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下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2db716a76e58fafab003d8.png)
第一章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29 “大鬼礼”是什么的一个礼节 C,军事训练30 “大鬼礼”一般举行于什么时候 A,农闲31 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 B,野人举行32 古代的战车坐在左边的是什么 D,君子1 红山文化区域位于长江流域。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ca19515acfa1c7aa00ccb6.png)
答: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
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
主要的观念有:(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
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
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题型:论述】[1] 论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是: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再者,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另外,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
从宋儒那里就有“尊性”与“道问学”的分歧。
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烹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
后—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
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
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
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辩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
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726f4fa9e31433239689361.png)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a8e0ea3186bceb19e8bbaf.png)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2022下]中国文化概论_试卷_B卷
![[2022下]中国文化概论_试卷_B卷](https://img.taocdn.com/s3/m/bb331dc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0.png)
阳光学院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考试B 卷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闭卷)年级专业 考试日期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累分人题分 3010 10 30 20100 得分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教师注意事项:请按照阳光学院试卷评阅要求操作。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空1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栏上)1.“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 )。
A.花纹B.文采C.文章D.文化 2.中国北方农业的农耕文化是( )。
A.稻作型B.麦黍型C.菽稷型D.稻谷型 3.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是发生在( )。
A.先秦时期B.东汉时期C.唐宋时期D.元明清时期 4.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 )。
A.1万年B.2万年C.5万年D.7万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得 分 评卷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5.曾被汉武帝派往西域,为打通著名的“丝绸之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唐蒙B.张骞C.张衡D.司马相如6.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千金药方》D.《神农百草经》7.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A.毕弄B. 韩信C. 蒙恬D. 蔡伦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诗经》组成部分的是()。
A.诗B. 风C.雅D. 颂9.我国地势主要特征()。
A.东高西低B.中高东低C. 西高东低D.北高东低10.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A.《大清律》B.《大清刑律》C.《大清律例》D.《大清刑法》11.中国化最彻底的佛学宗派是()。
《中国文化概论》pdf
![《中国文化概论》pdf](https://img.taocdn.com/s3/m/0ea3aed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6.png)
《中国文化概论》pdf
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剖析了中国文化及其发展脉络,包括文学、哲学、宗教、古建筑、绘画、工艺、艺术等内容。
书中论述了中国文化的遗存与发展,主要涵盖以下几点:一是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关系、自然及社会的禅意观念;二是探讨了古代文化的独特优势,如体制、思想、宗教及文学;三是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如博大精深的思想、突出的文学创作和技艺发展等。
此外,作者还总结了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朝代及其制度、思想及古代社会等,及有关外来文化引入及其影响,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及深刻性。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提供了深入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了解中国文化衍变而成的千古精髓。
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要谨记,过去的精神思想依然深入人心,不能被一时上流新思想取代。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7bf30e7cd184254b353569.png)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50c95ea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c.png)
《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 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周仪课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周仪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b9063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9.png)
中国文化概论周仪课后答案五帝时期相当于什么时期A、旧石器B、新时期早期C、新石器中期D、新石器晚期我的答案:D大溪文化在哪里?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珠江流域D、两河流域我的答案:A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A、王国维B、梁启超C、陈寅恪D、郭沫若我的答案:A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A、湖南B、河北C、湖北D、河南我的答案:C汉民族的最终形成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汉代D、秦代我的答案:C6“统一化文明”是谁提出来的?A、李山B、范文澜C、郭沫若D、冯友兰我的答案:A7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形式。
我的答案:√8我国古代文化划分比较简单我的答案:9河姆渡文化位于今天河南境内我的答案:10影响文化的长期因素是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11良渚文化在江浙一带。
我的答案:√中国近代气象学奠基者是谁A、李大钊B、王国维C、竺可桢D、焦裕禄我的答案:C“从岁差的观点到四方”是谁文章的内容?A、竺可桢B、李四光C、朱一茂D、华罗庚我的答案:A“东作”一词在中国的意思是:A、朝东方走B、畜牧C、农耕D、面向东方耕作我的答案:C《诗经》中自由相会的时间是什么时候A、春B、夏C、秋D、冬《玄功五历》出现于哪里?A、《管子》B、《离骚》C、《汉书》D、《春秋书》我的答案:A6A、屈原B、礼拜C、蔺相如D、司马相如我的答案:A7闰月是几年一闰A、1、0B、2、0C、3、0D、4、082003年考古发现的遗址是:A、河姆渡遗址B、史家遗址C、陶寺遗址D、大汶口文化我的答案:C9《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我的答案:10中国古代,春天是生产的季节。
我的答案:√11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原理与美洲的玛雅文化测时间的原理是相同的。
我的答案:√12敬授民时是农耕文化的需求13甲骨文中四方的概念已经形成。
我的答案:√14在《尧典》中就出现中国历法的影子我的答案:√15古史辩派的思想是要反封建的。
我的答案:√玉猪龙在谁的墓里发现过A、颛顼B、妇好C、夏桀D、班婕妤我的答案:B迄今为止最为结实的东西是A、良渚玉B、翡翠C、金刚石D、石墨我的答案:C上古时期族群的凝聚依靠的是:A、外部的压力B、族群生活的需要C、自身文明的吸附D、人们的喜好我的答案:C玉猪龙属于哪一种文化?A、红山文化B、龙山文化C、大溪文化D、马家窑文化我的答案:A弗雷泽是哪个国家的?A、英国B、美国C、法国我的答案:A6哪个民族的历法和《管子》中的历法相像A、回族B、蒙族C、彝族D、藏族我的答案:C7弗雷泽是哪个国家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我的答案:A8鸡骨战鼓是哪个民族的?A、彝族C、苗族D、壮族我的答案:A9中原文明在形成的过程中凝聚了很多种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28ed40f8c75fbfc77db2e6.png)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 主讲:宋看山课本介绍指定用书:《中国文化概论》(2015年版) 主编:王宁出版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专业代码:0032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通过方式: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题型介绍题型题数题分单选3030多选510名词解释510简答630论述220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二讲第一章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二、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三、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如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的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版本二满分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版本二满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279ed3d0d233d4b04e690b.png)
统一的汉文化的起源1以(C)为一个单元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记数单位。
A、七天B、十五天C、十二天D、三十天2(C)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指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
A、鲁迅B、陈寅恪C、王国维D、钱谦益3根据《五帝本纪》记载,五帝时期贴近于(B)文化时段。
A、旧石器时代早期B、新石器文化早期C、旧石器时代晚期D、新石器文化晚期4根据《尧典》记载,古人用以下那种方式测定时节?(B)A、鸟的迁徙B、天体运行C、花开花落D、河水流向5中国人在古时候对太阳崇拜本质上是追求时令。
(√)6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文化在多元发生以后,走向统一化的文明进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7治理洪水和天文历法是《尧典》中记载了两件大事。
(√)历法的形成1东作在敬道日出,便程东作中的含义是(C)。
A、战事B、占筮C、农耕D、祭祀2希革在鸟兽希革中指的是(B)。
A、迁徙B、换毛C、生产D、死亡3敬授民时代表着(B)。
A、祭祀占筮的需求B、农耕文化的需求C、君主统治的需求D、游牧民族的需求4《管子》中根据(C)编订记载了《玄宫五历》。
A、四方历法体系B、六方历法体系C、五方历法体系D、八方历法体系5下列关于陶寺遗址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
A、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350年,距今四千多年B、建立于五帝时代C、陶寺遗址的修建是为了测节气D、陶寺遗址在今天仍然能准确测出所有节气6根据课程内容可知:陶寺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尧典》的文献记载。
(√)7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春天是生养的季节。
(√)8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尧典》将一年算为三百六十六天。
(√)统一族群的凝聚1(D)是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A、相同的语言B、共同的生活理念C、相同的价值观念D、以上都对2(B)被称为五帝。
A、黄帝、颛顼、尧、舜、禹B、黄帝、颛顼、帝喾、尧、舜C、伏羲、颛顼、帝喾、尧、舜D、颛顼、帝喾、尧、舜、禹3(B)实现了精神上的文化建构和族群凝聚。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f0f1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e.png)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答案第一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填空题1.各色交错的纹理;改易、生成、造化;人化或人类化.2.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与其结果.3.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4.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5.民族性、国度性.6.中华民族.7.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道理伦理.8.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9.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二、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即人文教化之意,以"文"教化天下.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与其成果都属于文化.因此,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其中包括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可以称为文化,即广义文化;只包括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与其成果,属于狭义文化.2. 物态文化: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既"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3.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4.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演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文化的理解.答:〔1〕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文化有以文教化的含义.〔2〕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者"人类化",是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3〕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2.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今留存者仍是浩瀚如烟海.经过考古工作者,文物工作者以与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文化的精粹已吸引了数不胜数的世界人民,被称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的河姆渡遗址.殷墟三千年前的妇好墓、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湖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向全世界证实了中国古代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我们的沉重包袱,如宗族观念既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又使得各家族间的矛盾冲冲,有些得势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且缺乏竟争和冒险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发生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其它文明中心,周边又多有难于逾越的地理屏障,因而很少可能与其他文化相接触或获得有关的文化信息.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大体上是在与其他文化区少有联系的情况下度过的.中国文化在未受到或很少受到其它文化影响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文化发生与创建的过程,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基本风格和定势,在此以后才渐次与其他文化相接触,交汇和碰撞.虽然这种接触和交流对双方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系统和态势已经确立了.其次,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延续最长的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由于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独立性,使其具有无以伦比的延续力,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其他原生型文化,如埃与文化,美洲的玛雅文化,早已后继无人,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经过多次异族入侵,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唯有中国文化没有出现这样的中绝现象,经历数千年而持续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历史上,一部"二十四史"将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以与各代历史人物的事迹,连续不断地记载下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三,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文明中心的作用.从文化初期时期,中国文化就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级.在近代以前,在世界史的中世纪时代,中国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而上高于其他文化圈,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居于领先水平.特别在唐代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居于中心地位.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唐朝是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重心所在.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才显得落后了,由以前的主要是西方向东方学习,变为主要是东方向西方学习.第四,中国是第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大国,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第二讲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2.月氏族.3.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4.分封制;郡县制.5.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6.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7.黄河中下游一带.8.蒙古、满族.9.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二、名词解释1.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与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三、简答题1.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答: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2.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哪些?答: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与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4. 简要分析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答: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四、论述题:1.联系万里长城的修筑历史,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答: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与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2.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答: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认真理解马克思这段话对于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适合于农业生产,因此,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就是农业文化.〔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多样性.〔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第三讲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填空题:1.农耕自然经济.2.长江中下游; "东南财赋";"西北甲兵".3.农耕与游牧.4.内向型文化;内敛型经济.5.循环往复,长期延续;多元成份结构;既早熟又不成熟.6.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7.延续力;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8.守旧性.9.兼收并蓄.10.早熟性和凝重性格.二、名词解释1.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与各类##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高级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与语言,戏剧,民歌,风俗与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2.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师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所有权强迫租地农民交纳的,以货币形态体现的农民剩劳动.3.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各民族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经济,文化以与生活的相互交融,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4.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简单讲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三、简答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答: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2.宋明以来,为何我国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答:政治上,自宋明以来,政治上逐渐高度集权,内部缺乏活力,内部腐败.自然科学方面,这时的自然科学真处于一个总结归纳的时期,没有太大的新的理论成就.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有先前的开放政策逐步的走向闭关锁国.3.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难以产生?答: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牵制和制约.4.简述中国海洋贸易出现内敛性的原因.答:第一.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2分〕第二.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的理念中,在他们看来,中国与海外的经济交往,应当建立在"宾服贡献"的基础上;〔2分〕第三.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主要目的一是夸示海外,二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对于海外珍宝的需求,其政治上的意义超过经济上的意义;〔2分〕第四.中国古代对于私人海商集团采取扼杀和严格控制的政策,限制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2分〕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与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答:〔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2〕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各种学说的兼容并蓄,不同区域文化的兼容并蓄,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域文化的兼容并蓄.〔3〕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1〕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从早熟的一面讲,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出现在秦汉之际、农民较早地拥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等.从不成熟的一面讲,过于早熟的经济形态与时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否定作用被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与时化解或吸收.〔2〕中国农耕社会经历多次王朝的盛衰交替,经历了多次的稳定与战乱交替,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4〕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第四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填空题:1.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2.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3.周公.4.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5.家族制度的政治化.6.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7.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严密.8.原始##原始艺术.9.自然崇拜;生殖- 祖先崇拜;图腾崇拜.10.自然经济;重农抑商.二、名词解释:1.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国家结构打上了家庭结构的印记,其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皆严格遵从父家长制.2.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与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3.嫡长子继承制:周朝所创制的王位继承制度,按照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继承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是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4.礼乐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全部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西周时周公所确立,它是周朝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其目的是,确立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三、简答题: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答: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答: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四、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宗法制度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影响?答:〔1〕就其正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炎黄子孙无论是何种信仰、来自何地何界别,但"反台独"、"反藏独"、"反疆独",维护统一的思想高度一致,也与这一制度的影响息息相关.〔2〕其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观念和##精神普遍缺乏..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三,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3〕上述影响之深远,因宗法家族社会存续时间之长久世所未有而难以估量,它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要消除这些影响,唯一的方法是变革,全方位的变革.首先是经济上的变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彻底铲除聚族而居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一宗法家族思想赖以生存的土壤.其次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代替礼教,建设法治社会.再次是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通过上述工作,将其影响限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逐渐并最终消除其负面影响.当然,我们需要耐心和时间.2. 论述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填空:1.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 "元谋猿人";蒙古人种.2.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原始##;原始艺术;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4.华夏、东夷、苗蛮.5.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6. "贞人";神本文化.7.宗法制度; "制礼作乐".8.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9. "轴心时代".10."仁"; "礼"; "中庸"; "知、行、学、思".11.《道德经》;《庄子》.。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b633a6d184254b35eefd343b.png)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三套)--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三套)--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be34ff551810a6f52486c0.png)
中国文化概论网络课试题答案----李山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套1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1.0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2封建制度指的是()。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封建制在周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其原因是()。
1.0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辨,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基本上遵循的是()。
1.0分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5大蒐礼是什么礼?()1.0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6在西方语境中,奴隶来源于()。
1.0分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7商君法上约君主、下约民众,它的特征是()。
1.0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编户齐民指的是()。
1.0分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封建制本身就是针对()的社会现实,它本身具有同化异族的潜在功能。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0《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1.0分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古代六艺不包括()。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2周人一统天下是通过()完成的。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4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1.0分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5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夫子的这句话是批判()。
1.0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6下列关于史墙盘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7五帝指的是()。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8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
1.0分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9黄老政治思想的格局是()。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0仁者的最高标准是()。
1.0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21自夏代以来,被视为天下中心的是()。
1.0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2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是()。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及答案 (2)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及答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31741f5fcc175527072208e0.png)
精心整理?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问题: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正确答案 D?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A:B? A:??A:A:?A:问题: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正确答案 A?A:温带气候 B:亚热带气候?C:高原气候 D:海洋气候?问题:在中国境内,地形是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走向是?正确答案 A?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问题: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以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正确答案 CA:文化产品 B:文化政策? C:文化事项 D:文化思潮?问题:《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斌,然后君子”其中的“文”指的是?正确答案 A?A:A:戏 DA:A:A:A:A:《唐律》 B:《九章律》? C:《大清律例》 D:《法经》?问题: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标志是?正确答案 DA:宗法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确立? C:三公六卿制的确立 D:三省六部的确立?问题: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正确答案 B?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应刑事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问题:在中医“四诊”中最主要是——方法的应用正确答案 DA:望貌 B:闻息? C:问询 D:切脉?问题:我国手工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正确答案 A?A:A:A:A:A:新石问题:被司马迁称为“先王之遗风”的地区是?正确答案 B?A:四川碰地 B:关中地区? C:山东地区 D:河套地区?问题:中国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正确答案 C?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问题: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正确答案 B?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背低?问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事象的是正确答案 A?A:词盛行于宋代 B:行业禁忌? C: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A:A:A:A:??案 AA:?及立法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咯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
中国文化概论04
![中国文化概论04](https://img.taocdn.com/s3/m/8e40282010661ed9ad51f380.png)
• 制礼作乐 制礼: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 固定下来的行为准则规范、 周制度、行为、观念文化总汇 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生活 礼为内容(亲亲血缘原则,尊尊政治原则) 仪为形式 作乐:配合礼制施行的情感艺术系统 目的: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庶民以成一道德的团体
25
• 周易.宇宙代数学
30
2、百家争鸣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对 天下兴亡的思考,人们不 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 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 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如阴阳、儒、墨、 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家。最 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 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 荣局面。
15
甲骨文:“六书”汉字结构规律 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假借、转注 文连成句成实际会话 金文:钟鼎文,铭于礼器与乐器 金文比甲骨文 数字大增,反 映社会生活实 践发展。 篇幅增大; 汉字形声化趋 势明显
16
⑶巫史文化 巫史——中华民族第一代文化人 随着生产力发展,阶级明朗化,统治秩序制 度化,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专司人神交通的“巫” 逐渐职业化、世袭化,职责由占卜,扩大为参与 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和卜筮、祭祀、书 史、星历、教育、医药活动,垄断神坛,把持政 坛,执掌学坛。对我国灿烂文化起“开源”作用。 形成传统:“学术与政治纠缠”、“神学与科学交 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文史哲汇通”
12
5、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依据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文化遗 迹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迹全国7000余处。八区创造 原始文化,水平不在黄河流域 之下。 华夏集团(黄帝、炎帝)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集团(蚩尤、皋陶) 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 苗蛮集团(伏羲、女娲) 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电子版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电子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cf468f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1.png)
《中国文化概论》电子版教材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综合性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该教材主要内容有:
1、历史背景:介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和进程,并分析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2、传统文化:介绍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文明,如宗教信仰、道德准则、衣食住行习俗及典章制度。
3、思想意识形态:阐述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思想流派或意识形态对民族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4、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对不同时代出现的正式或非正式艺术表达方式进行剖析和考察。
5、处世之道: 深入剖析“三大处世之道”——忠孝道、明理道和勤俭道——在历史上如何影响人们处世之间。
1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2(教学版)解析
![1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2(教学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7464be284ac850ad0242d7.png)
氏族和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水平(例如,古代
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玛雅文化),以及专门的活
动或生活领域(劳动文化、艺
化)。”
术文化、生活文
• 3.主体性定义
• 该类定义尤其注重发明和强调“人”这一
主体对文化的特殊意义和本质地位。
• 马尔库塞就分析说:在弗洛伊德看来,
“所谓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牲力比多, 并把它强行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和表 现上去”。
• (2)““化”是会意字,古字为“匕”
(说文:从到(倒)人)。 • 在骨文:象二人相倒背对背的形状,一正 一反,以示变化。 • 《说文》中讲“匕,变也”,“化,教行 也”。 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 “化”的本义为变化、生成、造化,指事
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 《庄子· 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 • 《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礼记·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三日曲水诗序》) •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 由仪》)
2、欧洲是怎样理解“文化”这个概念 的 ?
• 西方的“Culture”更多地展现了逐渐由物质
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
• 在西方,文化与栽培、种植的意义,以及
由此引申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涵义。 • 拉丁语系的Cultura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 开始的,原义含有耕作、培养、教育、发 展、尊重、神明崇拜、耕种、练习、动植 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意思。
• (4)文化——行为论。
• 胡潇的《文化现象学》:
• (1)现象描述性的定义;(2)社会反推性定义; • (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 • (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 • (7)主体立意性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1、儒家理想人格养成 孔子的思想有两方面:一为“成德”,另一
为“为政”。 《论语·雍也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Leabharlann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中庸与诚 “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不易”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超脱一般是非可否),亦因是也。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寿乎殇子, 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向秀、郭象的“逍遥”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 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 遥一也。(郭注《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
“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
“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的“逍遥”
就是要超现实,这种游,是心的游,保持内 在心境的平和。这是中国传统,特别是文人 自由自在的传统。
庄子是经过修炼达到忘却生死、忘却一切的 痛苦、忘却一切荣誉,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 的逍遥。
就是不改变。作为一个有人格的人,“不偏” 同时就是“不倚”。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中庸与诚 “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 所谓“诚”就是不加反省的,不需要反思的
就能自然做到的。 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3、礼与仁 礼是作为共在的整体的生活节奏。 仁就意味着社会整体节奏在个人身上的内化
向秀、郭象的“逍遥”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卑贱最卑微的人,都 有他独有的逍遥的可能。是万物自足其性的 结果。
郭象和庄子的逍遥,是在限定的范围越来越 小时,只好退到意识世界享受精神的逍遥。 从现代自由理论来看,这种逍遥很虚假,在 现实中没获得任何东西。
逍遥与精神胜利法的距离
郭象和庄子的逍遥,是在限定的范围越来越 小时,只好退到意识世界享受精神的逍遥。 从现代自由理论来看,这种逍遥很虚假,在 现实中没获得任何东西。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1、素朴的生活是超越价值的生活。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自然与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即自己如此,万物之道即是自然而然, 自然是贯穿天地万物包括人的根本、普遍原 则。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受外在 强制、约束、异化。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自然与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譬道之在天下,犹 川谷之于江海。”自然趋向于和谐,不需要 强制。自然秩序又如天地化育,雨露滋润, 不需要任何强制命令。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自然与无为
无为,就是反对干涉有为、强制炫耀的作为。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3、道 是世界的统一性,规律、根据、原则,又体现、
2、“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中国的信仰,一个共同特性是,对生活 本身的信仰,缺乏超越性信仰。
第二节 中国征服佛教:佛教的内 心化、生活化
一、从两则偈子讲起
《六祖坛经》
想象中的菩提達摩。在 劉宋時代,他從廣州上 岸,渡過長江,到了北 方,在少室山上修行。
菩提達摩祖師,既是西天二十八 祖,又是東土初祖
内在于万物之中,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 的;
道生成万物,又不控制外在于万物之上,而正 是万物自我本性;
道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万物之中呈现的 状态、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4、逍遥 庄学与老学相近,若论其异,庄学更重人生与 心灵的陶养,并使之超升,导向自由的精神。 道家的自由是无思虑、不动心的精神自由。
《论语.先进》:季路问鬼神。子曰:“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
《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 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1、宗教的定义,仪式、彼岸、神,抑或是 仁爱、同情、终极关怀,若是前者,儒教不 是宗教,若是后者,儒教是宗教。
第四讲 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
轴心时代产生的著名先哲,孔子、孟子、老 子、庄子、荀子,都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人 格精神和心灵方式,决定了后人的生活和文 化方式。先知这个意味着一种生活可能性的 开创者。他开创了一种可能的生活道路。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根源性的人生态度,一种 根源性地面对世界的勇气,它无所依傍地、 自由地把自己放在自己身上。
庄子的“逍遥”
庄子逍遥是无思虑、不动心的精神自由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 游》)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庄子的“逍遥”
实现逍遥的方法:“心斋”“坐忘”双非不 偏(无偏执、无所待)的齐物论
庄子的“逍遥”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 死灰乎。(《山木》)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4、老庄精神的世俗化 君人南面之术、驭人的权术; 油滑、自我中心、无原则地破坏规则冲动; 普遍的无规则、自我中心的缺乏道德底线; 保守冷漠,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第五讲 中国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中国的宗教形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 神。”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 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和实现。
二、儒家的发展和侧重
1、原始儒家 2、汉唐经学 3、宋明理学
二、儒家的发展和侧重
4、儒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阻碍科学知识的发展、权力意识、正统与排
他性、道德自足的自大与虚伪、道德的法律 化、强制化。
淳朴不等于道德高尚,苏格拉底“知识即美 德”,缺乏知识基础的儒家道德本心必然走 向虚伪和强制性礼法规范。
六祖惠能真身
這是南华寺的六祖真身, 据佛教的说法,一些修 行有年的高僧,坐化以 後,真身可以不腐,惠 能的真身現在还保存完 好,真是一个奇迹。
一、从两则偈子讲起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