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导论
教育哲学导论阅读笔记PPT学习教案
![教育哲学导论阅读笔记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2e89ba3b3567ec112d8a4f.png)
影响定义的关键因素是教育哲学家的“哲学立场” 传统哲学派:“教育科学的科学” 新康德主义哲学派:价值哲学 分析哲学:教育概念的理清和教育命题的分析页/共20页
回顾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 ✓ 大写→小写 ✓ 贵族→平民 ✓ 认识→存在 ✓ 规范→解放 ✓ 抽象→具体
教育哲学导论阅读笔记
会计学
1
目录
导言 概论---什么是教育哲学;简史 分述---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
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
第1页/共20页
导言
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 哲学史一门高深的学问吗 一般哲学可以代替教育哲学吗
第2页/共20页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的定义 教育哲学的价值 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第3页/共20页
教育哲学的定义
综述了我国建国后和建国前以及国外教育哲 学家的定义,并回顾了20世纪后期哲学的转 型,基于此提出对教育哲学的展望。
第4页/共20页
黄济《教育哲学》《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教育哲学通论》 “ 四点表述:第一点表述从教育哲学的自身特质出发,把教育哲学的视野界定
为“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教育哲学的对象界定为“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 题”(黄认为,根本和具体是相区别的);后三点表述从教育哲学与其他相 关学科的关系出发,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 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黄济:北师大教授,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主要奠基人
第5页/共20页
桑新民教授 Ⅰ.“从定义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哲学史
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Ⅱ.“从研究的对象看,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则研究教育领域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805fd3369dc5022abea0087.png)
教育哲学吸收当代哲学的最新成果,借鉴哲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全面系统的反思,形成关于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主体、教育价值、教育理想、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教育基本问题的新的观点、理论和思维方式。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全面系统地了解教育哲学基本知识,深入理解教育哲学特别是建构的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
过程与方法:掌握反思当下学校德育价值和目标的方法论和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掌握和实践主体间性的生活化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学校德育工作中问题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
追踪调查研究,案例分析,自由讨论,互助问答,主题探究
第六章:学校与班级管理哲学
1.了解历史上对学校形成的不同理解,了解对班级的不同理解,了解古今中外管理哲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了解学校和班级管理价值的演变历程。
郝文武
4
全部录制
第四章:课程教学哲学
第一节 知识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三维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三维教学目标协同实现的有效课程教学方式
第四节 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有效课程教学方式
查阅—汇报—讨论法、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网络课程、面授、主题研讨
郭祥超
6
全部录制
第五章:德育哲学
第一节 道德与德育
3.掌握教育价值、教育需要、教育功能概念,掌握教育内在价值和教育外在价值概念、教育人文价值和教育科学价值概念、教育继承价值和教育创新价值概念、教育长远理想价值和教育现实价值概念、教育专门价值和教育公共价值概念,掌握教育的真善美利价值概念和自由民主公正价值概念。
4.应用教育价值理论,分析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及其对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影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77c42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6.png)
教育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与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哲学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讨的学科。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活动背后的思想、理念、原则等进行理论研究和思考的学科,是教育学和哲学的交叉点。
2.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的本质、价值、意义等问题。
其方法包括逻辑分析、历史比较、实证研究等。
3. 教育哲学的历史渊源教育哲学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文化和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等思想。
在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庞德等思想家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二、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的目的、价值、方法、内容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还包括教育与人生、社会、世界的关系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流派教育哲学有多个不同的理论流派,包括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存在主义、启发主义等。
这些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3. 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规范、教育实践等。
这些范畴是理解和分析教育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思想1.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品德、身心等方面的发展。
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会对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和强调。
2. 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是指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育哲学通过对教育价值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3. 教育的实践教育的实践是指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评价活动等。
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的原则、方法和内容等问题。
四、教育哲学的应用与发展1. 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哲学的理论和思想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实践需要根据教育哲学的原则和理论来进行设计和改进。
2. 教育哲学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育哲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教育哲学导论》使语文教学更加理性
![《教育哲学导论》使语文教学更加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9be7fd438e9951e79b8927cf.png)
《教育哲学导论》使语文教学更加理性作者:陈德学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8年第05期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育活动。
因此,做好教学工作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石中英写的《教育哲学导论》一书后,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明白了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更加理性。
一、《教育哲学导论》让我明白了教学中的“三性”1.教学的“意向性”教学的“意向性”是指“意在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发展目标”。
这里的“某种特定的发展目标”指的是某种态度、知识、技能、信念等。
那些没有关注和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课堂行为,如“注入”“灌输”不能称为“教学”。
联系自身实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唯一不足的是我以前只是把教学意向当成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自己理性反思的主题,因此缺乏对这种教学意向的合理性质疑、理解和辩护,于是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照本宣科”和名副其实的“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了。
2.教学的“双边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
单独的“教”和不依赖于“教”的“自学”都不是“教学”。
具体地说,教学就形式而言,主要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目的来说,主要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上的障碍,激发、激励、维持和更新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意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就没有教学。
联系自身实际,我也知道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的互动,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往往把“教学”当作一项工作任务。
有时只顾自己教、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知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有收获;在教学方法上,本应采用素质教育的启发式、引导式及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但有时还是采取应式教育的那一套教学方式——注入、灌输。
《教育哲学》深度教案
![《教育哲学》深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d92c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2.png)
《教育哲学》深度教案一、课程简介《教育哲学》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提升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能力,培养具有批判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掌握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
3. 提升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具有哲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功能等。
2. 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的人本论、社会功能论、文化传承论等。
3. 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自由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
4. 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评价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
2. 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哲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4. 论文撰写:撰写教育哲学论文,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
2. 案例分析报告:占比30%。
3. 论文撰写:占比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哲学导论》,作者:张华。
2. 参考书目: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哲学大纲》、《教育哲学新编》等。
3. 网络资源:教育哲学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新闻资讯等。
七、课程安排1.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2课时)2. 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4课时)3. 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4课时)4. 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课时)5. 案例分析(2课时)6. 小组讨论(2课时)7. 论文撰写与点评(4课时)八、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
2. 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教育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导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577cdae84868762caaed530.png)
教育哲学导论读书笔记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本人整理乱了教育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所用处。
这一章分为三小节,每小节属于递进式的。
从“理论”一词开篇,主要是为了呼应前一章。
“理论”在自然科学发展中,是对科学事情的“解释”,是可以经过实验与观察进行证明的。
而在教育中,“理论”这个词比大部分的其他情境中使用更为频繁而且随意。
所以本小节主要把教育与其他科学进行类比和分析。
很多人会同意教育本身并不是一门科学。
它反倒是由一个共同的目标所联系的一系列实际活动。
教育就像医学和工程学一样,是一系列实际性活动。
如果理解了应用于我们必须工作的对象中的那些自然规律,我们就会更好地理解如何实施这些活动。
一个好的教师能够从平常经验中足以知晓人类本质的活动,从而有助于他有效实施教学活动。
关于人的科学的发展,就像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样,一直是由社会条决定的。
在去剖析“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发展时,文中先是引导我们去比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
而这个不同,可以让人清楚看出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范围。
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很短。
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历史还不到100年。
在成为独立科学之前,它曾经是推测哲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人的科学的规律与自然科学的规律不同表现在:自然科学规律可以当作世界上永久的且不可以改变的特征。
而人的本质规律可以有几种变化的方式。
如基因的突变,人类倾向性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结构也能影响遗传能力发展的方式。
第三,社会科学实验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德问题,其二是从技术上来说,出于明显的原因而在任何大的范围内改变社会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第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最为重要的差别存在于它们各自的发展水平上。
科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现为一个学科的常识知识阶段。
教育哲学导论论文
![教育哲学导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51fb7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6.png)
教育哲学导论论文伴随着我国现代化步调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在精神领域却产生了诸多人格扭曲、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现象,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思考。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教育哲学导论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教育哲学导论论文篇一教育的哲学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步调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在精神领域却产生了诸多人格扭曲、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现象,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思考。
该文以人类的起源与教育的由来为切入点,总结了国内外几大教育哲学家的思想,并结合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现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哲学;道德;价值一、教育是什么教育,这一人类社会特殊的现象,从它产生之后,就一直被人们思索着、探究着。
怎样的教育才是人类进步的企动力?在诸多的教育哲学理论中,都逃避不了这样的本体论问题,正如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将要去往何方?”。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与人先于教育而存在,却又源于教育而进步。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产生与发展的史实表明,迄今一切文明,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创造物。
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一切社会现象存在的前提。
劳动既创造了人类社会,又要求传播和弘扬人类智慧的结晶。
为了使社会生产不断连续进行下去,就得把劳动者红所获得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同一代和下一代人。
这种继承和传授活动,就形成了初始形态的教育。
二、教育哲学思想(一)孔子的教育哲学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人,不仅要求把人视为目的,而且认为人具有行仁的能力,即履行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不仅是被尊重的对象、被爱的对象,而且人还是给予爱与尊重的主体。
他提倡君子人格,而人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除了为人,为仁以外,孔子还认为“礼”也是教育的内涵,即内仁外礼。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通过实践发现,因材施教是人发展过程中实施教育的最高境界,即“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他通过观察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天赋条件、家庭状况、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从主体的各个方面因素作综合分析,从而探索出不同的施教方式。
教育哲学导论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的作品
![教育哲学导论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416400d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e.png)
教育哲学导论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的作品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教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部与教育哲学导论中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相关的作品:
1. 西奥多·阿多诺的《教育的福音》:阿多诺以对话的方式,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孩子们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的作用。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的培养,这与存在主义的观点相契合。
2. 罗尔·让森的《自由人的教育》:让森以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为核心,探讨了教育的、个体发展的和社会的关系。
他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并提倡个体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与存在主义的观点相呼应。
3. 保罗·戴维斯的《教育哲学导论》:戴维斯在书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不同教育哲学思潮。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对个体独立性的重视,对人的存在和自由选择有着深入的思考,与存在主义的思想相关。
以上提及的作品中,存在主义的观点对教育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倡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的培养,倡导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主义观点仍然需要与其他理论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考虑和应用。
教育哲学导论
![教育哲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4fc7373968011ca3009181.png)
(三)教育哲学在中国
• 1918年,南京高师开设教育哲学课程. 年 南京高师开设教育哲学课程. • 1949年后学习苏联,教育哲学被取消. 1949年后学习苏联,教育哲学被取消. 年后学习苏联 • 1978年,教育哲学恢复. 年 教育哲学恢复.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教育的哲学信仰 教育原理的理解 教育实践的运用
基本内容
教育哲学专题研究
主讲:杨进
yangj614@ 85098216(办)
基本内容
试分析以下的用语:
• • • •
虚怀若谷 水滴石穿 谦虚谨慎 日常伦理中的哲学
基本内容
什么是哲学
• 哲学:爱智慧——来源于古希腊 哲学:爱智慧 来源于古希腊 文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 philem 和智慧 sophia. • 在汉语中,“哲”是智慧的意思。 在汉语中, 是智慧的意思。 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即关于智 慧的学问。 慧的学问。 • 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之 学的大智慧。 学的大智慧。
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 存在主义
– 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和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 代表人物
• 马丁 布伯:《我与 马丁·布伯 布伯: 你》 • 萨特
• 后现代(postmodern) 后现代(postmodern) 是针对现代提出来的, 是针对现代提出来的, 在时间上是指, 在时间上是指,西方社 会从20世纪60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会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 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教育等方 面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后现代社会” “后现代社会”或者 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时代”,在思 想上, 想上,是指对以理性精 神、现代官僚制等为标 志的现代性进行批判和 反思的一种思潮。 反思的一种思潮。
《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750字
![《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7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ec310a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4e.png)
《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750字
读了《语文教育哲学导论》,疑惑不觉减少,反而更多。
这是因为实际上所知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一片混沌中仍然有些许清醒的收获,关乎语文教育实践指向的意义。
比方关于语文教育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的论述,让人豁然开朗,大开眼界。
通过有限的在场的文本、表征、言语、语言等穿越层层迷雾,找到言语存在的整体路标,完成对人格、精神世界的塑造。
于是,师生在这样的语言哲学指引下,借由语言的敞亮、显豁,找到了生命诗意栖居之所。
不是为应试,不仅为应需,是为对语文教育主体—客体存在论方式的全面超越。
作者的论述并未停留于此,紧接着指出交往—实践立场的存在论超越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就在于把语文教育中的认识功能和诗意体验置于人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去把握,摆脱了旧形而上学片面的静止性。
同时也为语文教育的实践找到了理论的旨归。
使语文教育实践由懵懂走向自觉,进而成为自洽有了一种学理上的依据,即为什么这样教,而不是那样教。
当然,作为“活的”教育来说,语言哲学只能作为一种语文教育实践的参照,而不是唯一。
还有道德教育的哲学等等。
同时说他是一种参照的意义还在于,语文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矿藏,永远不要无视实践的智慧和真理。
从实践出发,借由理论的反思与辨析,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检验。
作为语文教育的现实呼唤实践的智慧,呼唤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不是割裂,这就要求语文教育立足当下,立足实践,放出眼光,勇敢去拿,还要大胆扬弃与改造创新,使理论为我所用。
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https://img.taocdn.com/s3/m/537811224b35eefdc8d333b5.png)
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介绍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时,在第二部分谈到了分析教育哲学,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性贡献是开辟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即分析教育哲学。
此后,英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视角从教育实践领域转向教育认识或教育知识领域,开始了对众多教育概念、命题和理论形式的概念分析。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准备阶段”和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剑桥大学的哲学家摩尔和罗素以及后来的年轻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复活源于洛克、贝克莱和休漠的经验主义传统时,就以十分不同的方式断言“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对那些用来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所有概念、观念或思想体系的意义进行说明,把它们还原或分解为一些更基本的概念。
然后,揭示这些基本概念与其他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说明这些基本概念的所指。
用这种概念分析的方法,他们致力于对诸多概念、命题和信念的意义进行澄清,以便确立它们的辩护方法和真理性。
通过这种分析,他们声称,传统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只不过是语言的误用,因此是“假问题”与之相关的许多传统的哲学命题和争论也是毫无意义的。
20世纪30年代,维持根斯坦从总体上抛弃自己早期的意义理论和还原分析法,转向日常语言分析,认为概念、命题和所有其他形式话语的意义存在于它们的用法之中。
到20世纪60年代初,对传统哲学的分析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如赖尔关于心灵本质和笛卡尔二元论的研究、斯多森关于形而上学类型的研究,奥斯汀关于知觉和真理概念的研究等。
与此同时,这些哲学家和其他一些哲学家以及学科专家逐渐将分析从哲学领域转向其他学科领域,如海尔关于道德语言的研究、伽第纳关于历史解释性质的研究等。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中,分析教育哲学开始酝酿和发展。
从40年代开始,分析教育哲学进入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学术、人才、机构、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准备。
让“密涅瓦的猫头鹰”为语文看路——读《语文教育哲学导论》
![让“密涅瓦的猫头鹰”为语文看路——读《语文教育哲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890b05844769eae009ed61.png)
角来看, 语文本体是 “ 一种独特 的民族 ( 个体 ) 精神
架构和文化历史 ( 个体 ) 的存在与表达 方式 ” 语文 , 教育蕴涵 “ 精神生成与表现、 文化存在与创造、 历史
传统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 第七章第三节切入古今 之争的历史关头——白话文运动。 这场革命 的目的在
F 筇 7 虹 转 8
疾, 丧失安身立命的根基。 我们必须接续漫长的传统 思想脉络, 与语文教育之现代性形成必要的张力。 潘 著为这场徐徐开启的古今之争引入哲学立场, 其意义 不在徒增几条哲理 , 而在让沉思的哲学—— “ 密涅瓦 的猫头鹰” 为语文研究看路 , 为下一个百年的理论建
笔者认 为, 在价值 层面重 审以白话文为主体 的
论” 得多。因为经过一个学 期的强化 阅读 后, 好 学 生就有能力自己去阅读其他的经典原作。 反过 来,
一
注释 : [] 1 刘玲 《 男孩在女生楼前打条幅示爱 九个字竞
错了两个》 《 , 燕赵都市报》 05 7 1 20 年 月 4日 [] 2 常月华 《 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 郑州大学学报》 0 7 20 年第 3 期。
语 文 却不 然 。 古代 中国 自有一 套 理性 化 程 度 很 高 的
对话 与再生 ” 的多维功 能 。 语文 教育 不仅 是 个人 获得 自我 意识 的 过程 , 是 在诗 的语 言 的引领 下 ,“ 更 获得
历史与文化 的居住权和话语权的精神敞开与澄 明的
过程 ” 。
教化传统。 语文教育活动薪火相传, 不绝如缕。 关于
传 统教 育 与现 代 语文 , 圣 陶先 生认 为 :“ 叶 唯有 国文
一
潘著坚守语文的多维价值 立场 , 端赖于对传统 人文精神的全面体察。 第六章 “ 中西语言哲学的比较 视 阈” 从宏观到微观, 对中西哲学精神 的差异及汉语 的思维品格作出精深分析。 作者认为, 古汉语缺乏作 为系词的 “ , 是” 无法生成 以 “是b 的公式为基础的 a ”
教育哲学导论论文(2)
![教育哲学导论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bdb7e03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4.png)
教育哲学导论论文(2)教育哲学导论论文篇二音乐教育论文的特征音乐教育论文作为教育科研的一种成果形式,既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客观体现,也是作者学识水平与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志,因此它常常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评定职称、晋升职务、评先选优的条件和依据之一。
一篇优秀的音乐教育论文,往往代表着作者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水平。
特别是音乐教育改革中提出了新型音乐教师的要求,而新型音乐教师的标志之一即是研究型教师,无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研究水平,是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从本期起,本刊以连载的方式刊登金亚文老师的“音乐教育论文选题与写作”讲座,以飨读者。
论文,是议论类文体之一,是表述科研成果、论证科学观点的文章体裁。
论文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领域、各门学科,从现象到本质,从特征到规律,认识与研究客观世界的一种文本形式的表述。
论文作为一种常用的文体,无论是从其内容、形式、方法,还是从其研究领域、应用对象,都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按学科分类,论文可以分为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等。
自然科学论文又包括理、工、农、医、林等学科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又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美学、文学、艺术学、音乐学、宗教学、军事学论文等。
以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称为教育论文,以音乐学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称为音乐论文,以教育学和音乐学的分支、交叉性的学科——音乐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即称为音乐教育论文。
作为论文的一种,音乐教育论文是围绕音乐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揭示音乐教育原理与规律,阐述音乐教育思想、观念以及音乐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的文章体裁。
音乐教育论文按其主旨可分为三个大的范围:一是音乐教育思想、观念范围;二是音乐教育理论、规律范围;三是音乐教育实践、操作范围。
从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三个范围均各有相应的关注群体,相对来说,第一个范围音乐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关注得多一些,第二个范围是音乐教育专家、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主要思考、涉猎的领域,而第三个范围的关注群体主要是广大的音乐教师(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
《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
![《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ea54c0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9.png)
《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篇一《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教育哲学导论》的书,这一路读下来,感受还真不少!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很枯燥,毕竟“哲学”这俩字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就像一个隐藏的宝藏,越挖越有料。
书里说的那些教育理念,有的让我频频点头,心里想着“对对对,就是这么回事儿”;有的却让我皱起眉头,满脑子都是“这能行得通吗?也许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可能就不太靠谱啦”。
比如说,关于个性化教育那部分。
它强调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我觉得这想法超棒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需要不同的阳光、水分和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但转念一想,在咱们这人满为患的教室里,老师能照顾得过来吗?这可能吗?还有啊,书中提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和价值观。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些事儿。
有些老师只盯着分数,把我们当成考试机器,这难道就是教育的真谛?我觉得不是!教育应该让我们变成有温度、有思想的人,而不只是会做题的机器,对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
有时候我被他说得心服口服,有时候又忍不住跟他“抬杠”。
但不管怎样,这一路的阅读思考真好,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篇二《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哇塞,读完《教育哲学导论》,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想:“教育哲学?这能有多高深?”结果,刚读了几页,我就发现自己被打脸了。
书中那些深刻的观点,就像一道道闪电,把我原本对教育那模模糊糊的认识给照亮了。
比如说,它提到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而不是靠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来驱动。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为了得到爸妈的奖励拼命学习,可一旦没有奖励了,我就立马没了动力。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教育?也许不是吧!还有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们总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可现实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还是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公平吗?我觉得不公平!但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会儿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沮丧得想要叹气。
2014中国海洋大学教育哲学导论论教育学读后感
![2014中国海洋大学教育哲学导论论教育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b8705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1.png)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1、姓名: ******学号:******专业: ******2、内容摘要①导论人是惟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P3那些从小被母亲娇生惯养的人也是无可救药的, 因为一旦他们踏进社会, 就会越来越多的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和打击。
P4人需要保育和塑造。
这里所说的塑造意味着规训和教导.P4由于见识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复又取决于见识, 故教育只能循序渐进, 只有通过一代人将其经验与知识传给下一代人、由这一代加以改进后再传给下一代的方式, 才能产生出正确的关于教育方式的概念。
P7 只有在君主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时, 我们才能指望“善”会自上而下的实现.P9②靠驯服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 问题首先在于孩子们学习思考, 对那些一切行动由之而出的原则进行思考.P113③论自然性的教育一般来说人们必须注意, 教育的最初阶段必须只是否定性的,也就是说,一定不要在自然的安排上再增加什么, 而只要不妨碍自然就了。
P18对孩子最早的败坏乃是依从他们独裁式的意志,让他们靠哭喊就能迫使一切人就范.P20人为的工具用得越多, 人就会越依赖器具.P20当孩子想靠哭喊来迫使大人做什么时, 可以对其不予理会, 但他友好的要求的东西, 只要是对他有好处的, 就应该给他。
这样孩子就能习惯于坦率地表达想法。
P22人类很多弱点的产生, 不是因为人们没有交给他什么, 而是因为给了他虚假的印象,P23对人来说, 最好的休息是劳动之后的休息.P28散漫是绝不能允许的, 至少在学校里是这样, 因为他最终会导致某种散漫的偏好和习惯。
最好的人才也会由于散漫而荒废。
P30培养人心灵能力的最佳方式, 是让一个人自己去做他想做到的事。
制作对于理解来说是最有用的辅助工具。
对于那些仿佛是完全从自身出发学会的东西, 人们总是掌握的最彻底, 记得也最牢.P33当儿童说谎时, 一定不要惩罚他, 而要让他面对轻蔑, 并且告诉他,人们将来会不信任他。
如果儿童做了坏事大人就加以惩罚, 做了好事则予以表扬, 就会使他为了得到好处而做好事。
教育哲学导论简成熙读后感
![教育哲学导论简成熙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35aa84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2.png)
教育哲学导论简成熙读后感篇一教育哲学导论简成熙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教育哲学导论》简成熙这本书,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我觉得吧,这本书可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一开始,我可能就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对里面的一些概念和理论那是云里雾里。
但是读着读着,也许是我突然开了窍,又或者是作者的讲解越来越清晰,我好像能摸到点门道了。
这书里讲的那些教育的本质啦、目的啦,让我忍不住反问自己:我所经历的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考个高分,还是为了真正变成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我觉得吧,可能以前我们都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教育真正应该培养的东西。
比如说,书里提到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在学校里整天忙着做题、考试,都没时间去发展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这难道就是好的教育吗?也许不是吧。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过犹豫。
有些观点我觉得好像太理想化了,在现实中能行得通吗?比如说,提倡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学习,可在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下,真的能做到吗?我不确定。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让我思考了很多。
我想,教育可能不只是老师教、学生学这么简单,它得是一场心灵的碰撞,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旅程。
这一路读下来,我收获满满,真心觉得不错!篇二教育哲学导论简成熙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教育哲学导论》简成熙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还真小瞧它了!书中关于教育的种种论述,就像一道道闪电,劈中了我内心那些模糊不清的想法。
我一边读一边想:“哎呀,原来教育还能这么看!”比如说,简成熙提到教育应该培养有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人。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整天死记硬背,创造力啥的早就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不过呢,我也有困惑的时候。
有时候作者的观点听起来特别高深,我就琢磨:“这我能理解吗?能用到实际生活中吗?”可能我这脑子还不够灵光,得好好琢磨琢磨。
还有啊,书里说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
23《教育哲学导论》-王海涛
![23《教育哲学导论》-王海涛](https://img.taocdn.com/s3/m/042e817f2cc58bd63086bd07.png)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意在通过教育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扩展和深化重要教育问题及哲学问题的理解。
2.设计思路通过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教育哲学问题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重要教育哲学文献,分享同学们的简介。
3.无先修课程要求。
二、课程目标1.引导和帮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问题,如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等。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们了解教育哲学思考的特征,学习对一些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哲学的思考。
2.指导同学们阅读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文献,学习批判性理解和讨论哲学家及教育哲学家们的主要观点。
3.分享同学们的见解,帮助同学们获得基于理性思考的积极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经验。
4.结合课程的学习与问题的讨论,对同学们的内在成熟有所助益。
三、学习要求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根据指导修读教育哲学文献,完成作业及论文。
二、教学内容四、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新编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3)崔相录著:《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谢夫勒著:《人类的潜能》,石中英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Peters, R.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9) Hirst, .P. & White, P.,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Tradition, Routledge, 1988.五、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六、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教育哲学导论》学习指南
![《教育哲学导论》学习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7aec93a5acfa1c7ab00cc23.png)
学习指南一、学习建议1.购买教材《教育哲学概论》(郝文武等著)并进行预读。
根据课程安排及时购买教材并进行预习,发现问题。
同时还要广泛阅读和学习推荐的相关书目。
2.了解课程安排和网站、网址,并进行注册。
及时了解本门课程的安排及网站网址,按时注册,之后详细熟悉课程网站的学习要求、内容、版块、结构。
3.网络课程学习。
按时、按要求在课程网上进行学习。
4.积极听取面授专题讲座。
合理调整自己的时间,积极听取面授专题讲座,并把握住机会与教师进行广泛交流。
5.互动交流。
不管是在课堂上、讲座中、网上还是课外,对于学习中和阅读中的存在的疑惑、问题积极跟教师互动交流。
6.教学反思和实践。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教育教学中实践自己的理念。
7.作业及其课程论文。
及时完成相关课程作业和撰写课程论文。
8.期末考试。
积极备考,严格考试。
二、学习误区及其克服在学习中,建议同学们要尽可能回避以下不良倾向,尽可能少走弯路,优化学习进程:1.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误区同学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的无法统一、缺乏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未能正确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不能很好处理单项训练和综合运用的关系、不能真正将理念的反思与行为的实践统一起来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求同学们应当从教学大纲入手分析和理解教材、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学习本课程、在弄懂全书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以及充分利用各种支持服务手段,按照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与实施模式进行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内容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实践,进而促进自身教师专业的成长。
2.更多甚至仅仅依赖教学视频的误区课堂教学视频知识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引子,一切受制于教学视频的摆布,过度依赖教学视频,其结果,学习者可能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欲,故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视频课程只是本课程学习的一个导引,一个辅助,只学习这些内容显然是不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重庆师范大学复试笔试参考书目二《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主编北师大出版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贺朝兵2014-03-12整理导言哲学与教育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涵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
从逻辑上说,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指导或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那些最藐视教育理论的人实际上也在实践着某种形式的理论,也许可以将其称为“极端的行为主义”或“经验主义”理论。
目录导言哲学与教育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一节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解放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二、解放后中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三、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20世纪40年代之前:规范教育哲学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三、20世纪80年代之后: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学第三节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哲学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教育哲学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教育哲学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哲学的新发展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一、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二、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三、人的存在问题与教育第二节人的形象与教育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二、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的批判三、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第三节人的境界与教育一、中国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二、西方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一节知识与人生一、什么是知识二、知识与人生三、人生与课程第二节知识的性质与课程一、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二、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三、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与后现代课程第三节知识的类型与课程一、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二、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三、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一节理性与人生一、什么是理性二、理性与人生三、理性与社会重建第二节理性与教学一、什么是教学二、教学的理性基础三、教学:理性的探险第三节理性的教化一、作为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理性二、教学的理性化三、理性的教化与教师第六章自由与教育第一节自由与人生一、什么是自由二、自由与人生三、自由与社会第二节自由与教育一、自由需要启蒙二、自由与“教育”意义的呈现三、自由教育的精神第三节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一、学术自由及其限度二、教学自由及其限度三、学习自由及其限度第七章民主与教育第一节民主与人生一、什么是民主二、民主与人生三、民主与社会第二节民主与教育一、民主需要教育二、民主公民的素质三、民主教育:性质与目的第三节教育的民主化一、什么是教育民主化二、教育民主化的四项原则三、建设民主的学校参考文献导言教育与哲学导言:从分析“哲学”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说明哲学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阐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对于日常教育生活的不充分性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全部可能与必要都建立在对“哲学”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上一、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吗?三、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黄济先生(奠基者)中国教育哲学重建时期的标志性著作:《教育哲学》、《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教育哲学通论》(1998年)黄济先生关于教育哲学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表述:(1)对教育哲学的定义虽然如此分歧,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2)教育哲学是真个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科学,又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从其同哲学的关系看,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从其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看,它又是一门基础学科。
(3)教育哲学应当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当给教育科学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而教育科学的发展又给教育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4)教育哲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顾名思义,它既带有边缘学科的特点,但又不是一般的边缘学科。
这四点表述从两个方面表达了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的认识:第一,第一点表述从教育哲学自身的特质出发,把教育哲学的视野界定为“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教育哲学的对象界定为“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在黄济先生看来,“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是与“教育中的具体(理论)问题”相区别的,前者是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后者是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研究的对象。
第二,后三点从教育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出发,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刁培萼、丁沅认为: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崔相录认为一门以教育中的基本的总括性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的基本的总括性的观点。
王为农、郑希晨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一般规律的学问。
王坤庆也认为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将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
不过,在我国教育哲学界,关于教育哲学的定义,也有另外的提法:桑新民教授认为:(1)从定义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理论基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2)从研究对象看,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则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从研究方法、途径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育哲学则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概括总结不是要形成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而是要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
(4)从研究的目的和成果来看,哲学要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教育哲学则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桑新民教授与黄济先生比较:(1)不同点:a、从定义来看,桑新民教授更多的强调教育哲学的“哲学性”。
b、桑新民教授没有能够对过去人们的见解进行分析和总结,基本上知识阐述个人的见解。
(2)尽管如此,桑新民教授对教育哲学的理解与黄济先生的理解仍然差别不大:a、他们分析问题所持的哲学立场均是马克思主义。
b、他们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理解都是相同的,即把哲学理解为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凌驾于科学之上。
C、他们对哲学任务的看法也是相同的,即哲学是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
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家们的高见:范寿康先生把“教育哲学”定义为“研究教育学的假定的科学”。
吴俊升先生(《教育哲学大纲》):从各种定义的共性入手,给教育哲学下了一个“广泛”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发生,由于教育与哲学关系的确认,其目的在于探究教育所依据的哲学的根本原则,并批评此等基本原则在教育的理论和实施上所发生的影响。
总结20世纪我国教育哲学界关于教育哲学的看法,可以看出有一种历史的继承性,在下列观点上,解放前后的教育哲学家们有很大的共识:a、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
B、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
C、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
D、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黄济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国外教育哲学家们的不同看法。
现代教育哲学家泰勒在他的《教育哲学导论》中提出:教育哲学就是寻求从整体上去了解教育,并协调各个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
朗特里在教育辞典中:哲学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一是建立有关知识、认识与作为制度化社会活动的教育的思想体系;而是澄清教育概念的含义。
怀特《再论教育目的》四、教育哲学的新定义(一)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1、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2、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
3、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
4、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
5、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
(二)教育哲学的新定义:随着哲学的转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应有新的面貌,兹将其与20世纪的教育哲学的定义逐一比较说明。
第一,从定义上来说,20世纪的教育哲学把自己看成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基本问题、基本假设、基本概念与命题,以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一般的指导原则或方法论基础,以高级教育知识的获得为根本目的; 21世纪的教育哲学则应体现新的哲学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实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的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21世纪教育哲学要从以“教育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教育实践或教育生活为核心”,转变为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这种教育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真正的提升人们的教育智慧,而不仅仅是增加人们的教育知识。
第二,从研究对象上来说,20世纪的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一般问题”或“教育根本问题”,把他们与“教育具体问题”或“教育特殊问题”相区别。
21世纪的教育哲学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任何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
第三,从学科性质上来看,20世纪的教育哲学被认为具有“思辨性”、“规范性”、“概括性”、“综合性”、“交叉性”或“边缘性”等特征。
从新的后现代哲学立场来看,当前和未来的教育哲学的研究似乎更应该强调以下几点:1、教育哲学的实践性2、教育哲学的反思性3、教育哲学的批判性4、教育哲学的价值性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在教育学术界,人们对教育哲学的价值的质疑主要有三个方面:a、教育哲学的存在是否有必要。
B、教育哲学的研究是否有哲学性。
C、教育哲学与“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有何区别。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各种教育人员对教育哲学的质疑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a、教育哲学研究侧重于概念和范畴的思辨,忽视和远离教育实践的需要,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
B、教育哲学著作的语言太抽象、难懂、可读性差。
C、教育哲学在教育改革中没有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面对上述这些学术的和实践的质疑,教育哲学家们有两种基本的态度:一是采取“鸵鸟策略”,对之根本不予理睬;二是反唇相讥,责备教育实际工作者缺乏哲学意识和哲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