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饮食文化之菜名英译研究_彭爱民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翻译:基于功能论的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翻译:基于功能论的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翻译:基于功能论的系统研究研究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其中展现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该小说中的食物和饮料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然而,在西方研究领域中,对于《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比较少。
此外,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翻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难度。
因此,本文旨在基于功能论的系统研究方法,探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并尝试进行翻译,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研究内容:本文将以《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论的系统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翻译。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对《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包括饮食类型、饮食场景、饮食仪式等方面,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2. 基于功能论的系统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翻译。
通过功能论的视角,探究《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目的、功能和相互关系;3. 将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对比,探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社会意义,提高对于该文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
此外,通过翻译和探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加深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功能论的系统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
通过此方法,可以深入探究《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目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1. 王国忠.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 文化遗产, 2020(2): 98-100.2. 汪子忻.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翻译研究. 中外交流, 2020(4): 67-70.3. 程力. 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饮食. 中国酒店, 2021(1): 78-80.。
体认语言学视野下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对比研究——以《红楼梦》杨、霍译本为例
体认语言学视野下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对比研究——以《红
楼梦》杨、霍译本为例
张楠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6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拥有多语种多版本的译本。
对《红楼梦》各译本的翻译研究有助于深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研究中,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名目繁多的珍馐餐食均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缩影。
因此,本文选取最具权威性的两部《红楼梦》英译本,根据以往研究对《红楼梦》饮食的总结,从中筛选出143种食物指称,并借助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查阅了这143种食物指称在杨、霍译本中的英文表述。
基于体认翻译的三层次观和两范畴法,对比研究了这些食物指称在上述两译本中的具体翻译思路。
研究发现,从单一范畴来看,两译本对食物的翻译主要聚焦于语言层面,其次为认知层面,最后为现实层面;从融合范畴来看,两译本对食物的翻译则多集中在语言层面与认知层面,极少使用语言层面与现实层面以及认知层面与现实层面。
【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张楠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红楼梦》英译本饮食名称翻译的对比研究——以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英译本为例
2.《红楼梦》中“把/将NP-V”句的英译对比研究——以霍克斯和杨宪益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3.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以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为例
4.体认语言学视域下的“一点”英译研究--以霍克思、闵福德《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范文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研究者。
而其中的饮食文化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生活风貌,也是展现中华饮食文化魅力的宝库。
本研究以《红楼梦》蒙古文本的饮食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饮食名称及其译法的比较研究,揭示《红楼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红楼梦》蒙古文本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深入研究,为中蒙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民族对《红楼梦》的接受与再创作,从而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本研究对于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红楼梦》蒙古文本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整理和分类。
同时,结合实地调查,了解蒙古民族对《红楼梦》的接受与再创作情况。
四、《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概述《红楼梦》中涉及到的饮食名称繁多,包括各类菜点、酒水、茶点等。
这些饮食名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风俗,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特点。
在蒙古文本中,这些饮食名称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传承和翻译。
五、蒙古文本饮食名称的译法及其特点在蒙古文本中,对于《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采用了直译、意译和音译等多种译法。
直译主要保留了原名的词汇形式,如“红炖肉”、“白切鸡”等;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名的含义,如“烤全羊”、“八宝粥”等;音译则保留了原名中的音韵特点,如“龙井茶”、“茅台酒”等。
这些译法在保留原名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传达了原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六、比较研究及分析通过对《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蒙古民族在接受和再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于饮食文化的翻译与表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范文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
在《红楼梦》中,饮食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和饮食美学,更折射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将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比较和分析蒙古族和汉族在饮食文化及其翻译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红楼梦》的蒙古文本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对汉族饮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进而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和策略。
同时,这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红楼梦》的跨文化研究领域,推动中蒙文化交流与互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
首先,收集《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其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比较;最后,结合蒙古族饮食文化背景和翻译理论,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深入分析。
四、《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一)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在《红楼梦》蒙古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汉族饮食名称,如“八宝饭”、“燕窝粥”、“烤鸭”、“炖肉”等。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如江南的茶点、北方的面食等。
这些饮食名称不仅体现了汉族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
(二)蒙古文本中的饮食译法在蒙古文本中,对于汉族的饮食名称,通常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直译是指将汉语原词直接翻译成蒙古语,如“烤鸭”译为“Кахил”(意为烤鸭);意译则是根据汉语原词的含义进行翻译,如“八宝饭”译为“八种珍品混合而成的饭”。
此外,还有一些译法采用了借词或音译的方式。
五、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的比较分析(一)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在比较《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时,我们发现蒙古族和汉族在饮食文化上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范文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涉及的饮食名称在蒙古文本中的译法,并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译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蒙古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以及跨文化翻译的技巧和特点。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饮食描写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更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蒙古文本的翻译,有助于蒙古族读者了解中华文化中的饮食传统和特色。
此外,通过对比蒙古文本中的译法,可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三、《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及其特点《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繁多,涵盖了中式菜肴、点心、酒水、茶点等多个方面。
这些名称不仅具有描述性,还具有象征性和文化内涵。
例如,“鲍鱼”在《红楼梦》中常被用来象征富贵,“荷叶粥”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
此外,《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还体现了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江南的精致点心和清代的宫廷美食。
四、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译法在蒙古文本中,《红楼梦》的饮食名称译法多种多样。
一方面,为了保持原汁原味,许多描述性名称直接音译或意译;另一方面,为了符合蒙古族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特点,部分名称进行了重新命名或简化处理。
例如,“鲍鱼”可能被直接音译为“Boao Yu”,而在蒙古族的传统中可能以类似的口感或形象重新命名;对于一些复杂的菜肴或点心名称,可能采用了概括性描述的方式进行翻译。
五、比较研究与分析通过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译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 音译与意译的差异:在蒙古文本中,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口感或形象的菜肴,往往采用音译的方式;而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的名称,则可能采用意译的方式。
2. 文化差异的处理: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蒙古族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特点,部分名称进行了重新命名或简化处理。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的中文版中,许多菜名都是以古代汉语的用词和拼写表达的,而自20世纪以来,有不少译者为了更好地将《红楼梦》的文字表达翻译成其他语言,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案。
本文将以《红楼梦》英文译本中的菜名翻译说明以上观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英文菜名的翻译方案。
例如“鲜桃仁汤”,英文译本中将其翻译为“peach kernel soup”,其中“peach”意指桃子,而“kernel”则指桃仁。
其次,“灌汤包”在英文译本中的表达则是“soup dumplings”,这里“soup”是汤的意思,dumplings”则指包子等小食物。
此外,作者在《红楼梦》中提到的“糖水”,英文译本中的说法则是“syrup”,意思是浓稠的糖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英文译本中的菜名翻译,既保持了原著中的文字表达,又突出了相关细节和结果,从而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使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菜肴的文化特点。
究竟是什么使得翻译者能够把《红楼梦》中菜名中的一些古汉语表达方式,融入到英文国家本土菜名中,这是本篇文章会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译者要了解《红楼梦》所使用的古汉语的特点,并从单字的意义、文字的拼写,和词组的组合来推测古汉语的含义,其次,译者还要深入了解各地的传统菜肴文化,才能够正确理解原著中菜名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出英文版本中的菜肴名称。
本文就是要通过对比研究,来比较《红楼梦》中文版本中菜名的表达方式和英文版的表达方式,来加深对古汉语菜名翻译的理解,从而强化翻译工作以及中国文化的语言传播。
了《红楼梦》的研究,未来的翻译研究还可以尝试对比研究前文学作品中菜肴的表达方式,以及今日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中所用的菜肴表达,以此来加深对菜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之,本篇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中文版本和英文版本菜肴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菜名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而且可以为翻译者提供借鉴,在翻译其他文学作品时,也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含义得以完美传达给英文读者,从而深入人心。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陈仪【期刊名称】《语文建设》【年(卷),期】2016(0)4X【摘要】作为一个舌尖文化繁荣发达的国家,中国的餐饮文化历来被视为传统物质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参考标志,并且在各类古典文学作品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加以展现。
其中代表传统叙事文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就堪称是一部美食的大杂烩。
正如《红楼梦十五讲》中所提及的那样:《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是一个口腹之欲极强的人,读过《红楼梦》以后,也会为其精湛的厨房艺术赞叹不已。
由于艺术成就上的空前绝后,《红楼梦》在这个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当今时代,广泛翻译成外文的现象也是不胜枚举,其中翻译最多的语种,莫过于当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英语。
本论文以杨宪益先生所的翻译的版本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中菜名的翻译进行异化和归化两个角度的深入研究,试图在翻译文学和比较文学中,得出相应的中英翻译原则与细节规律。
【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菜名翻译;异化;归化【作者】陈仪【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I046【相关文献】1.浅谈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以《红楼梦》英译本作对比 [J], 都玉姣2.从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角度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J], 赖晓鹏3.《红楼梦》两英译本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J], 黄祥艳4.文学翻译——归化与异化的共生与融合——评杨宪益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J], 袁翠5.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及其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运用 [J], 张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馔食英译与中华饮食文化输出
引言 中 国的饮食 文 化是 建 立在 广泛 的饮食 实 践基 础 上 的 . 生活气 韵浓厚 ,名 馔名食 不仅 囊括食 材 、调料 、做法 ,还 涉及 许多传说软 事和诗篇 画作 .彰显 了民族 特质 和饮 食风 尚。中 国菜 的美 味和精 致在 世界上 独树 一帜 .作为 中华 饮食 文化 的窗 口.菜肴名 称及其 背后 的文化 吸 引着越来 越 多的外 国 人士 的关注 。因此 ,向各 国友人 推介 中 国饮 食文 化 、传统 美 食和特色菜 肴具有十分 重要 的意义。 《红楼 梦》是 一部 “文化 小说 ”,各种 饮宴 描写应 有尽 有 、 绚丽多 彩 ,菜肴 种类 数 不胜 数 ,再 加 上食 物 的原 料做 法 、饮 食 的礼 仪 习惯 、心 理 思想 等 ,足 以概 括 饮食 文 化 的各 个 方 面。《红楼 梦》有两 部完整且 负盛名 的英译 本 :杨宪益 、戴乃迭 夫 妇 翻 译 的A Dream ofRed 邮 0 (Foreign Language Press Bering 1978),霍克斯 和 闵福 德翻译 l ̄The Story ofthe Stone (Penguin Books Ltd 1973一I986)。以红楼 饮食 为 切人 点 ,文 化透视《红楼梦》中 的菜肴食 单翻译 ,旨在通 过译介 、传 播和输 出传统饮食文 化 的同时 ,提升 文化软实 力 。 一 、 含 有专名的饮食 翻译—— 从俗原 则 专名 ,《语 言 与语 言 学 辞典 》的解 释 为 :“单个 人 、地 方 或 事物 的名称 .它 与表 示 物 体 或概 念 的总 和 的普 通 名 词 相 对 。”即专 名 包括 人 名 、地 名 和其 他 事 物名 称 三 大类 (王 秉钦 。2007:175)。一 些美 食 名 称 中就 包 含 了特 定 专名 。从 翻译 理 论上 讲 .应 按 约 定 俗成 的 翻译 原 则 ,遵 循 源 语 读 音 进行 音 译 ;从 推 广 中 国饮 食 文化 的角 度 出发 .采 取 从 俗 原 则 .既让外 国人加 深印 象 .又很好 地 介绍 并传 播 民族 饮食 。 例1.六安茶 (第 四十一 回) 杨译 :Liuantea 霍译 :Lu—aIl tea 例2.绍兴酒 (第 六十二 回) 杨译 :shaohSing wine 霍译 :shaoxing wine 例3.普 洱茶 (第六 十三 回 ) 杨译 :puerbtea 霍译 :Pu—er tea
《红楼梦》菜名的英译规律研究
《红楼梦》菜名的英译规律研究《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其中的菜名多是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书法艺术和文化象征等进行命名的。
虽然《红楼梦》中的菜名通常没有明确的英文译名,但可以根据其名称中的词义和文化内涵进行翻译。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常见的菜名,以及它们的英译规律的研究:1. 荷叶素酥(héyèsùsū)- Crispy Lotus Leaf荷叶(héyè)意为“lotus leaf”,素酥(sùsū)是一个特殊的制作方法,英文可以翻译为“crispy”,因此翻译为“Crispy Lotus Leaf”。
2. 紫檀双凤鲜(zǐtán shuāng fèng xiān)- Fresh Double Phoenix in Purple Sandalwood紫檀(zǐtán)是指紫檀木,双凤(shuāng fèng)意为“double phoenix”,鲜(xiān)意为“fresh”,因此翻译为“Fresh Double Phoenix in Purple Sandalwood”。
3. 红烧素鯇(hóng shāo sùhuàn)- Braised Vegetarian Huan红烧(hóng shāo)意为“braised”,素鯇(sùhuàn)是一种鱼的名称,可以翻译为“vegetarian huan”。
4. 金华火腿片(jīn huáhuǒtuǐpiàn)- Jinhua Ham Slices金华(jīn huá)是一个地名,火腿(huǒtuǐ)意为“ham”,片(piàn)意为“slices”,因此翻译为“Jinhua Ham Slices”。
5. 三鲜豆腐羹(sān xiān dòu fǔgēng)- Three Fresh T ofu Soup三鲜(sān xiān)意为“three fresh”,豆腐(dòu fǔ)意为“tofu”,羹(g ēng)意为“soup”,因此翻译为“Three Fresh Tofu Soup”。
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
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压抑,是中外读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然而,对于《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如何英译规范缺乏系统性的论述。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翻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时实现精确传达源语信息和传承文化价值的目的。
一、源语特点分析《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高度艺术化和情感化,反映了清代上层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对饮食的高度关注。
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多样性。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包括汉族饮食、清宫饮食、客家饮食等多个地域文化元素,其中又包含着玄妙的文化内涵。
2.文化价值。
饮食文化是封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贵族的品位和生活方式,还展示了宴会礼仪、人情世故等社会现象,是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中的一部分。
3.艺术表现手法。
《红楼梦》中饮食的描写丰富多彩,既有对食物烹制的详细描写,又有对宴会场面的细致刻画,还有对人物群体的形象塑造。
二、译文的目的如何在英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时实现精确传达源语信息和传承文化价值的目的,取决于首先确定的译文的目的。
本文的译文目的为:译文既要准确地传达源语信息,更要在审美上具备可读性和可感性,传承源语文化价值,让受众似乎感受到文化价值,增强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三、译文的实施在《红楼梦》的翻译实践中,应考虑如何在传递源语信息的同时传承源语文化价值。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阐述这一问题:“盐酥口蘑”“盐酥口蘑”是《红楼梦》中的饮食名词,它是经过特制后的口蘑。
在译文中,如果单纯地将其翻译成“salt-fried mushroom”,虽然传达了源语信息,但无法传递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因此,应该通过增加背景信息和去掉冗长语言来传递源语的文化价值,例如“crispy and salty-covered mouth-watering mushroom”(口感鲜嫩,咸香脆酥),同时增加口感和烹调过程的描写来传递文化细节。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视角下的《红楼梦》菜名翻译研究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视角下的《红楼梦》菜名翻译研究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部分。
本文以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菜名翻译为例,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期能够为东西方饮食跨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助力。
在饮食层面,我国与西方各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倘若不能及时正确解读中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那么势必会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无法正常的开展。
具体说来,从菜肴命名方式上,写实与写意是中式菜系的主要命名方式。
相比较之下,西式菜系的命名方式则以写实为主,而本文所研究《红楼梦》中的菜名也多是写实的。
因此,在菜肴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保持菜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满足西方菜系的命名习惯,使国外受众者能对中式菜肴的口感、主料、形状等信息一清二楚,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凸显中式菜肴的主要特色。
粥类原文:“…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杨译:“…Tomorrow is 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be cooking their sweet gruel…”Hawkes译:“…‘Tomorrow is Nibbansday,’he said ,‘an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of men they will be cooking frumenty’…”凯尔特人在圣诞节所吃的餐就是frumenty,而信奉基督教的英格兰人会在大斋期间的第四个周日吃frumenty。
但中国的腊八粥主要是用五谷杂粮来熬制的,而无论是gruel,还是frumenty,它们都未能充分表达出“粥”的意思,也没有将腊八粥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信息充分体现出来。
Hawkes将腊八粥翻译为frumenty的“归化”译法,是一种文化误读现象,进而使国外受众者误认为“腊八粥”是源于西方基督文化。
所以笔者拟用“音译+意译+补充”的方法,将“腊八粥”转译成“Laba Congee(a Buddha food made of rice,beans and dried fruit eaten on the 18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前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饮食文化上均有着浓烈的艺术体现,但以《红楼梦》最为繁盛昌荣。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酒肉大餐虽然馋涎欲滴,却终究显得粗糙而不够雅致,唯有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贵族生活,在饮食上尽显餐饮文化的风采,充分展现出古代餐饮文化和物质生产能力的发达与精悍。
光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菜名,就别有一番韵味,体现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然而,菜名在语言中陌生化用法次数的增加,在翻译过程中却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以至于杨宪益先生和其他汉学学者,在菜名翻译中,不得已而借助中英翻译中常用的异化与归化的手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学固有的艺术色彩和水准,却毕竟将中国的餐饮文明纳入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中,体现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一、异化与归化的定义阐述及二者区别(一)定义阐述不论是异化还是归化,在翻译活动中,都属于一种跨文化交流而形成的产物。
按照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来加以阐释,“异化”主要指的是在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中,要求译者主动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的翻译方式;“归化”主要是指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的翻译方式。
异化和归化作为中英翻译过程中的两种翻译技巧,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运用,体现出比较文学非比寻常的艺术展现方式,另一方面借助对翻译难度和语言陌生化所持有的规避政策,实现翻译成本的降低,以展现语言捷径的力量。
(二)二者区别异化与归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蕴含着必然的联系。
其中二者之间的个性,具体体现在区别上,主要体现出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区别。
前者主张采取译文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原则,后者则强调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具体影响到翻译双方的语言媒介上,异化着重于体现出原著语言的体制,而归化则着重于展现翻译版本的审美阅读模式。
《2024年《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范文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一直是读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蒙古族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民族,其翻译《红楼梦》的版本中的饮食名称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详细比较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一)《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概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描绘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各种宴席、宴会以及独特的食品菜肴。
这些饮食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二)蒙古文本《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在蒙古文本的《红楼梦》中,许多中文的饮食名称被翻译成了蒙古语。
这些译法不仅反映了蒙古族对中文饮食文化的理解,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通过对这些译法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对中文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三)不同译法的比较分析本文将对蒙古文本《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的译法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这些译法包括直接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通过对这些译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哪些译法更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哪些译法在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探讨这些译法背后的文化因素和语言特点。
三、研究结果(一)直接音译的优点与局限性直接音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它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的语音特点。
在蒙古文本《红楼梦》中,许多中文的食品名称被直接音译成了蒙古语,如“饺子”(Gojji)、“糖葫芦”(Tanghulu)等。
这种译法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食品的名称,但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因为某些中文食品的名称在蒙古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含义。
(二)意译的优点与适用范围意译是一种通过理解原文的含义,将其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
在蒙古文本《红楼梦》中,许多中文的食品和菜肴被意译成了蒙古语,如“红烧肉”(红烧了特)等。
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
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饮食文化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准确地将这种文化传达给国际读者,是英译规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的要点。
一、明确翻译目的翻译的核心是传达信息和意义,因此翻译目的应明确。
对于《红楼梦》饮食文化的英译,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达小说中的饮食文化,使读者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二是让读者产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交流。
二、准确把握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
在英译过程中,应注重理解中文原文中的文化含义,如菜名的意义、食材的特点等。
例如,《红楼梦》中出现的“夹心小桃酥”和“崂山道士鱼翅”等菜品,其名称已经成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使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价值。
三、适当运用文化转换在英译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中文词语无法与英文直接对应的情况,此时就需要用到文化转换。
文化转换是指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将一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进行对应转换,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习惯。
例如,将中文中的“清汤”翻译成“clear broth”比翻译成“clear soup”更符合英文的语言规范。
四、准确翻译口味描述《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菜品名称和食材品种,还包括口味的描述。
翻译口味描述需要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中的意思,使英语读者像品尝中国美食一样感受其味道。
例如,将中文中的“咸鲜”翻译成“savory”比翻译成“salty”更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总之,在《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中,要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文化内涵,适当进行文化转换,对口味描述进行准确翻译,从而使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的饮食文化。
《红楼梦》民俗文化英译浅析
《红楼梦》民俗文化英译浅析摘要: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民俗文化典籍,衣食住行、园林建筑等各方面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特色。
翻译中,由于杨、霍二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或翻译目的,两种译本对其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
本文拟将二者民俗文化部分的译例加以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以期在此基础上,对民俗文化翻译中两译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取向的不同试作探讨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文化倾向翻译目的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语言在本质上是文化性的,诚如萨皮尔所说,从根本上,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刘宓庆,1999:31)。
随着语言研究中这种人文意识的加强,翻译研究也出现了“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的兴起就是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最佳代言人。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民俗文化典籍。
围绕着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成败,此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时真实的生活画卷,包括衣食住行、园林建筑、礼俗往来等等,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特色。
其译本中,目前大家公认的全译本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二者各有特色、不分伯仲。
本文试将杨译、霍译中的民俗文化部分译例加以对比,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取向试作探讨分析。
二、《红楼梦》民俗文化英译对比分析:根据我国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的定义,“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物质生活民俗,又包括精神生活民俗和社会行为民俗等(仲富兰,1997:17-18),范围广阔,综合性很强。
这就使得民俗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因袭性,翻译时不仅要准确地传达语义,还要注意反映其中包含的民俗事象、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心理积淀等深层次内容。
下面我们就以此为据,分三方面将《红楼梦》杨译、霍译中一些具体的民俗译例进行对比,试作分析:1. 物质生活民俗类(包括衣食住行、生产贸易等)(陶立?,2003:57):例1.第24回有这么一句话:“即使是巧媳妇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组成元素。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相互间交 流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由此使得翻译工作也越来越为人 们所关注。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 文化的交际活动。然而,因为地域、社会习俗、宗教等诸 多方面差异的影响,使得两种语言对应负载的文化信息也 不尽相同。由此要求翻译工作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明确 且深入的认识,同时具备正确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过程 中可运用各式各样翻译方法实现对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1]《红楼梦》中有着多元丰富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 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并传 递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由此可见,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开展研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 于《 红 楼 梦》 中 饮 食 文 化 的 英 译, 翻 译 工 作 者 便 广泛运用了直译英译策略,基于对源语文化内涵的保留, 传播了源语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例如,《红楼梦》中出现 了大量中国传统特色美食,诸如燕窝粥(bird’s nest broth)、鸡油卷(chicken-fat rolls)、红稻米粥(congee made from special red rice)等,通过运用直译策略对 此类食品名称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使小说原本的语言形式、 句式结构得到保留,一方面可使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情 调得到保留,进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3] 又如, 将《红楼梦》中“(王熙凤)及收拾完备,更衣盥手,吃 了两口奶子糖粳米粥,漱口已毕”英译成“By the time she had finished her toilet,sipped some milk and sweetened rice congee and rinsed her mouth”。其中, 翻译工作者将“奶子糖粳米粥”翻译为米粥加牛奶,这里 提到的“奶子”是满族人对乳品的统称;粳米属于滋补之物, 是大米中的一种,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 到。“奶子糖粳米粥”的做法是将粳米煮成稠稀饭,然后 添加鲜牛奶与粥搅匀同煮,食用时添加少许白糖即可。在 贾府位高权重的王熙凤吃这种滋补的粥,不仅与她的身份 相符,还与中国古人的健康养生之道相符。依托上述直译 翻译策略,既实现了信息交流,又实现了文(下转第 83 页)
从认知语言学看《红楼梦》中饮食文化英译的识解运作
从认知语言学看《红楼梦》中饮食文化英译的识解运作
刘月梅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在英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
通过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
然后,探讨了饮食文化英译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包括跨文化差异、文化内涵的隐含与外显等问题。
在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认知识解的概念和运作机制,并提出了在饮食文化英译中应用认知识解的方法和策略。
旨在为饮食文化的英译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并对跨文化翻译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刘月梅
【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H159;I242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红楼梦》中菜肴英译的识解运作
2.从认知翻译学看栊翠庵中茶具英译的识解重构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词语英译的识解重构
4.从认知翻译学看四川茶馆文化中儒释道思想英译的识解重构
5.认知翻译学视角下海南特色饮食文化英译的识解重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China is making rapid growth in economy but falls behind in culture output. Owning discourse power is the guarantee of improving a country’s soft power. Adaptation theory thinks that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 is just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making choice but language choice-making is not always to comply with pre-exist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fact, the language choice-making will change the environment, or make the environment or reality conform to the language selection in turn. What Venuti’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ory implies is that Foreignization can signify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inese text, contribute to Chinese cultural output and pitch against the hegemonic English-language nations and improve China’s soft power. Selecting foreignization also means cultural confidenc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name of higher institutions embodies the wisdom of elites and bears 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s an vital window of Chinese cultural output. Venuti thought that an educated elite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a national culture by refining its language through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s. In other words. Elite can influence the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 through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s.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dynamics; names of Chines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eignization; cultural output《红楼梦》饮食文化之菜名英译研究摘 要:文学文本中饮食文化之菜名的英译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不同于当今餐馆中的菜名英译。
本文通过《红楼梦》饮食文化之菜名英译对比研究,旨在找出文学文本菜名英译的方法和译者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菜名英译;方法;原则1.引言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民以食为天”。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饮食文化。
很久以前,中国的饮食文化曾成为许多小说家的最爱,他们的小说作品中饮食文化内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三国演义》中的饮食文化充斥着“计谋”,有一股阴森森的“杀气”;《水浒传》的饮食文化充满了“绿林气”,绿林好汉们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吃人肉包子;《西游记》的饮食文化充满了“仙气”,仙人吃的是仙桃、仙果;《金瓶梅》的饮食文化充满了“淫邪气”,以酒色为“媒”;《儒林外史》的饮食文化充满了“穷酸气”;而《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富贵气”,菜肴名贵、品名繁多、食器华美、饮食活动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描写到的饮食文化中仅仅食物就多达186种,可分为主食、小吃、菜肴、调味品、饮料、水果、补品、外国食品、盥沐用品九大类。
作者曹雪芹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各种不同场面的饮食文化活动。
有些饮食活动描写详尽,有些饮食活动只是简单介绍,还有些饮食活动则是作者精心安排。
其中所出现的各种菜肴都是精心描述的,作者特别关注菜肴的成分、特征、烹饪方法和饮食功能。
针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菜名,我们应该怎样英译呢?笔者认为,译者在进行《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菜名翻译时,既要体现当代菜肴名的特点,又要保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文学色彩,不能像翻译纯粹菜单一样,而应体现其文学艺术性,即应把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代表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及英国翻译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文本表达功能和信息功能结合起来应用于其中,从而既能表达作者个人风格和态度,又能客观、忠实传递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信息,最佳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
2.《红楼梦》饮食文化之菜名英译比较先让我们比较研究《红楼梦》中的菜名英译。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的菜名翻译仔细研究,我们将讨论六个典型菜名的英译,即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牛乳蒸羊羔、腊八粥、螃蟹小饺、奶子糖粳米粥和茄鲞。
并把这六个菜名分为三类,即:菜名表示主要成份,菜名揭示文化内涵和菜名表明饮食功能三类。
每个类别分别选择两个菜名进行分析。
先比较表示主要成分的菜名英译。
例1: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
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第37回, P1034)杨译: Xiren picked up two small woven bamboo hampers. The first she opened contained fresh caltrops and euryale seeds; the second,powdered chestnut cake sweetened with osmanthus.(P1035)霍译: Aroma fetched two little boxes of lacquer and bamboo basketwork and taking the tops off them, put foxnuts and caltrops in one and a saucerful of chestnutfudge (made of chestnut puree steam-cooked with cassia-flavored sugar) in the other.“栗糕”取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这是重阳节那天吃的零食,先把栗子彻底煮熟,再加糯米粉,糖,瓜子和松子。
在贾府,栗糕是用鲜板栗做成,加入桂花,清香可口。
因此,栗糕是用糖蒸的,清香的桂花是洒在其表面的香料,而不是桂皮味的糖块。
杨宪益翻译成“栗粉糕”,没有体现栗糕的主要成分。
霍克斯翻译成“板栗软糖(栗蓉与肉桂味的糖蒸熟制成)”。
事实上,这里的“桂花”和“糖”是两个分开的单词。
霍克斯的表达误解了它的成分。
例2: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
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
(第49回, P1398)杨译: Soon all the girls arrived and Baoyu set up a clamour, urging them to hurry breakfast because he was hungry. When finallythe tables were laid, however, the first dish was a lamb embryosteamed in milk. (P1399)霍译: The other cousins joined them shortly after. Bao-yu kept telling everyone how hungry he felt and grumbling because the servants were so long in serving. Whenthe food at last arrived, the first dish to be put on the table was unborn lamb stewed inmilk.杨宪益把“牛乳蒸羊羔”译成“羊胚胎炖牛奶”,而霍克斯翻译成“未出生的羊炖牛奶”。
“羊羔”在这里的意思是“羔羊”。
在中国华北地区,人们通常有蒸羔羊的习俗。
据《红楼梦鉴赏辞典》,此菜名中的“羊羔”不是指未出生的羔羊,而是指出生后的[1],但它被两名译者译成“羊胚胎”或“未出生的羔羊”,这是不符合原菜名的成分的。
我们再来分析表示传统饮食文化的菜名的英译。
例3: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第19回)杨译: One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twelfth moon, the Rat Patriarch ascended his throne to hold a council. He announced,‘Tomorrow is 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 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becooking their sweet gruel……’霍译: ‘Now in the Cave of Lin there lived a tribe of magic mice, and one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last month, the Oldest Mouse climbed up on to his throne and satin council with the rest of the tribe.‘“Tomorrow is Nibbansday,” he said, “an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of men they will be cooking frumenty…...”腊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仙的日子。
这天,所有的佛教徒都会用粥混合各种水果祭拜他,“腊八粥”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