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5课《面包发霉了》。
它是继上一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之后,让学生继续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本课分为“观察发霉的面包”、“面包发霉的条件”、“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三个学习活动,其中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发霉所需要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情分析
关于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因此对于“发霉”孩子们头脑里的一些认识往往是模糊、粗糙的。
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内进行讨论,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与疑惑,观察探究活动就是围绕这些疑问而展开的。
对于“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的实验设计,几个实验很容易受到变量的影响,教材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如此周全严密地思考能力,详细地表述了实验设计,并不要求学生自行设计。
但我们的学生对于对比实验并不陌生,像四年级上册混合单元“溶解的快与慢”等都有过训练,可以经历简单的实验设计。
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习得实验方法,在思维碰撞中更能让学生领悟到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态度。
所以,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评价任务
1.观察发霉的面包,认识霉菌。
2.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一、观察面包、揭示课题
1.师出示新鲜的面包,“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吃的食物,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想和大家分享,你们看这是什么?”(面包)“想吃吗?不过吃了之后还要完成一项任务,就是要来描述一下你吃的这块面包,所以吃之前要看清,吃得时候要品味哦?”(学生品尝并描述)
2.出示发霉的面包:为了奖励你们刚才的表现,老师这还有一块面包,谁想来尝一尝?学生上前但不敢吃,请他说一说为什么?
3.当众出示发霉的面包,面包怎么啦?揭题:面包发霉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新鲜面包的特点和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使学生对发霉这件既普通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留意和研究自己身边现象的良好习惯。
】
二、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初步观察发现霉菌。
发霉的面包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们像刚才一样充分得运用我们的五官朋友仔细观察,当然不能用嘴尝了,为了观察清楚,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放大镜,观察之后请描述一下。
2.小组合作共同观察并记录。
【设计意图:观察霉菌借助于显微镜会更清楚的观察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很多的细节,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所以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细小的霉菌,对霉菌的形状、结构等进一步的观察感知,这样也比肉眼看的清楚的多,同时配备一定的资料,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
】
3.小结:霉菌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霉是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吃的。
三、面包发霉的条件
1.提出问题。
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还想研究什么?
2.面包发霉的条件猜测。
(1)教师提问: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你觉得与哪些因素有关?
(2)集体讨论。
(3)师生交流。
(可能与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的照射等条件有关)教师根据实际板书:
水分的多少
温度的高低……
四、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1.研究实验方法。
(1)以“水分的多少”这一因素为例集体设计实验计划。
①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有没有养分、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我们先以水分的多少为
例,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水、滴管、2块面包、2个塑料袋),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②小组设计实验方法。
③汇报交流,在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两块面包,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
④小结并提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水分的多少有关,在做实验时我们还要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样使每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⑤观察中我们不要忘了实验记录,记录指导:
我们的猜测是面包发霉与什么有关?
我们实验中第一块面包的条件是?(干燥)第二块面包的条件是?(潮湿)实验记录表:
面包发霉的条件
(2)小组讨论设计其余几个因素。
2.小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实验操作。
3.后续观察活动。
由于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只能放到课后去观察了。
请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根据自己的猜测或推想设计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也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能力。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实验方案,领悟影响现象的多种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逐步学会研究多种因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说明: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教学反思
本课我首先我利用了已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
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
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
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
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
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
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
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
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
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
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教材47页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方法。
我在教学中没有用,只是在学生设计并汇报了设计方案后提出,可以阅读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补充修改自己的设计,使之更完美的建议。