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谈北京的历史
《北京的由来及地名趣谈》
《北京的由来及地名趣谈》《北京的由来及地名趣谈》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
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
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
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
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
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
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
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
北京地名的由来
北京地名的由来北京市(Beijing Shi)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
为我国首都。
古称蓟。
春秋战国时为燕地。
秦为上谷郡地。
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
辽置南京,也称燕京。
宋为燕山府。
金为中都。
元为大都。
明改北平府。
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
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
”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复改北京市。
据《尔雅》:“绝高为京。
”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
”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昌平县(Changping Xian)位于东经116.2°,北纬40.2°,在北京市西北。
汉置昌平县。
治所屡徙。
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县治。
据《清一统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县以水得名。
”密云县(Miyun Xian)位于东经116.8°,北纬40.3°,在北京市东北部。
后魏时置密云郡,并置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
据《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取名。
”即山藏云雾中,得名密云山,县以山为名。
也有人认为此说不确。
通县(Tong Xian)位于东经116.6°,北纬39.8°,在北京市东部。
西汉置路县,东汉改潞县。
金设通州。
据《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
俗称北通州,以别于江苏省之南通。
1914年改为通县。
延庆县(Yanqing Xian)位于东经115.9°,北纬40.4°,在北京市西北部。
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
”永乐三年(1405年)改置隆庆卫。
明永乐十一年改隆庆州,明隆庆年因避隆庆年号,改延庆州。
北京地名演变调查报告
北京地名演变调查报告“北京”地名演变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它的名称在历史上也几经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
下面是对不同时期北京的不同称谓所作的整理。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的后代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燕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而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此外,在战国七雄中曾有一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于是其国都又称为“燕都”。
北京还有“日下”的别称,《晋书》中写到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到了唐代,又有幽都、燕京、春明、京城等称谓。
唐代曾设置幽都县,所治就是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唐肃宗乾元二年时,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而之所以称“春明”是因为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关于“京城”的由来是在唐天宝元年以前,普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宋代曾称北京为燕山和中都。
燕山的得名是北宋宣和四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则是因为宋宣和六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
金贞元元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元明时期曾以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京师等为名。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京地名由来
北京地名由来北京地名由来丰富多样,很多地名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北京地名的由来:1. 故宫: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故宫的地名来源于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认为紫微星垣位于中天,是天帝的居所。
因此,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皇宫,意为天帝的宫殿。
2. 天安门:位于故宫南侧,原名承天门,意为承受天命之门。
清朝时期,这里是皇帝宣布重大决策和举行庆典活动的地方。
3. 长安街:位于北京市中心,原名长治街,意为长久太平的街道。
长安街是北京最长、最宽的街道,被誉为“神州第一街”。
4. 建国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名光熙门,意为光辉照耀的城门。
民国时期,这里设立了警察署,更名为建国门,意为新中国成立的象征。
5. 朝阳区:原名赤骥区,源于元朝时期的一个典故。
当时,一位名叫赤骥的官员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别墅,后来成为皇帝的行宫。
清朝时期,这里设立了赤骥县,民国时期改为赤骥区。
6. 西单: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原名喜鹊胡同。
据说,这里曾有一棵喜鹊栖息的树,因此得名。
后来,这里发展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更名为西单。
7.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原名中海子。
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家园林,以湖为中心,湖中有琼华岛,岛上建有白塔、五龙亭等建筑。
北海公园的地名来源于古代对海洋的向往,寓意皇权至上。
8.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原名清漪园,为清朝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地名取自《诗经》中的“颐养千年”,寓意皇帝长寿、国家安宁。
9.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原名圆明园,为清朝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地名取自佛教教义,意为圆满、光明。
10. 东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名东四牌楼。
这里是明清两代四牌楼之一,分别为东、南、西、北四牌楼。
民国时期,取消牌楼,更名为东四。
以上仅为北京地名由来的部分例子,实际上,北京地名由来丰富多样,反映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
很多地名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故事,成为了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本文主要是借助《北京史》这一本书,写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至现代的名称变迁,北京的名称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有很多的别名,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下面会对其进行一下详细的描述。
当然,在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和政治地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不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了。
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zhuan xu),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
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
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
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
这时候的北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还不是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
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武王灭商以后,把帝尧(黄帝)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从春秋中期开始,蓟成为燕国的都城。
秦灭燕后,燕成为边远地区,政治地位下降。
西汉初年,今北京地区为燕国,以蓟为都城,是异性诸侯王的封地。
东汉初年,今北京地区曾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东汉在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
更适帝时期,这里划归为幽州,州牧以蓟为驻地,东汉末年,又改为州牧,为幽州,这时的幽州是抵御东北方和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
在魏晋时期,北京成了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中心。
今北京地区在隋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分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幽州改称涿郡;唐初改郡为州,又改称称幽州,今北京在唐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檀州全部(今密云、怀柔、平谷县境)和妫(gui)州东部(今延庆县境)地区。
北京街道、地名的演变与典故
北京地名的演变多方文化撞击产物2010年11月23日15:16 新浪旅游陶然亭湖北京地名与水文地形自古以来,在北京湾小平原上,河道众多,湖沼广布。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道变迁,河流掩埋,湖沼也日渐消失。
但是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上的水文特征。
这些通名反映的水文环境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造成的。
沟、渠、洼、坑多是由于历代修建城墙、宫殿、官府、庙宇等掘地取土、烧窑制瓦,形成连绵洼坑。
一些洼坑因雨季积水进而形成湖沼。
如“陶然亭湖”是修建南城墙取土所致,“孙家坑”是修筑隆福寺取土的洼坑,“太平湖、泡子河”是积水洼地。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质清洁的被保留,成为游览场所。
排水不通,水有臭味的被掩埋或改为地下排水暗沟。
这些河、湖、沟、坑改变或消失以后,它们的名称还留在地名里。
现代“海”作通名的几个湖仍然名副其实,如“北海、中海、南海、西海、什刹海、前海、后海”。
但是,以“淀”为名的“海淀”,宣武白纸坊的“大小川淀”都干涸了。
以“河”为名的“泡子河(建国门)、南河泡子(宣武广外)、南河沿(东城东直门)、河沿(现名东不压桥胡同在东城交道口)”等现在已没有河的一丝踪影了。
以“水”命名的若干“水关胡同、水道子”也见不到水的影子了。
“南北池子”也该是与“河”有关的地名,因为“北池子”有“骑河楼街”。
地名里的“×滨河路、×滨海路、×河漕”也是有关水文环境的,如“滨河巷、滨河里、滨海胡同”。
以“冰窖”命名的地名集中在东城、西城,是旧时储存冬季冰块的地方。
“×斜街”地名都是河道经过之处。
北京街巷的规划历代都是东西南北纵横方向,非常规整,斜街是因河道而成的。
以“桥”命名的有一百四十多个,大多数是河道干涸后留下的桥梁名称,如“马市桥、象坊桥、虎坊桥、太平桥”现在都是宽广的大街。
下面以带“坑”和“洼”的地名作为典型例子,对这种地名的分布情况做详细分析。
“坑”字地名主要分布在东西城区、宣武区、朝阳区,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4-2。
地名与历史上的北京
地名与历史上的北京216王子豪邬晶秀汪远司家章北京是历史文化极为丰富的城市。
几百年的都城历史给北京留下了许多印迹,众多的地名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的地名或通俗易懂,或内涵丰富;有的体现地区功能,有的是地标建筑,还有一些隐藏着历史故事。
不少的地名可以帮我们了解几百年前同一地区的样子。
通过这些地名,我们不但能知晓过去北京城的布局,也能有利于未来北京的规划。
北京如今的地名大多是明、清、民国和解放以后定下的,他们能较好地反映这些时期的历史。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
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后来明朝灭亡,满人入住京城,并未对城市布局作出多大的调整,除了一些与明朝直接有关的地名,比如御河(清称筒子河),少有改动。
有一些地名明显是当年两朝的“遗物”,比如前门、广安门、朝阳门等等。
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地名也反映了当时的环境。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西苑。
康熙时称畅春园为西苑。
查慎行曾多次在此供职,有《赴西苑马上》《西苑值庐》《西苑送春》等诗词。
畅春园西侧村镇也称为西苑,即我们现在所谓的西苑(东起中直路西至颐和园东门,北始颐和园路北,南至中直机关北墙)。
民国八年(1919年)的文件《西苑俘虏收容所收容德奥俘虏情况》中的西苑便是指此地了。
现在北京人已经没人把中南海和西苑联系起来了,毕竟对于“苑”,大家都有郊区的印象,中南海是至高无上的中心,怎么是苑呢?后来北京有个很有名的西苑饭店,它在西外大街北京动物园的旁边。
明代这里是皇家庄园,清代称万牲园,解放初辟为西郊公园。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百字篇、千字篇、万字篇)百字篇百花深处:菜园变花园百花深处,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堪称北京最为优雅的一处地名。
相传在明代,有姓张的夫妇在这里种菜为生,有了积蓄之后,将菜园改为花园,吸引了文人雅士前来游赏,文人们遂将这里称为百花深处。
在光绪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已有“百花深处胡同”的记载。
百子湾路:在东四环路四惠桥以南。
百合园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以北。
百果园:在左安门内大街以西。
千字篇千福巷:清代的造币厂千福巷,在北锣鼓巷路西,胡同中有元代古庙千佛寺,清代名为千佛寺胡同,胡同东北曾有清代铸造钱币的宝泉局西厂,因此地名俗称钱局。
民国时期,没落的王爷祺少疆曾在这里组织票房,约票友唱戏。
1965年改称为千福巷。
千竿胡同:在什刹海前海西街,旧称箭杆胡同。
万字篇万明路:陈独秀游乐场发传单万明路,在宣武区永安路北侧,因曾有明代古庙万明寺而得名。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传单被捕,即发生在万明路。
民国初年,在先农坛北面开辟了多条道路,兴建了许多洋式楼房,被称为“北京最新式之商埠”。
那时在万明路中段有一个大转盘,仿照上海大世界建造的新世界游乐场就在大转盘的东南角。
新世界游乐场是一座轮船状的四层洋楼,内设剧场、影院、说书馆、杂技馆,装有电梯,是游人很多的新式娱乐场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北京大学任职的陈独秀亲自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号召群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被警察逮捕关押。
陈独秀出狱后,由北大教授李大钊亲自赶着马车,将他送出北京。
从此陈独秀放弃北大职务,去了广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新世界游乐场楼房于20余年前被拆除,原址现为居民楼房。
万泉寺村:金中都的南城墙万泉寺村在菜户营桥以西的丽泽路南侧,因曾有古庙万泉寺而得名。
北京历史简介400字左右
北京历史简介400字左右
北京,简称“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坐落在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北依燕山,西邻太行山脉,东南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
这座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逾3000年的建城史和近1000年的建都史。
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便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城镇,曾历经蓟城、燕都、燕京、大都等多个名称变更。
13世纪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将其定为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宏大的国际化都市。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于此,改称北平,后又改名为北京,奠定了现代北京城的基础。
清朝继承明朝,继续定都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
北京见证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兴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等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
近代史上,北京亦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首都,新中国成立后,再次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技教育实力,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人文交流与科技创新基地。
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国地名大全
全国地名大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独特而美丽的地名。
这些地名有的源自于古代传说,有的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有的反映着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全国各地的地名大全,记录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独特的地名吧。
1. 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
北京这一地名源自于元代,当时这里称为“大都”,后来明朝永乐年间,朱棣改称“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北京的地名充满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无论是紫禁城、天安门广场,还是颐和园、故宫等地标建筑,都彰显着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2. 上海。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上海这一地名最早见于宋代,意为“海上之城”。
上海的地名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海洋文化,外滩、南京路、豫园等地方都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历史底蕴。
3. 西安。
西安,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古代六朝之一的都城,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这一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意为“西之安定”。
西安的地名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地方都是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4. 成都。
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四川省的省会城市。
成都这一地名最早见于秦朝,意为“成池”。
成都的地名反映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地方展现了成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广州,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
广州这一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意为“广阔之地”。
广州的地名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海外交流历史,珠江、广州塔、陈家祠等地方都展现了广州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
6. 长沙。
长沙,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湖南省的省会城市。
长沙这一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意为“沙漠之长”。
长沙的地名反映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岳麓山、橘子洲头、橘子洲等地方展现了长沙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篇一】北京名字的由来: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10、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篇二】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后,迁都北平后改的,意与南京相对之意。
1368年8月,明大将徐达率大军攻占了元大都。
虽然元顺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许多军队仍滞留在大都周围,时时威协着大都,元将领也速就曾兵临通州。
朱元璋当即命令大将常遇春率重兵消灭大都周围的元军。
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
北京背后的历史故事
北京背后的历史故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座城市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北京的魅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关北京的历史故事,带您一同探索这座城市的不凡之处。
一、北京的建城历史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燕国的都城。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北京成为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首都。
在元朝时期,北京被称为大都,成为蒙古帝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时期,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定都北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之京”。
清朝时期,北京成为满洲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并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文化遗存,例如紫禁城、圆明园等。
二、紫禁城的故事紫禁城是北京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它由乾清宫、太和殿等建筑组成,是中国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的建设始于明成祖朱棣,历经数十年才完工。
在紫禁城的故事背后,有许多传奇和谜团。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子旋风和午门之谜。
相传,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在太子旋风的袭击下死亡,从此之后,稍有风吹草动的时候,人们都会惴惴不安。
而午门则是宫殿入口的正门,有一个著名的传说称,如果皇帝从这里出去,就无法再回到紫禁城。
三、圆明园的沧桑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部。
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宫廷园林。
然而,这座美丽的花园在19世纪遭受了一场可怕的劫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毁了圆明园,掠夺了无数宝物。
这场劫难至今仍被中国人民铭记,圆明园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象征。
四、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是老北京的象征,它们以狭窄的巷道、四合院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走进胡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老北京的岁月中。
胡同里的小巷弄堂是老北京的精华所在,这里存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胡同里的人们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在胡同的街角可以看到街坊邻里们围坐一起聊天、下棋、纳凉。
1340420040 彭梦宇 浅议北京有趣的地名
浅议北京有趣的地名13旅本彭梦宇 1340420040引言:一提到北京,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天安门,然后就会想到中关村、三里屯、亚运村等地。
大家应该都会有这么一个疑惑,我们的首都北京,地名怎么有点土呢。
本文作者就针对北京有趣的地名做些研究。
一、北京地名简介北京的地名非常有趣,而且名称种类非常多。
据统计,北京的地名多达六十多种,本文只选取比较常见的几种做简单介绍。
各种“窑”北京有很多窑,大北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严窑、魏窑等。
当年,明成祖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陕西工匠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窑逐渐增多,这些地名由此而来。
各种“店”北京还有很多店,长辛店、周口店、高碑店、永乐店等。
多是因为这些地方有驿站、店铺等而得名。
各种“营”北京地区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除此之外,还有驼房营、常营、西养马营、南营等。
“营”字的意思是:“军队驻扎的地方。
如:安营扎寨。
”所以这些地方都是因为是军队的驻扎之地,所以被称为“营”各种“口”说到“口”,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菜市口了,古代朝廷斩首犯人的地方。
除了菜市口,北京还有新街口、菜市口、四道口、五道口、瓷器口等地名。
这些地名的由来非常简单,这些地方在菜市场路口,就叫菜市口,在第五条道路的路口就叫五道口。
胡同北京胡同的命名也十分简单,基本就是这边有什么,或者胡同像什么就叫什么胡同,比如柳树胡同、罗圈胡同、帽儿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户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其他还有很多地名由来,就是这里有什么就叫什么,如五棵松、公主坟、马奶子房、大栅栏、西单、东单、西四、东四(根据原有牌楼的数量而得名)等。
二、历史来源北京城原来只是一个小城,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地名由来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地名由来中国各个城市的古称和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些名称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以及政治背景。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城市的古称和地名的由来。
1. 北京(Beijing)古称为蓟(Ji),源于古代的蓟国。
蓟国是秦朝时期华北地区的一个国家,其首都就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
后来,在元朝时期,北京成为元朝的中都,也是蒙古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北京这个名称,则是明朝时期的称谓,意为“北方的京城”,用以区别南方的南京。
2. 上海(Shanghai)古称为海上,因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东部地区,所以得名。
清朝时期,上海由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在19世纪末的租界时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商务活动。
在当时,上海被誉为“东方的巴黎”。
3. 广州(Guangzhou)古称为番禺(Panyu),意为“落日”,传说中古人在番禺渔港目送夕阳西下,因此得名。
番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因位于珠江口,一直扮演着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角色。
而广州这个名称则源于宋朝时的称谓“广府州”,意为“广宽而丰盛的地方”。
4. 南京(Nanjing)古称为金陵(Jinling),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金陵得名于宋朝时期南京南城外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另一种传说则认为,金陵得名于冯去疾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句“汉升陈五世,萧、曹是知名”。
无论哪种传说,都折射出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辉煌。
5. 西安(Xi'an)古称为长安(Chang'an),意为“永远安宁的地方”。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包括西汉、东汉、西晋、隋朝以及唐朝。
在古代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而西安则是明清时期的称谓,意为“西方永久安定之地”。
除了这些城市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城市也有着丰富的古称和地名的由来。
这些城市的古称和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北京一些地名的由来南礼士路原名“驴市路”
北京一些地名的由来:南礼士路原名“驴市路”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
从此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
元代北京城规模宏伟,为解决城市用水,特别是引水济漕之需,郭守敬主持兴修白浮堰,将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内接水潭,再连接通惠河以达通州。
此外,又别开金水河,将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宫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宫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问题。
由于京杭运河的通航和海上运输发展,加强了中国南北部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大都城贸易繁荣。
明初,为加强北方防御,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来此地。
1403年称都城为北京,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来。
1、窑北京有很多窑,大北窑,黑窑厂街,刘家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
为什么这些地名都带一个窑字呢?是因为当时明成祖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陕西工匠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窑逐渐增多,并几种在南城一代。
当时的窑主要生产砖瓦,这些都是兴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2、南礼士路在20世纪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门头沟等郊区的交通非常不便,于是在阜成门附近租驴前往,成了当时普通家庭的最佳选择。
因此在阜成门附近出现了一条“驴市路”,专供行人租驴西去。
而且当时在附近还有著名的白云观,此处经常举办庙会,于是骑驴游白云观就成了当时的时尚。
直到解放后,在调整地名时,由于此处已不再租驴,且“驴市路”不够文雅,就将此路改称礼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礼士路。
3、五棵松清代时,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
当时的人们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于是行人们就相约在五棵松树下碰头,然后结伴而行,五棵松这个地名于是从此叫开了。
后来1965年国家修建地铁,由于技术问题,使得这五棵松树相继死掉,为了纪念这个地名的历史意义,在此处补种了五棵松树。
4、苹果园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比较得宠,揽到了很多私房钱,他于是在京西买了一大块地,种植各种瓜果。
谈谈地名的有关知识和北京地名
地名是指一个地方的名称,它可以是城市、乡镇、村庄或其他特定区域的名字。
地名有很多种,如历史文化地名、自然形态地名、人文活动地名等。
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重镇,有“天下第一都”之誉。
其历史上的别称有“大都”、“京师”、“华夏昔日之都” 。
近代以来,它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传承的核心和中国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其内设立有五大衙门:正书省(教育) 、左书省(军事) 、盐铁省(财政) 、户部(民生) 和刑部(法律) ;并把周围几十里的乡村作为衙门所供应食物和物资的供应站。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
北京有趣的数字地名历史北京建城,自周武王灭商,封黄帝后人于蓟城算起,已有3050年历史。
北京建都,自金代皇帝完颜亮建立金中都算起,也已有852年历史。
在这漫长的期间,北京曾产生、变更、消亡和传承了无数个地名。
老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
在这里,我们选取部分冠有“一”至“十”,以及“百、千、万”这样的“数字地名”,说说它们的来历和趣事……一字篇一尺大街在前门外大栅栏地区,有一条与琉璃厂东街相连的杨梅竹斜街,此街西段,旧称一尺大街。
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丛考》中写道:“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
”可见一尺大街至少已有70余年的历史。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铺,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馆、铁匠铺和理发店。
一尺大街虽名为“大街”,实际仍是胡同,它虽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却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而是长20余米。
如今一尺大街名称已经撤销,被并入了杨梅竹斜街。
在杨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那段路,就是旧时的一尺大街。
廊房头条在北京,“一条”往往被称为“头条”,就是“头一条胡同”的意思。
在北京,将同一条街上并列相邻的胡同按顺序命名为“某条”的做法,至少在明代即已出现。
明代嘉靖年间张爵著于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咸宜坊一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的记载,其位置相当于今西城区辟才胡同北侧。
查慎行著于清代的《人海记》提到,明代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门口和钟鼓楼等处建造店铺房屋,招商经营,统称为“廊房”。
当时按地段不同分别制定了税收等级,指定廊房中有能力的经营户充当“廊头”,负责收敛税款,送交皇家天财库(在西什库),供皇帝宴会和赏赐开销。
如今前门外的廊房头条等胡同名称就是那时的遗留,堪称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区。
1900年6月16日,义和团在大栅栏街(原名廊房四条)放火焚烧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不料火势蔓延至廊房头条,将这一带繁华密集的商业区尽行烧毁,受损商铺达上千家,连京城金融界柱石“四大恒”也因灾停业。
首都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
首都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蓟、燕到现在的北京,这座城市经历了许多变迁,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
一、历史沿革北京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的石器时期。
早在周代时期,北京就是一个战略要地和文化中心。
到了金朝和元朝时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蒙古帝国的统治中心。
明清两代,北京成为了中国的皇城禁地,形成了独特的宫廷文化和建筑风格。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之地,孕育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名人。
经历了这么长的历史沉淀,北京四面八方都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比如,北京城的外城墙,这是北京最古老的城墙,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长约23公里。
还有故宫、颐和园、天坛、天安门等,这些历史建筑都是北京的重要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二、文化底蕴北京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
从文学方面来看,北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例如,鲁迅、茅盾、老舍等文学大师都在北京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此外,北京还拥有许多历史瑰宝,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还是世界文化遗产。
从艺术方面来看,北京也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之都。
北京的传统文化有昆曲、皮影、传统戏曲等。
此外,现代艺术在北京也有很大的发展,例如画廊、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吸引着全球艺术爱好者来到北京欣赏和探索。
总的来说,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历史名胜、文学作品、艺术精品还是传统文化艺术,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今天的北京并非只是一个现代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都市,它还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和艺术底蕴的城市。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
北京地名由来演变——称为北平的时期并不长原始社会——幽陵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
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
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
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
夏、商——冀州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河北西北部、山西省全境、河南北部等地区。
关于它为什么取名叫“冀”,按历史发展的次序,有以下多种解释:(1)按《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
”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
”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县)。
《水经?汾水注》曰:“汾水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
”因而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做为州的命名。
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为晋国灭亡。
据《左传?僖卅三年》云:“冀已为晋邑。
”因此,晋国辖域又称为冀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尔雅?释地篇》云:“两河间曰冀;冀,近也。
”所谓两河之间,指的是大河(黄河)和清河(古济河)之间的地带。
(2)按《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
”所指的河内是指黄河以东、北的地区。
这时冀州一词的概念范围随着时代推移,发展扩大了。
冀州的地域已扩大到晋国以北的地方。
因此,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
”“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
”在《异声玉篇》中也说:“冀,北方州也,故从北。
”这时冀州所指地境已经是现山西及其以北的较大地域。
周、春秋、战国——蓟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
最新北京古今地名变化
北京古今地名变化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名看北京的历史变迁北京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夏朝,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北京地区属于冀州,在周朝时称蓟,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在北京地区分封了蓟、燕两个诸侯国,后来蓟国被燕国灭掉,燕国的都城就迁到蓟城。
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这个名字直到现在仍被使用为北京的代称。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这些地名在北京本地反映的不多。
汉代这里是燕国的治所,在北京留下的最著名的遗迹是大葆台汉墓和石景山地区的老山汉墓,汉墓所葬均为燕王和其亲属。
昌平于西汉时设县,为昌盛平安之意。
据《昌平山水记》所记:“汉齐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于此。
”说明昌平的地名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
三国两晋时期,蓟城为幽州属地,是北方重镇。
北京现存最早的佛教名刹潭柘寺即建于晋代,传说后来的北京城是仿照潭柘寺的格局而建,所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
隋代这里为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代这里先称幽州,天宝元年改称为范阳郡,仍设治蓟城。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安禄山自称皇帝,国号大燕,以范阳为大都,是北京称大都之始。
后发生内讧,被其子庆绪所杀,庆绪又为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后来也自称大燕皇帝,以范阳为燕京,是为北京正式称燕京之始。
唐平定安史之乱后,又改范阳郡为幽州。
在北京宣武门外有法源寺,即唐代的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队北征高丽失败后,为纪念追悼阵亡战士所建,是城区里历史最古老的寺院。
房山石经山的云居寺以刻写石经著名,从隋朝就开始刻写。
顺义区因隋朝文帝开皇年间突厥率领八部归附(顺从),朝廷将其安置之地命名为“顺州”。
怀柔区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在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弃燕云十六州予契丹,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为北京、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其中幽州(即燕州,今北京一部分)、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儒州(今北京延庆县)都是现在北京管辖区。
北宋多次试图收复失地,均失败告终,在地名上也留下很多痕迹,传说六郎庄、挂甲屯等名字是和杨家将杨六郎有关,而杨家将留在北京的真正足迹是在高梁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一公里远的地方。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匡胤北伐,曾在高梁河边与辽景宗耶律贤展开过一场激战,最后以北宋大败而告终。
辽建都在上京,把北京作为陪都称幽都,因此地在上京之南,也称南京、燕京。
位于广安门外北滨河路的天宁寺塔,建于辽代,是北京现存古典建筑中最古老的一个。
金灭辽后迁都于北京,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城址位于今北京宣武门西部,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金中都的城中心地带在现在的广安门外西二环路一线,宫殿遗址就在广安门稍南一点的地方。
广安门外莲花池、北海琼华岛都曾经是金代的宫苑。
跨越卢沟河的卢沟桥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兴建,名叫“广利桥”,现代史上的全面抗日战争就是从卢沟桥边的“七.七事变”开始,这座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还在使用。
元灭金后忽必烈一把火断断续续燃烧了一个月,把金人苦心经营的都城化为灰烬。
金城墙曾有13座城门,无一幸存,可是北城西北的会城门的名称至今依然使用,西城南门为丽泽门,留下了丽泽路和丽泽桥的名字。
金代都城有丰宜门,门外设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清朝称“丰台镇”,后成为北京是一个行政区。
大兴区在金代设大兴府,意思是宏大而兴盛。
金于大房山建陵寝,后置“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又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通州区在金代时设州,是运河北端的终点,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之意,漕运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建大都,新的城址位置移向金中都东北,南到今长安街南侧,北到德胜门外2.5公里的土城。
大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60里。
有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等11座城门,光熙门、健德门、安贞等地名沿用至今。
大都格局宏大,规划严整。
全城街道整齐划一,小街和胡同平行排列,现在很多胡同的名称仍是元大都时留下来的。
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北京在元代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
元代还兴建国子监、孔庙,以及妙应寺(即白塔寺)、白云观等许多庙寺道观,这些建筑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地名或地理标志。
大都经济的繁荣同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有密切关系,大都每年要从南方运进粮食百万石以上,因此也带动了通州张家湾至北京城内的水陆交通,船只可由大运河,或由海道,经通州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这条运河的使用一直沿用到清代。
北京城内的水系也由此形成,如积水潭、后海、前海、中南海、北海等地理名称都是这时出现的。
元末社会混乱,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暴政,最后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将首都定在南京,大将军徐达领兵北伐,将元大都城墙捣毁,将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将首都迁到这里,又改称北京,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约三百年后,李闯王打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没过几天,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协助满州八旗打败了李闯王,随后清军入关也迁都北京,并沿用了北京的地名。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将元大都向南移,废弃了大都的北城墙,东、西土城的名称就是源于元大都北城遗址。
明嘉靖时期增筑南面外城,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相套的格局。
外城门共有七门:左为东便门、广渠门,南为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右为广宁门(清改为广安门)、西便门。
内城中正阳门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故又称国门。
东边是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南面是朝阳门,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水运到通县再装车进城,经朝阳门进京,现在在朝阳门附近还有地名“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阜成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然后是东直门和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意。
北面西有是德胜门,东有安定门。
皇城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为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
宫城有六门,正南第一重为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第二重为端门,第三重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由于战乱和社会运动,大部分城墙均已销毁,但是留下的地名足以验证当年的恢弘规模,今天北京的二环路就是当年的内外城城址。
广渠门外神木厂当年是存储皇宫所需木料的地方。
“海王村”在辽代金代是个普通的村庄,元朝开始在这里烧制琉璃瓦件,明代为营建宫殿,扩大窑厂,归属工部衙门管理,专门烧制皇家用的琉璃瓦件,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停止烧窑,迁到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是“琉璃厂”的名字保留下来,并在清代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
黑窑厂街在宣武区南部,陶然亭公园的北部,这里和琉璃厂一样也是工部衙门的窑厂,专门烧制特制的青砖,以后这里逐渐形成居民区,被称为黑窑厂街。
这些地名就是北京城建设历史的证明。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帝制。
民国初期,将皇城的东、北、西三面墙垣拆除,留下黄城根大街的名字;皇城南面的墙垣也大部拆除,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兴华门,后改为和平门。
1937年在东长安街东开启明门,后改名建国门。
在西长安街西开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
后来将此街道向东西延伸成为北京的东、西长安街,北京又增加了新的地理名称。
清代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汉人和其他外来人口都迁居外城,因此成就了老北京特有的胡同、会馆、市井等种种民俗文化。
从清代以来北京就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十分繁荣。
在北京以市为名的街巷举目皆是,如崇文门外有花市大街,因其曾是专门卖花的市场。
东晓市、晓市口是当时的早市,还有骡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菜市口、灯市口、羊市口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专卖市场所在地。
西城区原有个驴市胡同,当时是交易驴马的市场,这一市场后来衰落消失,其地名也就逐级被居民以谐音所代替,演化成了现在的礼士胡同。
朝阳门外原有个鸡市口胡同,成名于清代,曾是卖鸡鸭的市场,后易名为吉市口。
珠市口原来是猪市,此外还有果子巷、鲜鱼口、瓷器口等等地名。
民国以后王府井大街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最大的市场是东安市场,前门大街依然是商店林立之处,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大都坐落于此,大栅栏街仍是北京最热闹的商业区。
前三门外为商贩和民间艺人聚集之地,天桥市场是最热闹的娱乐场所。
老北京还有一些以商业工场、作坊为名的地名,如北草厂胡同、大石作胡同、小石作胡同、大酱坊胡同、皮库胡同等等,反映出当时这里曾是草料场、石料作坊、酱菜作坊、皮制品作坊等的所在地。
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
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以开粉房的刘氏而得名。
东城有个姓姚的,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
北城有个做豆腐的陈氏,其住地就被称为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
还有以做篦子的沈氏得名的沈篦子胡同,以做沙锅的刘氏命名的沙锅刘胡同等等。
有以售卖纸人纸马的汪氏和何氏命名的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北京当年的生活景象。
还有些地名记录了历史文化的信息。
比如明朝是历史上皇家豢养动物最鼎盛的时期,京城内建有虎城、象房、豹房等多处饲养动物的场所,于是人们就以这些场所逐渐转化为“象来街”、“虎坊路”、“豹房”等地名。
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北京兴建了很多宗教建筑,有的寺庙一直保留下来,而另外一些现在已经没有了遗迹,但是它们都保留在地名中。
比如东岳庙前的神路街、万寿宫和万寿路、黄寺和黄寺大街;因环绕后海分布十余座古刹,形成了什刹海的地名;赵公口是北京的长途交通枢纽之一,得名是因为以前这里有座供奉赵公元帅的财神庙;还有中关村的保福寺、西城的白塔寺、护国寺、东城隆福寺、海淀的大慧寺、娘娘庙、净土寺、皂君庙、龙王堂等都成为街道或地区的名字。
更多的历史信息是天、地、日、月等皇家祭祀场所(所谓九坛八庙)、位于内城周围的当年的政府办公场所和清代遗留下的十余座王府以及历史人物的足迹。
文天祥、郭守敬、袁崇焕在这里有纪念的祠堂;祖家街的地名使人们记住了明清交替时期的重要将领祖大寿,以及他的外甥吴三桂;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八王坟,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埋葬地,他是满清的开国功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公主坟的地名则另有一段历史背景:孔有德是投降满清的汉人将领,是清朝开国功臣,封“定南王”。
他南征柳州阵亡后孝庄皇后将其女孔四贞认定为自己的义女,留在宫中抚养,封她为和硕公主,并特赐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后嫁内务大臣孙延龄,同往广西节制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