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
![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001ac970f242336c1eb95e30.png)
改革不能忘本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横看世界各种不同制度的国家,每个政权都会进行很多次的改革,无论成功与否,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纯在某些问题的反映。
改革是为了使现有制度更加符统治者的利益,因此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统治者的改革必定会坚持原有制度基础,以保持利益的所有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制度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改革。
改革是为了让生产关系,也就是上层建筑,进一步地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经济基础的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上与时俱进,所以是制度上的完善和发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发展只有靠一个先进阶级推翻落后阶级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矛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社会矛盾,如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即改革了,某种意义上,此时的改革也就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社会主义我国来说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而且只有通过改革原有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通过改革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3860660912a216147929b1.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讲独立自主的(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3.方式,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及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不用打仗的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改革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错误的观点毛泽东未深入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3eb2a143968011ca2009104.png)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 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 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又 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情况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全面阐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 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稳发改 定展革 是是是 前目动 提的力
思考
• “毒奶粉”事件带给我 们的思索
(三)正确对待改革问题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改革;
二是借改革之名,走向资本主义,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
向。
改革是全世界的潮流,只有顺应 潮流,没有退路; 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思维,全 新的步骤继续推进改革;
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 革,也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 的改革; 全人民的改革,改革成果要为人 民群众共享,吸纳广大群众参与。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 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 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 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 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 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而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 ——邓小平 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c4deffc102de2bd9605888c.png)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
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改革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社会的每一方面都不能离开改革。
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e3f01706bec0975f565e266.png)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毛泽东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和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的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诸多矛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
枝末节的修补。
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https://img.taocdn.com/s3/m/2559c56e25c52cc58bd6be29.png)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摘要:70年代的中国由于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局势,开始了其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挽救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危机,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发展完善。
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
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最开始的改革,只是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为了挽救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和停滞发展的经济格局,所做出的一项努力。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又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在当时的形势下,产生了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象。
这项伟大的改革,又在无形中使这项初见成效的社会制度得到了最大的完善和发展,更加的适合了中国的国情。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既要有紧迫感,又不急于求成;既要坚定方向,又要分步实施,区别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pt课件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522d6c5a8102d276a22f96.png)
22
科学的定位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 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 较好。同时,又进一步 指出:“当然,指出这 些基本矛盾,并不就是 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 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 研究。”——《邓小平 文选》第2卷,第 181~182页
1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 认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
16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 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 式,但未具体分析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 题。
17
“今后在发展生产力 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 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 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 制度。”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 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 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 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 述
不同。
241页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应验:
@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改革。
@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 义方向。
13
中国的改革 同苏东改 革的区别
14
3、30多年的伟大历程证明改革开放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欧式别墅区一角。
1
本章节次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改革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2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相关链接:
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 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 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 革开放 历史新时期。从那时 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 波 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 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 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cc5c47631b765ce050814e6.png)
39.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这些国家后来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轨道,但其改革有着历史必然性。
这表明,当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就成为普遍性的现象。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偶然的。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其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优越,而是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体制。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类社会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即制度变革,一种是改革即体制变革。
在我国,制度变革属于第一次革命,体制变革属于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的任务是摧毁旧的社会制度,代之以新的社会制度,即以人民民主专政替代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替代私有制的统治地位;第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对僵化的传统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代之以充满活力的新体制,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改革是通过体制革命达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3)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毛概2重点课后题答案
![毛概2重点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a3a176b84ae45c3b358cc8.png)
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 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仅仅依 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2)工人阶级是从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是先进 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 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遵守法律,热爱祖国。它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 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又艰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四、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期背景下,不断壮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对促进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增进人 民群众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族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4)人民解放军是维护祖国和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一、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2)维护祖国统一、 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3)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凝聚亿万人的力 量,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4)应对来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 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二、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二者辩证 统一。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需不需要党,党在社会主义事 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 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第一,从国际上 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 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 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 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马原大纲新增点—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马原大纲新增点—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ea23e96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9.png)
此考点在2010年⼤纲中出现,2011年⼤纲中删掉,今年再次恢复并增补内容。
具体说来其内容主要是: 社会主义能够在改⾰中不断实现⾃我发展和⾃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运动发展的的内在要求。
在⼀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产⼒的发展⽔平不够⾼,新制度不够完善,⽣产⼒与⽣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部分,就中国⽽⾔,⼈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盾。
改⾰就是克服这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改⾰?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启⽰: 第⼀,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第⼆,要坚持改⾰的正确⽅向。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开放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必须把尊重⼈民群众的⾸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依靠⼈民、切实造福⼈民,充分发挥⼈民创造历史的作⽤。
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式和步骤。
改⾰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同推动上层建筑结合起来,必须把发展社会⽣产⼒同提⾼全民族⽂明素质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独⽴⾃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局,为促进⼈类和平与发展的崇⾼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要妥善处理改⾰、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的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产⼒,提⾼⼈民的物质⽂化⽣活⽔平。
改⾰是动⼒、发展是⽬的、稳定是前提。
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
要把提⾼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由⼴⼤⼈民共享改⾰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把改⾰⼒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起来,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d7993e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d.png)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开展?
从古至今,社会的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革。
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旧的统治阶级总是力图维护其统治, 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开展。
因此,只能进行革命,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为生产力的开展开辟出新的道路,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体是适应的,但依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的任务。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改革来解决。
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是社会开展的动力。
改革的目的,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通过改革打破那些束缚生产力开展的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机制,为生产力的开展开辟出道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开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
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再认识
![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a3f78c5a58da0116c174935.png)
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再认识摘要:本文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本质、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六个方面对改革的性质进行了再认识,而不是仅从改革是体制的变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说明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认为改革既是体制的改革,又是制度的改革,但不是根本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体制??中图分类号: 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5-0164-04改革一开始党就明确了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但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30来年的今天,还有人认为改革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穿着社会主义的鞋,走着资本主义的路,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行动上的资本主义,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对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简单地认为,改革只是体制的变革,不是制度的变革。
然而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身就包括了制度的变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变化,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呢。
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不仅有体制的彻底变革,而且有制度的全面创新。
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认识,并且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制度的变化,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道理,从而坚定人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ヒ弧⒋痈母锏哪谌菘矗?不是根本制度的变革,而是体制和具体乃至基本制度的变革?ジ母锸窃诩岢稚缁嶂饕灞局屎透?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合适宜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全面、深刻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的内容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一些基本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除了根本制度不能动摇外,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都是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予以变动的。
思考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思考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e6bcaf5195f312b3169a59f.png)
思考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教育部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特邀专家沙健孙在人民革命胜利以后所建立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般被称做人民民主制度。
就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来说,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国家结构形式来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在这种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种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
这种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使广大人民摆脱了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了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它保护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与以往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不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工具,而是保护广大人民的机关。
正因为如此,与旧政治制度比较,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
既然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发展和改革的。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完善的。
它的一些具体制度和一些制度的具体环节上还存在着若干缺陷和弊端。
例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便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系统地论述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他指出,上列政治生活中的弊端之所以发生,有思想上的原因,更有具体制度上的原因。
请结合实际谈谈,现阶段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请结合实际谈谈,现阶段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5d6b616cc7931b765ce15b3.png)
1,请结合实际谈谈,现阶段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中国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的特点。
那么要怎样理铁建改革开放,处理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这种状况。
1970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了历史新时期。
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实践到底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发展,稳定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个人认为每样事物的产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
当然改革开放也不例外,首先,就改革开放的益处来讲。
改革开放使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在的改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中的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以发展巩稳定。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发展问题上非常强调这三句话:一是继续发展;二是科学发展;三是共享发展。
也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在中国的重要性,当然只有在稳定的社会下的经济才会展,所以说三者的关系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b9d7f027dd36a32d7375816b.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2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6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赋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更加深刻、完整的内涵。
7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8稳定问题的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两个开放不变,进行改革的方针不变。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81a636a32d7375a41780a4.png)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里讲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这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和功能的阐述中可以获得清楚的理解。
邓小平认为,今天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它的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不可共生。
改革则不同,它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不是改变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
因此,改革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基本特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关于改革的对象。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80c8525580216fc700afda8.png)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不含糊;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唐洲雁,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济南250002)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其敏感程度、复杂程度也前所未有。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全党全国上下如何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不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我们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使我们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事关国家根基、人民福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不动摇,须臾不可背弃或偏离;对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加以创新。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它所追求的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等价值理念,就始终占据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发展,凝结着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奋斗历程。
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伟大实践结晶的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改革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_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_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eda4b85369dc5022abea0044.png)
改革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经过10年的努力,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浩荡潮流。
然而,对于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却仍然需要随着改革实践不断加深和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就是说,我们进行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制度,更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那种革命”。
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全、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加,应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基本上是适应的。
建国4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长19.8倍和18倍,国民生产总值已上升到世界第8位,发展速度是一般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
这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相对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具有优越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改革。
但这种改革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只是解决那些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怎样确定改革的内容和理解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
经过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这些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这一范畴的认识有了发展。
根据这方面理论,可以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包括三条内容:第一条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而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全民所有制。
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可动摇的基石。
第二条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三条是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剥削,同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根本不同,又区别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f682e0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b.png)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过杰
【期刊名称】《唯实》
【年(卷),期】1991()3X
【摘要】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把发展与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重要特点。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过杰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再认识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途径》教学问题两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因此,邓小平在说明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他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