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心理学对社会认同的研究
心理学对社会认同的研究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认同感,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身份建构、情感感受和行为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认同的定义、形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探究心理学对社会认同的研究成果和启示。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社会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于自我与群体的关系进行的认知和感知。
它涉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纽带、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是人们对社会中归属感的体验。
社会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社会经历、身份认同和个体差异等。
二、社会认同的形成社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特质、态度和自我概念等,而外部因素包括群体认同、社会比较和社会化等。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比较,构建并巩固自己的社会认同。
1. 社会认同的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认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社会化是个体从小到大通过教育、家庭、朋友、媒体等途径,了解并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与其所属的群体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2. 社会认同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社会认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通过对自己在不同群体中的身份进行认同,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认同。
身份认同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职业等,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群体的认同特征、群体关系等。
身份认同的形成和维持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三、社会认同的影响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自尊心以及行为方式,并对个体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 社会认同对情感的影响社会认同与个体的情感关系密切,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和生活满意度。
当个体对所属群体感到认同和接纳时,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反之,当个体对所属群体感到排斥或失去信任时,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和社会压力等负面情感。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如国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职业等的认同感。
在当今社会中,社会认同对于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作用。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对于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首先,心理学研究了社会认同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同是个体在社会联系中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发现,当个体能够与自己的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时,其心理健康状况通常更好。
例如,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乐观和自信。
这是因为社会认同能够为个体提供一种归属感和归属感,减轻他们在不确定和压力下的焦虑情绪。
其次,心理学研究了社会认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同与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密切相关。
当个体与某一社会群体产生较强的社会认同时,他们通常会倾向于与该群体保持一致。
这种一致性可以表现为对该社会群体的支持和忠诚,也可以表现为对该群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遵守。
例如,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宗教深感认同,他会积极参与该宗教的活动,并遵守宗教规范。
这种行为模式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群体保持联系,并获得群体认同感。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社会认同对跨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入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往往需要与不同文化和群体进行交流与合作。
社会认同可以影响个体对他人文化的接纳程度。
当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们可能对其他群体抱有偏见和敌意。
然而,当个体的社会认同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时,他们更容易与其他群体建立联系和互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入。
最后,心理学可以为个体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需求。
从而促进个体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种族性别与文化的影响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种族性别与文化的影响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种族、性别与文化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个体的社会认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人们的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所属于的社会群体以及该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认同感。
而心理学则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种族、性别和文化对社会认同的影响。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与心理学的关系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主观评价与参照。
它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包括了人们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对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感受,以及对其他群体的认识和态度。
心理学在研究社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认同与心理学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角色和社会身份的评价。
心理学通过研究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层面的自我认同,揭示了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如何形成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涉及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获取信息,塑造了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
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揭示了个体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方式。
3.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涉及到个体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行为表现和态度。
心理学在研究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关注了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相互影响。
以上的相关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社会认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紧密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种族、性别和文化对社会认同的影响。
二、种族与社会认同种族是个体社会认同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种族身份对其社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种族认同涉及个体对自身种族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感。
种族对社会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归属感:种族身份认同是个体感受到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个体对自己的种族身份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影响了其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2. 族群关系:种族社会认同还涉及个体对其他种族群体的态度和互动。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中。
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觉,对于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认同的心理学原理,并探讨如何应用这些原理来帮助个人和群体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社会认同的心理学原理社会认同的心理学原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他认为,人们的自我意识是由来自外部的感觉和来自内部的感觉相结合形成的。
这些感觉包括与他人的比较,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的看法。
社会认同的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所形成的感觉和信念。
它可以以种族、性别、语言、宗教、政治信仰等不同形式出现。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对社会认同的需要,部分来源于进化的需求。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生活在群体中,对于这个群体的依附和认同是必要的。
因此,社会认同可以被视为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在发展心理学中,社会认同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众多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认同通过父母、同侪、大众媒体和学校等不同方式被塑造。
社会认同对于孩子的学术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交技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原理来帮助个人和群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尽管社会认同对于个人和群体的认同、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都至关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它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包括机器人化、大规模移民、家庭变化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心理学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来帮助个人和群体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必要的。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育来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多元文化意识。
这种意识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并且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在教育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与不同社会认同相关的课程,例如文化多样性的实践、历史和语种课程等。
这些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同情,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另一个帮助个人和群体找到自己位置的实践方法是社会参与。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心理学领域中,对社会认同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发展心理学等多个研究分支。
社会认同既受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受外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塑造。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认同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因素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和方法。
社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自我概念、自尊心和归属感等要素。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通常从家庭和亲近的人中获取对自我的认同感。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认同逐渐受到同龄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社会认同往往与所属的同龄群体密切相关,比如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社交网络和群体活动等都会对他们的社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社会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密切联系。
良好的社会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然而,社会认同的不稳定和缺乏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感以及心理问题的产生。
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个体常常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探索与建立的挑战,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出现。
因此,心理学家们建议,在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应注重对其社会认同的关注和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除了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社会认同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通过与特定的社会群体建立联系和共享价值观念来建立自己的社会认同。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往往在社会角色、价值观念以及归属感上存在差异。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促进社会认同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尊重成为重要任务。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为我们了解不同人群的社会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社会认同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不仅关注个体内在的自我认同,还关注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学和社会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同
人类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同人类是具有群居性的社会性动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和互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正是人类在群体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类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群体中形成的态度、信念、行为和情感等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借助实验方法、观察研究和统计分析等科学手段来理解和解释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等。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二、社会认同的概念与形成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评价和认同感。
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交流来建立自己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也包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社会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人们往往对于与自己具有相似特征的群体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而对于与自己不同的群体则容易产生差异感和排斥情绪。
社会认同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认同的重要学科之一。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同时,社会认同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通过研究社会认同,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和自我身份的塑造。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认同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认同又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群体动力、社会规范、社会影响等。
行为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与机制
行为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与机制行为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与机制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其关注点在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展现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机制。
社会认同作为行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某一社会群体或身份的认同程度。
社会认同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还对社会互动、团队合作以及群体决策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行为心理学和社会认同两个角度分析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其机制。
一、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1. 行为归因个体的社会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行为的解释和归因。
当一个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具有高度认同感时,他们更容易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相反,当个体对该社会群体没有认同感时,他们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个人因素。
这种归因方式会导致个体行为模式的选择和变化。
2. 冲突趋避社会认同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
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会倾向于避免与其他社会群体产生冲突,并选择与自己认同的群体保持合作和协调。
这种冲突趋避的行为模式也可以解释为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
3. 社会规范服从社会认同会导致个体对于所认同的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并倾向于服从和遵守这些规范。
个体在行为中对社会认同群体的规范进行服从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其日常行为,如服从交通规则、遵守社会道德等。
二、社会认同对行为的机制1. 社会认同塑造个人身份个体的社会认同会对个人身份产生塑造作用。
个体通过对社会群体的认同来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
比如,某个人对于“教师”这一社会身份具有高度认同感,他们会更倾向于以教学活动为主,表现出教师应有的行为特征。
2. 社会认同调节认知加工个体的社会认同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方式产生影响。
当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具有高度认同感时,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采纳该群体认可的信息,而对于与之不符的信息持怀疑态度或拒绝采纳。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亨利塔金的认同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亨利塔金的认同理论亨利·塔金(Henri Tajfel)是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社会认同理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如何形成自我认同,并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
亨利·塔金的社会认同理论包含了社会认同的概念、群体归属感以及社会身份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亨利·塔金的社会认同理论,并探讨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亨利·塔金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进行认同,从而形成自我认同。
在社会认同过程中,个体会将自己与所属群体进行比较,并评价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这种社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以及群体归属感。
亨利·塔金将社会认同划分为个人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层面。
个人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独特的个体特征和个体角色的认同。
个人认同是个体与自己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相联系的一种心理状态。
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个体特质和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个人认同。
而群体认同则是个体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处的群体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和行为选择。
群体认同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评价,帮助个体建立自我概念和自尊,并获得群体归属感。
亨利·塔金的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群体身份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个体往往会将自己所处的群体视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群体形成对比并产生竞争与合作关系。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个体会评价自己在群体内的地位和价值,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来维护和增强自己的群体认同。
在心理学领域,亨利·塔金的社会认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理解群体间的偏见、歧视以及社会冲突。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为了保护和维护自己所属群体的地位和价值,往往会倾向于对其他群体抱有负面评价和偏见。
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是建立在群体认同的基础上,个体试图通过贬低其他群体来提升自己的群体认同。
此外,社会认同理论也被用于研究个体在跨群组情境中的行为和决策。
认同理论_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论, 其中 最为著名的 是以 美国 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 认同理论 ( i d n e i t yt t h o e y r ) 和欧
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 ( ci o s l记 a n e i t yt t h o e 万 ) 。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 对认同 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 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 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 而社会认同理 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 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 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 同理论;比较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 C 12 9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2 5 7 一 5 8 3 3 《 2 08 )0 4. 以 抖 6 一 8 0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江苏 南京 2 1( ]9 X 3 )
万方数据
社会科学 2 以 犯年第4 期
周晓虹:认同理论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化成了属于特定实践活动 ( 如规范或角色)的多重认同,并且它们使用相似的术语和相似的语 言, 尽管这些术语或语言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 ( 如认同、认同突显、承诺等等) 。 ” ① 或者如伍锡 洪( N g i s k 一 h mg i )等人所言, 这些理论都意识到, 要了解人的社会行为, 就必须了解人们是如何 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认同的② 。
正因为 认同涉及到自 我和他人、内 群( i n 一 脚叩)和 外群 ( u o t 一 脚u P)的界定与划分, 在今天
这个因全球化的到来而使民族一国家乃至地方共同体的完整性受到挑战的时代, 认同更是成了人
们关心的热门 话题③ 。就中国来说, Nhomakorabea不仅 1 97 年的香港回归涉及到社会认同的寻觅④ , 2 08 年的 奥运会更是涉及民族认同的再现和重构⑤ ,甚至英语的教学和推广一样受到民族认同的困扰和挑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的心理学机制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的心理学机制在当前多元文化社会中,社会认同作为人们个体或群体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因素,对于个体的认同感、社会互动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认同的心理学机制,即个体是如何形成、维持和改变社会认同的。
首先,社会认同的心理学机制与个体的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的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一特定群体成员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往往源自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共享的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标志等。
例如,一个人出生在一个传统家庭中,接受传统价值观的熏陶,他会对自己的家庭传统身份产生认同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身份认同的形成与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群体等社会单位的教育、社会交往等途径进行。
其次,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与社会比较有关。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地位或价值。
社会比较会对个体的社会认同产生影响。
当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己属于某一群体中的优势者或者创新者时,会对这一群体产生认同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相反,如果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己处于某一群体中的劣势者或者被边缘化者,可能会对这一群体产生排斥感,进而改变自己的社会认同。
此外,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还与认知一致性理论有关。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维持自我内部的一致性,尽可能使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相互一致。
当个体的社会认同与其行为、态度、价值观等相一致时,他会感到自我内部的一致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认同。
例如,一个人自诩为环保主义者,他会更愿意与环保组织互动,并对环保组织的价值观产生认同感,这一认同感进而支持和加强他对环保行为的投入。
最后,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还与自我概念的建构有关。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价值、能力等方面的理解。
个体在与社会交往中,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
当个体的自我概念与某一群体的特征相符合时,个体会产生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心理学和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与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
一、心理学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意识、人格、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研究是基于个体心理过程的,从而为人们理解社会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认同。
例如,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心理学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差异。
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身份认同往往与其文化认同息息相关。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验研究等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过程。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的动力学、社会支持和互动等方面,为解释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二、社会认同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认同作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对个体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社会认同可以促进自尊和满足感的形成,同时也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认同对个体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个体与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能够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
相反,如果个体缺乏对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可能会导致自尊心被打击,出现自卑和心理不适等问题。
此外,社会认同还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他们会感到受到这个群体的尊重和支持。
心理学在社会认同中的应用与评估
心理学在社会认同中的应用与评估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和认同感,它在社会交往与身份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各种方法和理论,对社会认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评估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社会认同中的应用与评估。
一、社会认同的心理学理论社会认同的形成涉及多个心理学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自我认同理论、一致性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1. 自我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塞尔夫尔提出,它指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基础。
通过与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他人进行比较,个体形成对自己的认同感,并将其看作是自己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一部分。
2. 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认同中具有一致性的需要。
个体会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冲突,为了减少这种冲突,个体会倾向于与自己社会身份相一致的群体进行接触和交往。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通过感知、观察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形成对社会身份的认同感。
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了解和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身份。
二、心理学在社会认同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社会认同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组织管理、多元文化和社会公平。
1.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社会认同理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并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促进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和融入。
2. 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心理学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帮助组织了解和满足员工的认同需求。
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可以增强员工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忠诚度。
3. 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心理学帮助个体和群体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群体的社会认同。
通过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心理学可以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社会和谐与共融。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感的研究进展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感的研究进展社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与社会群体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涉及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认同感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认同感的定义社会认同感是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具体而言,它体现了个体对自己与某一社会群体共享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以及群体身份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社会认同感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形成个体社会身份和个人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认同感的形成机制社会认同感的形成机制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最早的理论是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在参与社交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自我与他人的特征和行为,逐渐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
后来的研究发现,社会认同感的形成还受到文化因素、群体认同、社会化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社会认同感对个体的影响社会认同感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同感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满足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
其次,社会认同感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能够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此外,社会认同感还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适应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社会认同感对社会的影响社会认同感的形成和维持对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同感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社会认同感可以推动社会合作和互助,促进社会群体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社会认同感还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和分裂,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维持。
五、社会认同感的培养和发展社会认同感的培养和发展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动以及获取相关社会知识和经验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而社会则可以通过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来促进社会认同感的培养。
综上所述,社会认同感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定义、形成机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进展。
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同研究
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同研究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社会个体,在个体层面上研究各种社会现象。
这就催生了社会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领域: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同研究。
这两个领域探索了个体如何被社会环境塑造,以及他们如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对理解社会行为、决策和社交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如何被社会因素塑造的学科。
这个领域关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社会性质。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康德实验,它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压力的反应。
实验通过对被试施加压力,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结果显示,个体有时会遵循社会压力,表现出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不一致的行为。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团队中进行回避或被动的行为,因为他们担心与他人意见发生冲突。
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具有解析复杂的社会信息的能力。
社会认知的概念就是源于这个研究领域。
个体借助社会认知来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感状态。
比如,人们会利用面部表情、语言和身体语言等非语言线索来推断他人的情感状态。
这种能力在我们的社交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理解。
而社会认同研究这一领域则探讨的是个体如何与社会群体建立联系,形成对自我的认同。
社会认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自我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
自我概念是社会性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和追求社会认同来构建自己的自我概念。
比如,一个人可能形成对自己的坚定认同,参与并且忠诚于一个特定的组织或团体。
社会认同研究还研究了群体间的关系和冲突。
这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各种社会群体之间围绕资源、权力和认同等问题产生了纷争和冲突。
社会认同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群体有积极的认同感,而对其他群体则抱有敌意。
这种社会认同可以在集体行为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可能导致群体间的冲突和暴力。
心理学对社会认同感的研究
心理学对社会认同感的研究社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它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对于个体而言,社会认同感在塑造自我认知和行为方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的社会认同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知识,下面将从不同层面来探讨心理学对社会认同感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认同感的形成与心理发展社会认同感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受到个体的个性特征、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社会认同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自我认知阶段在自我认知阶段,孩子通过自我意识的形成开始注意到自我与他人的差异。
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例如性别、年龄、种族等,并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自我在群体中的定位。
2. 社会比较阶段在社会比较阶段,孩子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自己与他人在各个方面的差异。
这种比较有助于孩子建立自我价值观和自尊心,并且逐渐形成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3. 群体认同阶段在群体认同阶段,个体开始将自己的身份与特定的社会群体相联系,并对该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认同感。
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就会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产生认同感。
二、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社会认同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因素。
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等因素会影响社会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年轻人更容易形成对同龄人群体的认同感,而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参与社交活动,从而更有可能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社会认同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对家庭的认同感,并且激励他们更容易形成对其他群体的认同感。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类别和社会群体对个体的社会认同感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种族和民族背景、社交圈子、职业群体等都会对个体的社会认同感产生影响。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同心理学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同心理学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在我们的社交互动、个体认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心理学的视角观察社会认同现象,可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认同心理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研究方法。
一、社会认同心理学的概念社会认同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如何与社会群体建立联系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对于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探讨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和心理健康。
社会认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国家、地区、文化、性别、种族、职业等社会群体。
社会认同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包括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集体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集体的认同感,社会认同则是个体对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这三者相互交织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的社会认同。
二、社会认同的形成因素1.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学习获得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从而形成对于这些群体的社会认同。
2.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反馈来形成自我概念,进而决定自己对于社会群体的认同程度。
3.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群体的认知和信息加工过程。
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对于社会群体的认同。
4. 身份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是指个体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感产生冲突和不稳定的状态。
个体在面对身份认同危机时,会寻求解决办法来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认同。
三、社会认同的影响1. 行为决策:社会认同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
个体更有可能采纳和追随与自己社会认同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自尊感与心理健康: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自尊感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当个体与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时,会感到自我价值的增强和心理健康的改善。
集体心理与民族认同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集体心理与民族认同问题的社会学分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很容易被集体心理所影响。
集体心理可以被定义为成员在集体中所共享的情感、信仰和行为方式。
这种集体心理对于民族认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集体心理与民族认同问题的关系。
首先,要理解集体心理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民族认同本身的定义。
民族认同可以被描述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可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是由历史、文化、语言、地理、宗教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它通常是一种集体性身份的表现,这意味着人们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强化自己对于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集体心理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到人们的民族认同的。
其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是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平台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
这些平台通过社交网络、在线群组和其他方式促进人们的互动和交流,使其更容易被集体心理所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或种族主义者,那么他或她就有可能被这种思想所熏陶,导致其民族认同变得更加强烈和排外。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中包含着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那么他或她就更容易接受多元化的观点,进而形成一个较为包容和开放的民族认同。
此外,媒体也是重要的影响渠道之一。
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电视节目和电影等多种形式的媒介,人们的集体心理可以被塑造和影响。
例如,一个民族主义者可能通过宣传和新闻报道中精心挑选的信息来加强自己对于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变得更加排外和歧视性。
同样的,一个国际主义者也可以通过一些媒介来接触到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的人,从而更容易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民族认同。
除了以上提到的渠道,教育和家庭也是影响集体心理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
教育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能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格进行塑造。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与研究
心理学与社会认同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与研究心理学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个体对于自我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社会认同理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它探索了个体如何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态度和行为。
一、社会认同理论的起源社会认同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群体边界和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
经典的社会认同理论主要由英国心理学家亨利·塔基(Henri Tajfel)提出,他认为个体的社会认同是基于自己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比较而形成的。
他的实验研究表明,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群体分类也会促使人们产生社会认同感。
二、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社会认同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对社会认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社交圈子和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个体与自己所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其次,个体的自我认同情绪也会影响社会认同的形成。
一个自信和满足的个体更容易与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
最后,媒体和社会批评也会对个体的社会认同产生影响。
媒体的宣传和社会舆论可能会影响个体对某一群体的态度和认同。
三、社会认同对个体的影响社会认同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首先,社会认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幸福感。
当个体感到自己与某一群体有联系时,他们会因为得到认同而感到快乐和满足。
其次,社会认同还可以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个体对某一群体的认同会促使他们采取与该群体一致的行为和观点。
四、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与展望社会认同研究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群体间的冲突和偏见现象,为减少社会冲突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社会认同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学校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进一步探究社会认同的发展过程和机制,以及其与其他社会心理现象的关系。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同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认同研究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心理学视角下,社会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认同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一、社会认同的概念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接纳和归属感。
人们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可以包括国家认同、族群认同、性别认同、职业认同等多个领域。
二、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1. 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认同主要来源于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媒体等渠道形成。
2. 身份认同:个体根据自身的特征和角色来构建社会认同,例如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身份认同对社会认同的形成有影响。
3. 社会比较:个体会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来确认自己的社会认同,通过与同一社会群体成员进行比较加强认同感。
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社会认同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可以增强个体对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认同的意义1. 个体心理健康: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社会认同可以提供个体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自尊心。
2. 社会和谐稳定:社会认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当大多数个体对于社会的认同感较强时,社会群体更容易形成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减少社会冲突和分裂。
3. 跨群体交流:社会认同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当个体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同时,更容易与其他社会群体建立联系,促进跨群体互动和合作。
总结:社会认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关注个体对于所属社会群体的接纳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化过程、身份认同、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同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稳定以及跨群体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认同的影响机制和应对策略,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会认同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属于同一群体、共享相似社会身份的过程。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寻找它在社会交往和行为中的作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一、认同理论1.1 恒常性认同恒常性认同认为每个人在成长中会逐渐形成持久的个人认同,这种认同固定不变,与社会群体无关。
例如,个人可能会认同某种特定的性别、职业或文化背景。
恒常性认同在个人的自我构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无法完全解释人们的社会认同。
1.2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感知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共性或差异,从而形成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通常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文化背景或社会角色相关。
例如,在民族、宗教、职业等方面,人们会感到与特定群体的归属感。
群体认同能够强化个体对群体内部成员的内在联系和归属感。
1.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个体在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群体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是一种认同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心理过程,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
社会认同能够增强个体的凝聚力,促进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归属感。
二、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2.1 身份认同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身份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并通过理解和接受群体内的社会角色来定义和建构自我。
通过体验和参与群体活动,个体逐渐形成对群体的认同,从而建立自我身份。
2.2 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形成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个体通过与父母、同伴、教育机构和社会环境的互动,接受社会化的教育和影响。
这个过程使个体逐渐认同和接纳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形成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共享的社会认同。
2.3 社会身份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社会身份与个体的社会认同紧密相关,通过社会身份的形成与维持,个体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周晓虹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
两种认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合作的领域。
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210093)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
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①。
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之一。
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②。
收稿日期:2007-00-00*本项研究获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
① James M. 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ume 1,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98,p.504.② Erik H. 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 1950.另外, 有人认为,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源自他早年的家庭生活。
从小他就有一种不属于自己家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逐渐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
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在埃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①。
围绕认同或社会认同,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美国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和欧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对认同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而社会认同理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的自我的社会属性,并且都回避将自我视为独立于或前在于社会的观点。
它们都认为这个自我分化成了属于特定实践活动(如规范或角色)的多重认同,并且它们使用相似的术语和相似的语言,尽管这些术语或语言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如认同,认同突显,承诺等等)”②。
或者如伍锡洪(Ng Sik-hung)等人所言,这些理论都意识到,要了解人的社会行为,就必须了解人们是如何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认同的③。
正因为认同涉及到自我和他人,或内群(in-group)和外群(out-group)的界定和划分,在今天这个因全球化的到来而使民族-国家乃至地方共同体的完整性受到挑战的时代,认同更是成了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④。
就中国来说,不仅1997年的香港回归涉及到社会认同的寻觅⑤, 2008年的奥运会更是涉及民族认同的再现和重构⑥,甚至英语的教学和推广一样受到民族认同的困扰和挑战。
这多少也是我们在这篇论文中追溯认同理论的历史,分析其概念内涵,比较其不同学科背景和架构的原因所在。
一、符号互动论与认同理论认同理论根据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来解释社会行为,它和美国微观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传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从理论渊源上说,符号互动论源自德国的历史主义,但是如柯林斯所说,“尽管有这些德国传统的影响,美国微观互动主义取得的成就还是远远大于单纯的模仿”⑦。
在符号互动论的形成过程中,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和米德的贡献尤为重要。
在库利之前,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家维廉•詹姆士提出了自我(self)概念,这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客体来看待的一种能力,它在塑造人对世界的反应方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沿着詹姆士的思路,库利进一步指出自我是一个过程,并且是在同他人的交往或互动中产生的。
正因为个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
① Erik H. Erikson, Identity and life Cycle, New York: Norton, 1959, p.118.② Michael A.Hogg, Deborah J. Terry & Katherine M. White,“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58, No.4, 1995, pp.255-269.③ Ng Sik-hung,Chiu, Cy & Cn Candlin, 2004,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Overview and Synthesis”, in Ng,Sik-hung, Chiu Cy,Cn Candlin et al. (eds.),Language Matters: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4.④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⑤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社会学研究》2005第5期。
⑥张世建、刘红霞:《〈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⑦ Randall Collins, Four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244.体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的看法认识自己,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认同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
每个他人都是我的一面镜子,而每种社会关系也都反映着自我。
进一步,由这种反映构成了我的身份。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概念①,已经触及到自我认同概念的核心。
在库利之后,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巨擘乔治•米德进一步推动了符号互动论的成型。
米德认为,在单个的个人组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和自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精神这个借自杜威的概念,首先是人类运用符号确定环境中包括自我在内的客体的能力,其次是理解常规姿势,并运用这些姿势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taking the role of the other);而自我则由作为主体的自我“I”和作为客体的自我“me”构成,它们一样是在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具体说来,自我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阶段,这个“概化他人”是能够“给予个人以自我的统一性的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②。
这三个阶段都涉及到角色的扮演,不同的是,在玩耍阶段扮演的仅是他人的单一角色,在游戏阶段能够同时扮演多重角色,而在“概化他人”阶段则能够扮演社会上经过“概化的”不同角色类型。
库利和米德的观点就是这样构成了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他们认为社会是通过影响自我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而其中的核心机制就是“扮演他人角色”。
以此为基础,我们这里讨论的认同理论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汲取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其一,它并不认为自我是一种自动的心理单位,而是导源于人们在社会扮演的各种角色的一种多重社会建构;其二,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角色不同决定了人们自我概念的不同。
斯特莱克就提出,相对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每一种角色位置,我们都具有迥然不同的自我成分,即所谓角色认同③。
比如,一个人的角色认同就可能包括了他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一位儿子、一位教授,以及一位自由主义者等多种事实。
换言之,角色认同的多维性,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角色丛。
在认同理论看来,角色认同是各种自我知觉、自我参照认知或自我界定,人们能够将其作为他们所占据的结构性角色位置的结果加以运用;作为特定社会范畴的成员,人们的角色认同经历了标定或自我界定的过程。
按照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的观点,角色认同所以能够为自我提供意义,不仅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具体的角色规定,而且是因为它们将那些相互关联的互补或对立角色有效地区分了开来④。
比如,母亲这一角色的意义是和父亲的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而医生是和护士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正是通过社会互动,认同才能够实际地获得自我意义,因此它们是反身性的⑤。
这种反身性的最好例证,可以取自费孝通关于自我意识形成的论述。
在他看来,人们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认同,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的⑥。
确实,他人根据一个人的角色认同来对他做出反应;反过来,这些反应成了一个人发展自我意义感和自我界定感的基础。
在认同理论家们那里,认同是连接社会结构和个人行动的一个关键概念。
如此,对行为①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② George H.Mead,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p.154.③ Sheldon Stryker,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 Palo Alto: Benjamin/ Cummings, 1980.④ Alfred R. Lindesmith & Anselm L. Strauss,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56.⑤ Peter J. Burke & Donald C. Reitzes, “The Link between Identity and Role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1,44: 83-92.⑥费孝通:《我看人看我》,《读书》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