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

合集下载

浙江实施“991行动计划”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浙江实施“991行动计划”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浙江实施“991行动计划”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浙江省把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列入长期战略发展之需,近日正式提出了近期和中期的总体目标。

为此,浙江省今年起将全面组织实施“991行动计划”,以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的载体。

浙江省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循环型社会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建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万元GDP能耗、水耗,社会用水重复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土地投资强度,废物回收处理,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小区建设均能达到经济发展要求。

“991行动计划”这项系统工程概括了9大重点领域、9个一批抓手和100个重点项目。

既有产业、企业、园区、社区、产品、项目等硬件,又有技术、政策、法规、体系等软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工作链。

浙江省还将制定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制度、省财政每年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来保障全省的循环经济体系。

9大重点领域是:1、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

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合理确定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化工发展规模。

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防止发达国家转移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业。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对污染物严重超标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完善可行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努力从生产、服务的源头和全过程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推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和再生利用,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推进重点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利用废渣生产烧法空心砖,开发利用新型墙体材料。

同时要强化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旧放射源的集中处理和回收。

4、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联系,逐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研究

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研究

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研究作者:刘海丽孙连飞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4期摘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有效地转化为自觉行动,而这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保障。

政府层面的循环经济制度包括环境信息公报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经济激励政策、绿色科技研发扶持政策、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等;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制度包括延伸产品生产者责任制度、企业环境信息公报制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制度;公众层面的循环经济制度包括消费者责任制度、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社团、中介组织与社区服务制度。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公众层面中图分类号:F06 文章标识码:A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有效地转化为自觉行动,而这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保障。

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它通过引导性或者强制性力量使经济活动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比较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排放的成本和效益,最终按循环经济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一、构建政府层面的循环经济制度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倡导者,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除了制定和实施有关的规划外,还要明确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责,把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同时应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监督力度,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限制和制裁,必要时要强制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循环经济。

(一)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环境信息报告制度建立环境信息报告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起着引导、规范、制约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所谓环境信息报告是指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公共组织,为说明完成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促进环境信息和技术交流,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公众披露和公开相关的环境信息的行为,包括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指由政府对社会总体环境信息的披露和公开,包括目前我国政府环保部门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以及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等。

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园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市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要求,结合承德六沟新兴产业园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园区基本情况(一)总体概况在重点发展上述六大产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适合都市发展、对环境污染小、能满足中小企业创业需求、利于扩大就业规模的传统加工业,主要包括:日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包装印刷、工艺美术品、文教体育用品等。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园区紧紧围绕“打造知名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提升、梯次推进、有序建设”的方式,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工业总量快速膨胀、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并举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截至年底,累计引进各类项目个,投入建设资金亿元;目前在建、拟建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产值过亿元的项目个。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整个园区工业总产值的90%。

(三)资源环境状况1.资源条件。

2.能源消费。

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占 %,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 %,居民生活消费占 %。

能源消费以煤炭、电力为主,其中煤炭占 %,电力占 %。

全区万元GDP能耗为吨标煤;万元GDP电耗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煤。

3.水资源消费。

年全区总用水量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占 %。

全区万元GDP取水量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万元农业增加值取水量立方米,节水灌溉率 %。

4.资源综合利用。

年底,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万吨,其中利用粉煤灰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

5.废物排放处置。

现有污水处理厂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万吨。

构建循环产业经济链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构建循环产业经济链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构建循环产业经济链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上,积极、稳健地推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制的构建,同时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碳排放统计和计量体系,完善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1]以此来促进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向绿色的方向转变,这是中央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决策,也是一种坚定的方向。

在这两次大会上,“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发展理念被同时提到。

但在新时期、新发展理念下,仅仅强调“绿色发展”,极易造成对“循环型”“低碳型”等概念的忽视。

为解决此问题,各省市县区要实施“做大做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工程,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资源配置、环境可持续度,科学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次序,并着眼于产业布局的优化,重视招商引资,从“点、线、块、区”四个层面,全面、多层次地推进资源节约与再循环,以企业为单元,以“点”为“小循环”,以企业为纽带,以园区为平台,以“线上”“区块”为中循环,以全社会为中心构建一个循环产业经济链。

基于此,本文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出发,详细论述了构建循环产业经济链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从而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产业升级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经济链;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引言只有把产业链接通起来、延伸出去才能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的工业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把产业链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分离出来。

扩展产业链是指尽量扩展已有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一般是向基础工业和技术研发方向发展,而下游延伸是向市场营销方向发展。

在循环经济中,产业链的扩展与扩展,一方面能够将支离破碎与孤立的环节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机制与方法,使产业链中的各企业能够共享以往没有的利益与风险,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新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循环经济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创新技术与制度设计

循环经济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创新技术与制度设计

水资源管理政策:制 定水资源管理政策, 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 用水,促进水资源的 合理分配。
水资源管理制度:建 立水资源管理制度, 规范水资源的使用和 分配,确保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监测与评估: 通过监测和评估水资 源的使用情况,及时 调整水资源分配方案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
循环经济理念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创新意义
建立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 统
强化水资源监测和预测
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共享
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和决 策水平
循环经济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实践案例分 析
国内外成功案例的介绍与分析
国内成功案例:上海的青草 沙水源地
案例分析:技术、制度、政 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国外成功案例:荷兰的 Hertogenbosch水源地
实践经验总结:可复制的经 验和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制度缺陷:循环经济的推广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但目前相关制度建设还存在 不足。
社会认知度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得到广大公众的充分认识和认可。
企业积极性不足:由于循环经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很多企业缺乏积极性,需要政 府引导和支持。
解决对策与建议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循环经济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实践 案例分析
循环经济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实践 意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循环经济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实践 前景
循环经济在水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挑战与 对策
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技术瓶颈:循环经济需要先进的污染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但目前仍存在技术难以满 足需求的问题。

2024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三篇)

2024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三篇)

2024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引言】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____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分析】1.全球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我国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高,不可持续性问题亟待解决。

3.循环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目标】到____年,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重点任务】1.建设循环经济产业体系(1)加大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循环经济产业。

(2)促进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研发,提高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闭合程度。

(3)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产业标准,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2.加强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回收利用(1)加强废弃物分类管理,实行强制分类制度,并建立废弃物减量目标考核机制。

(2)推广一体化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3)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

3.推动循环农业发展(1)加大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耐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使用。

(3)鼓励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田生态修复,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

4.加强绿色制造和循环生产(1)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和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推动企业采用可再生材料,提高产品的可循环性和再利用率。

(3)建立和完善循环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

5.促进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1)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意识。

我国的循环经济及其制度创新

我国的循环经济及其制度创新

我国的循环经济及其制度创新
樊根耀;芮夕捷;吴磊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5)001
【摘要】在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不足的双重约束之下,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制度创新则是实现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关键所在.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应包括三个方面:法律法规、经济激励或市场制度以及公众参预制度.我国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立足于我国实际进行制度创新.要在进行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加强执法的力度,运用经济激励制度引导生产者的行为,鼓励公众参预循环经济.
【总页数】6页(P33-37,45)
【作者】樊根耀;芮夕捷;吴磊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经管学院,陕西,西安,710064;新疆天业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疆,石河子,832000;长安大学,经管学院,陕西,西安,710064;新疆天业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疆,石河子,8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
【相关文献】
1.浅谈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J], 闻勇;周影
2.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 [J], 徐文煜
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策略探讨 [J], 李鸿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制度创新分析 [J], 和慧
5.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J], 刘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二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公害大国。

但是,日本在较短时期内又克服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一举改变了公害大国的形象,走上了循环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不说是创造了日本的另一个奇迹。

日本在环境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政策。

1.1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赶超式经济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然而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却实践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虽然使日本实现了数量型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却背道而驰,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公害大国。

严重的公害不仅给日本带来了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而且使环境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公害问题,日本政府成立了“公害对策特别委员会”,采取了相应的环境对策,但当时的政策措施是针对污染及废弃物进行治理的,属于环境末端治理模式。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首次产生了省能源、省资源的理念,开始采取能源合理化和节省能源的措施。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又开始尝试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进行“管端预防”,提出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型,实现了发展战略和思路的一次转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尽管如此,“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环境问题的新特点,日本政府根据1993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于1994年12月制订了《环境基本计划》,提出了“建设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新思路和环境保护的四个基本方针:一是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构筑环保型经济社会体系;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长期共存;三是在公平负担环保费用的前提下,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参加环境保护;四是推进国际环境合作。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一、循环经济主体的职能企业、消费者、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

这三个主体通过各自不同的职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费者,又是废弃物的排放者。

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消耗;向市场提供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再使用、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产业;对企业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实施再利用和适当处置;构建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

消费者是包括循环型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废弃物的排放者。

其职能应为:自觉控制容器包装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制度,以促进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购买环境负荷少的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务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费方式。

政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

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因而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的解决办法。

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有政府的推动。

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导和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为建立国家和地区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创造条件;作为集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绿色采购行为直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为企业和居民做出表率。

为使循环型经济系统顺利运转起来,企业、消费者、政府这三个主体必须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

首先,企业和消费者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如,企业要制造节约资源的环境负荷小的产品,消费者也要实行绿色采购,优先购买此类产品。

在这里,企业把保护环境纳入经营宗旨和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理念是二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

其次,要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中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废弃物和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废弃物回收、运输、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所谓静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合理化设计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合理化设计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合理化设计一、引言循环经济是指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本文就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合理化设计作一些探讨。

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1. 确定产业链条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以资源为核心,实现产业链条的高效闭合和产业规模的成本优势化,使资源合理得到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系统。

产业链条包括资源原材料、商品的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

要想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首先要确定产业链条,明确产业链条各环节的职责、面向和服务对象,以及产业链条间的关系。

2.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需要抓住整个产业链的环节,使生产、消费、回收环节得以衔接。

这种衔接需要有符合实际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系统。

基于现有技术,将生产环节、消费环节、回收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系统,从而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3. 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回收的最优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目的在于将资源回收、利用和再利用,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化解生产和消耗过程中的一些障碍,优化技术体系,使得即便资源被消耗,这些资源之间的组合仍可以通过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来防止资源不足的局面。

4. 提高物质利用率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在于提高物质的运用与回收能力,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这需要降低资源消耗率,提高物质利用率,使实现最大除了的资源回收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合理化设计1. 从废物资源处理的角度废物资源再利用的工作在于对废物资源的处理,避免资源浪费。

这就需要根据废物资源的属性与流向设计废物回收方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废物资源处理业的发展,这就需要研究废物处理技术,从而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处置。

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

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
性循 环 。
用” “ 、资源化 ” 为原则 , 以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 为基本 特 征 , 合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念 的经 济增 长模 符
式, 是对 “ 大量生产 、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 的传统
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范式 的革命。二是从经济形态看 , 循环经济是 以追求更 大经济效益、 减少资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 和解决
煤炭 产业发展 的突 出问题 。 煤 炭工业 发 展循 环 经 济 的基 本 思 路 是 根 据 生
的贵州省 煤 炭 “ 十一 五” 查 规 划 显 示 , 来 五 年 勘 未
贵州省规划煤炭勘查项 目达 18个。其中通 过使 6 用省级煤炭勘查周转资金加快推进普查及 必要的 详查, 提交资源储量 24 2 亿吨, 2 .8 新增查明资源储
7 4
类社会的经济 活动, 要求把经 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于循 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 激励政 策等 , 最后提 出建立相关的保 障机 制。
[ 关键 词]贵州 ; 工业 ; 环经济; 煤炭 循 制度保障
[, 州大学经济 学院行政 管理 硕士研 究生; 李 贵 赵一 霖,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行政 管理硕士研 究生, 贵州 贵 阳 50 2 50 5 [ 中图分类号 ]F 4 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2 2 (0 7 1 07 0 6 2— 7 8 20 )0— 0 4— 3


引 言
量 8 .9亿 吨 ; 62 通过 接替 资源勘 查延 长三 个危 机矿 山的服 务年 限 ; 过 引导 和 加 强商 业 性 勘查 , 交 通 提
( ) 一 循环 经济 的定义
资源储量 17 2 亿吨 , 其中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7 .4 65 亿吨。贵州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 中, 煤种分布也较 集中, 这构成了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 , 可建设功能、 性质不同的煤炭生产基地。但是 , 贵州煤炭工业在 发展过 程 中 , 还存 在着 结构 不合理 、 增长 方式 粗放 、 科技水平不高 、 安全事故多发 、 资源浪费严重 、 环境 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这些 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 解决 , 将会制约贵州煤炭工业 的可持续发展 , 同时 也影响到贵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和环 境友好 型 及 资 源 节约 型社 会 的建 设 。如 何 在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通则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通则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通则一、总则为促进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内的推广和应用,规范循环经济的管理行为,加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提升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通则。

二、循环经济促进措施工业园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循环经济意识。

工业园区应当定期开展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活动,提高循环经济管理和经营水平。

(二)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业务。

工业园区应当通过土地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业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

(三)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工业园区应当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构建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培育循环经济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四)加强循环经济环境建设。

工业园区应当建立循环经济环境监测机制,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和评估,为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工业园区应当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高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循环经济管理机构工业园区应当设立循环经济管理机构,负责循环经济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包括循环经济规划、方案制定、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

四、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机构、职责、制度、监测等内容。

企业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消耗。

五、循环经济管理考核评价工业园区应当建立循环经济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推动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六、循环经济工作的监督和调查有关部门应当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查,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进展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七、循环经济工作的奖励工业园区应当根据循环经济工作的成效,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024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三篇)

2024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三篇)

2024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____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循环经济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方向。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必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为此,制定____年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旨在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工作目标:1. 实现产业链条的闭合循环,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推动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产业。

4.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建设,搭建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重点任务1. 推进产业链条的闭合循环(1)加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2)推动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将不同企业的废弃物资源相互利用,促进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

(3)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设计的环境评价和寿命周期分析,提高产品的可循环性和可再生性。

(4)支持农村发展循环农业,鼓励农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农产品的有机循环。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1)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应用,降低企业生产和生活的能耗和物耗。

(3)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回收管理,提高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率。

(4)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3. 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产业(1)加强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2)加大循环经济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资本流入循环经济领域。

(3)推动企业间合作,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

(4)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循环经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建设(1)修订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管理水平和执行力度。

(2)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制定激励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中国经贸导刊■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王毅苏利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党中 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促进生态文明建 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 路。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 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纲领性文件,是 激励各地加快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 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但也带来了经济危机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生态 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一些研究 给出诸如“停止增长”的解决方法,如美国学者鲍丁的 “宇宙飞船经济学”、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提出的 “零增长”对策、赫尔曼•戴利的“稳态经济”等,但在 实践层面,发展产生的问题最终仍需在发展中解决,关 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西方,国际组织、政府和 学界相继提出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 碳经济、包容性增长等概念和转型方向,并用于指导实 践。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难言成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经济体系,这是我国立足于基本国情、结合国际趋 势、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 要的战略意义。

从自身情况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自1992年参加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适合自 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九五计划”把可持续 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相继提 出一系列发展理念,如“新型工业化”(2002 )、“循环经 济”(2003)、“两型社会”(2005)、“低碳发展”(2009)等。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121]4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121]4号)

国发[圆园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规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

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做好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坚持创新引领。

深入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行新型商业模式,构筑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坚持稳中求进。

做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接续、稳岗就业、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积极稳妥、韧性持久地加以推进。

坚持市场导向。

在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各类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论构建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其改革

论构建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其改革

论构建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其改革
陆静超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3
【摘要】循环经济倡导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重点在价格和税收、法律法规和产权制度三方面对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障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制度瓶颈是循环经济构建中的突出难点.采用渐进式的制度改革方式,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资源价值计量机制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确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是突破现有制度障碍的最佳途径.
【总页数】6页(P124-129)
【作者】陆静超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9
【相关文献】
1.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 [J], 张丽妍
2.破解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 [J], 刘晓红
3.中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 [J], 郑文莉
4.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 [J], 云虹
5.循环经济的制度动因和障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循环经济战略实施与产业生态发展的制度安排

我国循环经济战略实施与产业生态发展的制度安排
路 径 的选择 , 即产 业结 构演 进 的生态 发展 路径 。 1循 环经 济 的含 义 .
业 生态 发展 方式 重构 经济运 行 过程 。 概 括 而 言 , 环 经 济 是在 深 刻 认 识经 济 增 长 与 循 资源 消耗 、 环境 污染 之 间关 系 的基础 上 , 以提 高资 源 与环 境效率 为 目标 , 以资 源 节 约 和 物质 循 环 利 用 为
发 展 路 径 。 产业 生 态发 展 的 制 度安 排 是 推进 我 国循 环 经 济 国 家 战 略 的 根 本 保 障 。 关键 词 : 环 经济 ; 业 生 态 ; 展 路 径 ; 度 安排 循 产 发 制
中图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号 :1 13 F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5 4 (0 8 0 0 6 0 10 — 7 4 20 )3— 11— 5
结 构 的调整 升级 , 组织 社会 生产 和再 生产 活动 , 用产
自问世 以来 , 发达 国家从 国家层 面上 对其理论原 许多
理进行 了实践 , 并取 得 了不 同 程度 的成功 经 验 , 德 如 国、 荷兰 、 瑞典 、 美国 、 澳大利亚和 日本 等国。 作 为发 展 中的 大 国 , 改革 开放 近 3 0年 来 , 国 我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3期 20 0 8年 5月
宁 夏大 学学报 (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Jun f igi U i ri ( u aie o ra o nxa nv sy H m nts& Sca Si csE io ) l N e t i oi c n e dt n l e i
耶鲁 大学产业生态学中心主任 格雷德尔教授在其 著作《 产业生态 学》 中文版序 言 中说 , 中国和其他 东亚 国家是实施产业生态学最为理想 的场所。中 国及其邻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继续教育90分试题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继续教育90分试题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C)A.双元回收系统模式B.行业协会推进模式C.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D.单系统循环共生模式2.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B)A.天气B.气候C.气温D.水汽3.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指对高能耗产品的(A)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A.进口B.出口C.进出口D.生产4.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风能发电在(A)途径上将完全可以与燃煤发电竞争。

A.商业B.工业C.农业D.环保事业5.中国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A)年下降40%-45%的承诺。

A.2005 B.2006 C.2007D.20086.当全球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高出2摄氏度的时候,将会引起(B)的灾难一触即发。

A.工业发展B.生态环境C.农业发展D.商业发展7.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C)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A.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B.资源环境产权制度C.绿色政绩考核制度D.碳排放考核8.自然存在的主要温室气体包括(D)A.二氧化碳、臭氧B.水蒸气、二氧化碳C.氧化亚氮、甲烷D.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9.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C)的曲线关系。

A.倒“V”形B.“V”形C.倒“U”形D.“U”形10.(B)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A.美国B.英国C.日本D.德国11.(D)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

A.老布什政府B.克林顿政府C.小布什政府D.奥巴马政府12.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A)A.上海B.北京C.杭州D.成都13.低碳经济理念是在(B)的背景下产生的。

A.经济危机B.气候变化C.全球合作D.知识经济14.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B)A.低碳革命B.绿色革命C.科技革命D.产业革命15.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C)A.30%—35% B.35%—40% C.40%—45% D.45%—50%16.(D)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1•【字号】晋政发〔2022〕12号•【施行日期】2022.04.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循环经济发展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22〕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坚持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市场导向的工作原则,全过程推进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我省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体系、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山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三)推动传统能源绿色转型。

统筹把握煤电项目建设和电力供应安全,加快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继续支持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有序推动在建煤电项目投产,促进燃煤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利用,提升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煤电机组占比,加快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作者:常熟理工学院社科部徐志军内容摘要:循环经济是对应传统线性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和规范需要新的制度体系与之相适应。

这种新的制度体系既包括政府政策、法律等正式制度,也包括行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二者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构建循环经济是对应传统的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以“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了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按照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的观点,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通过向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制度对确立社会规范至关重要,被我国学者邹东涛称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

循环经济作为经济运行范式的一次革命,必然需要新的制度体系来引导和规范。

这种制度体系既包括正式的制度(硬制度),如正式的条例、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软制度),如行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等。

日前,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指出:“在制度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可见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构建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个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它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到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

正式制度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特征和规模经济特征。

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制定合理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总体,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全面、系统、完整的宏观核算,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和总量、结构及内部相互关系的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经济规划和发展的指明灯,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把资源和环境成本纳入其中,导致出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非正比例增长的情况。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新中国成立多年来,我国的增长了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多倍;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倍,是德国的倍,日本的倍,甚至是印度的倍;每单位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倍,印度的倍。

每单位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倍。

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以及代际间的不公正为代价的,因而以此为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我们要构建绿色,即在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过度耗减成本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损失的代价后的余额。

在构建绿色基础上把地方政府绩效、企业效益与新的国民经济考核结合起来,科学考核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业绩,从而使经济增长步入良性轨道。

征收生态税或生态费限制消极环境行为。

因为环境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存在一个环境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问题。

很多污染企业为了谋取私利采用对环境不利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生产,结果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从而把私人成本社会化,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同时,很多消费者和居民的非理性消费破坏了公共环境,损害了他人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这就需要政府遵循“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征收生态税。

从理论上讲,这种作法与庇古税或庇古费道理相同,即由政府向企业或消费者征收一定的税款(庇古税),从而将企业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这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最多的一种经济手段。

我国也应该尽快出台生态税,利用税收制度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引导生产。

政府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对采取循环经济方式的企业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等。

例如,德国就对能减轻环境污染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这种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偿还条件又优于市场条件,且借贷周期[] [] 长,利率固定,头几年不需偿还,必要时还可以给予补助。

国外的这些措施可供借鉴。

具体到我国,目前应加快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车辆及发展节能建筑的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建立以生产者责任制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特定领域收费政策;启动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财政资助政策;构建生态企业改造、升级、构建的贷款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是关于环境资源的使用权,拥有排污权就拥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的权利。

政府在一级市场上对排污权进行初次分配,企业之间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

其主要思想在于,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以许可证的形式将这种权利发放配置给不同的生产者,并规定这种权利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

政府可以选择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方式分配排污权,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决定选择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排污权交易作为重要的环境治理的经济政策之一,首先在美国国家环保局()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进行了这一制度的实践。

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因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

政府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系列政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

据美国国家环保局统计,自美国年颁布《清洁空气法案》以来,到年为止,在法律控制下二氧化硫的排放削减量比假设的无控制状态下多出,对于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一氧化碳,两种情况下的排放量分别相差、与。

由此可见,法律规制的制约作用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自世纪年代以后,制订了部环境法律、部资源管理法律、多项环境资源管理保护行政法规、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然而,目前法律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循环经济立法成为制度构架的当务之急。

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构建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消费、绿色采购法律法规,着手构建容器与包装、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食品等分类回收法规,健全废物回收制度。

法律法规的构建可以采用两种途径:第一是对现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第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新的循环经济法律。

目前,鉴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成为首要途径。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德国制定的《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等,日本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等及美国的《资源保护回收法》、《年污染预防法》等,这些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污染预防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将清洁生产立法纳入污染预防的法律范畴,属于广义的环境法。

另一种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

如上面所提到的德国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将整个经济活动纳入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属于广义的经济法。

目前,我们要源头和末端治理并进,制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在法律上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

实行重大项目的专家论证、顾问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地方政府成立循环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顾问,帮助政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目前,深圳、日照和贵阳等地区已经建立了这一制度,并取得了成效。

同时,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关系到群众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的生产项目,要请专家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分析,并利用网络或座谈会的形式,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优化投资项目。

各级政府应成立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网站,积极介绍政府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各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以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华投资。

循环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的构建非正式制度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其安排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软约束,激发人们内心理念来实施一定的经济行为,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

非正式制度可以分为三类:对正式制度的扩展、丰富和修改;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则;自我实施的行为标准。

作为正式制度的补充,非正式制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一个是以习俗、道德伦理为主体的社会精神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另一个是以习惯、知识等形式累积下来的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制约。

非正式的制度主要通过政府推动的宣传教育来进行。

政府层面:目前,政府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

具体而言,首先从教育工作抓起,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纳入各级学校教育,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其次,注意针对性,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场所采用恰如其分的宣传口号和资料,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再次,注重趣味性,使宣传寓教于乐,把循环经济理念与健康教育、生活常识教育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最后是注重持久性,宣传的载体形式多样,利用电视、网站、广告衫、日历卡、公交车甚至垃圾箱等,并结合发达国家经验,集中力量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同时,政府作为国家的执行机构,在经济运行和政策实施方面起着表率作用,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首先应该在政府层面展开。

企业层面: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企业应该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当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发展循环经济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阶段任务目标的实现与企业战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要与资源开发再利用结合起来;四是发展循环经济要与清洁生产的理念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