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岩滩镇初级中学覃东高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二)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是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虽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历来为人们所熟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韩非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注释一,了解寓言中两个主要的人物:扁鹊和蔡桓公(教师略为补充)。

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

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名字来称呼他。

桓公,即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2、结合注释,为生字注音(学生自主完成)。

扁鹊(què)蔡桓公(huán)有间(jiàn)腠理(còu)肌肤(fū)骨髓(suǐ)汤熨(tàng)(wèi)遂死(suì)

3、自由朗读全文。

(三)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完成)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

(1)不治将恐深(2)寡人无疾

(3)不治将益深(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5)臣是以无请也(6)使人索扁鹊

2、(教师指点)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

(2)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3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药剂。

3、(师生共同探讨)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之:①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他)

将:①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带兵的人)

③上使外将兵(动词,带领)

4、(师生共同探讨)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

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古义:询问今义:请求,邀请

5、结合书下注释和其他工具书,指名翻译,其他学生将有误之处做上标记。

6、矫正翻译:

常见有误之处有: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扁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译:(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E、臣是以无请也。[译: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

7、(学生自主,教师点拨)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1)一层: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开头至“桓候又不悦”)

(2)二层: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居十日”至“臣是以无请也”)

(3)三层:桓公病死。(“居五日”至结尾)

(四)体会寓意

1、完成表格

结合上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及运用的手法。

明确: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

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全文突出表现了扁鹊耐心的劝告和高明的医术。

桓公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个动作描写间接地写出桓公病情严重,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至此,桓侯仍未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最后,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体痛”,临死才“索扁鹊”,已无济于事了。全文对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写得很传神。

2、对比,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利用对比刻画人物,这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用简洁、传神的语言,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把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进行鲜明的对比,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

3、补充介绍,概括寓意:

这个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但蔡桓公作“齐桓公”,这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文字讹错的缘故,无关紧要。在传记作品中,它企图说明扁鹊的医术高明。而课文作为一篇寓言,着重表现的是桓公讳疾忌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寓言内容是有劝谕性的,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要从劝谕的角度来理解故事的寓意。)

本文劝告大家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要注意防微杜渐。

五、背诵全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表格逐层背诵全文。

六、迁移延伸

1继续背诵,并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下面《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完成习题。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1)之柜(2),熏以桂椒(3),缀以珠玉,饰以玫瑰(4),缉(5)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6)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1)[木兰]一种香木。(2)[柜]这里指小匣子。(3)[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4)[玫瑰]一种美石。(5)[缉]装饰边沿。(6)[还]退还。

【练习】

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阅读提示】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2012年12月20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