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它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称框架效果。
一、新闻框架的形成及作用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闻媒体的立场和编辑方针,二是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
新闻媒体在处理新闻事件时,总是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根据编辑方针去选择、处理和报道新闻事实。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体还会根据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选择特定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主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还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反应。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它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新闻框架的影响及效果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框架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解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2、框架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不同的框架会导致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因为框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的体现。
3、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记忆和回忆。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记忆和回忆,从而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4、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行为反应。
受众在接收到一个新闻事件后,会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
新闻写作结构分析课件
补充信息
结尾可以提供一些补充信息,如 相关链接、背景资料等,方便读 者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相关内容。
03
新闻写作的叙事技巧
时间顺序
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从先到后进行报道。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 够逐渐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优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优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缺点:可能让读者感到混乱,难以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细节描写
对事件中的重要细节进行生动详细的描述,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 度。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经过,同时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优点: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缺点:可能过于冗长,影响文章的节奏和阅读体验。
内容单一,涉及面窄
典型问题作品的知识面和深度不够, 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广度和深度。
角度陈旧,见解普通
典型问题作品缺乏新颖的角度和独特 的见解,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
写作技巧运用实例展示
运用数据和事实支撑观点
通过引用权威数据和事实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叙事性描述
通讯采用叙事性描述手法,注重场景、人物形象和情感描绘。
夹叙夹议
通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会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价,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和感染力。
特写文体
针对性报道
01
特写文体通常针对某个特定事件、人物或事物进行深入报道和
剖析。
细节描写
02
特写文体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场景、人物形象、情感等方面
的细致刻画,增强读者的感知和理解。
监督社会
“中国特色”灾难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中国特色”灾难报道新闻框架分析作者:叶芳来源:《采写编》2015年第02期灾难报道具有别的新闻题材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接近性、人情性等等。
中国灾难报道近年来发展迅速,地位显著提升。
有学者指出,在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灾难报道已经发生变化,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媒体呈现的报道文本来看,中国灾难报道仍有很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本研究拟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个案为分析对象,探究“中国特色”灾难报道的特色及框架构建模式。
一、理论脉络与研究设计(一)理论脉络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1974年,欧文·戈夫曼(E·GofFman)首次将框架概念应用于传播情景中(李特约翰,2004/2007)。
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
”(E·GofFman,1974)Entman(1993)认为:“框架涉及选择和凸显。
”他认为媒介从业人员对事物的选择和凸显会影响受众对事物的理解,即影响到媒介框架的建构。
Gitlin(1980)在戈夫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选择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在强调与表现时究竟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
他把框架定义为持续不断地选择、强调和排除。
框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新闻框架在媒体报道中是如何呈现的。
新闻框架常被界定为“煤体和个人用以传递、解释和评估信息的概念工具”。
新闻框架为新闻内容提供核心观点,新闻内容常常围绕所选用的新闻框架选择、强调、剔除和扩展相关的事实。
新闻框架作为新闻文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作为新闻记者的写作模板贯穿于相关事实的采集、引语以及其他新闻要素的使用;另一方面,新闻框架引导受众对新闻内容进行解读,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定位、感知、确定和分类”。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
第1讲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壹、新闻编辑工作的核心一、最近一年我一直在探索新闻编辑工作的核心要点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媒体、不同报社都适用的编辑理论探索媒体定位、新闻企划、版面规划、标题写作、原稿整理共通的分析架构。
最近我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这个核心的、理论的分析架构新闻编辑工作涉及主题、素材、语言等三个层次而其核心在於选择和重组。
二、臧国仁199932-44在阐述框架理论内涵时也将新闻讯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高层次macrostructure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即「这是什麼事」经常以标题、导言等形式出现中层次则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低层次则是指语言符号包括由字、词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
三、本文的主题、素材、语言三层次接近臧国仁的高中低三层次但将适用范围从一组新闻题文扩及媒体企划、新闻企划、版面规划、标题写作、原稿整理等面向。
因此本文指的主题一个媒体、一个事件、一个版面、一篇文章、一个标题的核心要旨本文指的素材包括新闻事实的各面向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也包括媒材文字、照片、漫画、插图、资讯图表等、人才美编、核稿、校对、摄影等、科技组版软体、印刷设备等本文指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言也包括图像语言、版面语言。
贰、新闻编辑工作的情境一、情境既是资源也是限制新闻编辑在进行主题、材料、语言的选择重组时必须了解情境、优游情境、突破框限、创新情势。
主题厘清、锁定语言修饰、雕琢材料选择、重组知识1.政治、经谩⑸缁帷⑿睦怼⑽幕 死嘌?2.台湾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国际现势 3.新闻学、传播理论、新闻法规4.专版专线知识5.语意学、修辞学、认知心理学、美学… 行动1.媒体定位2.新闻企划3.版面规划4.标题写作 5.原稿整理二、社会情境选定在政经情势中、社会文化中、媒体生态中的最佳定位并选定特定读者、组织特定内容来吸引他们阅读。
三、组织情境在编辑政策下折冲、在组织分工下集结资源、截长补短并且善用科技资源进行新闻建构。
新闻的框架理论简介
新闻的框架理论简介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中的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源自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思想。
不过,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却是借用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柏特森(Bateson,G)的。
框架概念经历了从柏特森的人类学到戈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1959年,戈夫曼出版社会学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讨论个体如何向他人呈现自我的方式时,引入了框架分析,他认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涉及各种动态问题”,既有助于“把读者已经具有的零散经验联结在一起”,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值得检验的指导”,“框架按逻辑展开”。
若对上述观点进行解读,可知戈夫曼同时在三个层面上使用框架概念:1.研究对象(个体);2.读者;3.研究者。
对个体来说,在社会中展开活动,必须对情景进行定义,这是个人行动的前提。
框架就是人们界定情景的组织类型。
对读者来说,当框架帮助读者将“零散的经验联结在一起”时,实际上就是指导读者(受众群体)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
对研究者来说,框架“提供了一种值得检验的指导”,也即说,框架有助研究者对事件进行回溯、检验或指导,通过检验原有架构,可对事件作出主观解释与结构性思考。
1974年,戈夫曼出版《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一书,进一步阐述他早年的框架思想:“框架”是属于个人“解释的图示”,“通过这么一个图式,每个人可以发现、了解、确认和区分信息或事件”。
高夫曼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它可使原本混沌的情境变得具有某种意义。
它还是人们建构某特定现实所遵循的规则,或者说是“意义的一个特定范畴”(one finite province of meaning)。
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管思想的重要凭据,也是传者提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
——这多少已涉及符号及信息流动的问题。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革,对新闻传播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框架定义、框架功能以及框架研究的最新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一种解释新闻传播中观众对信息的理解方式的理论。
简单地说,框架指的是一种认知结构,即人们对于某个特定问题或议题的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框架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因此,框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框架理论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选择和呈现新闻内容。
通过使用不同的框架,他们可以通过引导观众的视角和理解方式来塑造新闻事件的形象和意义。
其次,框架理论可以帮助观众构建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框架可以使观众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此外,框架理论还可以通过研究媒体对特定话题的框架使用情况,了解新闻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倾向。
近年来,框架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方面,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框架理论在不同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讨框架理论在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传播中的适用性,以及这些新媒体环境对框架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开始关注框架理论在不同文化和国家背景下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和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因此框架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总结起来,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研究在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框架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和从业者选择和呈现新闻内容,还可以帮助观众构建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近年来,框架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关注点逐渐从传统媒体拓展到网络新闻和社交媒体传播,同时也开始关注框架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学的理论框架1.马斯洛金字塔理论马斯洛金字塔理论是新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新闻的价值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新闻媒体通过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和服务。
2.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旨在研究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其中包括媒体对观众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该理论通过观察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反应,揭示了媒体在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门控理论门控理论认为,新闻媒体是信息流动的门控者,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公众视野。
该理论强调了新闻编辑、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在选择和呈现新闻内容时的主动性和影响力。
二、新闻学的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新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受访者的意见、看法和对新闻报道的评价。
通过统计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观众对不同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2.实地调研法实地调研法是新闻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新闻现场的背景、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和个案,对于深入理解新闻产业和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作用。
3.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常用于分析新闻报道的文本和图片。
研究者可以通过制定研究规范,对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主题、观点进行统计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揭示新闻报道的趋势和偏向,了解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呈现方式。
4.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在新闻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控制变量,观察不同因素对公众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和验证新闻媒体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总结: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包括马斯洛金字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和门控理论等。
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接下来是批判论述分析取向,有 6 篇,占 14.3%,这类研究适合媒介偏见 的研究。比如唐闻佳的《3·14 西藏报 道的国际媒体分化现象分析》,从新闻 的遣词造句到新闻情节的描述分析,从 媒体的专业、商业和政治背景分析西方 媒体报道的偏见以及形成的原因。诠释 包裹分析取向只有一篇,是李惠明、罗 颖风的《〈中国青年报〉医疗体制改革 报道的框架分析》。
基本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文献统计和分析,可以 总结出 2006 ~ 2008 年三年内,国内框 架研究的基本情况 :
1. 国内框架研究的选题主要集中在 形象建构、公共议题、报道个案的框架 分析三个方面。
2. 与国外,甚至港台地区相比,国 内框架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的探讨与 认知研究较少,原创性成果更少。
笔者从兰州大学图书馆网站提供
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共收集 到框架理论研究的相关论文 75 篇,在 2006 ~ 2008 年三年中,共 52 篇。
框架理论概述
框 架 理 论 是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80 年代初西方兴起的传播理论,其概念最 早可追溯至人类学家贝特森。1974 年高 夫曼(Goffman)在其《框架分析》中将 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逐渐引起社 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注 意。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梳理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代表作:《框架分析》【主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n.&v.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二、框架理论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
前议提题假 显设著:度(、议1)题隐某喻相是面经的济显的政著思度治维是路经否径能济;涵学盖对:议新题的闻理生解?产中的资源分配、权力关系 话语及其建构过程为研究对 象新,观闻察生场所产社会学:新闻网的编织、组织运作模式、社会角色关系、 “双热重点 寄”居时场刻所(:文ho本t m与o认me知nt)新闻实践中的“考虑因素”
“基模”(schema)理论
认知的“定式”或“知识结构”
内容:
认知物的基本特征(要素)及其相对固定的相互关系 类别(category)以及隶属该类别的“范例”
(prototypes)
功能:
期待与假设 观察与分类 常规值(default values)与“折扣”(discount)
意义或理解:基模(已有知识结构,常识)的建立 与运用
公共生活的结构和逻辑(群体、公共场合、公共议题) 符号-物质生产的结构和逻辑
理解框架和架构:
葛夫曼(Irving Goffman)的问题:现在发生的是什么?
框架:诠释的基模(schema),”分辨、觉察、认知和命名”具体事 变;组织、筛选的规则;观察、理解的视角;故事展开的路径
现实与截片(strip, slice)
前景效用(或“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选项 选择
“得”框架
A: 200 将获救。 B: 1/3 的概率600人 将获救。
A or B?
“失”框架
C: 400 人将死亡。
D: 1/3 的概率无人死 亡, 2/3 的概率600人 都将死亡。 C or D?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课件
跨文化交流中融合与创新路径
尊重文化差异
在新闻传播中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减少误解和冲突。
强化跨文化培训
提高新闻传播从业者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 式。
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
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多元化传播方式,制作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新闻 传播内容。
06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 测与展望
技术பைடு நூலகம்新对新闻架构影响
跨文化传播需求增长
国际交往增多,对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新闻架构差异比较
01
02
03
新闻价值观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闻价 值观的理解和取向存在差 异,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传播体制和法规
新闻传播体制、法规和政 策的不同,导致新闻传播 方式和内容差异。
媒体技术和应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媒体技术 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不同 ,影响新闻传播形式和速 度。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 脉络课件
目 录
• 新闻架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传统新闻架构特点及演变历程 • 现代新闻架构核心要素解析 • 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架构创新探索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新闻架构挑战与机遇 •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01
新闻架构基本概念与重 要性
新闻架构定义及功能
定义
新闻架构是指新闻媒体在传递信 息时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 式,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图 片等各个部分的设计和组合。
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和跨界思维:敏锐捕捉社会热点,拓展新闻报道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个性化
社交媒体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荐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多 元化需求。
新闻生产领域中的框架分析
新闻生产领域中的框架分析作者:马文姝来源:《活力》2018年第05期[摘要]侧重于传媒框架的研究者们提出,每天我们看到的新闻犹如万花筒,可是内里早已形成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做法,这就是新闻的框架。
新闻的框架就是选择的原则——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
新闻生产者为了应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需要采用一些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以便很快处理大量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并将它们套装在一起。
因此,这些框架就成为大众媒介文本编码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化了的部分。
[关键词]新闻;生产领域;框架分析一、新闻源中框架的构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消息来源是影响新闻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新闻源开始就存在着固定的模式和做法——框架。
比如,伴随发行与广告紧密挂钩,报社为了追求独家新闻,开始积极寻找信息源。
但由于财力、人力、物力的有限,报社无法把自己的新闻网撒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时专门提供信息的通讯社出现了。
媒体与通讯社,媒体与媒体联手像一张网一样共同覆盖了世界。
新闻行业就是在这样的“网”中生产新闻。
但网毕竟是有网眼的,于是在新闻覆盖的网络上就留下合乎新闻职业普遍观念的相同网眼。
这个“网”就是一种框架,它在确定哪些事实成为新闻的同时,也就把其他的事实排除在外。
此外,不管是在采访区,还是事发现场,记者们往往会与同行共享信息。
记者还可以娴熟地根据新闻内容比如火灾、车祸、会议等等,很快确定去哪里找信息源,从什么角度报道,采访什么人等。
因此,由于新闻工作者获取新闻源时的一些常规性做法,决定了一部分事实被选入框架内,从而将其他事实排除在框架外。
二、新闻价值中框架的构建新闻价值决定着新闻的取舍,而且也影响着一些新闻被凸显还是被淡化。
有学者从满足受众“共同兴趣”的角度出发,把新闻价值归纳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要点。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指导新闻报道写作的教材中有着更为详细说明:在“相关性”、“有用性”和“趣味性”这些判断新闻价值的总原则之内,“新闻工作者们在每个潜在的新闻报道中寻求更为明确的元素”,包括“影响力、冲突性、新奇性、显赫性、接近性、时效性”等。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结构解读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结构解读作者:郭喜庆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
马克思新闻理论中国化在当今新闻理论架构中势必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理论的中国化也会面对诸多问题,下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分析出其作用于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当代价值在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结构中马克思新闻理论是政府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组成模块。
作为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与政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政府对新闻传媒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与保护性的作用,同时良好的政府形象是通过优秀的新闻传媒资源来塑造的。
从而,在传媒影响下产生的号召力就是发展与实践马克思新闻理论的良性环境,在积极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同时将其塑造成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结构中不可撼动的角色之一,成为当代新闻宣传、传媒舆论工作的主要理论架构。
一、当代新闻理论框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概念是在诸多新闻媒体和新闻组织相互斗争中形成的,也是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新闻对历史知识、科学实践的系统总结。
这一新闻理论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与特殊历史情境下的语境问题进行着重强调,其中基础理论问题中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普遍性与世界性,而特殊情境下的语境问题强调的是特殊性与民族性。
那么,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在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中具备的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架构中的主要组成模块,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国化讨论是构建与完善中国当代新闻理论结构的有机途径。
现阶段我国正在正面且积极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项中国化的系统工程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建设,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将作为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塑造,这将会是完善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结构进程中浓重的一笔。
新闻框架理论探析
带 来 一 类 朝 阳 产 业) ; 环 境 保 护 要 求 的 提 高( 使 绿 色 产 品 市 场 成 为 复 建 设 造 成 的 过 度 竞 争 , 企 业 难 以 在 更 广 阔 的 非 相 关 的 产 品 领 域
潜 力 巨 大 的 朝 阳 市 场) 等 。 一 般 而 言 企 业 应 适 应 国 家 产 业 政 策 的 竞 争 , 更 难 以 在 广 泛 的 经 营 领 域 建 立 新 的 核 心 竞 争 能 力 。 目 前 赢
[ 1 ] 周 文 杰 . 企 业 多 元 化 经 营 战 略 [ J ] . 上 海 经 济 , 2003,
多 元 化 经 营 的 企 业 - - 非 相 关 多 元 化 经 营 的 企 业 。 从 美 国 企 业 发 (1 1 ).
展 史 上 出 现 五 次 兼 并 高 潮 看 , 60 年 代 的 兼 并 以 大 规 模 的 非 相 关 多
事 实 上 , 考 夫 曼 在 其 名 著《 框 架 分 析》一 书 中 , 曾 说 明 其 理 论 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的概念, 代表个人组织事件的原则与主观过 程。考夫曼进一步认为, 社会事件本就散布各地, 彼此无所归属, 须透过符号转换始能成为与个人有所关联意义的主观认知。这个 转 换( 或 再 转 换) 的 过 程 , 就 是 框 架 的 基 础 。换 言 之 , 考 夫 曼 强 调 框 架是人们将社会真相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 人们通过框架 整理信息, 了解社会, 其形成与存在均无可避免。
由此, 高姆森举证认为, 其实一般人常受社会组织发展的框架 影响, 却习而未察, 视而未见。而社会运动是否动员成功, 就取决 于社会运动组织能否针对社会问题将其组织发展的定义转换为 公共定义, 潜移默化地促进民众接受。一个框架能顾及的问题层 面愈广, 或其所能顾及的社会团体的范围愈广, 动员力也就愈大, 愈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受到新闻媒体注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新闻框架理论剖析课件
新闻框架的受众分析还可以通过对受众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以揭示出不同受众群体 对新闻框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04
CATALOGUE
新闻框架理论的实际应用
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应用
。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新闻 媒体在报道框架上存在差异。例如,一 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采用道德或伦理框 架,而另一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政
治或经济框架。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受众对不同报道 框架的接受程度和反应。研究发现,不 同的受众对同一报道框架的反应也存在
差异。
新闻框架理论的现状
目前,新闻框架理论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 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学者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理论 和方法,以更好地揭示新闻报道如何影响公众对问题的看法 和态度。
新闻框架理论剖析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新闻框架理论概述 • 新闻框架理论的发展历程 • 新闻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 • 新闻框架理论的实际应用 • 新闻框架理论的未来趋势 • 新闻框架理论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新闻框架理论概述
新闻框架的定义
新闻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帮 助人们理解和解释新闻事件。
3. 客观公正: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 主观臆断,确保公众获得真实、公正的 信息。
2. 全面报道:从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事件全貌。
详细描述
1. 快速反应: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 体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进行现场采访 和报道。
广告营销案例一:品牌形象塑造
详细描述
结合新华网具体文本浅谈新闻框架理论
结合新华网具体文本浅谈新闻框架理论作者:叶思敏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一、新闻框架理论的含义新闻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其核心关键词是:选择。
学者刘海龙认为,在新闻传播中,框架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等方式报道某个问题,它强调的是新闻生产过程;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1]恩特曼对设置框架的解读是从有待感知的现实中选择某些方面,使其在传播的文本中更加显著,它的具体做法是促进对一个问题的特殊界定方式、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或者)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上四点也正体现了新闻框架的功能。
[2]二、新闻框架的功能在这个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提供问题定义方面,文章标题就开门见山地提炼出了本次事故的归因——设施安装过程存在重大隐患,将之后的讨论过程局限在人为层面。
使记者保持了自身稳定性并保证了接近官方信息源且仍能保持中立的公众形象。
在阐述事件原因方面,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单化,一般以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
因此媒体对事件的叙述框架将影响公众对事件责任的归因。
[3]该文本由一个看似新源可信性很高的“专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引入,强调这起事故的关注点是安全管理,且在之后的文本分析中,通过三个方面,用大篇幅来分析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其中,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放置在责任第一位。
在提供道德评价方面,文本中提到了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代表官方立场,但缺乏其他立场可参考的发言,报道其实暗含着价值观倾向。
在示意解决方案方面,文本中引用发言人的三个“已经”,表示该事故已处在解决过程,且在文末提及已施行的相关的防范措施。
从新闻框架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该文本通篇都尽力避开对px项目本身的阐述,大篇幅的着重点在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方面。
在此也使读者反省,在绝大部分的重大新闻中,事实并不那么简单,也根本谈不上显而易见,每个人都希望见诸报端的是他自己喜欢看到的事实。
国内灾难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国内灾难报道新闻框架分析作者:叶芳来源:《声屏世界》2015年第06期灾难报道具有别的新闻题材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接近性、人情性等。
我国灾难报道近年来发展迅速,地位显著提升。
有学者指出,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灾难报道已经发生变化,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媒体呈现的报道文本来看,我国灾难报道仍有很多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歌功颂德的报道方式下把“丧事”报道成“喜事”,灾难报道并没有摆脱桎梏,与西方媒体的灾难报道相比,其具有独特的框架设置和价值取向。
理论脉络与研究设计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 )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框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新闻框架在媒体报道中是如何呈现的。
新闻框架常被界定为“媒体和个人用以传递、解释和评估信息的概念工具”。
新闻框架为新闻内容提供核心观点,新闻内容常常围绕所选用的新闻框架选择、强调、剔除和扩展相关的事实。
新闻框架作为新闻文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作为新闻记者的写作模板贯穿于相关事实的采集、引语以及其他新闻要素的使用;另一方面,新闻框架引导受众对新闻内容进行解读,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定位、感知、确定和分类”。
本研究以新闻框架作为理论指引,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对变量进行测量并描述文本内容,观察框架构成。
一、事件样本。
本文旨在研究灾难报道中中国媒体特有的话语体系和新闻框架,因此将事件样本限定为:1.灾难发生地在中国大陆;2.灾难性质为人为性灾难而非自然灾难,选择的典型样本是2013年“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报道。
该起事故发生在青岛黄岛区,由于中石化输油管线破裂发生爆燃,造成62人遇难。
事故发生后,青岛媒体将报道关注点聚焦在歌颂救援上,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引起一片哗然和指责。
有网民讽刺:“媒体将丧事变成了喜事。
”还有网民反问:“青岛发生灾难了吗?”在该起事件中,青岛当地媒体的报道显示出典型的国内灾难报道特征。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第1講新聞編輯的框架理論壹、新聞編輯工作的核心一、最近一年,我一直在探索新聞編輯工作的核心要點,探索不同時代、不同媒體、不同報社都適用的編輯理論,探索媒體定位、新聞企劃、版面規劃、標題寫作、原稿整理共通的分析架構。
最近,我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這個核心的、理論的分析架構:新聞編輯工作涉及主題、素材、語言等三個層次,而其核心在於選擇和重組。
二、臧國仁:1999:32-44:在闡述框架理論內涵時,也將新聞訊息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
高層次(macrostructure)是對某一事件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事」,經常以標題、導言等形式出現;中層次則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低層次則是指語言符號,包括由字、詞等組合而成的修辭與風格。
三、本文的主題、素材、語言三層次,接近臧國仁的高中低三層次,但將適用範圍從一組新聞題文擴及媒體企劃、新聞企劃、版面規劃、標題寫作、原稿整理等面向。
因此,本文指的主題一個媒體、一個事件、一個版面、一篇文章、一個標題的核心要旨;本文指的素材,包括新聞事實的各面向: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也包括媒材:文字、照片、漫畫、插圖、資訊圖表等:、人才:美編、核稿、校對、攝影等:、科技:組版軟體、印刷設備等:;本文指的語言,包括文字語言,也包括圖像語言、版面語言。
知識行動1.政治、經濟、社會、1.媒體定位心理、文化人類學主題2.台灣現代史、中國現2.新聞企劃代史、國際現勢3.新聞學、傳播理論、3.版面規劃釐清、鎖定材料新聞法規 4.專版專線知識 4.標題寫作 5.語意學、修辭學、認選擇、重組知心理學、美學 5.原稿整理語言…修飾、雕琢貳、新聞編輯工作的情境一、情境既是資源也是限制,新聞編輯在進行主題、材料、語言的選擇重組時,必須瞭解情境、優遊情境、突破框限、創新情勢。
二、社會情境:選定在政經情勢中、社會文化中、媒體生態中的最佳定位,並選定特定讀者、組織特定內容來吸引他們閱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构:
架构分析的三大理论取向:
社会学的象征互动主义取向(戈夫曼的传统):常识如 何结构人们交往构成的社会现实? 认知心理学取向(凯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的传统):信息 呈现的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推理和决策? (政治)传播学中的应用与拓展:民主商议/竞争中的 认知/交往结构如何互动?
浮现出什么?
转换成什么?
日常现象:
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观察:
旧金山动物园的两只猿猴 两位朋友在酒桌上的“PK” 在国内与在美国:排队
老潘的观察:
奥运火炬(torch)/圣火(sacred flame)交接仪式: 英国与中国媒体上的不同现实 从日常的直接体验/观察到媒体中介的经验观察:
恩特曼(Entman):选择与凸显 吉特林(Gitlin):新闻生产的逻辑在文本中的沉淀 甘姆森(Gamson):话语生产者在其社会关系中对话语的建构 施莱辛格、劳尔(Schlesinger & Lau):政策话语中的隐喻 (思维框架)
新闻框架的构成:
新闻文本的主题结构:
主题(报道角度)(Gamson: “central organizing idea”) 逻辑展开的基点(premise)、途径(path)、图示/基模(schema) 材料的选择和组织(Entman) 符号资源的运用与组织(Gamson, Pan and Kosicki):遣词造句、 叙事结构(故事类型、情节)
公共生活的结构和逻辑(群体、公共场合、公共议题) 符号-物质生产的结构和逻辑
理解框架和架构:
葛夫曼(Irving Goffman)的问题:现在发生的是什么?
框架:诠释的基模(schema),”分辨、觉察、认知和命名”具体 事变;组织、筛选的规则;观察、理解的视角;故事展开的路径 现实与截片(strip, slice)
《人民日报》与《北京青年报》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
挑战由此而生:
实证分析:如何连接“因变量”与“自变量”? 理论建构:新闻框架分析的理论意义?
框架、架构的进一步定义:
框架:
文本中起到组织与整合内容元素、组合象征元素的知识结构 双重寄居场所:文本与认知 文化:象征资源、初始叙事结构、宇宙观(cosmos)
架构:
框架建构与运用的过程, 建构过程:Yij=f(Xj):Xj=媒体特征,Yij=文本单位特征 效果过程:Zk=f(Ÿk):Ÿk =受众对文本的感知, Zk=对受众的影响 【i=文本单元;j=媒体单元;k=受众单元】 话语(意义)建构的过程 文本:意义流通的手段,象征/再现的领域 结构与人的能动:话语是行动者在特定场景下语言的使用 宏大结构及其在微观结构中的具体化和积淀 人的能动与社会群体的相互竞争(contestation)场域 民主商议的具体构成、商议民主的实践形态
框架:
社会主体形成特定理解或意义所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的组织原则
特定历史、经济和政治坐标点 主体间(在特定结构背景下)的竞争
观察视角、思维推理的前提、裁选现实素材的模式、组织文本单元的 核心思想 具有界定问题、因果解释、道义评估、处理方法推引的功能 栖身于:主体的认知、主体生产的文本 主体认知现实并使相互交往得以展开的过程
文本(再现)建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角色:
框架(frame)、架构(framing)与架构手段(textual or discursive devices) 新闻作为再现(representations)以及分析的三大领域:
话语(以文本为被分析的材料) 话语的建构/生产过程 话语的接收与重构(效果)
相互主观(inter-subjectivity)的原则:多人独立操作 三角印证原则:文本内不同资源的相互印证,文本与其它实证观察资料的相 互印证
话语分析:
甘姆森(Gamson)的应用: 话语的解构 “象征的矩阵(signature matrix)”: 框架和象征手法的解构组合 话语包(discursive package) 文本的基本相面 (Fiske & van Dijk): Paradigmatic (象征手法的选择): 标题、导语、用语、形象(图 片)、隐喻、引语、消息源 香港回归的标签: “handover,” “return home,” „take-over,” “annexation” 长城、黄河 北京时间 Syntagmatic(象征手法的结构): (1) 语法/句法和微观结构,(2) 故事语法(story grammar)和宏观解构(macro structure), (3) 宏大故事和整体结构(megastory & global structure)
引言:
学术定位:
训练:经验研究,尤其是量化 学科背景:美国所谓”主流”大众传播研究,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 政治经济学 取向:问题导向,批判立场
纲要:
框架、架构的基本概念 新闻架构分析(news framing analysis) 架构分析作为政治传播中的视角和路径
实证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某新闻事件?
描述、归纳新闻文本的特征: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结合 确认新闻框架 呈现新闻文本的结构 统计新闻人物或新闻源的选择和引用 分析遣词造句:符号元素的选择、使用,以及组织
不同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某一新闻事件?
从纯粹描述文本到简单的解释文本之间的差异 不同新闻媒体作为“自变量”,例:
新闻框架分析中的挑战一:
如何“确认”新闻文本中的“框架”?
基本的方法:质化为主、量化为辅 依赖常识 整合文献 梳耙(历史的)文本资料 文献中已有的方法:名录法(frame listing),勘测法(mapping), 印证法,话语解构/重构法 理论的指导: 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整合的一个取向,言即行,以对言说者的社 会学考察指导文本的分析 符号理论(semiotics):另一个理论和方法整合的取向,言、行、 言说者及其相互关系的表演皆为文本,具有象征意义 主观与客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