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模板,对应最新的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核心提示: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说明

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说明

绿色建筑标准汇总及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变化说明2006年,国家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今年国家编制了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特点,并对已颁布的国家、行业或协会标准进行了汇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

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

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在过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

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

不过,在上述标准的试运行中,发现不少问题。

而新的标准里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

评审专家认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虽然需要,但做起来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钱,就4分。

这样一来,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三星级则降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目标。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顺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该标准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新标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评分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评分表

主要条文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 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
10 10 10 5 15 8 7 总得分
0
得分
0
得分
Y Y Y Y Y Y Y Y 89 0.00
0
提高与创新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11.2.1 11.2.2 11.2.3 11.2.4 Y Y Y Y 2 1 1 1
得分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2.10 11.2.11 11.2.12 总满分
Y Y Y Y
Y 68 0.00 节材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7.2.1 Y 9 7.2.2 Y 5 7.2.3 Y 10 7.2.4 5 7.2.5 Y 5 7.2.6 Y 6 7.2.7 10 7.2.8 Y 10 7.2.9 Y 5 7.2.10 Y 10 7.2.11 Y 5 7.2.12 Y 10 7.2.13 Y 5 7.2.14 5 总满分 80 总得分 实际得分 0.00 环境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8.2.1 Y 6 8.2.2 Y 9 8.2.3 Y 4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2.10 8.2.11 8.2.12 8.2.13 总满分 实际得分 3 3 8 14 12 8 13 7 8 5 总得分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模板,对应最新的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模板,对应最新的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模板,对应最新的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优化方案设计一、项目概况及设计目标1.1.项目概况1.1.1.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址、总用地面积、地下与地上建筑面积、建筑栋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绿地覆盖率、机动车地下与地上停车数、非机动车地下与地上停车数等;1.1.2.各栋建筑主要使用功能、主要功能指标、建筑层数、建筑高度;1.1.3.周边地块用地性质、环境、交通状况;周边建筑主要功能、层数、高度等基本信息。

1.2.绿色设计目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二、主要设计依据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2.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3.《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2)2.5.《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13)2.6.《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7.《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8.《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11.《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6)2.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1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1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15.《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2.16.《合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T 5059)2.17.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T 010)2.18.《合肥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导则》(DBHJ/T005)2.19.《合肥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导则》(DBHJ/T008)2.20.《合肥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实施细则》(DBHJ/T 003)2.21.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2.22.其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2.23.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三、绿色设计原则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安全高效的原则,结合合肥市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及文化等特征,依据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T 010 等相关标准,针对项目使用功能,提出相应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规划和方案阶段,重点解决好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保护环境等性能,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和适宜技术,提供健康、舒适、经济适用和低碳高效的使用空间。

绿色建筑评估

绿色建筑评估
1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 30%,得3分;
2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得3分;
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 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简介
1

各分项 得分
×
权重
+
提高与创新 得分
=
总分
在各分项得分均大于等于40分的前提下:50分 60分
80分
绿色建筑各类评价指标权重
分项
节地与 节能与 节水与水 室外环 能源利用 资源利用 (共15项) (共16项) (共12项)
各分项权重
节材与材料 资源利用 (共14项)
年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
城市
降雨 量 (mm)
设计控制雨量(mm) 55% 70% 85%
拉萨
442 4.9
7.5
11.8
兰州
308 5.2
8.2
14.0
南昌 1609 13.5 21.8 37.4
南京 1053 11.5 18.9 34.2
南宁 1302 13.2 22.0 38.5
上海 1158 11.2 18.5 33.2
具体编制内容可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江苏省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本、底地条质件条和件项等目。概况
2、项目概况及市政设施概况。 3、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用水量计算表。

(完整)绿建专篇(初步设计、方案)

(完整)绿建专篇(初步设计、方案)

第十四章绿色建筑专篇一、项目基本信息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筑类型:绿色设计目标:国标一星二、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T 1039-20073、《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33/1092-20164、《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 DB33/1105-20145、《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三、节地与室外环境1、环境噪声控制本项目位于温岭市城西街道螺屿村(编号为GY030101-3地块),东侧为规划新河线河道,南侧为空地(规划为道路),西侧为空地(商服用地,为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项目用地),北侧临中心大道。

场地环境噪声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1)根据交通规模预测交通噪声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交通噪声对建筑区域声环境的影响。

2)通过区域周边绿化配置形成噪声防护屏障。

2、室外风环境控制要求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

1)利用电脑模拟建筑室外风环境,为建筑方案提供优化建议。

如优化建筑布局、建筑截面面积,建筑体形以及建筑高度等;2)通过绿化配置,减少室外局部风力放大。

3、生态场地设计对场地和景观设计进行优化,设计透水地面,有利于雨水回收,减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1)建筑周边、庭院的地面和公共广场等采用透水铺设。

主要采用地下停车场,地上车位采用嵌草砖(草皮砖)铺装地面。

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地面。

2)关注各种下垫面的吸热特征,选择浅色与可反射适当太阳能的铺装饰面,保证有绿化覆盖率和遮荫率。

3)绿化设计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

四、节能设计1、建筑造型节能1)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建筑造型和形体模拟,进行优化设计,如体型控制,选择浅色外墙饰面;对朝向与窗墙面积比进行有效控制等。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GB/T 50378-201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08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4月15日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外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样本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样本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 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 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 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当前,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 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 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节约能源, 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 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 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 内涵相通, 具有某种一致性,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 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 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 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 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doc

2014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doc

2014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
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其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其中,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节能与能源利用的评价标准是怎样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2014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1、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

2、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表样板(GB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表样板(GB50378-2014)

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评价表中的一星级标准进行建设,项目绿色建筑评分为58.86分。

根据标准规定: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

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

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绿色建筑各控制项评分权重如下:本建筑绿色建筑评分见下表:指标类别标准条文分值设定得分分值权重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控制项不打分︹下同︺-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 -评分项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8 0.17 1.36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5 0.17 0.85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 0.17 0.68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4 0.17 0.684.2.5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

4 0.17 0.68 4.2.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4 0.17 0.68 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2 0.17 0.34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5 0.17 0.85 4.2.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2 0.17 0.34 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3 0.17 0.51 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5 0.17 0.85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发布日期:浏览次数:118804核心提示: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xx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xx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 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分表(2014)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分表(2014)
3
合理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3
节地与室外环境
小结
——
100
66
技术
类别
技术
系统
技术
分项
指标内容
计分
最高
得分
项目得分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
热源形式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热源
——
分项计量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优化
地基基础、结构体系、构件等优化设计与评估
5
土建装修一体化
★公共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6
所有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10
灵活隔断
30%≤可重复使用隔墙比例Rrp<50%
3
50%≤可重复使用隔墙比例Rrp<80%
4
可重复使用隔墙比例Rrp≥80%
5
工业化
预制构件
15%≤预制构件用量比例Rpc<30%
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
5
★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3
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
4
噪声干扰防止
★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和空间功能
2
采用同层排水、旋流弯头等降低排水噪声
2
专项声学设计
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进行声学专项设计
3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户外视野
★主要功能房间可看到室外自然环境,没有构筑物或周边建筑物造成明显视线干扰
——
室内污染物浓度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有关规定

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说明

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说明

绿色建筑标准汇总及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变化说明2006年,国家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今年国家编制了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特点,并对已颁布的国家、行业或协会标准进行了汇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

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

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在过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

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

不过,在上述标准的试运行中,发现不少问题。

而新的标准里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

评审专家认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虽然需要,但做起来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钱,就4分。

这样一来,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三星级则降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目标。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顺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该标准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新标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发布日期:2015-01-29??浏览次数:118804核心提示: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GB/T 50378-2014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08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4月15日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外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建筑设计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

建筑设计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

建筑设计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方案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概述 (2)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3)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国内外比较 (3)1.3.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背景及特点 (3)1.3.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 (3)第二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2.1 评价体系构成 (4)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3 评价方法与流程 (5)2.3.1 评价方法 (5)2.3.2 评价流程 (5)第三章建筑设计阶段的绿色评价 (5)3.1 设计原则与方法 (5)3.1.1 设计原则 (5)3.1.2 设计方法 (6)3.2 绿色建筑的设计指标 (6)3.2.1 节能指标 (6)3.2.2 环境指标 (6)3.2.3 社会指标 (6)3.3 设计评价案例分析 (7)第四章建筑施工阶段的绿色评价 (7)4.1 施工管理要求 (7)4.2 施工过程中的绿色评价 (8)4.3 施工评价案例分析 (8)第五章建筑运营阶段的绿色评价 (9)5.1 运营管理要求 (9)5.1.1 运营管理概述 (9)5.1.2 运营管理具体要求 (9)5.2 运营阶段的绿色评价 (9)5.2.1 评价体系 (9)5.2.2 评价方法 (9)5.2.3 评价流程 (9)5.3 运营评价案例分析 (10)5.3.1 案例背景 (10)5.3.2 评价数据 (10)5.3.3 评价分析 (10)5.3.4 评价结果 (10)5.3.5 改进措施 (10)第六章绿色建筑认证体系 (10)6.1 认证体系的构成与流程 (10)6.1.1 认证体系构成 (10)6.1.2 认证流程 (11)6.2 认证机构与人员要求 (11)6.2.1 认证机构要求 (11)6.2.2 人员要求 (11)6.3 认证标准与评价方法 (11)6.3.1 认证标准 (11)6.3.2 评价方法 (12)第七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的实施 (12)7.1 实施步骤与方法 (12)7.1.1 前期准备 (12)7.1.2 评价与认证过程 (12)7.1.3 评价与认证方法 (12)7.2 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与检查 (13)7.2.1 监管体系 (13)7.2.2 检查内容 (13)7.2.3 检查方法 (13)7.3 实施效果评估 (13)7.3.1 评估指标 (13)7.3.2 评估方法 (14)第八章政策与法规支持 (14)8.1 绿色建筑政策体系 (14)8.2 绿色建筑相关法规 (14)8.3 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效果 (15)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的技术支持 (15)9.1 技术支持体系 (15)9.2 技术创新与应用 (15)9.3 技术支持案例分析 (16)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的发展趋势 (16)10.1 国内外发展趋势 (16)10.2 未来发展展望 (17)10.3 发展策略与建议 (17)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概述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国家标准_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GB_T50378_2014解读

国家标准_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GB_T50378_2014解读
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标准修订组于2011年9月召开了 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标志着标准修订工作正式启动。会议形成 了修订工作大纲、修订工作规则等文件,确定了标准修订的技术 原则。会后,修订组以全体会议、专题小组会等多种形式,进一 步落实了标准框架结构和技术原则,对标准条文进行了初步编写 和修改(包括适用范围、评价方式等),形成了标准修订初稿。
严格地讲,上述“各类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 “得分率”。因为建筑的情况多样,各类指标下的评价条文不可 能适用于所有的建筑,对某一栋具体的被评建筑,总有一些评价 条文不能参评。因此,用“得分率”来衡量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 程度更加合理。但是在习惯上,“按分定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 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基本规定”章 中规定了一种折算的方法,避免了在字面上出现“得分率”。表2 给出了一个分值计算示例。
1、适用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适用范围,由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 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 各主要类型。其确定依据是:
(1)由近些年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践来看,绿色建筑的 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 不断提出。截至2012年底,742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已有医疗 卫生类5项、会议展览类9项、学校教育类12项,但具体评价中 却反映出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于这些类 型的建筑考虑得不够。(2)近些年先后立项了《绿色办公建筑 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已 报批)、《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 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包括上 述建筑类型在内的各类民用建筑予以统筹考虑,必将有助于各国 家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3)项 目试评工作也纳入了4个医疗卫生类、5个会议展览类、7个学校 教育类以及航站楼、物流中心等建筑,初步验证了《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GB/T50378-2014对此的适用性。

公共建筑类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专篇、WORD版(方案阶段--上海版)

公共建筑类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专篇、WORD版(方案阶段--上海版)

***项目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基于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TJ08-2143-2014编制)一、设计依据:1.1、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TJ08-2143-2014;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2014;1.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 2010;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1.5、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1.6、其他国家、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和规定;二、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分析;2.1.项目特点及基础条件:结合规划方案描述项目特点(如区位及地理条件、场地类型、建筑功能、建筑规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描述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保护建筑、文物古迹、古树苗木及绿化景观等)、可转化利用的天然资源(如光能、风能、地热、天然水系等)、可利用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如城市公共交通、市政配套)。

2. 2、项目绿建要求:按照当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意见,有关法规、及控修规的要求描述项目绿建要求。

三、拟在本项目中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备注:请根据项目绿建目标合理增减,下述并非全部需要)四、本着“被动优先、主动优化、节资高效、舒适健康”的技术策略,集成成熟适用先进技术,对项目实施技术策划与预评估,本项目拟按照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如下:五、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及评估:六、基于项目基本概况,结合以上绿色建筑技术策略,按照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相七、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技术措施:(一)建筑专业:(备注:请根据项目绿建目标合理增减,下述并非全部需要)1、场地规划:总体规划建筑容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符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项目所在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选址意见书等的意见及要求。

总平面布局避免污染排放物的建筑或场所为对环境正常使用产生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优化方案设计一、项目概况及设计目标1.1.项目概况1.1.1.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址、总用地面积、地下与地上建筑面积、建筑栋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绿地覆盖率、机动车地下与地上停车数、非机动车地下与地上停车数等;1.1.2.各栋建筑主要使用功能、主要功能指标、建筑层数、建筑高度;1.1.3.周边地块用地性质、环境、交通状况;周边建筑主要功能、层数、高度等基本信息。

1.2.绿色设计目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二、主要设计依据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2.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3.《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2)2.5.《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13)2.6.《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7.《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8.《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11.《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6)2.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1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1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15.《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2.16.《合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T 5059)2.17.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T 010)2.18.《合肥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导则》(DBHJ/T005)2.19.《合肥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导则》(DBHJ/T008)2.20.《合肥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实施细则》(DBHJ/T 003)2.21.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2.22.其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2.23.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三、绿色设计原则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安全高效的原则,结合合肥市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及文化等特征,依据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T 010 等相关标准,针对项目使用功能,提出相应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规划和方案阶段,重点解决好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保护环境等性能,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和适宜技术,提供健康、舒适、经济适用和低碳高效的使用空间。

四、绿色建筑策划4.1.应针对本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包括规划要求、场地分析、资源评估、社会环境分析等,并符合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4.2章要求;4.2.应结合本项目特点,提出适宜的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并符合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4.2 章要求;绿色建筑技术应在鸟瞰图中集成示意,并重点表达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名称、应用部位和作用。

五、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说明5.1.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基本说明内容5.1.1.建设场地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及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分析,用地选址应有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5.1.2.建设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有价值的建筑、构筑物、树木、水系和表层土的保护、利用以及场地生态修复措施;5.1.3.建设场地及周边环境安全性分析及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分析;5.1.4.建设场地及周边环境危险源、污染源分析及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化学危险品、土壤重金属残留、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污染超标排放、噪声以及其他危害的分析;明确场地、建筑与各危险源、污染源的距离,采取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5.1.5.场地原始地貌上竖向设计方案及土方平衡情况分析;5.1.6.人均用地面积指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应有具体数据说明;5.1.7.分析场地和周边建筑的日照,明确场地建筑满足有关的日照标准,同时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5.1.8.地下空间的利用措施,包括地下空间的具体用途、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例;指标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表5.2.2 要求;5.1.9.场地周边环境及建筑与本项目的相互影响;5.1.10.项目选址和出入口的设置情况,包括出入口数量、出入口与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等;指标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表5.3.2 要求;5.1.11.场地内、外部的交通组织;场地内慢行系统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第6.3 节的要求;5.1.12.场地消防分析;5.1.13.室外停车场所设置方式;指标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表5.2.2 要求;地面车位布置、车行路线、地库出入口不应挤占人员活动空间且不应对住户产生干扰;对绿建星级标准较高的建筑,总停车位的数量应按不同区位和实际需求设置,高于最低限要求,并降低地面停车比例;5.1.14.场地内建设按照人文关怀的理念,涉及妇、幼、老、弱、病、残人群的无障碍设施,应细化设计,提高设施的配备率,满足特殊人群的行为需求;5.1.15.给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等周边市政条件;5.1.16.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分析;5.1.17.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措施、场地雨水外排总量控制措施;5.1.18.地下室顶板及屋顶绿化位置的覆土厚度;种植灌木覆土最小深度不少于500mm,乔木种植土厚度不应少于900mm;应有固定措施;5.1.19.绿化选择方式(乔、灌、草的复层绿化方式),立体绿化选择方式(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绿化植物配置措施;指标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表5.2.2 要求;5.1.20.场地室外风环境的设计、改善措施:包括建筑布局设计(间距、密度及朝向)、住区通透设计、首层架空设计以及室外绿化设计等方面的措施;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第6.6 章节要求;5.1.21.场地室外声环境的设计、改善措施:包括项目所属声环境功能区类型、住区周边道路等级和场地内外有影响的噪声源分布情况及噪声值实测结果;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第6.6 章节要求;5.1.22.场地光环境的设计、改善措施:包括利用地形合理布局、避免视线干扰、场地光污染防治设计等;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第6.6 章节要求。

其它说明内容5.1.23.建筑视野与视线干扰分析;5.1.24.场地内现有资源保护或利用情况的分析;5.1.25.场地内既有建筑保护或利用情况的分析;5.1.26.如项目的建设用地属于废弃场地再利用,说明废弃场地的原有状况和改造措施;5.1.27.玻璃幕墙的安全防护措施;5.1.28.项目采用的适宜技术及其它措施。

5.2.能源规划专项说明基本说明内容5.2.1.对项目使用水、电、气等能源需求进行分析;5.2.2.介绍项目周边能源现状及可利用能源形式:(1)电力;(2)天然气;(3)城市热力;(4)区域分布式能源;(5)可再生能源;(6)其它能源形式。

5.2.3.结合项目特点合理选用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并对所采用的技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1)太阳能热水系统;(2)空气源热水系统;(3)太阳能光伏系统;(4)地源热泵系统;(5)其它可再生能源。

5.2.4.暖通空调形式的选择:(1)了解项目周边工业余热、废热的基本情况,热媒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分析本项目利用余热、废热的可行性;(2)了解周边区域能源站、城市热力站基本情况,冷、热媒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分析是否满足项目的冷热需求;(3)分析使用浅层地热能、污水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4)了解项目周边供电、供气、供水等现状,经技术经济比较,提出适合本项目暖通空调形式。

5.2.5.能源供应方案投资成本、增量成本、回收周期分析。

其它说明内容:5.2.6.了解建筑物周边城镇污水管网基本情况(污水源来源、污水管网分布、水质、管径、水温、流速及流量等),并进行经济技术比较;5.2.7.地源热泵系统,应根据项目总体场地面积,估算埋管量;结合本区域地埋管每延米吸热、放热量,估算可提供的空调冷、热量;提出保持土壤热平衡的措施;5.2.8.分析项目空调采用蓄冷蓄热技术系统的可行性;5.2.9.项目采用的适宜技术及其它措施。

5.3.建筑与装修设计技术措施说明基本说明内容5.3.1.建筑节能设计方案,包括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的控制、外墙和屋顶的隔热措施、围护结构各部位主要保温构造系统及相应材料热物指标、修正系数、燃烧性能指标等;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第7.3 章节要求;5.3.2.门窗类型及性能参数,包括外窗和幕墙的水密性能、气密性能、保温性能及抗风压性能分级等以及窗框和玻璃种类选择等;应符合本地区节能设计标准要求;5.3.3.围护结构保温设计时采取的防结露措施;应符合本地区节能设计标准要求;5.3.4.建筑外遮阳类型、遮阳位置(外窗、屋顶、外墙)及控制方式设置情况;采用固定遮阳时,应重点描述南向和东西向的外遮阳设置形式、平均遮阳系数;采用可调节活动遮阳时,应说明活动遮阳的类型;应综合考虑外窗采光和遮阳的措施;应符合本地区节能设计标准要求;5.3.5.主要功能房间的窗地面积比和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本地区节能设计标准要求;主要功能房间采光分析、防眩光分析计算结果应符合《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第7.5 章节要求;5.3.6.地下空间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改善措施,包括采光通风井、下沉庭院和光诱导等设施的设置及计算;对绿建星级标准较高的建筑,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按防火分区均匀设置通风采光井,每防火分区通风采光井不应少于二个,非人防地下空间20%面积光环境应达标;5.3.7.居住功能房间的布局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效果、外窗通风开启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