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谈北京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名看北京的历史变迁

北京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夏朝,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北京地区属于冀州,在周朝时称蓟,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在北京地区分封了蓟、燕两个诸侯国,后来蓟国被燕国灭掉,燕国的都城就迁到蓟城。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这个名字直到现在仍被使用为北京的代称。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这些地名在北京本地反映的不多。汉代这里是燕国的治所,在北京留下的最著名的遗迹是大葆台汉墓和石景山地区的老山汉墓,汉墓所葬均为燕王和其亲属。昌平于西汉时设县,为昌盛平安之意。据《昌平山水记》所记:“汉齐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于此。”说明昌平的地名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

三国两晋时期,蓟城为幽州属地,是北方重镇。北京现存最早的佛教名刹潭柘寺即建于晋代,传说后来的北京城是仿照潭柘寺的格局而建,所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隋代这里为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代这里先称幽州,天宝元年改称为范阳郡,仍设治蓟城。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安禄山自称皇帝,国号大燕,以范阳为大都,是北京称大都之始。后发生内讧,被其子庆绪所杀,庆绪又为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后来也自称大燕皇帝,以范阳为燕京,是为北京正式称燕京之始。唐平定安史之乱后,又改范阳郡为幽州。在北京宣武门外有法源寺,即唐代的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队北征高丽失败后,为纪念追悼阵亡战士所建,是城区里历史最古老的寺院。房山石经山的云居寺以刻写石经著名,从隋朝就开始刻写。顺义区因隋朝文帝开皇年间突厥率领八部归附(顺从),朝廷将其安置之地命名为“顺州”。怀柔区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在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弃燕云十六州予契丹,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为北京、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其中幽州(即燕州,今北京一部分)、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儒州(今北京延庆县)都是现在北京管辖区。北宋多次试图收复失地,均失败告终,在地名上也留下很多痕迹,传说六郎庄、挂甲屯等

名字是和杨家将杨六郎有关,而杨家将留在北京的真正足迹是在高梁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一公里远的地方。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匡胤北伐,曾在高梁河边与辽景宗耶律贤展开过一场激战,最后以北宋大败而告终。辽建都在上京,把北京作为陪都称幽都,因此地在上京之南,也称南京、燕京。位于广安门外北滨河路的天宁寺塔,建于辽代,是北京现存古典建筑中最古老的一个。

金灭辽后迁都于北京,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城址位于今北京宣武门西部,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金中都的城中心地带在现在的广安门外西二环路一线,宫殿遗址就在广安门稍南一点的地方。广安门外莲花池、北海琼华岛都曾经是金代的宫苑。跨越卢沟河的卢沟桥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兴建,名叫“广利桥”,现代史上的全面抗日战争就是从卢沟桥边的“七.七事变”开始,这座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还在使用。元灭金后忽必烈一把火断断续续燃烧了一个月,把金人苦心经营的都城化为灰烬。金城墙曾有13座城门,无一幸存,可是北城西北的会城门的名称至今依然使用,西城南门为丽泽门,留下了丽泽路和丽泽桥的名字。金代都城有丰宜门,门外设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清朝称“丰台镇”,后成为北京是一个行政区。大兴区在金代设大兴府,意思是宏大而兴盛。金于大房山建陵寝,后置“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又改奉先县为房山县。通州区在金代时设州,是运河北端的终点,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之意,漕运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建大都,新的城址位置移向金中都东北,南到今长安街南侧,北到德胜门外2.5公里的土城。大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60里。有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等11座城门,光熙门、健德门、安贞等地名沿用至今。大都格局宏大,规划严整。全城街道整齐划一,小街和胡同平行排列,现在很多胡同的名称仍是元大都时留下来的。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北京在元代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元代还兴建国子监、孔庙,以及妙应寺(即白塔寺)、白云观等许多庙寺道观,这些建筑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地名或地理标志。大都经济的繁荣同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有密切关系,大都每年要从南方运进粮食百万石以上,因此也带动了通州张家湾至北京城内的水陆交通,船只可由大运河,或由海道,经通州直

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这条运河的使用一直沿用到清代。北京城内的水系也由此形成,如积水潭、后海、前海、中南海、北海等地理名称都是这时出现的。

元末社会混乱,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暴政,最后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将首都定在南京,大将军徐达领兵北伐,将元大都城墙捣毁,将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将首都迁到这里,又改称北京,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约三百年后,李闯王打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没过几天,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协助满州八旗打败了李闯王,随后清军入关也迁都北京,并沿用了北京的地名。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将元大都向南移,废弃了大都的北城墙,东、西土城的名称就是源于元大都北城遗址。明嘉靖时期增筑南面外城,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相套的格局。外城门共有七门:左为东便门、广渠门,南为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右为广宁门(清改为广安门)、西便门。内城中正阳门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故又称国门。东边是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南面是朝阳门,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水运到通县再装车进城,经朝阳门进京,现在在朝阳门附近还有地名“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阜成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然后是东直门和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意。北面西有是德胜门,东有安定门。皇城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为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宫城有六门,正南第一重为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第二重为端门,第三重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由于战乱和社会运动,大部分城墙均已销毁,但是留下的地名足以验证当年的恢弘规模,今天北京的二环路就是当年的内外城城址。广渠门外神木厂当年是存储皇宫所需木料的地方。“海王村”在辽代金代是个普通的村庄,元朝开始在这里烧制琉璃瓦件,明代为营建宫殿,扩大窑厂,归属工部衙门管理,专门烧制皇家用的琉璃瓦件,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停止烧窑,迁到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是“琉璃厂”的名字保留下来,并在清代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黑窑厂街在宣武区南部,陶然亭公园的北部,这里和琉璃厂一样也是工部衙门的窑厂,专门烧制特制的青砖,以后这里逐渐形成居民区,被称为黑窑厂街。这些地名就是北京城建设历史的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