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传承的责任。
中国书法的发展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那么,这应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中国书法的发展有责任加大推进向世界人民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的进程。
“代表作”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特别是在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是后申遗时代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同时,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而应该强调和强化与历史的一脉相承。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
坚持“非遗”原则,并不是完全排斥书法的艺术创新,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因此,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书法史中的体裁史、人物史、书风史、书论史、断代史、通史、简史、专史(碑史、帖史)等,都应有专门的研究,汇聚成与书法史本身一样辉煌的史学史书著述。
应当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钢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最近的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我们的国学也在百余年间被西学和新知全面取代,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2024年浙江省“山海联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2024年浙江省“山海联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诗意是一种人生境界和态度,看似(piāo miǎo )_________难以言,实则生活处处寻.。
我们乘.着诗词的翅膀,穿越(千古江山/千山万水),百年悲欢,相遇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时刻,品味命运(diē dàng )_________酝酿的诗意……同学们,让我们怀揣诗意,发现诗意,行走在奋斗的途中,在快节奏的当下不忘那一份内心烟火。
1.开场白中有两处只标了拼音,请你帮忙写出相应的汉字。
2.开场白中加点的“乘”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chéngB .shèng 3.请帮助小组成员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处,并说明理由。
4.小组成员发现开场白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改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寻”与开场白中的“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飞来山上千寻.塔 B .寻.向所志 C .寻.病终二、名句名篇默写6.请结合主题,将下表中空缺处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三、名著阅读7.在文学作品中遇见人生百态,“苦难”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请结合《骆驼祥子》和《简·爱》,补全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四、文言文阅读【甲】游黄山日记后[明]徐霞客初五日,平明①,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
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
别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
既陟⑥而磴⑦绝,疑而复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
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
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
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
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
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
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华东师大版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华东师大版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当代诗歌有过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它以囊括了当代生活的胜利和挫折的全部丰富性而宣告这一发展的极致。
这一诗的时代因历史原因而消隐。
之后,迎来的是全面更新诗歌的新的诗潮的兴起。
新诗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诗的朦胧性的呈现,是触发诗坛情绪激动的动因之一。
这原是现代艺术潮流中并不新鲜的话题,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对此都有过精彩的论述。
他们确认准确的描绘并不等于真实,描绘可见的东西并不说明艺术家的独创;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往往说明才能。
至于诗的主题的模糊性和多重性,更得到现代科学的有力佐证。
科学的发展启示我们,对象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有难解之缘。
系统科学承认,凡与人有关联的各种系统,均存在模糊性。
当代诗歌既然把人的复杂存在作为表现的基本对象,诗作为人的复杂精神的对象化,当然就具有朦胧的特性。
封闭的时代业已结束。
随着时代的开放而来的,必然是艺术的开放。
陌生的、让人惊诧的“古怪”诗风的出现,使许多诗失去传统的明朗色调,而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氛围。
诗变得费解或不可解了。
它意蕴甚深却不求显露;它适应当代人的复杂意识而摒弃单纯;它改变诗的单一层次的情感内涵而为立体的和多层的建构。
模糊性使诗歌的错综复杂的内涵的展现成为可能。
急速的节奏,断续的跳跃,以及贯通艺术诸门类手法的引用与融汇如电影蒙太奇的剪接与叠加,雕塑的立体感,音乐的抽象,绘画的线条与色彩。
这些“引进”,都使新诗艺术有一个突进的扩展。
这更加重了这些新诗潮对于已有新诗的挑战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8分)文学之美,在于用美的心灵,写出美的文字。
美在卓越的建筑人文,古pǔ美观的赵州桥、①()的苏州园林、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无不流露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美在严谨的科学探索,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寻觅.丰富的生命历程;美在繁华的市井风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内hán,表达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给加点字注音。
(2分)①不朽.②寻觅.(2)看拼音写汉字。
(2分)①古pǔ②内hán(3)根据语境,为空白处①选择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惟妙惟肖B.自出心裁C.妙手偶得(4)文中划线句的句子成分和主干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中国人民”修饰“智慧”,充当状语。
B.句子的谓语是“流露”,“无不”起修饰限定,充当定语。
C.句子的主语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D.主干可以提取为“赵州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纪念碑流露智慧”。
【答案】(1)xiǔ mì (2) 蹒朴 (3)B (4)D【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根据积累作答。
不巧:永远不可磨灭。
“朽”读作“xiǔ”;寻觅:寻求;探索。
“觅”读作“mì”。
(2)本题考查字形。
根据积累作答。
古朴: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pǔ”写作“朴”;内涵:指内在的涵养。
“hán”写作“涵”。
(3)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与语境不合。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
与语境相合。
妙手偶得:指诗文创作过程中,技能高超的作者常因灵感突发而得到意外的成功。
与语境不合。
故选B。
(4)本题考查句子成分有关知识。
A.有误,“中国人民”充当定语。
B.有误,“无不”充当“状语”。
C.有误,主语是“赵州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选D。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武术《武林雄风》中舞美的变换与动作招式的变化相得益彰....,真实展现少林武术的精气神。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集体练习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
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
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
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
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
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
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
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
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任何事物,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材料二: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陕西省宝鸡市2024-2025学年初三语文试题二模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2024-2025学年初三语文试题二模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健康休闲是一种以恢复身心健康状态、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的闲暇活动”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休闲是活动”。
B.我们学过不少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
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
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生死可同。
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亦无差。
”由此可见梁山好汉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暴安良,行侠仗义。
虽是异姓,但亲如兄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义”。
D.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
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二十的成年男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被统治者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C.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他的《格列佛游记》《海底两方里》《神秘岛》这三部曲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不仅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它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D.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2024年春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 分)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悄然(qiāo )荒谬(miù)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B.要塞(sài)瞥见(piē) 仲裁(cái )歼灭(qiān)C.翘首(qiáo )荇(xìng)寒噤(jìn)寒颤(zhàn)D.屏息(bǐng )诘问(jié) 教诲(huǐ)素湍绿潭(tuān)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曾国藩为挽救大清危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B.在这个购物一条街上,各种品牌鳞次栉比,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C.主动认罪与被动认罪虽然最终的结果相同,但是认罪的动机却南辕北辙。
D.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数日降雪之后,浙江乌镇景区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呈现出“冬日雪乡”,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C.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 ,使我重新认识了“虎爸狼妈”的必要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青岩古镇入选‘中国古镇’特种邮票。
”句中“入选”和“邮票”依次是动词、名词。
B. “新闻阅读”“百鸟朝凤”“殚精竭虑”依次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消息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新闻特写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D. “盲人女教师刘芳就像一朵开在大山深处的百合花。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5、给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分类投放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至关重要。
②究其原因,一是在垃圾处理上先分后混的收集方式让人们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二是缺乏相关知识,三是习惯问题。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十)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十)(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杨晓慧:在文学作品中,河流经常被比作母亲,作为一种“养育者”的形象被歌颂。
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熊召政:我大概是201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
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
我讲了长江流域的屈原、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代表,以及伏尔加河旁边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例子。
我们都是受河流养育的。
从我自身来讲,小时候坐在家乡的小河边,我常常想入非非:从飞鸟虫鱼到日落月起,我想象它们的语言、它们的亲人、它们归家的路。
我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长江情思》:“长江啊,在你两岸的青枫林里,7繁衍出多少淳朴的子民?……我有幸在你一条支流的边上降临人世,/呱呱坠地,就闻到你波涛远荡的芬芳……”表达了我对长江无比崇敬的情怀。
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
杨晓慧:正如您所说,河流不仅供养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
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差异?熊召政:我们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长江从三江源出发,由西向东流,最后流入太平洋。
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江苏省南通市2024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2024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起,大自然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发出种种警示。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起、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促使我们思考并回到那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境遇之中:人与自然究竟是何种关系?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相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给自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得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树立新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支撑。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转变以往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才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团结协作,坚持公平正义、共同但有区别、多边主义的原则,言而有信。
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更要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凝心聚力共谋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课题中,中国从未缺席。
比如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开始逐步下降。
碳中和则需要在特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去除量达到平衡。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过渡期少则“45“年,长则“70年。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三)(解析版)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E级检测题(三)(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
“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
“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
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
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是在数量比例上所现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
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必修4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五含解析

专题检测(五)题组一最新题型练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世纪80年头以来,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驾驭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部分文艺指责工作者用从西方干脆“拿来”的新颖概念和指责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指责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
A.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指责,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成为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很大程度上驾驭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指责,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解析:B项,“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搭配不当。
C项“驾驭……方式……实践”搭配不当。
D项,语序不当,“影响了”应移到“很大程度上”之后。
答案:A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挚友就是我可以与其坦诚相对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畅所欲言。
最终,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抛开遮掩、客套和深思熟虑。
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A.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B.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C.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D.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解析:“只有……才”强调的是条件的唯一性,呼应前一句中的“最高尚”;“追求”与“遵从”是选择关系,二选一,中间应用“或”。
2020届长郡中学高三第1次月考试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姓名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语文
得分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道小题时量!$"分钟满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身平凡但挚爱诗歌的选手的故事,,"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岁的内蒙古农民
王海军'文中写道,(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
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
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
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 递 了 温 暖 与 感 动' 网 友 (红 松 林 海 )表 示,(一 些 选 手 的 坎 坷 人
1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年#月&日!有删改-
材料二除了武亦姝这样 的 (才 女 型 )选 手 成 了 新 晋 (网 红 )#许 多 参 赛 选 手 凭 借 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观
察者网推出文章$她出现在昨晚*中国诗词大会+上#诠释了真正的诗意%#介绍了两位出
面有所减弱#价值有限$
*'材料三认为文化综艺类节 目 的 受 众 范 围 仍 然 有 限#因 此 对 文 化 综 艺 类 节 目 的 大 火
持谨慎态度#这与材料一)二的看法有所不同$
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走进·互联网时代(39分)【第一站:互联网+云技术】(6分)近年,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云上演出”纷纷亮相,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甲】(A.张目结舌 B.眼花缭乱)。
“云录制”“云互动”等科技手段,不断刷新观众对“云魅力”的认识。
科学家们dānjīnɡjié lǜ( ),数字技术发展和媒体迭代,让“云艺术” 乙(A.势不可挡 B.锐不可当)。
“云”技术正在“扩容”文艺生态。
如何更好地发挥云技术的积极作用,让文艺繁荣发展具有lián mián bù duàn()的动力,我们拭目以待。
1.小深在摘抄这段文字的时候有几个词语不会写,只好用拼音代替。
请你根据拼音,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
(2分)dānjīnɡjiélǜ() lián mián bù duàn()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2分)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3.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句子的主干”的知识,请你运用这些知识,提取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主干。
(2分)【第二站:互联网+艺术馆】(4分)清明假期,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
班里准备开展“‘红飘带’红色文旅”主题活动,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品味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
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4.班委会拟写了一份到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参观的温馨提示。
其中有两处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2分)温馨提示①请同学们明天上午在学校门口集合,乘车前往艺术馆参观。
②乘车系好安全带,不把头、手伸向窗外。
③排队入馆,有序观看。
不拥挤推搡,防止不要发生安全事故。
④保持场馆整洁。
不带零食进入场馆,不乱丢垃圾。
⑤保持场馆安静。
文明观看,不高声喧哗。
⑥尊重演员表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2022届新高考语文(含答案)

2022届新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
据《周易》载,早在上古伏羲时代,就在天、地、人三才万物之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并根据“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基本思路,始作“八卦”,初创了中华文明。
《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
后来,“比兴”含义逐渐变化,多转指诗篇命意的讽喻作用和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成为《诗经》学的概念。
《礼记·春官》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
中国最早解释诗歌章句含义的学者当是东汉时期的王逸,其代表作是《楚辞章句》。
他在《离骚经序》中,对楚辞创作中所采用的比兴隐喻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在这种比兴理论的基础上,王逸建立了一个“香草美人”的楚辞阐释系统。
这个系统虽然沿用儒家对《楚辞》的研究手法,难免有偏颇之见,但对后世直至今天仍有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和钟嵘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
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
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3月特色班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0年3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
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
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
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
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
山东省烟台市2024年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年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认为真正的本心是“虚静”“无事”“空”。
中国人更多地用镜子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的,即是说。
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
进入现代,我们热烈地讨论“自由”“人性”和“独立人格”,但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人之镜”的根本颜倒,终将只是过眼烟云。
所谓根本的频倒是指:不再仅仅把人心看作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的“明镜”,而是要能动地从外部世界中去获得自我的“确证”。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
从这里产生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反思”学说。
“反思”(reflexion),也就是反映、反射,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种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检查自己干净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尘,而是从对象上回过头来思索自己的本性。
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
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
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
伶官传序

总结:
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
庄宗复仇灭敌——成则由人 (照应“得”) 庄宗身死国灭——败也由人 (照应“失”)
人事(对比论证)
庄宗得天下—— 接受使命,奋力作战,最终消灭仇敌, 建立后唐。(忧劳) 庄宗失天下—— 宠幸伶人,不思进取,最终身死国灭。 15年辛苦建国,3年灭国,(逸豫)
总结:庄宗得、失天下都是因为自己在 政治上的作为,都是因为“人事”。
本文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 对比论证 引证法
事例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在具体选材上,以“晋王三 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 如何理解?
伶官传序
欧阳修
练一练:这些词,你掌握了吗?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此三者,吾遗恨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பைடு நூலகம்溺
议一议:
主要事件
接受三矢,聆听父命 破幽州,虏刘仁恭,灭燕 破开封,致使梁末帝君臣自杀,灭梁 身死国灭
庄宗 得天下 失天下
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在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 说是因为后宫人数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ye) 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致使军士妻 女逃亡达数千人。
伶官郭从谦率部叛乱,庄宗被流矢击中,崩。五坊人 善友,集乐器在庄宗尸体上,发火焚之。自己的嫡亲 子孙全部被诛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
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
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
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
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
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
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
元明也是如此。
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
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
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
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故,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B.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两个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C.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D.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1.A 解析:A项,不合文意,“不是真正的史书”错,原文说的是“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
2.C 解析: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文章是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这才是这篇文章的论点。
3.D 解析:“自觉选择”错,晚清诗人的含蓄诗风与文字狱的政治背景有关,并非自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