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的特性,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电磁辐射的特性,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答:特征:波动性,微粒性。
作用:①吸收: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
②发射:物质分子收到辐射能,光能,电能热能等跃迁到激发态,再有激发态返回基态并以辐射能释放能量。
③散射:物质分子与光子发生弹性碰撞,方向改变,能量不变;
④拉曼散射:物质分子与光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方向改变,能量交换;
⑤折射,反射:光辐射从一种介质1进入另一种介质2,一部分以一定角度回到介1,成为反射;另一部分以一定的角度折射进去介质2 。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E单位:电子伏(eV)或焦耳(J) h -普朗克常数,h=6.626×10-34 J·s-1; C为光速。
例:波长为200nm的电磁波,其能量是多少电子伏特(eV)? 解:
电磁波谱
13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物理现象。 涉及能量变化:吸收、发射; 不涉及能量变化:反射、散射、折射、衍射。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三、光谱分析仪器
概述
光学分析法是基于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磁辐 射发生某些变化或被作用物质的某些性质发生改变而产 生各种信号,利用这些信号对物质的性质、组成及结构 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光学分析法的原理主要包含三个过程: (1)能源提供能量; (2)能量与被测物质相互作用; (3)产生被检测的信号。
3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
电磁辐射的性质:波粒二象性
1.波动性
电磁辐射的传播以及反射、折射、散射、衍射及 干涉等现象表现出电磁辐射具有波的性质。
图2-1 电磁波的传播
6
波动性参数描述
(1)周期 T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通过某一固定点所需要的时间间隔称为周期。单 位:s(秒)。
(2)频率ν 单位时间内电磁波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Hz或周/秒。 ν =1/T
范围的谱带。
2.组成:
单色器
入射狭缝 色散元件 准直镜
棱镜 光栅
分光系统
出射狭缝
滤光器
47
(1)狭缝 狭缝为光的进出口, 狭缝宽窄直接影响分 光质量。狭缝过宽, 单色光不纯,将使吸 光度变大;过窄,则 通光量变小,灵敏度 降低。因此狭缝宽度 要适当。
2 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当棱镜位于最小偏向角位置时
式中, m为棱镜数目; b为棱镜底边长; dn/dλ为棱镜材料的色散率。 由上式可以看出,理论分辨率的大小与棱镜材料、形 状、个数及所选波长有关,长波的分辨率要比短波的 分辨率小,棱镜分离后的光谱属于非均排光谱。
2. 光栅 光栅是由大量等宽、等距离、相互平行的狭缝(或反 射面)构成的光学元件。 从工作 原理上 分: 透射光栅 反射光栅
非光谱法-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和圆二色等
光 学 分 析 法 光谱法
X射线荧光分析法
光致发光 发射光谱法
原子荧光
分子荧光
分子磷光
原子发射光谱法
非辐射发光
紫外-可见 原子吸收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化学发光法
2-3 光谱法仪器
光谱仪通常由五个部分组成:光源、单色器、试样 池、检测器、读数器件。 2-3-1光源 依据方法不同,采用不同的光源。光源有连续光源和 线光源等。 1.连续光源:在较宽波长范围内发射强度平稳的具有 连续光谱的光源。 如氢灯、氘灯、钨丝灯。 2.线光源:提供特定波长的光源。 如空心阴极灯、金属蒸气灯、激光。
I
K=-1
0
一级光谱
(3) 当K 与的乘积相同时
k1 1=k2 2=k3 3=‥‥‥ 出现光谱重叠 如: K=1×800nm=2×400nm =3×267nm=4×200nm
0
一级光谱 二级光谱
三级光谱
光谱重叠消除
• 滤光片 • 感光板 • 谱级分离器
(2)光栅的光学特性 常用色散率、分辨率和集光本领(闪耀特性)来表示。 色散率——表示不同波长的光谱线色散开的能力。
1J (焦耳) 1Cal (卡) 1erg (尔格) 1eV
电磁辐射电磁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电磁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通过空间传播而形成的一种能量传递现象。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过程。
电磁辐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无线通信、电视、手机、微波炉等都离不开电磁辐射。
但是,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物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电磁波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
一、电磁波的特性及分类电磁波是由电磁场的震动所引起的能量传播现象。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波可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这些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对物质的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
二、电磁辐射对物质的影响1. 热效应:高频电磁辐射会引起物质的加热效应。
例如,微波炉利用微波辐射来加热食物。
这是因为微波辐射的频率和水分子的振动频率相近,导致水分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热量。
同样,太阳辐射也会引起物质的加热效应,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
2. 光电效应:某些物质对可见光及紫外线辐射有光电效应的作用。
例如,光电效应是指当金属表面受到紫外线辐射时,电子从金属表面被激发出来形成光电流。
这一效应在光电池和照相机等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
3. 化学效应:一些物质对电磁辐射具有敏感性,可以引发化学反应。
例如,紫外线能够使皮肤产生黑色素,导致晒黑。
此外,紫外线还能够杀灭细菌,被广泛应用于消毒和杀菌处理。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电磁辐射下会对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常见的电磁辐射包括电视、手机、微波炉、电磁炉等。
它们所产生的电磁波会与人体的细胞和组织相互作用,可能引起一些健康问题。
高强度电磁辐射可能对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产生损伤,导致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
此外,长期接触电磁辐射还可能引起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肿瘤的发生。
然而,目前对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仍存在争议,科学界也在不断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机制。
四、减少电磁辐射的方法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电磁辐射的暴露程度。
电磁辐射及其对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及其对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辐射,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对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电磁辐射对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其对生物组织、环境和物质结构的影响。
首先,电磁辐射对生物组织的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电磁辐射不断增加。
因此,对电磁辐射产生的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大功率电磁波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导致电离辐射所致的细胞DNA损伤、免疫功能下降等。
此外,电磁辐射还可能对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干扰,例如改变人体内生物电流的传导。
因此,充分了解电磁辐射对生物组织的影响,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电磁辐射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空间中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太阳和星际射电信号等多个源头。
这些电磁辐射不仅对地球的大气、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能够杀死水中的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同时,电磁辐射还能够影响动物的迁徙、繁殖行为以及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此外,电磁辐射还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材料科学领域,电磁辐射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合成和改性。
例如,电磁辐射可以通过改变材料中的结构和化学键来调控其性质。
在医学领域,电磁辐射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而电磁波的热效应则被用于肿瘤的治疗。
这些应用既体现了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也促进了材料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总之,电磁辐射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对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生物组织、环境和物质结构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探究电磁辐射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和机制,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
分子结构分析概论
5.3 分子光谱分类
5.3.1 分子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一样,都是研究分子的转 动和振动能级结构的,但是两者的原理和起因 并不相同。
拉曼光谱是建立在拉曼散射效应基础上,利用 拉曼位移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红外光谱是直 接观察样品分子对辐射能量的吸收情况。拉曼 光谱是分子对单色光的散射引起---拉曼效应, 因而它是间接观察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
5.3 分子光谱分类
5.3.1 分子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一样,都是研究分子的转 动和振动能级结构的,但是两者的原理和起因 并不相同。
拉曼光谱是建立在拉曼散射效应基础上,利用 拉曼位移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红外光谱是直 接观察样品分子对辐射能量的吸收情况。拉曼 光谱是分子对单色光的散射引起---拉曼效应, 因而它是间接观察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
谱
波谱
内层电 外层电子 分子振 分子转 核能级跃
子跃迁 跃迁 动跃迁 动跃迁
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UV、VIS
材料吸收10~800nm波长的光子引起分子中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1~20eV之间)时产生的吸收光谱,也称为电子光谱。
2. 发射光谱 辐射的发射:物质吸收能量后产生电磁辐
射的现象。 实质:物质从高能级向低能量跃迁,损失
的能量以电磁辐射形式释放。 发射光谱:物质发射辐射的强度对或
的分布。
5.1 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3. 散射光谱
电磁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部分 偏离原入射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
1)分子散射
入射线与尺寸大小远小于其波长的分 子或分子聚集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散射。
第五章 分子结构分析概论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电磁辐射与材料结构一、名词、术语、概念波数,分子振动,伸缩振动,变形振动(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干涉指数,晶带,原子轨道磁矩,电子自旋磁矩,原子核磁矩。
二、填空1、电磁波谱可分为3个部分:①长波部分,包括( )与( ),有时习惯上称此部分为( )。
②中间部分,包括( )、( )和( ),统称为( )。
③短波部分,包括( )和( )(以及宇宙射线),此部分可称( )。
答案:无线电波(射频波),微波,波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光学光谱,X射线,射线,射线谱。
2、原子中电子受激向高能级跃迁或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均称为( )跃迁或( )跃迁。
答案:电子,能级。
3、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可分为两种方式:跃迁过程中多余的能量即跃迁前后能量差以电磁辐射的方式放出,称之为( )跃迁;若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形式,则称之为( )跃迁。
答案:辐射,无辐射。
4、分子的运动很复杂,一般可近似认为分子总能量(E)由分子中各( ),( )及( )组成。
答案:电子能量,振动能量,转动能量。
5、分子振动可分为( )振动与( )振动两类。
答案:伸缩,变形(或叫弯曲,变角)。
6、分子的伸缩振动可分为( )和( )。
答案:对称伸缩振动,不对称伸缩振动(或叫反对称伸缩振动)。
7、平面多原子(三原子及以上)分子的弯曲振动一般可分为( )和( )。
答案:面内弯曲振动,面外弯曲振动。
8、干涉指数是对晶面( )与晶面( )的标识,而晶面指数只标识晶面的()。
答案:空间方位,间距,空间方位。
9、晶面间距分别为d110/2,d110/3的晶面,其干涉指数分别为( )和( )。
答案:220,330。
10、倒易矢量r*HKL的基本性质:r*HKL垂直于正点阵中相应的(HKL)晶面,其长度r*HKL等于(HKL)之晶面间距d HKL的( )。
答案:倒数(或1/d HKL)。
11、萤石(CaF2)的(220)面的晶面间距d220=0.193nm,其倒易矢量r*220()于正点阵中的(220)面,长度r*220=()。
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二、辐射的散射
1.分子散射
分子散射:是入射线与线度(即尺寸大小)远小于其波长的分子或分子聚集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散射.
包括
瑞利散射:是指入射线光子与分子发生弹性碰撞作用,仅光子运动方向改变而没有能量变化的散射.瑞利散射线与入射线同波长.
拉曼散射:是指入射线(单色光)光子与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作用,在光子运动方向改变的同时有能量增加或损失的散射.拉曼散射线与入射线波长稍有不同,波长短于入射线者称为反斯托克斯线,反之则称为斯托克斯线.
在管压很低时,小于20kv的曲线是连续变化的,故称之连续X射线谱,即连续谱。
根据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作加速运动时,电子周围的电磁场将发生急剧变化,此时必然要产生一个电磁波,或至少一个电磁脉冲。
01
由于极大数量的电子射到阳极上的时间和条件不可能相同,因而得到的电磁波将具有连续的各种波长,形成连续X射线谱。
1
2
特征X射线的产生:
3.特征X射线谱
特征X射线的产生机理与靶物质的原子结构有关。
原子壳层按其能量大小分为数层,通常用K、L、M、N等字母代表它们的名称。
但当管电压达到或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则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可以将靶物质原子深层的电子击到能量较高的外部壳层或击出原子外,使原子电离。
阴极电子将自已的能量给予受激发的原子,而使它的能量增高,原子处于激发状态。
01
跃迁定则(光谱选律)
1, △n=0或任意正整数; 2, △ L= 1跃迁只允许在S项和P项, P项和S项或D项之间,D项和P项 或F项之间,等; 3, △ S=0,即单重项只能跃迁到单重项,三重项只能跃迁到三重项,等; 4, △ J=0, 1。但当J=0时J=0的跃迁是禁阻的。 n=1,2,3,线系, 线系, 线系; L→K层K; K1 、 K2 M→K层K ; K1 、 K2 N→K层K ; K 1 、 K 2 M→ L 层L ; L1 、 L2 N→L层L ; L 1 、 L 2 N→M层M; M1 、 M2
第二章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三)——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种现象称为射程歧离。
–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每两次碰撞间粒子穿过的距离以及每次碰撞使带电粒子失去的能 量不完全相同,因而相同能量的粒子的射程不是一个定值。由于 每个粒子都必须经过多次的碰撞,因此,各个粒子的射程间的相 互差别并不很大。重带电子粒子的射程涨落一般都很小。
3. 阻止本领
带电粒子使物质原子电离或激发而损失的能量称 为电离能量损失。 把带电粒子在物质中单位路程上的电离损失称为 电离能量损失率,又称为阻止本领。常用符号
R = 3.2 × 10
4
A
ρ
Raiv
式中,A和ρ分别表示吸收物质原子的质量数和 密度(单位为g/cm3),R的单位为cm。
2.几个重要概念 2.几个重要概念
射程和路径的区别
带电粒子的射程和路程
2.几个重要概念 2.几个重要概念
3)射程歧离
– 一组单能粒子射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射程。 – 相同能量的粒子在同一种物质中的射程并不完全相同,这
原电离—— 次级电离——由原电离产生的电子如果具有足够的动
能,它也能使原子电离
1. 作用类型 1)电离(ionization)—— 电离( 电离
δ电子——α粒子与物质原子壳层电子直接碰撞时, 可以产生高能电子的电离,出射的电子 δ电子可以使物质原子再电离或激发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
物质中原子被电离, 物质中原子被电离,在 粒子通过的路径上形成 许多离子对: 许多离子对: 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3. 非弹性散射
非弹性碰撞——
– 当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它与物质原子的壳层电子发生
碰撞,而体系功能不守恒,入射电子将自己的一部分能 量给于原子壳层电子,使原子发生电离或激发
– 电子——电子碰撞:实质上是静电相互作用。
第2章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阻止本领
1 dE ρ dl rad
mc2 << E << 137mc2Z-1/3 时:
1 dE K1 E + mc2 Z (Z + 1) 2 E + mc2 4 = × 4 ln − MeV ⋅ cm2 ⋅ g −1 ρ dl rad 2πMa mc2 137 mc2 3
(
)
(
)
E >> 137mc2Z-1/3 时:
K 1 E + mc 2 Z (Z + ζ ) 1 dE 183 2 × 4 ln 1 / 3 + = 2 mc Z 137 9 ρ dl rad 2π M a
(说明略)
(
)
MeV ⋅ cm 2 ⋅ g −1
23
总质量阻止本领=碰撞阻止本领+辐射阻止本领
S =S +S ρ ρ col ρ rad
8
1. 电离、激发和碰撞阻止本领
库仑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 轨道电子
电离
激发
9
碰撞阻止本领 (S/ρ)col
线碰撞阻止本领
dE dl col
44
第 I 阶段:
原子的光电效应截面: (每个原子) hν<<m0c2时, σ τ ∝ Z 5 h1 ν hν>>m0c2时,
στ ∝ Z 5
7 2
单位:cm2
Z-介质的原子序数
1 hν
光电效应的几率与原子序数 Z5成正比; 光电效应的几率与光子能量hν或hν3.5成反比; 低能光子与高原子序数物质作用,光电效应占优势; 光电效应主要发生在K层及L层电子。
成像理论第二章02
• 当X光子进入生物组织后,与电子相互作用,形 成高速电子和散射线。 • 高速电子在通过组织时,与沿途原子相互作用, 使其电离或激发,所以这些都产生化学变化和 生物损伤。 • 有些高速电子还可以发生辐射性碰撞而产生轫 致辐射,这些轫致辐射与散射线又像原射线一 样继续与物质的原子作用,重复上述过程。 • 通常一个入射X线光子的全部能量都转移给电子, 平均需30次左右的相互作用
• 原子序数、光子能量与三种基本作用的 关系 • 在0.01~10MeV这个常见范围,几乎所 有效应都是由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效应这三个基本过程产生
四、其他作用
• 1、相干散射 •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干涉的散射过程称 为相干散射。 • 否则就是非相干散射,康普顿效应是非相干散 射 • 相干散射:瑞利散射、核的弹性散射、德布罗 克散射 • 当入射光子在低能范围0.5~200keV时,瑞利 散射概率不可忽视,因此相干散射主要是指瑞 利散射
二、康普顿效应
• 1、康普顿效应又称康普顿散射,是射线光子能 量被部分吸收而产生散射线的过程。
• 具有能量为hv的入射光子与原子的轨道电子相 互作用时,光子交给轨道电子一部分能量后, 其频率发生改变并与入射方向成φ角射出(散射 光子),获得足够能量的轨道电子则脱离原子 束缚与光子入射方向成θ的方向射出(反冲电 子),这个作用过程成为康普顿效应
光电效应示意图
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放出光电子的原子变为 正离子,原子处于不稳 定的激发态,其电子空 位很快被外层电子跃入 填充,同时放出特征X 线光子。有时特征X线 在离开原子前,又将外 层电子击脱,该电子称 俄歇电子
E hv EB
• 光电效应实质:物质吸收X线使其产生电离过程 • 此过程中产生次级粒子:(1)负离子(光电子、 俄歇电子)(2)正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 (3)特征辐射 • 2、光电效应发生概率——三方面因素限制 • (1)物质原子序数Z的影响——光电效应的概 4 率与Z的四次方成正比: 光电效应概率 Z
仪器分析-第2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电子能级变化时,必然伴随着振动能级的变化,振 动能级的变化又伴随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分子光谱 不是线状光谱,而是带状光谱。
λ =1 / σ
c:光速 (2.9979×1010 cm ·s-1);λ:波长(cm); ν:频率(Hz或s-1);σ:波数(cm-1) ; E :能量(ev或J); h:普朗克常数6.6256 ×10-34J ·s或4.136 ×10-15ev.s
二、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
如: 钠原子的光谱项符号 32S1/2;
表示钠原子的电子处于n=3,M =2(S = 1/2),L =0,
J = 1/2 的能级状态(基态能级);
接下一页
电子的多重态
h +
单重态 (自旋配对)
电子跃迁
激发单重态 (自旋 配对)
h +
单重态
电子跃迁 和 自旋翻转
(自旋配对)
三重态 (自旋 平行)
返回
3. △J = 0、±1 但当J=0时,△J =0跃迁是禁戒的。 4. △S = 0 即单重态只跃迁到单重态,三重态只跃迁到三重
态。不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是禁阻的。
符合以上条件的跃迁,跃迁概率大,谱线较强.不符合 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禁阻跃迁强度很弱。 若两光谱项之间为禁戒跃迁,处于较高能级的原子具有较长 的寿命,原子的这种状态称为亚稳态。
吸收光谱法
原紫红核 子外外磁 吸可可共 收见见振
光谱分析法
分子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原原分分 X 化
子
子
辐射防护第2章--相互作用
描述辐射场的量和单位
例题:一个60Co点源,其活度为3.7×107Bq,γ射线能量 分别为1.17MeV和1.33MeV。求在离点源1m处γ光子的注量 率和能量注量率
16
描述辐射场的量和单位
放射性活度A(activity): , 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
(不是原子核数或发出的粒子数)
应用上述关系,在电离辐射仪器仪表刻度时,若已知 放射源活度 和 放射源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探 测器所在位置的粒子注量率与仪器计数率的关系,即刻度 系数; 在放射性测量中,若已知粒子注量率 和 放射源与 探测器之间距离,可以推算放射源的活度
18
描述辐射场的量和单位
• 判断题: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粒子数等于粒子注量 • 两层错误: • 第一层错误. 例题的情况下,选取的截面积 垂直 于粒子的入射方向。
以分为γ辐射场,中子辐射场,β辐射场等。(如果存在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辐射源,称为混合场,例如:中子-γ混合 场,β-γ混合场等) • 辐射场的特征如何去描述?
ICRU(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定义一些物理
量来描述辐射场,在辐射防护中,常用粒子数、辐射能、 粒子注量、注量率、能注量和能注量率等来描述辐射场的 特征
14
描述辐射场的量和单位
举例:当 致电离粒子 与 活细胞 发生相互作用 时,活细胞 可以视为 一个小球体,不管 致电离 粒子 从什么方向击中 活细胞,都可能 使 活细胞 发生损伤。 可见,辐射 作用于活细胞上 产生的 效应 与 粒子的入射方向 无关。
ICRU在定义注量和能量注量等来定量描述辐射
场的特征时,关心入射粒子的粒子数和入射粒子 的总能量,而不关心粒子的入射方向。
(2)电离损失与重带电粒子的能量(速度)成反 比;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试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电磁辐射与材料结构一、名词、术语、概念波数,分子振动,伸缩振动,变形振动(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干涉指数,晶带,原子轨道磁矩,电子自旋磁矩,原子核磁矩。
二、填空1、电磁波谱可分为3个部分:①长波部分,包括()与(),有时习惯上称此部分为()。
②中间部分,包括()、()和(),统称为()。
③短波部分,包括()和()(以及宇宙射线),此部分可称()。
答案:无线电波(射频波),微波,波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光学光谱,某射线,射线,射线谱。
2、原子中电子受激向高能级跃迁或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均称为()跃迁或()跃迁。
答案:电子,能级。
3、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可分为两种方式:跃迁过程中多余的能量即跃迁前后能量差以电磁辐射的方式放出,称之为()跃迁;若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形式,则称之为()跃迁。
答案:辐射,无辐射。
4、分子的运动很复杂,一般可近似认为分子总能量(E)由分子中各(),()及()组成。
答案:电子能量,振动能量,转动能量。
5、分子振动可分为()振动与()振动两类。
答案:伸缩,变形(或叫弯曲,变角)。
6、分子的伸缩振动可分为()和()。
答案:对称伸缩振动,不对称伸缩振动(或叫反对称伸缩振动)。
7、平面多原子(三原子及以上)分子的弯曲振动一般可分为()和()。
答案:面内弯曲振动,面外弯曲振动。
8、干涉指数是对晶面()与晶面()的标识,而晶面指数只标识晶面的()。
答案:空间方位,间距,空间方位。
9、晶面间距分别为d110/2,d110/3的晶面,其干涉指数分别为()和()。
答案:220,330。
10、倒易矢量r某HKL的基本性质:r某HKL垂直于正点阵中相应的(HKL)晶面,其长度r某HKL等于(HKL)之晶面间距dHKL的()。
答案:倒数(或1/dHKL)。
11、萤石(CaF2)的(220)面的晶面间距d220=0.193nm,其倒易矢量r某220()于正点阵中的(220)面,长度r某220=()。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左演声课后答案
第一章 电磁辐射与材料结构一、教材习题1-1 计算下列电磁辐射的有关参数:(1)波数为3030cm -1的芳烃红外吸收峰的波长(μm ); 答:已知波数ν=3030cm -1根据波数ν与波长λ的关系)μm (10000)cm (1λν=-可得: 波长μm 3.3μm 3030100001≈==νλ(2)5m 波长射频辐射的频率(MHz ); 解:波长λ与频率ν的关系为λνc=已知波长λ=5m ,光速c ≈3×108m/s ,1s -1=1Hz则频率MHz 6010605/103168=⨯=⨯=-s msm ν (3)588.995nm 钠线相应的光子能量(eV )。
答:光子的能量计算公式为λνchh E ==已知波长λ=588.995nm=5.88995⨯10-7m ,普朗克常数h =6.626×10-34J ⋅s ,光速c ≈3×108m/s ,1eV=1.602×10-19J 则光子的能量(eV )计算如下:eVeV J ms m s J E 107.210602.110375.3 10375.31088995.5/10310626.61919197834≈⨯⨯=⨯=⨯⨯⨯⋅⨯=-----1-3 某原子的一个光谱项为45F J ,试用能级示意图表示其光谱支项与塞曼能级。
答:对于光谱项45F J ,n =4,L =3,M =5;S =2(M =2S +1=5),则J =5,4,3,2,1,当J=5,M J=0,±1,±2,···±5;……J=1,M J=0,±1。
光谱项为45F J的能级示意图如下图:1-4辨析原子轨道磁矩、电子自旋磁矩与原子核磁矩的概念。
答:原子轨道磁矩是指原子中电子绕核旋转的轨道运动产生的磁矩;电子自旋磁矩是指电子自旋运动产生的磁矩;原子核磁矩是指原子中的原子核自旋运动产生的磁矩。
电磁辐射与材料表面的反射性质
电磁辐射与材料表面的反射性质电磁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
从太阳光到无线电波,电磁辐射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
然而,我们对电磁辐射及其与材料表面的反射性质了解有限。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与材料表面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电磁辐射。
简单来说,电磁辐射是由带电粒子或电荷产生的能量传递过程。
它以波的形式传播,包括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见光、X射线等。
这些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在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时会有不同的效果。
材料的表面反射性质是指材料对电磁辐射的反射能力。
不同材料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有不同的反射性质。
例如,镜子对可见光有很高的反射率,而对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反射率较低。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因为镜子对可见光有很高的反射能力。
材料的表面反射性质与其物理性质有关。
例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金属表面对电磁辐射有较高的反射性能。
相反,绝缘材料对电磁辐射具有较低的反射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天线通常由金属制成的原因,因为金属表面可以有效地反射无线电波,提高信号传输的效果。
除了反射外,电磁辐射还可以被材料吸收或穿透。
材料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取决于其能量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举个例子,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从而保护地球表面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
另一方面,X射线可以穿透人体,因为它们的能量足够高,能够穿透身体组织。
除了这些基本的反射、吸收和穿透外,材料的表面性质还可以影响电磁辐射的散射。
散射是指电磁波在与物体表面相互作用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这种散射现象也称为瑞利散射或米色散射,是由于电磁波与材料微观结构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散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太阳正在下山时,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的太阳。
这是因为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散射,将蓝光散射到更广泛的区域,而红光相对于蓝光来说则更容易在大气中传播,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是红色的。
除了自然界的散射现象外,人为造成的散射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基于自由(气态)原子外层电子跃迁 通常所称的原子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
基于原子内层电子跃迁
莫(穆)斯堡尔谱 基于射线与原子核相互作用
1.光谱谱线在能级图中的表示及光谱选律
各光谱项对应角量子数L的不同取值可分为若干列(纵行),对应L=0, 1,1,2,3(即S、P、P、D、F),分为5列。
形象地表 明了原子 光谱与原 子结构的
于谱线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使主共振线灵敏性降 低。
原子线与离子线
离子也可产生吸收与发射光谱。
一般称原子产生的光谱线为原子线,称离子产 生的光谱线为离子线。
光谱分析中,常在元素符号后加罗马字母I、II、 III等分别标记中性原子、一次离子、二次离子 等光谱线。
原子线和离子线 Mg I 285.21nm,
光谱分析中,将这种光谱项多重分裂造成的波长差异细 小的多重线系称为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原子光谱分析主要是利用精细结构谱线,且多采用共振 线。
塞曼效应
当有外磁场存在时,光谱支项将进一步分裂为能量差 异更小的若干能级,可称之为塞曼能级。
同一光谱支项各塞曼能级参加辐射跃迁,则光谱线将 进一步分裂为波长差更小(约为10-3~10-2nm)的若干谱 线,此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Mg II 280.27nm,
I: 原子线
Mg III 455.30nm
II: 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III: 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例: 用原子光谱项符号写出Mg 的 主共振线
的跃迁。 Mg基 态 电 子 组 态 [Ne]3s2
l1 l2 0
s1
s2
1 2
L0 S0
J 0
两个3s电子处于同一轨道,根据保里不相容原 理,这两个电子的自旋必须反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教学目的:1、掌握电磁辐射与材料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电磁辐射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电磁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而派生出来的测试方法。
教学重点:1、电磁辐射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2、电磁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而派生出来的测试方法的测试信号的理解;3、X射线的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电子衍射与俄歇电子的产生;2、光谱项与能级分裂的关系及相应的测试方法。
第一节概述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现象图2-1 电磁辐射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信号不同谱域的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有很大的差别。
光学分析法:基于测量物质所发射或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和强度的分析方法。
光谱法:测量的信号是物质内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
非光谱法:不是测量光谱,不包含能级跃迁。
它是基于电磁波和物质相互作用时,电磁波只改变了方向和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散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非光谱技术包括折射法、干涉法,旋光测定法,浊度法,X-射线衍射等。
一、辐射的吸收与发射1. 辐射的吸收与吸收光谱辐射的吸收:辐射通过物质时,其中某些频率的辐射被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等)选择性地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减弱的现象。
辐射吸收的实质:辐射使物质粒子发生由低能级(一般为基态)向高能级(激发态)的能级跃迁。
吸收条件:被选择性吸收的辐射光子能量应为跃迁后与跃迁前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即12E E E hv -=∆= 2-1E 2与E 1——高能级与低能级能量。
辐射(能量)被吸收的程度(一般用吸光度)与ν或λ的关系(曲线),即辐射被吸收程度对ν或λ的分布称为吸收光谱。
2. 辐射的发射与发射光谱辐射的发射:物质吸收能量后产生电磁辐射的现象。
辐射发射的前提:使物质吸收能量,即激发。
辐射发射的实质:辐射跃迁,即当物质的粒子吸收能量被激发至高能态(E 2)后,瞬间返回基态或低能态(E 1),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发射的电磁辐射频率取决于辐射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E 2与E 1)之差,即h E E h E v 12-=∆= 2-2物质的激发方式:(1)非电磁辐射激发(非光激发)热激发:电弧、火花等放电光源和火焰等通过热运动的粒子碰撞而使物质激发; 电(子)激发:通过被电场加速的电子轰击使物质激发。
(2)电磁辐射激发(光致发光)作为激发源的辐射光子称一次光子,而物质微粒受激后辐射跃迁发射的光子(二次光子)称为荧光或磷光。
吸收一次光子与发射二次光子之间延误时间很短 (10-8~10-4s)则称为荧光; 延误时间较长(10-4~10s)则称为磷光。
3. 光谱的分类按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性质,光谱分为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与散射光谱(拉曼散射谱)。
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按发生作用的物质微粒不同可分为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等。
光谱按强度对波长的分布(曲线)特点(或按胶片记录的光谱表现形态)可分为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3类。
连续光谱表现为强度对波长连续分布,即各种波长的光都有,是非特征光谱,即不含有物质的特征信息。
构成线光谱与带光谱的背景。
线光谱与带光谱都是含有物质特征信息的光谱,是材料光谱分析工作的技术依据。
二、辐射的散射辐射的散射:电磁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部分偏离原入射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
物质中与入射的辐射相互作用而致其散射的基本单元可称散射基元。
散射基元是实物粒子,可能是分子、原子中的电子等,取决于物质结构及入射线波长大小等因素。
1. 分子散射瑞利散射(弹性散射):入射线光子与分子发生弹性碰撞作用,仅光子运动方向改变而没有能量变化的散射。
瑞利散射线与入射线同波长。
拉曼散射(非弹性散射):入射线(单色光)光子与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作用,在光子运动方向改变的同时有能量增加或损失的散射。
拉曼散射线与入射线波长稍有不同,波长短于入射线者称为反斯托克斯线,反之则称为斯托克斯线。
拉曼散射产生的实质:入射光子与分子作用时分子的振动能级或转动能级跃迁。
2. 晶体中的电子散射X 射线等谱域的辐射照射晶体,电子是散射基元。
相干散射(经典散射或汤姆逊散射) 晶体中的电子散射。
非相干散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康普顿散射、量子散射 )弹性散射或相干散射非弹性散射或非相干散射辐射的散射分子散射瑞利散射拉曼散射斯托克斯线反斯托克斯线RayleighStokes Raman(1)相干散射相干散射是指入射光子与原子内受核束缚较紧的电子(如内层电子)发生弹性碰撞作用,仅其运动方向改变而没有能量改变的散射。
相干散射又称为弹性散射。
当入射光子能量不足以使原子电离也不足以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原子中的电子可能在入射线电场力(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围绕其平衡位置产生与入射线频率相一致的受迫振动并从而交变电磁场。
如此,每个受迫振动的电子便成为新的电磁波源,向四周辐射与入射线同频率的电磁波。
即入射线被电子散射实质上是在入射线作用下作为新的电磁波源产生的次级电磁辐射。
在入射线作用下,因晶体中各个电子受迫振动产生的散射均与入射线具有确定的位相关系,故而各电子散射波间有可能产生相互干涉,所以称为相干散射。
一个电子对一束强度为I 0的偏振化的入射线的散射波的强度I e 为φ224240sin R c m e I I e = 2-3e ——电子电荷;m ——电子质量;c ——光速;R ——散射线上任意点(观测点)与电子的距离;φ——散射线方向与光矢量(电场矢量) E 0的夹角。
(2) 非相干散射非相干散射是指入射线光子与原子内受束缚较弱的电子(外层)电子或晶体中自由电子发声非弹性碰撞作用,在光子运动方向改变的同时有能量损失的散射,又称为非弹性散射。
因其只能用量子理论解释,也称为量子散射。
能量为h v 1的入射光子与电子相遇,在将部分能量给予电子并将电子撞向一边的同时,本身偏离方向且能量减少为h v 2。
此即为非相干散射。
与入射线无固定位相关系。
非相干散射的散射波长增加值∆λ随散射方向改变,其关系为∆λ=λ'-λ=0.00243(1-cos2θ)(nm)2-42θ——散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的夹角。
三、光电离光电离:入射光子能量(h ν)足够大时,使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现象。
其过程可表示为M +h ν→M ++e 2-5M ——原子或分子; M +——离子; e ——自由电子。
物质在光照射下释放电子(称光电子)的现象又称(外)光电效应。
光电子产额随入射光子能量的变化关系称为物质的光电子能谱。
光电子能谱与物质状态、能级或能带结构及光电子来自原子内层或外层等密切相关,即光电子能谱也是含有物质成分、结构等信息的特征谱。
第二节各类特征谱基础一、原子光谱图2-2 原子发射光谱分类1.光谱谱线在能级图中的表示及光谱选律图2-3 Na原子能级图光谱选律:按量子力学原理,能级跃迁必须遵守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此条件称为光谱选律或选择定则;否则跃迁不能发生,称跃迁是禁阻的。
(1)主量子数变化∆n=0或任意正整数;(2)总角量子数变化∆L=±1;(3)内量子数变化∆J=0,±1(但J=0,∆J=0的跃迁是禁阻的);(4)总自旋量子数的变化∆S=0。
例如:Na 5889.9Å,32S1/2—32P3/2∆n=3-3=0, ∆L=1-0=1, ∆J=3/2-1/2=1, ∆S=1/2-1/2=0Na 5895.9Å,32S1/2—32P1/2∆n=3-3=0, ∆L=1-0=1, ∆J=1/2-1/2=0 , ∆S=1/2-1/2=031S0—31D2∆n=3-3=0,∆L=2-0=2,∆J=2-0=2,∆S=0-0=0,光学禁阻2.共振线与灵敏线共振线:电子在基态与任一激发态之间直接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主共振线(第一共振线):电子在基态与最低激发态之间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中:共振吸收线:电子吸收辐射光子后,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
主共振吸收线:电子吸收辐射光子后,由基态跃迁至最低激发态产生的共振吸收线。
原子发射光谱中:共振发射线:电子由任一激发态跃迁至基态产生的谱线。
主共振发射线:电子由最低激发态跃迁至基态产生的共振发射线谱。
习惯上常称的共振线仅指主共振线。
灵敏线:原子光谱中最容易产生的谱线。
由于原子基态至最低激发态之间的跃迁最容易发生,因此一般主共振线即为灵敏线。
但对于Fe、Co、Ni等部分谱线复杂元素,由于谱线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使主共振线灵敏性降低。
3.原子线与离子线离子也可产生吸收与发射光谱。
一般称原子产生的光谱线为原子线,称离子产生的光谱线为离子线。
光谱分析中,常在元素符号后加罗马字母I、II、III 等分别标记中性原子、一次离子、二次离子等光谱线。
4.多重线系与光谱精细结构一个光谱项n M L J可产生M个能量稍有不同的分裂能级(光谱支项)。
原子光谱中,如果同一光谱项的各光谱支项参加辐射跃迁,则将获得一组波长相近的光谱线,称之为多重线系。
例如,Na的32P J光谱项有两个光谱支项32P1/2与32P3/2;由32S1/2—32P J的辐射跃迁获得的多重线系由32S1/2—32P1/2(波长5895.9Å)和32S1/2—32P3/2(波长5889.9Å)两条谱线组成。
光谱分析中,将这种光谱项多重分裂造成的波长差异细小的多重线系称为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原子光谱分析主要是利用精细结构谱线,且多采用共振线。
塞曼效应:当有外磁场存在时,光谱支项将进一步分裂为能量差异更小的若干能级,可称之为塞曼能级。
同一光谱支项各塞曼能级参加辐射跃迁,则光谱线将进一步分裂为波长差更小(约为10-3~10-2nm)的若干谱线,此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选律原子各光谱支项塞曼能级之间的跃迁除遵从前述之光谱选律外,还必须满足总磁量子数的变化∆M J=0或±1的条件(但M J=0时,∆M J=0的跃迁一般也是禁阻的)。
5. 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与分类受具有特定波长(λa)的电磁辐射(单色光)激发,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在很短时间内(约为10-8s)又跃回基态并发射辐射,即为原子荧光。
(光致发光现象)二、分子光谱分子光谱:由分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
材料分析中应用的分子光谱有:图2-4 分子光谱分类图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子光谱):物质在紫外、可见辐射作用下分子外层电子在电子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有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紫外、可见光谱中包含有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
即分子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谱线非常接近甚至重叠的吸收带组成的带状光谱。
2. 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物质在红外辐射作用下,分子振动能级(和/或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