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与表达效果。
2、了解作家作品,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情情。
【学法指导】表格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
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革命的大好形势,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背诵全词。
二.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壮阔深沉的意境。
②从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中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导学流程:1.知识链接▲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2.写作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①.利用工具书正音。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预习案【知识链接】(一)关于词的常识1、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2、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
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二)背景介绍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题目简介】“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为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自主预习】①沁园春(qìn)②峥嵘岁月(zhēngróng )③百舸争流(gě )④怅寥廓(liáo )(kuò)⑤挥斥方遒(qiú )⑥浪遏飞舟(è )课堂案【整体感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别找到统领上下片的关键字词。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
(2)诗歌语言特点分析。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字典,解决诗中的生僻词语。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小组讨论:(1)小组内讨论诗的韵律特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结构特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写作练习:(1)学生模仿诗中的语言,写一段描写家乡的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尝试运用诗歌的语言。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我们旨在深入领会词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豪放情感。
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把握词人对长沙秋景的细腻描绘,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要通过品味词人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豪放中不失细腻、激越中蕴含深沉的艺术特点。
最后,要能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革命豪情和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词中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这需要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其次,词人的豪放风格与深沉情感交织,需要通过细致品读来体会其艺术魅力。
此外,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出的革命豪情和爱国情怀,也是学习的重点,需要深入理解和感受。
最后,对于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也需要进行学习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这首词的艺术价值。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中展现作者对国家命运深沉思索的句子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出万千山峰被红色覆盖,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景色壮丽迷人。
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了秋水澄澈,江面上千帆竞发的场景,充满生机活力。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奋飞、迅猛有力的气势,“翔”字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文本解读《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春季所作,分前后两篇,前一篇“沁园春·雪”是在北平所作,后一篇“沁园春·长沙”则是在湖南长沙所写。
本文主要分析《沁园春·长沙》。
1. 诗歌基本信息《沁园春·长沙》分上下两篇,下篇原题“沁园春·雪次韵”,共分五句,每句十一字。
整篇诗歌形式为“词章”,即类似于辞章,结构比较严谨,采用什么叫什么的手法对情感和思想宣泄具有显著作用。
2. 诗歌主旨《沁园春·长沙》的主旨为表达作者爱国之情,感慨祖国民族加速崛起,同时表达自己理想远大,准备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决心。
3. 诗歌思想内容(1) 雄心壮志。
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提出独立于俗俗之中,秋晨时思侣、联想江北,那是秀美壮阔的地方,再将思绪放回到长沙橘子洲。
表明作者雄心壮志,心系家国,既非流俗,又有情怀远异。
(2) 振兴中华。
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展现了祖国秀美多彩的山水景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之景。
(3) 对民族意识的认同。
第三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达自主意识、探索自然的兴趣和了解、自由的范围的思想。
(4) 反对封建制度。
第四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天下大势和时代潮流感到震撼,并对旧世界和新兴世界的对比现状深感慨叹,表现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思乡,生活的期望。
(5) 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
最后一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深深吸入霜冷的空气后,回首往事,有思归之意。
去年这个时候,与那些志同道合,有过较好的时间,有过思想共鸣,所以称为“百侣”,寓意着美好的伙伴关系。
最后强调自己一只小小的,曾在红旗看台上跃跃欲试,今天要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大事和自己工作的事,成为社会、国家和民族需要带头的人材。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版)

文章内容梳理与结构分析
上阕
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 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
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版 )
汇报人:
2023-12-24
CONTENTS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活动安排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沁园春长沙》简介
文学背景
介绍《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 东及时代背景,阐述该词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撰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 思考。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记录学生表现
听讲专注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 是否认真听讲,对教师的讲解是
否有积极的反应。
互动参与度
记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 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分享
观点等。
笔记与勾画
检查学生的课本或笔记本,观察 是否有适当的勾画和笔记,以评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03
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思考和
见解,相互促进和提高。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练习题
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阅读相关诗篇,拓展视野
选择毛泽东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诗歌风格和 思想内涵。
撰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第01课时《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经过剖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2.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感觉诗人的广博情怀和革命壮志。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研究【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词”这类文学式样流行于五代,成形于唐,流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依据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由于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迈派两种。
(二)走近作者毛泽东不单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并且仍是一位优秀的圣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期间都有诗作,或抒怀或怀古或咏物,显现那汹涌澎拜、瞬间万变的世界。
有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走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张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足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弘大志向。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走开韶山前去广州,门路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烂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想往昔的战斗光阴,不由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壮河山的词.。
【预习检查】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百舸()怅寥廓()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解说以下加点的词语。
漫江:舸:寥廓:沉浮:峥嵘:挥斥:第1页共5页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击水:遏:【品读文本】(一)品读上阙,研究以下问题。
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光景(意象)来写的吗?意象:依据什么次序来描述的?5.试归纳上阙描述的光景的特色:、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同样,你能调整好并谈谈它的粗心吗?(二)品读下阙,研究以下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 长沙》教案(通用12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12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沁园春·长沙执教者:化州市合江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把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尝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育胸怀祖国的情感。
4、教学重点:1、品尝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育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尝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育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把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夫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夫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夫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发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概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统编版上册《沁园春 长沙》 导学案(无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1、阅读并欣赏诗歌,结合诗歌思考人生,想想“青春的价值”是什么?2、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或吟诵诗歌,把你对诗歌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同学间互相借鉴。
3、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首关于青春的诗,注意意象和语言的锤炼。
一、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预习案】一、背景知识1.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2.走进作者(预习抄写):毛泽东:3.有关文学知识介绍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2)词牌:又称词调。
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一、【课前预习案】预习内容:1、了解毛泽东,熟读毛泽东的诗词名篇。
2、熟读《沁园春长沙》,掌握基础字词.一、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题材开拓方面,他打破了历代诗词创作多以反映个人生活和思想情绪为主的艺术倾向,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创作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使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前人没有触及的新领域。
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有《毛泽东书信选》《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选》等。
二、写作背景——毛泽东在长沙的活动1、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2、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3、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4、“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5、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沁园春》导学案及答案解析

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培养诗词阅读能力: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抓“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理解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能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并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1、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一、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二、朗读本词,完成题目。
1.字音辨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橘.子洲()百舸.()怅.()寥廓..()携.来()峥嵘..岁月()挥斥.()方遒.()遒劲.()万户侯.()浪遏.飞舟()2.字形辨认侯()橘()竞()怅()伥()候()谲()竟()苌()账()稠()沁()雕()秘()绸()泌()凋()谧()3.识记文学常识①词兴于隋唐,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又叫“”“”“”。
②“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或“”;按段的多少又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③词按字数分为、、。
字数在58字以内,在59至90字,在91字以上。
④宋词有和。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合作探究】1、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2、.词中“看”字统领了下面的几句?请找出这几句中最有张力的字或词,并作解释。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进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力量培育目标1.训练同学诵读力量。
2.着重训练同学抓准词中意象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喜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日的一切,激发同学奋勉向上的热忱。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妙的。
缘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全都中突出了剧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喜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亮,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教导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精确精当。
【解决方法】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同学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学问。
【同学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预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老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争论。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1.抽查同学朗读,老师点评。
沁园春长沙历史导学案(教师版)

沁园春长沙历史导学案(教师版)
一、导学目标
- 了解长沙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 探索长沙市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 培养学生对长沙市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导学内容
1. 长沙市的历史背景
- 介绍长沙市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情况
- 简要概述长沙市的历史演变和重要发展时期
2. 长沙市的文化特色
- 介绍长沙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 引导学生了解长沙市的饮食文化、语言特色等方面
3. 长沙市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 列举长沙市的历史遗迹,如岳麓山、橘子洲头、五嶽大梧桐等
- 介绍长沙市的名胜古迹,如岳阳楼、黄花岗、故居等
三、导学活动
1. 学生小组调研:分成小组,调研长沙市的一个历史遗迹或名
胜古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并进行展示。
2. 历史人物讲解:学生选择长沙市的一个著名历史人物,进行
讲解和角色扮演,向同学介绍该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长沙市的一个历史
遗迹或名胜古迹,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四、导学评估
- 学生小组调研展示的内容和质量
-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讲解和角色扮演的水平
- 学生对实地考察的参与度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长沙市的历史背景和文
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本地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展示等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导学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专题一: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预习导航· 结合注释,初读词作,感受作品语言和情感。
·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2.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
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
1925毛泽东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3.1925年的世界和中国:1月6日,墨索里尼组建法西斯内阁,在意大利实现独裁。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青春激扬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意象的概念,能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品味意境。
2.体会小说在情节展开中塑造人物的特点,学习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于表达效果的作用,品味小说语言。
3.学习伟人先辈们爱国为民的精神,思考青春的价值,体会青春之美。
1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能正确背诵默写全词,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言和体会蕴含的情感。
2.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品味关键字词、意象的妙处。
3.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感受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品味关键字词、意象的妙处。
课前预习案一、预习指导诗词文体知识:1.形式特点(句式整齐,讲求韵律,反复等)2.表现手法(起兴、比喻、通感、拟人、用典、借代,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等)3.意象特点:意象选取(核心意象、意象组合方式、中心意象+密集的意象群),意象赏析的方法(修饰语、动态美、象征意义)4.语言特点:语序倒置、虚词成分省略、词性转变、语句凝缩、反常搭配(以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进行“陌生化”处理,使语言具有新意)。
二、文化常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组成:1.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2.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沁园春:词牌名长沙: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本词创作于1925年12月。
1925年2月,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
请用“∣”画出下面几个诗句的朗读停顿。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二)对《沁园春·长沙》中的有关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
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三)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四)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五)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十月)1)本词依长短来看,属(),从分段来看,是()。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地点(),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所嗅之气(),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心情。
3)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
()。
4)“寥廓”一词在《沁园春。
长沙》指(),在此处应指()。
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