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第22课_北方的民族汇聚_导学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聚会 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聚会 学案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穿越时空这幅图是l953年在陕西出土的鲜卑骑马武士俑。

鲜卑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

这个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强大,它在封建国家分立混乱的局面下统一了北方并建立起国家政权。

可是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并没有鲜卑族,那么这个民族怎么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神秘消失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鲜卑族的兴衰史吧!感悟历史本课导航跨越障碍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孝文帝的改革。

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环境中,看他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孝文帝突出的政绩在于他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正面肯定他是少数民族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帝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是什么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

东汉末年,群雄并举,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一说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地区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2)为了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实行了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

互动天地辩论会——孝文帝改革辩题孝文帝改革最终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消极的;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积极的。

活动建议l.全班分三大组,其中两组各持一观点,另一组为裁判组。

2.论辩双方根据论点组织论据,收集相关资料。

注意,因同学们的理解力有限,所以建议资料不以理论为主,寻求事实说明即可。

3.确定辩论会各方:正方、反方和裁判组各6人,老师加入裁判组(7人)。

历史: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导学案(太平中学集体备课,北师大七上)

历史: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导学案(太平中学集体备课,北师大七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流程: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当堂小结→课后学习指导一、预习导学:请阅读课文第114-115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问题 请看课文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科目[ 北师大版历史 授课时间课题授课教师 王旭东学习 目标 过程与方法: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知识与技能: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重点: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 _____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 改穿_______ __;学说______ ___;采用_____ ____;与汉人____ 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二、合作探究:1.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民族?为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趋势二者之间有何关系?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三、历年中考考点(当堂检测):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2.实行向汉族学习的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是()A.商鞅B.北魏孝文帝C.齐桓公D.成吉思汗3.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教案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一、教学进程导入:同窗们,咱们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实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远不止这些,什么缘故有些民族就淹没在了历史进展的长河中了呢?因为各民族通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相互扬长避短,在生活方式、风俗风尚等方面慢慢趋同,这种现象确实是“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又是如何与汉族进行融合的?下面就让咱们一路来学习师:第一同窗们依照课件上几道简单的填空题“与书本合作”,快速地把课文自习一下,找到答案后请在书上划下来。

一、五胡内迁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目的:学习和同意汉文化,进一步增强对黄河流域的操纵。

二、内容:﹝1﹞494年迁都洛阳﹝2﹞汉化方法: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纳汉姓,与汉人通婚。

﹝3﹞作用:增进了民族融合。

师:下面咱们“与同窗合作”,请同窗们观看“西晋内迁各族散布图”,试探下面三个问题:一、看地图,你能取得哪些有些有效信息?生:西晋时期的都城在洛阳;西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二、少数民族什么缘故会内迁?生: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域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乃至强迫他们内迁。

3.想一想,少数民族内迁后会显现什么样的情形?生:游牧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庞大不同致使民族矛盾尖锐,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民族生活方式、风俗风尚等呈现出慢慢认同的趋势,各民族慢慢融合。

师:在民族融合的大时期背景之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终止了北方的割裂割据局面。

”过渡:那么,北魏是以下哪个少数民族成立的政权:( B )A羯B鲜卑C氐D匈奴鲜卑是个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呢?师:请同窗们看一段材料“畜牧迁移,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材料反映出鲜卑族是一个如何的民族?生:鲜卑族是个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如此一个掉队的民族,如何操纵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呢?这对把握了国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缘故。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

但他绝不是历史发展的低谷。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问: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②有哪些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③这些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课件演示)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④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们和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吗?⑤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他们还能和平相处吗?尤其是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

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

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⑥如果不能和平相处的话,怎么办?如果有矛盾的话,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

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2.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第22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2《北方的民族汇聚》,总的设计思想是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理论支撑、教学过程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一)解读教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北方的民族汇聚》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最好体现。

这一主要包含“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帝改革”两部分内容。

按标要求,这一着重要求学生能概述北魏孝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因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能从多角度说明孝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孝帝改革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图片,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归纳孝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学生讨论得出孝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堂分组探究,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能简单地评价孝帝,从而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同民族融合的价值,并能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2、难点:简单评价孝帝。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及地图展示二、说教法(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

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

(二)教法: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丰富历史情境,兼用朗读、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谈话、讲述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历史: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导学案(庆安中学集体备课,北师大七上)

历史: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导学案(庆安中学集体备课,北师大七上)

课题: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
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3.知道各民族互相学习、影响,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请充分预习课本(至少通读课本2遍),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标记出
疑点,独立认真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标记疑点。

2.课上小组长组织好“一对一”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
务。

其他同学要用双色笔迅速的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当堂巩固落实。

3.课后组长迅速收齐学打过等级后交班长,老师批阅完下发后要进行分类保存,以
备复习。

【知识背景】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史上
合称“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14-115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
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背景。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1.请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中填出内迁的“五胡”民族。

2.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课堂练习难点都在那个地点了,课堂上就把它们解决吧。

4.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5.北魏是族建立的政权。

6.年,孝文帝将都城从 (今山西 )迁到。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要紧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操纵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操纵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解除对匈奴族的威逼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A.元 B.穆 C.陆 D.贺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明确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包括( )①采纳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1.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要紧缘故是( )A.爱护了人民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爱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1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13.北魏孝文帝对中国历史的进展有什么奉献?课后测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你的能耐是不是确实有长进了?一、单项选择题14.终止了十六国时期的纷乱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政权的是( )A.前秦 B.北魏 C.东魏 D.西魏15.古代历史上迁移都城,巩固了政权的统治者有( )①商汤②盘庚③北魏孝文帝④前秦苻坚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在( )A.四世纪初 B.四世纪末 C.五世纪初 D.五世纪末二、填空题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

通过数百年的与,他们与汉族逐步。

18.东晋十六国时期,在“五胡”所建立的政权中,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和。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键入文字]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 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学案导学,体现先学后教。

2、通过参与编演课本剧、拟圣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3、通过微服私访、讨论等活动,探究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所属学科:历史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知道六世纪至隋朝时期,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对民族融合和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能够理解北方地域和民族在对中原文明的贡献与发展上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文化的针对性、逻辑性思维,认识古代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并初步感受和探索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内容•学习北方地域民族的演变过程•了解与中原地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探讨民族的交融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分析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3. 教学过程3.1 情境引入教师讲述亿年前北方处于海底,巨大的海洋退缩后,形成了宽阔的平原,而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孕育之地。

同时,引入演变过程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北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理区位和民族面貌。

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北方的历史发展背景。

3.2 教学过程3.2.1 学生思维导图教师放映相关影片,帮助学生了解汉代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然后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记录下汉代北方民族演变的历史情况。

学生思维导图完成后,逐个展示,由教师指导正误,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补充。

3.2.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工。

每组从不同纬度,发掘汉代以来,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过程,通过拼接合并找出共性和互补性,展现北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

3.2.3 课堂展示对每组的合作研究结构,进行展示,学生试着从多元的角度,对不同民族在北方地域上的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进行加深探究。

如果有现场产生疑问和争议,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从而升华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思考和理解。

3.2.4 巩固课堂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讲解,让学生对交流和融合的演化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介绍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和传承,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锻炼不断拓宽学生眼界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3.3 课堂作业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使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结合理解写出350字作文,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预习检测】请看课文第“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 改穿_________;学习_________;采用_________;与汉人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魏孝文帝改革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你能按照前面的知识结构,把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列一个表吗?【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 .氏族 B .鲜卑族 C .契丹族 D .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A .平城B .长安C .上京D .洛阳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 .学汉语B .与汉人通婚C .迁都洛阳D .改穿胡服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B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C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 .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爱我中华!宋祖英6.下列不属“五胡”的是()A.匈奴B.西晋C.鲜卑D.羌二、材料分析题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东不可兴。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第22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2《北方的民族汇聚》,总的设计思想是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理论支撑、教学过程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一)解读教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北方的民族汇聚》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最好体现。

这一主要包含“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两部分内容。

按标要求,这一着重要求学生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因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能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图片,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学生讨论得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堂分组探究,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能简单地评价孝文帝,从而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同民族融合的价值,并能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2、难点:简单评价孝文帝。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及地图展示二、说教法(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

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

(二)教法: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丰富历史情境,兼用朗读、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谈话、讲述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预习导学:1、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和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在历史上合称“”。

2、鲜卑族拓跋部原居住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386年,拓跋部建立,定都,史称。

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年,北魏将都城从迁到。

三、合作学习与探究:(一)知识重点归纳:(二)知识难点突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四、达标训练:(一)知识过关:1.(中考高频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广泛的民族大融合B.南北方经济得到不同的发展C.国家政权不断更替D.国家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这说明()A.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B.那里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C.胡人是汉人的一部分D.那时胡汉杂居区供给紧张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A.平城偏北,不利于对中原进行统治B.不迁都不利于接受汉文化C.只有脱俗革新,加快融合进程,才能立国中原D.鲜卑贵族向往洛阳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少数民族更加落后B.使少数民族在语言上与汉族趋同C.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D.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6.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二)能力提升:1.简答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2.融入情景,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自主学习】请看课文第113页“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14-115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随堂检测】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 .氏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 A .平城 B .长安 C .上京 D .洛阳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 .学汉语B .与汉人通婚C .迁都洛阳D .改穿胡服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B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C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 .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6.下列不属“五胡”的是( ) A .匈奴 B .西晋 C .鲜卑 D .羌 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改穿_________;学习_________;采用_________;与汉人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教案北师大版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教案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 56个民族,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远不止这些,为什么有些民族就淹没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呢?因为各民族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互相取长补短,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逐渐趋同,这种现象就是“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 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有哪些少数民族, 师:首先同学们根据课件上几道简单的填空题“与书本合作书上划下来。

一、五胡内迁1、 看地图,你能得到哪些有些有效信息?生:西晋时期的都城在洛阳;西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羌氐2、 少数民族为什么会内迁? 生: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 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内迁。

3. 想一想,少数民族内迁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生:游牧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民 族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各民族逐渐融合。

师:在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公元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 过渡:那么,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B )A 羯B 鲜卑C 氐D 匈奴 鲜卑是个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呢?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魏书•序记》材料反映出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生:鲜卑族是个野蛮、落 后的游牧民族,这样一个落后的民族,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 的少数民族呢?这对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 直接原因。

北魏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要稳住政权,必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孝文帝拓跋 宏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北魏上下开始了一场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

谁是孝文帝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孝文帝(467-499年),拓跋宏,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了解“五胡”的名称及大致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辩一辩“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孝文帝的改革促进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关键:分析改革的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教法学法:讲授、阅读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60周年国庆大典上的民族柱引入新课。

2、学法指导:分析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为什么?(背景、原因、目的)是什么?(内容、过程)怎么样?(结果、影响、作用、意义)3、分析探究,展示成果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

4、具体过程:讲授新课(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1、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2、内迁的民族、原因及民族发展的趋势。

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探究发展的趋势怎样?(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

了解情况。

2、通过课本剧反映改革中的内容,及改革遭到了反对。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展现小组合作。

教师补充资料,归纳总结。

(三)、小结:五胡内迁→民族汇聚↓↑孝文帝改革四、课堂练习:五、知识拓展,升华主题:孝文帝的改革对我们现今有什么启示?教师总结:本课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审批人: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预习检测】
请看课文第113页“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
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
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14-115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
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
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改穿_________;
学习_________;
采用_________;
与汉人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融合的措施?
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
【归纳整理】你能按照前面的知识结构,把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列
一个表吗?
【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 .氏族
B .鲜卑族
C .契丹族
D .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
A .平城
B .长安
C .上京
D .洛阳
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
A .学汉语
B .与汉人通婚
C .迁都洛阳
D .改穿胡服
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
B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C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 .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
6.下列不属“五胡”的是( )
A .匈奴
B .西晋
C .鲜卑
D .羌
二、材料分析题.(任选两小题作答)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
则礼东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并三十以上,习
性已久,容不可犹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请回答:
(1)这幅图是改革之前的孝文帝还是改革之后的孝文帝?你的依据是什么?“北俗”指什么?
(2)这段材料体现魏主改革的什么内容?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魏主改革的其他内容你还知道吗?请写出来。

(4)魏主的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