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范畴的时空隐喻

合集下载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传统上,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然而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隐喻这一普通的修辞格便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这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

该理论认为人类最初认识的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参照已知事物的概念去认识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像那些简单的、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某种空间关系“上下”、“前后”、“里外”等就是在最初人与周围坏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凭借人类特有的感觉和运动经验形成的。

这些空间结构靠人体的动觉经验赋予意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非常清晰和具体,对人类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影射力极强。

隐喻就是把这些具体清晰的结构凭借想象力从其空间始原域投射到非空间的目标域,籍以理解和描写各种无形的抽象的非空间结构和概念,比如说时间。

Gluckberg、Keysar & McGlone 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①然而国内对认知隐喻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国内学者蓝纯认为该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首先是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

本文正是利用国外理论结合有关语言材料分析了汉语空间概念再到时间概念中的“前”、“后”认知及其特点,并以此来验证隐喻认知从具体到抽彖、从空间到时间这一普遍的思维方式。

1.空间前后的认知空间与人类的感觉系统直接相联,人类的感觉器官如视觉、触觉等能够直接感知空间。

在人与空间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人体感觉系统所经验的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人类空间观念的最初起源。

国外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类的空间知觉先于时间知觉,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能力之一。

为了生存需要,人类不得不四处移动,正是这种向四周的移动,提供了空间方位感,形成了空间的表征。

汉英时空隐喻的体验认知解读

汉英时空隐喻的体验认知解读

汉英时空隐喻的体验认知解读钱秀金【摘要】时间和空间概念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汉英时空隐喻的生成和解读基于人类共同的经验,可以建构或重构社会经验,促进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汉语;英语;概念隐喻;时空隐喻;体验性【作者】钱秀金【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时间、空间是自然科学与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

时间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人们在体验、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借助具体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表征抽象的时间概念,空间隐喻是表征时间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众多时间的核心隐喻中(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容器,时间是空间等),时间是空间这一概念隐喻最为常见。

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体验性,人类共有的可体现的身体经验为概念隐喻的形成奠定了物理基础,为概念隐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因此,时空隐喻的本质属性是体验性。

一、体验哲学与语言体验性(一)体验哲学Lakoff &Johnson(以下简称L&J)把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都归结为“客观主义”:对于经验论者来说,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是来自我们的感知,是由感觉能力所建构的。

[1]对于唯理论者来说,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

L&J 尖锐地批判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传统哲学观,如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二元论、天赋论等,①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2]体验哲学是基于对西方哲学进行反思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为,从最根本意义上说,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也是基于身体体验的,这是体验哲学的核心。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始原域(狊狅狌狉犮犲犱狅犿犪犻狀)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 (射狋犪。狉犵这犲狋种犱狅投犿射犪犻狀又)是之部上分,这的种,因投为射始是单原向域的的,框不架存只在有从部目分标会域被到投始射原到域目的标投 域之上。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 犔犪犽狅·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 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 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 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 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 目标: 发现○汉揭民示族汉怎语样的通“过上空”、间“下隐”喻两来个构概造念其是他沿非着空怎间样概的念隐;喻路径拓展,从中 (模犲狓式狆犲。○○狉犻犲为揭狀狋今示犻犪后犾所犵进狉发狅行狌现狀不犱的犻狀同犵隐)语喻和言拓实的现展认方(犿知式犲狋(隐犪狉犲狆喻犪犺犾狅犻研狕狉犻犪犮狋究犻犪狅犾提狀犲狊狓供)狋;犲语狀狊犻料狅狀分)的析经的验可基操作础
三、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 犢解狌的,1(9犖96犪犵等狔,)1。97犔4犪;犽犎狅犳犻犾犳犾牔,19犜8狌2狉狀;犲犞狉犪(狀19狆8犪9狉狔:狊9,919—8140;0犇)犪认犺犾为,1空99间5;隐犓犾喻犲犻是狀,一19种87意; 到象抽图象式的隐目喻(标犻犿域犪犵上犲,狊犮在犺犲这犿一犪过犿犲程狋犪中狆犺,狅空狉)间,它意将象作及为其始内原在域的的逻空辑间都概被念保投射留 下来。 的日犔常犪犽身狅犳体犳体对验意中象不图断式重(犻复犿犪出犵犲现狊犮的犺犲结犿构犪),如的容定器义、是途“径相、对联简系单、外的力、在、平我衡们,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1987:267)。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 由成中类动,的的表体直主现(接体狋的狉身犪,犼是其犲体犮犜空狋体狅犚狉间验,与方犜。犚犔位据)犕有、犔陆之待犪狀标间确犵犪(某犾犮定犪犽种狀,犲犱犔狉不犿(犕1犪对9狉为8犽称7,参犔)的认照犕关知)物系和语,,为路犜法犚主径理体为(论犘的这犃,犜意方一犎象位不)三图确对部式定称分主提关供系组要 参照。犜犚 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犘犃犜犎。当然意象图式并不一定表示 犜犚 与 犔犕 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所标示关系 为静态关系时,也即犘犃犜犎 为零。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发布时间:2021-01-19T03:00:44.403Z 来源:《教育学》2021年1月总第237期作者:时慧丽[导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由于时间概念的抽象性,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概念化必须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比如空间概念以隐喻方式实现,由此形成时间隐喻。

人类的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汉语中时间概念的隐喻表达式,来分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是如何基于空间来构建的。

关键词:认知时间隐喻空间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语言装饰的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观点,并得到广泛接受。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由将源域的部分语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所形成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目标域(赵艳芳,2004),“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Lakoff &Johnson,67)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于其它一些熟悉的或具体的经验范畴来完成,例如空间范畴、实体范畴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所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征都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时间也不例外(Boroditsky &Ramscar, 2002),这样就形成了有关时间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少是纯粹的时间性的,更多是依赖于对空间中运动的理解,时间概念是基于空间概念发展起来的,跨语言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自然语言都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周榕,2001)。

传播学中的隐喻

传播学中的隐喻

传播学中的隐喻
在传播学中,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的方式传递或表达某种意义。

隐喻可以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中常见的隐喻:
1. 认知隐喻: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与一个具体的感官经验相联系来传递信息。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将时间和金钱进行比较,表达时间的宝贵和重要性。

2. 空间隐喻:利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或传达非空间的概念。

例如,“前进”和“倒退”表示向前或向后的行动方向,用以表示进步或退步。

3. 疾病隐喻:通过将一种疾病与某个社会问题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呈现。

例如,“社会腐败”用来形容存在不道德行为的社会现象,类比于疾病的蔓延。

4. 身体隐喻:利用身体器官、感知或运动等身体部位的概念来描述或表示其他非生理概念。

例如,“眼前一亮”表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或惊喜。

这些隐喻在传播过程中被广泛应用,能够丰富信息表达,增强表达方式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交流效果。

认知思维中时空关系的隐喻表达

认知思维中时空关系的隐喻表达

第8卷第5期V ol.8,N o.5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7年9月Sept. , 2017认知思维中时空关系的隐喻表达张嘉瑶(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隐喻是两种事物或不同想法之间的一种类比,即用一种可感知的事物来传达另一种抽象事物 的方式。

隐喻在人们的思维中大量存在。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以概念的形态来发挥作用的,在认知隐喻 中,隐喻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

在认知思维中不同语言的时空关系的隐喻表 达是有差别的。

关键词:时空关系;隐喻表达;认知思维;隐喻构念观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7)05 - 048 - 0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要面对、理解、以及使用各 种各样不同的抽象事物,比如说时间,爱,正义,理想等。

面对抽象事物的时候,应该如何准确使用合适且有效的 表达方式呢?或者如Boroditsky教授所说:“我们应该如 何表达并充分理解这些抽象事物呢?”:n在思维过程中,我们看起来似乎很少考虑如何表达抽象事物,只是在需 要表达的时候大脑会自然作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往往 会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就思维中的时间和空 间表达而言,都离不开时空隐喻的表述方式。

1.关于隐喻及其例证在英语中,隐喻(Metaphor)如同汉语中的“暗喻”,它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本出来,而是作为一种 修辞手段进行隐藏得比较。

其表达方法为:A X B。

因此,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 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 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具体来说,隐喻是两种事物或不同想法之间的一种 类比,也就是用一种可感知的事物来传达另一种抽象事 物的方式。

例如,“文学的长河”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文学作品就是一种精神产 品,这种精神创造或精神产品通过文字符号来记载,人 类的文学创造活动已有数千年,其间的文学作品浩如烟 海。

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_从_up_和_down_的认知研究谈起

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_从_up_和_down_的认知研究谈起

第7卷第5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7 No.5 2006年10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Oct.2006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从“up”和“down”的认知研究谈起岳好平1,莫友元2,罗文翠1(1.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系统的方式。

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类型。

通过对空间隐喻中的典型性词语“up”和“down”进行认知研究,揭示了空间隐喻现象的四大隐喻认知功能,即情感表达功能、数量表达功能、社会地位显示功能和身体状况显示功能。

关键词:空间隐喻;认知;up;down;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13(2006)05-0093-03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1],“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惟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莱考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3]。

这里的方位隐喻亦即空间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是与空间方位有关的一种隐喻。

英汉时空隐喻

英汉时空隐喻

隐喻和空间隐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两个最基本概念,然而从认知的角度看,二者并不处于对等地位。

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身体部位和空间方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出发点,是形成抽象概念的两大基础,因此在认知视角下空间概念是一个基本概念,是许多隐喻映合的来源。

“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4]“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1]这早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由此可见,时间的概念化与空间方位息息相关,空间概念是时间概念的基础和源头。

在英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亦是如此。

蓝纯通过对英汉语中相关语料的收集和研究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就方向而言存在两种可能:横向和纵向。

横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前/后(before/after)的空间方位,纵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上/下(up/down)的空间方位。

英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大多体现了这种思维,如:②上午/下午;上月/下月;上次/下次;上辈子/下辈子;上一代/下一代;上学期/下学期;上下五千年;上古up to now;up to the end of last month;down to 1800Lakoff认为,空间-时间隐喻(time-as-space)有两种运动方式,即“时间在动”(Time Moving)和“自我在动”(Ego Moving)。

不少研究表明,这种空间-时间隐喻的双系统并存于英汉语中,但各有所偏重。

鉴于在英语中,纵向模式使用频率较少,下面以横向模式为主来比较这两种运动方式。

1.时间在动(Time Moving)在这一方式中,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不变,时间被视为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物体,面朝观察者从未来向过去移动。

因此,过去就是从观察者身边溜走的时间,现在与观察者处于同一位置,未来正朝观察者运动。

以下是体现这一思维方式的实例:a.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b. I‟m afraid those days are gone and they‟ll never return.恐怕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浅谈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及其理解

浅谈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及其理解

阅读写作新教师教学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隐喻因而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以及一种附属于语言之上的语言运用现象。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理论探索研究的高潮,各种新的理论观点层出不穷。

一些心理学家把人类的大脑活动看作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而认知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亦或语言和思维的操作过程,因此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种思维方式,对传统语言学的语义理论提出了挑战。

一、隐喻的本质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对隐喻下了如是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 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而抽象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similarity )的认识。

因此,对隐喻的本质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所指项的相似性。

在隐喻结构中,把两种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这两种事物产生了相似联想,因此利用对它们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感受及情感。

理查兹(1965)在谈到隐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时指出,本体域与喻体域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语义转移的基础,是隐喻使用和理解的依据。

但这一特征有时不在于本体与喻体直接的相似,它也可以产生于人们对两者的共同认识或态度。

例如:Life is a journey. 喻体域journey (旅行)和本体域life (生活)之间难以找到直接的相似,而是利用了两者之间某种程度的相似。

布莱克(1962)在肯定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的同时,还指出有些隐喻并不是以原先人们已知的相似性为喻底,而是在使用了这些隐喻后,在人们的大脑中使喻体和本体之间具有一种新的、特殊的联系。

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汉语空间隐喻分析

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汉语空间隐喻分析

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汉语空间隐喻分析在我们日常使用汉语时,习惯将属于空间形状范畴的字词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与范畴当中,从而把握非空间的各种范畴与关系。

因此,本文基于认知视角,以空间形状映射时间、范围、数量等隐喻形式为例,对汉语空间隐喻进行了简要分析。

标签:汉语空间隐喻空间概念空间性状前言在认知语言学当中,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认知、经历、思维甚至行为的基础,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的,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不仅存于语言,更存于思想和行为。

我们赖以生存的行为与思维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来看就是隐喻方式的。

一、认知视角下的汉语空间隐喻空间隐喻即是以空间概念范畴作为始发域,由空间域向其他目标域映射,从而获得引申与抽象意义的一个认知过程。

汉语空间隐喻将一些空间性状或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性状与关系上,使抽象与位置的概念更加具体,帮助人们熟知,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将不相容的事物巧妙的建立联系。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试图了解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就是通过连续的观察、与其他人或事物交流等方式获得体验;其中最重要的体验过程就是在明晰人类在多维空间中生存躯体的体验。

通过身体或器官去感受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直接认知空间性状,如前与后、里与外、上与下;时间一类的抽象概念,我们无法直接触碰,因此,通过汉语空间隐喻,更加准确的描述时间、数量、范围、状态社会关系等能够让我们对生存环境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空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二、认知視角下汉语空间隐喻表现形式及分析1.空间性状映射时间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空间域的认知要早于时间与,由于空间域鲜明、具体的存在特点,人们能够直接通过身体体验就能得到准确的认知,而时间属于物质概念经历的一种形式,将空间性状映射到时间域,就能将时间概念很好的把握了。

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一种特性,就是系统的利用空间域的概念与词汇,来帮助认知时间概念,较为常用的上与下关系,隐喻基础为:上是过去,下是将来。

时间空间隐喻

时间空间隐喻

所谓隐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也就是说,人们根据两个概念域的某种相似性,以熟悉的经历去体验或理解不熟悉的经历,以两种事物的相似性进行相互映射,达到以一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的目的。

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如果没有隐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表达都会缺少很多生命力。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现实中任何事物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之中的。

所以时空隐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首先是时间隐喻。

莱考夫将隐喻分为三类,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生活中对于时间的隐喻多属于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涉及金钱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如我们在等待时最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把“时间”与“金钱”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这句话不论在中文或者英语表达中都实在太普遍了,我们通过结构隐喻,直接将这两个概念叠加,如英语中的“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这两个句子,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很显然不可交易,不能由一方给另一方,当然别人也不能把时间用完,所以这都是把时间直接看成金钱,从而使表达生动形象。

同时,时间的隐喻也有属于实体隐喻的,因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为了指代的便利,人们经常把时间看成一个有形的实体,甚至是一个容器性质的实体,如她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

我们满怀着希望走进新世纪。

其次是空间隐喻。

可以作为空间隐喻的词很多,暂时就用“深”来举例。

1) “深”喻“(关系)亲密”人们常把自身看作一个容器。

重要的脏器被保护在体内,距离皮肤较远的身体深处。

关系亲密的人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

因此人们借助“深”的概念来喻指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亲密和弥足珍贵。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 词 : 隐喻 ; 念 隐喻 ; 构性 隐喻 ; 概 结 方位 性 隐喻 ; 本体 性 隐喻
Abs r t M ea h r s o o y fg r o p e h t ac : t p o i n t nl a iu e f s e c bu a s t lo
c g i v h n me o .T i a e n l z t p o r m h e- o n t e p e o n n h s p p r a a y e me a h r fo t e p r i s e t e o o n t e l g it s An n r d c t cu a tp o s p c i f g i v i u s c . d i t u e s u tr lmea h r , v c i n i o r oi na in l re tt a mea h r n o tl ia tp o n h n s ln o t o s a d no gc l mea h r i C ie e a — s
的 ,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的表 达 . 重 要 的 是 它 对 人 类 的 思 维 和 它 更 行 为 发 挥 着 决 定性 的影 响 , 隐 喻研 究从 字面 意 义 的研 究 转 向了 即
认 知 层 面更 深 层 次 的研 究 。
l ) 陶 醉在 甜 蜜 的 爱 中 。 3她
g a eb sdo a o n o no Ste r fc n e ta tp o. u g ae n L k f a dJ h sn’ h oyo o c pu lmea h r
Ke r s y wo d :me a h r c n e t a tp o ;tu t r l t p o ; tp o ; 0 c p u l me a h r sr c u a a h r me o in a in l t p o ; no gc 1 t p o r tt a a h r o tl ia a h r e o me me

从认知角度看时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时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时间隐喻作者:王存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0期摘要:时间是抽象的,认识它一般需要借助其他隐喻概念,研究中提到了11个概念范畴,但文中只对空间-时间隐喻做了说明,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方法,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时间隐喻;认知作者简介:王存(1992.1-),山东省聊城市人,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1.引言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实体,人类只能借助其他概念来认识它,即通过时间的隐喻表征概念。

隐喻表征是人们长时记忆里已有的知识部分,是长时记忆中预存的概念映现。

时间的隐喻表征是时间思维与认知的基本方式。

有研究发现,人们主要是通过11个范畴概念来寓指时间的,这11个概念隐喻构成了时间概念的语义域。

(周蓉、黄庭希,2005)这11个时间隐喻概念维度分别指空间-容器,动体,有价物,状态,易逝物,效应,改变者,检验者,主宰与被主宰,媒介,人。

2.时间-空间隐喻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的时间经验源于对空间的体验。

有研究表明空间-容器维度是时间隐喻最常用的概念表征,文章将详细地介绍一下。

①下周三的会议向前移了两天。

②前途;前辈这两种现象中的“前”用法相同吗?其实,第一个句子有歧义,它包含了两个语义:下周一开会;下周五开会。

第二个例子中的两个词意思也是不同的。

下面通过认识两种认知模型区分一下:1.面向将来型动态时间认知图式,这种模型又包括时间移动隐喻和自我移动隐喻;2.面向过去型静态时间认知图式,即人静时静型。

A时间移动隐喻:观察者静止不动,时间是朝着观察者正面移动的物体,即,将来向我们走来。

其实我们可以在一条线上取三个点从左到右分别为过去、现在、将来,假设观察者处于现在这个点上,箭头方向是向左的,即将来向我们走来。

从范畴化视角看隐喻

从范畴化视角看隐喻

从范畴化视角看隐喻一、引言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上,认知语言学家们采取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1980年,Lakoff和M.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作者以人类隐喻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和系统性,指出语义研究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还必须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及人的隐喻概念体系来研究语义,同时还要研究范畴化和隐喻认知模式。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 1936:98)。

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而很少涉及认知领域。

自从koff和M.Johnson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

他们纷纷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简言之,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起自一个基本前提:“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Svorou 1994)。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解释隐喻提供了另外一条重要的路径,其中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二、范畴化和隐喻的本质——相似性在经验世界里,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家具、建筑等等,而且同一事物又同时属于多层范畴,如一只哈巴狗同时属于动物、犬科、狗、哈巴狗等范畴,构成范畴的不同等级。

人对范畴的认识是基于基本范畴层面,于是就有了格式塔,即人对事物的完形感知。

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本层面。

范畴化认知过程又涉及原型的概念和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即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prototype)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时空隐喻

时空隐喻

首先对阅读的文章做一些简单的摘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差异时间是空间的差异:1、汉语不仅像英语一样用水平的时间线,而且还用垂直的时间线,如上下和水流由上到下的运动。

2、年龄的隐喻表达,英汉语都用长短表示年龄,而汉语里还用高和低形容年龄。

时间流逝是运动的隐喻差异:1、汉语里“时间在动”时间观念所产生的隐语表达要多一些,而英语里却相反。

2、“时间是一运动的物体”子隐喻中认知主体视角的差异,中国人有时面向将来,有时面向过去,而英美人主要面向未来。

时间是金钱的隐喻差异1、中国人更突出“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而“时间是金钱”及“时间是有价值的商品”的成分较弱。

时间是实体的隐喻差异1、汉语里通常把时间比做“箭”,而英语则把时间比做“鸟”或“鱼”。

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几个抽象概念中,空间隐喻以其系统性、广泛性、形象性充分表现了人类语言发展中隐喻思维及认知过程。

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人们认识世界并表述思想的过程是按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等规律来进行的。

Gluckberg,Keysar&McGlone(1992)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普遍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的概念。

空间隐喻已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它是语言学、认知学、哲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

它已渗透于人类语言与思维中,以其范畴华和概念化表现了人类认知世界创造语言的过程。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用右视认知可以解释时间的流动性,但引入左视认知可以恰当地解释时间的序列形,这种结合左右视的认知理论可以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汉语的时间系统。

1、时间流动是物体的运动:由于时间在运动,所以具有作用力,能对它所经过的观察者和环境产生冲击力,而给后者带来某种效果或从后者那儿带走某种东西。

2、时间流动是穿越地域的运动:观察者向着将来移动,对照某一时间计划或其他旅行者,速度可以快也可以慢;此外,观察者可以携带物品进入将来时段。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认知的发展与隐喻,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咱平时说话、想事儿的方式。

你还记得小时候吗?那会儿咱的世界简单得就像一张白纸,看见苹果就知道是苹果,看见狗就是狗。

那个时候,认知就像刚出壳的小鸡仔,啥都不懂,就知道吃喝拉撒。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咱们的认知就像那发酵的面团,开始膨胀,开始变复杂。

比如说吧,小时候咱说“忙得像陀螺”,那是因为咱见过陀螺,知道它转得快。

后来长大了,忙起来的时候,不光是陀螺了,忙得像个陀螺还带上了一堆杂事儿,就像一个杂技演员,左手接球,右手抛球,脚下还得踩着高跷。

认知的变化,让咱对“忙”的理解更深了。

再比如说,隐喻这东西吧,简直是语言的魔法棒。

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心如刀割”,那时我还真以为心脏里插了把刀子。

后来明白过来,这是形容心痛难忍的程度。

随着认知的发展,咱对这种隐喻的理解也变得更加丰富。

就像看电影,第一次看不懂的剧情,第二次看的时候就明白了,原来导演在用隐喻讲述一个更深层次的故事。

咱再聊聊成长过程中,认知和隐喻的关系。

想想看,小时候的认知就像一个小水池,装得下有限的几种隐喻。

长大了,咱的认知就像一片大海,能容纳各种各样的隐喻,丰富多彩。

就像那年我跟老王聊天,他说:“小李啊,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那时候我才明白,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就像吃巧克力一样,充满了惊喜和未知。

说起老王,他真是个妙人儿,讲起话来那叫一个有意思。

有一次他说:“人生就像一趟火车,每站都有不同的风景。

”当时我就在想,这老王是不是把自己当成火车头了?但细想之下,这话说得真有道理。

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有欢乐,有悲伤,有惊喜,也有失落。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品,它还是认知发展的助推器。

记得小时候,妈妈常说:“知识就是力量。

”那个时候我还小,只知道读书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

后来懂了,知识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智慧的大门,给你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语时间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

二语时间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

二语时间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隐喻存在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语言的“偏误”或者“异类”。

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

第一代认知科学是一种离身认知。

离身认知强调概念、类别、关系等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他们和人的身体经验无关。

第二代认知科学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予以尖锐的批评。

第二代认知科学是一种具身认知,主要观点是概念、范畴、心智源自身体经验,人类借助自身身体结构感知万物。

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逻辑推理这种复杂的认知方式是来源于身体对世界的体验。

隐喻作为一个桥梁把身体经验映射到抽象事物之上。

Lakoff&Johnson(l 999)也谈到,我们对时间的多数理解是我们对空间运动的理解的隐喻说法,这就是时间-空间隐喻。

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它要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被人们理解。

孙毅(2013)指出空间隐喻产生较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隐喻,可被人们直接理解。

时间-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之中得到了证实。

当前针对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存在三个问题:一、当前研究针对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居多,汉语研究有限,其中汉语二语研究非常有限;二、当前研究未考察语言背景对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认知是否产生影响;三、当前研究得出影响时间-空间隐喻的因素比较片面,缺少从认知、语言和文化综合角度进行分析。

综上,本人参考Boroditsky(2000,2001)的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英汉双语者在二语汉语和母语英语的情况下时间-空间隐喻情况。

并且从具身认知、语言习得、民族文化等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实验一考察英汉双语者在第二语言汉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状况,实验结果显示,水平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和垂直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差异边缘显著,前者比后者反应时略短,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从中看出,英汉双语者在使用汉语时,表现出既不同于英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也不同于汉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因此英汉双语者在理解汉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和二语双重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范畴的时空隐喻时间是借以空间方式表达的隐喻。

时间的一些抽象概念往往借用已有的、具体形象的空间方位词汇来表示的。

人类在活动中首先学会空间概念,再借此表示时间,形成了关于时间的隐喻。

这种用空间隐喻时间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时间化为有形,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现实生活和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签:时间;空间;隐喻;认知一、时间是借以空间形成的隐喻隐喻是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

在隐喻中,很大一部分概念来自于人对空间的感知。

从空间域向非空间域的映射即空间隐喻,这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借由空间隐喻来构建的。

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空间意识最先形成,并在认知中占据中心地位。

因为空间是人们从自身运动和空间方位中最先感知的,而人类的时间意识则产生于穿过空间的运动。

对时间的认识和度量都靠空间来进行。

我们表示时间的方式从根本上讲是空间性的。

在各种语言中,时间的表达大都是借助于空间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的这种普遍现象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认知规律:时间是借以空间形成的隐喻。

二、动态时空映射的方式隐喻作为“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赵艳芳,2001,105),在表述时间方面有多种形式。

国外认知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映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为:观察者的位置是固定的,时间是运动着的实体,可称之为“时间在动的隐喻”。

第二种方式是:时间的位置是固定的,观察者在动,可称之为“自我在动的隐喻”。

(吴云,2003,24)。

这两类隐喻在时间轴上的指向不同,“前”、“后”方向也不同。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英语和汉语中关于时间都存在两个看起来矛盾的体系”(胡壮麟,2004,85)。

由于参照物的转换,这两种方式对于时间的隐喻也明显不同。

1.时间在动的隐喻在“时间在动的隐喻”中,观察者作为静止的参照物,而时间则是一条不断流动的长河,向观察者走来。

时间如逝水,一去不复返,逝去的就成为过去。

比如,时间上的“将来”即是“将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的结果”(赵艳芳,2001,164)。

“去”、“来”本来带有方向性。

“去”是离开现在的位置或地方,到别处去;“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的所在地。

将来从未来而“来”,然后经过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在”,又成为过去而“去”。

在这种时间隐喻中,人是静止不动的一个点,时间则是流淌而来,又流逝而去的。

在语言文化中,这种语用现象比比皆是。

未来是面向我们即将“来”到的,比如,“来年、来世、将来、来生”等;而过去是不断离我们而“去”的,比如“去年、过去”等。

在此类隐喻中,先来的时间和先经历的事件在“前”,在“先”,后来的和后发生的事件在“后”,如:“前世今生、先辈、前辈、后辈、祖先、后世、后代、等到…以后”等。

此类现象不但在汉语中非常普遍,英语中,关于“来”、“去”、“前”、“后”这样的例子也十分丰富。

例如,“in the coming year (在即将来到的一年里,来年)”,“last year(上一年,去年)”,“the following month(下个月,接着来到的一个月)”。

在雪莱著名的《西风颂》中,也有这么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comes”(来)和“behind”(后)都是表示将要或未来要发生的事物在时间轴上呈现的动态流动,而观察者则是相对静止的参照物。

2.自我在动的隐喻在自我在动的隐喻中,时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就好比一条路,一端源自“过去”,一端通向“未来”,观察者正处于路上的位置就是“现在”。

我们就在这条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时间之路”上一直朝“前”行走,不可逆转,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旅程。

在这种隐喻下,时间被定格为静止的一条长长的线,可以视为一条“时间轴”;而人类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则是这条“时间轴”上移动的点。

人类的活动花费了多少时间,就相应地在时间的横坐标轴上移动若干空间距离。

这种隐喻方式用空间距离长度隐喻时间长度。

空间和时间的指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等一系列过程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就好比一定体积的物体要占据同样大小的空间一样。

借实体的位移隐喻抽象的位移。

在这条“时间之路”上,未来是我们面对的“前”方,如“前途”、“前程似锦”、“开学就在眼前”等,过去是路的“后”方,如“事后”、“后来”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个时空映射方式往往交叉并存,两种隐喻认知系统被同时使用。

就像观察者在飞驰的火车里行走,不仅能感觉到外界物质世界中时间的飞逝,也能够感觉到自我在其中的移动。

这种相对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幻象,就像站在航行的船上,不知道是水在流,还是船在走。

在语言表达中,什么类型是“时间在动”,什么类型又算作“自我在动”,我们并没有完全确切的划分。

因此,在语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比如:“明天中午前”和“明天早上8点后”都是指将来未发生的事,不能简单的用“前”和“后”来判断时间关系。

之所以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语言表达需要突显某一侧面的结果。

在这两个例子中,“前”是针对“明天中午”而言,不能简单地把“前”等同于“过去”。

三、纵向空间隐喻除了上述横向空间对时间的隐喻,在纵向方位,这种隐喻也广泛存在。

尤其在汉语中,纵向方位中的“上”、“下”、“中”等空间方位词经常用来表达时间。

一方面,大多理论认为纵向的空间隐喻时间与日升日落有关。

例如:太阳在早晨的时候从地平线上升起,中午时达到最高点,用太阳在空间方位上的纵向运动来隐喻时间,因此有“上午”一词,而“上”也就表示前一段时间或早些的时候;午后太阳逐渐下降,直到傍晚落于地平线以下,因而产生了“下午”一词,“下”即为较迟的或后一段时间。

这种时间借助于纵向空间方位的隐喻还有很多,例如:“上午”、“中午”、“下午”、“上古”、“下个月”、“上辈”、“上祖”、“下辈”等。

其实这种根据太阳的位置(空间)来映射时间可追溯到古时。

很早以前就有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方位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即:日晷。

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子中央装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也叫日规,利用太阳下棍子影子的空间位移来界定时间。

另一方面,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意识中,时间具有“高差”。

即:用某一固定时间点作为参照点,前面的时间为“上”,后面的时间为“下”。

在这种纵向空间隐喻时间的模式中,时间如自上而下的飞瀑,“上”喻指过去,“下”喻指将来。

汉语中有“上溯”、“回溯”,英语中有诸如“trace back”等之类的表达。

这些普遍存在的语用词汇说明,人确实在思维上把时间隐喻为河流、瀑布、日升日落等现实存在的纵向空间形式。

那么,如果把对时间的“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横向空间隐喻作为横坐标,把“上”、“下”的纵向空间隐喻作为纵坐标的话,它们就构成了整个时间的空间隐喻平面。

因此,在语言使用中,用空间来喻指时间也变得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把时间视为第四维空间也就不足为奇了(周榕,2001,92)。

四、空间事物对时间的映射时空意识本来就是相互渗透的。

中国古代的时间意识就具有明显的空间化特点。

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通常把时间空间化,使其具有视觉化的特征,从而易于诉诸表达。

在这种隐喻中,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时间被“意象化”为一种具体可感的空间事物。

例如,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空间景物,而这些空间景物会潜移默化地在人的思维中固化为特定的季节物语。

春赏桃花,夏赏繁星,秋赏红叶,冬赏初雪。

久而久之,一些时令特有的空间景物就成了这个时令特有的标志和隐喻。

正如同人们习惯用不同花卉的盛开、不同天气的转换等来隐喻时间一样。

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中,空间的四方位上也可隐喻时间。

东南西北四方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春在东方,其色为青;夏在南方,其色为赤;秋在西方,其色为白;冬在北方,其色为玄。

这种“意象化”的时间使其变得像空间一样具有了诉诸视觉形象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中,尤其是诗歌中尤为突出。

在时空隐喻中,也存在时间、空间相互映射的例子。

例如,“几个月的航行”,即表示航行时间之长,又表示航行路途之远;英语中,“Stop”(公共汽车站)本指时间上的停止,后又用于表示空间位置——公共汽车停止的位置。

这种时空之间的相互隐喻在语言表达中比比皆是。

结语时空隐喻广泛存在,是语言认知的重要形式,并且已内化于语言之中。

把视觉、知觉以及空间意识用于时空联想,用形象具体的空间词汇来表达时间等抽象概念,这种隐喻方式使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更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在语言学习和表达方面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吴云.认知框架下的空间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4):24-27.[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5]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真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88-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