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八讲:李贽和金圣叹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八讲:李贽和金圣叹

按:明张岱《陶庵梦忆》云: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金 圣 叹 对 小 说 创 作 虚 构 性 的 肯 定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一文中 对《史记》和《水浒传》迚行比较分析 时,肯定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虚构 性。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 《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以文运 事”,“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 只能对事迚行剪裁、组织(就是 “运”),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 事”,“事”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 由虚构去创作(就是“生”),以此产 生文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 収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从这种角度 出収,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 《史记》处”。这应该是新鲜大胆的言 论。
按:此段论述推翻了两个标准,一是越 古越好的“复古标准”,二是征圣宗经的 “儒家经典标准”。究其实,李贽的“童心 说”与“反复古”都是为小说“张目”,目 的是提高小说的地位。为此,他不惜向“尊 体”的文学传统开炮。
中国文学批评史·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李 贽 对 《 水 浒 》 的 评 论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对 《水浒传》作了专门的评论。当时 正统文人排斥通俗文学,李贽首先 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 的地位,说它是“収愤乊所作也”, 这就把它与《史记》排在相同的地 位了。他还肯定《水浒传》描写的 人物都是“忠义乊士”,其事迹也 都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乊举,从创作 动机的严肃性和创作内容的正义性 两方面,李贽都对它作了充分的肯 定。这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言论, 体现了他反礼教、反传统的一贯观 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李 贽 “ 童 心 ” 说 言 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3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3讲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 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荀子论乐,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开山之作,对中国 音乐研究影响甚大。最明显的是《礼记· 乐记》。《乐 记》是继《乐论》之后一部音乐美学专著,现存十一 篇,收于《礼记》卷十一和《史记》卷二十四。其基 本思想属于荀子学派的著作。《乐记》的文学理论批 评价值,主要在它对艺术本质特征的阐述。
《乐记》的内容主要有: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 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又问:“请问什么 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 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 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 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 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又问:“什 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 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 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荀子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的本性在于“仁”。荀子反其道而行 之,认为人性本恶,人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才是人类共同 的本性。功名利禄、声色饮食之美,都是人所共同追求的。荀 子的“文学”,泛指学术文化,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也包 括诗歌、音乐等文学艺术。荀子认为“文学”是人加强本性改 造、知书达礼、进身上层社会的重要环节。这样,文学的功利 性被强化了,变成统治者的一种工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课件
《古诗评选》评《上山采蘼芜》
5.“兴”——诗与非诗的标准
钟嵘《诗品序》:兴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朱熹《诗集注》:兴,感发意志。
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 咏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唐诗评选》评 孟浩然《鹦鹉洲 送王九之江左》: “诗言志,歌咏 言”,非志即为 诗,言即为歌也。 或可以兴,或不 可以兴,其枢机 在此。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1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交融” 论 2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和才、 胆、识、力论
·第一节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交融”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南 衡阳人。“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王夫之主要著作
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 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彩,音声状貌,无 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 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 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 一家。 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 三者俱无所托。
五、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
《原诗》:若夫诗,似未可以物 物也。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 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 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 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一、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习 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 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文心雕龙·通变》:夫设文之体 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 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 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 久,此无方之数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课件

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诗品序》:气
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
舞咏。
《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 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
《诗品序》:若乃春风春
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 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 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 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 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 以骋其情?
四、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 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 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 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滋味说的内涵: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 情感与文采并重。 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 乎寡味。
《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 郑玄:赋之言铺,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
评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 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 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 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 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 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 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 之间矣。
《文赋》:遵四时 以叹逝,瞻万物而 思纷;悲落叶于劲 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心雕龙·物色》: 春秋代序,阴阳惨 舒,物色之动,心 迹摇焉。盖阳气萌 而玄驹步,阴律凝 而丹鸟羞;微虫犹 或入感,四时之动 物深矣。
钟嵘强调了社会生活也是诗歌创作的另一大根源。
二、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引汤惠休语评颜延之:谢诗如 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74页文档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74页文档资料
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诗经》、《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 观诗知政说; 赋诗言志。
二、观志和观风
从作诗、献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 美刺;从诵诗、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 志”、“知志”和“观风”。《左传·襄公 二十九年》有一段吴季札在鲁观周乐的记 载,描绘很具体,写季札依次听取了诗三 百篇的各个部分,一一作了评论,从诗乐 的特点来探讨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表现了“陈诗观风”的特色。这是孔孟之 前很具体的文艺(文学和音乐)批评。
一、孔子的文学观
5、孔子的其他文艺观。 孔子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有一些言论,
如: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
鞟。(《论语·颜渊》) 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 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最早的“文”的概念之本义,大约就是 后来《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 象交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作文字 以后。 《诗经》中有文学评论的诗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是用作歌,将母来念。”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这些都是“诗言志”、“诗缘情”的发端。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课件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课件2


黄老思想。文学思想主要反映了道家的观点, 但已有儒道合流的倾向。 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以骚体赋为主,所 以文学批评也较多地表现为对屈原与楚辞的 评论。
刘安《离骚传》1


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一部论文集,称作《淮南 鸿烈》,又称《淮南子》。该书在继承先秦道 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 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刘安《离骚传》:1.突出“怨刺”观点,强调 《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 了《诗经》的传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 之。”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 《礼记· 乐记》到《毛诗大序》


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著作。《乐记》的 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完全相通: 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 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 -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 著书”说 第二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 乐记》 到《毛诗大序》 第三节 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 学理论 第四节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第五节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
班固的文学思想2



对汉大赋的评价与扬雄班有所不同。班固作为东汉重要的 词赋作家,着重强调汉赋在反映封建帝国大一统的繁荣昌 盛以及维护礼教方面的重要作用。《两都赋序》谓“赋者, 古诗之流也 ” 班固对《诗经》和汉乐府诗歌的评论,着重强调文学与现 实的关系,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汉书· 艺文志》: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 声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汉书· 礼乐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 起。”《汉书· 食货志》:“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 歌咏,各言其伤。” 《汉书· 艺文志· 诗赋略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其次,重视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随着强调社会性与共性的儒家经学的衰落和重 自然、重个性的道家玄学的兴起,一个个性觉 醒的时代已然到来。 这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转变与繁 荣。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这与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广泛传播 关系 密切。
言、象、意的关系
论表现技巧


(1)在结构和布局上,必须安排好“意”和 “辞”,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2)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 干,文垂条而结繁。” (3)提出艺术技巧的若干原则:“其会意也 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既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这些正是六朝文学在形式美方面的三个主要 追求。
《文赋》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文赋》开始体现了中国 古代文论论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 儒家为主的儒道结合的文艺思想特征。 不仅《文心雕龙》是对《文赋》的全面 继承和发展,而且挚虞、李充的文体论, 沈约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 观念,等等,都受到《文赋》的某种影 响。
第四节、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一、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1.构思的前提条件: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 丰富积累。此即《文赋》开篇提出的:“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一词出自《老子》,河上公注谓:“心居玄冥 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它是指一种不受外物 及杂念干扰而能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 专一的精神状态。这是针对“意不称物”而提出的。 而针对“文不逮意”则要求作者通过广泛学习来汲取前 人的学识与艺术经验。
“文以气为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课件

3.挚虞
挚虞《文章流别志论 》: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 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 以义正为助。
辞赋之有“害政教”有 “四过”:“假像过大,则与 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 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 辞赋应服务政教 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4.葛洪
《抱朴子外篇·尚博》:文
章之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
3.悲:内容能够打动人心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而逐微。 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 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4.雅:思想内容雅正
或奔放以谐和,务嘈躜而妖冶; 徒悦目而偶俗,固声高而曲下。 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5.艳:文词华美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 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从“言志”到“缘情”
2.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
《毛诗大序》:先 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
《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 清浊有体,不可力 强而致。
从“天理”到“人欲”
3.重视创作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曹丕《典论·论文》;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
流别志》、《文章流别论》;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谓之余事,未之前闻。
推崇文章
《抱朴子外篇·尚博》:俗 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 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 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今胜于古
《抱朴子外篇·钧世》: 《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 不及《上林》《羽猎》、《二 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
讲究华艳
· 第四节 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一、沈约与声律论的兴起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 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 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 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 先朝执戟之士耳,犹称壮夫不为 了;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 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 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 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文学思想发展史中的复古和反复古》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文学思想发展史中的复古和反复古》课件

露,非斫轮手。
可采,贞元而后,方足覆瓿。
五、唐宋派文论
唐顺之“本色论”
《与洪方洲书》: 近来觉得诗文一事, 只是直写胸臆,如谚 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 使后人读之,如真见 其面目,瑜瑕俱不容 掩,所谓本色,此为 上乘文字。
·第二节 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
致良知
王守仁,字伯安,人称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朱彝尊《明诗综》:《诗 归》既出,纸贵一时,正 如摩登伽女之淫咒,闻者 皆为所摄。
钟惺《诗归序》:今非无学古 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 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 是。……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内省 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学 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 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 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 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 于廖廓之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十二章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 与反复古
1
明代复古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前后 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
2 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 “童心说”
3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第一节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高棅及其《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总叙》:有唐三百年诗, 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 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 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 流于变,而坏之于终。至于 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 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 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 唐之不同。
二、“发于情性,由乎自然”——反对复古模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 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 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 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 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 《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 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 也。吾故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更说甚幺《六经》,更说甚幺《语》、《 孟》乎!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影响: 一是强调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形 象; 二是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 三是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
第二,功利主义
“诗言志。” 《尚书·尧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 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 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 《庄子·渔夫》
第三,言外之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者。 ——《庄子·天道》
四、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第一,人格主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参考书: 1. 郭预衡:《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二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 史》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论。 这种认识和评论,后于文学创作,是与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和思维能力的水平,与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 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密不可 分。 文学批评史:是研究历代文学思想发展历史 的科学;是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结晶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无为,修心静观,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规
律比较注意。
• 儒家较多看到文艺的外部规律,而道家则比较 多的看到文艺的内部规律。综观我国的文艺理 论史,有两条明显的线纵贯始终:一条沿孔、 孟等儒家正统思想的线发展的,强调文艺与政 治的联系,强调“文以载道”;一条沿道家这
“儒”
• “儒”的字源学考察: 柔、需 • “儒”的关键词释义: 血缘/仁义/礼乐/诗教
儒家创始人 孔子——
儒家文化
• 人格主义 • 功利主义
• 经学中心主义
“道”
道家创始人 老子
道家文化
• 虚静其心 • 法天贵真
• 言外之意
“佛”
“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
• 真实观
• 灵感观 • 境界观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在《文 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
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
叫“经学”、“史学”、“玄学”,“文”成了文学
作品的专称。鲁迅说,魏晋时期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艺”
• 先秦时“艺”的涵括也很广,它包括艺术,但 也包括技术,才能,甚至科学,古称“礼、乐、 射、御、书、数”为六艺。先秦时期的“文艺”
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但古人有关“文”和
“艺”的一些规律,也是适合纯文艺的。
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 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
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
《诗经》的美刺: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 观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读者 世界 观诗知政说-读者 作品
诗、乐、舞三位一体
《礼记·乐记》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 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当作 “器”)从之。”
实质: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 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基础:仁学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 、孟子的“仁 政”与“民本”思想为古代具有民主进步倾向的 文学与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美学思想: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
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 人与自然的感发及山水比德: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是否等于物,或人类社会,或者某种“更高的世 界”? 对于他所专注的阶段中两个要素间之关系的性质, 他的概念如何? 将审美效果与实用效果分开。
刘若愚的分类
1.“形而上学的理论” 2.“决定的理论” 3.“表现的理论” 4.“技巧的理论” 5.“审美的理论” 6."实用的理论" 《中国的文学理论》各章的标题
孔子“诗教”观的内涵: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的关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 子日: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 ’ 子曰: ‘起予 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Βιβλιοθήκη 诗言志: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
“志” 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左传》记载的许 多“赋诗言志”的故事,《论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 子“各言其志”,皆为例证。因此所谓“诗言志”是 指诗歌要表现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思想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3)李贽:“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 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 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明代--------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起来
李贽、冯梦、徐渭、汤显祖、吕天成、王 骥德等人;《曲藻》、《曲品》、《曲律》
清代--------全面兴盛期
王夫之、叶燮、袁枚、王士禛、沈德潜、 翁方刚、刘熙载、王国维、桐城派、金圣叹、 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李渔等。
古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其一,理论资料丰富浩繁,而存在形态零散 碎乱。 其二,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
“诗言志”的提出
“诗以道志。”——《庄子·天下篇》 “诗,言是其志也。”——《荀子》 “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离
骚》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怀沙》
“诗言志” 的历史嬗变
1,先秦两汉。 2,魏晋六朝。 3,唐。 4,宋明。 5,晚明。
1,先秦两汉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
5,晚明 志:情、欲
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市民阶层兴起, 而官学化的程朱理学已经陷入教条和僵化,憧憬 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的市民文化得到迅速发 展。
萌芽标志:江南纺织业 。 “比户皆工织作,转 贸四方”(嘉靖《吴邑志》)。
经济思想 :赵南星“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 黄宗羲“工商皆本”
如味、气、神、风、骨、悟、韵味、本色、兴趣 等。
其三,直观性、经验性。 其四,诗化的表述语言方式。
如刘勰论神思的特点,云:“形在江海之上,
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吟咏之间, 吐纳玉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再如姚鼐论阳刚风格之美云:“阳与刚之美者, 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出谷,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 如金鏐铁……”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完全成熟期
曹丕、陆机、挚虞、刘勰、钟嵘;《典论.论 文》、《文赋》《文章流别论》、《文心雕龙》、 《诗品》
唐代---------诗论和文论分流,以诗论为主
白居易、皎然、司空图等
宋代------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诗话
张戒《岁寒堂诗话》、严羽《沧浪诗话》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等。
2,魏晋六朝
“志”:气、情、才、性,突出情感。
“人的觉醒” “文的自觉”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旑靡” 钟嵘《诗品》:“吟咏情性” 刘勰《文心雕龙》:“情者,文之经”
3,唐 情、志渐趋合一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期
经济:庄园经济-均田制 政治: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 -科举 军事:开疆拓土 文化:多元整合(多民族/多传统)
孔颖达《左传昭公25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情、志一也。”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策林》:“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 情,情者系于政。”
4,宋明 志:“义理”。
理学、心学勃兴(周敦颐、张载、程颐、 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存天理, 灭人欲。
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物。”
舞。”
-----《尚书·尧典》
“诗言志”的提出
“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赋诗言志
“诗言志”的提出
歌永言:歌是延长诗的语言。 声依永: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声:指五
声:宫、商、角、徵、羽。 律和声: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六律六吕。
其五,重表现。
中国以诗为主的文学,导致了古代文论以
诗论为主。这就形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表现特征。
影响古代文学理论生成发展的基本 因素。
一、中国古代文学。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思想文化。
影响古代文论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道 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先秦文学思想
先秦是古代文论的萌芽期。
一是《诗三百》 一 是《楚辞》


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时期
《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的著名命题。 《诗经》中有些作品谈到作诗目的、动机及诗歌功 用等。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两汉时期--------文学理论发展期
人物: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王充、王逸、郑玄
作品:《淮南子》、《乐记》、《毛诗序》、《论衡》 《诗谱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