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在英国的肇始
• “工业考古”(Industrial Archaeology) 这一学科名词,最早出现在1955年英国学者 Michael Rix发表在《史学爱好者》 (Amateur Historian)杂志的一篇文章中, 他在文章中倡导开展对英国工革命时期的机 械与纪念物的研究、调查与保护工作,对工 业考古学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阐述。Michael Rix后来进一步将工业考古学界定为研究初期 工业活动的遗迹与构造,特别是对工业革命 的纪念物进行调查记录、保护和解释的学问。
• 1975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工业纪念物 保护会议。日本对这一会议也开始重视,派 出了3名学者参加。第二届FICCIM会议之后的 第三次会议如期于1978年在瑞典举行,但与 以前两次会议不同的是,会议名称被改为国 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TICCIH),并确定其 常设机构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参加会议的各国工业考古学会 的代表选举了该委员会的成员。此时工业纪 念物的概念已被拓展为“工业遗产” (Industrial Heritage),此后工业遗产成 为一个国际统一的术语,工业考古学的研究 对象也进一步明确为工业遗产。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发展 • 70年代英国的工业考古活动有许多进展,而且理论探讨 也由明显突破。出版有关工业考古方面的权威著作,如 A.雷斯特里克的《工业考古学:一次历史探索》,伦 敦(1972年)和R.A.布坎南的《英国工业考古学》,哈 蒙兹沃思(1972年)。AIA发行的《工业考古评论》杂志 (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创刊于 1976 年, 开始刊载工业考古的论文与报告。 • 60末到70年代,工业考古研究与工业纪念物调查保护也 先后在其他发达国家展开,各国工业考古学术团体也相 继建立起来。如美国工业考古学会(SIA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rcheology, )于 1971 年 10 月在美 国史密斯学会举行的学术大会上成立。澳大利亚的“工 业考古委员会”(IAC,Industrial Archaeology Committee,简称)于 1968 年成立。日本的产业考古 学会也于 1977 年成立。
• 70年代,工业考古学与工业遗迹保护逐 渐成为国际性的学科和领域。1973年第 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FICCIM,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Monuments)在英国铁桥峡谷(工业革命 的重要诞生地之一)召开,标志着国际 性的工业考古研究与工业遗址、遗物保 护工作的开始。
• 20世纪90年代前,工业遗产相关调查研究大 部分是着重于工厂建筑设施和生产技术,而 劳工之生活经验、社会结构及文化等方面的 问题常常被忽视,将工业遗存和遗留物以独 立存在的个体看待,而不是将其视为人类社 会活动整体的一环。学界主流仍然以技术向 度为主,只有少部分学者关心到生产或探讨 工厂作为劳工工作场所的社会向度。90年代 开始,工业考古学者开始呼吁,除了与工业 进程直接相关的产业地景、遗迹、结构设施 及文物的分析之外,应该将上述之进行与境 分析并分析其社会意义。由此,建构一个整 合型的研究架构,含括工业遗产在技术、经 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上的探讨成为努 力的目标 。
• 与过去重视记录和描述工业遗迹,并主要阐 述其技术功能和具体年代不同,现在许多学 者关注的问题转向了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层面, 将物质的证据与人的活动结合了起来,对于 非物质形态的遗产也更加重视。如关注城镇 与人口、工作的场所、地方工业及其特殊性、 革新和技艺的保留和传承和消费的兴起等反 映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广泛问题。
• Michael Rix等人的倡议也得到了来自不同领 域和阶层人士的认同和响应,引发了研究和 保护工业纪念物(Industrial Monument)的 热潮,一门关于工业遗存调查研究与保护的 学科首先在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被建立起 来。与此同时,以挽救面临毁灭威胁的工业 遗存为目的“工业考古”活动也在英国各地 开展起来。工业考古活动与工业遗存保护运 动也从英国一路延伸到美国、欧洲、和日本, 并引起各国政府对工业文化性遗产保存关注, 针对工业遗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认证和登 记工作,至今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届“城市规划历史 与理论 ” 高级研讨会
对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与思考
冯立昇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 2011.12.24 于东南大学
• 工业遗产主要是指工业化进程中留下的各类工 业遗存,它们是工业文明的载体和见证。工业 革命和工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 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 的历史进程。然而,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功能很 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 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遗存不断遭到毁坏, 大量工业成果的实物形态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流 失,许多有重要工业遗产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此外,工业化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 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不少人对于工业成果 有些厌恶。从科技进展的角度看,工业遗产多 是需要淘汰的东西,而从传统的考古学看,将 其作为研究对象又不够久远和古老,所以也导 致相关的研究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 20世纪60年代,又有不少学者这门新学科的概 念、理论和性质作了更深入的探讨。R.A.布 坎南(R. Angus Buchanan)在其1968年写成的 《工业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称:工业考古 学是“一门包括调查、考察、记载和有时还要 保护工业遗迹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从社会史 和技术史的角度来评价这些遗迹的意义”。他 还详细解释了“遗迹”的范围,指出它包括所 有工业建筑物的遗址、结构和布局、机器和工 程的特色以及工人的住房、旅馆、教堂和诸如 此类屋舍周围的地表景观。这些遗迹形成在时 间上有早有迟,但大都是已废弃的或是正在被 废弃的。
• 英国的工业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政府起初对工业遗迹 的保护并不重视。上世纪60年代初伦敦尤斯顿(Euston) 火车站存废问题之争,引发了英国全国性的工业遗迹保 护活动。尤斯顿站是开往英格兰西北部、苏格兰西海 岸、 威尔士北部以及到爱尔兰港口等列车的大型火车 站。 1837年开业,最初建造的巨型门柱是模仿希腊建筑 的维多利亚式造型,是标志性工业建造。可惜在 1961年 改建时,政府不顾许多人士呼吁保留的建议,交由承包 商拆毁了。这一事件使人们认识到建立调查与保护组织 的必要性。英国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工业考古的学会和团 体,它们的成员承担艰巨的野外与实地调查工作,也担 负一些资料和档案工作。即使不包括那些特地为保护和 修复某一遗址而建立的组织,全国各地也有60多个团体 和学会。如1968年成立的英国的伦敦工业考古学会 (GLIAS,The Great London Industrial Archeology Society),其目的是记录伦敦工业历史遗存、建议地 方政府保护与维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与机械。 1973年英国筹建了全国性的工业考古协会(AIA, Association for Industrial Archaeology ),1974年3 月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 工业考古学与“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形成与 发展 • 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 国际上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及其借鉴价值
• 对我国城市工业遗产资源的初步认识 • 我国城市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 工业考古学与“工业遗产”保护理念 的形成与发展
• 工业遗产概念和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工业考古学密不 可分。近几年来,我国也对工业遗产及其保护有较 多介绍和宣传,管理层也开始重视相关问题,但对 于工业考古学关注不够。而如何从工业考古学的理 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开展一些前瞻性的调查与研究工 作,更是很少有人探讨。 • 我前两年对国内期刊进行检索,没有见到一篇关于 工业考古学方面的专题论文,只有20多年前东北工 业大学的吕强老师发表的一篇题为“要重视工业考 古学”的介绍性短文。这篇文章将工业考古学被界 定为“是一个与发掘、鉴定、复制和保藏各种工业 设备和制品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史领域”,并且指出 “工业考古学试图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车轮下抢 救出几台机器、几辆汽车等实物,以便向今后的人 们展示工业文明的由来和发展。…它的最终成果是 建立各种工业博物馆”。
• 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学者和有识之士较早就 开始关注了这一问题,以工业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工业考古学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兴起已有几十 年的历史,并逐渐开始成为一门显学。从国外经验 来看,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工业考古学学科的建 立,都有技术史的学者参与,甚至有些技术史家还 成为了工业考古学的奠基人。而在我国,研究技术 史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古代技术史,对 近现代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工业遗产研 究与保护工作长期缺乏或滞后,目前在理论和实践 两方面的工作都亟待开展。工业遗产是技术史特别 是近代技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与考察对象,技 术史学者理应从技术史与技术文化视角思考这一问 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参与解决这些问题。我对这 方面多少研究,但六、七年前开始关注中国近代技 术史的问题,因此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 与此同时,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 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保护的对象也由 特定的纪念物与遗址转变为工业遗址群或者 整个景观。整体性保护成为保护工作的基本 准则。整体性观念重视文化遗产的一致性与 完整性,强调必须将遗址与周边环境一起保 护,保护的范围与重心不限于重要的遗迹或 文物。TICCIH新近给出的工业遗产的定义 (见《下塔吉尔宪章》 )正是这样一种理念 的体现。
•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在工业遗迹的保护方 面落后于一些西欧邻国,但由于业考古活动 的蓬勃开展,英国在调查和记录遗址方面的 工作却远远走在了前面。1963年由政府部门 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工业纪念物普查工作, 1965年开始调查工作由巴斯大学技术史研究 中心(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中心建立者为著名技术史家R. A.布坎南,他是工业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 一,现为AIA名誉会长)负责组织实施,得 到地方史研究者的大力协助,工作一直持续 到90年代。
• 该文对工业考古学的理解只能说与初创时期的工业 考古学大致相符,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门 学科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和变化,早已超 越了技术史与工业博物馆的范畴,并且在工业遗产 保护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工业考古学产生于二战后的城市重建时期,当时由 于大规模的建设,使许多工业革命与工业发展时期 的工厂、机器设备和工业设施因无法满足新的需要 而被拆除,引起许多人特别是曾经在工业区生活或 工作的人们的关注,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些工业遗 迹和遗物的价值。管理者和公众也逐渐认识到,这 些工业遗产正是自身经历的历史见证。形成了由各 界人士参加的持久的以工业纪念物和工业遗址保护 为目标的运动,工业考古学也应运而生。其发展大 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遗产概念和保护理念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 • 到了世纪之交,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 界遗产(World Heritage Sites)重要性的 宣传,及其对其中工业遗产的特别强调,工 业遗产保护也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的阶段,已获得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行政部门 的支持。截至2005年底,共有23个国家的43 处产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占当时 812处世界遗产项目数的5.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