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之间关系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观点评价:
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价 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 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缺点:但该观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 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 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 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 纯把人当成社会的工具,造成对人本性的 严重束缚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712~1778)
人物简介:裴斯泰洛奇(1746~ 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 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对教育理 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致使他 的教育经验和改革驰名全欧.
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 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 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 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 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 能,使人的各项能量得到自然的 进步和均衡的发展。
可见,人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作用的体现者。作 为规定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 的教育方针制定还必须依据 人的发展理论。而马克思学 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 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雅克· 卢梭
简介:雅克·卢梭 (1712~1778),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 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也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 创始者。 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了造就“自 然人”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就应 该顺应儿童善良的天性,培养具有 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 发展。他赋予“自然人”以如下的 形象:第一,自爱。第二,自主。 第三,自立。第四,自治。
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 系: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 - 副本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成哪几个方面?每个 方面又是如何分类的? 2.加涅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等人)
认知领域: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布卢姆) 情感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 品格形成(克拉斯沃尔、布卢姆)
已知: 证明:RT=ST
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 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 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这是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的核心思想。
三、【美国】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 1.抽象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4.发现学习 四、【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教育目标 2.教养目标 3.发展目标 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 1.结果性目标 2.体验性目标 3.表现性目标
2.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意目标的表述,不在于明确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后应该展 示的行为结果,而在于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 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 事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儿童将要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 么。
比如: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咏雪》的 意境。 阅读和评价《海燕》的启示。 考察《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 参观野生动物园,讨论其中的趣味。 使用电线和木材,设计三度空间。
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 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美】辛普森
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
态度: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对某类活动的积极偏爱、有关 公民身份的态度。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含义?答: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需求,由国家或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指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性质和培养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2.简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共同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日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或者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它们的联系是,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统一的,而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具体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二者之间不可分割。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答:基本观点是: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情感,意志和意向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决定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4.“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答: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该理论认为,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人的培养的质量标准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只是在于它有助于人的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们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首主义色彩。
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一、试论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
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
我国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一)联系1、新时期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目的、方向和政策。
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的规定。
教育方针为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而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使教育方针得以贯彻。
2、由于高校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方针的反映,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适应教育方针的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
因此高校教育目标要随着教育方针的改变而改变。
同样,当高校培养目标出现一定问题,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国家应该对教育方针做出适时的调整,以真正培养出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区别二、分清下列基本概念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高等学校对所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在层次、类型、规格上的不同规定。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目标。
2、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二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按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1 / 11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目的(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目的(1)、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之间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之间关系教育目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培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类型的差异而不同。
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异质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教育方针。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广泛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同时,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领导权等。
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教育活动,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而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有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
第一,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预测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预测最新版(二)1、填空题我国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它是____、____和____的根本依据。
参考答案: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2、简答题试述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3、判断题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误【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简答题—些农村教师认为,农村的孩子从小就会劳动,似乎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
而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不参加家务劳动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劳动中怕脏、怕累的现象十分突出。
还有些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习惯站在一边看别人干活,不主动积极地帮忙。
请根据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对劳动技术教育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包括: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②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③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2) 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与实施。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重要性与区别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重要性与区别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重要性并分析二者的区别。
一、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意义,是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目的有助于明确教育的价值观。
教育目的可以确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
例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
有了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教育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
其次,教育目的有助于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过程中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的建构。
不同的教育目的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目的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
最后,教育目的有助于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明确的教育目的,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教育方针的重要性教育方针是指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方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方针能够指导教育组织和管理。
教育方针通过规定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内容,为教育工作提供组织和管理的指导。
例如,均衡发展、优质教育、普及教育等教育方针的落实,能够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质量。
其次,教育方针可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育方针可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活动的组织。
例如,通过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最后,教育方针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
教育方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例如,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教育目的的概念、地位及其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概念、地位及其与教育方针的关系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地位及其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岀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一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 “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是由国家提出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学原理 5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个人本位论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与满足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
②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①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 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 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 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 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 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 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 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 体要求。 ▲三者关系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1.、历我史国沿的革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表述是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具有先天而来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逐渐发生变化。
2.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目的虽然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多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把人抽象的脱离了社会和历时来谈,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主要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因此要把个体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3.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人的不同发展并不能以同样的水平来要求,承认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同一个概念。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和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的总方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的质量规格。
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5.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在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及普通中小学教育。
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普通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而普通中学教育又包括普通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6.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本身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方法与途径,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制定的依据二者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和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
培养了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关于教育目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以及一些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教育学家。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研究自杀)、纳托尔普、凯兴斯泰纳,以及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e教育目的在于使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2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把教育看作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变化发展外在目的论;通过教育来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以及一定的思想意识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社会变化发展。
杜威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率先作出了"内在教育目的" 与“外在教育目的”的区分。
他强调教育过程本身自为目的,反对从教育过程外部强加于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生产即内在教育目的,视角与过程里面的目的,由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情境来决定;而外在教育目的,则是强加给教育过程的目的,如社会、教师、家长给学生确定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评价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3.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之间关系
教育目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培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类型的差异而不同。
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异质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教育方针。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广泛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同时,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方面
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领导权等。
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教育活动,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而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有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
第一,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教育目的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人为依据,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个基本前提。
只有以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为依据,才能将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从低到高整合为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为不同教育阶段实际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指导。
同时,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这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培育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
从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的联系来看,教育方针为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反应,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适应教育方针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使教育方针得以贯彻。
而当高校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之时,
国家应对教育方针做出适时调整。
二者的区别来看,教育方针是教育活动遵循的总方向,是一种大致的规定,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对所培养人的具体的描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
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实现,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教育目的只有一个,而教育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较之于一般意义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特指性,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