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识论》研究第四章功能.doc
《新唯识论》研究·第一章 明宗
“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
”46首章“明宗”相当于佛家论典中的偈颂,乃一部《新唯识论》之纲领所在。
在进行诠释之前,我们先要澄清一下作为新论之关键概念的“心”的内涵。
熊十力将“心”区分为“本心”与“习心”:前者相当于无梦的熟睡中所经验的纯白未染之意而后者则指在清醒的状态下不断现起思惟的内自我。
大乘佛学与宋明理学之“觉悟经验”实际上无非内自我在感而遂通的醒位对于寂然不动的熟眠位的某种体验――此即新唯识论所洋溢的不可言说之“悟性”的缘起。
熊氏以为“本体非是离我的心而外在者,因为大全(即谓本体)不碍显现为一切分,而每一分又各各都是大全的。
”他进而举例说,“如张人,本来具有大全,故张人不可离自心向外去求索大全的。
又如李人,亦具有大全,故李人亦不可离自心向外去求索大全的。
各人的宇宙都是大全的整体的直接显现,不可说大全是超脱于各人的宇宙之上而独在的。
譬如大海水显现为众沤,即每一沤,都是大海水的全整的直接显现。
”47有宗诸师为了安顿三世轮回成立“去后来先作主公”的阿赖耶识,相应地一切有情皆具各自独立的赖耶以为个人灵魂解脱所依托的本体――此为妄心唯识系统的思路。
而由其流衍之真心唯识系统则因倾向当下解脱每以如来藏思想改造阿赖耶识说,如章太炎在《建立宗教论》一文中即鼓吹“一切众生,同此真如,同此阿赖耶识。
是故此识非局自体,普遍众生,惟一不二。
若执着自体为言,则唯识之教即与神我不异。
”48熊十力在早年思想启蒙的阶段曾深受章氏法相唯识学的启迪,其处女作《熊子真心书》中有一篇“船山学自记”,讲到“余曩治船山学,颇好之,近读余杭章先生《建立宗教论》,闻三性三无性义,益进讨竺坟,始知船山甚浅”49。
在新唯识论的本体观上仍然可以见到太炎众生公共之阿赖耶识的痕迹。
这张人、李人共有的大全若与儒佛两家学说相“格义”,约略相当于原始儒学系统中的规定类存在之意或者法相唯识学系统中的赖耶本有种子。
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一种新理解–国学网
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一种新理解–国学网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是在评判佛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并以儒家经典《易经》为宗,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
但是,由于这个体系涉及佛教尤其是唯识宗之义理,更关涉到整个儒学尤其是《易经》之义理。
因此,“新唯识论”不仅内容晦涩、艰深,而且体系庞大、高远。
最近,程志华由对牟宗三哲学的研究转向对乃师熊十力哲学的研究,并以新著《熊十力哲学研究——“新唯识论”之理论体系》系统表达了其研究成果。
学术探讨应以“内在诠释”理路为重历史地看,大凡从事哲学或哲学史研究者多有明确的方法论自觉。
程志华在《熊十力哲学研究》之前言部分专门探讨了方法论。
作者认为,治哲学史者往往有两种不同的诠释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要求诠释者‘跳出’研究对象的概念、义理框架,探究时代背景对这些概念、义理所造成的影响,并揭示概念、义理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
质言之,‘外在诠释’侧重探讨的是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就属于“外在诠释”。
另一种是“内在诠释”。
关于这种理路,作者说,它“要求解释者在研究对象的思想框架内进行诠释;一般只就概念谈概念,就义理论义理,不去涉及时代背景,也不过多地牵涉思想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
通过对两种理路的对照性探讨,作者肯认并强调了“内在诠释”。
之所以如此,在于作者主张学术思想的生发与变化自有其内在理路,外在原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因此学术探讨的重心不应在外因上,而应在内因上。
“本心”本体归于“乾元”本体之下以“内在诠释”的理路为方法论基础,作者首先对熊十力哲学的理论渊源和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然后分别从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量论、治化论及宗教论几个部分疏解了“新唯识论”体系。
显然,这样一个理论开展反映的是由本体而现象、由内圣而外王的理论脉络。
因此,这是一个以本体论为核心、以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和“治化论”、宗教论为“外围”的理论体系。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冯友兰新理学的比较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冯友兰新理学的比较I. 引言A. 研究意义B. 研究背景C. 研究目的II.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内容A. 熊十力学术生涯回顾B. 熊十力哲学思想基础C.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观点III. 冯友兰新理学的主要内容A. 冯友兰学术生涯回顾B. 冯友兰哲学思想基础C. 冯友兰新理学的主要观点IV.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冯友兰新理学的异同A. 哲学思想基础的异同B. 主要观点的异同C. 实践应用的异同V. 研究启示与结论A. 启示B. 结论C. 展望未来VI. 参考文献第一章:引言本论文旨在探讨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冯友兰新理学的异同。
熊十力和冯友兰都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的杰出人物,对现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熊十力提出的新唯识论和冯友兰提出的新理学都是以批判传统哲学为主要特色。
本文将分别介绍熊十力和冯友兰的学术生涯、哲学思想基础和主要观点,对两位学者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出有启示性的结论。
第二章: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内容A. 熊十力学术生涯回顾熊十力(1896-1968)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高声望的学者之一。
他于1920年代开始涉足哲学研究,并在1930年代提出了他的唯识论。
熊十力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曾在北平大学任教,并与周扬、钱穆等人组成北平学派。
1952年后,他陆续被调到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语学院等单位任教。
B. 熊十力哲学思想基础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庄子思想、象境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他发扬庄子思想的“大同世界”,提出“任何说法都是某一象境之内真实的说法,但并不代表其是绝对的真理”。
如此看来,熊十力并不否认可知性,而是认为方法和背景决定着可知性的限度。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下,熊十力认为,理智的追求是确立人的价值体系的基础,同时也在高度评价人类客观认识的能力中,看到了批判主义精神所反映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理念。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在龙场,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以 求诸静一之中。一夕大悟,汗出,踊跃若狂。陈白 沙静坐,久之,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钱绪山静坐 僧房,凝神静虑,倏见此心真体。蒋道林寺中静坐 半年,一旦忽觉此心洞然,宇宙浑属一身。罗念庵 坐石莲洞中有悟,恍惚大汗,洒然自得。罗近溪一 日忽悟,心甚痛快,直趋父榻前陈之,其父亦起舞。 清人陈拙夫深山静坐月余,忽见此心光明洞彻,与 天地万物为一体,一矜持便了不可见。……此等境 界必于静中得之。静则妄念伏除而本来灵觉之心呈 露,谓此非道体固不得,彻乎此者,何可谓之妄? 此理非禅师所独有,儒者不见此理,非俗儒则钝根 耳。真儒皆深透此理,但其从入之功不必与禅师同, 一旦澈悟心体,亦不以此为妙境,更须大有致力处。
一个有个性的人
2、思想渊源
佛教哲学
唯识宗 大乘空宗
儒家哲学
宋明道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王夫之哲学 孔子仁学 易学哲学
西方哲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宇宙论、人生观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本体论 康德的理性哲学:认识论
佛教唯识宗的理论框架,儒家心学的价值理想
《十力语要》卷三《答牟宗三》:但康德所谓 神与灵魂、自由意志三观念太支离,彼若取消 神与灵魂而善谈自由意志,岂不妙哉!叔本华 之意志,无明也,吾所谓习气也。康德之自由 意志,若善发挥,可以融会吾《大易》生生不 息真机,可以讲成内在的主宰,通天人而一之, 岂不妙哉!
3、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
哲学体系的建构奠基于生命体验
《新唯识论·明宗》(文言文本):今造此论,为欲悟 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 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是实证相应者, 名之为智,不同世间依慧立故。云何分别智、慧?智 义云者,自性觉故,本无倚故。慧义云者,分别事物 故,经验起故。……见心乃云见体。然复应知,所言 见心,即心自见故。心者不化于物,故是照体独立, 而可名为智矣。吾人常能保任此智而勿失之,故乃自 己认识自己,而无一毫锢蔽焉。云何自己认识自己? 以此认识离能所、内外、同异等分别相,而实昭昭明 明,内自识故,故假说言自己认识自己。
《新唯识论》研究·第三章 转变(一)
《新唯识论》研究·第三章转变(一)前面“唯识”章着重讲平常计度为客观实在的种种境相以及取境之心其实都无自体,“转变”章则继之阐发本体如何变现万殊的现象,与前章相较儒学的色彩似乎更为浓厚。
印度佛家很早就致力研究在禅定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将其名之为“行”。
在他们看来,行有迁流、相状二义:万有无不存在于永恒的变迁之中,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诈现种种相状。
旧唯识论本诸印度佛家超脱生死的人生态度,只克就一切行之上来观无常;而会通儒佛的新唯识论则在根本旨趣上与之迥然有别。
“本书谈转变,即于一切行,都不看作为实有的东西。
就这点意思说,便和旧说诸行无常的旨趣是很相通的了。
但是,本书的意义,毕竟有和旧学天壤悬隔的地方,就是旧师于一切行而说无常,隐存呵毁,本书却绝无这种意思。
因为我们纯从宇宙论的观点来看,便见得一切行都无自体。
实际上这一切行,只是在那极生动的、极活泼的、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这种不断的变化,我们说为大用流行,这是无可呵毁的。
我们依据这种宇宙观,来决定我们的人生态度只有精进和向上。
其于诸行无所厌舍,亦无所染着了。
”63熊十力在本体论上深受原始儒学天道观的启迪,所以每每据此为衡批判沦空耽寂以逆生生之流的佛家思想。
作为生命进化之流的“天道”蜿蜒前行,由无机物而有机物、由微生物而动植物、由低等动物而高等动物,在达于终点之时孕育终极型态的文化生命。
而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上仅为高等动物与文化生命之间的过渡桥梁,即可随无明的自然生命沦落高等动物所栖之现象界,亦可由内心之自觉而与文化生命大明融为一体。
老儒家所谓“人禽之辨”正是强调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进则退的强烈紧张,而自觉的君子永远都会沿着天道所趋奋发自强、勇猛精进。
经学乃是以社会政治伦理为重心的国家宗教,因而只能立足于现实世界来确立戢兵偃武的文明秩序;而佛学则确立在寻求个人灵魂解脱的禅修经验的基石之上,所以总是依止神秘莫测的本体以遮拨源于实在论见地的种种倒见。
佛教唯识学的心理结构和功能规律
佛教唯识学的心理结构和功能规律唯识学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范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相同之处。
有人认为佛教的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学心理学,这个观念实在不敢苟同。
因为唯识学虽然是从心理的体验开始入手,但它的终极理论,却是透过人们的心理现状而笼罩身心一体,进入心物一元的形而上的本体论。
在一定意义上讲,唯识学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和修行实践,或许可以弥补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过度支离和机械抽象,更好的运用于人类心理的整合和实践,提供宝贵的财富。
一、唯识学心理的基本范畴唯识学将心理范畴分为二大类,即心与心所。
心包括八识,其中前六识大体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感觉以及意识相仿。
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体,具有视、听、嗅、味、触觉等感觉功能,各自具有对外界事物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
"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八识"。
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都受它的支配左右。
一个婴儿的入胎之初,和生下来成为婴儿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而发生作用。
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
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
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
新唯识论:心学的本体论重建
新唯识论:心学的本体论重建张贝【期刊名称】《当代儒学》【年(卷),期】2022()1【摘要】清末民初,在西学冲击之下,儒学呈现式微之势,其原因不仅在于西方文化之强势,更在于儒学本身之偏弊。
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导致了“意义危机”。
熊十力所面对的生命困惑便是时代所抛出的问题在其生命中的体现,这些问题共同决定了熊十力对本体的追索。
他试图通过本体论的建构融摄中西以破时代之困局。
他认为东方哲学中唯儒学堪当重任,儒学中尤以心学能得孔孟精髓,因而选择从心学路向进行本体论的重建。
“意之所在便是物”将物收归于意识而有否认事物的存在之嫌,使得传统心学表现出反知倾向。
熊十力转而以“本心”为绝对本体,承认有境为开出知识论敞开可能性。
他认为“即体即用”虽对体有深刻把握,但是用开出不足。
有见于心学谈体遗用之弊,他提出“体用不二”以图寻求融摄中西的可能性。
体用不二的展开有两个面向,即举体以成用和即用以显体。
在两个面向的展开过程中,“本心”与体用的互动表征了本心的双重内涵:举体以成用表征了本心之作为绝对本体的意涵;即用显体表征了本心作为本体之发用的工夫论意涵。
“本心”作为显现为一切心物现象之绝对本体,可满足本体的所有定义。
然而即使本心不具有“明觉”义相依旧无碍其成为本体。
熊十力借用佛学资源尤其是唯识学对“本心即是本体”的命题进行论证,其中跳脱之处便以境识一体、体用不二为之缝合,其最终结果便是“本心即是本体”与“体用不二”的循环论证。
他借由翕辟生灭这两对概念进行宇宙本体论的建构,翕辟的生灭变化即足以显现为宇宙万象。
熊十力将辟称为体,以其与绝对本体具有相同的德性。
在人的证体工夫中,所证只是辟,而非绝对本体,绝对本体在心物诸现象的显现中并不具有在场性。
在此意义上,本体只能作为本体宇宙论建构之悬设,其意义同于康德之“物自体”。
熊十力以性智与量智为认识论范畴。
量智具有向外求理和穷神知化的双重效用。
向外求理之量智虽为认识论范畴,但会障蔽本心,显是需要被遮拨的对象。
《新唯识论》研究第二章唯识.doc
《新唯识论》研究·第二章唯识-“ 熊十力在本章开始即开宗明义,扼要地阐明了新唯识论与旧唯识论的义理分际。
他先是引述历史上慈恩家的唯识观以为自已立论的起点:“唐窥基大师在他做的印度佛家《唯识论》底序里面,解释‘唯识’二字的意义云:“唯字,是驳斥的词,对执外境实有的见解而加以驳斥,因为如世间所执为那样有的意义,是不合真理的。
识字,是简别的词,对彼执心是空的见解而加以简别,即是表示与一般否认心是有的这种人底见解根本不同。
因为把心看作是空无的,这便是沉溺于一切都空的见解,佛家呵责为空见,这更是不合真理的。
所谓唯识者,盖谓世间所计心外之境,确实是空无,但心却不可谓之空无。
”57我们知道以定学为中心的一切有部每将色心诸法视为实有,而深受般若思想影响的有宗诸师则由定发慧,在证得菩提之后只以梦幻泡影观待法相。
世亲的《唯识二十颂》认为平常执为客观实在的种种境相其实无非识之幻变,而《三十颂》更是将眼、耳、鼻、舌、身、意等取境之识连同末那意根一并遮拨为赖耶之幻变。
由此而言,“唯识”之“识”归根结蒂仅是阿赖耶识一识而已。
《三十颂》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含藏无量诸种子的赖耶永远都在无知无识的状态下生起现行,又将现行所薰的新种收藏于种界。
在意识层面种种境相的背后隐涵着本我所呈现的无相之相――依止这样的境界,遍计所执的内自我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转识成智,向着我法皆空的宇宙真如无限趋逼。
在大乘佛教的空、有二轮之中,东方色彩浓厚的空宗较为注重纯粹的觉悟经验,而近于西方思维的有宗则更多留意自我由迷而觉的内在缘由――以个人悟性为观照依据那么赖耶不可不空,若欲探究觉悟的原因藏识又不能不有:应作如是观。
在印度佛学史上,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之间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界定各自的论域相互攻讦,永无息诤之曰――玄奘在留学那烂陀寺的时候曾作《会宗论》以调和两家分歧,结果也无济于事。
熊十力的观念型态属于典型的以妙悟神解为特征的东方思维,是故对空宗破相显性的遮诠甚为推崇而于有宗成立赖耶的深意却无所契会。
《新唯识论》之《唯识》章初探
《新唯识论》之《唯识》章初探熊十力先生融会中西、学贯古今、融易入佛,归宗于儒,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
其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新唯识论》从体用不二的本体论、翕闢成变的宇宙论、天人不二的人生论三个维度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
语体本的《新唯识论》中《唯识》章在驳斥窥基“境空识有”的基础上提出“境空识空”阐明唯识之含义,揭示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元来不二的天人合一之境。
标签:熊十力;唯识;境空识空;体用不二“平生学在求真,始而学佛,终乃由疑而至于攻难,然对于释尊及诸菩萨之敬仰则垂老不渝。
”1 熊十力深感从世亲迄护法诸师学说的悬空构画以及出佛教出世精神之流弊,以《易》入佛,又受到西方哲学的熏染,著成《新唯识论》一书,总言其“体用不二”的学术思想。
此书行文流畅,逻辑紧密,但成书颇有波折,几经删定修改,主要有文言文本和语体文删定本两个版本。
本文主要以语体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唯识》章对唯识的解读。
一、以“境空识空”批驳“境空识有”熊十力辩证地看待无着学派说境空识空的主张。
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序》中将唯识二字理解为:“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
”2认为唯识就是境空识有,否认有离识而独在之境的存在,却说识是有。
熊十力则不然,他在肯定无着学派“外境非有”的同时,斥破其“识有之论”,主张“境空识空”。
《唯识》章从“境不离心独在”、“妄识无自体”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境不离心独在熊氏主张没有离心独存之境,破外道、小乘对心外境、物的偏执。
他观其流、究其源将此种偏执归结为应用不无计和极微计两类,逐一驳斥。
1.破除应用不无计应用不无计借用西方哲学上的经验论来解释,感知到的即为实存。
此计以其参照对象的范围大小被划分为别计和总计。
熊十力先生分别斥破别计、总计。
别计误将经验到的具体事物判定为离心实在。
熊氏反驳:“殊不知这种境若离开我的心便无此物”。
他以瓶为例,正是由于意识的作用才有瓶的实存,可知没有心外之具体事物的存在。
《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
《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佛教与儒家的交融、融合也日益深入人心。
而“新唯识论”思想更是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的研究,并通过五个例子来阐述其应用和发展。
一、“新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新唯识论”是由华严宗方丈印顺大师提出的一种佛教哲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微观与宏观不可分”。
在这种观念下,一切事物都是由微观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并且这些微观部分所具有的特质、属性和作用是在宏观层面上得以表现的。
而“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则是将“新唯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一种探索,将佛教的唯识学说与儒家的道德与伦理进行融合,以达到一种更加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
二、“新唯识论”儒佛会通的五个例子1. 孔孟认识论的变革在“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下,孔孟的“心外无物”观念被重新解读。
传统观念认为,孔孟认为只有人的内心才有价值,而外在的物质世界则是微不足道的。
但在“新唯识论”观念中,一切事物在微观层面都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价值,因此孔孟的“心外无物”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这种理解下,孔孟的理念与“新唯识论”互为补充,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哲学体系。
2. 性和空间的关系在佛教哲学中,性往往被解释为“无为”,而空间则是由具有形式的空间结构所组成的。
但在“新唯识论”中,性被看做是微观过程中的无限可能性,而空间则是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性和空间的关系被重新解读为通过微观过程中的无限可能性而得以构成的。
这样一来,佛教哲学和“新唯识论”中的性和空间观念得以相互补充和发展。
3. 现代科学和唯识观的对接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对唯识观念的认同和探索。
例如,量子力学中的“不可分离性”观念与“新唯识论”中的“微观和宏观不可分”观念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而“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则在这种相关性上展开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探索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价值和发展方向。
4. 存有和存在的概念含义在“新唯识论”中,“存有”被解释为各种属性、能力和作用的集合体,而“存在”则指各种属性、能力和作用在宏观层面上的表现。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黄 敏【摘要】《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
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贗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
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关键词】《新唯识论》;唯识学;如来藏;儒佛会通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4-0140-08作者简介:黄 敏,广东柳州人,哲学博士,(武汉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14FZX035)近代如来藏学无疑是在受到广泛批判的情况下蜕变发展的。
在如来藏学与唯识学的理论交涉中,两桩公案引人注目:一是围绕《大乘起信论》真伪问题的争论,一是由熊十力造《新唯识论》所引发的争论。
前者关乎中国化佛教的理论合法性、中国佛教如来藏系宗派的正统性与否;后者关乎护法-玄奘系唯识正宗与否,玄奘系唯识学理论的正确与否。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两桩公案有着逻辑上的交错关系,若以中国化佛教的台、贤、禅所尊奉的《大乘起信论》为伪,则中国化佛教的正统地位即遭质疑,也就意味着玄奘所传唯识学方为正宗,反之亦然。
而《新唯识论》恰好在此时问世,借唯识躯壳行本觉真心之实,虽无意却必然引起内学院诸人不满,《新唯识论》之争也自然被卷入到《大乘起信论》之争的纠葛中。
不仅如此,《新唯识论》大谈会通儒佛,又把看似属于近代佛学内部的争论演变成儒佛之争,为近代儒佛交涉关系添上不同寻常的一笔。
一、《破〈新唯识论〉》与《破〈破新唯识论〉》辩难熊十力与内学院的第一次辩难始于1932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造出,内学院刘定权率先作《破〈新唯识论〉》,并刊登在当年12月《内学》第六辑,欧阳竟无亲自作序,谓熊十力灭弃圣言量,乃愈聪明愈逞才智,愈弃道远,明确表示对《新唯识论》的反对。
《新唯识论》研究
《新唯识论》研究•第二章唯识熊十力在本章开始即开宗明义,扼要地阐明了新唯识论与旧唯识论的义理分际。
他先是引述历史上慈恩家的唯识观以为自已立论的起点:“唐窥基大师在他做的印度佛家《唯识论》底序里面,解释‘唯识’二字的意义云:“唯字,是驳斥的词,对执外境实有的见解而加以驳斥,因为如世间所执为那样有的意义,是不合真理的。
识字,是简别的词,对彼执心是空的见解而加以简别,即是表示与一般否认心是有的这种人底见解根本不同。
因为把心看作是空无的,这便是沉溺于一切都空的见解,佛家呵责为空见,这更是不合真理的。
所谓唯识者,盖谓世间所计心外之境,确实是空无,但心却不可谓之空无。
”57我们知道以定学为中心的一切有部每将色心诸法视为实有,而深受般若思想影响的有宗诸师则由定发慧,在证得菩提之后只以梦幻泡影观待法相。
世亲的《唯识二十颂》认为平常执为客观实在的种种境相其实无非识之幻变,而《三十颂》更是将眼、耳、鼻、舌、身、意等取境之识连同末那意根一并遮拨为赖耶之幻变。
由此而言,“唯识”之“识”归根结蒂仅是阿赖耶识一识而己。
《三十颂》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含藏无量诸种子的赖耶永远都在无知无识的状态下生起现行,又将现行所薰的新种收藏于种界。
在意识层面种种境相的背后隐涵着本我所呈现的无相之相__依止这样的境界,遍计所执的内自我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转识成智,向着我法皆空的宇宙真如无限趋逼。
在大乘佛教的空、有二轮之中,东方色彩浓厚的空宗较为注重纯粹的觉悟经验,而近于西方思维的有宗则更多留意自我由迷而觉的内在缘由__以个人悟性为观照依据那么赖耶不可不空,若欲探究觉悟的原因藏识又不能不有:应作如是观。
在印度佛学史上,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之间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界定各自的论域相互攻讦,永无息浄之曰__玄奘在留学那烂陀寺的时候曾作《会宗论》以调和两家分歧,结果也无济于事。
熊十力的观念型态属于典型的以妙悟神解为特征的东方思维,是故对空宗破相显性的遮诠甚为推崇而于有宗成立赖耶的深意却无所契会。
《新唯识论》研究·导言(一)
《新唯识论》研究·导言(一)十九世纪西学的东渐激起中国文明内部与之性相略类的一些学术流派在沉晦多年之后的复兴──民国时期的唯识学运动即为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事例。
唯识学源于雅利安人聚居之西北印,以讲求因明、注重论典著称,和欧洲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
历史上的有宗诸师在消化南方般若1思想的基础上对小乘一切有部2的法相观待学说加以改造,成立了这门学问,其特点在于结合下意识心理结构的分析说明意识层面在自我由迷而觉的转依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境相──可以说不至有宗无以见印度哲学的庙堂之美、百官之富。
唐代初年玄奘大师历尽九死一生,终于将这门义理丰赡的学问完整地带回中国,由其弟子窥基成立了隋唐佛学的重要支派──慈恩宗。
与一起手便是菩萨地3以上觉悟之境的台、贤、禅三家相比,慈恩家更多地关注人生境界随修行之深入逐地向上超拔的过程4以及与之相应的自我由迷而觉的内在缘由,故而其学说最富理论纵深。
后来随着中国社会“南朝化”的趋势,华美雄奇的唐型文化渐为灵秀淡雅的宋型文化所取代;与之相应的是注重当下顿悟之纯粹经验的南禅开始成为佛学的主流,而曾经在北中国盛极一时的唯识学也就因之沉晦达千年之久。
宋平子诗云:“宋后魔禅亡义学,欧西切讲振华风。
大师幸可扶桑觅,灵境嗟曾禹域通。
”5到了晚清的时候,发强刚毅有如当年之奘师的杨文会居士从东瀛觅回中土久佚的法相论疏,重新加以校勘刻印;而他的弟子博学笃志有如当年之基师的欧阳渐居士则继之创立支那内学院,重振慈恩宗的义理规模。
熊十力早年在内学院受过唯识学的系统训练,这是后来成立新唯识论的学问根基;所以当他讲起奘师、基师,讲起他的老师宜黄大师的时候,总是怀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但是对于一个原创性的思想生命来说,前人的学问永远只是营养自身的养分而已;有一天当这生命终于从永久的休眠状态中苏醒的时候,源远流长的东方思想史也就因之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标志着熊十力哲学之成熟形态的《新唯识论》文言本刊印于一九三二年,而内容更为丰赡的语体本三卷直到一九四四年才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第一卷。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新唯识论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新唯识论
新唯物论具有切实性及重要性,它是近代思想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近代
社会研究和新型社会变革的一个基础理论。
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思维活动,深刻
地改变了社会观念,对推进了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新唯论以唯物论为主要内容,认为世界存在着一致客观实在,以它作为唯一调
节社会运动的基本原则,主张物质一切,鸿沟所以,新唯物论有效地弱化了宗教和神学之
类的超验观念,赋予了人类解决客观问题的实力,清除了思维和实践发展的障碍,为现代
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唯物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和社会观念,既反对了宗教和
传统思想的保守主义,又直接驱动了现实的社会变革。
它的思想影响了18世纪的人文主
义和19世纪以后政治和社会阶层的发展,重新定义了现实世界动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
对事物存在形式的理解,促进了近代社会发展。
最后,新唯论注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物质社会之间的联系及物质和意识交织,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使近代文明的出现具有科学性。
中国新唯论家们从客观
规则出发,将其引申出了社会行动的法则性,对我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新唯物论具有切实性及重要性,它不仅为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社会变革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人类对事物客观性的认识,使
人们在解决复杂客观问题时,有了有效的助力。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言
唯识
甲境本
文本
浙江
唯识
唯识
明宗
功能
成色
内容摘要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十月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发行。
读书笔记
如果有了解自己的强大愿望,那么《新唯识论》应该就是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
作者介绍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 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与其三弟子 (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1949年以后,以特 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因文革期间患肺炎而心力衰 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 坤衍》等书。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 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目录分析
绪言
内容简介
部甲(境论)
精彩摘录
这是《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
《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摘要翕辟论是熊十力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熊十力体用哲学的枢纽。
本文主要依据《新唯识论》删定本,来展开对其翕辟论的阐述,之所以选定《新唯识论》删定本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系列著作一般被认为是其哲学的代表作品,另外改定于其晚年即1953年的删定本则更可视为代表中的代表了。
本文先从《新唯识论》哲学创造的背景开始,指出其哲学的创造过程,既与这一时代发展相关联,又与其自身人生转变相呼应。
接着从翕辟与心物论的关系着手,指出其与传统心物论既有相类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
熊十力把“翕”假说为物,“辟”假说为心,既然是假说,说明两者并不等同,本文从构成粗显物体的物自体——物质微粒“翕圈”和对作为现象存在的粗显物体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解读“翕”,又从作为有机体的心灵和作为一种创造、主宰的功用两方面来解读“辟”,还从两者作为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关系角度来解读。
最后从翕辟与体用的关系来看,从用上命名的本体“恒转”是通过一翕一辟的互动来实现,而作为本体的“本心”,则是“辟”势的一种提升。
本文正是通过对翕辟的解读,为研究熊十力的体用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翕辟;恒转;本心;心物论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Xi and Pi Theory(翕辟论)in Hsin weishih lun(新唯识论)AbstractXi and Pi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siung Shih-li’s philosophy, which also is a key poi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Hsiung Shih-li’s Original Substance and Function Philosophy.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Xi and Pi Theory mainly based on the revised edition of Hsin weishih lun. The reason why this paper choose the revised edition of Hsin weishih lun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at Hsiung Shih-li’s Hsin weishih lun series have been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is philosophy, besides, the revised edition which had been revised in his later year, 1953, can be considered as better representatives.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philosophical creation of Hsin weishih lu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its philosophy i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lso in response to his own life changes.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 and Pi and the Heart and Material Theory,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Hsiung Shih-li made a hypothesis in which Xi is regarded as material and Pi is regarded heart, however, since it is a hypothesis, it indicates that the two are not the same. This paper interpretes Closing from two perspectives, namely, the particles of matter, “Xi Circle”, which is the thing itself that forms rough objects, and the cognition of rough objects which exist as phenomenon; and interpretes Xi from two aspects as well, namely, the heart which acts as organisms and the function which serves as creation and domination;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 two opposing sides as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 and Pi and Original Substance andFunction, noumenon from the function’s point of view is named “perpetual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achiev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Xi and Pi, but the “Conscience”, which is the noumenon, is a kind of upgrade of Pi.It i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Xi and Pi that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Hsiung Shih-li’s Original Substance and Function philosophy.Keywords: Xi and Pi; Perpetual Transformation; Conscience; Heart and Material Theory目录一、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创造的背景 (1)(一)时代背景 (1)(二)心路历程 (4)(三)《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7)二、翕辟与心物 (9)(一)“翕辟”的来源 (9)(二)“翕”与物 (10)1. 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翕圈” (11)2. 作为被认知的粗显物体 (12)(三)“辟”与心 (15)1. 作为生机体心灵之“辟” (15)2. 作为主宰、创新功能的“辟” (16)(四)“翕”“辟”的相互关系 (18)三、“翕”“辟”与体用 (21)(一)“恒转”与“翕”“辟” (21)(二)“辟”的提升与本心 (24)四、结语 (28)参考文献 (30)致谢 (31)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32)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界,熊十力和冯友兰无疑是等量齐观、最具原创性的两位哲学家。
《新唯识论》与唯识旧师心性思想比较研究
《新唯识论》与唯识旧师心性思想比较研究《新唯识论》与唯识旧师佛学思想的分歧一直是近代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围绕体用论、染净观、心性论与功行论展开,从二者在“五法三自性”上的分歧着手,对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唯识旧师之间的争论与分歧进行梳理与论述。
首先,在体用论上,《新论》与旧师对于五法中“真如”与“正智”的关系有争议,《新论》主张智如为一,体用不二,而旧师则认为体与用、智与如皆是能与所的关系,不可淆一。
在染净观上,《新论》批评旧师种子说,并认为三性中的“依他”应当去除,另立“能习”作为染净观。
而旧师则认为依他性是染净的依托,如果去除依他性,则染净无有所依,没有染净就没有了转依根据。
在心性论上,《新论》主张性觉,认为本体自性菩提,生生不息,自明自觉。
旧师则坚持性寂,本体自性清净,但非自性菩提。
在功行论上,《新论》主张返本,性智、量智二者并重思修交尽。
旧师则主张闻熏与转依,修行必须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转识成智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唯识论》研究·第四章功能-“熊十力由佛归儒的思想经历与其刚烈率直的个性密切相关,除了性格的因素之外还有东亚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的作用。
我们知道佛教在极盛时期曾经弥漫从葱岭以西至大巽他群岛的广大地域,而当其信徒将手执利刃的伊斯兰征服者视为幻有之时,就只有向亚洲大陆东部节节退缩。
东方各民族在接受佛教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深染沉湎个人内心之“印度病”,从而丧失了直面现实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直到十九世纪西方帝国主义东渐之后才逐步由萎靡不振的状态中苏醒过来。
在熊十力批判佛学之差谬的激烈的言辞背后饱含一个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于国族衰弱的深沉的忧患。
“空宗这种破相显性的说法,我是甚为赞同的。
古今谈本体者,只有空宗能极力远离戏论。
空宗把外道,乃至一切哲学家,各各凭臆想或情见所组成的宇宙论,直用快刀斩乱丝的手段,断尽纠纷,而令人当下悟入一真法界。
这是何等神睿,何等稀奇的大业。
我和空宗神契的地方,前面大概说过了。
但是,我于空宗还有不能赞同的地方。
这种地方确甚重要今当略说。
空宗的密意,本在显性。
其所以破相,正为显性。
在空宗所宗本的经论中,反反复复,宣说不已,无非此个意思。
然而,我对空宗颇有一个极大的疑问,则以为空宗是否领会性体之全,尚难断定。
空宗诠说性体,大概以真实,不可变易及清净诸德而显示之。
极真极实,无虚妄故,说之为真。
恒如其性,毋变易故,说之为如。
一极湛然,寂静圆明,说为清净。
……本来,性体不能不说为寂静的。
然至寂即是神化,化而不造,故说为寂,岂舍神化而别有寂耶?至静即是谲变,变而非动,故说为静,岂离谲变而别有静耶?夫至静而变,至寂而化者,唯其寂非枯寂而健德与之俱也,静非枯静而仁德与之俱也。
……谈至此,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总觉不能无疑问。
空宗于寂静的方面,领会得很深切,这是无疑义的。
但如稍有滞寂溺静的意思,便把生生不息真机遏绝了。
”73空宗破相显性的观法无非是以当下顿悟超脱遍计所执自性,从而证会作为本我的纯白之意。
印度佛家首先在禅定的过程中将实在论见地还原为现象学观照,当空去五识身在意识宇宙的幻影后又以遮拨现象的空观泯灭遍计所执的法我:所谓“由人空而法空”。
心上现起“我要回家”的念头时,作为习心的内自我俨然以五识身自居,好象真要回到外境的某个处所似的――而意识之自证分却告诉“我”此念无非内心的屏幕上所现起的名言,而证自证分更使主体了悟所有的念虑皆为纯白之意的某种幻变。
印度人严格按照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步骤循序渐进,而中国人则因对小乘兴趣缺缺总是绕过现象学观照,由实在论见地一步抵达觉悟之境――此为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的根本歧异所在。
在熊十力看来,空宗的修行偏枯而无生趣,未必涵盖性德之全,只有立足思惟不断的醒觉状态才能把握本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复杂面相。
《楞伽经》上说,“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74渊深莫测的藏识海原本水波不兴,而当狂风骤起之时即刻识浪汹涌、心潮起伏――昂扬的辟势与凝敛的翕势相互配合,卷起千堆雪。
遍计所执之“我”平常无非翻上意识层面的水沫浪花而已,只有当其潜入大海深处,与赖耶的本有种子合二为一的时候,方能领略所谓“至寂即是神化、至静即是谲变”的高远意境。
“总之,我们体认所及,确信得性体原自是空的,诸法一相,本无相故。
性体原自是寂的,本来清净,不容增减故。
我们玩味佛家经典所说,便觉得佛家于性体之空寂方面确是有所证会,但因有耽空滞寂的意思,所以不悟生化。
或者,他们并非不悟生化,而只是欲逆生化,以实现其出世的理想。
推迹他们的本意,原来是要断除由生化而有的附赘物。
这种附赘物,本是无根的,而确足以障碍性体。
他们要断除这附赘物,乃不期然而然的至于逆遏生化了。
”75前面说过在熟眠位所经验的心体只以无知之知证会无相之相,而当其受到感性经验的薰染之后即因迷失自性而生种种虚幻分别” 。
由新薰种子带来实在论见地造成凝敛的翕势,使“我”认同外在的五识身从而沦落高等动物所栖之“现象界”;寂而能化的心体则相应地产生了与之逆反的昂扬的辟势,表现为高尚的下意识冲动或者意识现象背后的能动势力。
佛家只要空去感性经验以证会无知无识的心体,因而也就无缘领略两仪状态下生机勃发的精神活动。
“综前所说,吾与印度佛家,尤其大乘空宗,颇有异同,已可概见。
至若有宗持论,本欲矫空宗流弊,而乃失去空宗精要意思。
此亦可谓不善变已。
今当略论之如后。
有宗之学原本空宗,而后乃更张有教,以与之反。
……可见有宗亦谈空寂,但其着重点毕竟在显真实,遂乃别具一种面目。
学者将有宗重要的经论,任取一部来玩索,便见得有宗立说之旨与空宗正是两般。
我们要知,本体是真常的,故名真如;是无相的,是离染的,亦说为空寂。
不见空寂而谈真如恐堕取相,而非证真。
重显空寂又惧末流将有耽空滞寂之患。
空宗首出,故以破相而显空寂。
有宗继起,乃不毁法相而说真实。
……然复须知,佛家自小乘以来,于体上只说是无为,决不许说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们佛家是离用谈体。
……从小乘以来,都是根据释迦说五蕴等法,此即是一种剖解术或破碎术,把物的现象和心的现象,一切折散了,便无所谓宇宙。
……及至大乘空宗,便说得彻底了,他们所以遮拨宇宙万象,虽是用意在破除相缚以显真如,然亦由其不许说本体是生生化化的物事,而只许说是无为的,无起作的。
……大乘有宗矫异空宗,颇谈宇宙论。
但是,他们有宗将宇宙体原与真如本体,却打成两片。
此其根本迷谬处,容后详谈。
有宗所以陷于这种迷谬不能自拔者,就因为有宗谈本体虽盛宣事实,以矫空宗末流之失,然亦以为本体不可说是生生化化的物事,只可说是无为的、无起作的,因此他们有宗所谓宇宙,便另有根源。
”76空宗的旨趣在于现在有,而有宗则要兼容三世有;两下一重顿悟一重渐修,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唯识学思想系统内部的严重混乱。
如果仅以当下解脱为依归则万有无非梦幻泡影,若欲满足死后解脱又须认可实在论见地以安立三世轮回。
在佛学思想史上,难陀的“无相唯识说”由于般若思想的影响较为偏向当下解脱的诉求,真谛的旧译与之相近;陈那的“有相唯识说”则因有部旧义的约束更多侧重死后解脱的满足,玄奘的新译乃其流衍。
奘师在圆寂之前曾发愿往生兜率天上奉事弥勒,此为有相唯识一派在思想上的必然归趋。
空宗虽说在践履上有耽空滞寂的毛病,然其思想体系本身却无懈可击,而有宗则要同时满足当下解脱与死后解脱的需要,故而只能在理论上牵补架漏以自圆其说。
除了空宗之外,小乘有部也是有宗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渊源。
一切有部在原始佛教五蕴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思想史上最早的现象学方法,然虽空人我而法我不空,其终极境界依旧不出定学的范围。
熊十力每将印度法相观待学说拟为宇宙论,实则其本来面目乃是在禅定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境相的实录。
有宗诸师在消化般若思想的基础上对小乘的现象学观法加以改造,由定发慧,最后在经历转依之后证得法我皆空的宇宙真如。
“五位百法”77中的“真如无为”代表了大乘的圆成实自性,只有在吸收空宗破相显性的观法之后方能臻于如此觉悟之境。
至于唯识家分析深层心理结构的种子说则更属前无古人的创新,熊氏对此似乎没有相应的契会,所以只是一味地从纯粹的觉悟经验出发否定其思想观念。
“有宗在本体论上始终恪守小乘以来一贯相承之根本义,即本体不可说是生生化化的是也。
有宗虽自标异空宗,而这种根本的理念仍与空宗不异。
所以本论和有宗在本体论上的见地,也是不能相同的。
本体是绝对真实,有宗云然,本论亦云然。
但在本论,所谓真实者不是凝然坚住的物事,而是个恒在生生化化的物事。
唯其至真至实,所以生生化化自不容已。
”78新唯识论代表了一种与旧唯识学迥然有别的心理经验,一为外张型一为内敛型,二者实际上都是真实无妄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个人而言不能因为自己有了某种心理经验即以之为据否认别人可有与之相异的另一类型经验。
佛学的旨归在于个人灵魂的解脱,儒学的究极则是完美的政治秩序――新论之所以将本体理解为生生化化的物事,实与王官文化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熊十力在本章的结尾将新旧唯识论作了一番简别。
“本论从用显体,即说本体亦名功能。
但是,有宗建立种子,亦名功能。
自无著创说时,即以功能为现界或一切行的本体。
无奈他们有宗将能(功能)和现(现行)分成二界,不可融而为一,易言之,即是体用截成两片。
”81有宗的种子说乃是一种深层心理结构的理论,因而只能凭藉意识的直感加以虚拟,而无法为心理描述所验证。
旧唯识论成立本有、新薰种子:本有种乃是作为人之类存在的纯白之意,新熏种则为下意识经验结构所含藏的先前的感性经验和意识内容。
有宗的殊胜处正在于结合下意识心理结构的分析说明意识层面的转依过程,熊氏对此并无深切的体认,是故每以构造“二重本体”的论断批判与其思惟习惯迥然有别的唯识家。
新唯识论的“本体”从表面上看似与旧论的本有种相去不远,实际上所谓即用显体之“体”与当下的心理经验密不可分,并非出于静态的虚拟。
当意识之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同时醒觉时,“我”即由生起现行的能动势用上证会恒转。
而新薰种也相应地由旧唯识论中能动的功能蜕化为新论中的被动的习气。
我们应当切记熊十力所讲的功能与习气并非储藏于下意识种界的粒粒分明的种子,而是由内心直觉所感知的辟势与翕势之具体落实。
在新唯识论的系统中,功能乃宇宙本体或者本我(就其能动的势用而言),性质清净不断;而习气则是积存的种种造作之余势,性质兼具染净而可断灭。
功能为习气之主宰,习气为功能之资具――二者相反相成,如月印万川般现起分殊的意识现象。
只有即迹象而识真常,方能穷神知化,在生生不息的大用流行中发现人生的真谛。
[注释][71]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63页。
[72]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77-379页。
[73] 见《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只有当第六意识以自证分证知自身时才会呈现藏识海上识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74]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93页。
[75]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404-409页。
[76] 一、心法(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有法(五十一,共六位):1.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2.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3.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忱、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三、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四、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事想、名身、文身、句身、生住、老、无常、流传、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