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与批评・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

何忠礼 何兆泉

提 要:有关秦桧是从金国自行逃归,抑或金人有意纵归的问题,由于各种史料记载不同,一直没有定论。近有学者认定秦桧就是金人纵归的“奸细”。然而,通过对现存史料的客观分析,具体考察当时的宋金局势和朝野舆论,言秦桧逃归可能更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词:南宋 秦桧 朱胜非 陆游 奸细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十月,秦桧携带家眷,自金人占领区楚州孙村进入涟水军水寨,回到南宋。秦桧归宋究竟是自行逃归抑或金人纵归,这是判断他是否受金人派遣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他是否为金人奸细的重要证据。对于这一问题,八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笔者曾经对宋金时人的有关记载作过一番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尽管秦桧南归以后的所作所为,确实很像是一个金人打入南宋内部的奸细,但仅从现存的史料来看,言秦桧逃归可能更符合历史事实①。《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上发表了王曾瑜先生《关于秦桧南归问题的讨论》(以下

简称《讨论》

)一文,对《南宋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和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提出这一看法提出反对意见,肯定秦桧是金人派往南宋的奸细。我们在仔细拜读该文之后,觉得有必要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与王曾瑜先生商榷,也希望得到史学界其他同仁的指导。

《讨论》一文批评的核心是说笔者言秦桧是逃归的证据,只是引用了陆游(1125—1210)在《老学庵笔记》中的那条史料,而回避了与自己论点相悖的其他史料,因而是孤证,不可相信。这令我们甚为不解,因为无论在《〈老学庵笔记〉中所见的秦桧》一文中,还是在《史稿》一书中,都十分明确地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一一摆出,并尽可能地作了比较和分析,王曾瑜先生怎么能视而不见呢?既然这样,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将有关记载简述于下。

宋人对秦桧南归的原因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一种以为是秦桧自己设法逃归的,除秦桧

所撰《北征纪实》以外,尚有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

)卷38建炎・

061・①参见《〈老学庵笔记〉中所见的秦桧》,载《岳飞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96年;《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1—83页。

四年十月辛未条、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42引赵 之《中兴遗史》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等记载;另一种则以为是金人故意将秦桧纵归的,主要有朱胜非《秀水闲居录》、无名氏《林泉野记》、《中兴姓氏录》等数种记载。此外,还有署名金通直郎、秘书省著作骑都尉张师颜的《南迁录》,其中也言及秦桧南归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5《格天阁》就据此认为金

人“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但《南迁录》一书“舛错谬妄,不可胜举”

①,南宋陈振孙等人已断定其为伪作,记事不足凭信,故可不论。

细考上述宋人所载,可知朱胜非在《秀水闲居录》中的记载,是指认秦桧为金人纵归的最早出处,因而最值得引起重视:“秦桧自京城随金北去,已被金人达兰郎君任用。金骑渡江,与之俱来,回至楚州,金遣舟送归。桧,王仲山婿也,别业在济南,金为取千缗赆其行。桧之初归,自言杀金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然全家同舟,婢仆亦无故,人皆知其非逃归也。”可是我们认为,《秀水闲居录》所载的真实性存在着许多疑问,并不足信。按朱胜非(1082—1144)虽是南宋初年大臣,但早年追随黄潜善,极力诋毁李纲,升任宰相后,排斥另一宰相赵鼎,故为时论所轻。他与秦桧的积怨也甚深,绍兴二年(1132)八月,秦桧第一次罢相,即由吕颐浩联合朱胜非、黄龟年等人排挤弹劾所致。及秦桧复相,就对朱胜非实施报复,被废居湖州八年而卒。《秀水闲居录》就撰成于他致仕后的几年时间里。然经笔者考证,朱胜非言秦桧“纵归”的这段话,攻讦的成分远多于事实,并不可信②。但此说对后人影响很大,《林泉野记》、《中兴姓氏录》等所持看法,基本上就是沿袭朱胜非的话而来,即使是著名史学家李心传,为“胪采异同”,也在小注中对这段话加以收录。这样便给秦桧的南归造成更加扑朔迷离的印象。

这里有必要提及朱胜非力主向金人妥协屈服的政治立场。《宋史》本传云:“胜非,张邦昌友婿也。始,邦昌 立,胜非尝械其使,及金人过江,胜非请尊礼邦昌,录其后以谢敌。”绍兴初年,朝臣中有人“请营宗庙,议者非之,以为国家期于恢复,不常厥居,胜非力主和议,遂白上营宗庙于临安”。绍兴四年(1134)九月,金军大兵压境、战争一触即发,通问使魏良臣、王绘等人都清楚南宋朝廷若再遣使前往,无异于以羊委虎,徒然受辱,惟独朱胜非仍然紧抱着议和的企图不放,要他们冒险而行③。不久,赵鼎代替朱胜非为相,宋高宗在赵鼎、张浚等大臣的劝说下,被迫进行“亲征”,前往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金兵见南宋有备,也随之退兵。甚至一味主张向金人妥协投降的宋高宗也对朱胜非的逃跑行径表示不满,绍兴五年他结束“亲征”返回临安后,与宰相赵鼎、张浚等人说起上年战事时说:“向使朱胜非尚为相,必劝朕退

避,今已无江浙矣。”

④由此可见,朱胜非实为南宋大臣中最早主张与金人和议以及偏安江南的人之一,其“政见本与秦桧一样”。可是,对于《史稿》的这一结论,王曾瑜先生却觉得大谬不然,从而在《讨论》中为他叫屈道:“如果硬要将朱胜非归之于投降派,岂非太冤枉。”

王曾瑜先生为了论证朱胜非为“抗战派”,避开上述事实不论,援引《三朝北盟会编》卷176所载朱胜非在绍兴五年所上的一道奏折,为其进行辩解,奏折称:

今内外劲兵无虑三十万众。兵既众矣,患无可作之气,今则勇气可作。气既作矣,患无可乘之机,今则机会可乘。不于此时速谋进取,使既作之气复堕,当乘之机复失,以数年尝胆之勤,为一旦噬脐之悔,可胜惜哉!

据此,王曾瑜先生便断定朱胜非的“主张与李纲、吕颐浩等人相似,而与他们相对立的正是秦

161・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①②③④熊克:《中兴小纪》卷19绍兴五年九月壬午条。

《系年要录》卷80绍兴四年九月癸丑条;《四库全书总目》卷52《绍兴甲寅通和录》,第470页。参见《〈老学庵笔记〉中所见的秦桧》。

《四库全书总目》卷52《南迁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第47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