

2解释名词: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mm 的混凝土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规定温度和湿度下养护28天,依照标准制作方法,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采用150*150*300的混凝土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规定温度和湿度下养护28天,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法测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

混凝土抗拉强度:采用100*100*150的棱柱体作为标准试件,可在两端预埋钢筋,当试件在没有钢筋的中部截面拉断时,此时的平均拉应力即为混凝土抗拉强度。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采用150mm 立方体试件进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操作,按照下式计算AF A F 673.02f ts ==π 3 混凝土轴心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有何特点?影响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有哪几个因素?完整的混凝土轴心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由上升段OC ,下降段CD,收敛段DE组成。

0~0.3fc 时呈直线;0.3~0.8fc 曲线偏离直线。

0.8fc 之后,塑性变形显著增大,曲线斜率急速减小,fc 点时趋近于零,之后曲线下降较陡。

D 点之后,曲线趋于平缓。

因素:混凝土强度,应变速率,测试技术和试验条件。

4 什么叫混凝土的徐变?影响徐变有哪些主要原因?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随时间增长,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应变随时间不停地增长。

这种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主要影响因素: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大小,加载时龄期,混凝土结构组成和配合比,养生及使用条件下的温度和湿度。

5 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变形都是随时间而增长的变形,两者有和不同之处?徐变变形是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增长,收缩变形是混凝土在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反应中体积随时间减小的现象,是一种不受外力的自由变形。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1.1 混凝土结构的定义1.2 混凝土结构的分类1.3 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1.4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第二章:混凝土的基本性质2.1 混凝土的组成2.2 混凝土的强度性质2.3 混凝土的耐久性2.4 混凝土的变形特性第三章:钢筋的基本性质3.1 钢筋的种类及性能3.2 钢筋的连接与锚固3.3 钢筋的构造要求3.4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第四章: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4.1 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4.2 混凝土开裂对钢筋的影响4.3 钢筋的锚固长度与锚固方式4.4 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与要求第五章:受弯构件的设计计算5.1 受弯构件的受力分析5.2 受弯构件的抗弯强度计算5.3 受弯构件的抗剪强度计算5.4 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与构造要求第六章:受扭构件的设计计算6.1 受扭构件的受力特点6.2 受扭构件的扭矩计算6.3 受扭构件的截面尺寸计算6.4 受扭构件的构造要求第七章:轴心受压构件的设计计算7.1 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分析7.2 轴心受压构件的强度计算7.3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7.4 轴心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第八章:偏心受压构件的设计计算8.1 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力分析8.2 偏心受压构件的强度计算8.3 偏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8.4 偏心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第九章: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设计9.1 梁柱节点的受力特点9.2 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9.3 梁柱节点的强度计算9.4 梁柱节点的构造要求第十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解读10.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基本组成10.2 施工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10.3 施工图的解读与验收10.4 常见施工图错误分析与预防第十一章: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板的design 11.1 连续梁和板的受力分析11.2 连续梁和板的应力分析11.3 连续梁和板的挠度计算11.4 连续梁和板的构造要求第十二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12.1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12.2 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12.3 框架结构的设计原则12.4 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第十三章:地震区混凝土结构设计13.1 地震区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原则13.2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13.3 地震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13.4 地震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求第十四章: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与维护14.1 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原因14.2 混凝土结构加固的方法14.3 混凝土结构的维护与保养14.4 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第十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15.1 案例分析的目的与意义15.2 实际工程案例的介绍与分析15.3 案例实践的注意事项15.4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学习与提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建筑结构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结构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结构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建筑结构概述1.1 建筑结构的定义1.2 建筑结构的分类1.3 建筑结构的作用与重要性1.4 建筑结构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建筑结构的基本要素2.1 承重构件2.2 围护构件2.3 隔断构件2.4 其他构件第三章: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3.1 框架结构3.2 剪力墙结构3.3 框架-剪力墙结构3.4 筒体结构3.5 桁架结构第四章: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4.1 安全性4.2 适用性4.3 耐久性4.4 经济性第五章:建筑结构的计算与分析5.1 结构计算的基本原理5.2 结构分析的方法5.3 结构计算软件的应用5.4 结构设计案例分析第六章:建筑结构材料6.1 结构材料的分类6.2 常见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应用6.3 结构材料的选择标准6.4 新型结构材料的发展趋势第七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7.1 施工准备与施工流程7.2 各类结构构件的施工方法7.3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7.4 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第八章:建筑结构检测与维护8.1 结构检测的方法与技术8.2 结构健康状况评估8.3 结构维护与管理8.4 结构加固与改造第九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9.1 地震与地震作用9.2 抗震设计原则与要求9.3 抗震设计方法与计算9.4 抗震加固措施与技术第十章:建筑结构实例分析10.1 实例一:高层住宅建筑结构分析10.2 实例二:大跨度公共建筑结构分析10.3 实例三:特殊结构建筑分析10.4 实例四:历史建筑结构保护与加固分析第十一章: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1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11.2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结构设计11.3 建筑结构节能技术11.4 建筑结构的环保材料选择第十二章:建筑结构的模拟与仿真12.1 计算机模拟在建筑结构分析中的应用12.2 结构仿真技术的原理与方法12.3 结构优化设计技术12.4 结构分析软件介绍与应用案例第十三章:建筑结构的火灾安全13.1 火灾对建筑结构的影响13.2 建筑结构的防火设计原则13.3 建筑防火构件及材料13.4 火灾逃生与灭火系统在建筑结构中的设计第十四章:建筑结构的经济与投资分析14.1 建筑结构成本构成14.2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14.3 投资决策与风险评估14.4 建筑项目案例经济分析第十五章:建筑结构的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15.1 数字化建筑与3D打印技术15.2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技术15.3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15.4 未来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建筑结构电子教案》PPT课件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类型、设计原则、计算与分析、材料、施工技术、检测与维护、抗震设计、实例分析、可持续发展、模拟与仿真、火灾安全、经济分析以及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电子教案模板怎么弄(3篇)

电子教案模板怎么弄(3篇)

第1篇一、模板结构1. 标题页- 教学主题 - 教师姓名 - 课时- 日期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情感目标3. 教学内容- 导入- 讲授- 案例分析 - 实践操作 - 总结与反思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 讨论法- 演示法- 小组合作5. 教学资源- 图片- 视频- 文字资料- 案例库6.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 考试成绩7.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方法改进- 学生反馈二、模板内容1. 教学主题:明确本次课程的主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教学目标:设定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并达成预期效果。

3. 教学内容:- 导入:通过提问、案例、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 讲授:按照教学大纲,系统讲解课程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4.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

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三、注意事项1. 模板格式:选择合适的电子文档格式,如Word、PowerPoint等,便于编辑和修改。

2. 内容简洁:教案内容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3. 图文并茂:合理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4. 可操作性:教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实施。

5. 定期更新: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定期更新教案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一份实用的电子教案模板,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1--3章教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1--3章教案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1~3章教案第一章绪论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涵义,结构中配置钢筋的作用和要求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另外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使学习者对混凝土结构有一个总体概念,并且阐述了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1.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主要理解钢筋混凝土中配筋的作用和对配筋的基本要求,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理解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机理,了解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状况和学习本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习要求(1)理解配筋的主要作用及对配筋的基本要求。

(2)了解结构或构件脆性破坏类型和延性破坏类型。

(3)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缺点及其发展简况。

(4)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

§1-1 混凝土的一般概念和特点一、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P2图1-1)混凝土:水泥、砂、碎石制作的人造石材,简写为砼。

1.混凝土结构concrete structure,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plain concrete structure,由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制作的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作的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由配置预应力钢筋,再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2.钢筋混凝土结构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结构。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却很低(f t≈f c/10),受拉时极易开裂。

·钢材的抗拉、抗压强度都很高。

·配筋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结构承载力,而且可以改善结构受力性能。

3汽车构造课程教案-配气机构-电子教案

3汽车构造课程教案-配气机构-电子教案

(三)配气相位图
(四)气门间隙
所谓气门间隙就是指:发动机在冷状态时,在气门传动机
气门弹簧的作用是使气门自动回位,防止气门传动机构中产生间隙,气门弹簧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安装预紧力。

气门旋转机构,为了改善气门和气门座密封面的工作条件,可设法使气门在工作中能相对气门座缓慢旋转。

这样可使气门头沿圆周温度均匀,减小气门头部热变形。

气门缓慢旋转时在密封锥面上产生轻微的摩擦力,有阻止沉积物形成的自洁作用。

(二)气门传动组
气门传动组主要包括凸轮轴及正时齿轮、挺柱、导管、推杆、摇臂和摇臂轴等。

气门传动组的作用是使进、排气门能按配气相位规定的时刻开闭,且保证有足够的开度。

(1)凸轮轴(图3-21)上主要配置有各缸进、排气凸轮1,可以使气门按一定的工作次序和配气相位及时开闭,并保证气门有足够的升程。

凸轮受到气门间歇性开启的周期性冲击载荷,因此对凸轮表面要求耐磨,对凸轮轴要求有足够的韧性和刚度。

同一气缸的进、排气凸轮的相对角位置是与既定的配气相
该系统是利用进气管通道面积的变化形成可变系统来改善可燃混合气的混合和燃烧状况,如图3-38所示。

(三)进气管长度及面积可变进气系统
如图3-39所示,发动机在中小负荷,低速工作时,使用长而细的进气管,保证其经济性及低速的稳定性;而在高速、大负荷工况时,采用短而粗的进气管,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

轴系的组合结构设计机械学基础课程电子教案

轴系的组合结构设计机械学基础课程电子教案

多做练习和案例分析
学生应多做练习和案例分析,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 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学生应关注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最新 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需求。
下一步行动计划
深入学习相关课程
学生应深入学习与轴系组合结构 设计相关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基 础、材料力学等,以全面提升自 己的设计能力。
设计实例三
某电机转子轴系组合结构, 采用油润滑方式,实现高 效散热和减振降噪。
04
轴系组合结构应用与发展
轴系组合结构应用领域
工业制造
轴系组合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工 业制造领域,如机械、汽车、航 空等,作为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实现动力的传递和转换。
船舶与海洋工程
在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轴系组合 结构用于驱动船只和各种海洋设施, 保证其稳定运行。
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轴系组合 结构,包括轴承配置、支承方式、润 滑方式等。
04
强度和刚度计算
对设计的轴系组合结构进行强度和刚 度计算,确保其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轴系组合结构设计技巧
合理选择轴承类型
根据实际需求和工况,选择合适的轴承 类型,如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
考虑润滑方式
根据实际工况和轴承类型,选择合适 的润滑方式,如油润滑、脂润滑等。
轻量化
为了满足环保和节能的要 求,轴系组合结构的设计 趋向于轻量化,降低设备 重量,减少材料消耗。
轴系组合结构未来展望
新材料的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 来轴系组合结构将更多地采用新 型材料,如高强度轻质材料、耐 磨材料等,提高结构性能和使用
寿命。
模块化设计
为了便于生产和维护,未来轴系 组合结构将趋向于模块化设计, 各个模块可独立制造和替换,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第六章衣身结构第一节衣身廓形与衣身结构比例衣身是覆盖于人体躯干部位的服装部件,其形态既要与人体曲面相符,又要与款式造型相一致,故衣身结构是最重要的服装结构部分。

研究衣身结构的原型构图法和直接构图法及其省、裥、褶的结构变化对于服装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一、衣身廓形的分类(一)按衣身整体造型分类衣身廓形分类方式很多,从整体外观造型分,主要有五种基本类型:H 型、A型、T型、X型、O型。

(二)按衣身宽松程度分类衣身廓形按照从宽松趋于贴体的分类有:宽身型、较宽身型、较卡腰型、卡腰型、极卡腰型,其立体几何形态如图6—1所示。

图6—1二、衣身比例按上述五种立体形态展平的纸样,其衣身结构比例,即前、后衣身胸围分配量可分为四分比例、三分比例和多分比例。

如图6—2所示。

图6—2第二节衣身结构平衡衣身结构平衡是指衣服在穿着状态时,前、后衣身在腰节线以上部位能保持合体、平整,表面无造型因素所产生的皱褶。

前浮余量消除的技术途径1.前浮余量用结合的形式消除(1)前浮余量转化为省道量,如图6—3(a)所示。

前浮余量用收省道的方法消除,省道的形式有对准BP点和不对准BP点两种。

(2)前浮余量用下放形式处理,即前衣身下放、腰节线和底边产生起翘量,如图6—3(b)所示。

(3)前浮余量浮于袖窿,即产生袖窿的纵向宽松量,如图6—3(c)所示。

(a)图6—32.前浮余量用工艺形式消除即用归拢、缝缩的形式将袖窿、门襟出的浮余量消除。

从一定意义上说用工艺形式消除的前浮余量也是省量,只不过是分散的省的形式。

二、富余量消除的具体方法(一)运用原型消除前浮余量1.前浮余量转化为撇门量(不对准BP点的省)2.前浮余量转化为袖窿松量或省量3.前浮余量转化为腰省量或起翘量(二)后浮余量消除后浮余量的消除与衣身整体结构平衡无关,它只关系到衣身后部的局部平衡其消除方法:1.后浮余量—省道省尖位置是以肩胛骨中心为圆心的360°旋转,如图6—4(a)所示。

2.后浮余量—肩缝缝缩后浮余量转入肩缝成分散的省的形式,然后用缩缝的方法解决,如图6—4(b)所示。

图6—4三、衣身平衡时前、后衣身的侧缝差量表现方式前浮余量的分解在具体应用时,体现为对前、后衣身侧缝差的处理,处理方式可以用上述三种方法一起处理,也可以只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

常用的前夫余量分解组配方式1.单个省道方式2.多个省道组合方式3.综合处理方式四、衣身结构平衡方法与衣身廓形造型的关系衣身结构平衡的方法与衣身廓形主要的衣身廓形1.A型衣身廓形2.H型衣身廓形3.X型衣身廓形第三节衣身结构制图衣身结构制图方法分直接制图法和间接制图法。

直接制图发,是按衣身各部位的计算公式算出具体数值后按顺序制图,方法较简单,在服装整体结构设计中将以具体图例说明。

间接制图法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在具体部位上通过放出、减少、展开、折叠等方法制作出所需款式的结构图形。

结构制图的主要步骤1.后衣身基本步骤分四步,如图6—5所示。

(1)(a)图,放出后胸围尺寸,放长后衣身长。

(2)(b)图,定出袖窿深部位,修正侧缝线造型。

(3)(c)图,放、缩领窝,放出后肩缝的前、后衣身内衣厚度影响量。

(4)(d)图,定出后肩宽S/2,消除后浮余量时,改低肩斜放出后肩缝缩量,根据服装造型,画出袖窿形状。

图6—52.前衣身基本步骤分六步,如图6—6所示。

(1)(a)图,放出前胸围尺寸,放长前衣身长,放出前门襟面料厚度影响量。

(2)(b)图,放出前叠门量,画出前领窝基准线,画出前衣身下放量。

(3)(c)图,按后肩缝量减去后肩缝缩量后定出前肩缝量,画出前肩缝,画出实际前领窝线。

(4)(d)图,按后衣身袖窿深定出前衣身袖窿深,修正侧缝,画顺底边。

(5)(e)图,将前后侧缝差量移至款式所需的省道上。

按造型画顺前袖窿。

(6)(f)图,画出衣身内部部件结构图。

若前衣身需放出撇胸,应以BP点为旋转中心将原型旋转,作出撇门量后,再按(1)、(2)……的步骤制图。

图6—6第四节省道、褶、裥变化女性体型的胸围、腰围差决定了衣身结果后的繁复变化。

为使平面状的布料与复杂的人体曲面相吻合,必须研究服装结构的处理方法,通常可以用省、褶、裥等服装结构的主要处理形式来解决,以消除平面布料覆合在人体曲面上所引起的各种褶皱、斜裂、重叠等现象,能从各个方向改变衣片块面的大小和形状,塑造出各种美观贴体的造型,达到美化人体的作用,如图6—7所示。

图6—7一、省道变化(一)省道分类1.按省道的外观形态分,可分为:钉子省、锥子省、开花省、橄榄省、弧形省;2.按省道所在的服装部分,可分为:肩省、领省、袖窿省、腰省、侧缝省、门襟省,如图6—8所示。

图6—8(二)省道设计1.省道个数、形态、部位的设计2.省道量的设计3.省端点的设计4.胸省的设计风格5.省道的形式(三)省道转移原则与方法1.省道转移原则(1)在服装合体效果一定的前提下,由于服装纸样是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围绕省尖点旋转的半径不同,省道经转移后,新省道的长度与原省道的长度也不同,但省道转移的角度不变,即每一方位的省角量a必须相等。

但由于服装面料具有一定可塑性,因而实际收省角度比计算角度小,并且随着服装贴体程度不同,收省量也不同,但其收省角度不变。

(2)当新省道不通过省尖端点时,如前衣身的BP点,应尽量设计通过BP点的辅助线,使两者相连,便于省道的转移。

(3)无论服装款式造型怎样复杂,省道的转移要保证衣身的整体平衡,一定要使前、后衣身的原型在腰节线处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或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否则会影响制成样板的整体平衡和尺寸的准确性。

2.省道转移方法(1)量取法。

将前后衣身侧缝线的差量即浮余量作为省量,用该量在腋下任意部位截取,省尖对准胸高点BP,如图6—9所示。

在画图时要使省道两边等长。

图6—9(2)旋转法。

以省尖端点为旋转中心,衣身旋转一个省角的量,将省道转移到其他部位。

如图6—10所示,先在复制的原型纸样上画侧缝省线交侧缝线与B点,将复制的基础纸样放在另一张纸上,以BP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复制原型,使B点转到Bˊ点上,A点转到Aˊ点。

B与Bˊ两点之间的差为侧缝省量,旋转后该省量转移到A、Aˊ处,得到新的轮廓线。

图6—10(3)剪开法。

在复制的原型纸样上确定新的省道位置,然后子啊新的省位处剪开,将原省道折叠,使剪开的部位张开,张开量的大小即是新省道的量。

如图6—11所示,新省道的剪开形式可以是直线形或曲线形,也可以是一次剪开或多次剪开。

图6—11(四)省道变化应用1.单个集中省道的转移(1)侧缝省转移。

图6—12的效果为腰部合体的单个侧缝省设计,复制前衣片原型,在侧缝距腰节6cm处设计新省位线,剪开新省位线,折叠前浮余量和腰省,将原型前浮余量和腰省全部转移至新省处。

图6—12(2)肩端省转移。

图6—13的效果图为腰部合体的单个肩端省设计,复制衣身前衣片原型,在前衣身原型上画新省道位置线,和腰省全部转移至肩端省处。

图6—132.多个分散省道的转移(1)前领中与腰中省转移。

复制前衣身原型,按效果图画出领口省和前腰中部前浮余量转移至前领省处,腰省转移至前腰中部省处,如图6—14所示。

图6—14(2)领部等量多省转移。

图6—15的效果图为腰部合体、领窝处等量多省设计,复制前衣身原型,按效果图画新省位线,并画辅助线,将省端点与胸高点BP连接。

运用省道转移方法,将前浮余量和腰省量转移至3个新省位中,总省量不变。

二、褶、裥、塔克的变化(一)褶、裥、塔克的分类1.折裥分类一个折裥一般由三层面料组成:外层、中层、里层,外层是折裥在衣片上外露的部分。

折裥的两条折边分别称为明折边和暗折边。

一个折裥可以由三层同样大小的面料组成,也可以由外层与中层、里层不同量的面料组成,前者称为深折裥,后者称为浅折裥。

(1)按形成折裥的线条类型可分为:直线裥、曲线裥、斜线裥;(2)按形成折裥的外观形态可分为:阴裥、明裥、顺裥、立裥2.塔克分类塔克是将折倒的褶裥部分或全部用缝迹固定,按缝迹固定方式的不同,塔克分为:普通塔克和立式塔克。

3.衣褶衣褶,简称褶,是由许多非常细小的不固定的褶裥组合而成,外观形态宽松、自如、活泼。

(二)褶、裥、塔克的变化方法1.旋转法如图6—16(a)如要在前衣身袖窿部位作抽褶,首先确定抽褶或打裥部位AB,将此原型放在另一张纸上,以BP为转动中心,使A点移至Aˊ点,AˊB与AB之差即为抽褶量或打裥量。

衣片的新轮廓线为ACDEFGHˊ AˊB。

此方法准确可靠,但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抽褶量或打裥量为前浮余量的款式。

2.剪开法如图6—16(b)首先确定抽褶或打裥部位AB,剪开AB线及B点与BP点的连线,折叠前浮余量,则A点转移至Aˊ点,B点转移至Bˊ点,则BBˊ即为抽褶量或打裥量。

修正抽褶线AˊB使之圆顺光滑。

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使用范围广。

(三)褶、裥、塔克的变化应用1.折裥、塔克变化应用图6—17为后衣身的折裥造型,塔克与折裥的样板处理方法一样,区别仅仅是工艺处理方法不同,塔克只要在打裥部位用缝迹固定即可。

图6—172.抽褶变化应用(1)代替省道的抽褶。

如图6—18所示,在前衣身原型上,运用省道转移方法,分别转移前浮余量和腰省至门襟处,将门襟省量转换为抽褶量,修正圆顺门襟线和腰线。

图6—18(2)装饰抽褶。

在前衣身原型上,利用腰省线作为腰部抽褶分割线,转移侧缝省至腰省处,总的省量在腰部抽褶分割线处消除。

作一组平行等分线,逐一展开抽褶量3—4cm,如图6—19所示。

图6—19(3)连续抽褶。

有抽褶必定有分割线,将分割线贯通衣身某部位时形成的抽褶定义为连续抽褶;将分割线在某部位突然中断而形成的抽褶定义为非连续抽褶。

图6—20款式为腰部贴体,平行领圈连续抽褶分割线。

在前衣身原型上,画出平行领圈的分割线,分离分割片ABCD后,将衣身侧缝省和腰省转移至分割线AˊB ˊ处;为了均匀增大分割线AˊBˊ的抽褶量,等分A ˊBˊ弧线,并较均匀地画放射展切辅助线,再剪开各条辅助线,均匀拉展AˊBˊ线所需抽褶量,最后修正AˊBˊ弧线,使之圆顺。

图6—20(4)非连续抽褶。

非连续抽褶的特点在于分割线在衣身某部位突然中断,衣身仍然为一整体,剪切变化后,必须考虑分割线间满足缝份的充分余量。

在后衣身原型上,按效果图要求,画出非连续抽褶量,作辅助线AB,拉开AB补足抽褶量延长至ADˊ,如图6—21所示。

图6—21第五节分割线变化一、分割线分类(一)装饰分割线(二)功能分割线二、分割线变形应用(一)连省成缝连省成缝的基本原则:(1)省道在连接时,应尽量考虑连接线要通过或接近该部位曲率最大的工艺点,以充分发挥省道的合体作用。

(2)纵向和横向的省道连接时,从工艺角度考虑,应以最短距离连接,使其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贴体性和美观的艺术造型;从艺术角度考虑造型时,省道相连接的距离要服从于造型的整体协调和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