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国政体改革

法 (上院)
权
帝国国会 (下院)
1.由各邦代表组成。 2.未经其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
1.普选产生 2.有权提出法案并行使预算审查权 3.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
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在君主,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 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并能否定议会通过的法案。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德 背 政治: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 国 景 思想:法国大革命传播启蒙思想
政 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体
——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改 革:
立法权: 议会(联邦议会、帝国国会)
负责 行政权: 皇帝
宰相
君 特点:专制主义
主
军国主义 以法律形式确立联邦制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德意志帝国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 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 于从属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
普鲁士贵族地主(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保留普鲁士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 统,民主意识淡薄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 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 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项目 英君主立宪 美共和制
法共和制
国家 元首
国王,世袭, 总统,民选,
终身制,无 任期制,握政
实权
军大权
总统,议会选 举,任期制, 握政军大权
德君主立宪
皇帝,世袭,终身 制,握政军大权, 召集、解散议会
行政 权
内阁,多数党 总统对选民负
组阁,对议会 责;内阁:总
负责
统任命,对总
统负责
德国政治制度

德国政治制度联邦德国政治制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战后分为西德与东德;1990年,东德并⼊西德。
⼀、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君主⽴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了德意志,史称“第⼆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了君主⽴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5)《基本法》的制定及其特点1945年,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告终。
1948年,美英法三国将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并于194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简称《基本法》),成⽴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苏联也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990年两德统⼀,《基本法》经过修改后,于1994年⽣效。
特点:突出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明确禁⽌对外侵略和对内实⾏法西斯独裁统治;为防⽌党国合⼀、法西斯⼀党独裁的再度出现,就政党的法律地位作出规定;设⽴联邦宪法法院,保证宪法实施;限制本国国家主权,将国家部分权⼒移给有关国际组织,并承认国际法的效⼒优于国内法;修正传统的议会内阁制,限制议会倒阁的权⼒,实⾏“建设性不信任案”制度。
德国政体

德国的政体: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总统)的地位是象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政府由议会产生,取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上台,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政府官员和议会可以相互兼任。
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为资产阶级服务。
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
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一现代政体的历史形成1918年,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1919年成立了德意志共和国,颁布了《魏玛宪法》,旨在建立以国会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意志共和国宣告结束,成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三帝国”.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99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分裂了45年后实现了统一。
二国家元首⏹ 1.总统的产生、弹劾和罢免产生:由联邦议院议员和同等数量的州议员组成的联邦大会选举产生弹劾:违反了基本法和其他联邦法律⏹ 2.总统的职权、地位和作用对联邦议院的权力、对联邦政府的权力、对联邦立法的参与权、外交权、授勋和赦免权三议会⏹ 1.联邦议院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议席:496选举原则: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1)机构设置:议员、议长、主席团、元老委员会、常设委员会(2)职能:审议法案和立法对内阁组成和撤换持有限权力监督权对总统和高级法院法官的选举权⏹ 2. 联邦参议院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1)组成:各州政府委派代表组成(2)机构设置:议长、主席团、顾问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委员会(3)职能与作用:立法的创制和审议协调邦与州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参与联邦行政事务⏹ 3. 联邦议会的立法程序(1)提出议案与参议院“第一次”通过(2) “三读”与联邦议“第二次通过”三读:常设委员会审议全体大会展开辩论,提出修改意见动议在联邦议会通过(3)参议院批准与”第三次通过”(4)签署公布四中央政府⏹ 1.政府的产生和更迭任期:4年⏹ 2. 政府的组织机构内阁委员会、部际协调委员会和国务秘书委员会、非正式决策中心、政府各部、内阁会议⏹ 3.总理的职责与职权任命联邦各部部长、政府高级官员、军官和驻外使节负责制定和执行联邦总的政策方针主持内阁会议立法创议权三军统帅向总统汇报工作辞职总理的看守义务⏹ 4.政府的职能和职权五、州和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1.州政府16个联邦州,各州政府体制和联邦政府基本一致,除巴伐利亚,所有的州实行一院制议会。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分解课件

保障公民权利
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如言论、出 版、宗教信仰等自由。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专制与议会民主相结合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将君主专制与议会民主相结合,既体现 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又保障了民主制度的实施。
联邦制与中央集权相结合
德国采用联邦制,各邦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 制力较强,形成了联邦制与中央集权的结合。
德国君主立宪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 局限性逐渐显现。
民主化改革需求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对德国君主立宪 制进行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
对现代政治的影响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成败经验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中世纪时期,德国分 裂成众多小邦国,长 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 态。
普鲁士的崛起
普鲁士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邦国,以军事和官僚制度著 称。
普鲁士在18世纪逐渐崛起,通 过改革和现代化成为欧洲强国 之一。
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崛起, 并最终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 ,成为德国统一的领导者。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德国在统一后,将军国主义思想融入国家体制中,使得德国在欧洲 乃至世界舞台上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03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
威廉二世的改革
威廉二世在1888年继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旨在加强君主专 制和扩大皇室权力。
威廉二世推行了中央集权化改革,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地方自治权。
结。
尽管在二战后,德国再次建立了 联邦共和国,但其政治体制已经 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政治制度

联邦议会 国会 (参众两院) 帝国国会 专制、军国主联邦、分权制 义;皇帝权重衡、人民民主
1.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实行代议制 2.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3、都实行政党政治
英国:维多利亚18岁成为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 何心平气和的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 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 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 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首相俾斯麦成 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1890年,因为与 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斯麦虽然一肚子 委屈但还是被威廉二世解除首相职务。
联邦议会 (上院) 帝国国会 (下院)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颁布:1871年4月 (2)内容: 联邦制和(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 皇帝
(专权) 有权 召集 和 任命
首相
负责
没有 (行政权)
任何 监督
解散
议会
权
议会
(立法权)
(3)意义:
积极:历史进步;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局限:保留传统;引起不满;一战罪魁
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延续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色彩。
3.德意志帝国的宪法
颁布时间:1871年4月
德意志帝国宪法 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 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 2.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 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 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首相是 帝国唯一的大臣,首相之下不设立各部。
(德意志)这个巨型怪物成 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 的联合体。
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4、德、日两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有何相同之处?又有
何不同点?
三、德、日法西斯专政的比较:
1、同:1)历史原因:都有军事、专制传统
2)利用的时机:都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
3)政权特征: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职能无限扩大
4)内外政策: 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5)代表的利益: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2、过程:1)制造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排除异已
2)“九一八”事变,加强了军部的势 力 3)”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势力大大增 强 4)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3、内外政策:(对内独裁、扩军;对外扩张)
阅读课本《基本国策纲要》材料,回答:
1、《基本国策纲要》是什么性质的方案?
是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方案
2、材料中“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 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称霸亚太地区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日本国 内外形势的特点。
国内:建立了军部法西斯专政,军部控制了 政权,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国外:德、意法西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凡--华”体系逐步瓦解,英、法、美奉行绥靖政 策。
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
1)受经济危机打击,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权 2)纳粹党的欺骗宣传取得了广泛的信任 3)纳粹党赢得了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2、过程:1932 1933 1934
1)政治:加强独裁统治
3、内外 2)经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策 3)文化:用纳粹党理论钳制人们思想
4)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5)外交:退出国联 6)民族:种族灭绝政策
为克服危机美德所走的不同道路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分解课件

《德国政治制度史》
相关学术著作推荐
网络资源推荐
THANKS
感谢观看
威廉一世的统治
威廉一世是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他主张加强皇权,与议会进行斗争,最终 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俾斯麦的统治
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通过强硬的手段统一了 德国,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德国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
03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制度特点
君主的权力与职责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分解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 •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制度特点 •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与意义 •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与反思 • 相关文献与推荐阅读
01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
德国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对德国的影响 封建制度对政治的影响 封建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对德国的影响
01
宗教改革对政治的影响
02
宗教改革对经济的影响
03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02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普鲁士的崛起
普鲁士的统一 普鲁帝国的政治体制
威廉一世与俾斯麦的统治
推动了欧洲的民主化进程
增强了欧洲的民族主义情绪
对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意义
提供了另一种政治模式 对其他国家的政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05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与反思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就与问题
成就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宪政制度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德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专制色彩较浓。 法国: ①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于德国较快;②人民坚持民主斗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 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 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 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联邦制原则,普鲁士王国占统治地位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 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
(2)皇帝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
召集和解散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法律,统帅帝国军队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4)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 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不能通过对政府
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行政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
1832年读大学 时,在当年美国独立 战争纪念日那天,他 同一位美国朋友莫特 利用25瓶香槟酒打赌: 25年内德意志必然统 一。 俾斯麦(1815—1898)
Not by speeches and resolutions of majorities are the great questions of the time decided upon—but by blood and iron. ——Bismarck
权力中心
皇帝
议会
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 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1、君主都是世袭,终身制。
2、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两国政体最大不同是:
德国是用法律保障君主的权利,而英国是用 法律限制君主的权利。
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德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德国君主立宪制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下国家的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具有有限的权力,而国家的实际政权则由议会和内阁等机构行使。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基本原则以及其在德国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前期,当时德国还是一个由诸侯领导的分裂国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封建体制的逐渐瓦解,德国社会出现了迫切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求。
这一时期,一些德国诸侯开始试图通过实施君主立宪制来满足人民的民主诉求,同时也试图增加君主的权威与合法性。
二、基本原则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包括立宪、代议制和贵族与平民的权利平衡。
首先,在立宪制下,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国家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元首,其权力受到限制。
其次,代议制意味着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由代表人民的议会和内阁行使。
最后,为了平衡封建贵族和平民的权利,德国君主立宪制还规定了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职责划分。
三、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具体运行方式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在德国帝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权力分布相对较为平衡,君主、贵族和议会都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府逐渐趋向集权化,君主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议会的影响力也受到限制。
这一趋势最终导致了德国君主制的终结,德国成为了一个共和国。
四、对德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德国君主立宪制在德国社会和政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君主立宪制为德国社会引入了民主和法治的理念,使国家的政治制度更趋向于合理和公正。
其次,君主立宪制为德国打开了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和参与的意识。
最后,君主立宪制的推行也促进了德国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为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为德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尽管这一制度最终被废除,但其对于德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德国政治知识点总结

德国政治知识点总结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
德国政治体系以其较为复杂的特征而闻名,其政治架构和运作方式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区分化、民族文化、政治传统等。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德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政治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分析。
本文将从德国政治体制、政治组织、政治运作等方面对德国政治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德国政治体制德国的政治体制为联邦制,国家政权分布在联邦和各个州之间。
在政治组织上,德国分为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各州政府则负责各自的地方业务。
德国联邦政府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组织构成,主要包括联邦总统、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
联邦总统是德国的元首,议院是联邦议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联邦政府则是行政权的执行者,其职权相当于中央政府,负责国防、外交、司法、财政等事务。
二、政治组织德国议院是德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是由两院组成的。
联邦议院的议员由各州政府选举产生,而联邦议会的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德国议院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监督政府活动,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对德国政治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各州政府在各自的地方立法机构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自的地方业务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三、政治运作德国政治运作主要包括政党制度、选举和政策制定等方面。
德国的政党多样,主要有基民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绿党等,这些政党在政治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政党制度具有多党竞争和联合执政的特点,政党之间的博弈和合作是政治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选举方面,德国采用比例代表制,选举结果基于各党获得的选票比例,确保了各政党的代表权。
在政策制定方面,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过协商和妥协产生共识,制定并实施国家政策。
总之,德国政治知识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了解德国政治知识点对于理解欧洲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读者能够对德国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德国行政体制创新认识

德国行政体制创新认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德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危机,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不断扩张,管理机构膨胀,各项开支增加,财政压力巨大;传统官僚体制效率低下,民众对政治普遍冷漠,对政府的回应能力下降,政府威信降低。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联邦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潮影响下,积极开展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比较显著。
本文通过对德国联邦政府的所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析,认为其无论是在行政体制建设,还是在公务员制度、国有企业、社保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都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学习和借鉴德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务员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均极具借鉴参考意义。
一、德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与原因德国是由16个联邦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议院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联邦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院选举产生为政府首脑,对议院负责。
德国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从职责的划分上来看,立法权主要归属于联邦,而行政权和司法权则主要归属于州政府。
一般来说,属于联邦的权限有:外交、国防、金融、货币、铁路、航空、部分税收;属于州的权限有:教育、州规划、治安、自然保护、农业保护、水资源、空间设计等。
[1]在二战以后,德国的“福利国家”弊端凸显,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
由于公共行政采用了马克思•韦伯的官僚行政模式,随着德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所要管理的事务逐渐增多,管理机构逐渐庞大,人员逐渐增多,财政开支扩大,造成了机构臃肿,官僚作风日益严重,行政效率低下,而人民对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却进一步不满。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联邦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的待遇,致使民众的情绪普遍不满。
此外,德国也卷入了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德国的体制和联邦制度

德国的体制和联邦制度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体制和政府架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德国的联邦制度源于其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为国家的稳定和民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德国的联邦制度的历史背景德国的联邦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德国是由一系列独立国家组成的。
1815年,维也纳会议决定将德国分为39个独立国家,每个国家都保留了一定的主权。
这为日后的联邦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德国的联邦制度的政治结构德国的联邦制度由联邦政府和联邦州政府组成。
联邦政府是全国性的政府,负责国家的整体事务。
联邦政府由总理和内阁组成,总理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并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联邦州政府是各个联邦州的政府,负责管理和执行与州内事务相关的事项。
三、德国的联邦制度的特点1.权力分散:德国的联邦制度可以保证权力的分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各个联邦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2.制衡机制:德国的联邦制度设立了各个层级之间的制衡机制,以确保各个政府机构间的相互监督和平衡。
例如,联邦参议院是由各个联邦州的政府代表组成的,负责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
3.合作和协调:德国的联邦制度鼓励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各个联邦州与联邦政府之间会就相关政策进行协商,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4.法治和宪政:德国的联邦制度坚持法治原则和宪政准则,确保政府机构的行为合法和合宪。
德国的法律对政府行为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自由。
四、德国联邦制度的优势1.地方自治:德国的联邦制度赋予了各个联邦州较大的地方自治权,使得政策更贴近基层实际情况,提高了行政效率。
2.民主参与:德国的联邦制度为公民提供了更多民主参与的机会,例如,公民可以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的工作。
3.稳定和持久:德国的联邦制度有助于维持国家的稳定和持久,避免了一党独大和政权过度集中的问题。
4.多元文化:德国的联邦制度充分尊重和保护各个联邦州内的不同文化和习俗,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共存。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宪法或 宪法性
《权利
文件 法案》
立法权 议会
1871年德意 1787年宪法 志帝国宪法
1875年宪法
议会 国会 议会
行政权 内阁 首相
皇帝 宰相
总统 总统
巩固练习:
• 1、下列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
定哪项不符合史实(
)
• A.宪法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 B.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巨大权力
▪【解析】C 德国皇帝属于世袭制,掌 ▪握国家各项大权,反映了德国君主立 ▪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5、下列资产阶级法律文献反映该国民 主化程度不高的是( )
• A.美国1787年宪法 •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D.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产生
权力
行皇 政帝
世袭
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
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 定对外政工作
立
联 邦 议
由各邦 代表组
法会成
权
帝 国
成年男子
议 选举产生
会
权力巨大,未经联邦议 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 效
作用很小,通过的法案必 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 批准
3、特点: A、行政权与立法权没有完全 分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 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内容
(1)联邦制国家 帝国政府掌握大权,地方拥有一
些自治权
“铁血首相”俾斯麦 当上了帝国首相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 世当上了帝国皇帝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内容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
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政治体制分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沿革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
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
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
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
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权组织形式联邦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国家元首根据魏玛共和国二元行政体制的教训,《基本法》设联邦总统为虚位元首。
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
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
10德国君主立宪制

5、艰难发展 、
(1)一战后期帝国被推翻,后来建立魏玛共和国,但民主共和的 社会基础薄弱。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法西斯上台,接着发动 二战。
(3)二战后进行民主化的改革,民主政治发展。
练习: 练习:
1、“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 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 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 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B.专制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
拓展2
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得出的结论: 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2、不同政体由不同国情决定的,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多 元化。 3、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具有曲折性、渐进性的特点。 4、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政治文明演变的趋势。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国家 皇帝权力: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军 事权等
(1)内容
首相: 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向皇帝负责。 议会权力: 立法机关,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没有独立的立法 权,没有监督政府的权力,惟一对政府 产生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2、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 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 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 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
皇帝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况 国家及政体 背景 过程 影响
确立:《权利法案》 有利稳定 资本主义发展 发展与完善:责任内 促进发展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阁制、首相制、两党 影响它国 君主立宪制 制、议会改革 维护统一 资本主义发展 确立:《1787年宪法》 美国 巩固:内战、修正案 促进发展 独立战争 共和制 完善:两党制 树立典范
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

2、特点
(1)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 产阶级性质的;
(3)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
(3)代议制度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
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
一、背景:德国的统一 容克贵族领导的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
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内容 (1)、联邦制
(2)、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 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宰相:政府首脑,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3、意义
(1)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
(2)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1)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 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从 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 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 (2)工业革命后,日益健全的代议制度,调节、 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 治秩序。
德意志联邦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

德意志联邦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德意志联邦制,是指德国联邦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它起源于19世纪初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了德国的主流政治体制。
本文将分析德意志联邦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它的重要性和特点。
一、德意志联邦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德意志联邦制的形成与德国历史上的一系列事件密不可分。
19世纪初期,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由各个小邦组成。
这导致德国缺乏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而且各个小邦间的竞争和矛盾也时有发生。
此外,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也对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开始逐渐向联邦制靠拢。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德国被重新划分为39个小邦,它们组成了德意志联盟。
但是,由于德意志联盟缺乏合法的中央政府,各个小邦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
这导致德国长期处于分裂和半殖民地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逐渐走向联邦制。
1867年,普鲁士王国和22个其他小邦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战争中击败法国,德意志联邦制正式建立,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那时起,德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也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二、德意志联邦制的发展特点德意志联邦制是一种联邦制政治体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联邦制。
德国是由各个地区和省份组成的联邦国家。
这意味着,德国政府不仅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还具有各个地区的自治权。
各个州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和政策,但是它们必须遵循德国联邦宪法的规定。
(2)议会制。
德国政府采用议会制。
议会被称为德国联邦议会,由两个官员、代表各州的成员和政党代表组成。
议会对德国政府的决策和政策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控制和监督政府的行为,并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
(3)民主制。
德国政府采用的是民主制,包括多党制和普选制。
德国的政治生活非常活跃,有很多不同的政治团体和组织。
这些政治组织不仅要参与到选举中,还要参与到政府决策中。
三、德意志联邦制的重要性德意志联邦制在德国政治体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促进政治稳定。
二战德国政治制度

二战德国政治制度导言: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政治制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政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个民主国家转变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德国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希特勒如何建立并巩固对德国的独裁统治。
一、政权的建立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在1933年成功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随后中央集权体制迅速建立。
1934年,希特勒任命自己为国家元首,从而彻底集中了政治和军事控制权。
接着,希特勒取消了一切形式的反对党派,将政府、立法机构、司法系统等全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二、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在德国政治制度中,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粹党是希特勒领导的极右翼政治党派,成为德国政治的核心。
纳粹党通过宣传和暴力手段在德国迅速扩展影响力,最终获得了德国国家控制权。
三、单一领导德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单一领导。
希特勒被授予了广泛的权力,他成为了法律、政府和军队的终结者。
希特勒通过制定了严格的管制法律,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削弱了政府和立法机构的权力。
四、格奈瑟为了确保德国国内的统一,希特勒任命赫尔曼·格奈瑟为大总统,并授予了他广泛的权力。
格奈瑟通过长期效力于希特勒并获得其信任,成为希特勒政权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然而,格奈瑟对希特勒的忠诚有时候受到质疑,这也最终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捕和处决。
五、民族社会主义纳粹政权的意识形态是民族社会主义,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种族上纯净的德国民族国家。
纳粹政权在德国实施了一系列种族清洗政策,包括排斥和迫害犹太人、同性恋者、残疾人等。
六、恶劣的统治和战争罪行纳粹德国政权在二战期间实施了许多严重的战争罪行,包括大规模的战争侵略、屠杀和集中营。
希特勒下令进行战争侵略,其目的是征服欧洲并建立“第三帝国”。
数百万人的生命在纳粹政权的统治下丧生,这一时期被世界广泛认可为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刻。
结论:在二战期间,德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德国知识点总结

德国知识点总结一、历史1. 德国统一与分裂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但直到1871年才实现了统一。
德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战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两德才于1990年重新统一。
2. 纳粹德国纳粹党在二战期间掌权,发动了大规模的种族清洗和战争。
纳粹政权被盟军推翻,希特勒自杀,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
3. 德国的重建与统一二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漫长的重建期,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0年,东西德重新统一,成立了现代的德国联邦共和国。
二、文化1. 文学与艺术德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中心,有许多文学、音乐和艺术的伟大传统。
例如,哥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巴洛克音乐等都是德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2. 建筑与音乐德国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如科隆大教堂、新天鹅堡等。
音乐方面,德国也是音乐之乡,贝多芬、巴赫等众多音乐大师都出自德国。
3. 节日与传统德国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与传统,如十月啤酒节、圣诞市场等。
这些传统节日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三、政治1. 政治体制德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制国家,政府分为联邦政府和各地方州政府,实行议会制民主。
2. 政党与选举主要政党有基民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和绿党等。
选举制度为相对多数制,每四年进行一次联邦议院选举。
3. 国际政策德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是北约、G7、G20的成员,对世界事务有重要影响力。
四、经济1. 经济结构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经济主要依靠制造业。
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发达,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2. 社会保障德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福利保障,以及普及的公共教育体系。
3. 绿色经济德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突出,是欧洲最大的再生能源生产国,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五、教育1. 教育制度德国有着严谨的教育体系,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德国政体介绍

德国的政体: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 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议 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 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 比较彻底的结果。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总统)的地位是象 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 产生,取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上台,政府对议会负 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政府官员和议会可以相互兼任。 其是建立在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为资产阶级服务。一般都实行 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 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 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德国简介
•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 年建立同意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德国挑起第一次 世界大战.1919年成立魏玛共和国.193世界大 战,1945年败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 坦协定>>,被苏(原苏联),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1949年5月23日美,英, 法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国家;同年10月7日苏占区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0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摘要:德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二战将结束后开始,从一个昔日专制纳粹国家转变为一个正常的欧洲民主国家。
本文以浅显的论述,分析德国的政治体制及其形成的背景,阐述德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同时我们从德国政体改革和发展中学到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体分析正文:一、德国政治体制分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沿革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
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
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
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
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权组织形式联邦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国家元首根据魏玛共和国二元行政体制的教训,《基本法》设联邦总统为虚位元首。
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
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
其职责主要是:签署并公布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通过的由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副署的法律、法令;根据联邦议院的决定任免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理的提名任免联邦各部部长;主持国家礼仪性活动等。
联邦议会联邦德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
联邦议院通过普选产生,每届任期4年。
主要职权是:制定和通过法律,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和撤换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参与选举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高等法院的法官;批准联邦政府同外国签订国际条约;对联邦总统蓄意损害《基本法》或其他联邦法律的行为进行弹劾;等等。
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员组成。
各州代表任期不统一,由派出的州政府决定撤换。
联邦参议院的主要职权是:提案权(其提案须经联邦政府提交联邦议院),并对联邦议院通过的法案有审议权;对涉及修改基本法以及涉及各州行政和财政的法案或联邦政府颁布包含上述内容的条例拥有否决权;仲裁联邦政府与某一州的纠纷或冲突;批准联邦政府对某一州采取强制性措施;参与宣布立法紧急状态;参与选举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高等法院法官;参与批准联邦政府同外国签订国际条约;对联邦总统蓄意损害联邦法律的行为提出弹劾;参与对预算、国库和债务的监督;等等。
联邦参议院实际上是各州政府派驻联邦的联合机构。
各州政府通过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的立法和行政事务,对联邦立法和行政起辅助和牵制作用。
联邦参议院在联邦与州以及各州之间起平衡和协调作用。
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对所有有关联邦内政、外交、国防、财政、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事务作出决策,进行管理。
根据1968年通过的作为《基本法》的补充的《紧急状态法》,政府在“非常时期”拥有独揽一切的大权。
联邦总理是政府首脑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最高领导人,由总统提名并经联邦议院全体大会选举产生。
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经总统批准。
总理和各部部长均不设副职,但可有1位部长兼任副总理。
联邦总理对联邦议院负责,各部部长对总理负责。
但联邦议院只能以积极性不信任投票,即以大多数议员选出继任者并请求联邦总统将总理免职,来表示对联邦总理的不信任。
联邦总理的权力广泛,主要有:①可不经议会批准或同意改组政府,设置部级机构,规定内阁工作程序,划定各部职权范围。
②在组阁和政府活动过程中,对各部部长行使提名任免权。
③在政府工作过程中,行使制定总的政策指导方针的权力。
④如果联邦总理要求对他表示信任的提案没得到联邦议院的支持,他可请求联邦总统在21天内解散联邦议院。
但联邦议院如选出新的总理,则解散权立即终止。
联邦法院司法机关享有广泛的司法审查权。
联邦法院组织系统分设联邦高等法院、专门法院和宪法法院。
各州设有地方法院、地区法院、州高等法院和州宪法法院。
联邦法院在各州不设单独的基层法院。
州的法院就是联邦高等法院的下属法院。
联邦和州是同一个法院系统。
宪法法院的地位高于其他法院。
联邦宪法法院有权就与联邦机构的权利义务有关的宪法问题作解释;裁决联邦与各州或各州之间关于宪法的争议。
其成员半数由联邦议院选出,半数由联邦参议院选出。
联邦制度联邦德国沿用魏玛时期的联邦制。
《基本法》规定了联邦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及其关系的基本原则:“联邦的权力得置于州的权力之上”。
立法权主要由联邦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主要由州行使。
联邦有《基本法》列举的专有立法权和共有立法权,各州有保留立法权和共有立法权。
凡经联邦立法,州与其相违背的立法即自然失效。
各州无不可剥夺之权,各州宪法也必须符合《基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行政权和司法权不仅大部分由州行使,而且联邦还委托州行使部分属于联邦的权力。
在财政预算方面,联邦和各州是自主的和独立的。
选举制度联邦总统和联邦总理由间接选举产生。
联邦议院由直接选举产生。
联邦议员有一半是按单名选区的多数代表制选出,另一半按比例代表制选出。
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有选举权,凡已达法定成年者均有被选举权。
每个选民选举2次,其中1次投个别候选人的票,1次投政党的票。
全国分248个选区,每个选区选1名议员,选区的候选人均以个人而不以政党身份出现。
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则按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
分配时要扣除本党以个人名义获得的席位,余下的名额由各党自行安排。
这是比例代表制和多数代表制相结合的一种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实行多党制。
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大选中能获得议席的政党主要是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
根据选举法规定,在全国没有获得5%的选票或直接取得3个席位的政党不能进入联邦议院。
这加强了大党的地位,排斥了众多的小党。
联邦德国的执政党必须在议会中占有半数以上的多数席位,通常都是两个政党联合组织政府。
60年代以来,主要是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与社会民主党轮流组织政府,自由民主党只是作为两大党的联盟角色。
二、德国政治形成背景二战后,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国真正运行和巩固,在盟国的主导之下,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重建。
重建运动首先从反省纳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意识的再教育。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联邦共和国框架内运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则和方式影响和引导民众政治意识的转变。
其次是学校教育在再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政治教育开始被视为系统地学习民主的重要途径,而民主不仅被理解为政府的组成和运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必须去认知、掌握和实践的。
再次是大众传媒在肃清纳粹余毒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将纳粹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认识和了解了纳粹极权统治的真相,更引发德国人自身的反思。
为了使大众传媒不再像纳粹时期那样成为独裁统治的宣传机器,战后德国对媒体也进行了改造,开始建立公法广播电视,使其摆脱受制于政府的地位和命运。
通过向民众征收广播电视税来保障其资金来源,维持其运营,在管理方面也保证其独立性,但由政府和社会各利益团体共同组成的理事会对其进行监理,这样媒体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场,从而保障了充分的资讯自由,使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公开和透明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念的交流,形成公众意见,监督并影响政治生活。
在这一发展时期,特别是经历了1967 /1968年被称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学生运动,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受到了洗礼。
经过两个阶段的艰苦努力,德国成功的完成了政治文化的转型,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也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国走出了战争的废墟,成为经济强大的西方民主阵营中的重要一员。
根据经典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制度是上层政治制度的基础,政治体制的转变也必将带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作为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自1948年问世。
“社会市场经济”是西德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米勒—阿尔马克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以社会补充和社会保障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市场自由同社会平等相结合是其原则。
一方面,整个经济的运转以自由竞争为基本准则,使生产诸要素达到最佳配置,从而保证经济以最节约、最高效的形式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国家以社会救济、养老金、补贴等再分配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防止和缩小贫富差距,从而避免社会冲突,保证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尽管在其60多年的发展中遭遇过种种困境与挫折,但却表现出惊人的连续性,是德国政治“变与不变”历史进程中最大的恒定因素。
德国独特的传统政治文化,逐步衍生了德国的政治发展史。
相对于其它国家的发展而言,德国在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所以,易言之,分析、总结德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不仅对于了解德国的政治发展史,而且对于认识今天德国的政治现实及其发展走向,均具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第一,国家主义德国的国家主义首先表现在德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国家统一问题上。
德国的历史——确切地说,是民族国家建立、国家统一问题——一直是德国人忧心的话题。
在第二帝国建立之前,德国一直都处在四分五裂和落后的状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自到第二帝国的建立,德意志才结束了长达952年的分裂状态。
从此,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崛起。
在德国的古典哲学家的中,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他们看来,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复兴的根源和力量在于发扬“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根本在于它的文化、宗教、道德和风尚等精神力量。
他们甚至夸大德意志文化的成就,提出日尔曼是优秀民族,因此应当承担起领导世界责任的谬论。
德国的国家主义,还表现在二战前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占领奥地利等一系列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