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热管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过程及程序设计

合集下载

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曹小林;曹双俊;曾伟;王芳芳;李江;池东【摘要】基于常规重力热管换热器难以安装翅片结构以强化管外换热,提出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的重力热管换热器,该热管由一些并排的矩形通道而不是通常的圆管组成.并建立实验测试平台,进行一系列对比实验,重点分析加热功率、工质充液率、倾角及冷凝段风速对其运行热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热功率对热管的运行性能有重要影响;当工质充液率约为20%时,热管换热器具有最小运行热阻;在最佳充液率为20%和加热功率为360 W时,运行热阻随倾角的增加有减小趋势,但当加热功率较大时,倾角对热管换热器的运行热阻影响不大;随着冷凝端风速的增加,热管换热器的运行热阻不断减小.%Based on the fact that normal gravity-assisted heat pipes are difficult to be enhanced with fins, an innovative gravity-assisted heat pipe was developed, which is made of several rectangular channels in parallel instead of normal round channels. A test apparatus was set up, with which the influences of heating input power, filling ratio, inclination angle and air velocity at condenser section on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trast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eating input power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he minimum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is gotten at the filling ratio of about 20%. When filling ratio is 20%, the thermal resistance de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when the input power is 360 W, but the inclination angl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rmal resistance for higher heat input power. The thermal resistance decreases gradually as the air veloc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denser section.【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3)006【总页数】5页(P2419-2423)【关键词】传热;换热器;热管;热阻【作者】曹小林;曹双俊;曾伟;王芳芳;李江;池东【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流程工业节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流程工业节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流程工业节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流程工业节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流程工业节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流程工业节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72与普通热管相比,重力热管不仅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而且传热性能优良、工作可靠。

210408131_一种可控制温度区间的重力热管设计与探究

210408131_一种可控制温度区间的重力热管设计与探究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VisionDOI :10.19694/ki.issn2095-2457.2022.24.050引言重力热管是一种高效传热元件,与其他类型热管相比,重力热管具有结构简单、体积紧凑、传热效率高、工作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冻土保护、空气调节、地热利用、余热利用以及电子设备散热等领域[1]。

在许多热利用的场合,要求将热管的工作温度控制在一定区间内。

现有的重力热管控温方案虽然能够控制重力热管工作的最高温度,但无法控制重力热管的工作温度区间。

本文探究了可控制温度区间的重力热管设计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扩展重力热管的应用场景,拓展其适用范围。

1重力热管的基本工作原理1.1重力热管工作原理重力热管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区域,如图1所示。

当重收稿日期:2022-02-07※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2019KJN024);鲁渝科技协作计划(cstc2020jscx-lyjsAX0008);国家海洋局海洋遥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2018002);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培育计划。

作者简介:吕赛赛,山东科技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李培荣,中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自动化及电控开发。

李婕,山东科技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作者:鲁法明,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并发系统建模与分析等。

图1重力热管工作原理11211.2.【摘要】文章通过探究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现有控温方案,提出一种可控制温度区间的重力热管设计方案。

该方案可以在重力热管温度高于额定高温时阻止冷源温度持续升高,在重力热管温度低于额定低温时提高蒸发段的蒸发温度,实现重力热管工作温度区间的控制。

该重力热管可应用于多种需要换热且对工作温度有区间要求的设备。

【关键词】重力热管;控温;传热科创新知01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力热管工作时,蒸发段的液态传热介质通过热管管壁吸收热源热量蒸发汽化,该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经过绝热段到达冷凝段将热量通过热管壁传递给冷源,在冷端遇冷后,传热介质释放出热量后冷凝结成液体,液体再依靠重力流回蒸发段,如此反复循环传递热量。

24107577_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仿真模拟研究

24107577_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仿真模拟研究

第34卷㊀第4期沈㊀阳㊀化㊀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34㊀No.42020.12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Dec.2020收稿日期:㊀2019-03-26基金项目: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473056)作者简介:㊀战洪仁(1964 )ꎬ女ꎬ山东蓬莱人ꎬ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的研究.文章编号:㊀2095-2198(2020)04-0352-06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仿真模拟研究战洪仁ꎬ㊀张倩倩ꎬ㊀史㊀胜ꎬ㊀王立鹏ꎬ㊀惠㊀尧(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ꎬ辽宁沈阳110142)摘㊀要:㊀通过数值模拟研究ꎬ在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分析蒸发段有无内螺纹的重力热管数值模型ꎬ利用沸腾传热机理结合模拟结果分析加热功率㊁蒸发段内壁有无内螺纹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ꎬ同一时刻下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生成汽泡更快且数量更多ꎬ从而缩短了达到沸腾时所需的时间ꎬ提高了传热效率.总体上ꎬ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的传热系数比普通管高ꎬ管内传热得到了强化.关键词:㊀重力热管ꎻ㊀内螺纹ꎻ㊀数值模拟ꎻ㊀传热系数ꎻ㊀强化传热doi:10.3969/j.issn.2095-2198.2020.04.013中图分类号:㊀TK172 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ꎬ比较常见的是两相闭式热虹吸管(TPCT)ꎬ也称为重力热管.由于其高效的传热性能ꎬ使其在制冷[1]㊁太阳能[2-3]㊁采暖[4]㊁余热回收[5-6]等方面广泛应用.随着研究成果越来越多ꎬ人们开始通过不同角度对热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表面异形结构[7-8]对热管传热效果的影响.Wang等[9]研究了带有内螺旋结构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冷凝段的传热性能ꎬ实验结果证明内螺旋结构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冷凝传热系数ꎬ还改善了冷凝段的热响应特性.方书起等[10]在重力热管的管内表面加上螺旋槽ꎬ通过对比螺旋槽热管和光滑热管的实验结果发现螺旋槽热管的等效对流换热系数比光滑热管的等效对流换热系数高出10%~23%.邓斌等[11]研究了不同处齿形内螺纹传热管的蒸发性能ꎬ实验表明交叉齿管的传热性能明显高于普通管的传热性能ꎬ这是因为一方面换热面积得到增加ꎬ另一方面主齿和副齿之间形成的小凹坑可以增加换热过程中的汽化核心.杜斌等[12-13]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单线内螺纹分布的内螺纹重力热管的换热系数.实验发现在整根重力热管的内表面布置内螺纹结构时ꎬ热管的换热系数能够得到明显提高ꎬ而且随着油浴温度的增加换热系数呈线性增加.辛公明等[14-16]在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交叉齿内螺纹重力热管在水平和垂直条件下的传热特性ꎬ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平条件下ꎬ交叉齿内螺纹重力热管比普通热管表现出较高的传热极限ꎻ在垂直条件下ꎬ虽然在较低功率时交叉齿内螺纹热管的传热极限低于普通重力热管ꎬ但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其传热极限明显高于普通重力热管.综上所述ꎬ对带有内螺纹重力热管的实验研究成果较多ꎬ但目前的实验成果并未能深入地阐述其强化传热机理.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求解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内部的传热机理ꎬ不仅降低了研究成本ꎬ也使热管内部的可视化分析更为容易.本文建立了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数值模型ꎬ通过CFD(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软件对其进行模拟计算ꎬ并进行可视化研究和分析ꎬ以期获得内螺纹对热管内部复杂两相流传热机理的影响规律ꎬ从而为工程实践提㊀第4期战洪仁ꎬ等: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仿真模拟研究353㊀供理论支持.1㊀数值模拟1 1㊀几何模型的选择根据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工作原理建立如图1所示模型.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分为加热段㊁绝热段和冷凝段3部分ꎬ内部没有吸液芯ꎬ依靠重力作用使管内工质进行循环运动.热管全长600mmꎬ外径10mmꎬ壁厚1mm.蒸发段㊁绝热段和冷凝段长度分别为200mm㊁100mm和300mmꎬ内螺纹的螺距1mmꎬ齿高0 5mm.计算使用的二维模型如图2所示ꎬ在管内工质主要相变的壁面处进行网格加密处理ꎬ加密后流体区域的网格总数为136272.模拟设置的加热功率分别为25W㊁41W㊁57W㊁73W㊁89W和108Wꎬ在模型的外壁面处设置测温点.加热段设置4个监测点:e1㊁e2㊁e3和e4ꎻ绝热段设置2个监测点:a1和a2ꎻ冷凝段设置4个监测点:c1㊁c2㊁c3和c4.具体位置如图3所示.图1㊀带有内螺纹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示意图Fig 1㊀Schematicdiagramoftwophaseclosedthermosyphonwithinternalthreads图2㊀计算网格模型Fig 2㊀Computationalgridmodel图3㊀温度监测点分布示意图Fig 3㊀Temperaturemonitoringpointdistributiondiagram1 2㊀相变模型蒸发和冷凝过程的质量源项(Sq)和能量源项(Se)用DeSchepper等[17]的研究结果来设置ꎬ如表1所示.在质量源项中蒸发段液相的弛豫时间参数为-0 1ꎬ气相的弛豫时间参数为0 1.而冷凝段刚好与之相反.在能量方程中蒸发段的弛豫时间参数为-0 1ꎬ冷凝段的弛豫时间参数为0 1.Ts表示工质的饱和温度ꎻΔH表示蒸汽焓ꎬ单位物质的能量变化.表1㊀质量源项和能量源项表示Table1㊀Therepresentationofqualitysourcetermandenergysourceterm位置质量传递液相气相能量传递蒸发段Sq=-0.1αlρlTl-TsTsSq=0.1αlρlTl-TsTsSe=-0.1αlρlTl-TsTsΔH冷凝段Sq=0.1αvρvTv-TsTsSq=-0.1αvρvTv-TsTsSe=0.1αvρvTv-TsTsΔH㊀354㊀沈㊀阳㊀化㊀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 3㊀VOF模型在Fluent软件中设置模拟条件时ꎬ由于实际影响因素比较复杂ꎬ所以假设管内气体是理想不可压缩气体.目前在Fluent软件中提供了3种模型ꎬ分别是流体体积函数模型(VOF)㊁混合模型(mixture)和欧拉模型(eulerian).研究结果表明VOF模型更适合重力热管内部流动过程的计算[18].在VOF模型中ꎬ各相体积分数的计算采用基于网格的表面跟踪方法ꎬ在单元控制容积中所有相的体积分数之和为1ꎬ即αl+αv=1.(1)㊀㊀在Fluent软件中需要通过设定方程式来进行计算ꎬVOF模型中通常需要3大方程:连续性方程㊁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连续性方程为∂αq∂t+Ñ (αqu)=Sqρq(2)其中:Sq是连续性方程中的质量源项ꎬkg/(m3 s)ꎻρ是密度ꎬkg/m3ꎻu是各相的实际速率ꎬm/sꎻt为时间ꎬs.混合相的密度和动力黏度系数由体积分数决定ꎬ所以有ρ=ð2q=1αqρqꎬ(3)μ=ð2q=1αqμq.(4)动量方程为∂∂t(ρu)+Ñ ρuu=-Ñp+Ñ[μÑu+Ñu]+ρg+FCSF.(5)其中:p是压强ꎬN/m2ꎻμ是动力黏度系数ꎬPa sꎻg是重力加速度ꎬm/s2ꎻFCSF是单位流体所受表面张力大小ꎬN/m3ꎻu是实际速度矢量ꎬm/s.能量方程为∂∂t(ρE)+Ñ[u(ρE+p)]=Ñ(KeffÑT)+Se.(6)其中:E是控制体比能ꎬJ/kgꎻSe是相变能量源项ꎬW/m3ꎻKeff是有效导热系数ꎬW/(m2 K)ꎻT是温度ꎬK.傅里叶定律揭示了导热问题的基本规律:在导热现象中ꎬ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的热量正比于垂直该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和截面面积ꎬ而热量传递的方向与温度升高的方向相反.由傅里叶定律结合能量守恒建立导热微分方程[19]ρc∂t∂τ=∂∂xλ∂t∂xæèçöø÷+∂∂yλ∂t∂yæèçöø÷+∂∂zλ∂t∂zæèçöø÷+̇φ.(7)其中:ρ为微元体的密度ꎬkg/m3ꎻc为微元体的比热容ꎬJ/(kg K)ꎻλ为微元体的导热系数ꎬW/ (m K)ꎻ̇ϕ为内热源.分别计算分析带有内螺纹和光滑内表面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的传热系数ꎬ方程式[20]为he=QπdiLe( Te-Ts)ꎬ(8)hc=QπdiLc(Ts- Tc).(9)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ꎬ选用200W的加热功率下ꎬ倾角为90ʎ的带有内螺纹热管为验证对象ꎬ将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图4所示是在带有内螺纹的热管运行状况达到稳定状况后的某一时刻下模拟所得温度与实验所得温度[21]的对比图ꎬ结果表明实验所得温度与模拟温度吻合较好ꎬ最大温度误差为5 19%.图4㊀实验壁温与模拟壁温的对比Fig 4㊀Comparisonbetweenexperimentalandsimulatedwalltemperature㊀㊀图5所示为热管运行达到稳定阶段时的温度分布云图.由图5可以看出:在热管的冷凝段ꎬ温度由中心向壁面处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来自蒸发段的过热蒸汽经过绝热段到达冷凝段之后ꎬ在冷凝段的冷却作用下过热蒸汽在内壁面处液㊀第4期战洪仁ꎬ等: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仿真模拟研究355㊀化ꎬ从而使壁面处温度降低.最终液化后的工质会以液膜的形式返回到蒸发段.图5㊀冷凝段温度分布云图Fig 5㊀Temperaturedistributionnephogramofcondensationsection2㊀模拟结果及分析2 1㊀蒸发段内螺纹对汽化核心的影响与传统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相比ꎬ改变热管蒸发段的内壁面结构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传热效果.图6所示为加热功率73W时ꎬ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铜-水重力热管的气-液相体积分数云图ꎬ图中的红色区域代表气相ꎬ蓝色区域代表液相.由图6(a)可知ꎬ0 4s时在内螺纹附近有大量汽泡生成ꎬ在相同时刻的图6(b)的光滑管内汽泡数量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内螺纹的存在可以大大增加汽化核心的数量ꎬ缩短产生汽泡的时间.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ꎬ蒸发段内部的汽泡逐渐长大ꎬ破裂ꎬ然后合并成大汽泡并进行上升运动ꎬ此时管内工质开始沸腾.图6㊀不同结构的重力热管蒸发段气-液相体积分数云图Fig 6㊀Vapor-liquidvolumefractionnephogramofevaporatingsectionofgravityheatpipeswithdifferentstructures2 2㊀蒸发段带有内螺纹对传热系数he的影响图7所示为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的传热系数he随加热功率的变化.图7㊀不同加热功率下螺纹管和光滑管蒸发传热系数的对比Fig 7㊀Comparisonofheattransfercoefficientbetweenevaporationsectionofthreadedtubeandordinarypipeunderdifferentinputpower㊀㊀由图7可知:内螺纹重力热管的he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ꎬ在加热功率为73W时蒸发段的传热系数达到最大值ꎬ普通管的he随加热功率增大而持续增大.这时因为在加热功率逐渐增大的情况下ꎬ热管内产生的汽泡逐渐增多ꎬ在汽泡的成长和脱离过程中ꎬ会对壁面附近的工质产生扰动作用ꎬ促进工质运动ꎬ从而增大换热系数.但是在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中ꎬ随着加热功率继续增大ꎬ在内螺纹凹槽中产生的汽泡不能及时运动到液㊀356㊀沈㊀阳㊀化㊀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面ꎬ管内传热达到极限ꎬ对流传热系数减小ꎬ使传热恶化.2 3㊀蒸发段带有内螺纹对传热系数hc的影响由图8可知重力热管冷凝段的传热系数hc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ꎬ且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的hc比普通管的hc高.这是因为在蒸发段加热功率增大的情况下ꎬ汽泡数量的增多会增加蒸汽运动速度ꎬ下降液膜与上升蒸汽的相对运动速度大幅增加ꎬ从而在气-液临界面处对冷凝液膜产生扰动ꎬ进而削弱液膜厚度并使液膜由连续状态转变为分散的液滴ꎬ冷凝段传热机理向珠状凝结转变ꎬ如图9所示.因此削弱液膜导热热阻[21]并增强蒸汽与热管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强度可提高换热系数.图8㊀不同加热功率下螺纹管和普通管冷凝段传热系数的对比Fig 8㊀Comparisonofheattransfercoefficientbetweencondensationsectionofthreadedtubeandordinarypipeunderdifferentinputpower图9㊀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冷凝段壁面凝结状况Fig 9㊀Condensationonthewallofcondensationsectionunderdifferentheatingpowerconditions3㊀结㊀论为了对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的管内工质运行机理进行更好地分析ꎬ本文研究了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和内壁面光滑的重力热管的数值模拟.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得出如下结论:(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ꎬ同一时刻下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生成气泡更快且数量更多ꎬ从而缩短了达到沸腾时所需的时间ꎬ提高了传热效率.(2)蒸发段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的he在加热功率为73W时存在一个最大值ꎬ之后由于内螺纹中生成的气泡不能及时排除而引起干涸极限ꎬ从而使传热系数减小.普通管的he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3)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ꎬ两种结构重力热管的传热系数都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ꎬ在小于最大值73W的区域内增长速度较为平稳ꎬ大于或等于最大值区域内由于较大功率的影响使管内冷凝液膜由膜状凝结转变为珠状凝结ꎬ因此增长速度较为剧烈.参考文献:[1]㊀MUYHꎬLIGYꎬYUQH.NumericalStudyofLong-TermCoolingEffectsofThermosyphonsAroundTowerFootingsinPermafrostRegionsA ̄longTheQinghai-TibetPowerTransmissionLine[J].ColdRegionsScience&Technologyꎬ2016ꎬ121:237-249.[2]㊀AUNGNZꎬLISJ.NumericalInvestigationonEffectofRiserDiameterandInclinationonSystemParametersinaTwo-PhaseClosedLoopThermo ̄syphonSolarWaterHeater[J].EnergyConversion&Managementꎬ2013ꎬ75(5):25-35. [3]㊀TONINELLIPꎬMARIANIAꎬCOLDD.Experi ̄mentsandSimulationsonaThermosyphonSolarCollectorwithIntegratedStorage[J].JournalofPhysics:ConferenceSeriesꎬ2015ꎬ655(1):1-11. [4]㊀EIDANAAꎬNAJIMSEꎬJALILJM.ExperimentalandNumericalInvestigationofThermosyphonPer ̄formanceinHVACSystemApplications[J].HeatandMassTransferꎬ2016ꎬ52:2879-2893. [5]㊀KANNANMꎬNATARAJANE.ThermalPerform ̄㊀第4期战洪仁ꎬ等:带有内螺纹的重力热管仿真模拟研究357㊀anceofaTwo-PhaseClosedThermosyphonforWasteHeatRecoverySystem[J].JournalofAp ̄pliedSciencesꎬ2010ꎬ10(5):413-418.[6]㊀BARZIYMꎬASSADIM.EvaluationofaThermo ̄syphonHeatPipeOperationandApplicationinaWasteHeatRecoverySystem[J].ExperimentalHeatTransferꎬ2015ꎬ28(5):493-510.[7]㊀庄骏ꎬ张红.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ꎬ2000:82-86.[8]㊀林宗虎.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ꎬ1987:12-18.[9]㊀WANGXYꎬXINGMꎬTIANFZꎬetal.EffectofInternalHelicalMicrofinononCondensationPer ̄formanceofTwo-PhaseClosedThermosyphon[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ꎬ2012ꎬ516-517:9-14.[10]方书起ꎬ赵凌ꎬ史启辉ꎬ等.螺旋槽重力热管强化传热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ꎬ2008ꎬ36(6):19-21.[11]邓斌ꎬ王凯ꎬ陶文铨.新齿型内螺纹传热管蒸发性能研究[J].制冷学报ꎬ2007ꎬ28(4):54-58.[12]杜斌ꎬ董华ꎬ张敬奎ꎬ等.重力热管单线内螺纹分布强化换热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ꎬ2017ꎬ32(6):12-16.[13]杜斌.单线内螺纹重力热管强化换热实验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ꎬ2016:31-37.[14]辛公明ꎬ张鲁生ꎬ王鑫煜ꎬ等.自湿润流体内螺纹重力热管传热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ꎬ2013ꎬ34(12):2363-2365.[15]辛公明ꎬ王鑫煜ꎬ张鲁生ꎬ等.内螺纹重力热管变功率运行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ꎬ2013ꎬ34(11):2116-2119.[16]田富中ꎬ辛公明ꎬ亓海青ꎬ等.交叉齿内螺纹重力热管强化传热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ꎬ2014ꎬ35(5):927-930.[17]SCHEPPERSCKDꎬHEYHDERICKXGJꎬMA ̄RINGB.ModelingtheEvaporationofaHydrocar ̄bonFeedstockintheConvectionSectionofaSteamCracker[J].ComputersandChemicalEngineeringꎬ2009ꎬ33(1):122-132.[18]战洪仁ꎬ李春晓ꎬ王立鹏ꎬ等.两相闭式重力热管强化传热研究进展[J].热力发电ꎬ2016ꎬ45(9):7-14.[19]闫明宇ꎬ孙铁ꎬ杨雪峰ꎬ等.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最佳传热工况的数值分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ꎬ2015ꎬ28(5):91-94.[20]战洪仁ꎬ吴众ꎬ金志浩ꎬ等.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传热机理模拟研究[J].热力发电ꎬ2018ꎬ47(1):46-52.[21]惠尧.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沈阳:沈阳化工大学ꎬ2018:40-47.NumericalSimulationofGravityHeatPipewithInternalThreadsZHANHong-renꎬ㊀ZHANGQian-qianꎬ㊀SHIShengꎬ㊀WANGLi-pengꎬ㊀HUIYao(Shenya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ꎬShenyang110142ꎬChina)Abstract:㊀Throughnumericalsimulationꎬthefeasibilityofnumericalmodelofgravityheatpipewithorwithoutinternalthreadinevaporationsectionwasanalyzedunderdifferentheatingpowerconditions.Theeffectsofheatingpowerandinternalthreadonheattransferperformanceofgravityheatpipewereana ̄lyzedbyboilingheattransfermechanismandsimulationresults.Theresultsshowthatunderthesameoth ̄erconditionsꎬmorebubblesaregeneratedinthegravityheatpipewithinternalthreadsintheevaporationsectionatthesametimeꎬwhichshortensthetimeneededtoreachboilingandimprovestheheattransferefficiency.Generallyspeakingꎬthe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thegravityheatpipewithinternalthreadsintheevaporationsectionishigherthanthatoftheordinarytubeꎬandtheheattransferinthetubeisen ̄hanced.Keywords:㊀gravityheatpipeꎻ㊀internalthreadꎻ㊀numericalsimulationꎻ㊀heattransfercoefficientꎻ㊀heattransferenhancement。

重力热管换热特性数值模拟

重力热管换热特性数值模拟

重力热管换热特性数值模拟战洪仁;张海松;韩冬雪;李春晓;吴众【摘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CFD)建立重力热管( TPCT)数值模型,将数值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进而探讨加热功率和充液率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将已发展的传热传质关系式转化为相应控制方程源项,通过自定义函数( UDF)实现重力热管内部相变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两相流与相变过程的重力热管CFD模型。

结果表明:通过CFD数值方法可较好地模拟重力热管内部复杂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在加热功率为12~60 W内,重力热管的等效对流换热系数随加热功率增大而增大;在充液率为30%~60%范围内,重力热管的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均随充液率增加而减小,当充液率为30%时,重力热管换热性能较好。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model for simulation of thetwo-phase closed thermo-syphon( TPCT)were studied,and its synthetic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ex-periment. Through user-defined functions( UDF)to realize interna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phase change in TPCT.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flow and heat field′scharacteristic of in-lets and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were gained,and the arithmetic of aerodynamics was founded. Moreover, the following contents are included:under provided heat power 12~60 W and filling ratio 30 % ~60 %,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rmosyphon increases with the heating input power increasing,while decrea-ses with the filling rate increasing and the filling ratio with 30 % is better.【期刊名称】《沈阳化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5页(P254-258)【关键词】重力热管;VOF模型;传热特性;数值模拟【作者】战洪仁;张海松;韩冬雪;李春晓;吴众【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72.4热管作为一种高效能的传热元件,广泛应用在制冷、化工、新能源开发和余热回收中.但是,与传统传热元件相比,大部分研究还局限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上,对于热管的基础研究还不够重视,这使得热管技术的推广受到了影响.目前,对热管的设计计算和结构优化依然采用传统的集总参数法.传统的集总参数法具有计算简单、计算量小等优点,却不能进一步揭示热管内部复杂的流动与传热机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为重力热管的内部流动与传热过程研究以及深入其内部机理探讨开辟了新思路.以CFD为基础建立重力热管两相流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对其内部传质传热过程进行计算和分析,相比于集总参数法能够大大减小工作量,其结果更准确[1].但目前完全基于CFD的方法对热管进行研究的报道较少,已有的实验研究也是做了大量的假设,与热管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差别.而以CFD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保证热管内部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能深入其内部机理为实验结果、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方法三者结合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已有的两相流模型基础上,将已有的传热传质关系式转化为相应控制方程源项,通过自定义函数(UDF)实现重力热管内部相变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一个包含两相流和变相过程的重力热管CFD模型,将数值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进而探讨充液率和加热功率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1.1 两相流基本方程两相流与单相流不同之处在于存在相间界面,界面上介质参数突变导致界面间参数或特性存在传递,尤其是对汽液两相流,相间分散和变形使界面本身变得不稳定,由此产生各种不同流型,反过来这些变化又影响特性函数及基本方程的变化,这使两相流方程变得极为复杂[2].在两相模型中为了考虑界面传递特性及两相间的作用,可以将两相流基本方程表达成如下形式.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式中:ρm为混合密度,kg/m3;um为混合速度,m/s;A为界面面积,m2;t为时间,s;p为压力,Pa;τm为剪切力,N/m2;Em为混合流场内部能量,J;Fm为体积力,N;Mh和Me分别为质量源项和能量源项.1.2 两相流参数的确定两相流参数的选择决定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结果的精确性,为了方便与实验数据拟合,常对真实参数进行权重因子的加权处理.混合物性参数决定于不同相的体积分数[3],混合相的密度、黏度分别由下式确定:考虑到热容的单位为J/(kg·K),不能简单地用体积加权平均值表示,故由下式确定:对于总能量和温度的关系,可由下式确定:ρ为密度,kg/m3;μ为动力黏度,Pa/s;cp为定压比热容,J/(kg·K);下角标k 表示第k相;φk表示第k相的体积分数;E为总能量,W.1.3 相变模型热管内通常是流体工质与空气的混合物,在与工质流体(液膜或者液滴)的接触面上,存在着热质交换.要想通过CFD软件实现TPCT内部的相变过程,需要自定义函数来实现,将已发展的传热传质关系式转化为相应的控制方程源项,通过UDF程序定义不同相之间的质量传递和能量传输方程.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所有相质量和是不变的,将汽液两相之间的质量转移作为质量源项定义到体积比函数中.另外,考虑到吸收与释放热量过程中的潜热,还要定义能量源项.根据De Schepper等[4]的研究结果,可将质量源项和能量源项写成表1所示形式.表1中t为温度,℃;ΔH为蒸发焓差,J/kg;Sk和Sh分别为质量源项和能量源项;ρ为密度,kg/m3;φ为体积分数;下标l、v、s分别代表液相、汽相、饱和.2.1 CFD软件选择选择求解流体流动和传热的通用软件Fluent,该软件提供了3种多相流模型,分别为流体体积模型、混合模型和欧拉模型.考虑重力热管具有分层自由面流动和泡状流的综合特征,宜采用VOF模型进行计算,汽液交界面捕捉通过目前最精准的VOF-PLIC法[5]获得.在VOF模型[6]中,对第q相流体的体积分数记为φq,则φq=1时控制容积充满第g相流体;当0<φq<1时该控制容积不仅仅包含g相流体,控制容积中所有相体积分数之和为1;当φq=0时控制容积不含第g相流体.2.2 CSF模型为提高相间界面精度,引入连续表面张力模型.该模型由Brackbill等[7]提出,基本思想是依据散度定理,将表面张力在汽液界面上的面积分转变为体积分,并将这个体积力作为源项添加到动量方程中,在一个控制体内,可将表面张力源项简化两相叠加,形式如下:式中为容积平均密度,kg/m3;σ为表面张力,N/m;k为曲率半径;i,j为计算因子.2.3 自定义函数及其实现若要使用CDF没有的模型,需要自定义函数来实现,通过UDF程序定义不同相之间的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求解程序结构如图1所示.3.1 模型验证模拟采用Liu等[8]的实验模型,铜-水重力热管,几何参数为外径8 mm、内径6.8 mm,全长350 mm,操作压力为7.4 kPa,冷凝段采用冷却水自然对流,蒸发段为恒热流密度加热.对CFD模拟得到的壁温与实验结果比较,如图2所示.从整体上看,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一定的误差,造成误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本模型的假设中,认为蒸汽的饱和温度沿轴向不变,且得到的蒸发段壁温为热管的实际壁温,所以模拟得到的壁面等温性好.除此之外,可以得到热管内部的温度云图、速度矢量图,如图3所示.从冷凝段温度云图可以看出蒸汽温度梯度的变化,沿壁面方向由于蒸汽遇冷冷凝成水,放出潜热所以壁面温度降低;从速度矢量图可以看出,蒸汽沿轴向方向向上流动,由于蒸汽在壁面遇冷冷凝,在两边壁面冷凝成水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壁面向下流动,从矢量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蒸汽在壁面两侧速度方向向下.该温度云图、速度矢量图与热管基本理论相符[9],认为模型正确.3.2 综合传热性能分析采用一种能综合反映热管传热性能的评价方法,即等效对流传热系数[10]是介于蒸发段对流传热系数与冷凝对流传热系数之间的一个加权平均值,综合反映热管蒸发段液体沸腾和冷凝段蒸汽凝结两种传热过程,其计算公式为:heq=式中:heq为等效对流换热系数,W/(m2·K);λ为导热系数,W/(m2·K);Q为加热功率,W;Le、Lc分别为蒸发段、冷凝段长度,m;di、d0分别为热管内径、外径,m;twi,e、twi,c分别为蒸发段、冷凝段的壁温,℃;从图4(a)可以看出:在加热功率为12~60 W范围内,heq随着Q的升高不断增大,这说明增加加热功率使TPCT传热性能变好.加热功率对传热性能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加热功率增大,生成蒸汽的速率增大,而蒸汽流速增大导致汽液界面摩擦力增大,从而阻碍了冷凝段液膜的向下流动,使冷凝段液膜厚度增大.随着液膜厚度和蒸汽速度的增加在汽液交界面产生界面波动,这增加了传热表面积和加剧了对冷凝段液膜的扰动,从而提高了冷凝段换热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TPCT壁面温度升高,壁面过热度增大,沸腾汽化核心数增多,整个沸腾换热强度增强.此外,随着汽泡生成频率的增加,汽泡在壁面上成长到一定大小后,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从加热面脱离进入液体中,加热面上汽泡的生长和脱离使加热面附近的液体产生强烈的扰动,从而使蒸发段对流得到强化.从图4(b)可以看出:在充液率为30 %~60 %范围内,heq随着充液率的升高而减小,这说明增加充液率使TPCT综合传热性能变差.充液率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从热阻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充液率低对应的液池高度也低,那么液池内的各处温差较小,从而热阻较小有利于液池内的核态沸腾;相反,当充液率逐渐增大,那么液池液位高度增加,热阻也随之增加.除此之外,液池液位升高,TPCT内部压差变大,液池内部生成的汽泡脱离液面的阻力变大,减弱了汽泡脱离对液池的扰动,抑制了沸腾传热,从而使得蒸发段传热系数逐渐降低.(1) 根据已有的传热传质关系式,通过CFD软件在控制方程中加载控制方程源项,利用VOF模型可以模拟和计算TPCT内部复杂的流动与传热过程.(2) 在加热功率为12~60 W下,重力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随加热功率增大而增大.(3) 在充液率为30 %~60 %范围内,重力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随充液率的增加而减小,在研究范围内充液率为30%,重力热管综合传热性能更好.【相关文献】[1] XU H J,QU Z G,TAO W Q.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Self-coupling Heat Transfer in a Counter-flow Double-pipe Heat Exchanger Filled with Metallic Foam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4,66(1):43-54.[2] ZEMANSKY M W,MENGER K.Heat and Thermodynamics[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1952,20(4):248.[3] ENRIGHT D,FEDKIW R,FERZIGER J.A Hybrid Particle Level Set Method for Improved Interface Capturing[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2002,183(1):83-116.[4] SCHEPPER S C K D,HEYNDERICKX G J,MARIN G B.CFD Modeling of All Gas-liquid and Vapor-liquid Flow Regimes Predicted by the Baker Chart[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8,138(1/2/3):349-357.[5] ENRIGHT D,FEDKIW R,FERZIGER J,et al.A Hybrid Particle Level Set Method for Improved Interface Capturing[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2002,183(1):83-116. [6] HIRT C W,NICHOLS B D.Volume of Fluid(VOF) Method for the Dynamics of free Boundarie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981,39(1):201-225.[7] WANG Z,TONG A Y.A Sharp Surface Tension Modeling Method for Two-phase Incompressible Interfacial Flow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2010,64(7):709-732.[8] LIU Z H,LI Y Y,BAO R.Thermal Performance of Inclined Grooved Heat Pipes Using Nano Fui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2010,49(9):1680-1687.[9] 庄骏,张红.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5-40.[10]闫小克.热管传热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0:53-54.。

重力热管基于VOF_模型的传热特性研究

重力热管基于VOF_模型的传热特性研究

t mix - t sat
h fg .
t sat
(9)
(10)
其中:t mix 为混和温度ꎬ℃ ꎻt sat 为饱和温度ꎬ℃ ꎻS m
连续性方程
∂ρ
+ ▽( ρu) = 0.
∂t
(7)
相变发生的位置为冷凝段且温度为 t mix <
S m = βρ v φ v
2 3 控制方程
(6)
能量转移源项为
液膜的变化情况ꎬ明显反映出随着蒸汽量及蒸汽
产生速度的增加ꎬ液膜逐渐增厚ꎬ削弱了冷凝段
的换热.
图 3 蒸发段不同时刻液相和气相分布
Fig. 3 Distribution of liquid and vapor phases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evaporation section
好地呈现出来. 当加热功率为 60 W 时ꎬ换热系数达到最大值ꎻ当加热功率继续增加到 80 W 时ꎬ换
热系数逐渐下降. 当充液率在 0 20 ~ 0 24 范围时ꎬ随着充液率的增加ꎬ等效对流换热系数也增加ꎻ
当充液率在 0 24 ~ 0 32 时ꎬ等效对流换热系数逐渐降低ꎻ充液率为 0 24 时ꎬ等效对流换热系数最
壁面的液体受热导致密度变小ꎬ与液池中心温度
泡数量增多ꎬ气泡在向液池表面运动的过程中体
2 6 边界条件
he =
热性能.
间的扰动增加. 此时ꎬ液池为核态沸腾ꎬ换热系数
最高. 液膜处的壁面过热度加大ꎬ壁面上有大量
气泡生成ꎬ彼此干扰ꎬ液膜向下流动时将汽化核
心扫离. 通过液膜导热ꎬ气泡体积增大ꎬ上升至液
膜表面破裂ꎬ形成很薄的液膜层. 随着气泡的溢
图 3 为蒸发段不同时刻液相和气相分布ꎬ可

重力热管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过程及程序设计

重力热管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过程及程序设计

三章重力热管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模拟求解3.1重力式热管模型建立的分析思路对于重力式热管的凝结换热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分析的基本思想如下: (1)对层流状态下的竖壁凝结换热建立模型,提出合理的假设条件;(2)取液膜微元控制体,对它进行受力分析和能量平衡分析,建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合理简化边界条件。

简化方程,找出液膜厚度、切应力与液膜下降高度间的关系式;(3)通过能量平衡关系式,由己知的热管内压强(定性温度)和冷却介质带走的热热流,计算出热管的内壁温度;(4)离散液膜长度,假设在每一个微元液膜段内,液膜内的各个参数都是一样的(如果微元液膜足够小的话,这个假设是成立的),积分得到边界方程,并求得各个关系式;(5)在各个离散点处求出凝结换热系数,然后计算出所有离散点的凝结换热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所要求的凝结换热系数的数值解。

3.2物理模型建立和数学描述3.2.1模型合理的简化和假定图3-1重力式热管冷凝段模型热管内部的冷凝液膜和热管的内径比起来很薄,因此研究热管内部的凝结换热可以简化成研究大平板表面的凝结换热处理,这样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化。

只考虑竖直方向,其他方向不考虑。

在竖直的热管中,没有不凝结气体的影响,建立坐标系,它的流动模型如图3-1所示。

在分析中,作若干合理的简化假定以忽略次要因素。

除了已经明确的纯净饱和蒸汽层流液膜的假定外,还有:(1)蒸汽及凝结液的热物性是常数;(2)液膜的惯性力可以忽略(即控制方程中的对流项可以忽略不计);;(3)汽液界面上无温差,界面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tsat(4)膜内的温度分布是线性的,即认为液膜内的热量转移只有导热,而无对流作用;(5)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6)忽略不凝结气体的影响。

3.2.2理论推导建立如图 3-1所示的凝结液膜柱坐标系统,进行理论分析。

应用N-S 方程,列出液膜在竖直管内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1)连续性方程0)(1=∂∂+∂∂rv rr x u (3.1) (2)轴向动量方程⎥⎦⎤⎢⎣⎡⎪⎭⎫ ⎝⎛∂∂∂∂+⎪⎭⎫ ⎝⎛∂∂∂∂++∂∂-=∂∂+∂∂r u r r r x u x g x pr rvu r x uu 1)(1)(μρρρ 应用假设条件可以得到动量方程的简化形式: 0)(1=-+⎪⎭⎫⎝⎛∂∂∂∂g r u r r r v l ρρμ(3.2) 动量方程的边界条件为0,==u R r ru R r ∂∂=-=μτδδ, 其中u 为冷凝液膜的流动速度,μ为冷凝液膜的动力粘度。

重力热管原理图

重力热管原理图

<2>观测T’1进水温度,T’2出水温度,当其基本稳定 后,记录下T’1 , T’2。
<3>记录进水杯原水量m1,(可推算出原质量),同时 计时,经Δt后,记录进水杯现水量m2。
<4>填写表2,由
p

(m1

m2
)

C
(T2 T1 ) t
计算出其传热
功率。
测量量 测量对象
金属管
热管
表2
T’1 T’2
九、感谢:
本实验原始数据及部分资料由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 化专业2005年学生张良波、杨洋提供。
h端盖重力热管原理图热管金属管tttt2tt1t设测量量测量对象热管金属管pwm2tm1t2t1测量量测量对象16032042s360900热管082164min208900金属管tttt2tt1t设测量量测量对象951750g1000g3813min218热管35750g1000g19835min191金属管pwm2m1t2tt1测量量测量对象0560420250真空表读数356430542680冷凝端温度
由于重力热管没有吸液芯,所以不仅结构简单、 成本低廉,而且传热性能优良,工作可靠。
四、实验仪器
本实验仪器包括两部分: RG-1热管原理实验仪,热管原理实验装置。 1、RG-1热管原理实验仪 前端有三个温度显示电表,分别用来显示进水温度、 出水温度、冷凝端或蒸发端温度。 另有一蒸发端温度设置调节旋扭。
2、T’2<57℃,否则管内会形成正压。 3、管中水流不宜过小,否则T’2可能超过57℃, 但也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T’1 , T’2之差太小,影 响测量。 4、由于整个装置不可能完全绝热,故实际传热功 率大于测量值。 5、管中负压不能太小,可通过增加酒精加以调控。

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

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

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作者:王晓东周大可刘洪辰刘燕妮沈允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19期摘要:重力热管具有传热效率高、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等突出优点,近年来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常规的重力热管在浅层地热开发中已有先例,但是对于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传统的重力热管由于自身结构的制约,在底部液池的充液量、长细比、真空保温、气液对流阻力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该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外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的情况,设计了一款新型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结构。

基于重力热管传热的基本原理,将管长1 000 m以上的超长重力热管分为多级循环系统,每级循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互为整体,在循环交界位置设计热池结构,减少传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传热效率,有效地提升了地热的传递距离。

关键词:多级分离重力热管热循环热池结构中图分类号:TB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051-031 研制背景地热是重要的清洁能源,目前在我国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高温地热资源的开发,仍存在较多问题。

高温地热资源的开发方式主要有3种,即水热系统、EGS系统、单井取热。

其中水热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温地热开发方式[1-3],冰岛深层钻探计划从2000年开始探索,到2016年,已经钻至5 000 m深度岩层,水温400 ℃~1 000 ℃,是目前世界上地热温度最高的案例。

EGS系统在美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都开展过相关试验,最大井深为5 093 m,最高温度是美国的400 ℃。

对于单井取热也就是安装井下换热器,目前应用较少,主要在换热效率以及产液量等方面受限。

2 理论分析重力热管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其工作原理是:热管内注入适量的工质,工质在蒸发段受到外界热源的加热迅速气化,在压力和浮力的作用下,加速向上运动,流至冷凝段与管壁外的冷源发生热交换,凝结液化,液相靠重力回流到蒸发段重新吸热,如此循环往复,将热量从底部蒸发段传递到上部冷凝段。

《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及热管式空预器优化设计》范文

《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及热管式空预器优化设计》范文

《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及热管式空预器优化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热管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重力热管因其独特的传热特性,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重力热管的传热特性,并基于此对热管式空预器进行优化设计。

二、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首先,建立重力热管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在数值模拟过程中,考虑到重力热管的物理特性和传热机理,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进行仿真分析。

通过设定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模拟重力热管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过程。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重力热管的传热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介质、加热功率、结构参数等。

在不同工况下,重力热管的传热效率有所差异。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重力热管的传热特性和规律。

三、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中,采用不同工作介质、加热功率和结构参数的热管进行测试,记录了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数据。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建立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重力热管的传热特性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同时,实验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为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四、热管式空预器优化设计基于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研究结果,对热管式空预器进行优化设计。

首先,根据实际需求和工况条件,确定空预器的结构参数和工作介质。

其次,通过优化设计,提高空预器的传热效率和稳定性。

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对优化后的空预器进行验证和分析。

优化设计后的热管式空预器在传热效率、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同时,优化设计还考虑了空预器的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确保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五、结论本文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重力热管的传热特性。

在此基础上,对热管式空预器进行了优化设计。

热管设计

热管设计

一、设计任务
利用烟气预热空气,完成换热器的设计,提交说明书,画出设计总图和部件图。技术要 求如下: 烟气:进口温度 545℃,出口温度 150℃,压力 1.18 kgf cm 2 ,流量 9 kg s 空气:进口温度 27℃,压力 1.54 kgf cm 2 ,流量 14 kg s
二、问题分析
设计任务所给的流体是烟气和空气, 于是首先可以排除间壁式中的喷淋式换热器和蒸发 冷却器。同时由于两者不能混合,且烟气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与灰尘,所以排除混合式、蓄热 式及板式换热器。两种流体的流量均比较大,而压力不是很大,选择套管式和微型换热器是 不合理的。烟气进出口温差近 400℃,故应选择传热系数大的换热器,于是排除沉浸式。烟 气的平均温度较高,故不应选择板翅式换热器。还剩下管壳式、管翅式和热管换热器,由于 我对热管这个相对比较新型的高效换热器比较感兴趣,于是便选择了热管换热器。 热管是一种依靠管内工质的蒸发、凝 结和循环流动而传递热量的部件。热管型 式可分为吸液芯热管、两相热虹吸管和旋 转热管。工程中烟气预热空气大多使用两 相闭式热虹吸管(也叫重力热管) ,其工作 原理图如图 1 所示。管子为真空密封,当 管子的下端被高温流体加热时,下端的液 体蒸发并以高速向上部移动,在与温度较 低的上端管壁接触后,冷凝成液体,然后 在重力作用下沿管内壁流回下端蒸发段, 从而完成高低温流体的换热循环。热管换 热器传热效率高,管内没有运动部件,运 行可靠。热管外表面常加翅片,单位体积 的换热面积大,结构紧凑,通道简单,管 外流动压力损失小,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 1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及工作原理图
NT
B 14 支 S1
(4)元件加热段外光管面积 Fo ,e
Fo ,e d ole 0.343m2

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试验研究

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试验研究

科技资讯2017 NO.20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48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动力与电气工程1 工程背景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其开发方式主要有3种:水热系统、EGS系统以及井下换热器[1]。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水热系统开发方式[2-3],带来了水污染、废热污染以及地层沉降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不利于我国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而采用井下换热器装置可直接利用天然能量开发,避免直接抽取地热水资源,无需消耗高质能(电能等),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将开发系统与地下水隔离,有效地避免了对地层的污染。

笔者在《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中通过对常规的重力热管结构进行创新性设计,提出多级分离式的热管结构,解决目前深度1000m以上的地热开发井热量无法有效传导至地面的客观问题,其效果如何?需要开展试验室模拟研究。

2 试验设计基础热管指工质在一个抽成高真空的封闭壳体中循环相变而传递热量的装置,其中靠重力完成液相回流的热管结构称为重力热管。

在图1中,重力热管底部的工质在吸热段受到外界热源的加热后,迅速气化,在浮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向上加速运动,流至放热段时与管壁外的冷源发生热交换,凝结液化,液相靠重力回流到加热段重新吸热,如此循环往复,将热量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4]。

在《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中,利用仿生学原理,设计类似竹节的多级分离式热管结构,将原来一次循环的热管结构设置成多级循环体系,各循环体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系统交界处的热池结构中充注比热容较高的液体(可根据目标地层温度调整),不同段热管注入沸点不同的工质,实现多级蒸发冷凝循环。

多级分离式的结构有效地缩短了热管的长度,大大提升了热量的传递,但是各段热管交界处热交换效率以及热损失情况是必须要面对的新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热池结构”作为一个储能区域,其既是下端热管的冷凝放热区,又是上端热管的加热蒸发区,安装于两段热管交界处,直径略大于内套热管,热池内充注高比热容的液体,热池分上下半段,下半段设盘管与下端热管连通。

重力热管中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及案例比较

重力热管中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及案例比较

重力热管中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及案例比较摘要:针对FLUENT模拟中有三种模型这个事实,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热管数值模拟实例的分析比较,总结出FLUENT中使用的三种模型的差异和适用性,证明了数学模型及求解过程的正确性,为优化重力热管设计参数和提高重力热管的换热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力热管,FLUENT,数学模型Abstract: aiming at the FLUENT simulation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odel,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pipe at home and abroad of exampl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ums up the use of three kinds of FLUENT model,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ov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solving process, to optimize the gravity heat pipe design parameters and improve the gravity of the heat pipe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provides theory basis.Keywords: gravity heat pipe, FLUENT, the mathematical model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己经日趋严重,节能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热管作为一种高效传热元件己经在各种热能综合利用场合得到了应用,并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

重力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

重力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

重力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目录第一章概述1.1课题的背景1.2国内外热管的应用1.3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重力热管换热器的理论基础2.1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2.2重力热管的组成2.3重力热管的基本特性第三章环肋管、直肋管、光管的传热计算 3.1烟气及空气参数的确定3.1.1翅片管的应用计算3.1.2纵肋管的应用计算3.2计算结果汇总3.2.1换热器外形结构图3.2.2热管热力计算设计程序3.3经济效益比较第四章结论参考文献附:NFA :管束最小流通面积 n:热管数m:换热器纵深排数 E :迎风面宽度 B :管排数α:蒸发换热系数f η:肋片效率1β:肋化比fl :翅片长度f η:翅片效率fd:翅片外径f δ:翅片厚度1ε:管外污垢系数fe h :管外有效换热系数c fS:空气侧翅片间距cf δ:空气侧翅片节距hQ:烟气放出热量hft :烟气定性温度h fS:烟气侧翅片间距h f δ:烟气侧翅片节距fh :流体换热系数1ψ:气液阻断系数H A :每米长热管管外总表面积fA :每米长热管的翅片表面积S :横向管子中心距HU:总传热系数 mt ∆:对数平均温差c R :外部对流换热热阻o δ:壁厚hHA :加热侧总传热面积ct 2:冷空气出口温度 od :光管外径第一章 概述在众多的传热元件中,热管是人们所知的最有效的传热元件之一。

它可将大量的热量通过其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的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

近年来热管技术飞快发展,特别是热管换热器在余热回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课题的背景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国都把建立可靠、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1997年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包括生物能)己超过130亿吨标煤,其中石油占39.1%,天然气占23%,煤炭占27.6%,核电占7.45%。

重力热管中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及案例比较

重力热管中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及案例比较

重力热管中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及案例比较摘要:针对fluent模拟中有三种模型这个事实,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热管数值模拟实例的分析比较,总结出fluent中使用的三种模型的差异和适用性,证明了数学模型及求解过程的正确性,为优化重力热管设计参数和提高重力热管的换热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力热管, fluent,数学模型abstract: aiming at the fluent simulation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odel,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pipe at home and abroad of exampl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ums up the use of three kinds of fluent model,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ov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solving process, to optimize the gravity heat pipe design parameters and improve the gravity of the heat pipe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provides theory basis.keywords: gravity heat pipe, fluent, the mathematical model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己经日趋严重,节能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热管作为一种高效传热元件己经在各种热能综合利用场合得到了应用,并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

重力热管内部相变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重力热管内部相变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34卷第4期2019年12月矿业工程研究Mineral Engineering ResearchVol.34No.4D co.2019doi:10D3582/jDnkiD674-5876.2019.04.010重力热管内部相变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卿倩,张登春*,陈大伟,李孔清(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为了探究重力热管内部的相变及传热过程,利用FLUENT14.5软件对二维热管进行数值模拟.采用VOF模型,为了准确捕捉气液两相分布,通过加入质量能量源项以UDF形式添加至各相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6种不同加热功率下重力热管各段的平均温度值,并与实验值对比,证实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研究了充液率对重力热管传热效率的影响,计算了4种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璧温分布及热阻大小.结果发现:数值模拟能直观有效地反映重力热管内的蒸发冷凝现象;VOF模型能很好地捕捉气液分离现象、气泡的成长合并及液膜的产生;热管总热阻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少,在加热功率大于170W后,热阻随加热功率增加而减少的速率下降;随着充液率的增加,热阻逐渐减少,且相变工质初始充液率为1时热管性能较好.关键词:重力热管;相变过程;数值模拟;充液率;传热效率中图分类号:TK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102(2019)04-0057-08Numericai Simulation of th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Procest in Gravitahonai Heat PipeQiny Qian,Zhany Denychun,Chen Dawei,Li Kongqiny(School of Civii Eneineerine,Hunan Univeaity ol Science and Technoloyy,XiangWn411201,China)Abstract:In ordee to explore the phass chanye and heat transfee processes in a two-phass closed thermosyphon,a2D model is built to simulate by usiny FLUENT14.5-In ordee to capture the yas-liquid two-phas.dosiaobuioon moa.attuaaioy,ih.VOFmod.oosadopid eoasomuoaioon,and ma s and.n.ayysouat.iams are added to each phase in the form of UDF foe numeycal calculation-The averaye temperature of each section of ihe iheamosyphon undea sot doeaeni heaiony poweas aae taotuoaied,tompaaed woih ihe etpeaomeniao measuaemenisaiihesametondoioon ioton oam ihe au ihen iotoiy o?ihe nume aota os omu oa ioon.The wa o iempe aa iu ae dosiaobuioon and iheamaoaesosianteo?iheiheamosyphon undeaouadoeaenio o onyaaiesaaesomuoaied iosiudyihe eetio?ooquod o o onyaaieon ihe heai iaans e ae otoen ty o?a ihe amosyphon.Resu ois show ihaiihenumeaotao somuoaioon tan eetioeeoyand oniuoioeeoyaeoetiiheeeapoaaioon and tondensaioon phenomenon on aiwo-phase toosed iheamosyphon.TheVOFmodeotan we o tapiuaeihephenomenon o?yas-ooquod sepaaaioon,bubboeyaowih and toaoestente,and iheyeneaaioon o?ooquod oom.Theioiaoiheamaoaesosiantedetaeaseswoih iheontaeaseo? heaionypowea.When iheheaionypoweaosmoaeihan170W,iheaaieo?iheamaoaesosiantedetaeaseswoih ihe ontaeaseo?heaionypowea.Woih iheontaeaseo?ooquod o o onyaaie,iheiheamaoaesosiantedetaeasesyaadua o y.The peaoamanteo?iheiheamosyphon osbe i eawhen iheonoioaoo o onyaaieo?ihephasethanyemedoum osequaoio1.Keywordt:yravitational heat pipe;phase chanye process;numSsioulation%filliny ratio;heat iaanseaaai收稿日期:2019-11-20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JJ2054);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进步与创新重点资助项目(201413)通信作者$E-maii:dczhang2000@58矿业工程研究2019年第34卷重力热管,也叫两相式热虹吸管,传热介质被充入重力热管的蒸发段,经蒸发段外壁的加热达到沸点后变为气态上升至冷凝段,气态介质在冷凝段进行放热后冷凝至液态,由于重力作用重新回到重力热管的蒸发段完成一个循环•这要求在位置结构上,冷凝段必须在蒸发段之上•由于其结构简单、容易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1_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热管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韩振兴等'5(通过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测量系统对冷凝段乙醇蒸气的冷凝过程进行监测,观察不同工况条件下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气、液分布特性和液膜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曹小林等⑷提出新型结构形式的重力热管换热器,通过建立单根竖直管道物理模型,分别对冷凝段、绝热段和蒸发段建立稳态传热数学模型,应用等热流密度边界条件并通过工程方程求解器(EES)进行了数值计算.战洪仁等'7]为研究重力热管内部沸腾冷凝过程,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对汽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张劲草等[8]以铜-水重力热管为对象,研究了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的长度及位置等条件改变时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陈军等'9]为了揭示两相闭式热虹吸管蒸发段及冷凝段工质相变传热本质,以其为基础建立数值模型,基于VOF模型确定气液两相间的相界面,对采用工质为水和R134a的热管运行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张龙等'10]针对现场热管井实例,分析影响碳钢-水超长重力热管热传输性能的因素,通过对热管井结构的改造以提高其传热性能,并对热管井结构和工质进行了展望•张云峰等'11(通过CFD仿真模拟,分析了重力热管内水相变换热过程的特性,研究了热管蒸发段充液率为35%时不同加热功率对热管相变换热的影响,以及加热功率为2000W时蒸发段充液率对热管相变换热的影响•王啸远等'12(基于VOF模型和改进的相变模型对热虹吸管稳态相变传热过程进行CFD 模拟,根据温度分布实验数据和可视化实验验证,分析了充液率对热管蒸发冷凝传热行为的影响.Bandar 等[13(利用CFD模拟无芯热管或热虹吸管运行期间的两相流动和传热现象,数值预测的温度曲线和实验温度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Zied Lataoui'14(对不锈钢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了3种相容的工作流体:水,乙醇和丙酮及填充率对热虹吸管的稳态热性能的影响.Davoud[15]研究了两相闭式热虹吸管(TPCT)的瞬态性能.本文利用FLUENT14.5软件对重力热管内部蒸发冷凝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前人所做的实验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模拟的真实准确性,继而研究不同充液率对重力热管的影响,通过不同功率及充液率下热管各段的温度平均值及热阻的大小,得出重力热管内具体的蒸发冷凝相变和传热过程及最佳充液率的大小.1重力热管计算模型12重力热管工作原理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液态工质在负压状态下充入重力热管的蒸发段中密封,在蒸发段中受热相变为气态工质,由于升力的作用经绝热段上升至冷凝段,在冷凝段释放潜热后冷凝为液态贴附在冷凝段壁面,由于重力的作用再次回到蒸发段,完成一个工作循环.1.2VOF模型重力热管的蒸发冷凝模拟采用VOF模型,多相流计算的难度在于捕捉不用相态间的界面,而VOF模型主要用于跟踪两种或多种不相溶液体的界面位置,能够很好地捕捉气液两相分离界面.VOF模型使用Navier-Stokes方程通过定义各相的体积分数来对各相的运动进行追踪,从而确定各相之间的相界面•在每个计算单元中,所有组分的体积分数之和为1,即如果"t为液相的体积分数,"为气相的体积分数,则在每一计算单元中存在3种情况:(1)"t=1:单元全部为液相;(2)"=0:单元全部为气相;!3)0<"<1:单元处于气液相界面.12控制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用于描述重力热管中工作流体的运动.1.3.1连续性方程詈+"5)#0-(1)第4期卿倩,等:重力热管内部相变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59式中:p 为密度,ky/m 3;"为速度矢量,m/s ; t 为时间,s.1.3.2动量方程[,V u + V u T一知!・训(pu ) + !• (puu)二一 Vp + !•&+ ' + =C SF(2)式中:g 为重力加速度,m/s 2 ; P 为压力,Pa ;,为动力黏度,Pa / s ; 9为单位张量;=csf 为表面张力,N/m.对于流体两相界面表面张力的影响,引入Brackbrn 等[16(表面张力模型,表达式为式中:C 为表面曲率,下标Oe 分别表示液相、气相;p o 为液态水密度,ky/rm ; 为表面张力系数,N/叫其计算式为= 0.098 058 56 - 1.845 ; 10一5 - 2.3 ; 10152.(4)重力热管中工作流体的物理性质取决于各相的体积分数,因此密度和粘度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 =+ (1 - "Opp (5),="旳 + (1 - "O(6)式中:p 为密度,ky/m 3,其计算式为Pi = 859.008 3 + 1.252 2095 - 0.002 642 952.(7)1.3.3能量方程&—(p C ) + V- (pEu ) = V- (3 • V 5) + V- (p ) + S e&t(8)式中:E 为能量,J ; 5为温度,K ; 3为热导率,W/(m - K ) ; S c 为能量源项,用于计算蒸发冷凝过程中的热 量传递-VOF 模型中将温度5作为质量平均变量,热导率3的计算式为3 = "]3[ + (1 - "]) 3e .能量E 的计算公式为EaiPi C + "p E e"1P1 + "Pe(9)(10)2数值计算方法22网格划分参照B.Cadhl [13]所做实验建立物理模型,计算重力热管总长度为500 mm ,其中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分别长为 200,100,200 mm ,计算模型直径为(22 mmX1.5 mm.利用 Gambit 进行网格划分,靠近内壁面对网格进行加密处理,如图2所示.为了研究模型网格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网格独立性验证,将3种不同的网格数量所得出的计算结 果统计于表1中•表1为不同网格数下的蒸发段与冷凝段的平均温度,并计算了各自的热阻大小•由表1可以看出,网格数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不大,因此考虑到精确性与计算时间成本的影响,本文选择网格数为56 336的模型进图2不同网格数下的模型行计算,靠近壁面设置更密的网格来捕捉内壁面的气液两相贴附状态-60矿业工程研究2019年第34卷表1网格独立性结果网格数量5/K1evap,av/丄、5/K1cond,av/丄、)cfd/(K/W)28336379.02328.290.293556336378.43328.430.289286.516378.07328.410.2873表中:5sp,ai为计算出的蒸发段平均温度,K;5)d,ai为计算出的冷凝段平均温度j;)CFD为计算出的总热阻,IKW.2.2边界条件根据实验实测值'13]设定边界条件,如表2所示.假设充液率(即液体所占蒸发段的体积分数)为50%,冷凝段放热量根据冷却水得热量确定,计算公式如式(11)所示•设置蒸发段边界条件为恒热流密度,绝热段壁面边界条件设置为热流密度为0,冷凝段对流边界条件根据实验所测得自然流温度为296K,传热系数根据冷却水段计算公式(12)获得.考虑两相接触面表面张力的影响,表面张力系数计算公式如式(4)所示•为了更好地捕捉气液分离界面,采用VOF模型进行计算,设置瞬态时间步长为0.0005s.将气态设置为主相,液态设为次相,液态水的密度采用多项式表示为温度的函数,其具体形式如式(7)所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采用SIMPLE算法处理,能量与动量方程均采用二阶迎风格式,相体积分数采用几何重构法,压力插值采用PRESTO算法.设置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残差收敛标准为10-4,能量方程的残差收敛标准为10"为探究不同充液率对重力热管传热的影响,分别对充液率为30%,50%,75%及100%进行计算,充液率通过在FLUENT中标记区域的方式设置气液相的体积分数获得.$#FC p(5-5)-(11)式中:f为冷却水流量,kg/s;C p为水的比热容,J/(kg-K);5为冷却水出口温度,K;5为冷却水进口温度,K._______$2$45,tD c(12)式中:D c为冷凝段对流传热系数,W/(m2•K);$为冷凝段传热量,W;5,t为冷凝段平均温度,K;5为冷却水平均温度,K.表2不同功率下冷凝传热系数值蒸发段输入功率$6宀冷却水温度几/K冷凝段$/W5c,ca/K D c/(W/(m2/K))100.41298.9953312.41509.3172.87301.45162.6318.07707.6225.25302.95192.2320.55790.6275.60305.2236.6325.95824.9299.52306.3254.8323.911046.6376.14309.4336.6330.331163.52.3源项设置为了实现流体在重力热管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编写UDF程序加入质量及能量源项.根据Schepper 等[17(在2009年提出的相变过程中气液两相的能量质量传递公式,如表3所示.当重力热管中混合相的温度大于饱和温度时(即表3中5>5a.),蒸发过程开始,水由液相蒸发为水蒸气,饱和水蒸气经绝热段上升至冷凝段,当混合相的温度小于饱和温度时(即表3中5<5a.),冷凝过程开始,饱和水蒸气与冷凝壁面进行放热冷凝为液体•表3中,S”为体积分数方程中的质量源项;5at为饱和温度,K;5,5分别为液相、气相温度,K;"t,"i分别为液相、气相的体积分数,S r为能量方程中的能量源项,△/为流体的相变潜热,J/kg.设置饱和温度5at为373K,水的汽化潜热为2455000J/kg.将表3中的能量质量源项表达式通过UDF编程导入FLUENT中,定义气液及混合相的源项再进行计算-第4期卿倩,等:重力热管内部相变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61表3质量和能量转移公式传递类别相变过程相态源项「5 - 5as 液相S m .1 "\P\ 5蒸发过程5 > 5詁』sat「5 - 5S as 气相S m.1 "lPl5 15saF质里传递5e - 5a s 液相S o = .2"P p亠 J冷凝过程5 < 5assat5e - 5st 气相S o =-.2 "ie ^^05as 蒸发过程5 > 5asS c =-.1 "PO 耳冬5能量传递5 - 5 o 冷凝过程5 < 5詁S c = .2 "ie 丄"Jsat3计算结果与讨论32流态分析图3为加热功率为172.87 W 时蒸发段内气液两相体积分数分布图,花纹部分代表只有液相时(即液相体积分数为1),黑色部分代表只有气相时(即液相体积分数为0).在最开始时(t 0 s ),液相占据蒸发段 的50%,受到蒸发段恒定热流量的加热,贴近壁面处最开始受热形成气泡,慢慢地小气泡开始运动聚合成 较大的气泡,相邻的聚合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再聚合,在加热面上将形成一个气柱,随着上升气泡的不断聚 合,气相体积分数的比例逐渐增大,由图3的不同时刻时气泡分布可看出液体经壁面受热后从泡状流动到弹状流动再到环状流动的变化过程.随着热量的持续输入,液态工质不断受热蒸发,其大量的饱和蒸汽经由绝热段流向冷凝段.饱和水蒸汽到达冷凝段后,在冷凝段壁面遇冷释放潜热后冷凝成液态水贴附在壁面,最初水蒸汽量较少,在冷凝段壁面会形成液珠状呈珠状凝结,随着蒸发过程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饱和水蒸汽在冷凝壁面凝结,最初的珠状凝结慢慢聚合成液膜状形成膜状凝结,图4为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时 冷凝段壁面产生的液膜图-图3不同时刻下蒸发段内相态体积分数0.950.900.850.800.750.700.650.600.550.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05图4达到稳定时冷凝壁面液膜32重力热管传热性能重力热管整体传热性能可由整体热阻来体现,热管总传热量$正比于传热温差,反比于总热阻,其具 体表达式如式(13)所示,热管的整体热阻可由式(14)计算得到-62矿业工程研究2019年第34卷式中:)为重力热管的总热阻,K/W;5aa"CFD为数值模拟所得蒸发段的平均值,K;5aa"CFD为数值模拟所得冷凝段的平均值,K;$"为输入热功率"W.表4为不同热功率下重力热管各段平均温度实验值[13]与本文模拟值的对比及在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热阻值•由表4可以看出,模拟结果与实验值的趋势大致相同,平均误差分别为8.48%,10.08%,2.46%,可认为此次模拟能有效地反映热管内部传热传质状态.表4不同热功率下重力热管各段平均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功率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热阻$n小5vca/K实验值5存模拟值)/%5/K实验值5/K模拟值)/%5c,ca/K实验值5c,ca/K模拟值)/%^EXP/(K/W)^CFD/(K/W)100.41343.00374.619.21321.25364.6413.51312.412334.467.060.30460.3999 17237341.60378.4310.78327.45364.5811.34318.070328.43 3.260.13610.2892 225.25348.30381.23932331.05364.6010.13320.550326.80 1.950.12230.2416 275.60356.10384.417.95335.55365.668.97325.950327.540330.10940.2063 299.52358.75385.74735336.25365.528.70323.910323.260.200.11630.2086 376.14370.20391.89536342.75369.517.81330.330324.49 1.770.10600.1992平均误差/%8.4810.08 2.46图5为不同输入热功率下热管各段测温点实验值[13]与本文模拟值的对比,模拟的蒸发段平均值与实验值有一定的偏差,而冷凝段表现很好的一致性•这是由于在实验中,热管蒸发段外部缠绕电热阻丝,由热阻丝加热从而加热蒸发段外壁,会产生蒸发段外壁加热不均现象,而模拟中是通过给定恒定热功率计算得出,但是由于充液率为50%,150mm处为蒸汽区,故温度会高于处于液池内的50mm处温度.图5不同热功率下重力热管各段壁温图6给出了在不同输入热功率下重力热管总体热阻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由整体趋势看模拟与实验大致相同,在一定范围内(除299.52W时),总热阻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少,这是由于加热功率的增加使管内工质更快受热,从而产生气泡的速度增快,气泡间的碰撞更加强烈,加强了热管的传热性能;由热阻计算式及表4计算结果看,不同热功率下热管运行达到稳定后,蒸发段与冷凝段温差相差并不大,由此热阻也会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小•在功率为299.52W时,此时计算出的热阻相对于热功率为275.6W略微增大,这点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而图6中显示在低热功率下,热阻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差较大,这是由于在CFD模拟中,蒸发段的温度第4期卿倩,等:重力热管内部相变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63要比实验值大得多,且冷凝段的温度与实验值对比相差不太大,这就导致了蒸发段与冷凝段的温差相较实验值要大,故热阻值会比实验结果大•热管热阻在低功率下受加热功率的影响较明显,而在加热功率大于170W后,热管热阻随加热功率增加而减少的速率下降,相对独立于输入功率-32充液率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充液率(FR)为液体水占蒸发段体积的百分比,图7为4种输入热功率(100.41,172.87,225.25,275.6W)时,不同4种充液率下(分别为FR=0.3,0.5,0.55,1)重力热管壁面温度分布.由图7b~图7d可以看出,充液率FR对蒸发段的影响显著,而冷凝段温度几乎无明显变化.由图7可知,在充液率为1时,蒸发段温度分布均匀,无明显波动,而在其他3种充液率下,蒸发段上部出现明显温升.各段温度明显上升的起点所对应的位置为不同充液率下的液体初始高度值(如FR=0.3,则最开始温升位置为60mm处),这是由于蒸发段上部的蒸汽受热形成过热蒸汽,在内壁形成气膜提高了蒸发段上部壁面的温度值•对比图7各图可发现,当FR为0.3时,在不同加热功率下,均在0.1m时蒸发段壁温达到峰值,这是由于充液率FR为0C 时,相对于其他3种充液率在0.1m处蒸汽含量较大,导致壁温升高,同样原因FR为0.5,0.55时壁温峰值的发生位置随之推移•加热功率为172.87W,充液率为0.3,0.5,0.75时蒸发段温度峰值相对于充液率为1时分别增比为1C%,1.54%,0.68%.加热功率为225.25W时,充液率为0.3,0.5,0.75相对于充液率为1时峰值温度增比为2.63%,2.55%,1.56%.加热功率为275.6W时,充液率为0.3,0.5,0.75相对于充液率为1时峰值温度增比为3.82%,3C%,1.97%.而冷凝段温度无明显变化,热管顶端相对冷凝段温度较高,这是由于在模拟中冷凝段上部壁面设置为绝热,从蒸发段上升的过热蒸汽在热管顶部聚集出现顶端温度较高的现象•对比图7a~图7d,可看出在较低加热功率(100.41W)时,FR对热管壁温影响不大,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大,FR对重力热管蒸发段壁温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图7不同FR下重力热管壁面温度分布图8和图9分别为4种加热功率下不同充液率时热管蒸发段的平均温度和热管热阻值.由图8可知,在同一加热功率下,蒸发段均温随充液率FR的增加而降低,且温度下降的幅度在FR为0.5~0.75间最大;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充液率FR对蒸发段均温的影响也逐渐加大.由图9可知,随着充液率的增大,重64矿业工程研究2019 年第 34 卷力热管的整体热阻值降低,在充液率为1时热阻最低;在低功率下,热管热阻几乎不随充液率的改变而改变;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充液率对热管热阻的影响程度也逐渐加大;在相同充液率下,热管热阻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少.6 5 4 3 2 1 8 78888888777 3333333333 兰翌ffl s T k部炭髒086420864208433333222221—■— 2=100.41 W -Q ::=172.87 WQ :=225.25 W -^― Q :=275.6 W5o.4 o.30207o R F 60908o 0图8不同FR 下蒸发段平均温度 图9不同FR 下重力热管热阻4结论1) 运用CFD 模拟技术能很好地反映热管中液体工质受热蒸发冷凝的具体过程及现象,且VOF 模型能够真实准确的描述气液分离及气泡聚合现象.2) 在一定范围内,重力热管的总热阻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少,低功率下热管热阻受加热功率的影响较明显;而在加热功率大于170 W 后,热阻随加热功率增加而减少的速率下降,相对独立于输入功率.3) 充液率主要影响热管蒸发段的温度,对冷凝段影响不大;热管热阻随着充液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在 充液率为 1 时最小.参考文献:[1] 姚普明.热管应用现状及其发展'J ].动力工程,1983(2):59-65.[2] 纪绍斌,李生生.热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5 (13):140-141.[3] 魏新宇,李树勋,吴奇.热管技术的应用展望'J ].甘肃冶金,2006( 3) :98-99•[4] 曹志高,杜海存,曹娟华.热管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 ].江西能源,2009( 3) :39-41.[5] 韩振兴,王冬骁,王飞,等.重力热管冷凝段运行特征的可视化实验研究'J ].化工学报,2014,65( 8) :2934-2939•[6] 曹小林,曹双俊,马卫武,等.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4):1689-1694.[7] 战洪仁,李春晓,王立鹏,等.基于VOF 模型对重力热管内部沸腾冷凝过程的仿真模拟[J ].冶金能源,2016,35 ( 1):30-34.[8] 张劲草,辛公明,陈岩,等.蒸发段和冷凝段变化对重力热管性能的影响'J ].化工学报,2017,68(4):1343-1348.[9] 陈军,李家鹏,曹菁,等.重力热管内部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J ].制冷与空调,2017,17(9):17-21.[10] 张龙,吴志湘,邓保顺.某超长重力热管提取地热技术的试验分析及改造措施'J ].节能,2015,34( 10):77-80.[11] 张云峰,罗嵩容,罗稀玉,等.重力热管内水相变换热的数值模拟[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 1):69-74.[12] 王啸远,朱跃钊,陈海军,等熱虹吸管相变传热行为CFD 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5): 1391-1397.[13] Bandar F , Luiz C , Hussam J. Numericd modeVing of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a two-phase closed thermosyphon [ J ].Applied Thermai Engineering , 2013(60) : 122-131.'14] Zied L, Abdelmajib J.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 stainless steel two-phase closed thermosyphon ' J ]. Applied ThermalEngzn..izng , 2017( 121) :721-727.[15 ] Davaud J , Saure F , Alessandro F , et al. Unsteady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cl analysis of a two-phase closed thermosyphon atdOerent filling ratios ' J ].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c , 2017( 81) : 164-174.[16] BrackbC i 0 U , Kothe D B , Zemach C. A continuum method for modeling surface tension [ J ]. Journct of Computationcl Physics ,1992(100) :335-354.'17] De Schepper S CK, Heynderickx G J , Marin G B. Modeling the evaporation of a hydrocarbon feedstock in the convectionsection of a steam 00(37x 0 [ J ]. Computers & Chemiccl Engineering , 2009( 33) :122-1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章重力热管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模拟求解
3.1重力式热管模型建立的分析思路
对于重力式热管的凝结换热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分析的基本思想如下: (1)对层流状态下的竖壁凝结换热建立模型,提出合理的假设条件;
(2)取液膜微元控制体,对它进行受力分析和能量平衡分析,建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合理简化边界条件。

简化方程,找出液膜厚度、切应力与液膜下降高度间的关系式;
(3)通过能量平衡关系式,由己知的热管内压强(定性温度)和冷却介质带走的热热流,计算出热管的内壁温度;
(4)离散液膜长度,假设在每一个微元液膜段内,液膜内的各个参数都是一样的(如果微元液膜足够小的话,这个假设是成立的),积分得到边界方程,并求得各个关系式;
(5)在各个离散点处求出凝结换热系数,然后计算出所有离散点的凝结换热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所要求的凝结换热系数的数值解。

3.2物理模型建立和数学描述
3.2.1模型合理的简化和假定
图3-1重力式热管冷凝段模型
热管内部的冷凝液膜和热管的内径比起来很薄,因此研究热管内部的凝结换热可以简化成研究大平板表面的凝结换热处理,这样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化。

只考虑竖直方向,其他方向不考虑。

在竖直的热管中,没有不凝结气体的影响,建立坐标系,它的流动模型如图3-1所示。

在分析中,作若干合理的简化假定以忽略次要因素。

除了已经明确的纯净饱和蒸汽层流液膜的假定外,还有:
(1)蒸汽及凝结液的热物性是常数;
(2)液膜的惯性力可以忽略(即控制方程中的对流项可以忽略不计);

(3)汽液界面上无温差,界面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t
sat
(4)膜内的温度分布是线性的,即认为液膜内的热量转移只有导热,而无对流作用;
(5)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6)忽略不凝结气体的影响。

3.2.2理论推导
建立如图 3-1所示的凝结液膜柱坐标系统,进行理论分析。

应用N-S 方程,列出液膜在竖直管内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1)连续性方程
0)(1=∂∂+∂∂rv r
r x u (3.1) (2)轴向动量方程
⎥⎦
⎤⎢⎣⎡⎪⎭⎫ ⎝⎛∂∂∂∂+⎪⎭⎫ ⎝⎛∂∂∂∂++∂∂-=∂∂+∂∂r u r r r x u x g x p
r rvu r x uu 1)(1)(μρρρ 应用假设条件可以得到动量方程的简化形式: 0)(1=-+⎪⎭

⎝⎛∂∂∂∂g r u r r r v l ρρμ
(3.2) 动量方程的边界条件为
0,==u R r r
u R r ∂∂=-=μ
τδδ, 其中u 为冷凝液膜的流动速度,μ为冷凝液膜的动力粘度。

(3)能量方程
⎥⎦⎤⎢⎣⎡⎪⎭⎫ ⎝⎛∂∂∂∂+⎪⎭
⎫ ⎝⎛∂∂∂∂=∂∂+∂∂r T r r r x T x r rvT c r x
uT c p p 1)
(1)(λρρ 应用假设条件可以得到能量方程的简化形式:
01=⎪⎭

⎝⎛∂∂∂∂r T r r r (3.3) 其对应的边界条件为
w T T R r ==, v T T R r =-=,δ
(4)能量平衡方程
图3-2 控制体热量传递分析图
在任意水平截面上,取高度为dx 的单位宽度的液膜控制体,对该控制体进行能量平衡分析,如图所示,有
[]
[]
[]
{
}
⎰⎰⎰-++-++⎥⎦⎤
⎢⎣⎡⎪⎭⎫ ⎝⎛∂∂--=-++⨯=δδ
δρρλρ000
)()()(dx
rdr T T c i u dx d rdr T T c i u dx r T R dr r T T c i u i m
d v p f v p f R r v p f g
通过初步处理可以得到
{}dx rdr T T uc dx
d
Rdx T T h m
d v
p
w v fg ⎰-+-=⨯δρδλ0
)()( (3.4)
这就是控制体的能量守恒方程式。

3.2.3对冷凝段模型的数学描述
(1)冷凝段液膜速度及汽液界面处速度的数学描述方程。

对动量方程(3.2)积分求解可以得到,液膜速度的分布式:
R
r R g R r R g u l v
l l i l v l ln )(2)()(4222⎥⎦⎤⎢⎣⎡--+-+--=
δμρρμτδμρρ (3.5) 汽液界面处液膜的流动速度即为δ-=R r 时的u 值,有
R R R g R R g u l v
l l i l v l li δδμρρμτδδδμρρ-⎥⎦
⎤⎢⎣⎡--+-+--=
ln )(2)()2(42 (3.6) (2)冷凝段液膜内的温度分布数学描述方程。

对能量方程(3.3)积分求解可以得到,液膜内的温度分布:
)
ln(ln )
ln(ln ln )ln(ln δδδ----+---=
R R R T R T r R R T T T w v
v w (3.7) (3)冷凝段液膜单位弧度质量流量的描述方程。

⎰=δ
ρ0
urdr m
将速度分布式代入上式,化简可得
⎪⎪⎭
⎫ ⎝⎛-+-+=24
3232
46231R R R R g m l
i
l l l δδδμτρδμρ (3.8) (4)冷凝段的通用控制方程。

将u 、T 、m
的表达式(3.5)(3.7)(3.8)代入能量平衡方程,积分化解可以得到
034=--Cx B A i δτδ (3.9)
其中, 3
/422323)(4⎪⎪⎭⎫ ⎝⎛⎪⎪⎭⎫ ⎝⎛+-=l l p w v fg l g c T T h A μρμμ
⎪⎪⎭
⎫ ⎝⎛⎪⎪⎭⎫ ⎝⎛+-=3/1232)/(9)(3l l l p w v
fg
l g g c T T h B μρμρμμ
3/12
2)/(l g C μρλ=
(5)冷凝段汽液界面切应力的数学描述。

f m i τττ+= 其中,i τ为界面切应力,m τ为摩擦切应力,f τ为相变切应力。

)()()(li v fg w v l li v m u U h T T u U +⎥⎥⎦

⎢⎢⎣⎡-=+=δλξτ
2)(2
li v v f f u U c +=
ρτ
其中c f 为摩擦系数是Re v 的函数[6],其取值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3-1
Re v
摩擦系数c f 0 < Re v <= 2000
c f = 16 / Re v
v
li v v v u U D μρ)
(Re +=。

根据质量平衡关系,来计算蒸汽平均流速v U 。

热管稳态工作时,近似认为在同一水平截面上汽液两相的质量流量相平衡,则有D
m
U v v ρ 4=。

2000<Re v <= 4000 c f = Re v 0.33 / 1525 4000<Re v <= 30000 c f = 0.079 × Re v -0.25 30000<Re v <= 106
c f = 0.046 × Re v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