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谈苏轼的务实精神

合集下载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班级: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北宋才子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本书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135首、词27篇,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

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

一、提出问题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和词人,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

苏轼的诗词是值得我们深层研究的。

二、研究目的(一)通过了解苏轼诗词作品,了解苏轼的思想。

(二)通过深层学习苏轼的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研究过程(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了解苏轼的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二)收回问卷100份,统计结果。

(三)总结资料,编写论文四、研究结果(一)、苏轼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苏轼作为北宋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其诗词一直被视为珍宝,保留至今。

其中《水调歌头》《江城子》等多篇名作被选入小学,中学生教科书。

苏轼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

苏轼的是个对于现代人的文学素质和人生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表示苏轼对其有影响都含有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其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我们的调查中,仅仅有42%的人表示苏轼诗词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则选择不填或直截了当地填“无”。

而在“有影响的42%人中,有一小部分人的回答还具有一定的敷衍性,甚至有一些写出诸如“考试多拿些分”,“背诵背到头晕”此类的话,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读苏轼的诗词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更豪放,也可以用于写作当中,使自己的作文富于文采。

很难想象,一个在北宋叱咤风云,才华可与之匹敌的人寥寥无几的大才子,对现代人的影响的调查结果竟如此令人咂舌,可见,现代人对苏轼诗词的精华的了解还是不够,苏轼的诗词虽大多为人所知,但其真正的内涵还是少有人能够体会到。

苏轼论文[5篇]

苏轼论文[5篇]

苏轼论文[5篇]第一篇:苏轼论文耀世千年的苏东坡——由《念奴娇·赤壁怀古》领略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 他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

如果说屈原、杜甫表现出儒家的忠君爱国的济世思想,苏轼则提供了如何将兼济与独善结合的范例。

陶渊明是归隐的代表,苏轼则提供了比归隐更高层次的批判现实的道路。

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他丰富的思想内涵的体现。

一.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有名的“乌台(御史府)诗案”被捕下狱。

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

苏轼几罹死难,经多方周折,方许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

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

苏轼虽然心志未灰,对世事未能忘情,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成为其精神避难所。

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练达人生,追求美好的境界,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

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因而,“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

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今湖北黄冈县内)时所作。

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赞美了江山之胜,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创作手法此词上阕歌咏故垒赤壁,下阕感怀少年周瑜,结尾以感慨自我作结。

开篇“大江东去”三句,气象磅礴,足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而且意境壮阔,在时空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引发作者心中的怀古思绪。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苏轼学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一浅谈苏轼词风摘要:世人皆知诗是唐代最佳,而词唯有宋词最美。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豪放、婉约两派词人共同书写了宋词的历史。

众所周知,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但这位豪放派的鼻祖却并不只以豪放见长,他的婉约词也写得清丽徐出,别具风采。

就苏轼的婉约词而言,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所产生的影响来看,都足以与他的豪放词相媲美。

本文通过对苏轼豪放,婉约词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苏轼和他的豪放,婉约的词作,更好的了解宋词。

关键词:苏轼;豪放;风格;意境引言宋代词坛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可谓名家辈出,蔚为壮观;当时名作涌起,各具丰姿,它们像争奇斗艳的花朵一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艺术殿堂,而苏轼无疑是这座殿堂中的艺术奇葩。

在婉约词一统天下的时候,他敢于与之分庭抗礼,首创豪放一派。

南宋的胡寅曾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谬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1]这一评价概括了苏轼词作气势恢宏、风格豪迈的特点,而正如法国作家布封所说:“一个好的作家绝不可能只有一颗印章”,苏轼的词风也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豪放旷达之外也多有清新韶秀之作。

提起苏轼的词,人们多会想到气势豪迈、奔放不羁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确,苏轼作为豪放一派的开创者,以广阔的题材、工巧的文笔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豪放词,而但其在婉约词上的造诣也是无人能及的。

苏轼的婉约词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他的豪放词,在质量上也多上乘之作,受到诸多词学评论者的赞誉。

[2]张炎也曾评价苏轼的婉约词“清丽徐出,出人意表,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3]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对苏轼的婉约词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2009.11学教育潘美明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

他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对生命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弘道济世的生命观,如“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富贵一朝名不朽”作家研究0742009.11学教育(《石鼓》),“功名意不已”(《韩子华石淙庄》)。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事务、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东坡的事迹颇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政治上的才干和廉洁。

他先后担任过各级官职,包括郡守、知州等,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以“慈民为本”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新品种的粮食作物,推动农业发展。

他还注重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为贫困学子提供奖学金,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还积极参与灾害救助,为受灾的百姓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他的廉洁政治、关心民生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政治家的楷模。

苏东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善于抒发情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他的散文也以真实感人、抒发情怀而著称,他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行草和楷书成就极高,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艺术瑰宝。

苏东坡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上。

他心怀天下,他关心民生,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他积极推行改革,为百姓谋福利。

他注重教育改革,希望人民能够通过教育得到提升。

他在灾难中积极参与救助,为灾民提供援助。

他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树立了榜样。

他的关怀和付出,使他成为后世人们景仰的楷模。

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给后世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政治智慧和廉洁奉公的品质是我们仰慕的榜样,他的文学成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

论东坡精神

论东坡精神

论“东坡精神”我崇拜苏轼,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

他在《赤壁怀古》中抒发的“大江东去”的豪情,在《水调歌头》中抒发的“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在《江城子》中抒发的“不思量自难忘”的夫妻情,在《赤壁赋》中抒发的“物我无尽”的超然之情,都是人类、人性中最普遍、最真实、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掩卷体味,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

“东坡精神”是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了解苏轼一生所经历的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嘉佑元年(1056)中举人,次年中进士。

接着,母逝,回蜀居丧三年。

从嘉佑六年(1061)应制科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起,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大赦北还,病逝常州,终年66岁。

有些资料,只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为官四十年。

其实这四十年,只是他吃俸禄的时间,并不是他实际任职的时间。

有些材料又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作地方官的时间达三十年之久,任过八个州的知州。

其实,他实际任职的时间则更短:密州二年,徐州一年十一个月,湖州三个月,登州五天,杭州一年八个月,颍州八个月,扬州四个月,定州七个月,计七年五个月。

再加上他任副职的时间:开封推官一年,杭州通判四年,也不过十二年多。

其余时间,或下狱待审,或贬谪流放,或劳顿奔波于旅途。

其中谪居黄州、惠州、儋州就达十多年。

难怪他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的苏轼画像时无限感慨地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由此,不难看出,他一生之中,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颠沛流离。

尽管他少年时有“奋厉有当世之志”,尽管皇帝嘉许他有宰相之才,但是由于他的“耿介”,不谙政治权术,而使他失去许多“机遇”而未尽政治之才。

然而,他的最可宝贵的“东坡精神”及其伟大的文学天赋却得到充分地展现。

一、直面人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

苏轼在饱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的情况下,不消沉自弃,不戚戚于险途,不汲汲于名利,而是直面人生,自强不息,砥砺意志,彻悟人生,坚韧旷达,与命运抗争,成就了他的文学天才,玉成了他的人格和文格,锻铸了他独立特行的“东坡精神”。

苏轼求实探索精神作文素材

苏轼求实探索精神作文素材

苏轼求实探索精神作文素材英文回答:Su Shi, also known as Su Dongpo, was a prominent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known for his spirit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He was a prolific writer, poet, and statesman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Su Shi was not only a literary giant, but also a great thinker who constantly sought practical solutions to various problems.One example of Su Shi's practical exploration spirit can be seen in hi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irrigation system in Huangzhou. He personally visited the area, talked to the local farmers, and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they were facing. Through his practical exploration, Su Shi proposed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irrigation system, which greatly benefited the local farmers and in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Su Shi's practical exploration spirit is also evidentin his literary works. He was not content with following traditional poetic styles, but instead, he sought to innovate and create new forms of poetry. His famous "Red Cliff" and "Ode to the Red Cliff" are perfect examples of his adventurous and exploratory spirit in poetry.中文回答:苏轼,又称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以其实事求是的精神而闻名。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苏轼是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的人。

了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苏轼处世哲学初探【摘要】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

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关键词】苏轼处世之道人格风貌生命精神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

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

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

”……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

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

《前赤壁赋》论文苏轼儒道思想论文

《前赤壁赋》论文苏轼儒道思想论文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道思想摘要:苏轼在贬谪到黄州期间,创作了闻名后世的前后《赤壁赋》,特别是《前赤壁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前赤壁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受贬谪但仍然放达洒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通过苏轼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塑造出来的。

苏轼在文中体现了自己所接受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能排解苦闷的道家思想使得苏轼能够心怀天下苍生,并且能够在失意的情况下而不颓废,依然能够旷达自适。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

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

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

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

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docx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docx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马波(资中县高楼中心校资中64120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用短短95字,勾画出一幅皓月当空,家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联人事,抒发了那种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之情和人生离别的相思之苦,热爱现实人牛及处世旷达乐观,豪放飘逸的胸襟。

它感染和激励了后世无数骚人墨客。

词作还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将现实和理想自然交汇,形成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其立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成为中秋词的代表作。

首先,从语言创新来看,《水调歌头》正文共95字,这百来字可说是字字珠巩,透射出幽邃神秘的魅力和绚丽缤纷的色彩。

而百来字中,竞有五处是化用前人成语,“化腐朽为神奇”而创新山米的,表现了苏轼令人叫绝的创新能力。

词的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青天打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而创新出来的,比较李白原文和苏轼新词,苏词不仅更为明快简练,而一“明”字更为形象,兼有一种色彩之美,把人带入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先声夺人之功;苏词的“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体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更令人浮想联翩,使苏词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的特色。

我们比较之后,不能不为苏轼的创新能力叫好。

《水调歌头》的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自唐人小说《周秦行记》的最后五个字。

(《周秦行记》的原文“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

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尽管是引用,但这几字和苏轼的上下文结合得天衣无缝,犹如己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剪裁缝合,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能。

《水》词的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列子?皇帝篇》,其原文有“列子乘风而行 2凝神释……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苏轼在这里巧用其意,加一“欲”字,巧妙地表达岀思想深处的愿望,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神往,对出世的向往;而后面又着一“恐”字,则前后呼应,将内心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原文的基础上,融进了崭新的创意!《水》词的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也是在李白《月下独酌》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中,抽象概括提炼,化用李白原意,以一“弄”字,即赋予月光与人的思想和情感,给月光注入了灵气,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似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投下清冷的阴影,嬉戏着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浇愁的作者,因仕途遭贬愁肠百结的烦恼促使他寻求解脱,凄冷的环境,恰与作者内心的孤寂契合,无奈中对月沉思,随即舒展长袖,翩翩起舞,向着茫茫天宇,倾诉心中的烦闷和苦恼,情郁于中,借酒舞发之于外,久别亲人的孤独,政治失意的懊恼, 终在月下狂舞的苦中求乐的渲泄中获得了释放,由超脱尘世的向往转化为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以致发岀“何似在人间”的慨叹。

高二苏东坡作文议论文

高二苏东坡作文议论文

高二苏东坡作文议论文高二苏东坡作文议论文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一位充满才情的大词赋家,却因王安石的不喜而壮志难酬,并贬数次,东坡也好,子瞻也罢,它总是反思的人生,经营着人生,终成大器,它具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豪情,又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忧伤。

他就是苏轼,苏轼的一生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功。

22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京城,却因欧阳修的造化弄人与第一名失之交臂。

进入仕途又连遇不幸,母亲,父亲,妻子相继死去。

可以说苏轼,十分不幸,这10年沉浸在苦难之中。

刚脱离苦海,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却又与王安石变法相遇,一封《上神宗皇帝书》述尽了百姓在变法中的不幸,可接二连三的石沉大海,又让苏轼心灰意冷,于是自求外放,来到杭州。

西湖之上,“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衬出苏轼的忧郁,却也使这位诗人更加文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正是这样灼灼其华的文字,又遭到奸人所害,苏轼又外放了。

在平原纵横的密州,挥洒豪放,“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但苏轼豪放中的孤独却又寄托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亡妻之伤,那样的痛,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这一天爆发了,这一《江城子》前后之间震撼古今。

可以说,苏轼的文华,已超越了前人,而他的水调歌头,也超越了未来,如一块巨石屹立在河流之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名扬,自此之后,有人评价道“余词尽废”。

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又被文字狱陷害,这就是乌台诗案,离开后贬至黄州,在103天的压力之下,又一名篇《赤奴娇。

赤壁怀古》在他笔下而出。

英雄自古多磨难,此后又经几折贬。

在詹州回汴州的路,不幸逝去。

一个苏轼,半个北宋,“水调歌头,余词经废”,正是经历了苦难,才成就了成功。

高二苏东坡作文议论文2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谈苏轼的务实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谈苏轼的务实精神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

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 务实精神“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

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

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

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

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

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

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高度赞誉,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苏轼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曲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天才,还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政府职位,但常常因言辞激进和直接批评朝廷而遭到贬谪。

然而,无论他身处何地,苏轼都保持了独立和豪迈的精神,从未屈服于压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文坛的巨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是他作品的真实写照。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由和人性的美,这种独立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作朴实自然,充满了亲切和温暖的情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和善良。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真挚关怀。

苏轼还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常常批评时政,对社会现象和政治腐败表示忧虑,并倡导以德治国的理念。

然而,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使他的观点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力量。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弱者的呼唤,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苏轼的坚持和担当也是他值得称赞的精神品质之一。

尽管他多次被贬谪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社会的期许。

他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乐观,在逆境中展示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励志精神激励着后人面对挑战时保持坚持和乐观的态度。

总之,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从苏轼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追求自由和真理、坚持原则和信仰的勇气,以及热爱和同情弱者的心灵。

他的精神品质将永远被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关于苏轼的议论文素材_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

关于苏轼的议论文素材_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关于苏轼的议论文素材_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最喜东坡词,品苏轼之词,如品烈酒,不似清照词之婉约,亦不似后主词之凄苦。

苏轼之词,如大江东去,引人吊古伤今。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一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在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

他在想些什么呢?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

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被称作“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

要遣出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

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把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

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

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了他的报国激情。

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作文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作文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作文苏东坡是我心中最令人敬佩和钦佩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在我接触苏东坡的作品和了解他的一生之后,我深深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他的精神以其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以及乐观向善的态度而为人们所称道。

在我看来,苏东坡的精神对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乐观向善。

苏东坡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比如被贬谪、被流放等等,但他从不向困境屈服,总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用他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正是因为有这种“一切能应付”的态度,他才能在遭受挫折时不气馁,而是继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学习苏东坡的精神,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其次,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敢于追求梦想。

苏东坡一生中有很多的梦想,比如治理国家、追求真理等等。

尽管他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他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他才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我从苏东坡身上学到,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再次,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以善待他人。

苏东坡一生中非常重视他人的感受,他总是善待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他坚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观。

他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并得到了他人的敬佩和尊重。

我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苏东坡的公正、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去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最后,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积极进取。

苏东坡一生中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完美和进步。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治理国家上,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他的创作空间广阔,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人物品质

苏轼人物品质

苏轼人物品质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这篇文章将围绕苏轼的人物品质展开探究,并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苏轼的高尚品质。

首先,苏轼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

他的思想开阔,审美独特,凭借开放的心态和快速的思维反应,能够对当时的风俗民情进行及时、精准的反映,并且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佼佼者。

同时,苏轼还坚持自身价值观,不受时空限制,不盲从他人,始终保持自己的主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苏轼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人。

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每天的工作和学习。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官员,曾经担任过几个高级职务,成就极为辉煌。

在平凡的日常中,苏轼从不懈怠,积极投入到每一份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成为一名难以替代的文化使者。

再次,苏轼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他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深耕民情,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关心家庭、亲戚,也关心全社会,常常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反映社会问题,深入人民群众,引导社会风气,对社会事务的影响非常深远。

最后,苏轼是一个处世明智的人。

他在政治斗争中,始终处之泰然,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总是能够保持冷静、沉着,采取明智的策略应对挑战,不轻易屈服于权利游戏。

他的成就不仅来自于他的才华,还在于他的处世之道,所以,苏轼的朝廷生涯十分成功。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个历史名人,他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他的优秀思想品质、实干精神、爱心和处事明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无论时间怎样流转,人们对他的记忆和尊重会一直存在。

苏轼议论文——精选推荐

苏轼议论文——精选推荐

‎‎‎‎苏轼议论文‎篇一:‎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教学‎《‎文理导航》‎2017年‎第19期‎【摘要】‎苏轼的《留‎侯论》在事‎例论证方面‎非常有特色‎,它语出新‎奇,从几个‎层面剖析张‎良之例,引‎用事例详略‎得当,注重‎正反对比论‎证观点,对‎高中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事例论证‎特别有帮助‎,本文结合‎该篇散文进‎行写作指导‎。

‎【关键词‎】《留侯论‎》事例论证‎;写作指导‎《留侯论‎》是嘉佑六‎年(106‎1)东坡应‎制科所上“‎进论”之一‎,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皇上和考‎官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重要的‎作品之一。

‎如果只把它‎当做一篇普‎通的文言文‎来读,只识‎记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未免太遗‎憾,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它在事例论‎证方面很有‎特色,很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

‎‎一、文‎贵于新,新‎得合理文‎章贵在语出‎新奇,只有‎新颖独特的‎文章才能吸‎引别人的眼‎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但我们‎也需要知道‎,创新不是‎迎合某种需‎要的牵强附‎会、恣意发‎挥,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内化了‎的技能和思‎维上的技巧‎。

我们以苏‎轼的《留侯‎论》为例进‎行分析。

‎《‎留侯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张良事‎例的运用上‎。

自《史记‎》问世,张‎良圯桥受书‎这一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故事就广‎为流传。

从‎汉朝到宋朝‎,时光越过‎千年,在人‎心中早已成‎了定式:文‎理导航》2‎017年第‎19期【‎摘要】苏‎轼的《留侯‎论》在事例‎论证方面非‎常有特色,‎它语出新奇‎,从几个层‎面剖析张良‎之例,引用‎事例详略得‎当,注重正‎反对比论证‎观点,对高‎中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事例论证特‎别有帮助,‎本文结合该‎篇散文进行‎写作指导。

‎‎【关键词】‎《留侯论》‎事例论证;‎写作指导‎《留侯论》‎是嘉佑六年‎(1061‎)东坡应制‎科所上“进‎论”之一,‎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皇上和考官‎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重要的作‎品之一。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篇1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

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务实精神“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

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

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

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

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

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

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

一旦来到边地重镇,他就加强边备。

如来到定州时即上《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派人补修营房,整饬军纪,增修弓箭社。

苏轼是把政治理想随时付诸实践的实干家。

他每到一地,都有显著政绩。

抗旱、抗涝、治蝗、抑盗、赈灾、济民、兴修水利,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几乎都是事必躬亲,务见实效。

有些地方官讳言灾情,无意恤民,唯恐影响政绩,专事献媚,而苏轼总是及时真实地向朝廷反映灾情,并且瞻前顾后,未雨绸缪,不仅避免了百姓流亡,而且减少了死亡,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

苏轼坚决主张减免民间积欠。

他说:“放之,则损虚名而收实惠;不放,则存虚数而受灾祸,利害较然”(《应诏论四事状》)。

同时,他主张“以官榷与民”,使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财有道。

作开封推官期间,“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东坡先生墓志铭》)。

通判杭州期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知密州时暂缓执行手实法,后朝廷亦知其害而罢之,“密人私以为幸”。

在徐州,河决危城时,率先组织护城,“不避涂潦”。

到扬州,他首先停止了万花会,以去民害。

在惠州,写了堪称“诗史”的《荔枝叹》。

诗中揭示了由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得进贡的弊政。

同时对宋代的进茶、进花也作了深刻地批判。

“官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杯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又如《吴中田妇叹》中写道:“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在政治上累遭打击的苏轼,总以一颗赤子之心体会着人民的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蔡州道上遇雪》)指陈弊害,慷慨切实。

“遇事有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真真如是。

从《喜雨亭记》中可以看出,苏轼向往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境界。

从《超然台记》可以看到,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的情景。

他的超然来自与民同乐,来自务实出成果。

有人对苏氏作了这样的总结评价:苏轼一生,忧患备尝,在新旧党夹攻的困境中,在备极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他胸怀坦荡,泰然处之,对君国一颗忠心,始终未泯,忧国忧民之意境愈蹙而志愈坚,表现了一个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的高风亮节。

我以为这是公允的评论。

但需要补充一点,支撑苏轼高风亮节的底座,便是花岗岩一般的务实。

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始终把自己与君国百姓联系在一起,毫不懈怠,不计谪迁,多么难能可贵!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苏氏的这种务实精神。

这种精神是永恒的!二、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善待自己、认真生活上。

苏轼也是“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差不多在贬谪迁徒中度过半生,但他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生活充实而充满阳光,他的生命坚韧而优美。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苏轼给我们的回答是:人还是要活的,而且要好好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似乎在说:人生就是一次既不轻飘又不胶着的翱翔。

“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不。

“宁溘死以流亡兮”吗?也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也不尽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吗?也似不必。

处困厄何必折磨自己?历贬徒不妨坦然以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不要幻想,不要牢骚,不要无聊,不要玩世不恭,不要落拓不羁,不要怨天尤人,而是真真实实,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充充实实。

《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切不可“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祟春江晚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并非苏轼的日常生活中常有山珍海味,而是他拥有感受美的心灵,总能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使生命充满诱人的滋味,这似乎在说,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心里,可要细心体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雨后到干明寺,逐宿》)对至清至洁的景物的热爱、呵护和欣赏,显示了诗人的生活品位,仿佛诗人的生命正如雪莲一般绽放,而且是那么滋润,又听得见鸟语花香。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咏定惠院海棠》)诗人被谪迁于“空谷”,自意倒是上天别有深意,怎能不好好珍惜!于是,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当“廪入既绝,人口不少”,“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时,他不仅开荒躬耕、种粮种菜树桑树竹,还“痛自节俭”。

《苏轼评传》里写道: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的用费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

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

每天用叉挑取一串,就把叉藏起来。

这一百五十钱若未用完,就另外放在一个竹筒中,以待宾客往来之需。

也许,再没有人比苏氏更深刻感受到人生之须臾,因而更精心的料理生活,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诗人将对生活和生命的珍爱转化为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纱》)“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和秦太虚梅花》)“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新城道中》)诗人将命运的坎坷转化为自尊自信以及“我”与自然的和谐,美意葱茏。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衰病相袭,霜风相加,不禁让人凄然泪下,但诗人却是“春睡美”!好一个苏轼!真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让生命的每一刻像小提琴奏出的乐音一般优美,把生命的所有不如意一改而为面对生命的高山流水。

即使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诗人依然以诗文自娱,或解易论经,充实着生活,润泽着生命。

苏轼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典范。

人生,不如意者常十八九。

不必困惑迷惘,不必自暴自弃,不必自残自戕,不必睥睨社会,不必隐逸遁世,否则,往往慢待了生命,辜负了上苍,甚至毁灭了自己。

这也是苏轼对我们的启迪。

三、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的实事求是、热爱科学上。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其后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不赞称,他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似乎真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其实,这正是苏氏实事求是、不盲从的人格反映。

做地方官时,他往往因地制宜,灵活地推行政策,务实为本。

《石钟山记》中反映的苏氏“目见耳闻”亲临考证“绝知此事”的精神,与对待新法旧法的态度可谓一脉相承,即使对名家的考证论述也不轻易俯首称是。

《苏轼评传》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为了证明八丈沟(在颍州)不可开,他派人用水平“仔细打量”,每隔25步立一竹竿,竿用水平测量高下,总共立了5881根竹竿,以此反驳了主张开八丈沟的那些闭塞眼睛捉麻雀的官员。

其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令人敬畏。

疏浚杭州西湖时,苏轼亲自湖上观察,考虑到西湖南北三十里,若把污泥置于岸上,费工费时。

于是决定积淤泥于湖中,作为长堤,淤泥既可去,而又便于交通,正是一石三鸟。

苏轼的决策来自务实和科学,令人服膺。

他的《日喻》这篇妙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只有实践、反复实践,才能“致其道”的道理,“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水。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这同样体现了苏氏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务实而尊重科学规律,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道理。

苏轼赞誉“秧马”,是确实看到了它高效且无饲养之劳的优点,他赞美“石炭”,也是看到了石炭既带给百姓温暖,又省木材以护山林,又可冶炼以固国防的实惠。

苏轼还性好医学,热心于收集验方,同时推行五行之理,研究治病用药的奥秘,用以自治济人。

《琼台记事录》中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明学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轼一生在科技的推广、医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方面都做出贡献。

之所以如此,是苏氏有一种强烈的务实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创作态度和创作思想上。

世事洞晓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苏轼既博学,又经历丰富。

加之务实,追求“了然于心”,继而“了然于口与手”,即深切地体会事物和准确地表达事物,所以他就能把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体验转化为汗牛充栋的著作。

固然,苏轼是天才,有所谓“公之于文,得之于天”,但离开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就决不会在有宋一代卓尔不群,独领风骚。

这里,我所说的体现苏氏创作精神的务实,是自然而然。

苏轼常为自己身为物役、行不由己而感慨,同时又紧紧守住内心精神活动的一方净土,不愿心为物役,他要让自己的精神“羽化登仙”,解除尘世的羁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