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高一362

组长:林师喻

组员:符圣坤、李雪凌、李根长、李顺、李小厚、刘业荣、黎梦娜指导老师:***

目录

封面---------------------------------------------------< 1 >

目录---------------------------------------------------< 2>

前言---------------------------------------------------< 3 >

开题报告---------------------------------------------< 4 >

课题研究---------------------------------------------< 6 >附件一(调查问卷)------------------------------< 10 >附件二(采访记录)------------------------------< 12 >附件三(心得体会)------------------------------< 16 > 结题报告---------------------------------------------< 20 >附件(参考文献)------------------------------ -< 24 >

前言

在四面环海﹑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有一枝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最令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

海南的热土里,茁壮成才,闻名遐迩。

它的存在,像一个枢纽,连接着海南一

代又一代人民对它的喜爱,以其独特的

魅力,不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朵艺

术之花就是——琼剧。

依昔记得小时候,总是嚷着奶奶一

起去看琼剧,哪怕是走几十分钟的路程,

也不愿错过一场精彩绝伦的琼剧表演,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温馨!而

如今随着海南日益的改变和发展,人民

生活的提高,海南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

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走向濒临灭绝的边

缘。就琼剧而言,昔日绽放的花朵如今逐渐走向调落,前景令人担忧。

介于此,我们研究性小组决定对海南琼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起初这个课题我们也是商议了很久才确立下来的,尽管这个课题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和不理解,但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将这个课题圆满完成的。

一.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

★琼剧简介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成.

琼剧出现于明代时期,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

琼剧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它富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剧本、表演、音乐、舞台设计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海南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智慧,能集中表现海南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海南热土里,在海韵椰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鲜艳夺目,芬芳四溢,闻名遐迩。

★琼剧历史沿革

海南岛在明正德年间(1506一l521)已有戏居剧

活动,而在清中叶出现了当地的“土戏”。一般认为,

海南岛的杂剧源出弋阳腔。也有人据《海南岛志》的

记载,认为琼剧来源于潮州,是仿傀儡戏产生的,但

是,还没有确凿的佐证。据琼山和海口两地老人及琼

剧艺人相传,明清时,福建正字戏和白字戏(潮剧)都

曾在海南岛演出。《海口舆地志》和《海口福建会馆

碑志》均有“闽广大船停泊白沙津深,……常有潮广

剧演唱”的记载。所谓“潮广剧”,即正字戏和潮剧。

今琼剧有些曲调与潮剧相同或相似。据此,土戏是在

正字戏、潮剧曲调的基础上,改用土音演唱,其间又

吸收当地民歌及歌舞八音乐曲,于清中叶以前发展形成。

清乾隆五年(174O)至五十八年(1793),海口先后建起福建、高州、潮州、五邑(南海、番禺;佛山、江门、新会)会馆,这些会馆门前建有固定石戏台,且年年集资聘请家乡戏班来海口演出。有些戏班还设科班教授门徒,有些艺人则在海南岛落户。如光绪年间(1875-1908)琼剧名净黄匡生的先祖,就是乾隆时跟班会至海南落户的。这些外来的戏班,对土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它的成为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咸丰年间(1851-1861)至光绪年间是琼剧较繁盛和变化较大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粤剧艺人受到清政府的迫害,流入海南岛,与琼剧艺人互相拜师结亲,有的开设科班教戏,有的插班演戏,对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时,粤剧的二黄、梆子等声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为琼剧吸收,又在这些声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琼剧从曲牌体逐步蜕变为板腔体,原有的锣鼓谱、小曲、帮腔等也被摒弃。

“五四”运动以后,在文明戏的影响下,琼剧作家吴发凤、名旦张禄金等,组织了琼崖土戏改良社,编演了《救国运动》《新的婚姻》、《省港大罢工》等内容进步、形式新颖的剧目,其他十余班社也编演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如《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等。这一时期,在音乐和舞台美术方面,均有所改革。1927年后,琼崖土戏改良社解散,琼剧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有些班社竞相以荒诞内容的剧目和低级越味的表演迎合低级趣味,致使它逐渐失去原有特色。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班社流亡海外,岛内只存一个文武大班和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