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

合集下载

音乐史-1-古代乐舞到学堂乐歌

音乐史-1-古代乐舞到学堂乐歌

第一编乐舞时代一、原始社会时期1、原始乐舞概念:歌、舞、乐“三位一体”《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措辞》祭歌《云门》黄帝部族崇拜云图腾的乐舞《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萧韶》舜时乐舞,排箫为主奏乐器,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2、原始乐器(材质、演奏方式)贾湖骨笛:能吹奏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距今8000余年。

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音阶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

骨哨、石磬、陶钟、陶埙、鼓、陶响器二、夏商时期1、夏商乐舞《大夏》夏代歌颂夏禹治水《大濩》商朝初期创作,歌颂正义战争获得胜利,夏桀得到应有惩罚《雩舞》商民族盛行的求雨舞《魌舞》商代驱鬼逐疫《桑林》商代,祭祀祖先、男女相会活动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等级性、制度化)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通知目的。

“佾”制度: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乐悬”制度:王宫县四面,诸侯轩县三面,卿大夫判县二面,士特县一面“四夷之乐”: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房中乐”:周代宴飨宾客(后宫),娱乐性强,采用民间乡乐(江汉流域一代的民歌)2、新乐与古乐古乐:雅乐(有节制、适度的音乐);新乐:郑卫之音(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作用雅乐最高典范:六代之乐(即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云图腾《大咸》尧祭地神水、鱼图腾《九韶》舜祭四望鸟图腾《大夏》禹祭山川《大濩》商祭先妣《大武》周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的历史性战功,有着宏伟的战争场面和磅礴的气势前三部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以歌颂开国元勋的赫赫功绩。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上)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上)


教学过程: 1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 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 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 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 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楚声的乐器 记载中,《九歌》使用的乐器是钟、鼓、琴、竽、篪等。 楚声的曲式 屈原在创作中,并不是原型照搬,他创造性地加进了一 些我们今天看来与曲式结构有关的因素,如“少歌”、“倡” 与“乱”。 楚声的意义 “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它的产生与 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作业: 1 葛天氏之乐、楚声、九歌 2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意义 3 简述《诗》在音乐方面有哪些代表性的曲式?有何 意义?
第五节 《诗》与《楚声》
1 《诗》 《诗》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 纪左右。在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 之称。 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 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 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 “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 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 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 纪左右。

音乐史名词解释

音乐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原始社会音乐共25页文档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原始社会音乐共25页文档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原始社会音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25、学习是源自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

七、古代乐器图鉴
• 打击乐器
河南安阳双鸟饕餮鼍鼓
湖北崇阳铜鼓
七、古代乐器图鉴
虎纹石磬 1950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
七、古代乐器图鉴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陶钟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陶钟
七、古代乐器图鉴
殷墟妇好(妣辛)墓出土编铙
七、古代乐器图鉴
• 吹奏乐器:
河姆渡遗址一孔埙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陶埙
八、本章常考题型
四、出土文物中的乐舞图
图1 图2 图1: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 图2:青海西宁宗日舞蹈纹彩陶盆
五、远古乐舞列举
• • • • • • 葛天氏之乐 伊耆氏之乐 阴康氏之乐 朱襄氏之乐 刑天氏之乐 六代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 《咸池》、舜时的《萧韶》、禹《大夏》、 商代《大濩》、周时的《大武》
• • • • • • 1.名词解释: ①贾湖骨笛 ②六代乐舞 2.简答题: 简述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 回答要点提示:①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音乐 形态;②远古时期的歌曲与乐舞列举;③ 总结。
二、远古时期的民歌
• 2.祭祀歌曲 •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礼记· 郊特牲》 • 3.《吕氏春秋》记载有两首古代歌曲,分别为“北 音”、“南音”的代表。 • ①娀(sōng)氏二女作歌“燕燕往飞”,为“北 音”。 • 娀(sōng)为古国名,在今山西运城一带,娀氏 旧传为娀氏之女,帝喾之妃,殷始祖契之母。 • ②“候人兮猗”为南音的代表,是古代最早的一首 情歌。
六、古乐器
•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与当时生产力的 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乐器是从劳动 工具演化而来的。 • 这一时期乐器的主要种类为吹奏乐器和打 击乐器。 • 1.打击乐器主要有鼓、磬、编磬、钟、编钟、 编铙(náo)和摇响器等。 • 2.吹奏乐器主要有骨笛、埙、籥( yuè) 、龢 (hé) 等。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中国音乐起源距今8000 多年)1音乐起源说一、劳动起源说二、模仿说三、异性求爱说四、巫术说五、游戏说六、信号说七、?太一?说八、潜意识(无意识)说九、情感表达说2依据:到目前为止,所有音乐起源的说法都只是推测,也许,音乐的起源以多元理论来探究,而探究的依据应是以下:一、现代原始部族的存在的音乐;二、比较原始的其他民间音乐;三、残存的远古乐器;四、保存下来的历史久远的古代绘画和雕刻中所描绘的乐器及演奏乐器的人、乐舞人;五、可能对歌唱与演奏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碑刻及历史久远的手抄本;六、古代典籍中的有关音乐及其效果的描绘和评价等等。

第二节原始时期的音乐1原始的音乐是由歌、舞、乐三者所组成。

2由于原始时代没有文字,所以远古音乐的传说,大多见于周代以来的文献。

原始的音乐常常以狩猎为内容,如《尚书〃舜典》中记载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乐舞,大约是人们以自制乐器伴奏,扮作各种野兽形状来表现驯服百兽的愿望或欢庆狩猎胜利的场景;在《吴越春秋》中有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表现了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射猎的内容。

3从古籍文献记载中,我们还能发现许多原始音乐反映与大自然斗争有关的内容,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

故土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反映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该书又记载了阴康氏与涝害斗争的情况:?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这里记载舞蹈用以锻炼身体。

4远古音乐传说还有关部落战争。

《韩非子〃五蠢chun》载:苔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我国古代?舞?与?武?常通用,这里除了?舞蹈?的意思外。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一. 关于音乐的起源1.国外相关学说:异性求爱说、模仿自然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信号起源说、巫术起源说等。

2.我国古籍相关记载:劳动说、自然说、巫术说、模仿说、情感说等。

二、古歌与古乐舞原始音乐大多歌、舞、乐三位一体,其中歌唱和舞蹈占据重要地位,节奏是基本因素,音乐与生活、巫术、宗教密切结合。

1.古歌(1)《弹歌》相传为黄帝时的歌曲,反映狩猎生活。

(2)《葛天氏之乐》 (或《八阙》)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由三人拿牛尾,顿足而歌,共有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3)《蜡(chà或zhà) 辞》举行蜡祭仪式时所唱的歌曲,反映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愿望。

(4)南音相传为禹的妻子等待他回来而唱的歌曲,共四字——“候人兮猗”,是我国早期南方民歌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一首最早的情歌。

(5)《易经·贲》反映古代抢亲婚姻制度的歌曲。

2.古乐舞(1)《云门》或《云门大卷》黄帝时崇拜天神的乐舞。

(2)《咸池》尧帝时崇拜天神的乐舞。

(3)《韶乐》(或《韶》《大韶》《萧韶》)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

孔子观看后更是“三月不知肉味”,并作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高度评价。

(4)《大夏》夏朝时的乐舞,内容是赞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排箫。

从《大夏》开始,古乐舞从以颂天、颂神为主转向颂人为主,这是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乐舞在内容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5)《大濩》商代时的乐舞,内容是歌颂商汤伐桀功绩的。

三.商代的巫乐巫本是一种原始宗教,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各种自然现象而产生了崇拜自然、万物有灵等观念,而巫术活动也由此应运而生。

商族人很讲迷信,尚神鬼,巫风盛行。

商代的巫觋可以说是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

巫觋的地位很高,他们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活动,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

h
10
原始社会音乐家
• 古文献中提及原始社会具有音乐专长的人
物有黄帝时期的伶伦、尧时的质、舜时的 延和夔等等,其中以夔的资料最为丰富。
h
11
•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尧典》)
h
13
贾湖骨笛
h
14
浙江余姚河姆渡骨哨
h
15
石磬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打制而成,距今
约4000多年。
h
16
陶钟
• 陕西长安县龙山
文化遗址陶钟, 为新石器时代遗 物。是目前所知 年代最早的钟形 乐器。
h
17
陶埙
• 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
吹奏乐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有出 土。
戚、羽、旄,谓之乐。”
h
6
原始乐舞作品
• 黄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 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 《总禽兽之极》。”
• 《伊耆氏之乐》:“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
• 约为新石器时代
晚期或夏代遗物。
h
20

• 原始社会的打击乐器,在原始先民心目中
具有突出地位。《礼记·明堂位》也有“土鼓、 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或实
心树干挖空 后刮去树皮 制成。高 101厘米, 鼓体呈立桶 形,有纹饰 图案。原用 鳄鱼皮为鼓 面。

第一章_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第一章_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第一章遠古及夏商的音樂(約西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第一節音樂的起源(中國音樂起源距今8000多年)1音樂起源說一、勞動起源說二、模仿說三、異性求愛說四、巫術說五、遊戲說六、信號說七、“太一”說八、潛意識(無意識)說九、情感表達說2依據:到目前為止,所有音樂起源的說法都只是推測,也許,音樂的起源以多元理論來探究,而探究的依據應是以下:一、現代原始部族的存在的音樂;二、比較原始的其他民間音樂;三、殘存的遠古樂器;四、保存下來的歷史久遠的古代繪畫和雕刻中所描繪的樂器及演奏樂器的人、樂舞人;五、可能對歌唱與演奏有一定意義的文字碑刻及歷史久遠的手抄本;六、古代典籍中的有關音樂及其效果的描繪和評價等等。

第二節原始時期的音樂1原始的音樂是由歌、舞、樂三者所組成。

2由於原始時代沒有文字,所以遠古音樂的傳說,大多見於周代以來的文獻。

原始的音樂常常以狩獵為內容,如《尚書·舜典》中記載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樂舞,大約是人們以自製樂器伴奏,扮作各種野獸形狀來表現馴服百獸的願望或歡慶狩獵勝利的場景;在《吳越春秋》中有一首遠古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表現了原始人們用竹做弓,發射石彈射獵的內容。

3從古籍文獻記載中,我們還能發現許多原始音樂反映與大自然鬥爭有關的內容,如《呂氏春秋·古樂》中記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

故土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這反映遠古朱襄氏部落以音樂來求雨的事情。

該書又記載了陰康氏與澇害鬥爭的情況:“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這裏記載舞蹈用以鍛煉身體。

4遠古音樂傳說還有關部落戰爭。

《韓非子·五蠢chun》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我國古代“舞”與“武”常通用,這裏除了“舞蹈”的意思外。

中国音乐史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史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音乐..

《葛天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 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 《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 极》。 ——《吕氏春秋· 仲夏纪· 古乐篇》
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伊耆氏之乐》中的《蜡祭》 “伊耆氏始为蜡祭,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蜡辞》曰: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 郊特牲》 《朱襄氏之乐》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吕氏春秋· 仲夏 纪· 古 乐篇》
• 材料 • 孔距 • 钻孔 • 音阶
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编号M282:20、M282:20
河姆渡骨哨
1973年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 160余件,属于新石器时期。它们用鸟类骨头制成, 长度约7厘米左右,一般开有1至3个音孔,其中部 分骨哨至今仍然能吹奏出类似鸟鸣的声音,距今年 代约7000年左右。
双鸟饕餮纹铜鼓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大型宫殿基址
二里头遗址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二 里 绿头 松遗 石 龙址 发 全掘 形 现 场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拓片
♪ 夏商时期的乐舞
《大夏》:夏代歌颂大禹治水的乐舞。
《吕氏春秋· 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 决壅塞,凿龙门,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 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以昭其功。”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陶埙
商代的乐器—— 磬(编磬、特磬)
拓片பைடு நூலகம்
安阳殷墓编磬之一永启磬
安阳殷墓编磬之二夭余磬 安阳武官村虎纹特磬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原始社会音乐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原始社会音乐

贾湖骨笛
浙江余姚河姆成,距今
约4000多年。
陶钟
• 陕西长安县龙山
文化遗址陶钟, 为新石器时代遗 物。是目前所知 年代最早的钟形 乐器。
陶埙
• 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
吹奏乐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有出 土。
• 形制有椭圆形、圆形、棒形、鱼形、动物
形等多种,后固定为平底卵形。
• 原始社会陶埙以一音孔和二音孔者居多。
一音孔陶埙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两个乐音, 二音孔陶埙可吹奏出三个乐音,三音孔陶 埙可以发出4或5个乐音。
浙江余姚河姆渡陶埙
• 只有一吹孔,无音孔,距今6000年以上。
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
• 约为新石器时代
晚期或夏代遗物。

• 原始社会的打击乐器,在原始先民心目中
具有突出地位。《礼记·明堂位》也有“土 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述。
陶寺墓鼍鼓
• 用空心或实
心树干挖空 后刮去树皮 制成。高 101厘米, 鼓体呈立桶 形,有纹饰 图案。原用 鳄鱼皮为鼓 面。
龙山文化遗址 陶响器
• 蚌形陶响器,直径
9厘米,1985年 山东省胶南市 西寺村出土。
• 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三大经济文化区,其
器物类型特征均有各自独特的面貌所形成的 差异,渗透了不同地域部族所具有的经济面 貌特点和文化审美意识,至新石器时代后期 则在一定程度上互相靠近。
• 原始社会音乐由原始乐舞和原始乐器两大部
分组成
• 原始乐舞主要依据于文献记载中的有关传说,
其中有相当程度的可信性。
•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宾,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 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皋陶谟》)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ppt课件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ppt课件
(3)中国早就有七声音阶的概念,后 来以五声为主,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 择。
返回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二、骨哨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经研究发现,贾湖骨笛分早、中、晚 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
早期:距今9000至8600年上下,出土 了2支,上开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 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五件一组的编铙
返回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三)原始舞蹈图像——彩陶盆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 陶盆,距今5000余年的历史,它是迄今为 止我国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属新石器 时代遗物。
返回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返回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音乐史1

中国音乐史1

土: 埙、缶等
革: 鼓、建鼓、土鼓等 丝: 琴、瑟、筝、筑等 木: 柷(zhu)、椌(yu) 匏: 笙、竽等 竹: 萧、管
柷、敔
古今乐器分类法: ①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八音分类 法”。分别是:金、石、土、革、丝、 木、匏、竹。
②、根据演奏方法不同分为:吹、拉、 弹、打。 ③、根据发声方式的不同,SH分类法: 弦鸣、气鸣、膜鸣、体鸣、电声。
从西周到战国末 800多年间,音乐 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面: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专业音乐 文化,有许多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 进行传授、表演。 二、歌唱在社会各个阶层广泛流行。周 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 谣以察民情。(《诗经》、《楚辞》) 三、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2、曾侯乙编钟
第七节 “乐律学”的观念
1、三分损益法 2、十二律
第八节 音乐思想的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 770 -前 476 )战国 (前 475-前 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 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以孔 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音乐思想也在百家争鸣中随之萌芽和 发展,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的观点 最为典型。
③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 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 》;夏的《大夏》;商的《大濩》等;
④在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中,曾提到鼓、磬、 摇响器、哨、笛、角等乐器。其中大部分乐器 已经出土。 ⑤古音阶的产生。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于 1973 年出土的一件彩陶盆,这是出土文物中 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2、埙
陶埙
(音响)
3、籥(yue)
二、击奏乐器

中国音乐史——远古先秦音乐

中国音乐史——远古先秦音乐

中国音乐史——远古先秦音乐中国音乐史——远古先秦音乐第一章远古先秦音乐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都发现有远古人们活动的遗迹,但其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

各种类型的文化在每个历史阶段存在和延续的时间,有先有后,有长有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大致说来属于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它们的音乐遗物证明,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最早发祥地。

约五千年前,各个氏族部落先后进入氏族社会晚期,音乐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

属于这个时期的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乐器皆可为证。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了原始音乐。

从现存远古传说,可以看出音乐起源于劳动,并与巫术、原始舞蹈、诗歌溶为一体,为劳动实践和氏族集体的利益服务。

我国古书所载“百兽率舞”与“奋五谷”等传说均说明它们与先民们的祭祀、狩猎、畜牧、耕种生活有关。

各个文化遗存地区出土有原始乐器,如陶埙、用禽兽肢骨制成的“骨笛”、陶角、鼍鼓及陶铎等。

从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夏朝起,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

关于夏文化仍在探索中。

夏以后的商(约前17—前11世纪)和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0年),已是文明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音乐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出现了《桑林》、《濩》(hú音户)、《裓》(jiè音节)、《大武》等乐舞,并有更多的乐器品种出现。

此外还产生了多种音阶调式,创立了十二律,已经有了绝对音高、半音观念,对旋宫转调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兴办了一些音乐教育事业。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

当时列国纵横,战争频繁,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几个大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各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1-远古

!中国音乐史1-远古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 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音 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 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 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管子· 地圆篇》是一篇研究土壤学的论文,提出了有关音律与农业生产 等相关联的论点,并把音的高度和井的深度及植物生长这三者相联系。 同时还把 宫、商、角、徵、羽等由低到高的一系列音与家畜的鸣声相比 拟: “凡听徵,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 鸣(窖)中;凡听商,如离群之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 清。”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 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以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 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 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近代的一些观点: ①达尔文:起源于鸟类的鸣叫



②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③施通普夫:与远方联络 ④卢梭、斯宾塞:情感兴奋激动时语调高扬 ⑤毕歇尔:劳动与节奏;普列汉诺夫:劳动说
2先秦乐律学


3

三分损益法
齐桓公时管仲在其著作《管子· 地圆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是 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 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 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 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 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 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需按音高次序重 新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又叫“五度相生律”或 “五度相 生法”。《管子· 地圆篇》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从黄 钟出发,用“三分损益法”向上五、下四度方向辗转生律11次, 就得到“三分损益律半音音阶”。

第一章 民族乐曲欣赏(第一节)

第一章 民族乐曲欣赏(第一节)

河南西汉晚期墓乐舞壁画
河南济源泗涧汉墓乐舞 俑
汉长袖舞俑
汉盘鼓俑和俳优俑
乐器的大发展 吹管乐器
吹 排 箫 俑
吹 埙 俑
四、三国两晋、南北时期

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祖冲之
王羲之
诸葛亮
歌舞戏的演进
河北磁县东魏 歌舞俑
古琴与古琴艺术
五、隋、唐

“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
唐代舞女服饰
货币
思考
古代八音分类法的特点。 现代乐器的分类法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远古乐器山西万泉县现属万荣县荆村出土的三个陶埙17有两个按音孔山西万泉县现属万荣县荆村出土的三个陶埙17有两个按音孔18有一个按音孔19有两个按音孔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文化百家争鸣周代服饰周武王乐器与器乐的发展鼓鼓乐器与器乐的发展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七弦琴图412弹琴俑弹琴歌唱俑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汉代杂技陶俑群图4一7
第一章 中国民族乐曲 欣赏
第一节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
一、远古时期——原始社会
远古时期
远古音乐形式:古歌、古乐舞
室 内 乐 舞 模 仿 鸟 兽 乐 舞 操 练 、 鼓 动 的 军 事 舞 蹈
远古乐器
1—1 贾湖骨笛
1—2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彩陶盆是迄今所 知可估定年代的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象,距今约五 千余年,属新石器时代遗物。在陶盆内壁上,有三 组舞者,每组五人,手挽手列队舞蹈。舞者头上有 下垂的发辫或装饰物,身边拖一小尾巴,可能是扮 演鸟兽的装饰。
七、五四新文化——至今
吹管 乐器
民 族 乐 器
拉弦 乐器 弹拨 乐器 打击 乐器
总结



原始社会时期:以打击乐为主 奴隶制社会:复杂的打击乐,出现笙、竽等吹管乐 器 周代:弹拨乐器出现、八音分类法 秦、汉、隋唐:吸收外来乐器,出现拉弦乐器 明清:戏曲音乐为主,各种乐器得到发展,尤其是 弦乐器。 五四运动——至今:吹、拉、弹、打乐器新的发展

第1章 远古 夏 商时期的音乐 1-3节

第1章 远古 夏 商时期的音乐 1-3节
29

30
公元前2500年前的遗物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31
三、原始乐舞列举
32
(一)远古及周初
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
时,一般称为乐、乐舞。所有原始 乐舞作品都是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压迫,生产力低下,人们 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生活的 生动写照,多记载于《尚书》《山 海经》《吕氏春秋》《礼记》等古 代文献。

7、劳动起源说:把音乐起源归 结于原始社会的劳动生产和生活 斗争中为了求得统一及效率所产 生的节奏,具代表性的是劳动号 子。劳动本身给予音乐以内容; 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音乐、 舞蹈以节奏和音调。
21
22
一、远古时期的音乐形式、特点

原始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常常相 互配合,互为补充。
原始音乐由声乐和器乐组成,它以 形象的语言。 声乐的出现早于器乐,最初形式是 协调劳动的动作,减轻疲劳而创作 的劳动号子。后来在宗教活动中也 占有一定位臵。
25
26
原始舞蹈也起源于劳动,来源于生 活,内容极其广泛,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狩猎归来、农业丰收、 婴儿降生和社交活动都充分利用舞 蹈的形式,表达美好的愿望、劳动 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借以减轻或 解除肉体的疲劳,增加精神上的快 感,巩固氏族内部的团结,加强与 自然斗争的信心。
27

原始舞蹈最初是模拟式的(飞禽走 兽的不同姿态、人们劳动时的不同 动作),经过加工美化组合而成。
44
23


“原始人在劳动中总是伴着歌 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 主要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 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 于劳动。视工作之为一人所做 或为一群人所做,歌也分为独 唱的或和唱的”(《普列汉诺 夫哲学著作选集》)。

第一章 远古夏商周的音乐

第一章 远古夏商周的音乐

• 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
甘 肃 黑 山 乐 舞 石 刻
甲骨文中的“舞”字
甲 骨 文 中 的 求 雨 之 舞
原始乐舞的文化心理特征
• 思维的超越
• 文化的认同 • 情感的渲泄
第四节
原 始 乐 器
• 河姆渡骨哨的多音列结构 河姆渡文化遗址第四文化层(距 今约6570——6900年)出土有原始 乐器骨哨、陶埙。其中有160多支骨 哨,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横吹类管乐 器。

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 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 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 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 着……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 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 称之为“乐”。
第三节

原始乐舞
原始乐舞作为先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 是当时原始先民精神活动的反映。 从遗存的史料来看,原始乐舞与氏族部 落生活中的图腾崇拜、祭祀典礼、农着密切的联系。
• 河姆渡骨哨 (一)
长5.31厘米
• 河南长葛骨哨
长6.7厘米
河姆渡骨哨 (二)
长6.7厘米
河姆渡骨笛 ——有六个尚未穿透的椭圆孔。
• 吐 良 吹 奏 图
• 舞阳贾湖骨笛的七声音列结构
贾湖骨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裴 李岗文化遗址中墓葬中被发现.据历史 考古学者考证,贾湖骨笛距今有约八千 年的历史。
贾湖 M344墓 骨笛龟铃 出土现场
•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龟铃与石子
• 贾湖龟铃“目”字铭 文 • 长16厘米 • 宽8.5~10厘米
• 贾湖雌雄骨笛
上长23.6厘米
下长22.2厘米
新疆出土的骨笛
• 新石器时期陶埙中典型的三度音程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戚、羽、旄,谓之乐。”
原始乐舞作品
• 黄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 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 《总禽兽之极》。”
• 《伊耆氏之乐》:“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
其中有相当程度的可信性。
• 原始乐器都是自20世纪以来经过科学考古发
掘证明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是原始人用 来抒发感情或者传递信息、联络信号的器物, 是能够说明原始社会音乐处于某种发展水平 与阶段的重要例证。
原始乐舞
• 原始乐舞的概念是指歌、舞、乐“三位一
体”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称之为“乐”。
• 《乐记·乐本篇》载:“比音而乐之,及干、
•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宾,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 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皋陶谟》)
原始乐器
• 我国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乐器,有骨
笛、骨哨、陶埙、陶角、陶钟、陶铃、陶响 器、鼍鼓、土鼓、石磬等种类。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
• 这些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三大经济文化区,其
器物类型特征均有各自独特的面貌所形成的 差异,渗透了不同地域部族所具有的经济面 貌特点和文化审美意识,至新石器时代后期 则在一定程度上互相靠近。
• 原始社会音乐由原始乐舞和原始乐器两大部
分组成
• 原始乐舞主要依据于文献记载中的有关传说,
具有突出地位。《礼记·明堂位》也有“土 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述。
陶寺墓鼍鼓
• 用空心或实
心树干挖空 后刮去树皮 制图案。原用 鳄鱼皮为鼓 面。
龙山文化遗址 陶响器
• 蚌形陶响器,直径
9厘米,1985年 山东省胶南市 西寺村出土。
形等多种,后固定为平底卵形。
• 原始社会陶埙以一音孔和二音孔者居多。
一音孔陶埙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两个乐音, 二音孔陶埙可吹奏出三个乐音,三音孔陶 埙可以发出4或5个乐音。
浙江余姚河姆渡陶埙
• 只有一吹孔,无音孔,距今6000年以上。
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
• 约为新石器时代
晚期或夏代遗物。

• 原始社会的打击乐器,在原始先民心目中
贾湖骨笛
浙江余姚河姆渡骨哨
石磬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打制而成,距今
约4000多年。
陶钟
• 陕西长安县龙山
文化遗址陶钟, 为新石器时代遗 物。是目前所知 年代最早的钟形 乐器。
陶埙
• 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
吹奏乐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有出 土。
• 形制有椭圆形、圆形、棒形、鱼形、动物
• 古文献中提及原始社会具有音乐专长的人
物有黄帝时期的伶伦、尧时的质、舜时的 延和夔等等,其中以夔的资料最为丰富。
•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尧典》)
• 《箫韶》:舜时乐舞。又名《九韶》、《九歌》、
《九辩》,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这部乐 舞以“排箫”作为主奏乐器,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 内容。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
•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
陶盆,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距 今约五千余年.
原始社会音乐家
毋作,草木归其泽。”
• 《云门》:《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昔者,
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 《朱襄氏之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
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 生。”
• 《咸池》:尧时乐舞。“咸池”是天上西官星名,
古人认为此星主管五谷,若此星明亮,则庄稼丰茂, 反之则有灾变。这种对天文的崇拜体现了原始时期 的人们祈求丰年的文化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