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645a0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3.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被视为高端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是科研、教学和创新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学术和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现状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现状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培养方式在学术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导师在学术指导上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往往只完成一部分责任,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足,导致学术能力培养不足。
现阶段许多研究生培养方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不足。
一些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面临实验条件不足、导师资源匮乏等问题,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指导,拓宽实践渠道,提高研究生在学术与实践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 正文2.1 存在问题:学术能力培养不足在当前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学术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培养。
很多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导致研究思路不够清晰,研究结果不够严谨。
部分高校对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并不完善。
学校常常只注重研究生的论文数量和发表级别,而对于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评价较为模糊。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91701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0.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摘要】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群体,对于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能力缺失、导师指导与支持不足以及科研环境和资源匮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建议。
文章指出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必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在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导师指导机制、提高科研资源配置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学术研究,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科交叉能力,导师指导,科研环境,资源匮乏,改革,对策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影响至关重要。
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
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能力缺失、导师指导与支持不足以及科研环境和资源匮乏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研究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加强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学科交叉能力缺失、导师指导与支持不足以及科研环境和资源匮乏。
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薄弱是因为现有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验实践的训练,导致研究生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能力不足。
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是因为传统的培养方式往往讲究功利性成果,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28081e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8.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
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注重理论的培养,强调理论的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
这种培养方式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常常面临实际问题,而他们却没有接受过相关实践经验的培养,导致他们无法很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加强研究生的实践培养。
可以通过组织实践课程、实习项目等形式来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建立行业与学校的合作机制,让研究生能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与实施,以获得实践经验。
鼓励研究生参与一些实际问题研究,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偏重。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通常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理论研究者,而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实践工作者。
这种培养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学术与实践的结合。
可以为学术型研究生提供实践类课程,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也可以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学术类课程,使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可以根据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为研究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以学术论文为评价标准,忽视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19d8f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d.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教育方式的问题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前,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方式不够多样化,学术氛围不足,导师指导不足,导师素质不高,学术诚信不足等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培养方式不够多样化现今,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用硕博连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虽然时间较短,但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不适合每个学生。
应当考虑采用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使其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对策一:推行学分制研究生教育学分制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解释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它将研究生培养定位为学术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研究方向和导师。
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
对策二:鼓励研究生实习和交流研究生培养方式应当多元化,鼓励研究生进行实习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学术氛围不足学术氛围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创新。
目前一些高校学术氛围不足,导致研究生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上存在问题。
对策一:建设学术交流平台高校应当加强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如学术沙龙、学术报告等,使研究生能够参与更多的学术交流,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对策二:加强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术评价机制,提高学术要求,促进学术风气的形成,建立学术道德规范,提高学术诚信和学术操守。
三、导师指导不足、导师素质不高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人物,他们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导师指导不足,导师的素质也不高,影响了学生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
对策一:加强导师培训高校应当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塑造导师的良好形象。
美、德、日三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比较与启示
![美、德、日三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比较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a121107bb68a98271fefaf9.png)
美、 德、 日三 国研 究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方 式 比较 6 ;
( 1 . 南京邮电大学教 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 江苏 南京
2 . 南京 邮电大学强化培养 部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在“ 新 自由主义” 理念下 美国将培 养创新精神作 为研 究生教育 的核 心价值理 念 , 通 过制定 灵活的培养
计 划、 拓 宽学生的知识 面以及采 用民主的课 堂教 学来培养 学生 的创新 能力 ; 德 国秉承 了洪堡“ 教 学科研 相 结
合” 的教 育理念 , 构建产学研 结合机制作 为研 究生的创 新动 力机 制 , 从研 究生 的论文 选题 、 导师遴 选、 课 程设
置等 方面促进研 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而 日本确立“ 科技创新 立 国” 的战略之 后 , 重建 了多样 化的研 究生教 育 理念 , 通过 多样化与综合化 的课 程 设置 、 启发 式 的教 学方式 以及 官产 学研 相 结合 的机制 来保 障研 究 生的创
慧” 。之后 , 以杜威 为代 表 的“ 新 自由主义 ” 哲学 作 为
核心 价值 取 向影 响着 美 国 的教 育 实 践 。“ 新 自由 主
义” 认为 , 教育 是影 响人 们 思 想 、 性 情 与 态 度 的最 重
要 力 量之 一 , 也最 能 敏感 而持 续 地 反 映 人 的 自由智
第1 期[ 总第 1 3 期]
2 0 1 3年 2月
研 究 生教 育研 究
J o u r n a l o f Gr a d u a t e Ed u c a t i o n
No . 1
Fe b .。 2 0 1 3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1 6 6 3 ( 2 0 1 3 ) 0 1 — 0 0 8 5 — 0 6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e79460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3.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生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导师指导不足、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学术道德缺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问题的存在原因入手,深入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存在原因1. 学术导师指导不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在学术和科研指导上的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导师在科研理念和方法上滞后,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培养,导致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一些导师对于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存在抄袭、造假等行为。
2. 学术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学术科研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当前的培养方式下,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3. 学术道德缺失随着学术竞争的加剧,一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如抄袭、造假等行为。
这不仅损害了学术的严肃性和诚信度,也损害了研究生自身的学术声誉和发展前景。
二、解决对策1.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了解决导师指导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
一方面要在导师的招聘和评定上严格把关,确保导师具备一定的学术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导师定期轮岗交流和互相评价机制,以此来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
2.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在研究生阶段应该适当增加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可以加强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
为了解决学术道德缺失的问题,需要在课程教学、学术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和自律意识,加强学术道德观念的宣传和引导,建立学术道德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 培养方式
![研究生 培养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a58a24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4.png)
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推动科技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研究生,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培养方式,以期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1. 加强课程设置与改革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核心。
然而,传统的研究生课程往往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课程设置与改革,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方面,可以引入国际前沿课程,提升研究生对学科发展的了解;另一方面,应鼓励研究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
2. 强化科研导师制度科研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存在导师资源不足和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化科研导师制度。
首先,建立导师的评价机制,将导师的科研成果和指导质量纳入绩效评价体系。
其次,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水平。
最后,为导师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和奖励,激励导师积极指导学生。
3. 引入企业实习机制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为此,可以引入企业实习机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实际的项目研究和创新创业平台,让他们接触真实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访问和学术合作项目等活动,学生可以开拓思路、增强能力。
为此,需要加强学校之间、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高水平的学术合作。
5. 优化评价体系与导向机制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对研究生培养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导向机制应充分激励研究生参与创新研究,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荣誉,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
![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482c72daf45b307e87197f2.png)
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作者:高妙仙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3期[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国从1978年开始招收首批研究生,回顾30多年来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不断变革。
该文先以德、美、英、日四国为例分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对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最后以福州大学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为例,指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逐渐由学术型向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1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
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更加趋向多元化、多样化,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某种意义上,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成为或正在成为一种过渡性教育,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则变为一种终结性教育,他们非常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
下面以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四国为例[1],分析国外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与行会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师傅”掌握“徒弟”的录取权,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导师个人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组织管理上导师也因此具有绝对权威。
专业式模式则体现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美国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学习,确保了学生拥有在其领域独立从事研究的本领。
而且,课程覆盖面很广,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特点之二是研究生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由于很多科学技术需要综合知识,单一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研究生教育就实行跨学科学习。
学生除了学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提高人才的广泛兴趣和知识水平。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bada8b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7.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个性化培养、强调学术能力而忽视实践能力、缺乏综合能力培养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革研究生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育、推行综合能力评价等措施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个性化培养不足的问题。
研究生是具有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培养方式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改革研究生培养计划,增加选修课程和研究课题的自由度,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可以建立个性化导师制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门指导自己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过于注重学术能力,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而实践能力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关键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增加实践训练的时间和机会。
可以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推行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缺乏对综合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包括综合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推行综合能力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项目竞赛和学术论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在多方面的能力。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dae789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3.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诸多问题,而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其中之一。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
深入分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推动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术狭隘性目前,一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学术狭隘性的问题。
他们只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容易走入学术的死胡同。
2. 缺乏实践能力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些研究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得他们在职场上面临很大的挑战。
3. 缺乏创新意识当前研究生培养方式普遍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研究生更多地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4. 缺乏国际视野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国际化教育的培养比例较低,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
5. 缺乏职业规划目前,一些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少职业规划的指导,往往导致他们毕业后面临就业迷茫的问题。
1. 开展多元化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该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术交流,鼓励他们跨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和广度。
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构建创新思维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创新思维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 加强国际化教育针对国际化教育的培养,学校可以开设国际课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
5.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
三、结语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推动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
![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594ede2eccbff121dd3683f7.png)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J u a fA C W u a riigC l g o r l B h nT ann ol e n o e
№ . N V 0 8 6 O .2 0
S ra . 32 e ilNo 1
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
洪 金 水
(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2
[ 摘 要] 由于中美研究生教育理念不同, 两国的研究 生教 育相 比存在着 一些差距。本文从培养 方式、 学方 教 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比较 , 认为我 国研究生教 育应该适 当借 鉴美国管理模 式, 强化管理 , 实现制度性和 灵活性与淘汰的 统一 , 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 关键词 ] 教 育理念 ; 培养方式; 学方式 教 [ 中图分类号 ] 4 [ G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 ]1 4— 8720 )6 08 — 2 0 41 (08 0 — 02 0 0
候选人” 号。 称
一
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美 国研 究生 招生不单 纯 以分取 人, 入学考试成绩不作为录取研究生 的唯一标准。尤其 注重教授的推荐 , 它体 现了对 申请 人学业 、 科研 、 社交 、 人 品等多方面的考察 , 这一点值得我 国借鉴。 美 国硕 士生 阶段 少数一 年半 , 一般两 年 , 以学 习课 程为 主。3 O学分 的课 程计划包 括 8f课 2 - 4学分 , 位 i 学 论文 6学分。学 校对课 程 的选修 范围 、 内容 、 深度 都有 定 的规定 。博士研 究生 也要学 习 3 0学 分课程 , 括 包 必修和选修 , 并要求 掌握 两门外语。硕士生学 习开始半 年或一年不定指 导教 师和研究 方 向, 只上基础 课 , 系里 设一位 由教授兼任 的研究生顾 问, 了解 每个研究生 的具 体情况 , 然后对课程 的选择 、 习期 限乃至选定 导师 等 学 提 出建议。半年或 一年后 硕士 生可 以 自己选定 一位 教 授作导师 , 导师与其 他 3— 4名 教师一起 组成一 个硕 士 生指导委员会, 负责对 这位硕 士生 的指导 , 主持 有关 课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af382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a.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摘要】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模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以及缺乏创新意识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行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并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必要性在于提高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未来发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通过这些措施和方向,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时代要求,推动学术繁荣和科技进步。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对策、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师生互动、创新意识、重要性、现状、未来、改革必要性。
1. 引言1.1 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培养方式的问题不仅关乎研究生个体的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而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求。
研究生培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影响到科研创新和学术发展。
如果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和传统研究方法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很难在科研领域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而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问题往往导致了研究生们在科研创新和学术领域的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了整个学术和科研领域的发展。
1.2 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现状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现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胜任。
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培养路径。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b93d5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b.png)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1. 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
本文旨在比较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并分析其利弊。
2. 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
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其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论文撰写。
专业学位硕士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过程除了学习课程外,还包括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
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点之一是培养的领域更加广泛,包括人文社科、理工科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此外,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不过,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适应困难。
其次,导师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有些导师可能缺乏指导研究生的耐心和经验,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受限。
3.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因国家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生在入学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目标选择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与国内相比,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生在实际工作和实践项目中积累经验的机会更多,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生学制相对较长,硕士学位需花费两年以上时间,博士学位更需要四到六年的时间。
这对于一些希望尽快就业或追求职业提升的学生来说可能并不理想。
此外,在国外研究生期间,学生负担较重,往往需要自费或寻求助学金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4.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如下表所示: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更多学制相对较短相对较长学费和生活费相对较低相对较高指导教师存在一定问题更加注重指导和交流人才培养范围较广泛专业化5. 结论综合来看,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具优缺点。
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7a7882d3ad51f01dc281f12c.png)
l 9世纪 中期 , 国 出现 了学徒 式的新 型教 育形 式, 德 标志 着研 调研 究生 教育 的基础 性和理 论 性, 强调 其应用 性 和功利 性 。随 又
究 生教育 诞 生 。二战 后 , 尤其 是 2 世 纪 8 年 代 以来 , O 0 随着 研究 着经 济社会 的进 一步 发展, 以造就 应用 型与 开发型 研 究人 才为 目 生 教育 规模 的 发展 , 具有 博士 学位 授 予权 的大学 大幅 增加 。 为适 标 的协作 式培养 模 式和 以培 养实 际 工作者 为 目标 的教 学式 培养
行 分析 , 并结合 我 国研 究生 培 养实 际提 出改革 建议 。
关键词 研 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 分类 号 : 6 3 G 4
学徒式
专业式
协作式 教学式
文 章编 号 :0 909. 000 -1-2 10-5 22 1)i260 (
文 献标 识码 : A
研 究 生培养 模 式是 指相 互紧 密关 联 的培养 目标 、 培养 方式 、
制与 引进 的德 国大 学研 究所 制相结 合 , 形成 了建立 在学 院制基 础 课 、 参加 院系组 织 的高级 学术讨 论 、 学术 报告 等 。 上 的专 业 式研 究 生培 养模 式 。专 业式 教学 模式 由美 国 的斯坦 福
大 学 开创 , 为 突 出的特 点是 教学 、 最 科研 与生产 开 发相 结合 。教 二、 美国 的研 究生培 养模 式
造 了专业式 培养 模式 , 其培养 目标 包括 两大 方面 : 一是 科学 探索 ,
、
德 国 的研 究生培 养模 式
培养 大学和 研究 机构 工作 的教学 科研 人员 , 高等 教育 学术 水 提高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9c919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4.png)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培养研究生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不同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国际上常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首先,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博士为主导,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博士教育强调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博士期间需要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此外,美国的博士教育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
而英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灵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英国的学术传统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仅要求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为1-2年,时间相对较短。
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培养。
德国的研究生教育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
硕士阶段侧重于学术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博士阶段则注重独立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博士阶段的研究生通常通过组建研究小组或加入导师的研究项目来进行学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跨学科研究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逐渐向跨学科发展。
其次,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越来越重视。
研究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外,还应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全球化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教育和跨国合作。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3213e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研究生教育在中美两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概览与对比两个方面探讨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
首先是概览方面。
在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非常迅速。
从规模来看,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220万人,博士研究生数量已超过80万人。
而美国研究生数量也持续增长,据美国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超过190万人,并且博士研究生数量超过120万人。
从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中美两国都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课和研究方向选择。
其次是对比分析方面。
在研究生教育体制上,中美两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入学门槛不同。
在中国,一般需要本科教育学位和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才能申请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而在美国,本科毕业生只需提供申请材料,不需要进行统一考试。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研究生通常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并需要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
而在美国,研究生更加强调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通常会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以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成果来评价,而在美国,除了学术成果外,还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重视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逐渐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
中美两国的高校都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概况和体制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
![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ea7eb1b14791711cc7917c7.png)
MP P ”等作为关 键词对 O UP牛津期 刊现 刊库 、 Wi l e y - B l a c k . we l l 在线期刊 、 C A L L S外文期刊 网( 简称 C C C系统 ) 、 S p r i n g e r
究, 但 与我国不 同的是 , 他们的研究 大都 是针对一种具体人 才 提 出培养 目标 。 如美 国学者 G. 塞力格就针对工程师提 出了培
电子期 刊 、 E B S C O、 AS P + B S P数据库进行检索 , 找 到相关论文
1 1 0篇 。本 文试 图对 比国 内外学者对专业学位硕 士研 究生培
养 的理论研究 ,期待为我 国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进
步提供 一点有益 的参考 。 为 了使本研 究显得更有条理 , 本文按 “ 培养模 式” 所包含 的 内容进行分 类 , 逐 一对 国内外学 者共 同 感 兴趣 的主题进行分析 ,然后再概括 出双方在具体研究 内容 和方法 上的异 同。
2 0 1 3 年 3月 第 l 2卷 第 2 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o f Hu n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学位研究生 的培养要求与规范 , 培养“ 现有 国家专业学位类 型 中所 没有 的职业型人才 ” …; 也有学 者通过对 专业 学位研 究 培养 目标 的历史 进行考 察后得 出新 的培养 目标的研 究 几乎所有学者都赞成“ 应用型 ” “ 实用专家” 的培养 目标 。 国外 学者也 非常重 视对 专业学 位研究 生培 养 目标 的研 。
养 目标 , 他认 为工程学应该充分开发有用的应用软件的潜力 , 它是在有限资源 的框架 内提供解决 方案 ,教 育需得使工程 师 能够 充 当“ 变革 推动 者 ” [ , 这里就 提 出了将 工程 师培 养成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c8c325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8.png)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人才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现实中研究生培养存在着种种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长远发展。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培养方式单一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都是以导师辅导为主,以研究为主要任务,因而很难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之外,也需要进行一些课程学习、学科交流、社会实践等,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二、任务过于繁重现在的研究生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导致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
这甚至会导致研究生的身心双重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研究生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标准和手段也没有统一。
这导致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交流缺乏有效的支撑,如何评价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统一。
四、创新思维不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
然而,现实中的培养模式却很难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到位。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强跨学科交流,拓宽知识面,实践能力,灌输开放的心态等一系列因素的配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合理规划他们的学习任务,避免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业压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培养其成才的必然过程,但必须兼顾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减轻部分学业负担,提高学习质量,消除对研究生身心健康的隐患。
一个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评价体系可以包括教学质量评价、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社会实践质量评价等。
同时,也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便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其成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培养这样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我们应该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课程与实践项目,教授创新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技能。
研究生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378a1e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8.png)
研究生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方式各国各地不尽相同。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是以课程学习和独立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
学生需要完成课程学习并且进行独立研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博士论文。
在欧洲,研究生教育通常是以课程学习为主,而独立研究和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研究生毕业后进行的。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通常是以课程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
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并在科研实验室中进行实践。
通常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最终完成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
不同的研究生项目也可能有不同的培养方式。
例如,工程类研究生项目可能更侧重于实践和科研,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项目可能更侧重于课程学习和独立研究。
总之,研究生培养方式因国家、院校和项目而异,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院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摘要]研究生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方式,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分析欧美及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趋势。
我们应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先进,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与国际主流接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制。
因此建议:(1)服务,科学培养人才;(2)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3)大力推行研究生淘汰制;(4)坚持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5)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6)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弹性化一、前言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直接反映着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文明得以昌盛、民族得以自立的首要保障。
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竞争,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作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而研究生培养方式自身的创新与优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
各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各具特色,研究各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特征及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及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通过分析、借鉴欧美及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探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二、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及其特点各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各具特色,下面就世界上几个教育大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1.美国美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设置广泛的学分,学分可以积累、储存和转移,并在各学习领域、各高等院校和若干年内自由流通,由此促进各校在教学上的竞争。
这种充分利用市场原则的模式,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比如,适应性强,有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等。
目前,美国研究生的培养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把基础研究与研究结合起来,不仅设有博士学位还设有专业博士学位,形成了研究型博士和专家型博士培养并重的新模式。
美国高校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使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对未来的适应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博士生指导方式上则实行导师与学科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指导制度,这就非常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培养,学生也可吸取不同导师的知识与经验,开启思路。
在美国,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以学习课程为主。
学校对课程的选修范围、内容、深度都有一定的规定。
硕士生的前半年或第一年不定指导教师和研究方向,只上基础课,由系指定一位教授兼任研究生顾问教师跟踪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并在课程选择、学习期限乃至导师选定等问题上向研究生提出建议。
半年或一年后硕士生可以自己选定一位教授作导师,并由该导师与其他3—4名教师一起组成一个硕士生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这位硕士生的指导,主持有关课程的,检查论文完成情况。
美国博士研究生也要学习课程,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并要求掌握两门外语。
博士生在选择导师和进入论文阶段之间,必须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考试,由各系资格考试委员会。
考试通过后,博士生方可开始博士论文撰写工作,同时获“博士学位候选人”称号。
美国实行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入学率高,淘汰率也高。
一般研究生院淘汰率在10%—15%,着名大学可达30%—40%。
美国的研究生在录取后要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分的一部分,平时的考查十分普遍,如学生课堂的口头表现、研讨课上的表现都要计算成绩。
美国研究生导师十分重视研究生论文答辩,认为应严肃对待学术研究,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要求学生。
相比之下,中国研究生淘汰率很低,过分注重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轻视学习过程的考查。
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建立研究生淘汰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采用双盲评审和导师回避制度,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英国英国高校招收的研究生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授课类型的,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多为硕士研究生层次。
另一种是研究类型的,以实际研究为主要方式,主要面向博士生层次。
英国的硕士学制一般是一至两年,学习方式可以是选读硕士学位课程,也可以是进行科研工作。
考试合格,或提供论文,亦或两者兼有,皆可授予硕士学位。
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不一定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往往可以直接攻读,学制一般为3年。
如已获得硕士学位,则博士学习期限可缩短为2年。
博士生入学只需本人和教授推荐,不需要参加正式考试,待批准之后就可以办理入学手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科研工作,不需要读任何课程。
一般情况下,博士生入学满3年即可申请博士论文答辩,不会拖延。
英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宽进严出。
无论本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只要具备本科学历并拥有学士学位,经大学有关部门审查,获得入学资格的机会是比较大的。
英国高校对全日制和业余制的学生实行同一标准要求。
英国本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全日制和业余制这两种不同的就读方式中进行转换。
英国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因此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人数要少于入学人数。
3.德国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曾是各国效仿的楷模,影响了世界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
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核心,突出强调了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博士生为主要目标。
该培养模式一直不太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也没有对学分的严格要求。
在教学上几乎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而更重视讨论、实验等独立环节和训练等方面,实验室和讲座制被广泛地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研究技能。
近来,在保留传统学位体制的同时,德国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学位制度。
德国实行的学分制无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严格的教学体现在的严格上,学生可以不上课,但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
德国允许高等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生则没有明确的年限规定,在取得博士生资格后,博士生按其科研开始,直至完成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学位。
德国博士生的培养特点鲜明。
在培养目标上,博士学位是唯一的高级学位,博士生培养具有学位教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能。
在培养方式上,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坚持采用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
在形式上,不设专职管理机构,有关事宜均由系级兼职委员会按有关法律和规则办理。
另外,校外科研机构也承担一定量的博士生培养工作,但必须与高等学校合作才能完成博士生教育的全过程。
4.日本日本对硕士生侧重于通过课程来进行培养,对博士生则侧重于通过科研来进行指导。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皆实行讲座制度。
讲座一般由1名教授主持,另配备1名助理教授和2名助教,其主要任务是在教授的指导下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讲座制度更多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博士生还需协助指导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对课程学习则没有很高的要求。
在日本,博士学位分为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两种。
课程博士是脱产学习的博士研究生,一般需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再学习三年。
学习期间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并撰写课题论文。
论文博士则是在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完成论文,提出学位,经听取有关讲座并进行考试和论文答辩通过后,授予的博士学位。
日本吸收了美国学分制的优点,但没有照搬美国学分制的模式。
日本学分制规定提前修满总学分也允许毕业。
另外,为促进大学间的交流、协作、谋求教学内容的充实及多样化,日本还实行了“学分互换制”,有效地加强了大学间的交流。
在日本,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是分离的。
研究生可以是硕士或博士课程毕业,但毕业不等于取得学位。
日本的学位授予极其严格,尤其是博士学位的授予非常困难,必须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日本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培养模式多实行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或深入企业进行科学研究,重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2)学位论文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并获得相应的研究成果;(3)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管理实行产官学一体化的模式,在管理和培养上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三、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趋势1.多样化(1)培养目标多样化。
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主要有:①培养具有从事严谨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研究人才;②培养在中各行各业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专项技能的高水平职业人才;③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知识时代,研究生教育除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输送大批教学、科研工作者外,还肩负着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人才。
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各国更加注重培养交叉学科、跨和跨领域等各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层次多样化。
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在研究生培养中划分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制定出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且这种培养层次分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一种主要潮流。
例如,美国授予的博士层次有博士、专业博士和文科博士之分,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授予的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哲学博士和高级博士之别。
(3)培养方式多样化。
为适应当今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各方面需求,国内外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目前国际上比较盛行的培养方式有:①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②研究生培养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硕士或博士学位;③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研究生院培养模式,这是由丹麦的阿尔堡大学首创的。
2.弹性化(1)入学资格弹性化。
随着高等教育向“正规生”以外的各类人士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研究生在同一领域的修业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差距。
因此,改变以往单一的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试,针对不同的研究生培养对象采取弹性选拔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一套新型的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入学考评制度,在该项考评制度中,注重考察研究生从事科研和工程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强调研究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创新潜能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
入学资格的自由度提高和入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2)学习年限弹性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在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缩短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趋势。
例如,在英国,2年制的MBA培养模式已逐渐被10—21个月不等的学习年限所取代,并且,一年制的MBA培养模式目前在欧洲已很常见。
在日本,研究生的修业年限通常是硕士2年、博士4年,有些成绩优秀者最短3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含硕士课程)。
(3)学习方式弹性化。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全日制这一方式了,部分时间制和各种远程教育计划已在社会中逐渐盛行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例如,在英国,半日制管理硕士生的数量已经是全日制学生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