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哲学道理(含习题)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D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古诗词体现的哲学道理
古诗词体现的哲学道理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就像我上次参加跑步比赛,我不小心摔倒了,看着其他小伙伴们一个个超过我,心里可难受了,就像那沉舟和病树一样。
可我的好朋友小明跑回来,拉着我说:“别灰心呀,下次还有机会呢!”这时候我就明白了,旧的事物总会被新的事物取代,就像那沉舟旁边有新的船驶过,病树前面有新的树木生长。
失败了也没关系,总有新的机会在等着我呢!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一次我们全家去爬山,我站在山脚下,觉得那山好高好陡啊,看起来好难爬。
爸爸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山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哦。
”然后我们爬到半山腰,我再看山,感觉就没那么陡了。
等我们爬到山顶,从山顶往下看,那景色美极了,山看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模样了。
这就跟看人一样呀,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就像那山一样,从不同的地方看就有不同的样子呢。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过年的时候,我特别不舍得旧的一年过去,感觉还有好多事没做呢。
可是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来的时候,我看到外面的鞭炮噼里啪啦响,大家都喜气洋洋的。
就像黑暗中突然有了希望的曙光,新的东西总是在旧的东西还没完全消失的时候就开始生长了。
这就像我在学习上,有时候觉得自己之前没学好,但是只要我从现在开始努力,就像新的一天代替旧的一天一样,新的知识就能慢慢进入我的脑袋啦。
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一回我看到邻居爷爷家的小池塘,水特别清澈,还有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我就问爷爷:“这水怎么这么清呀?”爷爷笑着说:“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来呀。
”我就想到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呀。
我和同桌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能说出一些我想不到的点子。
他就像那源头的活水,让我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
如果总是自己一个人闷头学,就像一潭死水,时间长了就不行了。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在做手工的时候,看了好多制作教程,觉得自己肯定能做得很好。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0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品格,无论是在富贵还是贫贱时期,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为外界所动摇。
0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这句话说明人都会犯错,但是关键在于能否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0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句话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我们要在有生之年追求真理和高尚的目标,留下值得铭记的历史。
0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短暂而匆匆,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会,不留遗憾。
0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在年轻时勤奋努力,不断进取,否则等到年老时只能后悔莫及。
0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外界的物质和自己的情感而迷失自己,要有淡泊的心态和自律的意志。
0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不要因为事情小而忽视其重要性,要积小善,戒小恶。
0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这句话鼓励我们要有自信和勇气,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0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这句话说明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行者,我们要不断前行,经历各种风景和人事,才能成长和进步。
10、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写怀》这是岳飞的名句,表达了不要虚度光阴,等到白发苍苍时,只能空悲切的感慨。
这首诗告诉我们珍惜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这是《周易》中的名言,表达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我们要不断自我努力,逆境中求生存,不断进步。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诗词类哲学题及答案
2015年广东高考政治: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总结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同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人的立场不同影响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回答4-6题: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文化心理6.“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包含科学道理的诗句 [包含哲学道理的诗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包含科学道理的诗句 [包含哲学道理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么,包含哲学道理的诗句有哪些呢?小编为你分享!包含哲学道理的诗句【精选篇】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5.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10.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1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1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19.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20.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梦江南》)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2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2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6.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2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28.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陶行知)29.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哲学道理的诗句【热门篇】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
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可以用来诵读的哲学古代诗句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精选篇】1.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2. 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3.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4.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5.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6.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7.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8.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9.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1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11.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1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13.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1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1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16.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8.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19.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2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体现哲学道理的古诗词【热门篇】1. 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5.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4、【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古诗词和文言警句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诗词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在中小学的课本中,这些古诗词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可以帮助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哲学原理。
___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告诉我们,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___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___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的"枯荣"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___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一句经典的遣词造句。
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___的《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的"绿"字从哲学上看是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___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___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___的诗句:"蝉噪___,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19、___曾经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抓住关键。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分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重点解决主要问题,以达到最终目标。
选项D正确。
20、清代___曾经写道:“___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蕴含哲理的诗句古诗
蕴含哲理的诗句古诗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题西林壁》(宋·苏轼)注释: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翻译:I can't tell the true face of Lushan Mountain; just because I am in the mountain.赏析: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哲理,它启迪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处:《游山西村》(宋·陆游)注释: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翻译: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intertwined, and I doubt there's a way forward; but then a village emerges amid the willows and flowers.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在山水环绕中看似绝境,却又出现新的转机的景象,蕴含着只要坚定信念,勇于探索,人生道路上总会有新的希望和出路的哲理。
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注释: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翻译:Ask why the water in the pond is so clear? Because there is a constant supply of fresh water from the source.赏析:以池塘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心灵的澄澈和敏锐。
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精选
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精选1、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1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我选c 答案a)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1次也不能踏进同1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1种观点回复: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它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天地间没有1样事物是相同的,1瞬间都没有保持过原状;如果从它不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同我都1样无穷无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有a符合.而bc只强调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2、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3、见风使舵4、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水5、.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6.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各体现了什么哲理?回复: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抓主要矛盾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见下面第6题)5、联系6、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见下面第8题)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两句各体现了什么哲理?回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教材中的例子,用于讲联系的普遍性的“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是毛泽东的诗了,1般的老师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时候都可能会讲到这个例子的,表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4、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回复:这是王充在《论衡》的话,他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5、“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 怎样理解???回复:对于同1个决策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是正常的,“赞同”和“反对”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如果只听到赞同的声音,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就意味着决策会片面性,没有全面的思考决策议题的科学性.讲的不太清楚。
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道理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形式的
表达,更是一种智慧和哲学的体现。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
多深刻的道理和思考。
下面就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道理:
1. 忍耐与坚持:古诗词中常常描绘艰苦与困苦的生活环境,但
诗人们总是通过忍耐和坚持,克服困难,抵达美好的彼岸。
这告诉
了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付出必将有回报。
2. 人生之道:许多古诗词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反映出了人
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些诗词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并理解生活中的变化与无常。
3. 自然与人性:古诗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如山水、花鸟、四季等。
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
和人性的渺小。
这使我们更加谦虚和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爱与情感:古诗词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对爱的思考,包括友情、爱情、家国情怀等。
这些诗词让我们明白了爱的力量和情感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生活中表达爱意,并珍惜与人的情感纽带。
5. 学问与人文:古诗词中融入了许多文化和哲学的内涵,如儒家思想、禅理等。
通过细品古诗词,我们能够领悟到丰富的学问和人文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细心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智慧,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智慧思考。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一、唯物论: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辩证法:3、【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4、【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古诗词哲理赏析
古诗词哲理赏析一、唯物论部分1.题木居士(唐韩愈)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此诗中“火透波穿”是指这块木头经过水与火的洗礼,“不计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是一块老木头。
接下来这句讲,它的根像佛头佛面,躯干呢像佛身,讲他是佛的化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偶然题作是佛的化身,便引来无数求福的人。
这首诗包含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
世上本无鬼神,上帝、鬼神观念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反映而已。
2.竹枝词 (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3.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两首诗说明,世界如此之大,风雨阴晴,花开花落,因时因地而已,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谒山(唐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日出入行(唐李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两首诗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时光的流逝,事物的变化,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泛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亦含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读书功夫到家,则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7.龟虽寿(魏曹操)神鬼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气势恢宏,说明人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部分8.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1、“人事有代,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这句诗表达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开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开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轼诗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开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表达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开展〕的观点8、“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憙"观书有感",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轼诗,表达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假设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对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开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的诗启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1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高考政治 古诗文名言哲学原理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
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
4.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陆九渊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
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
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
③岑:高山。
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按图索骥”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是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其错误在于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部分◆“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的哲理是: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
体现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古歌旧曲请君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唐朝诗人杜苟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嶓动,仁者心动”这两句话都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却否认了是物质在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这首诗体现了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
”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
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对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
这说明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的哲学思考是: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这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一段话体现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
”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这主要说明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世外桃源该多好。
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护盾米挝并、它是庸人爱自扰。
”此诗的错误在于幻想没有予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讳疾忌医”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告诫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告诉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
◆毛泽东说过:“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
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
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告诉我们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